《九日齐山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安登高》诗词赏析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九日齐安登高》诗词赏析九日齐山登高/九日齐安登高唐代: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霑同:沾)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注释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
齐安:今湖北省麻城一带。
翠微: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
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牛山:山名。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赏析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
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
“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即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
“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即时行乐之意。
“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
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
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
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
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九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九日》原文、翻译及赏析《九日》是唐代李白所作,诗人独自一人重阳登高,通过对自己所见和所感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遭挫折多年、怀才不遇的感慨,最后高歌独酌,抒发怡情自然的旷迭的襟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日》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九日唐代:李白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译文今日景物格外的好,山峰松柏参天,江水涌流不息,水光与山色交相辉映。
手携一壶流霞酒,采取这寒冷天气开放的菊花,细细欣赏。
这里地处偏僻,怪石嶙峋,松树古远,微风吹来,响起松涛声有如弦管齐鸣奏出的悦耳的乐声。
酒杯中倒映着我欢乐容颜,独自一个人喝酒,自得其乐。
望着山月独自起舞高歌,任帽儿被舞风吹落,却不知道让我怀念的朋友都在哪里。
注释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俗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这天又叫重阳节。
云景好:景物好。
流霞:美酒名。
搴(qiān)菊:采取菊花。
寒荣:寒冷天气开放的菊花,指菊花。
觞(shāng):古时的酒杯。
落帽:典出《晋书》,据载:大司马桓温曾和他的参军孟嘉登高于龙山,孟嘉醉后,风吹落帽,自己却没有发觉,此举在讲究风度的魏晋时期,有伤大雅,孙盛作文嘲笑,孟嘉即兴作答:“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文辞优美,语惊四座。
后人以此典比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之态。
空:徒然。
友生:朋友。
赏析这是一首重阳节登高抒怀之诗。
一二句写秋高气爽,开篇写令人赏心悦目的秋景。
秋日的天空,辽阔高远,一碧如洗,朵朵白云在蓝天中飘浮,它们时而分开,时而连成一片,时而像一团团的棉球,时而又像是翻卷的波涛,变幻不定,千姿百态;秋日的大地,明丽清爽。
只见层叠的山峰松柏参天,波平浪静的江水涌流不息,水光与山色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三四句写饮菊花酒,在这天高气爽的秋天里,又逢重阳佳节,诗人携壶登山,开怀畅饮,而且边饮酒边赏菊。
“泛寒荣”,一方面表现了秋菊的姿色,另一方面有诗人怀才不遇的伤感。
《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注释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俗登高饮菊花酒。
齐山:在今安徽省贵池县。
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曾任池州刺史。
翠微: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
这句暗用陶渊明典故。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牛山:山名。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
后遂以“牛山悲”等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
指对事物迭代感到悲哀。
),即其地。
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不必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赏析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
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
“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
“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
“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
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
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
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
九日原文及赏析

九日原文及赏析九日原文及赏析杜甫《九日》全诗赏析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以下是有关九日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日原文及赏析1原文: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翻译:今天云彩飘飘,景色迥然,流水更绿,青山更明亮。
我手携一壶流霞酒,采撷一朵黄菊花,欣赏这菊花凌霜不凋的品行。
这里山石偏僻,松树古远,快乐的管弦乐随风飘洒。
酒杯当明镜照耀我欢乐容颜,独自一个人喝酒,自得其乐。
望着山月独自起舞高歌,任帽儿被舞风吹落,哥们,你们在那里?你们还好吗?赏析: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此诗是李白九月九日在庐山登高饮酒时所作。
一二句写秋高气爽,三四句写饮菊花酒,五六句写庐山登高时的所见所闻,末四句写诗人的饮酒雅兴,流露出寂寞之感。
诗中反映了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也表现了诗人虽在政治上遭挫折多年,却怡情自然的旷达襟怀。
诗中的“落帽”,涉及重阳登高的一个典故。
据《晋书·孟嘉传》记载,孟嘉是东晋权臣桓温部下的参军。
九月九日桓温游龙山(今安徽当涂东南),他属下的官吏都参加游宴,并且都穿上整齐的军装。
不料一阵风来,竟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孟嘉自己并不觉察。
桓温便叫孙盛写了一段文章嘲笑他。
孟嘉看到文章后,也写了一段文章回答,而且写得非常优美,在座的人无不赞叹。
从此,“孟嘉落帽”变成一个著名典故,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纵情诗文娱乐的'神态。
李白在诗中引用这一典故和风流韵事,是欲说明即使他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屡遭挫折,也还是保持着怡情自然“醉山月”的旷达胸怀。
九日原文及赏析2九日范仲淹〔宋代〕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
完善译文及注释译文想像前代贤人一样在重阳佳节写诗,此时一枝枝的茱萸竞相生长。
苏教版选修课文: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苏教版选修课文: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注释】⑴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
齐安:今湖北省麻城一带。
⑵翠微:这里代指山。
⑶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
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
《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
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⑷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⑸牛山:山名。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创作背景】唐会昌五年(845)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因二人都怀才不遇,同命相怜,故九日登齐山时,感慨万千,遂作此诗。
【赏析】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
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
“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
“菊花”扣合重阳节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赏析
哎哟喂,说起那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咱们四川娃儿心头那个滋味儿,就像是吃了盘儿红油肚丝,麻辣中带着几分畅快!
这首诗啊,杜牧兄写得是九月九重阳登高,那意境,简直巴适得板!他不说自己个儿多愁善感,反道是“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你看,江水悠悠,秋天影子都映得清清楚楚,大雁也才开始往南飞,几个好友,提着酒壶,就爬上了那翠绿的山头,好一派逍遥自在!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这话说得,多接地气!咱们四川人讲究的就是个“乐呵”,生活里头烦恼多,但碰到好日子,那必须得笑出来,菊花儿插满头,不光应景,更是图个吉利,图个高兴!
再往下,“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杜牧兄这是在说,管他那么多呢,今儿个就是喝酒的好日子,咱们就喝它个痛快,不醉不归!别站在山头上还唉声叹气,嫌弃太阳要落山了,人生嘛,就该这么洒脱!
最后那句,“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更是豁达,古往今来啊,这事儿多了去了,谁都逃不脱生老病死,你瞧瞧那牛山上的人为啥还要哭鼻子抹眼泪呢?咱们还是该吃吃,该喝喝,享受当下才是硬道理!
总而言之,杜牧这首《九日齐山登高》,用咱们四川话来说,那就是“安逸”、“洒脱”、“巴适”!读起来,心头那个舒坦,就像是在茶馆里泡了壶好茶,慢慢品,越品越有味儿!。
古诗九日齐山登高翻译赏析

古诗九日齐山登高翻译赏析《九日齐山登高》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杜牧。
其古诗全文如下: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前言】《九日齐山登高》选自《樊川诗集注》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
此诗以旷达(甚至颓废)之意来消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
起二句兴寄高远,以高秋写高情,颇显名士风范。
三四句即引古名士庄周、陶潜以为解释。
后四句直言纵饮销忧、旷达处世,不必忧生伤逝。
此诗风格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恻,令人读来颇觉顿挫跌宕,风神摇曳。
【注释】①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
齐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
②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其为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中的“开帘当翠微”句意,在齐山之巅建“翠微亭”,以表追思李白之意。
③“尘世”句:《庄子》:“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
”此言人生欢笑既难得,则更应善自宽慰,多方开解,切不可对一些烦恼事过于挂怀。
④“菊花”句:菊花:此暗用典故。
《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
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⑤酩酊(dǐng):大醉。
⑥牛山:《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牛山,在今山东临淄。
【翻译】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ORg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赏析】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出自唐代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1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赏析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
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
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
“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难逢”、“须插”的言
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
“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
“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
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日齐山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是我国唐代诗人杜牧苏作,此诗包含了和他同游的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日齐山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九日齐山登高 / 九日齐安登高
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霑同:沾)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不比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注释
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
齐山:在今安徽省贵池县。
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曾任池州刺史。
翠微: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
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牛山:山名。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赏析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
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
“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
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
“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
“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
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
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
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
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尾联是说,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这里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
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
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
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积,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乐来排遣抑郁。
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的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
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除了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
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
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斥,未能见用。
这次张祜从丹阳(今
属江苏)特地赶来拜望杜牧。
杜牧对他的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
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
这才是诗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创作背景
公元845年(唐会昌五年)张祜到池州拜访杜牧,二人命运相仿,皆是怀才不遇,所以在登齐山时有感写下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