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材料题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达标训练题(含答案)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达标训练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A. 争霸战争激烈,分裂趋势加剧B.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 王室采取有力措施而中兴D. 霸主联合,与王室争权2.管仲改革的内容不包括()A. 发展生产B. 改制军制,组建军队C.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D. 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和功臣3.得人才者昌。

齐桓公任用哪位贤才为相而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A. 管仲B. 伊尹C. 姜尚D. 启4.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

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

这反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方面什么特点()A. 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 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C. 天子依附于诸侯D. 周王室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强大5.“楚庄王时,楚国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伊、洛流域,并向周王室询问九鼎大小重量,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

”这个问鼎中原的成语故事所反映的实质是()A. 楚庄王对青铜冶炼很有兴趣B. 楚庄王非常贪婪有野心C. 楚国兵力非常强D. 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开始渐瓦解6.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是()A. 齐桓公B. 秦穆公C. 楚庄王D. 晋文公7.绍兴是一座历经千年而城址未变的古城,建城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490年越国大夫范蠡受命兴建的“勾践小城”,当时正值()A. 西周时期B. 春秋时期C. 战国时期D. 秦汉时期8.齐桓公、晋文公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相同因素有()①以“尊王攘夷”为口号②发展生产③整顿内政④注重军队建设.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9.“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A. 春秋B. 战国C. 西周D. 商朝10.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人教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新课标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

人教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新课标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2022年课标】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思维导学】【背记要点】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1)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2)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名称时间历史特征社会特点春秋前770——前476年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战乱与纷争;春秋以争霸为主;战国以兼并为主战国前475——前221年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知识点01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手工业: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有所发展。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知识点02 王室衰微1、原因:社会动荡;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周王无力控制诸侯;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2、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

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知识点03 诸侯争霸1.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

2.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3.影响:(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2)积极影响:①加快统一的步伐。

②促进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4.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天子,攘四夷”为旗号,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

5.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利弊:给社会带来了重重灾难(春秋无义战)。

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在春秋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在不断的战争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少数民族交流不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部编)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步练习-教学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部编)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步练习-教学文档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步练习1、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A. 农业重视使用肥料B. 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C. 水利工程的兴修D.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2、《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哪一时期( )A.尧舜禹时期B.西周C.春秋D.战国3、下列哪一经济现象不属于春秋时期?( )A.一位农民正在用铁制的农具开垦荒地B.使用骨耜种植农作物C.几位工匠正在铸造青铜器D.某城市的市场正在进行热闹的商品交换4、妇好“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A. 春秋B. 战国C. 西周D. 商朝5、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A.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 中原市场的繁荣C. 肥料的使用和适时的耕种D. 大兴水利工程6、“楚庄王时,楚国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伊、洛流域,并向周王室询问九鼎大小重量,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

”这个问鼎中原的成语故事所反映的实质是()A. 楚庄王对青铜冶炼很有兴趣B. 楚庄王非常贪婪有野心C. 楚国兵力非常强D. 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开始渐瓦解7、周顷王是东周第七代国王,他继位时,竟致于无钱办理周襄王的丧事,他只得派人去向鲁国讨钱鲁国国君派使者送钱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这时已经是襄王死后第二年的2月了。

这件事充分说明了( )A.诸侯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比较尊重周天子C.周天子平时比较注重节俭D.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8、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开展对外活动。

“尊王攘夷”的实质是( )A.尊崇周天子并击败周边民族的进攻B.利用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发展自己的力量C.帮助周天子解除周边民族的威胁D.保卫都城,击败周边民族9、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B. 磨制石器—打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C. 青铜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铁制农具D. 铁制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10、《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步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步练习题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步练习题一、选择题1.《诗经》记载“千耦其耘”,描述了西周时期大规模二人并耕(人力)的集体耕作场景,春秋时期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耕作场景是()A.使用骨耜 B.牛耕 C.使用磨制石器 D.使用青铜农具2.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城市出现了农业、手工业产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这反映了 ( ) A.农业生产巨大进步 B.手工业生产工艺成熟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D.各国君民能和平相处3.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会盟,这种现象表明()A.周天子非常敬重齐桓公 B.齐桓公有很大号召力C.齐桓公“尊王攘夷”政策得到拥护 D.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被确认4.在春秋时期,你不可能看到的社会现象是 ( )A.在田间使用牛来耕地B.已经可以使用文字记录社会现象C.诸侯祭祀的时候使用九个鼎D.商业活动还全部是物物交换5.“春秋”因孔子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春秋》而得名,《春秋》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

该时期始于()A. 国人暴动B. 周平王东迁洛C. 齐桓公成为霸主D. 韩赵魏三家分晋6. “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

”这反映了 ( ) A.周王室势力大减 B.周朝即将灭亡C.分封制得到巩固D.周朝政局稳定7.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出现了很多的霸主。

其中,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A.楚庄王B.晋文公C.管仲D.齐桓公8.如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

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分封制已彻底瓦解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C.诸侯完全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D.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降低9.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穿越千年时间隧道,你来到战乱纷纷的春秋古战场,可能看到的“无义”之战是 ( )A.城濮之战B.长平之战C.桂陵之战D.马陵之战10.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民族交融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二、材料分析题11.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步练习及答案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选择题1.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叙述正确的是(A )①战争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灾难②出现了一些较大的诸侯国③中原各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④周天子坐收渔利,权力渐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

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D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国君很傲慢C.诸侯之间来往十分密切D.周王室地位衰弱3.春秋时期,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条件的是( C ) A.人们重视使用肥料B.水利工程的兴修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D.青铜器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4.《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 ( B )①周天子威望下降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5.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D )A. 奴隶制开始瓦解B. 封建制度确立C. 生产力飞速发展D. 诸侯兼并争霸6.《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对曰:“在德不在鼎。

”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C )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D.列国争战,诸侯兼并7.周顷王是东周第七代国王,他继位时,竟致于无钱办理周襄王的丧事,他只得派人去向鲁国讨钱。

鲁国国君派使者送钱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这时已经是襄王死后第二年的2月了。

这件事充分说明了(D )A.诸侯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比较尊重周天子C.周天子平时比较注重节俭D.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8.春秋时期,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诸侯争霸成为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习题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习题

动乱的春秋时期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春秋时期开场于( )2.“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是古人对以下哪一时期政治局面的描述〔〕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3.“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

终于成就了春秋之首的伟业。

〞材料中的这位历史人物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C.宋襄公 D.楚庄王4.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

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牛耕的作用开场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5.某同学利用右边的地图进展研究性学习。

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A.西周分封 B.春秋五霸C.战国七雄 D.秦灭六国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公作那么迟〞“分地那么速〞现象,最主要的是因为( )A.分封制的推行 B.百家争鸣的活泼C.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 D.合纵连横的开展7.“春秋无义战〞是孟子对争霸战争的评价。

以下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8. 2021年5月6日,为期一周的安徽省颍上县第九届管子文化旅游节开幕。

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出色的政治家,被称为“春秋第一相〞。

他辅佐以下哪为诸侯成为春秋首霸( )A.秦孝公9.右图为春秋战车复原图。

战车自商代晚期崛起,春秋趋于鼎盛,当时大的诸侯国往往号称拥有万乘战车。

随着作战地域的扩大,战车受地形的限制,到战国时开场衰落,并逐渐被灵活的步兵、骑兵所取代。

战车的兴衰直接反映了当时( )A.经济的开展B.战争的需要C.运输的需求D.社会的安定10.楚庄王向东周大臣探问王宫里的九鼎有多重,表现了〔〕A.他比拟喜欢九鼎 B.他想按照王宫的九鼎进展仿做C.九鼎是诸侯能够争霸的必需品 D.他想夺取周王权力二、非选择题:11.材料一:牛耕铁器〔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12. 一些影视作品往往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影视作品也是我们熟悉和掌握历史的途径之一,我们通过经典影视作品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作业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作业
A.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B.诸侯国日益减少,七雄纷争
C.周王号令天下,诸侯臣服D.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9.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指( )
A.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B.促进了土地国有化
C.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D.使奴隶主贵族势力增强
10.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 )
15.(1)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为了争夺土地、人口。
(2)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但战争加速了旧制度的崩溃和新势力的成长;在争霸的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客观上有利于统一;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三、综合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
材料二西周政治制度示意图(下图)
材料三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并:兼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2)政治制度:分封制。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义务: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周王调兵。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政治局势: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在同周边的戎、狄、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四 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的人说“春秋无义战”,也有人引用列宁的话来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七年级 历史上册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习题)

七年级 历史上册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习题)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单项选择题:1.以“尊王攘夷”谋略称霸的是:()A、齐桓公B、晋文公C、秦穆公D、楚庄王2.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什么时期:()A、形成B、发展C、鼎盛D、瓦解3.城濮大战后,成为中原霸主的是:()A、齐桓公B、宋襄公C、楚庄王D、晋文公4.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指:()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西周D、尧舜禹时期5.下面哪一种情况不符合战国历史:()A.周王室成为大诸侯国的附庸B.齐、晋、楚、秦、鲁等国争霸C.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D.南方楚国率军到洛阳问鼎6.我国奴隶社会瓦解于:()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二、填空题:1.东周分为_____和_______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______年到公元前_______年,是我国______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从公元前______年到公元前______年,是我国_____社会的形成时期。

2.春秋末年,江南的_____国和______国也加入争霸战争,吴王任用______和______为将,攻破楚的都城郢。

三、问答题:1.试分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共同原因。

2.“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3.请你说说诸侯争霸所起的进步作用。

四、列举题:按顺序列举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

(两种说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2.D3.D4.B5.C6.B二、填空题:1.春秋战国770 476 奴隶475 221 封建2.吴国越国伍子胥孙武三、问答题:1.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共同原因是:两者都实行了改革或整顿内政。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在几年之间国富兵强。

晋文公做国君以后,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使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2.春秋后期,晋国政权为卿大夫控制,战国初年,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瓜分晋国。

齐国大夫田氏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后来也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题:动荡的春秋时期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

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材料二下图是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战国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牛尊”。

请回答:
(1)请你把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结合起来,谈一谈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
(2)当时还有一种什么生产工具的使用与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上述生产工具的使用与推广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

——孔子
(1)“管仲相桓公”发生在何时?该时期为什么能出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现象?
(2)材料一中的“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3)材料二中“桓公九合诸侯”指的是什么事?“不以兵车”应得益于管仲的什么策略?
参考答案
1.解析:文字资料与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

根据材料可以判断出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当时,铁农具也逐渐得到使用与推广。

参考答案:(1)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掌握了牛的习性,牛耕技术已得到使用与推广。

(2)铁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3)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为大面积开垦荒地提供了保障,出现了新的阶级——地主阶级。

原来全国土地属国王所有的制度,开始走向解体。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争霸的背景及齐桓公之所以成为首霸的原因。

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答案:(1)春秋时期。

因为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2)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3)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霸主。

得益于“尊王攘夷”的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