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2新人教版

-教师提前检查教学设备,确保课堂顺利进行。
-准备学生分组活动的道具,如角色扮演的服饰、标记不同诸侯国的旗帜等。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准备问答卡片、评分表格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动荡的春秋时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竞争与合作的情况?”比如在体育比赛中争取胜利,或者在团队项目中协作完成任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春秋诸侯争霸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春秋时期的奥秘。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春秋争霸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3.测试环节: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课堂测试,如小测验或随堂测试。这些测试可以检验学生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释能力。通过测试结果,我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不足,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作业评价:
1.作业批改:对于学生提交的作业,我会认真批改并给出详细的点评。在批改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思维逻辑、语言表达等方面,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并给予鼓励和建议。
-周王室的衰落与诸侯国的崛起。
-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变革。
2.诸侯国争霸的原因
-周王室权威的丧失。
-诸侯国实力的增强。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7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导入: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郑庄公的“九鼎八簋”。
这套鼎发掘于春秋时期郑国国君的祭祀坑,大家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鼎?按照周朝礼制,只有帝王,也就是周天子死后,才能陪葬九鼎八簋。
作为诸侯国君只能陪葬“七鼎六簋”;然而春秋时期诸侯王为什么敢使用九鼎?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动荡的春秋时期。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用河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郑庄公作为诸侯却使用“九鼎八簋”,给学生带来认知的冲突,为本课题“动荡”一词埋下伏笔。
一、经济大发展:铁器牛耕欣欣向荣展示“烽火戏诸侯”和“平王东迁地图”教师讲解:第一幅图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周幽王被杀后的第二年,即公元770年,因为内乱少数民族犬戎频繁入侵,很快就打到了镐京,周幽王的继承人周平王东迁洛邑,因洛邑(今洛阳)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那么春秋、战国的由来是什么呢?请同学翻阅书本p29和p33的注释部分。
教师过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种力量变化无常,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变革的时期之一,如此动荡的时期,它又是从什么领域开始变化呢?1.农业:牛耕[师生互动]: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青铜器”,请大家仔细观察,分析下这件青铜器的用途?同时仔细观察这个器物的外型,它有什么突出特点?[教师讲解]:这件器物出土于山西浑源,名叫“牺尊”,根据它的形制,我们推测这个应该是一件温酒器,因为这件器物它牛腹中空,中间有一个像“锅”一样的腹部,推测就是放置炭火,作温酒的用处。
下面回到第二个问题,大家从外型上看,有没有发现什么突出特点?我们看,牛的鼻子上有鼻环,鼻环就是人类驯服牛的一个标志。
呈现材料: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用在田间劳作)——《国语·晋语》(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教师讲解]:而根据同一时期的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春秋时期确实存在将原先的“宗庙之牺”变为犁耕的“畎亩之勤”的现象。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春秋时期的开始、周王权的衰落、诸侯争霸、春秋五霸的出现以及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相对较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事实来加深对春秋时期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春秋时期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也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特点,掌握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
2.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地图等PPT幻灯片。
2.教材:准备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的教材。
3.参考资料:收集与春秋时期相关的参考书籍、论文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者历史事件,引发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幻灯片呈现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同时进行讲解和阐述。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影响,通过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春秋时期的时间范围,理解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历史文献,学生能够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重要历史事件。
3. 历史理解: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4. 历史解释: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春秋时期动荡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5. 人文素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理解多元文化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春秋时期动荡的社会背景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括历史地图、春秋时期文物图片、历史文献摘要等)。
教材配套的历史小故事和案例。
网络资源(如相关纪录片片段、学术讲座视频)。
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春秋时期的历史地图或文物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问题探究法:设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重要历史事件。
3.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分析史料,总结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
4. 讲解与讨论结合法: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学生讨论并分享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历史地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的历史地图,简要介绍该时期的政治格局。
提出问题:为什么春秋时期被称为“动荡”的时期?它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新课教学1. 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分封制的瓦解:讲解分封制的起源和逐渐瓦解的过程。
诸侯争霸:介绍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如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的事迹。
结构图示:```春秋政治格局├──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齐桓公├──晋文公└──...```2.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变革:分析铁器、牛耕的推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井田制的瓦解。
文化繁荣:介绍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如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的贡献。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春秋时期的时间、周王室地位下降的原因及其影响。
1.2掌握春秋五霸及其主要事迹。
1.3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2.2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激发其学习兴趣。
3.2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进步需要付出代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时间、周王室地位下降的原因及其影响;春秋五霸及其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图上的诸侯国,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诸侯国?2.讲解春秋时期背景2.1讲述周王室地位下降的原因,如分封制的瓦解、诸侯国的崛起等。
2.2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诸侯国的数量和范围。
3.春秋五霸3.1介绍春秋五霸的概念及其事迹。
3.2分析每个霸主的特点,如齐桓公的改革、晋文公的称霸等。
3.3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春秋五霸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4.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4.1讲述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
4.2分析诸侯争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兼并战争导致土地集中、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
5.2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春秋时期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1.春秋时期背景1.1周王室地位下降原因1.2诸侯国的崛起2.春秋五霸2.1齐桓公2.2晋文公2.3宋襄公2.4秦穆公2.5楚庄王3.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3.1农业3.2手工业3.3商业4.春秋时期的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热门6篇)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热门6篇)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道与了解知道东周的概念。
说出铁农具和牛耕在我国出现的时间。
3,指出王室衰微的表现。
4,结合地图指出主要诸侯国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5,讲述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故事。
(二)理解与运用1,分析铁农具、牛耕出现的历史意义。
2,分析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三)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春秋时期的典故欣赏君王胸怀宽广的人物风采。
2,尝试归纳从青铜器中全面、准确、有效地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养成爱护文物的习惯。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内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三个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
运用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能科学地阐释和理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社会现象。
本课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本课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如何引起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
学情分析刚进初一的学生依然保有孩童的天真,难以理解严肃的专业名词和概念。
因此,需要具体、直观的教学资源帮助他们理解历史现象与历史逻辑。
研讨主题“隐藏在青铜器中的秘密——培养从文物中全面、准确、有效地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春秋时期,青铜工艺虽然不复商朝晚期鼎盛,但依然是这个时代手工业生产水平的代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出社会的变化。
本课试图通过展示春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引导学生从青铜器中获取历史信息,树立证据意识。
学生逐步认可文物的史料价值,并尝试准确地收集文物信息,证明所做的猜测。
教学过程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第2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演唱《甘洒热血写春秋》。
2、继续学习《走进京剧大世界》──著名的京剧演员,了解四大须生及四大名旦,还有净行和丑行的演员。
3、通过学习《甘洒热血写春秋》了解《智取威虎山》的故事情节,体验京剧演唱与唱歌的不同之处。
二、教学难点:一字多音,如唱段最后一字“秋”的演唱。
三、教具准备:影片剪辑:《智取威虎山》简介;《甘洒热血写春秋》唱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新人教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
2.通过学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以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使学生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三、教法学法指导教法:讲述法、问题启示法、图片展示法、文本分析法、视频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学法指导:观察图片、阅读文本、分组讨论、观看视频、材料分析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图片《烽火戏诸侯》,让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西周时,遇到敌情靠烽火台传信报警。
周幽王昏庸无道,为了取悦王妃褒姒,竟下令燃烽火。
后来,犬戎真的来攻西周。
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
结果,幽王被杀。
这个故事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崩溃,说明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微。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那么春秋时期的经济有哪些发展?出现了什么动荡的局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起去了解这些问题。
(二)自主学习,知识建构结合以下几个问题阅读教材,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语,边读边勾画,完成后,形成知识网络。
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主要表现有哪些?诸侯争霸的目的是什么?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诸侯争霸?动荡的春秋时期中,动荡的表现有哪些?(三)合作探究,解疑释惑1.解释春秋战国的由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小组讨论(1)铁农具与以前的青铜器、石器相比较有哪些优势?有什么作用?(2)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王室衰微的表现:(1)分封制瓦解,(2)周王室实力大减,(3)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主要介绍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动荡以及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详细讲解和生动的形象展示,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春秋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和视频等途径,自主探索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掌握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重要事件;3.学生对于春秋时期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讲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动荡和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2.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春秋时期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场景;3.视频播放法: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更生动地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4.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5.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2.图片和视频资料;3.教学课件;4.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春秋时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春秋时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5分钟)讲述春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重点介绍春秋五霸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对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进行巩固,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
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
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
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
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劳动工具演进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
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来耕种土地。
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
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5.材料展示:
材料一: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
材料二:《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秀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材料三:《管子·地数》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材料四:长沙春秋楚墓出土了漆棺、漆木车。
材料五:《战国策·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
6.问题思考: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7.教师小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目标导学二:王室衰微
1.图片展示:《东周列国·春秋篇》剧照
2.教师提问: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
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王室衰微。
3.合作探究: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1)王室衰微的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得原来公田以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
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致使分封制逐步分解。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2)表现:①分封制逐步瓦解。
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
②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
③诸侯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
竞相称霸,操控政局,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
目标导学三:诸侯争霸
1.结合教材上的“春秋争霸形势图”思考: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一是王室衰微,二是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三是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诸侯争霸的过程及主要霸主。
3.春秋争霸的实质: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4.春秋争霸的影响: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积极影响: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
三、课堂总结
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因牛耕的出现和铁器的使用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
发展,进而导致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甚至瓦解,王室地位一落千丈。
最终引起诸侯争霸与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末期,在设计本课教学内容时,采用了图片激趣导入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片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读图去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诸侯崛起争霸的经济原因,周王室的衰微是春秋时期诸侯崛起争霸的政治原因。
学生通过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作者留言:
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