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锦瑟公开课教学导案
《锦瑟》阅读指导教案

《锦瑟》阅读指导教案阅读指导教案一、教材概况《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抒发爱恨情仇的七绝。
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读者引入了一个苦涩动人的爱情故事之中。
在透过这首诗品味诗人成熟的思想和独具匠心的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可以准确捕捉李商隐内心的真实想法。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兴趣;2、理解诗歌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诗人自身的抒发;3、提高学生自身文字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课前引导学生预防和识别常见的文化背景,在理解诗歌的情况下掌握李商隐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地位;第二部分为针对具体的诗歌《锦瑟》展开分析,并提供相关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思路拓展。
1、课前引导(1)引导学生阅读诗文的目的,即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兴趣,掌握泛阅读的技巧;(2)总结常见的文化背景,如历史事件和社会历史变迁等,以便在理解诗歌之外的情况下掌握作者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
2、诗歌分析(1)学生阅读《锦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注释、理解诗歌中所描述的符号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其内涵和形式特征;(2)阅读注释,理解文化背景,了解作者和文本中事件的历史的文化,诗歌中所体现的人物、事件、景象、情感、意象等内容;(3)针对《锦瑟》存在的问题和争议进行展开分析,如何推理全文内涵的方式、情感表达的细节描述和底层逻辑的思维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和交流,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策略和建议(1)阅读注释、了解文化背景:可以使用演讲、展示、文献阅读等形式对文本注释、李商隐生平以及文化背景等内容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2)透析诗歌内涵、展开分析:可以通过分组讨论、与同侪交流、独立思考等方式进行,激活学生的思维,灌输文学的美学知识;(3)写作表达、总结报告:可以让学生写下书面分析、口头表达等的方式,深刻领会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效果分析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和形式来达到目的。
《锦瑟》教案(通用14篇)

《锦瑟》教案(通用14篇)《锦瑟》教案篇1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
人们或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1.资料链接1——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是谁吗?(李商隐)今日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了解同学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进行沟通。
老师对同学沟通结果予以梳理,指导同学学会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始终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苦痛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宠爱。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动听缠绵。
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有《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锦瑟》(一)教你方法: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会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尝语言。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2.同学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会诗的意境。
3.同学结合解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三)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引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肯定有所感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你从诗中捕获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李商隐及其作品《锦瑟》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生平、创作年代、文学流派等。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锦瑟》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锦瑟》,使学生对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有更深的了解,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2.1 《锦瑟》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年代。
2.2 诗歌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常识。
3.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四、教学准备4.1 准备李商隐的生平介绍资料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资料。
4.2 准备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查阅。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李商隐的生平图片和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锦瑟》,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5.3 课堂讲解讲解《锦瑟》的创作背景,包括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年代。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锦瑟》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5.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李商隐及其作品的理解。
5.7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6.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
6.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李商隐诗《锦瑟》教案(通用7篇)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堪称最享盛名。
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提供的李商隐诗《锦瑟》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2、理解内部结构;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
由于它的词藻华丽,情意缠绵,景象迷离,含义深邈,诗的中心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争论。
相传宋朝时,“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读了《锦瑟》也觉得不好理解,甚至找他的老师苏东坡请教。
可见一千多年来,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腿最多时最无能。
千百年来,人们早已认定并认同,这个“谜”已被俄狄浦斯回答:“人”。
)李商隐的《无题》诗确实堪称一绝。
所谓“无题”,是诗人别有寄托而又不愿明说,就用“无题”名篇。
此外,也有诗人仿照《诗经》的办法,取诗的起首二字作为标题,而标题又不能概括全诗的主旨,这类诗仍属于“无题”之类。
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锦瑟》教案3篇

Only your smile can make you find light in the endless darkness.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锦瑟》教案3篇《锦瑟》教案篇1(一)知识目标:了解李商隐及其诗歌。
(二)能力目标:鉴赏这首诗,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三)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四)重点:鉴赏本诗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清丽的语言。
(五)难点:本诗的旨意。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的诗歌浩如烟海,唐朝的诗人灿若繁星。
但其中有一个诗人,他一不小心陷入了朋党之争,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个诗人就是李商隐;他的一首《锦瑟》诗,让无数人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旨意,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讨这一首诗。
二、对于李商隐,我们并不陌生,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无题》)。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三、作者简介: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他十六岁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二十五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可就在这时,令狐楚染病去世。
没了生活依靠的李商隐,一时茫然不知所措,恰也是这个时候,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慕其才,聘请他去府中掌书记,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原先李商隐出自令狐楚门下,自然被归入了牛党的阵容;现在李商隐又成了李党的东床快婿。
“忠臣不事二主”,而李商隐却如此轻易地“改弦更张”,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他的一生便始终伴随着牛党人的咒骂、诋毁、中伤,最终他也就成了那政治旋涡中的溺水者。
李商隐锦瑟教案xx

李商隐《锦瑟》教案第一节教学目标:1. 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并欣赏《锦瑟》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锦瑟》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锦瑟》的深层含义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1. 李商隐的生平介绍资料。
2. 《锦瑟》的文本和注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特点和风格。
二、文本解析(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锦瑟》原文,并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给出《锦瑟》的注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分析《锦瑟》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三、深入探讨(15分钟)1.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锦瑟》,如情感、哲理、审美等。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四、诗歌鉴赏训练(10分钟)1. 让学生尝试欣赏其他李商隐的诗作,比较其风格和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审美能力。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研究和欣赏李商隐的诗歌,拓展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锦瑟》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培养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要注重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欣赏更多的文学作品。
李商隐《锦瑟》教案第六节教学目标:1. 深入了解《锦瑟》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分析《锦瑟》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锦瑟》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锦瑟》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1. 分析《锦瑟》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准备:1. 《锦瑟》的文本和注释。
《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

《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下面是我分享的《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供大家赏析。
《锦瑟》教案1◆自读导言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自读程序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内容,赏析意境。
诗词之美多美在意境的塑造。
所以诗词赏析重在其意境的塑造。
自读时在初步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去品味意境。
3、背诵。
◆自读点拨1、背景说明2、总体内容把握《锦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开始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弦?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佳人锦瑟,一工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不复成寐,无限悲感,难言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
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
月、珠、泪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
蓝田山日光煦照,山中玉气冉冉升腾(古人认为事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
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了。
3、重、难点分析《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首句前二字为题,看似咏物,实乃一篇借锦瑟以隐题的咏怀之作。
《锦瑟》李商隐一、导入。
由《无题》“青鸟殷勤为探看”引出作者。
二、解题1、字义山,号玉溪生,河南沁阳人。
2、(注释1)主题:悼亡之作。
3、特色:典故雅致精工;基调哀怨悲愁;意境迷离凄婉;语言清丽隽永。
三、教师范读四、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颂读五、思考:1、“五十弦”的锦瑟会联想到什么?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自己年近半百。
传统的比兴手法。
2、典故分析:庄周梦蝶——美好扑朔迷离望帝化鹃——相思南海蛟人——破灭蓝山暖玉——迷惘六、主旨归纳:请同学据自己的感受自由谈,可发挥想象和联想。
执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的破灭;才情不为人知的悲哀;悼亡之作……七、背诵八、作业: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
李商隐《锦瑟》教案(通用5篇)

李商隐《锦瑟》教案(通用5篇)李商隐《锦瑟》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锦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商隐《锦瑟》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2.领会这首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重点难点】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理解,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与作者简介。
1.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描写音乐的著名诗文:1.白居易的《琵琶行》2.李贺的《李凭箜篌引》3.苏轼《赤壁赋》4.刘鹗《明湖居听书》5.韩愈《听颖师弹琴》6.郎士元《听邻家吹笙》7.李白《听蜀僧濬弹琴》8.李商隐《锦瑟》(认为是咏瑟之作)2.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
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3.关于《锦瑟》《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锦瑟公开课教案————————————————————————————————作者:————————————————————————————————日期:2平和正兴学校高中部2012-2013学年上学期_高一_年级_语文__教案备课人:_卢小婷教师卢小婷授课时间课时 1 课题《锦瑟》课型公开课备课组成员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诵本诗,提高思索诗歌意旨,体味诗歌意境。
2、诵读鉴赏中感悟诗人的那一份“深情”与“痴情”重点1、有感情地朗诵本诗,提高思索诗歌意旨,体味诗歌意境。
2、透过鉴赏感悟诗人的“深情”与“痴情”。
难点透过鉴赏感悟诗人的“深情”与“痴情”。
步骤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二次备课复习上节内容3分钟一、复习1.学生齐背《杜甫诗三首》新课导入4分钟二、导入(大屏幕展示图片)大家看大屏幕上的图片,告诉我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图片整体感觉比较迷离,虚幻,和平常的图片不太一样,比较特别,从不同角度来看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就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锦瑟》也是一样的,自从问世后就一直没有中断后人对它的研究,对于其表达的感情、主旨可谓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但是,他们的意蕴美却是无可非议的,梁启超曾经坦率地说:“义山的《锦瑟》等诗,讲的是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美学家朱光潜也说过: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领神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去心领神会。
这份美,这份神秘,与我们心灵深处的隐秘契合,它道出了我们想要说却又无法表达的情感。
那么咱们这节课就来领会这份美与神秘。
——锦瑟(板书)3课堂预习3分钟三、预习检测1.学生根据文下注解试解题明确:“锦瑟”:瑟,乐器名,有五十根弦,音节繁复;锦瑟,雕饰华美的瑟。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诗名取开篇两字“锦瑟”,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诗。
这年诗人46岁,罢官后回乡闲居,不久病故。
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
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诗”,只是以开头二字为题,借瑟起兴。
课程讲授20分钟四、课程讲授(一)初步感受诗歌体会诗歌音韵美导引:古人强调“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诗歌尤其这样, 反复诵读可帮助大家在有意无意之中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思索诗歌意旨, 体味诗歌意境, 把握诗人情感。
可以说, 诵读是读诗的基础。
下面我们就来朗诵这首诗,初步感受李商隐的情怀。
1.学生齐读、指名朗读。
(教师指导诵读)2.听朗读录音,再次感受诗人情怀3.学生再次试读。
读后请同学们谈谈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情调和氛围。
(提示:从“思”“梦”“泪”“惘然”等词可感知到,全诗笼罩着迷惘、凄美、哀伤的情调氛围。
)4.播放视频短片,听改编歌曲(二)品析诗歌你能从诗中找出表明主要内容的三个字来吗?你能从诗中找出表明诗人情感的两个字来吗?明确:内容之眼:思华年(板书)情感之眼:惘然(板书)(2)自由鉴赏★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这首诗,思考:全诗的总纲是哪一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导引:律诗的尾联是诗人感情宣泄的闸口,这首诗最后写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情为何?我们一起从内容中来找找看答案。
(同《红楼梦》一样,自从《锦瑟》问世后就一直没有中断后人对它的研究,它迷离的氛围,跌宕的风致引得索解者乐此不疲,也许还没有哪一首诗歌能像《锦瑟》这样受到那么多的关注。
元好问曾写诗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清代诗人、学者王士祯也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但难解并不等于无解,“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即便是无主题的乐章,我们也可以由“韵”而解“味”,感悟作者的那一份“深情”与“痴情”。
)★导引:对情的理解。
“情”不单单指爱情,由于人生阅历的不同,有时爱情时也4可被解读成对事业,对万物的那一份执著、一分坚守、一份痴情。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柳永的《蝶恋花》中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被王国维借来形容“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中的“第二种境界”。
★请大家说说这首诗歌写了些什么?意象有哪些?。
提示:诗中共有多少个意象?(锦瑟、华年、庄生、晓梦、蝴蝶、望帝、春心、杜鹃、沧海、明月、珠泪、蓝田、暖日、玉烟)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是如此的刻骨铭心,大痛无言,无法言说,只能借意象来传递,在一首七律中能用如此多的意象实不多见。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①首联:“未成曲调先有情”,首联即情感触发。
“无端”犹言“没来由地”,此诗人痴语,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
“一弦一柱思华年”,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意蘊相近。
“思华年”之“华”,花也,如花一般的时光,正是生命中的无限春光呀!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终有一天,当我们用苍颜面对夕阳之时,是否也会发出这样的年华之思!②颔联:导引:“庄生晓梦迷蝴蝶”,有一次庄子睡觉,忽然做了个怪梦。
在梦中,庄子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
它一忽儿飞东,一忽儿飞西,在草丛花枝间翩翩起舞。
要说快乐呀,那真是快乐极了! 庄子所变成的这只蝴蝶,只是一个劲儿地飞来飞去,完全忘了自己是庄子。
它玩得正起劲,忽然醒了。
庄子一看自己还躺在床上,这才明白原来那只蝴蝶不是自己,自己是人,是庄子。
可是庄子忽而又感觉到这未必对:自己或许本来就是一只蝴蝶!是做梦,梦中才变成庄子的! 接而又想,这恐怕是错了:自己明明是庄子,刚刚肯定是在做梦!就这样,庄子一会儿这样想,一会儿那样想,想来想去,总是搞不清自己究竟是庄子还蝴蝶。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个事情,大家都有做梦的经历,庄生晓梦迷蝴蝶,告诉我们看人生的态度,板:人生如梦。
(现实和梦境有什么不同,在自己五十岁的时候,追忆自己三十岁的时候,他对那些细节记得都非常的清楚,他有怀疑,有些事情真的发生过吗?时光的淘洗把所有的好景都给磨光了,所以人生如梦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亦真亦幻,随着时光的淘洗,真假逐渐成了一个问题,这个是回忆所带来的错觉,而梦因为时间的飞越而变得更加美好,这也就是老师读此联所带来的感受)有着“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记对人生终极价值这个问题进行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辨。
在这里诗人缀上“晓”“迷”二字,增添了梦之短促,醒后恍惚的情感暗示,说明即使是洞达人事者亦难摆脱美好事物消逝给人带来的迷惘。
(回不去的总是最美好像梦一般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
5导引:“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用的杜鹃啼血的典故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暮春啼叫,以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心,一般指对爱情的向往追求,也可借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里的“春心”与杜鹃的悲鸣联结在一起,实际上包含了伤春、春恨的意蕴。
所展示的正是一幅笼罩着哀怨凄迷气氛的图画,象征着化为望帝冤魂的杜鹃,在泣血般的悲鸣中寄托着不泯的冤恨。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多指忧国伤时、感伤身世。
诗人的“春心”“春恨”(美好的愿望和伤时忧国、感伤身世之情)都寄托于杜鹃啼血般的凄苦哀怨之声。
本句的句眼是“托”字,不但写出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出了诗人托“春恨”于悲鸣,暗示了寄托“春心”者的性质,真乃妙笔寄情。
可以说,这两句是义山用一生凝结而成的。
③颈联:沧海遗珠喻指被埋没的人才。
古人认为海中蚌珠的圆缺与月亮的盈亏相应,月满则珠圆,月亏则珠缺,故有“沧海月明”之说。
在这句诗中,月、珠、泪,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一笔而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舍义山则实不多见。
“日暖玉生烟”化用了戴叔伦的话:“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诗人借此来象征自己平生所向往、追求的境界,正像“蓝田日暖玉生烟”一样,可望而不可即。
它给我们以凄凉之感、悲痛之情。
我们不禁想起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寸相思一寸灰”等名句,萦回在义山诗中那种热烈的绝望就会涌上心头。
这一联用“沧海珠”“蓝田玉”以自喻,写出了自己才华绝世,希冀用世,却不为世所用的悲剧一生。
课堂练习7分钟五、课堂练习对于尾联“此情”作探究导引:“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情感大家有了初步的分析:时光追忆中的伤痛,怀念、无奈、迷茫。
你猜一猜,他应该是针对什么样的人生经历的情怀?预设:表达自己对理想和仕途的不顺利的怅惘和悲伤。
(师:这个回答结合了对典故的分析和理解。
)对年华逝去的感伤和自己没有珍惜的悲伤。
对美好事物的惋惜也有可能是对爱情的向往。
小结2分钟六、小结导引: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的这份“深情”这份“神秘”与“美丽”,对于他的“此情”无论是政治理想还是美好事物还是爱情,我不愿给大家一个定论,此情可待6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情为何?除了惘然还是惘然,除了伤感还是伤感。
李商隐诗擅长用典,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
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
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
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
当诗人以极度的虔诚,极度的劳累把自己的生命与诗境熔铸在一起时,我们体悟的就不只是意境之美,更是诗人的生命。
同学们有兴趣多多去了解李商隐,那样你们才能更深刻体会作者的这种“深情”“痴情”。
作业布置1分钟七、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锦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