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梦境获取科学灵感
潜意识是获取灵感的途径简书

潜意识是获取灵感的途径简书一、什么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指人类心智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是指那些不易察觉和理解的心理过程。
它是我们意识之下的那个更深层次的心智活动,是我们思考、决策和行为的基础。
二、潜意识与灵感的关系2.1 潜意识是灵感的源泉潜意识是我们的思维和创造力的源泉之一。
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有许多信息和经验被储存着,这些信息和经验对于我们的创造力和灵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需要灵感时,我们可以通过调动潜意识来获取。
2.2 潜意识的运作方式潜意识的运作方式是非常复杂的,它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处理,产生出我们意识之外的一些想法和思维。
这些想法和思维往往是我们无法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来获取的,它们是一种不受我们控制的心理过程。
2.3 潜意识的启发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启发潜意识,从而获取灵感。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冥想:通过冥想来放松身心,让潜意识得到休息和恢复,从而激发灵感的产生。
2.梦境记录:将梦境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梦境中的内容来获取灵感。
3.创造性活动:参与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如绘画、写作等,可以激发潜意识的活动,从而获得灵感。
三、潜意识与灵感的案例分析3.1 费曼学习法费曼学习法是一种通过将知识教给别人来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学习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的核心是将复杂的知识简化和解释,从而使其更容易理解。
费曼学习法的灵感来源于费曼本人的潜意识,他通过观察和思考自己学习的方式,发现了这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3.2 苹果公司的创新苹果公司是一个以创新而闻名的科技公司,其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潜意识的作用。
苹果公司的创新灵感来自于乔布斯和他的团队对用户需求的深入洞察和理解。
他们通过观察用户的行为和反馈,以及对市场趋势的分析,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潜意识,产生了许多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四、如何提升潜意识的活跃度4.1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激发潜意识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阅读:多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增加对世界的认知。
周公解梦梦境解读的奥秘

周公解梦梦境解读的奥秘梦境是人类存在至今以来一直困惑的话题之一,在古代中国,周公解梦是一种流行的解梦方法,被认为能揭示梦中的隐秘信息。
而这其中隐藏的奥秘,也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与探索。
本文将揭示周公解梦的原理和方法,并探讨梦境解读的奥秘。
一、周公解梦的原理周公解梦,即利用周公解梦书中的解梦图谱和解梦词典,结合梦者提供的梦境内容,进行解梦和预测。
这其中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梦境与现实关联的观点:周公解梦认为,梦境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即梦境中出现的事物、人物和情节,可能与梦者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事情或内心的冲突有关。
2. 符号解析的观点:周公解梦强调了梦中符号的重要性,认为每个梦境符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解析,可以揭示出梦中隐含的信息。
3. 心理分析的观点:周公解梦将梦境解读视为心理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分析梦境中的情节和符号,揭示梦者内心的欲望、焦虑或冲突,并为之提供解决方法。
二、周公解梦的方法周公解梦的方法主要包括对梦境记忆的重视、对符号的解析和对梦者的询问。
具体步骤如下:1. 记录梦境:梦者需要尽快将梦境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出现的人物、动作、场景等。
这对于后续的解梦分析非常重要。
2. 符号解析:根据周公解梦书中的解梦图谱和解梦词典,将梦境中的符号与相应的解释对照,了解其隐含的含义。
例如,梦中的飞翔可能代表着自由和追求,梦中的迷失则可能意味着迷茫和困惑。
3. 询问梦者:为了更好地理解梦境,周公解梦者会对梦者进行询问,了解梦境中的细节和梦者的感受。
这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解读梦境的含义。
三、梦境解读的奥秘虽然周公解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梦境解读的奥秘远不止于此。
人们对梦境解读的研究发现,梦境与梦者的内心世界紧密相关,它可能反映了梦者的欲望、恐惧、压力等情绪状态。
1. 内心的映射:梦境往往是梦者内心体验的映射,其中的人物、情节和符号往往代表着梦者的内心冲突、心理需求和欲望。
科学解释人类的梦境

科学解释人类的梦境梦境是人类睡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虚幻的体验,常常让人感到神秘而不可思议。
人们对梦境的解释一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人类梦境的科学解释。
一、梦境的定义和特点梦境是指人在睡眠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感知、思维和情感的虚幻体验。
梦境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虚幻性:梦境是一种虚幻的体验,与现实世界存在明显的差异。
2. 情节连贯性:梦境通常具有一定的情节连贯性,人们在梦中经历各种事件和情节。
3. 感知和情感体验:梦境中人们可以感知到各种感觉和情感,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4. 忘却性:人们在醒来后往往很快就会忘记梦境的内容,只能模糊地回忆起一些片段。
二、梦境的产生机制科学研究认为,梦境的产生与人类大脑的活动密切相关。
在睡眠过程中,人的大脑会经历不同的睡眠阶段,其中快速眼动期(REM)睡眠是梦境最为活跃的阶段。
在REM睡眠中,人的大脑皮层活动增强,而且与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运动相关的脑区也会被激活。
这种大脑活动的增强和激活可能是梦境产生的基础。
三、梦境的功能和意义1. 情感调节:梦境可以帮助人们调节情绪和情感。
在梦境中,人们可以体验到各种情绪,如快乐、恐惧、愤怒等,这有助于人们释放压力和情绪,维持心理健康。
2. 记忆整理:梦境可能有助于人们整理和巩固记忆。
研究表明,梦境中的情节和经历可能与人们的日常经历和记忆有关,通过梦境,人们可以对记忆进行整理和加工。
3. 创造灵感:一些创造性的灵感和想法可能来自于梦境。
许多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都曾在梦中得到过灵感,这些灵感对他们的创作和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梦境的解释和分析科学研究还尝试对梦境进行解释和分析。
弗洛伊德的梦境解析理论认为,梦境是人类潜意识的表达和满足,通过对梦境的解析可以揭示人的内心欲望和冲突。
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和批评。
其他一些研究者认为,梦境可能是大脑对信息的整合和加工,与人的日常经历和思维活动有关。
周公解梦梦境中的知识积累与智力开发

周公解梦梦境中的知识积累与智力开发梦境是人们在睡眠中体验的一种非现实的心灵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经历各种奇幻的场景和故事。
而周公解梦作为一种古老的解梦方法,被很多人用来寻求梦境中的启示和帮助。
然而,除了作为一种解梦的娱乐方式之外,周公解梦还有很多其他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周公解梦对于知识积累和智力开发的影响。
一、梦中的知识积累在梦境中,我们可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场景和情节,有些场景可能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况相似,而有些则完全是我们想象力的产物。
这些场景和情节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周公解梦的方式,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和知识提取出来,从而进行积累和学习。
比如,在梦中可能会出现与历史有关的情节,我们可以通过解梦了解到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
同时,梦境中还可能出现与科学、技术等领域相关的情节,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到一些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启示。
此外,梦境中还可能出现与文学、艺术等领域相关的情节,通过解梦,我们可以对文学、艺术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周公解梦的方式,我们可以将梦境中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种以梦为载体的知识积累方式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启示。
二、梦境中的智力开发梦境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非现实环境,通过周公解梦的方式,我们可以在梦境中进行智力训练和开发。
解梦需要我们观察、思考和分析,从一些看似无关的情节中找到关联和线索,这需要我们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在梦境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和谜题,通过解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线索,我们可以在梦境中开发和提高自己的智力。
同时,梦境中还可能出现一些需要我们判断和做出决策的场景,通过解梦,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另外,梦境中还可能会出现一些需要我们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情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通过周公解梦的方式,我们可以在梦境中进行一系列的智力训练和开发,提高我们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
创造力的力量从梦境中获得启示

创造力的力量从梦境中获得启示创造力是人类宝贵的智慧之源。
它使我们能够超越平凡的现实,勇敢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创造出无数令人惊叹的发明和艺术作品。
而梦境作为一个神秘而独特的心灵领域,被许多创意大师们称之为获得灵感的来源之一。
本文将探讨创造力的力量如何从梦境中获得启示,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启示来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
一、梦境的奇妙世界梦是人类大脑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我们浅睡和深度睡眠阶段频繁出现。
在梦境中,我们可以经历各种各样离奇而又逼真的场景,与我们日常生活截然不同。
梦境中的景象、情节、人物以及情感都能够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想象力。
正是这些奇妙而不受限制的体验,为我们的创造力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
二、梦境中的创意灵感许多著名的创意作品都源于其作者从梦境中获取到的灵感。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描写了主人公在梦中认识尼采的情节,而这一梦境启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该作品。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则通过梦境中的幻象和神秘感受,创作出了《库布拉汀》等伟大的诗篇。
还有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如爱因斯坦、特斯拉等,也曾经表示他们的重要发现和创新来自于梦中的启示。
三、如何从梦境中获取启示1. 记录梦境:要抓住从梦境中获得的灵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养成记录梦境的习惯。
早上醒来时,立即记录梦中的情节、人物和感受。
这将帮助我们回忆并梳理梦境中的奇思妙想。
2. 梳理思维线索:通过梳理梦境中的思维线索,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奇思妙想并从中获取创意灵感。
思考梦中的情节、场景、对话等元素,从中提取出独特的观点和概念,运用到我们的创作中。
3. 转化梦境情节:将梦中的情节与我们的生活和创作主题相结合,并进行合理的转化和改编。
这样可以利用梦境的奇幻元素和情感,创造出更具创造性的作品。
同时,也要注重实际可行性和目标受众的需求,使得创作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意义。
四、梦境创作的限制和挑战虽然梦境可以为我们的创造力提供启示,但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脑科学视角下的梦境解析

脑科学视角下的梦境解析梦境是人类睡眠状态中的一种特殊体验,是一种虚幻而又真实的感知体验。
在古代,人们对梦境的解释往往带有神秘色彩,认为梦境是神灵的启示或者预兆。
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脑科学的兴起,人们开始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解析梦境。
本文将从脑科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梦境的形成机制、梦境的功能以及梦境对个体的意义。
首先,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梦境是大脑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
在人类的睡眠过程中,大脑会经历多个睡眠阶段,包括快速眼动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等阶段。
梦境主要发生在REM睡眠阶段,这个阶段大脑皮层活跃度增高,而且大脑干的神经元也非常活跃,这时候产生的梦境比较生动,也更容易记忆。
而NREM睡眠阶段,梦境相对较少,也不太容易记忆。
其次,梦境的形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大脑的多个区域和神经递质的调节。
在睡眠过程中,大脑皮层的活动受到来自下丘脑和脑干的调控,这些区域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梦境的产生。
同时,梦境中的情节和内容可能与个体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以及潜意识的内容有关。
一些研究表明,梦境可能是大脑对白天经历的一种整合和再加工,也可能是对未解决问题的探索和表达。
再次,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梦境对个体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梦境可能有助于个体的记忆和学习。
一些研究表明,梦境中的体验和情节可能与个体白天的学习内容相关,通过梦境的再现和加工,有助于巩固和加深记忆。
其次,梦境可能有助于情感的调节和释放。
在梦境中,个体可能体验到各种情感,包括快乐、恐惧、焦虑等,这些情感的体验可能有助于个体释放压力和调节情绪。
此外,梦境还可能有助于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一些创意灵感可能来源于梦境中的体验和想象。
总的来说,从脑科学的视角来看,梦境是睡眠状态下大脑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涉及到多个脑区的相互作用和神经递质的调节。
梦境的形成机制复杂多样,可能与个体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以及潜意识的内容有关。
睡眠对创造力的影响提升灵感与创新能力

睡眠对创造力的影响提升灵感与创新能力睡眠对创造力的影响:提升灵感与创新能力睡眠,作为一种基本的生理需求,对人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除了对身体的恢复和修复作用之外,睡眠还对创造力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众多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睡眠可以提升个体的创造力,激发灵感,促进创新能力的发挥。
本文将探讨睡眠对创造力的影响,并提供一些提升创造力的睡眠技巧。
一、睡眠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1. 巨人的肩膀:记忆与联想睡眠对于记忆的巩固和信息的整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科学研究发现,睡眠过程中,大脑会进行记忆的整理和重构,将当天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与已有的记忆进行关联,进而形成更加丰富而创造性的想法。
这种记忆的整合和关联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基础。
2. 引发灵感的神秘之门睡眠可以为大脑提供一个沉静的环境,促进创造性的灵感产生。
在睡眠中,大脑进入深度放松状态,创造了一个更为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从而有助于人们生成新的想法和概念。
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新灵感都源于梦境或清晨苏醒时的瞬间启示,这是睡眠给予创造力的神秘之门。
3. 打破思维定势:创造多样性睡眠还有助于打破思维的定势和僵化,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样性。
在睡眠状态下,大脑会经历REM(快速眼动)睡眠,这一阶段大脑活跃,并且产生了丰富的梦境体验。
这些梦境不受现实的局限,赋予了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从而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提升创造力的睡眠技巧1. 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每个人的生物钟都有一个固定的节律,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有助于调节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
每晚保持7-9小时的充足睡眠,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和提升创造力。
2. 创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睡眠环境的舒适度与质量直接相关。
确保房间的温度适宜,床铺舒适,避免噪音和干扰,创造一个宁静、安心的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并最终促进创造力的激发。
3. 避免睡前过度刺激睡前过度刺激会导致大脑兴奋,难以入睡。
为了提升创造力,应尽量避免在睡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看刺激性电视节目或进行剧烈运动。
做梦科普知识

做梦科普知识
做梦是人类的普遍经历,但关于梦境的科学知识却不多。
以下是一些做梦的科普知识:
1. 多数人在做梦时会忘记自己在梦里做了什么,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会在清醒后将梦境记忆逐渐淡忘。
2. 大多数梦境是由我们白天的经历和印象构成的,因此我们能梦见熟悉的人或地方。
3. 梦境可以反映出我们的情感状态,例如焦虑、紧张、愉悦等。
4. 梦境的持续时间可以长达几分钟到一个小时之久,但我们通常只记得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
5. 梦境的解释因人而异,没有一种标准的解释方法。
不过,一些梦境主题,如追逐、掉牙、飞行等,被普遍认为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6. 梦境不一定是完全虚构的,有时我们会在梦里得到一些信息或灵感,对日后的生活或创作有所启发。
7. 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提高做梦的频率和质量,因此建议大家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从梦境获取科学灵感印大中1、引言人的一生经常做梦,据说不少人在梦中会爆发奇思妙想、萌生创新灵感,取得科学突破,收获发明创造。
看过电影《盗梦空间》的人们往往都会为影片中的主人翁们应用高科技层层深入地入梦,造梦,盗梦从而改天换地和改变历史的杰作而惊叹和倾倒,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对于人类未来有望利用高科技,截取深藏在大脑中的潜能而心潮澎湃,浮想翩翩……然而梦究竟是怎么回事?人类到底能不能利用梦境为自己的进步和发展服务?在科学领域,除了弗洛依德和荣格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梦境所作的诸多研究和解读之外【1,2】,脑电研究对于做梦也已有大量成熟地实验观察和记录。
本文将从梦与灵感产生的相互联系及其生物学原理切入,原创破译灵感产生的奥秘,并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成功实例向读者介绍主动获取科学灵感的实用技术。
2、梦境与灵感的不解之缘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中,梦境似乎往往与灵感产生有着不解之缘。
在创作过程中,学者们有时苦思经年不得要领,有时却借助做梦突然文思泉涌,一挥而就。
梦境真的对于人类的文明进步有如此神奇的贡献吗?让我们看看具体的实例吧: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据说便是在梦中及梦后写成的。
诗仙李太白以他无与伦比的才华将梦中瑰丽的神仙世界呈现在我们眼前:“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群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若不是在梦中,谁能想象出如此美轮美奂的玄幻仙境。
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塔季尼梦见自已把小提琴交给了一个魔鬼,不料这魔鬼竟然演奏出了美妙的旋律,使塔季尼赞叹不已。
醒来后,他立即记下了曲谱,这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魔鬼之歌》。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梦见一条咬住自己尾巴的蛇而联想得到了苯环碳原子的环状结构,因此,他在1890年的科学讨论会上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阁下,让我们跟梦学习,那时也许我们将获悉真知”。
门捷列夫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在梦中看见了元素整齐地排列着的一张表,于是惊醒,马上拿笔把它记下来,以后我只订正了一个地方”。
爱因斯坦同样也将他一生的科学成就归功于一个年轻时代的梦:他梦见自己乘着雪橇沿着陡峭的山坡滑下,越滑越快……这一情景,给爱因斯坦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他发明了相对论以后,他曾经认为,其实自己一生的科学追求,都来自对年轻时那个梦的沉思,这个梦给他的整套理论提供了一个“思想实验”的模型。
德国生理学家沃吐·洛伊为了揭开神经控制肌肉活动的奥秘,绞尽脑汁、反复试验。
一天,他在梦中突然意识到,肌肉的活动也许是支配肌肉的神经末梢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可是第二天他忘记了梦中的情景,幸好当天晚上又做了同样的梦,他一惊而醒,写下了这个想法,最后终于发现这种物质是乙酰胆碱,并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因上春晚舞台而近年在国内走红的魔术师刘谦前不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他需要“闭关”一段时间,在此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睡觉,“我创造新魔术的灵感来自于梦境,我大多数自创的魔术都是我做梦做到的,现在睡眠少,灵感也少。
所以我需要睡眠,来创作我的新魔术。
”上述灵感涉及的学术领域及形式内容各不相同,然而相同的是学者们在创作过程中无不借助做梦,获得了令他们自己都吃惊的成就。
令人惋惜的是诗人、作家甚至科学家们虽然频频从梦境获得灵感,却并不能科学地解释灵感产生的来龙去脉,于是无可奈何地把灵感与梦境甚至神灵混为一谈,相提并论。
屠格涅夫把灵感说成是“神的昵近”、柏拉图认为灵感是“神灵附体”,普希金则相信灵感是缪斯的“恩宠”。
同样令人遗憾的是,人们不能决定自己什么时候做梦,做什么样的梦;与之类似,诗人和学者们似乎也不知道何时可以邀来灵感之梦。
精神分析学家借助催眠、解除压抑、给予刺激、自由联想等方式来诱导那些深藏在心底的灵思,并在学术上用一些令人费解的名词,“潜意识冲动”、“集体无意识”来命名【1,2】。
灵感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梦中能进行创造性思维呢?是由于“那时排除了外界的干扰,摆脱了逻辑思维和各种成见的束缚”?还是因为“白天艰苦的思索在梦境中继续下去,于是往往能豁然贯通“?英国剑桥大学的心理学家曾对有创造发明的学者作过一次调查,结果70%的人说曾经从梦中得到过启示。
据统计,瑞士日内瓦大学的69位数学家中,有51位在梦中找到过解决数学难题的窍门。
总之,无论灵感是什么,有两点可以肯定:它与思考有关,也与梦有关!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们白天的思虑或愿望,有时就会在梦中出现。
3、灵感与梦的关系及其解读有人说:灵感是人类思维与想象的一种特殊表象,想象是把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表象结合起来或有所变化,形成新的表象,梦和灵感的共同之处是:都是产生新的表象。
也有人说:梦中产生灵感无疑表明在人类的精神生活里,有直接发生的不受控制的精神活动即无意识的活动。
在睡眠以及梦中往往会出现非现实的内容,而不受清醒时的思考所受的那种保守、正规、严谨的理智的限制,于是梦的内容,超越了现实,自由地奔放驰骋,从中诞生了创造性的思想见解。
伟大的心理学家荣格不像弗洛伊德那样把无意识看作是受压抑的不道德的心理内容的集合场所,相反,他认为人的拯救性的力量都潜伏在无意识中。
认为“无意识是人的灵感、智慧和力量的不竭源泉。
人在返回无意识的过程中,通过激活原始意象,激活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往往因此找到新的灵感,并凭借它重返意识,解决那些似乎不能解决的难题”【2】。
荣格这个理论实际上有些类似柏拉图的思想:“通过灵魂回忆而从理念世界中获得真理的光芒”。
如此种种,尽管似乎有些逻辑合理性,但仍然似是而非,让人一头雾水。
无奈,我们还需再换几个角度来思考推敲这个问题。
4、灵感产生的最佳时机何时的梦容易产生灵感?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事例表明,灵感的产生往往是在长期紧张地思索之后的暂时松弛状态时出现。
或在临睡前,或在散步时;或在花园里赏花搞园艺,或上下班时骑车与走路;或在打高尔夫球,或在洗澡穿衣服;或在听音乐、钓鱼、幻想,或与人讨论、交谈、争辩;或如欧阳修在马上、厕上、床上,或如牛顿逃避外界,养病乡间。
生理学家塞里耶指出,依赖直觉的灵感闪光多半是在半睡半醒时产生,这时人体处于快睡醒或刚入睡的半意识状态,没有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抑制,直觉的灵感可以轻易地清楚闪现出来。
一夜酣睡之后的早上,是不少科学家和艺术家体验灵感光临的大好时光。
苏格兰诗人和小说家司格托说:“我的一生证明,睡醒和起床之间半小时非常有助我创造性的发挥。
期待的想法,总是在我一睁眼的时候大量涌现。
”5、灵感产生与睡眠综上所述,灵感与放松入静有关,与睡眠休息有关,尤其与睡醒之际关系最为密切!接下来我们所要关注的焦点似乎应该是睡眠的生物学原理!也许灵感产生的生物学道理就隐藏在睡眠的生化机理之中。
我们知道,睡眠是人体,尤其是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在每天的应激活动之后,清除代谢产物,从疲劳中恢复的积极过程。
最新的研究表明,“睡眠是生物体日复一日的返老还童”。
人体抗衰老的三大生理维持系统均在睡眠中充分发挥了作用,即所谓“抗应激”、“扫垃圾”和“换零件”生理生化活动【3,4】。
每天凌晨,当我们的躯体已基本处于睡足乏消之际,我们的大脑无疑又处在了最佳的工作状态,例如,无论是神经递质还是ATP的饱和程度,记忆蛋白的表达和状态,还是神经元膜电位的极化程度等等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此时脑中的疲劳相关因子应该处在最低的状态:无论是脑组织中的乳酸含量,腺苷含量,羰基类生化垃圾含量,氧化或非酶糖基化抑制的蛋白或蛋白质受体的比例等等。
此时的思维状态有人称之为临界思维状态或理想化思维状态,此时既然是大脑的最佳工作状态,产生灵感也应该是最合理的时机。
然而,经验告诉我们,睡足后清晨醒来,尽管我们的大脑很清晰,但是它并不会源源不断地向我们慷慨奉送令人渴求的灵感。
尽管科学家黑姆霍兹毫不犹豫地说过:灵感“往往在早晨当我醒来时就有了”。
为什么有的学者会如此幸运?为什么灵感产生对普罗大众会如此不公平?问题到底出在哪儿?6、从灵感产生与脑电波形态的关系看其潜在的生物学基础现在让我们用科学手段来进一步深入地观察和研究灵感产生的生理状态及环境条件。
根据以上的举例和人类大量的实践,我们似乎已经明白,灵感与心情宁静、心平气和的入静状态相关,与睡眠休息相伴,与闭目养神密不可分。
然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灵感往往与α型脑电波在相同的生理状态和条件下伴随出现【5】。
生物电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我们人类和动物的心脏、肌肉会产生心电、肌电,我们的大脑也无时无刻不在产生脑电。
脑电波是一些自发的有节律的神经电活动,其电压在微伏量级,其频率变动范围在每秒1-36次之间,可划分为四个波段,即δ、θ、α、β四个波段。
δ波,频率为每秒1-3次,一般婴儿、智力发育不成熟的患者、或是成年人在极度疲劳和昏睡状态下,脑电图可出现这种波型。
θ波,频率为每秒4-7次,成年人在受到挫折而抑郁时以及精神病患者这种波型极为显著。
但此波往往亦为少年儿童(10-17岁)的脑电图中的主要成分。
α波,频率为每秒8-13次。
人在闭眼并安静时该节律最为明显,当安静沉思到一定状态时,在大脑局部区域,如枕部或顶部,脑电呈现出谐振状态的α型纺锤波。
睁开眼睛或接受其它刺激时,α波即刻消失。
β波,频率为每秒14-36次,当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或亢奋时出现此波,当人从睡梦中惊醒时,原来的慢波节律可立即被该节律所替代。
在人体心情愉悦或静思冥想时,α波相对来说得到了强化。
有人认为,因为这种波形最接近右脑的脑电生物节律,于是人的灵感状态就出现了【5】。
脑电波或脑电图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客观指标,不仅可以用于脑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人类的睡眠疲劳以及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看到脑电波在睁眼-闭眼状态中的差别,我们似乎更加明确了一个道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窗户一开,光线带来的新信息,就会干扰了宁静的脑海电磁波,形成了一种叠加的电磁波涛,脑中优美的谐振波形,α波,就被打成了“细碎的浪花”,变成了高频的β波。
这个现象的科学道理便是我国著名神经生理学泰斗张香桐教授研究发现并阐明的“大脑皮层的视觉诱发电位”现象——光强化效应。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脑电图检测中若要观察纺锤状的α波时,必须要让受试者闭眼并入静的原因……这是“睁眼者瞎”与“沉思者明”的道理,也是“常规思维状态”与“理想思维状态”的差别,甚至还是由常人转为奇人的嬗变原理——灵感产生与否的关键似乎就隐藏在眼睛的一睁一闭之中。
大量研究实例和反复体验告诉我们,“基本睡足”与“凝神闭目”是灵感产生的两个最为重要的生物学要素。
凌晨醒来,半醒半睡,恰好满足了这两条要素,于是灵感之门向幸运的有心人敞开了!7、灵感获取技术——“抓梦”明白了产生灵感的主要生物学机理,那么能否有好办法抓住灵感而不让它逃之夭夭呢?有,先人早已有成功的记载,但因为零散不全,也由于原理不明,因此未能形成理论也不成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