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一些思考

合集下载

浅议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_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浅议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_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浅议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_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对策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提出的背景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已连续启动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源于2022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后,美联储推出了第一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三个月中创造了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储备,主要将储备贷给它们的附属机构,方便金融机构购买衍生商品。

第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基于以下两个因素。

从政治背景看,奥巴马政府经济持续低迷没能好转、失业率居高不下,民意支持率低,迫使美国推行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从经济情况来看,美国经济虽然有反弹,但复苏动力不足,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在2022年4月份美国的经济数据开始令人失望,美国能够拿出的挽救危机的应对政策已经不多,特别是利率已经接近于零,失去了操作空间,迫使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于2022年11月3日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到2022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

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降低失业。

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主体,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此,美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必将对中国经济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

1.热钱的涌入使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受到干扰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使国际资本涌入像中国这样的一些新兴国家。

新兴国家的高利率吸引美国热钱投入股市、楼市,进行无风险套汇套利并获得丰厚利润,同时还使资产价格上升、通胀压力加剧。

可见,热钱的流入对中国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等宏观调控政策有重大的影响。

2.通货膨胀压力加剧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通货膨胀预期上升,导致价格弹性较大的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上升,而在我国进口商品的结构中,大宗商品特别是资源类商品占据的比例较大,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必然使国内生产成本提高,引发通货膨胀。

此外,美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元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价格飙升,使中国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1. 引言1.1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简介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是指美国联邦储备系统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加货币供应并保持低利率。

这一政策旨在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抑制通货膨胀。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多次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其中包括购买政府债券和抵押贷款证券,以提振经济活力。

美联储通过购买大量政府债券和其他资产来增加市场上的资金供应,从而降低利率,鼓励投资和消费。

这种政策对美国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帮助经济复苏并降低失业率。

一些人担心这种政策可能引发通货膨胀或资产泡沫。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在短期内对经济有积极作用,但在长期可能带来一些风险。

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美联储的政策举措也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包括中国。

为了维护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需要密切关注美联储的政策调整,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1.2 我国经济的现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我国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转型压力加大、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等问题。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外部风险和内部挑战。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金融机构不断壮大,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金融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过快、金融风险管控不到位、金融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等。

这些问题给我国经济稳定运行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我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挑战,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首先,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引发的国际资本流动会对我国经济产生直接影响。

由于美国货币政策的改变,投资者可能会将资金转移至高收益率国家,导致我国资本外流,加剧我国货币汇率压力。

其次,美国宽松政策造成的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也将对我国经济造成波及。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近年来,美国一直采取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通过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增长和降低利率。

这一政策不仅对美国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中国经济。

首先,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贸易方面。

由于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美元贬值,进而导致人民币升值。

在此背景下,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上涨,对外贸易竞争力减弱。

此外,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也导致全球资金涌入中国市场,加剧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波动。

这对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金融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次,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货币政策也产生了影响。

中国需要密切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增加,中国可能面临资本流出的风险。

为了防范这种风险,中国央行需要灵活调整货币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此外,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商品价格上。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对中国作为资源进口大国来说是一个挑战。

中国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和居民的利益。

然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也带来了一些机遇。

首先,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推动全球经济复苏,提高了全球市场需求,为中国的出口创造了机会。

其次,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促进了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贸易竞争力下降、金融市场波动、货币政策调整等都是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机遇。

中国需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抓住机遇,保持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分析

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分析

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分析小组成员:钱雪锦 080730412陈沁鈅 08073041X 一.什么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又做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在设立货币政策的时候会将目标放在一个特定的短期利率水准上,央行通过向银行间市场注入或者是抽离资金来使该利率处于目标位置。

此时中央银行希望调控的是信贷的成本。

而定量宽松货币指的是货币政策制定者将政策关注点从控制银行系统的资金价格转向资金数量,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维持在宽松的环境下。

对于这个政策而言,“量”意味着货币供应,而“宽松”则表示很多,当然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有自己的指标。

采用“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意味着放弃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因为对于央行而言,他们不可能既控制资金的价格又控制资金的数量。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俗称“印钞禁”,指一国货币当局通过大量印钞,购买国债或企业债券等方式,向市场注入超额资金,旨在降低市场利率,刺激经济增长。

该政策通常是往常规货币政策对经济刺激无效的情况下才被货币当局采用,即存在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实施的非常规的货币政策。

[2]美联储两轮量化宽松政策美国的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始自2008年底2009年初。

在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倒闭后,美联储急忙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

美联储在第一轮量化宽松中,将其资产负债表由8800亿美元扩大至2.3万亿美元,此举稳定住了金融市场,拯救了银行业,但是对就业、消费的帮助却不大。

2010年11月4日,美联储发布声明称,计划到2011年6月之前完成总额6000亿美元的国债采购项目,以帮助经济振兴。

这就是市场普遍期待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总额约6000亿美元,持续至2011年6月。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起源最先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是日本。

在2001年日本央行作出了这样一个惊人的举措,他们采用了一个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在零利率基础上实行的进一步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应对出现的通货紧缩,而在此之前并没有哪个国家尝试过这种政策。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影响与启示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影响与启示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 因、影响与启示
目录
01 一、量化宽松政策产 生的原因
03 三、启示与建议
02
二、量化宽松政策对 美国经济的影响
04 参考内容
在最近几年,美联储采取了一项非常规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以应对美 国经济的挑战。本次演示将详细分析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探讨 它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3、政治因素:美国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实施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包括 不良资产救助计划和系列金融监管改革。这些措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量 化宽松”货币政策成为一种有效的融资股市: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推动了 股市的上涨。在政策实施期间,美国股市经历了有史以来最长的牛市。
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通过购买大量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向市 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压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这一政策有效地稳定了美国经 济,使其迅速走出衰退。然而,长期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通 胀压力上升、债务负担加重等。因此,美联储逐渐考虑退出量化宽松政策。
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方式是逐渐减少债券购买,并适时提高利率。 这一策略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逐步减少债券购买可以避免突然间抽走大量流 动性,从而避免市场动荡;其次,提高利率可以控制通胀预期,防止物价过快上 涨;最后,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可以减轻美国自身的债务负担,有利于经济持续健 康发展。
总的来说,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决策。退出 过快可能会导致市场动荡和经济压力,而退出过慢则可能带来通胀风险和债务问 题。对于中国来说,需要密切美联储的政策动向,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未来, 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各国央行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 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应对挑战。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美国为刺激经济迅速复苏采用了非常规措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各国经济产生了连锁效应,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一方面引发中国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我国出现严重的输入性通胀;另一方面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中国外汇储备损失风险,刺激资产泡沫的形成,使我国的货币政策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

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产生的根源出发,着重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已经或可能造成影响,并提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标签: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货膨胀;资本流动;人民币升值1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其背景“量化宽松”是在2001年日本央行提出,指央行通过向银行体系注入超额资金,包括大量印钞或者买入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让基准利率维持在零的一种手段,其中“量化”是指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宽松”则指减少银行储备必须注资的压力;一般情况下,只有当利率等常规工具不再有效时,货币当局才会采取这种极端的做法。

从2008年开始,美国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共启动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第一次是在2009年5月,美联储已经把基准利率下调到0~0.25%,事实上实行了零利率政策,传统宽松政策对当时的美国经济衰退和金融体系的危机已经无能为力,于是美联储开始扩大其资产负债表,美联储以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的方式创造了超过1万亿美元的储备,这些凭空创造出来的,成本基本为零的美元主要贷给它们的附属机构,然后再通过直接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第二次是在2010年4月,由于美国的经济数据连续低于先前预期的数据,经济复苏并不乐观,美联储推出了总额6000亿美元的收购美国国债计划,即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2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全球经济金融高度一体化的情况下,量化宽松政策可能会对美国经济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这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量化宽松虽说带来一些好处,但也有吹大资产泡沫、危及全球经济稳定的风险,对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来说,带来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浅析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析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析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论文报告:浅析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目录一、引言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及实施三、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1. 经济增长2. 就业形势3. 通胀率4. 股市及房地产市场四、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 货币政策2. 汇率3. 资本流动4. 贸易与汇款五、案例分析1.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2.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3.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股市的影响4.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出口的影响5.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六、结论七、参考文献一、引言量化宽松是美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采用的一项宏观经济政策,该政策以大规模购买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为手段,从而推动银行贷款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政策对于美国经济复苏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它也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对中国的经济。

本文将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和实施方法进行分析,并探讨该政策对美国和中国经济的影响。

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及实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美国股市暴跌,房地产泡沫破裂,失业率激增,美国经济遭遇了严重的困境。

为应对这一危机,美国联邦政府采取了多项政策,其中包括量化宽松政策。

量化宽松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国债等债券以增加货币供应量,并刺激景气,同时降低长期利率以刺激投资。

在实施量化宽松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实际上是在创造新的货币来购买国债等资产,这样就会增加银行的储备资金,从而促进贷款和投资。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由美联储发起,采取的具体手段是大规模购买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根据该政策,美联储每个月都会购买价值1,200亿美元的资产,其中包括政府债券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

这样的政策一直持续到2014年,总共购买了3.5万亿美元的资产。

三、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1. 经济增长量化宽松政策对于美国经济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危机时期。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探讨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探讨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探讨随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不断推出,新兴经济体受到的影响也不断加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将大量现金注入经济体系中,以促进经济增长和降低利率水平。

这种政策一般是在经济增长缓慢,通货紧缩或者经济衰退的情况下采取。

首先,对新兴经济体来说,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会导致资本流入。

由于美国收益率降低,投资者可能会将资本流向收益较高的新兴经济体,这将导致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升值以及国内央行与政府在应对资本流入的同时,还需要防止新的泡沫的形成。

其次,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可能导致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的问题。

由于美国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贬值,新兴经济体进口成本增加,生产成本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这在短期内会给新兴经济体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需要央行采用相应的货币政策来应对。

第三,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还会对新兴经济体的债务造成影响。

由于美国降低利率和流通的资金增加,投资者在本国买入债务,在新兴经济体购买高收益债务,导致新兴经济体的债务水平上升。

这也会给新兴经济体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

第四,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和出口也会造成影响。

由于美元贬值,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力会减弱。

尽管新兴经济体出口的价格可能会相对较便宜,但是由于竞争的影响,新兴经济体的出口额可能会不升反降,这将会削弱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动力。

最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还有可能导致新兴国家的金融市场不稳定。

大量的流入可能导致新兴国家的资产价格上涨过快,导致泡沫的形成,并在之后破裂,释放出巨大的金融风险。

例如,当2013年美国宣布将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时,引起了许多新兴市场的动荡,如印度、印尼、巴西等。

总的来说,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新兴经济体具有深远的影响。

虽然美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帮助美国增长并刺激全球经济,但是对于新兴国家而言,这可能导致经济波动,并影响其长期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一些思考
摘要: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复苏、稳定金融市场、修复银行体系,美联储通过各种方武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但在这些救市计划中,对全球震撼最大的还是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将收购至多3000亿美元长期美国国债,并将另购入至多75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个决定。

这一决定表明,美联储实施了非常时期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本文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原因、所分的阶段、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对由此导致中国经济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和冲击作出了简要的概括。

关键词: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货膨胀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诞生于2001年3月。

当时日本经济持续低迷。

银行信贷急剧萎缩,面对长期严重的通货紧缩,日本银行实施了首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以谋求金融市场的稳定。

简而言之。

量化宽松指的是当短期利率接近零或等于零时。

中央银行向经济体系注入大量资金,而这些资金正可以满足超过维持零利率的需要,并以此刺激经济。

一、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
次贷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经济体创新出大量“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

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严峻的经济危机。

从目前来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遏制了经济金融“自由落体式”的下降,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出现好转迹象。

截止目前,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致可划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应对萧条,利率降零”阶段。

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先后通过10次大规模降息,使利率由5.25%降低至0%~0.25%的目标区。

即达到短期名义利率的零下线。

贴现率也先后12次降低至0.5%。

第二阶段:“救援危机,补充流动”阶段。

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规模爆发后,美联储作为危机救援的主力军,通过与多个经济体的中央银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改革贴现窗口、收购某些公司不良资产等措施,防止了国内金融机构和国内外市场出现流动性短缺的现象。

与此同时,美联储对商业银行和受次贷危机影响较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了补充流动性的大规模救援。

第三阶段:“释放流动,直接救援”阶段。

2008年9月到2009年3月。

由于受到通货紧缩的影响,金融市场和许多商业性金融机构面临倒闭危险,无法正常发挥其在市场上的作用。

在此情况下。

美联储发挥了“直接救援”的强大作用:直
接购买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的抵押贷款,直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第四阶段:“引导市场。

利率下降”阶段。

2009年3月开始,美联储宣布将在未来6个月内购买总额为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

这一公开市场操作的行为旨在试图引导市场长期利率的下降。

来减轻借款人的利息负担。

同时刺激最为敏感的投资和耐用消费品的增长。

购买本国国债的行为。

使美联储履行了“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对经济刺激计划和恢复金融稳定计划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第五阶段:“二轮量化,持续复苏”阶段。

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和美国金融业的日趋稳定,2010年11月,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提出继续执行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fOE2),将在2011年第二季度进一步购买6000亿美元的较长期国债。

每月购买量约为750亿美元。

同时。

将维持联邦基金基准利率在0~0.25的区间不变。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讲,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有较大的刺激作用。

一是通过降低利率重现启动并恢复了银行体系融资功能:二是直接向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又有限实现了流动性的重新分配,增加了信贷市场的信心,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三是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也考虑到维护价格的稳定,使货币供应量缓慢持续的增长。

减少了对通胀的预期。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7月,美联储基础货币同比增长98.75%。

而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仅为8.2%,
虽然美联储应对长达两年的金融危机实施的政策操作非常秘籍。

但也产生了对应的成效。

自从2008年lO月以来。

美国金融市场信贷活动趋于活跃状态,大部分受到金融危机损伤的银行体系都得到修复,投资者的信心也开始重建。

当然。

美国经济从衰退走向恢复到正常水平并保持平稳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我们能看到的是,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主要是因为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领航者,承载着世界经济衡量的标杆。

美元作为当今世界的主要货币,需要保持长期的相对稳定,美联储应该增强其政策约束,不能采取过度的扩张。

但是,面对金融危机,美联储肯定以美国的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增强流动性。

而日后如果预期中的通胀到来时,其他国家只能被动无奈地接受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

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对中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中国将被动跟随美联储的步伐进行相应调整。

太多的资金流入中国市场。

人民币面临着更大的升值压力。

资产价格的泡沫势必会出现。

从长远的角度看中国经济。

储蓄的偏好仍大
于投资,贸易顺差长期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且正处于人口红利期,以上因素在一定时期内都难以改变。

从目前的角度看,大批热钱流入,中国出口增加,全球资金“奔流”到中国,中国的外汇储备加速上升。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0年9月末,巾国外汇储备额达到2.648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6.5个百分点。

在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下,市场上流动性过剩将推高物价水平。

“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等现象说明了中国经济的物价现状。

现阶段。

历史上的人民币盯住美元现象再次重演。

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在资本跨境流动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中央人民银行将会丧失本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

无法找到圈住热钱的“池子”。

过剩的流动性在市场上泛滥。

伴随着政府一系列减缓通胀压力、控制物价等政策的出台,面对着存款准备金率第7次上调的现状。

加息的预期日益迫近。

四、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思考
从当今的世界格局看出,中美两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也渐渐明显,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未来将面临比美国更为严重的通胀压力。

2009年年底以来,我国出台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改善民生等一系列政策,已经对遏制经济快速下滑、稳定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整体的宏观经济呈现出稳步回升的状态。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10年前三季度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68660亿元,同比增长10.6%。

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信贷规模的扩张将转变成对消费和投资的需求。

并且已经进入拉动国内市场价格上涨的状态,对因此而产生的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有效控制迫在眉睫。

同时。

我国经济发展对某种进口原料(如石油)具有较高的依赖性,用该进口原材料生产的本国产品价格将上升。

进而推进本国物价总水平上涨。

美联储等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能源、原材料等价格形成了大幅度上涨的压力。

未来可能出现的世界通货膨胀率上涨势必加大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

截至2010年9月,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额为8835亿美元,稳居世界美元第一债主。

巨大的美元储备考验着中国的政策抉择。

在未来美元贬值风险不断加大的预期上,国家肯定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来应对。

但笔者认为,只有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使其成为真正的世界货币,而不是被动的追于压力升值。

才能摆脱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困难境地。

通过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的货币地位以及在中国进出口对外贸易和投资中更加广泛的运用,形成人民币计价——交易——结算的一体化,推进人民币从使用周边化到亚太区域化,最后到世界国际化的角色转变。

2010年12月15日,伴随着全球首笔人民币境外挂牌交易在俄罗斯莫斯科的开启,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已经加快。

作为人民币资金的主要持有者和经营者,我国的商业银行将获得大量业务机会,在最擅长的领域与国外银行开展竞争,提高国际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但是。

从战略的角度而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艰辛且漫长。

参考文献:
[1]谭小芬,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J],中评社北京,2009,(12).
[2]姚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J],上海金融,2009,(07):33-36.
[3]潘成夫,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与影响[J],经济学家,2009,(09):83-89.
[4]李众敏,美国数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前景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09,(05).
[5]朱庆、冯娟娟,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策略研究[J],2009,(08).
[6]刘瑞,日本走出萧条过程中的货币政策[J],日本学刊,2007,(01):42—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