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区域
中国区域历史文化

陕西省
重庆市、四川省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古朴、稳健 的文化特质,恢弘的帝都文化
开放性和封闭性并存,整体性
江苏和浙江大部分地 春秋时期尚武, 区 明清时期崇文,文人辈出 广东、广西省 开放性和兼容性,重商性
楚文化
三、特色区文化
(一)齐鲁文化 该地是周代齐、鲁两国的封地,是以方国命名的区域文化。 齐鲁之地是孔孟儒学的诞生地。 自古以来就有“圣贤之邦”的美誉。相传伏羲、神农氏、太昊、少昊、颛 顼、黄帝、尧、舜等上古圣人都在这里兴起。 当地土著的史前文化东夷文化也为齐鲁文化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东 夷文化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创始者。 齐鲁文化的正式定型在周代。 齐国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个最集中的场所和缩影 。
2、帝都文化
李老都是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争夺的重点。 3、变革进取、自强不息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典型的例子
Page 8
(四)关中文化 1、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蓝田人早在80万年以前就在此生活,还有旧石器时代的大荔人和新石器时 代的典型代表先半坡和临潼姜寨等遗址。 2、古朴、文件的文化特质 周王朝实行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并制作礼乐,以 此来教化和约束国人的行为。 繁荣保守、泥古迂缓、诚挚信笃和有章可循的特点是周文化的特色,也是 关中文化的基本特征。 3、恢弘的帝都文化
“逐鹿中原” 3、淳朴民风
Page 7
(三)燕赵文化 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北京房山县龙骨山发现的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 燕赵文化是平原农耕经济文化与草原畜牧经济文化的结合点,自古以来战 争不断,形成了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燕赵风骨。 主要特点: 1、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的地域文化特征
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解析

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解析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类文化形成、演变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关注如何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化,以及人类文化如何反过来影响地理环境。
文化地理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地理学家们开始探索人类文化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和变化。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化景观、文化区域及其分布规律、文化特征在地理空间中的变化等。
在研究方法上,文化地理学主要运用实地考察、统计数据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
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文化景观、文化区域和文化特征。
文化景观是指地球表面上人类活动所形成的地理面貌和空间结构。
它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改造所产生的结果,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文化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是指未经人类活动改造的自然地貌、地表和生态系统,而人文景观则是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包括城市、乡村、农田、工业区等。
文化区域是指在地理空间中以文化特点为主要标志进行划分的区域。
文化区域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例如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经济活动等。
文化区域的划分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文化特征是指一个地区或群体所特有的文化属性和特点。
文化特征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念、习俗、艺术形式等,它们是人类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
文化特征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地理环境中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会影响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文化地理,可以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增进相互了解和交流。
同时,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人类文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之,文化地理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研究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的区域文化

中国的区域文化,老师上课的时候说,大致可以分为7种。
分别是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巴蜀文化。
据课上所说和资料显示,这些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1.齐鲁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征意义,基本代表了华夏文化传统的正宗。
齐鲁之地的农业发达,又因濒临沿海和运河、黄河,商业城市比较繁荣,民间手工业如陶瓷、纺织、冶炼等也颇发达。
因此,鲁的农业、齐的工商业,加上孔子、孟子、管子、墨子、孙武等大批文化巨人,构成了齐鲁文化的鲜明个性。
一般说来,齐鲁文化具有粗旷古朴、豪爽热烈的特点。
2.燕赵文化,主要是指今天的河北和山西、陕西的中北部地区。
燕赵地区气候相对干冷,农业以粟、豆类为主,畜牧业也占相当地位,赵的城市商业也比较发达。
燕赵文化虽属汉族农业文化地区,但由于燕赵处在当时的农牧分界线地区,因此燕赵文化与边外游牧文化关系密切。
自十六国和北朝、辽、金、元、清等朝以来,一直处在胡汉交融的状态;为了抵御外侵,形成勇武好搏击的特点,具有悠久的武术传统。
3.三秦文化,在今陕西地区,包括甘肃、宁夏的东南部。
秦人以法家思想治国,文化上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特点,加之其地理位置便于与北方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使其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具有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特点,不仅留下了历史上各民族文化、各种宗教、各种艺术形式的痕迹,商业文化也很发达。
由于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南转移,这里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逐渐滞后,原有文化开放性日益减弱,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文化心态。
4.三晋文化,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大部、河南的北部和中部,三晋文化实际上可以说是“中原文化”的代称。
地处中州,各种文化碰撞交流于此,使这里的文化呈现出一种共享性。
商业的流动性和因水患、战乱和灾荒引起的人口流动一起,造成这里的人口频迁特点。
区域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区域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区域文化建设是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项目,提升该区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形象,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1.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加强对本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通过设置专门机构和项目,进行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修复和传承,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得以传承和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加强对本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通过设置专门机构和项目,进行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修复和传承,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得以传承和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加强对本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通过设置专门机构和项目,进行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修复和传承,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得以传承和发展。
2. 艺术和表演活动的举办:组织丰富多样的艺术和表演活动,包括音乐会、戏剧演出、舞蹈表演等。
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公众对艺术和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推动艺术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艺术形式的发展。
艺术和表演活动的举办:组织丰富多样的艺术和表演活动,包括音乐会、戏剧演出、舞蹈表演等。
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公众对艺术和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推动艺术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艺术形式的发展。
艺术和表演活动的举办:组织丰富多样的艺术和表演活动,包括音乐会、戏剧演出、舞蹈表演等。
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公众对艺术和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推动艺术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艺术形式的发展。
3. 文化教育和培训:加强区域内的文化教育和培训工作。
通过设立专业的文化教育机构和培训项目,培养文化艺术人才和专业人士,提高文化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水平,推动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教育和培训:加强区域内的文化教育和培训工作。
通过设立专业的文化教育机构和培训项目,培养文化艺术人才和专业人士,提高文化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水平,推动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文化特色研究报告

区域文化特色研究报告区域文化特色研究报告一、区域文化特点某一地区的文化特点是由该地区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民族传统等因素影响形成的。
下面以中国的四大区域文化特点为例进行研究。
1. 北方文化特色:北方文化主要受到黄河文明的影响,具有丰富的农业文化和牧羊文化。
北方人注重实用性和务实精神,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生活技能。
北方饮食特色以面食、米饭为主,讲究炖煮技巧,如饺子、炖排骨等。
北方的舞蹈和音乐以宫廷舞和古代音乐为主,代表性的有《二泉映月》和《北方民歌》等。
北方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2. 南方文化特色:南方文化主要受到江南水乡文化的影响,具有浓厚的江南文化氛围。
南方人们注重细腻、柔和的情感表达,有较强的审美情趣。
南方饮食特色以米饭、面条为主,讲究蒸煮技巧,如粽子、炖汤等。
南方的舞蹈和音乐以优美的舞姿和古典音乐为主,代表性的有《江南style》和《广东音乐》等。
南方的传统节日有元旦、清明节、中秋节等。
3. 西部文化特色:西部文化主要受到西部大开发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较强的草原文化和沙漠文化。
西部人民习惯于牧羊和农耕,善于奔跑和骑马。
西部饮食特色以肉类为主,讲究烤、炖烹技巧,如羊肉串、特色干煸菜等。
西部的舞蹈和音乐以舞剧和乐器演奏为主,代表性的有《舞剧西部大开发》和《西部少数民族乐器演奏》等。
西部的传统节日有西洲节、登录节、春天节等。
4. 东部文化特色:东部文化主要受到沿海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东部人民注重商业和创新,有较强的开放和包容能力。
东部饮食特色以海鲜为主,讲究烹饪和切割技巧,如烧烤海鲜、特色刺身等。
东部的舞蹈和音乐以现代舞和流行音乐为主,代表性的有《东方雨虹舞蹈团》和《流行音乐演唱比赛》等。
东部的传统节日有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等。
二、区域文化保护与传承为保护和传承区域文化特色,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向年轻一代传授地区文化知识和传统技艺,提高他们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区域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嘿,咱今天来唠唠区域文化对区域发展这档子事儿。
这可不是啥高大上的学术讨论,就像咱平常唠嗑一样。
咱就说我老家那旮旯吧,那是个小县城,地方不大,可文化氛围那叫一个浓。
我们那儿有个老传统,就是家家户户都爱唱戏,不是那种正儿八经的大戏班子,就是平常老百姓自己聚一块儿唱着玩。
这戏啊,可不是随便唱的,那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本地戏,有自己的调调,自己的词儿。
我记得有一次,村里有个大活动,说是要搞个文化节,把周围几个村的人都吸引过来。
为了这活动,大家可忙活坏了。
村里有个大爷,那是唱戏的老把式,嗓子一亮,那音儿能传老远。
他带着一群小年轻排练,从早到晚,那股认真劲儿,就像要干一件天大的事儿。
这些小年轻啊,本来都在城里打工或者上学呢,一听说要搞这个,都跑回来了。
你瞧,这文化的魅力多大。
排练的时候可有意思了,有人唱错词儿,大家就笑成一团,然后重新来。
有个小伙子,老是忘动作,大爷就拿着个扇子敲他的头,一边敲一边说:“你这脑子,是不是跟着你去城里给弄丢啦?”那小伙子也不生气,挠挠头接着练。
就这么着,到了文化节那天,好家伙,那场面可热闹了。
舞台是村民们自己搭的,虽然简陋,但特别有感觉。
台下坐满了人,还有人站在周围,里三层外三层的。
戏一开始,那掌声就没停过。
大家唱着那些老戏,讲的都是咱这儿的故事,什么孝子贤孙啦,什么邻里互助啦。
那些外地来的人,一开始还不太懂,但是看着看着,也被这热闹劲儿感染了。
这唱戏啊,可不光是热闹。
你看,因为这事儿,村里那些手巧的大妈们开始做戏服、做道具,本来这些手艺都快失传了,这下又火起来了。
而且啊,村里的小孩子们也跟着学,对自己家乡的文化有了兴趣。
再说说这对我们那地方发展的影响。
这文化节之后啊,好多人都知道我们村了。
有些游客专门跑来看,还在村里住下,体验我们的生活。
村里有几家脑子活泛的,就开起了农家乐,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做些本地的饭菜招待客人。
这一来二去,村里人的收入都增加了。
第三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

十大菜系
北 鲁 苏 粤 川 浙 徽 湘 闽 京 菜 菜 菜 菜 菜 菜 菜 菜 菜 系 系 系 系 系 系 系 系 系
湖 北 菜 系
(一) 鲁菜 鲁菜历史极其久远。 《尚书· 禹贡》中载有“青州贡盐”,说明 至少在夏代,山东已经用盐调味。 《诗经》中已有周朝时期食用黄河的鲂鱼 和鲤鱼的记载。
糖醋黄河鲤鱼
九转大肠
油爆双脆
视频:油爆双脆
(二)苏菜 起始于南北朝时期,唐宋以后,与浙菜竞 相争秀,成为“南食”两大台柱之一。 江苏菜是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 菜为代表而构成的。 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 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
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 著称。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 造型,四季有别。 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 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 醇厚入味。 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 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
多以海鲜为原料烹制各式菜肴,别具风味 。 著名菜肴品种有“佛跳墙”、“醉糟鸡” 、“酸辣烂鱿鱼”、“烧片糟鸡”、“太 极明虾”、“清蒸加力鱼”、“荔枝肉” 等。
佛跳墙
醉糟鸡
太极明虾
荔枝肉
五、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 著名饮食文化专家赵荣光先生根据德国人 类学家 Graebner Fritz(1877~ 1934)的 “文化圈”理论,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华 民族饮食文化圈”理论。 “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民族、习俗、 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 的饮食文化区域。
第三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
第一节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的划分 第二节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概述
第一节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的划分
文化区的划分标准

文化区的划分标准
文化区的划分标准可以按照不同的维度和特征进行划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标准:
1. 语言和方言:根据语言和方言的差异,可以将一个地区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区域。
例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可以根据语言和方言的差异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区域,如华北、华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等。
2. 历史和传统:根据历史和传统的不同,可以将一个地区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区域。
例如,欧洲可以根据历史和传统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区域,如西欧、东欧、北欧、南欧等。
3. 地理和自然环境:根据地理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可以将一个地区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区域。
例如,美国可以根据地理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区域,如东海岸的温带海洋文化、内陆的大陆性气候文化、北部的冰雪文化等。
4. 社会和经济因素:根据社会和经济因素的不同,可以将一个地区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区域。
例如,城市和农村可以根据社会和经济因素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区域,如城市文化、郊区文化、农村文化等。
总之,文化区的划分标准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文化区域。
这些标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与区系的萌芽迄至目前为止,在我国已发现旧石器地点200余处,其中比较集中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而长江以南的发现显得相对少一些。
属于百万年以前的旧石器地点,已知的有四处:即发现于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的西侯度文化,距今180万年,是东亚与北亚已知年代最早的旧石器文化。
元谋人文化,距今170刀年。
另外两处在河北省北部阳原县小长梁和东谷坨。
这两处地点相距甚近,年代距今百万年左右。
以上四处,除元谋人文化遗址地处云贵高原,其它都在黄土高原及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过渡的地带。
距今10万年以上至百万年以下的旧石器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晚阶段,以北京人文化最为丰富和突出。
前已叙述,稍早于北京人文化的有蓝田人文化及山西省芮城县发现的匼河文化;晚于北京人文化的有金牛山文化和大荔人文化等。
这一阶段的旧石器文化发现,以黄河中游及其支流渭、汾两水流域最为集中。
在贵州省黔西观音洞发现的观音洞文化,是这一阶段中国南部旧石器文化的代表。
它的石器类型与工艺较之北京人文化有多方面的相似与相同,也有明显的差异。
反映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中晚阶段,已出现地区复杂和多样的面貌。
距今10万至4万年以前的文化遗存,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从分布地理看,已发现的与距今10万年以前的阶段基本相同①;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4万至1万年的时期,已发展到分布于全中国各省区②。
在中国北部,旧石器晚期文化地点几乎遍及黄土高原;在内蒙古和华北平原也有越来越多的发现;东北地区已延伸到黑龙江中上游的漠河、呼玛十八站。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西藏自治区的定日县苏热、申扎县的多格则和珠洛勒,日土县的扎布,普兰县的霍尔区及那曲县城附近发现了五处旧石器地点。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霍霍西里、托托河沿及海西藏族自治州的格尔木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炉霍等处,也都发现了旧石器地点。
青藏高原发现的这些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既与黄河流域同时期文化有共同的特征,又显示出地方性的特点③。
这些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旧石器地点,是世界考古学史上创记录的发现。
中国南部分布范围扩大的突出例子,是继1987年在福建省东山县发现了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东山人之后,1990年又发现距今14000至8000年的旧石器文化④。
在台湾省也发现了左镇人及旧石器晚期文化,并依据其体质特点与文化面貌,可证台湾旧石器晚期有人类活动并且是由大陆向沿海岛屿迁徒而来⑤。
中国的旧石器文化,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已出现不同技术传统的区别,是考古文化不同区系发展的萌芽。
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中晚阶段,中国北部与中国南部的旧石器文化既具有基本的同一性,又具有不同的风格。
同一地区,也出现了不同的技术传统。
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可以区分出“匼河一丁村系”和“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人遗址)一峙峪系”两大传统。
前者以大型石器为主,其中尤以三棱大尖状器为最典型的器物。
蓝田、匼河、三门峡等处遗址的旧石器文化都属这个传统;后者以小型石器发达为特点,尤其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细化的倾向已相当明显。
周口店第1地点、15地点、大荔、许家窑等遗址的旧石器文化属于这一传统。
这种不同技术传统的区分,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⑥,已酝酿出新石器时代形成诸多文化区系的基础,是追溯中国新石器文化多元起源与多区域不平衡发展的渊源所自。
二、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元起源与多区域不平衡发展我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迄今在各省区已发现共7000余处。
黄河与长江两大河的中游与下游分布较密,尤其黄河中游,仰韶文化遗址已发现达1000余处。
年代一般自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1986年在河北省徐水县高林村乡甫庄遗址发现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经过四年研究,确定其年代距今万年左右①。
华南则早期年代偏早而结束晚于中原地区;其它边疆地区结束均稍晚些。
尽管发展不平衡,但各地区地新石器文化各有渊源,自成系统,分布区域明确,文化内涵与面貌也不能互相重合②,因而可以划分出几个较大的文化区系。
各区系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吸收,有着多层次的联系与统一性。
根据考古学界的整理和研究,各文化区系的内涵、面貌、演进、交融与汇聚,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轮廓③,反映着各个区系的文化是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历史;同一区系中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中心和诸多类型,又表现了各大区的部落集团中存在着众多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
(一)黄河中游,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为中心,北达河套及长城沿线,南接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至甘青接壤地区,分布着仰韶文化。
其渊源与承袭的序列是:前仰韶文化(裴李岗、磁山、大地湾三种较早的新石器文化④,(前6000—前5400)→仰韶文化(前5000—前3000)→中原(陕西省关中、山西省南部、河南省及河北省南部)龙山文化(约前2900—前2000)⑤。
继中原龙山文化发展的可能是夏文化(晋甫、豫西、豫中)、先商文化(豫北、冀南)、先周文化(关中)。
(二)今黄河下游,以泰山为中心,南至淮,东至海,北至无隶,实际是先秦济水及海岱地区,分布着大位口文化。
其渊源与承袭序列是:青莲岗·北辛文化(前5400—前4000)⑥→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山东(典型)龙山文化(前2500—前2000)→岳石文化(前1900—前1500)。
岳石文化填补了山东龙山文化与商文化的空隙。
海岱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多认为是远古传说大吴、少吴及夏商西周三代的东夷文化。
(三)长江下游以大湖平原为中心,南达杭州湾地区,北以南京市为中心包括苏皖接壤地区,形成了一个新石器文化区系,其序列大体是:河姆渡文化早期(前5000—前4000)→马家浜·崧泽文化(前4300—前3300)①→良诸文化(前3300—前2200)。
良渚文化与中原龙山文化大体同时发展,曾被认为是龙山文化在长江下游的变体,可见其受黄河流域影响之深;另一方面,良诸文化因素,特别是其中玉器,如玉琮、玉壁等礼器,在商周礼器中为祭天地的重器,良渚文化玉器上的某些花纹,后来在商周青铜器上颇为流行。
又可见其为商周礼乐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
目前,民族史学界颇以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为追溯百越民族与文化起源的对象,而与中原文化的联系在考古学与民族史学界都很重视。
(四)长江中游,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南包洞庭湖平原,西尽三峡川东,北达豫南与黄河中游新石器文化相间分布,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新石器文化区。
其渊源,目前考古学界尚在继续研究。
自1977年起,先后在湘西的石门县、澧县等地发现了早于大溪文化的新石器文化,其中石门皂市下层文化经碳—14测定(未经树轮校正)为距今6920±200年②。
1990年夏,又在湘北岳阳市洞庭湖区坟山堡遗址上层发现属于屈家岭文化的一组连体建筑,在其下层出土一批较大溪文化更早的遗物,与皂市下层文化近似③。
1989年初在湖南省澧县洞庭湖区澧水北岸鸡公山发现了属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距今约10万年④,还填补了洞庭湖平原旧石器文化的空白,对研究中国南部旧石器中期文化和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起源都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湖北省秭归县、天门市等处也发现了属于皂市下层文化范畴的新石器文化。
据目前已有发现与研究成果,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区的序列大致是:皂市下层文化(约为前5000)→大溪文化(前4400—前3300)→屈家岭文化(前3000—前2000)→青龙泉三期文化(又称湖北龙山文化,约为前2400)。
考古学界与民族史学界颇以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为追溯三苗部落集团及其文化起源的对象。
(五)辽西及燕山甫北,主要分布着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因赤峰红山后遗址命名,分布以辽西及赤峰市为中心,延及河北省北部及京津地区,北缘达哲里木盟与铁岭以西与沈阳一带。
过去因其陶器彩绘颇具有受仰韶文化影响的风格,被认为是仰韶文化的一支。
自80年代以来,发现日增,更注意其陶器的“之”字纹,有细石器等特点,逐渐认定红山文化分布之区是一个自有渊源和自成系统的新石器文化区。
在辽宁省沈阳市新乐遗址下层、阜新石查海、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等处都发现了年代显然早于红山文化而又与之有密切渊源关系的新石器文化。
红山文化的后延已知的为夏家店下层文化,这已是青铜器早期的文化遗存,其上限与红山文化的下限尚有千年空隙。
因此,红山文化区的序列大致是新乐下层文化(前5300—前4800)⑤→红山文化(前4500—前3000)⑥→夏家店下层文化(前2000—前1500)。
由于红山文化有了玉龙、积石冢、祭坛、女神庙等重要发现,而且其玉器很发达,与商代日常使用玉器渊源联系明显,因而考古学界非常重视其在中华文明起源史上的地位。
(六)黄河上游。
黄河中游彩陶艺术在公元前3000年以后就已衰落,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中却更发展了。
这一地区新石器文化主要是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以陇西为中心,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省北部,北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
据地层叠压关系与文化面貌,或可以认为是仰韶文化的一种变体,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至前2050年。
其后延一般认为是齐家文化,是一种晚期新石器文化或早期青铜文化①。
其分布与马家窑文化地域重合,然而到底是承袭马家窑文化还是承袭陕西龙山文化,考古学界意见分歧,年代上限约为公元前2000年。
燕山以北和黄河上游两个区系,都在新石器时代(包括早期青铜文化)为农耕文化兼有较多的养畜业。
青铜器时代,即主要是游牧民族的文化。
燕山以北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一般认为是山戎和东胡人的文化遗存;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则可能是氏羌部落集团及其先民的文化遗存。
(七)华南地区,以鄱阳湖一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包括两广、闽台和江西等省区,依目前所知,新石器时代基本可以分为早晚两期。
早期遗址多分布于洞穴、贝丘和台地。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量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共存,骨角器比较发达,有的还有蚌器,普遍地使用器形简单的绳纹粗陶,农耕遗迹不甚显著,也没有明显可以肯定的家畜遗存,而采集与渔猎经济占主要地位。
年代也普遍偏早,如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下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甑皮岩遗址、广东省英德县青圹洞穴遗址的新石器文化,经碳—14测定,年代大约都在距今8000—9500年,即约为公元前7500—6000年。
华南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有了较发达的农业,其中有些硬陶甚至是在高达900—1100℃高温条件下才能生产出来。
有的遗址中还发现了彩陶。
已命名的有以江西省修水县山背村遗址命名的山背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800年左右;以广东省曲江市石峡遗址命名的石峡文化,约为公元前2900—前2700年;因福建省闽侯县昙石山遗址命名的昙石山文化,年代尚待进一步测定,其文化性质与台湾凤鼻头文化属同一范畴②,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