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测试标准
ic芯片emc测试标准

ic芯片emc测试标准IC芯片(Integrated Circuit Chip)是现代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电磁兼容性测试(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Testing,简称EMC测试)则是确保IC芯片在各种电磁环境下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步骤。
本文将介绍IC芯片EMC测试的标准及其重要性。
一、EMC测试的意义IC芯片的EMC测试是为了验证其对外部电磁场的干扰抵抗能力以及与其他电子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情况。
有效的EMC测试可以确保IC芯片在正常工作时不会受到电磁辐射的干扰、不会对周围设备产生电磁辐射干扰,从而保证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IC芯片EMC测试标准IC芯片的EMC测试标准主要有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两类。
1. 国际标准(1)CISPR 22:《信息技术设备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是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的标准,主要适用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设备。
(2)EN 55022:该标准是CISPR 22的欧洲版本,用于欧洲市场上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设备。
(3)ISO 11452-1:这是汽车电子设备EMC测试的国际标准,适用于汽车芯片的EMC测试。
2. 行业标准(1)GB/T 17626:该标准由中国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是中国的通用EMC测试标准。
(2)GB 9254:该标准是中国电子工业部颁布的电子信息产品EMC测试要求。
(3)SJ/T 11364:这是半导体集成电路EMC测试的行业标准,主要包含了测试方法和测试参数等。
三、IC芯片EMC测试流程IC芯片的EMC测试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准备测试环境在测试前,需要准备好符合测试标准的测试环境,包括专用的电磁屏蔽房、电磁辐射发射及抗干扰测量仪器等。
2. 进行辐射发射测试辐射发射测试主要是针对IC芯片本身产生的电磁辐射进行测量,以确保其在规定范围内。
3. 进行抗干扰测试抗干扰测试是为了验证IC芯片对外部电磁场的抵抗能力。
集成电路芯片电参数测试

集成电路芯片电参数测试集成电路芯片的电参数测试是评估芯片性能和质量的重要步骤之一。
电参数测试可以帮助设计工程师和制造工程师了解芯片的工作条件,优化芯片设计和制造过程。
本文将介绍集成电路芯片的电参数测试的基本原理、测试方法和常见测试指标。
一、电参数测试的基本原理电参数测试是通过将待测芯片接入测试设备,对芯片进行各项电性能指标的测试。
通常,芯片的接口与测试仪器相连接,测试仪器通过向芯片施加电压、电流等信号,测量芯片的电压、电流等响应信号。
通过对这些响应信号的分析,可以得到芯片的电参数信息。
二、电参数测试的方法1. 直流电性能测试直流电性能测试是测试芯片在直流工作状态下的电压、电流等基本电性能指标。
其中包括:(1) 静态电压测量:测量芯片的电源电压、管脚电压等;(2) 静态电流测量:测量芯片的静态工作电流;(3) 动态电流测量:测量芯片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动态电流变化。
2. 交流电性能测试交流电性能测试是测试芯片在交流信号下的电性能,用于评估芯片的信号处理能力和频率响应特性。
其中包括:(1) 频率特性测试:测量芯片在不同频率下的增益、相位等指标;(2) 时域响应测试:测量芯片对快速变化信号的响应能力;(3) 噪声测试:测量芯片在不同频率范围内的噪声水平。
3. 温度特性测试温度特性测试用来评估芯片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电性能变化,以确定芯片的工作温度范围和温度稳定性。
其中包括:(1) 温度漂移测试:测量芯片在不同温度下的电性能漂移;(2) 温度稳定性测试:测量芯片在恒定温度条件下的电性能稳定性。
4. 功耗测试功耗测试是测试芯片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功耗消耗,用于评估芯片的能耗性能和电池寿命。
其中包括:(1) 静态功耗测试:测量芯片在待机模式下的功耗消耗;(2) 动态功耗测试:测量芯片在不同工作负载下的功耗消耗。
三、常见的电参数测试指标1. 电源电压:芯片的工作电压范围和电压稳定性;2. 静态电流:芯片的工作电流和功耗;3. 输出电压范围和电流驱动能力;4. 时钟频率和时钟精度;5. 噪声水平和信噪比;6. 时延、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
集成电路开发与检测 1+x标准

集成电路开发与检测今天,我想和大家共享的是关于集成电路开发与检测的主题。
在当今的科技发展中,集成电路已经成为了各种现代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
为了确保集成电路的质量和稳定性,开发与检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深入探讨集成电路开发与检测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有益的信息和启发。
1. 集成电路开发在集成电路的开发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电路设计。
电路设计是将系统需求转化为具体电路功能和结构的过程,需要对电路的性能、功耗、面积等进行综合考虑。
接着是电路仿真和验证,通过电路仿真软件对设计的电路进行验证,确保其功能符合设计要求。
最后是芯片制造和封装,将设计好的电路芯片制造出来,并进行封装和测试。
在集成电路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电路设计的合理性和先进性,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技术进行芯片制造,确保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
还需要注重电路仿真和验证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确保电路的功能符合设计要求,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
2. 集成电路检测集成电路检测是保证集成电路质量和稳定性的关键环节。
在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需要进行多道的检测和测试,以确保集成电路的质量。
首先是电路设计验证和布局布线检测,通过电路设计验证软件对电路进行验证,并进行布局布线检测,确保电路的布局和布线符合设计规范。
接着是芯片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检测和封装测试,通过工艺检测和封装测试,确保芯片制造和封装的质量。
最后是成品测试,对成品芯片进行功能测试和可靠性测试,确保芯片的质量和可靠性。
在集成电路检测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检测手段和技术的全面性和先进性,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还需要注重检测过程的规范性和可追溯性,确保检测过程的规范和可追溯。
总结回顾通过对集成电路开发与检测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集成电路开发与检测是确保集成电路质量和稳定性的关键环节。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注重电路设计的合理性和先进性,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技术进行芯片制造,确保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
集成电路标准精选(最新)

集成电路标准精选(最新)G4377《GB/T4377-1996 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压调整器测试方法和基本原理》G5965《GB/T5965-2000 集成电路:双极型单片数字集成电路门电路空白详细规范》G6798《GB/T6798-1996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压比较器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G8976《GB/T8976-1996 膜集成电路和混合膜集成电路总规范》G9424《GB/T9424-1998 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CMOS数字集成电路4000B和4000UB》G12750《GB/T 12750-2006 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半导体集成电路分规范(不包括混合电路)》G14619《GB/T14619-1993 厚膜集成电路用氧化铝陶瓷基片》G14620《GB/T14620-1993 薄膜集成电路用氧化铝陶瓷基片》G15651.2《GB/T15651.2-2003 半导体器件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基本额定值和特性》G15651.3《GB/T15651.3-2003 半导体器件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测试方法》G16464《GB/T16464-1996 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总则》G16465《GB/T16465-1996 膜集成电路和混合膜集成电路分规范》G16466《GB/T16466-1996 膜集成电路和混合膜集成电路空白详细规范》G16878《GB/T16878-1997 用于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检测图形单元规范》G17023《GB/T17023-1997 HCOMS数字集成电路系列族规范》G17024《GB/T17024-1997 HCOMS数字集成电路空白详细规范》G17572《GB/T17572-1999 半导体CMOS集成电路:4000B和4000UB系列族规范》G17573《GB/T17573-1999 半导体分立元件和集成电路:总则》G17574《GB/T17574-1999 半导体分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G17574.9《GB/T 17574.9-2006 数字集成电路紫外光擦除电可编程MOS只读存储器空白详细规范》G17574.10《GB/T 17574.10-2003 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第2-10部分:数字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动态读/写存储器空白详细规范》G17574.11《GB/T 17574.11-2006 数字集成电路单电源集成电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空白详细规范》G17574.20 《GB/T 17574.20-2006 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低压集成电路族规范》G17940《GB/T17940-2000 半导体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G18500.1《GB/T18500.1-2001 半导体集成电路:线性数字/模拟转换器(DAG)》G18500.2《GB/T18500.2-2001 半导体集成电路:线性模拟/数字转换器(ADC)》G19248《GB/T19248-2003 封装引线电阻测试方法》G19403.1《GB/T19403.1-2003 半导体集成电路内部目检(不包括混合电路)》G20296《GB/T 20296-2012 集成电路记忆法与符号》G20515《GB/T 20515-2006 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半定制集成电路》G20870.1《GB/T 20870.1-2007 半导体器件:微波集成电路放大器》G28639《GB/T 28639-2012 DNA微阵列芯片通用技术条件》GJ597B《GJB 597B-2012 半导体集成电路通用规范》GJ1799《GJB1799-1993 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磷扩散源化学分析方法》GJ2438A《GJB 2438A-2002 混合集成电路通用规范》GJ3233《GJB3233-1998半导体集成电路失效分析程序和方法》QJ10006《QJ10006-2008 宇航用半导体集成电路通用规范》SJ10741《SJ/T10741-2000 半成品集成电路CMOS电路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SJ10804《SJ/T10804-2000 半成品集成电路电平转换器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SJ10805《SJ/T10805-2000 半成品集成电路电压比较器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SJ11351《SJ/Z 11351-2006 用于描述、选择和转让的集成电路IP核属性格式标准》97.80SJ11352《SJ/Z 11352-2006 集成电路IP核测试数据交换格式和准则规范》SJ11353《SJ/Z 11353-2006 集成电路IP核转让规范》SJ11354《SJ/Z 11354-2006 集成电路模拟/混合信号IP核规范》SJ11355《SJ/Z 11355-2006 集成电路IP/SoC功能验证规范》SJ11357《SJ/Z 11357-2006 集成电路IP软核、硬核的结构、性能和物理建模规范》SJ11358《SJ/Z 11358-2006 集成电路IP核模型分类法》SJ11359《SJ/Z 11359-2006 集成电路IP核开发与集成的功能验证分类法》SJ11360《SJ/Z 11360-2006 集成电路IP核信号完整性规范》SJ11361《SJ/Z 11361-2006 集成电路IP核保护大纲》SJ20674《SJ20674-1998微波电路系列和品种微波信号检波器系列的品种》SJ20675《SJ20675-1998微波电路系列和品种微波固态噪声源系列的品种》SJ20676《SJ20676-1998通信对抗固态宽频带功率放大模块通用规范》SJ20677《SJ20677-1998微波集成PIN单刀开关模块通用规范》SJ20678《SJ20678-1998交换网络模块通用规范》SJ20679《SJ20679-1998通信用户接口模块通用规范》SJ20680《SJ20680-1998通信群路接口模块通用规范》SJ20711《SJ20711-1998分步投影曝光机通用规范》SJ20750《SJ20750-1999军用CMOS电路用抗辐射硅单晶片规范》SJ20758《SJ20758-1999半导体集成电路CMOS门阵列器件规范》SJ20759《SJ20759-1999混合集成电路系列与品种DC/DC变换器系列的品种》SJ20802《SJ20802-2001集成电路金属外壳目检标准》SJ20804《SJ20804-2001微波电路系列和品种微波衰减器系列的品种》SJ20869《SJ 20869-2003 铌酸锂集成光学调制器测试方法》SJ20874《SJ 20874-2003 表面安装集成电路试验用插座通用规范》SJ20875《SJ 20875-2003 扁平封装集成电路插座通用规范》SJ20954《SJ 20954-2006 集成电路锁定试验》SJ20961《SJ 20961-2006 集成电路 A/D和D/A转换器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JJG1015《JJG1015-2006 通用数字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检定规程》JJF1160《JJF 1160-2006 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测试设备校准规范》JJF1179《JJF 1179-2007 集成电路高温动态老化系统校准规范》JJF1238《JJF1238-2010 集成电路静电放电敏感度测试设备校准规范》。
集成电路好坏的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集成电路好坏的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1. 观察外观法呀,这就像看一个人的外表一样,咱得先瞅瞅集成电路的引脚有没有弯曲、氧化啥的。
比如说你拿到一块集成电路,一看引脚都黑黑的,那它还能好吗?2. 测量电阻法也很重要呢,这不就跟给集成电路做个体检一样嘛。
你试着测一下各个引脚之间的电阻值,和正常值差别大得离谱,那肯定有问题呀。
就像人的身体指标不正常一样。
比如某个引脚本应是几百欧姆,却测出来几千欧姆,这不就不正常嘛!3. 通电检测法可有意思啦,就如同让集成电路去“跑一跑”,看看它能不能正常工作。
把它接到电路里,通上电,要是啥反应都没有,那可能就坏啦。
就好比汽车打不着火,那肯定是哪里出问题了呀。
比如接上电后设备没动静,那就得好好查查了。
4. 替换法也是个办法哟,这就像给病人换个好器官看看效果一样。
拿个好的集成电路替换怀疑有问题的,要是一切正常了,那原来那个不就坏的嘛。
哎呀,就像电脑总是死机,换了个集成电路就好了,那原来那个肯定不行呀!5. 信号注入法呢,就像是给集成电路喂“食物”,看看它能不能消化。
用特定信号注入,观察它的输出,不正常的话,嘿嘿,那就是有毛病咯。
比如注入信号后没反应,这不就完蛋了嘛。
6. 温度检测法挺神奇的,感觉就像摸摸集成电路有没有发烧。
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那都有可能不正常呀。
就好像人发烧了肯定是身体有问题呀。
例如摸上去特别烫,那可就得小心了。
7. 逻辑分析法也是很有用的呀,就如同侦探破案一样分析集成电路。
看看它的逻辑关系对不对,不对的话那肯定坏了呗。
哇,就像某个功能本应这样却变成那样,那不就出问题了嘛。
8. 软件测试法也不能忘呀,这就像给集成电路做个“智力测验”。
通过专门的软件来检测它的性能,有问题立马就知道了。
好比玩游戏卡得不行,用软件一测,哦,集成电路不行了呀!总之呀,检测集成电路好坏有很多方法,得综合起来用,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它到底是好是坏呢!用对方法,才能让我们更好地使用集成电路呀!。
集成电路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集成电路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IC)是由数百个或数千个微弱的电子元件(如二极管、晶体管、电阻等)和配套的被联系在一起的导线、测量电流、电压等元器件构成的微电子器件。
IC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对于保证产品的质量与性能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IC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首先,IC的质量标准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尺寸标准:对于IC的外观尺寸、引脚位置、引脚间距等进行明确的规定。
2. 电气性能标准:包括电气参数、工作电压范围、功耗等。
3. 可靠性标准:要求IC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耐用性,包括温度、湿度、抗辐射等。
4. 效率标准:IC应具有较高的性能效率,包括信号放大倍数、功耗效率等。
5. 一致性标准:IC的生产批次之间的差异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证产品的一致性。
接下来,IC的检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观检验:通过目测或显微镜观察IC的外观,检查是否有划痕、裂纹、焊接不良等表面缺陷。
2. 引脚间距检验:使用千分尺或显微镜测量IC引脚之间的间距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3. 电性能检验:使用特定的测试仪器,通过量测IC在不同电压下的电流、电压等参数来判断IC的电性能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4. 可靠性检验:将IC置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例如高温、低温、高湿度等,观察其性能是否受到影响以及是否满足可靠性要求。
5. 一致性检验:通过对生产批次中的多个IC进行抽样测试,对比其性能参数,判断是否在规定的一致性范围内。
6. 功能检验:根据IC所设计的功能,通过电路连接和信号输入,观察IC的功能是否正常。
总结:IC作为重要的电子元件,其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直接关系到电子产品的品质与性能。
通过明确的质量标准,可以确保IC 在制造过程中符合规范要求;通过有效的检验方法,可以及时发现IC的缺陷,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正或淘汰。
因此,合理制定和实施IC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是保证IC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
GBT16878---用于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检测图形单元规范

GBT16878用于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检测图形单元规范一、概述GBT16878标准旨在规定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用于检测图形单元的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检验和应用,以确保检测图形单元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靠性。
二、检测图形单元定义检测图形单元是指在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用于评估光刻、蚀刻、沉积、清洗等工艺性能的图形化结构。
这些图形单元具有特定的尺寸、形状和排列方式,能够反映出工艺过程中的各种缺陷和偏差。
三、检测图形单元分类1. 线宽测试图形单元:用于评估光刻工艺中的线宽控制能力。
2. 线间距测试图形单元:用于评估光刻工艺中的线间距控制能力。
3. 孔洞测试图形单元:用于评估蚀刻工艺中的孔洞尺寸和形状控制能力。
4. 阶梯测试图形单元:用于评估沉积工艺中的层厚控制能力。
5. 对准测试图形单元:用于评估光刻工艺中的对准精度。
四、检测图形单元设计要求1. 尺寸精度:检测图形单元的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误差范围不得超过规定值。
2. 形状一致性:检测图形单元的形状应保持一致,避免因形状差异导致检测结果的偏差。
3. 排列规则:检测图形单元的排列应具有一定的规律,便于工艺工程师分析检测结果。
4. 易于识别:检测图形单元应具有明显的特征,便于检测设备识别和提取。
五、检测图形单元的应用1. 光刻工艺优化:通过检测图形单元,可以评估光刻工艺的线宽、线间距等关键参数,进而优化光刻条件。
2. 蚀刻工艺监控:利用检测图形单元,实时监控蚀刻过程中的孔洞尺寸和形状,确保工艺稳定性。
4. 对准精度提升:通过对准测试图形单元,分析光刻工艺中的对准误差,采取措施提高对准精度。
六、检测图形单元的制作与集成2. 集成方式:检测图形单元可以集成在集成电路的测试芯片(Test Chip)或生产芯片(Production Chip)中,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集成位置。
3. 版本管理:为方便追溯和比较,检测图形单元应进行版本管理,记录每次修改和更新的详细信息。
iec 62340国标

iec 62340国标IEC 62340国标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一项标准,它规定了电子元件和集成电路可靠性测试的方法和程序。
该标准涵盖了可靠性测试的各个方面,包括测试计划、测试环境、测试方法、测试数据分析和测试报告等,旨在确保电子元件和集成电路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可靠性。
IEC 62340国标的制定旨在提供一种标准化的测试方法,以确保电子元件和集成电路在各种工作环境下都能满足可靠性要求。
这对于电子元件和集成电路的制造商以及使用者来说,都非常重要。
通过此标准,制造商能够更好地评估其产品的可靠性,并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而使用者则可以根据测试结果来选择最适合其应用场景的电子元件和集成电路。
IEC 62340国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测试计划:该部分阐述了可靠性测试的目标、范围、计划和策略。
测试计划的编制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的特性、应用环境以及测试资源的可用性等因素。
2.测试环境:该部分描述了进行可靠性测试所需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振动、电磁干扰等。
测试环境的合理选择和控制对于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3.测试方法:该部分介绍了可靠性测试的具体方法和程序。
包括可靠性预测、可靠性试验、可靠性模拟等各种测试手段。
在进行测试时,需要根据产品特性和应用环境选择适当的测试方法。
4.测试数据分析:该部分详细说明了如何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以评估产品的可靠性水平。
数据分析可以包括可靠性指标的计算、可靠性曲线的绘制、故障模式和原因分析等。
5.测试报告:该部分规定了测试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测试报告应包括测试的目的、过程、结果和结论等信息,以便制造商和使用者了解产品的可靠性情况。
IEC 62340国标的制定不仅为电子元件和集成电路的可靠性测试提供了指导,也促进了不同制造商和使用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遵循此标准,可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故障率,从而提高整个电子行业的质量水平。
总的来说,IEC 62340国标对于电子元件和集成电路的可靠性测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ress-Test-Driven Qualification of Integrated Circuits
JESD47G.01
(Revision of JESD47G, March 2009)
APRIL 2010
JEDEC SOLID STATE TECHNOLOGY ASSOCIATION
PLEASE! DON’T VIOLATE THE LAW!
This document is copyrighted by JEDEC and may not be reproduced without permission. Organizations may obtain permission to reproduce a limited number of copies through entering into a license agreement. For information, contact:
NOTICE JEDEC standards and publications contain material that has been prepared, reviewed, and approved through the JEDEC Board of Directors level and subsequently reviewed and approved by the JEDEC legal counsel. JEDEC standards and publications are designed to serve the public interest through eliminating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manufacturers and purchasers, facilitating interchangeability and improvement of products, and assisting the purchaser in selecting and obtaining with minimum delay the proper product for use by those other than JEDEC members, whether the standard is to be used either domestically or internationally. JEDEC standards and publications are adopted without regard to whether or not their adoption may involve patents or articles, materials, or processes. By such action JEDEC does not assume any liability to any patent owner, nor does it assume any obligation whatever to parties adopting the JEDEC standards or publications. The information included in JEDEC standards and publications represents a sound approach to product spec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principally from the solid state device manufacturer viewpoint. Within the JEDEC organization there are procedures whereby a JEDEC standard or publication may be further processed and ultimately become an ANSI standard. No claims to be in conformance with this standard may be made unless all requirements stated in the standard are met. Inquiries,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relative to the content of this JEDEC standard or publication should be addressed to JEDEC at the address below, or call (703) 907-7559 or Published by ©JEDEC Solid State Technology Association 2010 3103 North 10th Street, Suite 240 South Arlington, VA 22201 This document may be downloaded free of charge; however JEDEC retains the copyright on this material. By downloading this file the individual agrees not to charge for or resell the resulting material. PRICE: Please refer to the current Catalog of JEDEC Engineering Standards and Publications online at /Catalog/catalog.cfm Printed in the U.S.A. All rights reserved
JEDEC Solid State Technology Association 3103 North 10th Street, Suite 240 South Arlington, VA 22201 or call (703) 907-7559
JEDEC Standard No. 47G.01 Page 1 STRESS DRIVEN QUALIFICATION OF INTEGRATED CIRCUITS (From JEDEC Board Ballot, JCB-07-81, JCB-07-91, JCB-09-15, and JCB-10-16, formulated under the cognizance of the JC14.3 Subcommittee on Silicon Devices Reliability Qualification and Monitoring.)
1
Scope
This standard describes a baseline set of acceptance tests for use in qualify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as new products, a product family, or as products in a process which is being changed. These tests are capable of stimulating and precipit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packaging failures. The objective is to precipitate failures in an accelerated manner compared to use conditions. Failure Rate projections usually require larger sample sizes than are called out in qualification testing. For guidance on projecting failure rates, refer to JESD85 Methods for Calculating Failure Rates in Units of FITs. This qualification standard is not aimed at extreme use conditions such as military applications, automotive under-the-hood applications, or uncontrolled avionics environments, nor does it address 2nd level reliability considerations, which are addressed in JEP150. This set of tests should not be used indiscriminately. Each qualification project should be examined for: a) Any potential new and unique failure mechanisms. b) Any situations where these tests/conditions may induce invalid or overstress failures. If it is known or suspected that failures either are due to new mechanisms or are uniquely induced by the severity of the test conditions, the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st condition as stated is not recommended. Alternatively, new mechanisms or uniquely problematic stress levels should be addressed by building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and its behavior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ed stress conditions (Ref. JESD91, “Method for Developing Acceleration Models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 Failure Mechanisms” and JESD94, “Application Specific Qualification using Knowledge Based Test Methodology”). Where use conditions are established, qualification testing tailored to meet thos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ptimizes resources and is the preferred approach to this default standard (Ref. JESD94). Consideration of assembly-level effects may also be necessary. For guidance on this, refer to JEP150, Stress-Test-Driven Qualification of and Failure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Assembled Solid State Surface-Mount Components. This document does not relieve the supplier of the responsibility to assure that a product meets the complete set of its requir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