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重点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5题)1.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会期共17天,出席代表824人。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和当代文学开始,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1)《百合花》(茹志鹃)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

《百合花》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示出清新俊遗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遍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泪,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3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好咬着嘴笑,好象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奉献出来。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书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2)《燕山夜话》(马南邨)《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

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

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本文档将为您提供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资料,以便您更好地准备考试。

以下是几个重点方面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1. 文学运动:包括白话文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等,了解各个运动的背景、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2. 代表作品与作者:熟悉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品和其作者,如《红楼梦》(曹雪芹)、《围城》(钱钟书)、《茉莉花开》(冯骥才)等,以及了解其创作背景和主要主题。

3. 文学思潮:理解近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各种思潮,如自然派、现实主义、左翼文学、新感觉派等,掌握各个思潮的代表作品和核心观点。

4. 文学理论:了解近现代文学史中的一些重要文学理论,如鲁迅的"文学不能不说话",胡适的"各自为政的独立性"等,理解这些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5. 作家群体:熟悉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群体,如"
雨花台四君子"、"大家庭文学"等,了解他们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

6. 文学史事件:了解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如鲁迅
参加"五卅"运动、胡风被打倒等,理解这些事件对中国文学产生的
影响。

以上只是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还需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
进行综合复习。

相信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复习,您一定可以顺利完成
期末考试。

祝您考试顺利!。

现当代文学期末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重点

一、选择题1.话剧最初被称作()A、文明戏(新剧)B、爱美剧C、歌剧D、戏剧2.在中国文坛从( ),小说实现了从边缘向中心的移动A、晚清开始到“五四”B、从“五四”开始C、从民国开始D、从1917年3.提出“我手写我口”的晚清著名诗人是()A、梁启超B、黄遵宪C、夏曾估D、谭嗣同4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过程中,外国小说作品和()的的翻译介绍对“五四”这代人起过决定性的影响。

其中,功劳最大的可推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

A、文章作法B、小说理论C. 纯诗理论D、美文理论5、冰心初期“问题小说”《斯人独憔悴》反映的问题是 ()A、人生意义问题B、婚姻恋爱问题C、青年教育问题D、父子两代思想冲突的问题和封建家庭拘囿新青年问题6、郁达大表现“五四”青年性苦闷的小说是()A、《春风沉醉的晚上》B、《迟桂花》C、《薄奠》D、《沉沦》7、《缀网劳蛛》表现的主要思想是()A、带有宗教色彩的积极的人生B、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控诉C、对封建专制的抨击D、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8、《潘先生在难中》反映的背景是()A、北伐战争B、“五四”运动C、军阀混战D、辛亥革命9、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受到的外国文学的影响()A、美国文学B、日本文学C、俄国文学D、中国古代文学10、开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先河的作家是()A、茅盾B、鲁迅C、王鲁彦D、台静农11、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A、美国文学B、中国古代文学C、俄国文学D、日本文学12、冯文炳的《竹林的故事》主要表现了()A、村民的愚昧与无知B、农村劳动者的贫穷与痛苦C、乡村劳动者的本色美D、美丽的自然山水风光13、"祖国呀祖固..快富起来强起来里!“出自()A、《春风沉醉的晚上》B、《沉沦》C、《薄奠》D、《南迁》14、“问题小说"作家群体中表现现实生活最坚实的一位作家是()A、冰心B、王统照C、叶绍钧D、庐隐15、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作品具有浓郁异域色彩的作家是()A、叶绍钧B、王统照C、王鲁彦D、许地山16、下列不属于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群的作家是()。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绪论一、当代文学的性质、分期和特点1. 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指的是1949年之后的文学(该概念并不科学,可是已经约定俗成了)。

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也应该涵盖港台文学,这只是个外延。

2. 当代文学的分期:1949年—1966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 年;1966年—1976年的十年文革;1977年—1989 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也叫新时期文学。

,1990 年—上世纪末或者至今,市场经济中的文学。

3. 当代文学的源流和特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是一个开放的整体,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学历程,虽然几经曲折几经摧残,依然顽强而逼真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冲破几千年传统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国家的民主富强、社会的进步正义以及种种人类永恒梦想而生发的丰富复杂的审美心理,同时也顽强而逼真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感应着时代变迁而生发的对国家命运、个人命运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命运三者关系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二、关于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定位,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这就是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性解放与思想解放,也就是人的自觉的现代意识的树立,比如尊严、人格、独立等等;社会的现代化,主要指现代公民社会既民主社会的建立,实现一系列与人的现代化要求相联系的社会制约,比如法制、民主、平等、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文学的现代化,是指脱离了“文以载道” 的工具论的束缚,实现文学的自觉,创造出以人性与人道主义为本的“人的文学” 。

所有这些,都是“五四”启蒙主义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所有这些,也是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几百年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的价值体系。

以这样的价值判断来估量“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关键问题就在于,看它是继承、发展了“五四”传统,还是背离和消解了这一传统。

大学生现当代文学史期末重点

大学生现当代文学史期末重点

论述题;1、从新写实小说中看现实主义思潮的深入2、先锋小说是怎样产生的,分析其文化背景,又为何会胜利大逃亡(简述,论述)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具有现代派小说的一些特点,有的还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也有人把其称为“实验小说”或“先锋小说”。

这类小说的主要特点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品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消解深度;二是在文学观念上对旧有真实观念的颠覆,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结构散乱破碎,人物趋向符号化,性格缺乏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把小说的叙述和语言视其为小说的全部。

四是在创作姿态上追求自娱写作,具有反主流反启蒙倾向。

先锋小说在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对小说观念的影响是深远的。

胜利大逃亡:先锋小说在语言技巧和叙述技巧方面借鉴于西方,作品淡化情节,表意朦胧,极端的叛逆性,脱离文学受众,因此在通俗文学大为流行的时期失去了市场,文学价值未得到充分认可,但有许多先锋作品如莫言《红高粱》被翻拍成电影后则名声大作,所以先锋小说在电影上是胜利的,他们所倡导的文学形式探索对后世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从文学和电影上可以称其为胜利大逃亡。

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端,以卢新华的《伤痕》为标志,形成一种文学现象,它以真正的悲剧意识揭示了十年动乱中血淋淋的黑暗现实,以及极左思潮带给人们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展示了人的精神的重创和灵魂的扭曲,带有极强的控诉性和批判性。

“伤痕文学”标志着现实主义的恢复,也标志着当代文学的转折。

2、反思小说:在“伤痕文学”兴盛之后,人们逐渐不满足于文学只停留在创伤的揭示,而是需要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和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的作品。

应合着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一批历尽坎坷、更有思想、更富阅历的作家,如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贤亮、高晓声等,率先突破了一般的提倡“恢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口号的局限,提出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写出了一批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期末复习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期末复习整理

1、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 年,以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为标志。

3、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

4、胡适创作的现代最早的白话戏剧是《终身大事》。

5、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6、《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周作人。

7、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他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

8、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9、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有《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

10、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1921年7月成立于东京的创造社,是五四时期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12、五四时期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13、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陈西滢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14、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5、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其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

16、语丝社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7、成立于1925年的莽原社和未名社,都是鲁迅发起和领导的。

18、台静农的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19、沉钟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其前身是浅草社。

20、湖畔诗社成立于1922年,其成员主要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他们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

21、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成立于1907 年。

22、话剧在“五四”以前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

23、田汉1923年成立了《南国社》,创办了《南国》半月刊。

24、学衡派1922年成立于南京,其代表人物有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

25、甲寅派主要人物是章士钊,提倡读经、维护封建性教育。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5题)1.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会期共17天,出席代表824人。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和当代文学开始,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1)《百合花》(茹志鹃)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

《百合花》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示出清新俊遗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遍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泪,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3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好咬着嘴笑,好象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奉献出来。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书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2)《燕山夜话》(马南邨)《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

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

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1、双百方针的提出国内背景:1956年,国内三大改造完成,整个中国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全国工作的重心开始由群众性的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针对人民要求建设现代化工业国家的愿望与中国的现实的矛盾,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并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国际背景:1956年,赫鲁晓夫掀起反斯大林主义运动。

中共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反斯大林主义实质上是修正主义的行动,又承认斯大林的错误,尤其是教条主义、个人崇拜。

2、3、《保卫延安》《红日》——描绘战争的宏大图景,确立了十七年文学对宏大题材、宏大叙事的史诗性追求1.战争叙事共同点:在规模、气魄上都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战争的伟力;取材于两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以陕北战场为背景,通过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以及沙家店歼灭战等不同类型的战斗,表现各种类型战争的特点,以一个连队的军事活动为主线,从其撤出延安到返回延安的半年的战斗生活,展示延安保卫战的历程。

《红日》以山东战场为背景,以一个军的军事行动为主线,通过描写涟水战役受挫、莱芜战役大捷和孟良崮歼灭战的胜利,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革命战争中的重大战役。

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殊死决战<陕北战场:敌34个旅,23万兵力;我西北野战军主力6个旅,2万多兵力。

山东战场:敌50多万重兵,包括蒋亲信、五大主力之一的74师,十倍于我。

>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历史转折图景;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和路线的伟大胜利——“大踏步地前进,大踏步地撤退”,“避开敌人锋芒、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2.战争叙事的差异(1)《红日》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了中国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故事。

三个大的战役、一个军的行动;叙事中心是以一支“常胜英雄军”与一支王牌军之间的对立角逐展开大规模战役的描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3、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4.山药蛋派:又称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等。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流派。

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5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有意识地以赵树理为中心,培养、形成风格相近的创作流派。

代表作有赵《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马《饲养员赵大叔》、《三年早知道》、西《赖大嫂》、《宋老大进城》等。

这一流派的作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口语化的写作特点,追求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的矛盾和问题。

文学史上认为现实主义是“山药蛋派”的本质特征和灵魂。

5.白洋淀诗群:1969年以后,一批北京的中学生先后到河北安县境内的白洋淀地区插队,形成了白洋淀诗派,主要诗人有:芒克、根子、多多等。

有芒克《天只》《十月的献诗》根子《白洋淀》等等。

他们的诗作现实了对于现实社会秩序,对暴力的批判,生命中迷惑、孤独和痛苦的体验。

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束缚,而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多的带有现代主义色彩。

6、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7、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8.改革小说:改革小说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生活领域,在伤痕和反思过后呼唤改革。

蒋子龙在这方面尤为突出,连续发表了《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另外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龙种》;张洁《沉重的翅膀》;贾平凹《浮躁》手术与改革小说之列。

9、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10、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11、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12、新写实小说:指(1)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13、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视角上被政治化的诗歌被称为政治抒情诗。

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

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

讲究节奏分明、声韵铿锵。

经常使用马雅科夫斯基的“楼梯式”的组织形式,并不断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

这种鼓动性的诗,大量出现在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开展的时期。

代表诗人有郭小川和贺敬之等。

5、马原小说的元小说叙事或“叙事圈套”1、元小说叙事: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小说虚构性的小说。

也被作为超小说。

一是故意暴露叙事行为的虚构性——以此解构现实主义关于文学是真实生活反映的观点。

二是在小说中说明自己的构思过程——将如何叙事作为小说的写作对象。

传统小说:对故事的讲述——元小说:对叙述的叙述。

2.马原小说的元小说叙事手法或“叙事圈套”(吴亮语)。

(1)在文本中直接或有意暴露小说的虚构性质。

《虚构》第十九节开头:“读者朋友,在讲完这个悲惨的故事之前,我得说下面的结尾是杜撰的。

有时将作者、叙事人与小说人物合为一体。

(2)有意暴露小说的创作图式或创作过程。

(3)叙事人称的不断变换。

(4)交错叙述或空间叙事。

(5)拼图:非逻辑叙事结构。

3、“形式”背后的意义:马原小说对新的哲理意义的寻求。

(1)叙事的张力。

空间叙事,有空间的对照,形成叙事的张力。

(2)给偶然性以至关重要的位置。

(3)阐释生活的多种可能性。

(4)文化哲学意味。

2.梁三老汉:是传统意义上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

他勤劳、淳朴,有着在几千年的私有制中形成的生活和伦理观念,希望通过在自己的土地辛勤劳动,过上幸福安康、老幼同堂的生活,充满对富裕的崇尚和敬慕。

是合作化运动的真正阻力。

因为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不是要消灭富农和中农,而是要彻底铲除私有制的土壤。

(四)新农民形象:梁生宝1.具有天然的新农民本质。

“无父”的孤儿,“养子”使梁三老汉对他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党是他新的父亲。

无父→代父→寻父→认父,使农民英雄能彻底摆脱与传统农民的血缘关系。

社会主义是与生俱来的信仰。

这成为文革文学中的模式之一。

2.对私有制有本能的仇恨。

3.体现时代精神的农民英雄。

继承了老一代农民忠诚厚道、勤劳简朴、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更有目光远大、朝气蓬勃、聪明能干、诚信自律、克己奉公、富于牺牲精神的时代品格。

喻示着历尽艰辛的中国农民终于具有了自己的时代本质。

如与徐改霞的感情,爱情服从于事业。

最后发展成为“高大泉”式的人物。

6、《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形象答:《白鹿原》:对近代历史的阐释——超越阶级斗争模式。

对民族文化的解秘。

1、白嘉轩形象:仁义文化的载体。

(1)耕读传家——虽为地主,有家产(有药房等),但从不放弃劳动,亲自犁田——与农民没有两样。

要儿子进山背粮,体验劳动的艰辛。

注重子女的教育,严格要求他们读书学习。

(2)广行仁义——组织“交农”事件;周济不得不卖地的李寡妇;与长工鹿三以兄弟相称;建乡规民约;建学堂;(3)慎独——批评鹿三从背后暗杀田小娥。

宣称“人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而在自家知道不知道。

”(4)传统道德卫道士(负面因素)——拒小娥入祠堂;修塔镇“妖”等。

林道静的形象主人公林道静是30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小说重点描写了她由一个充满幻想的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艰难过程。

她的成长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离家出走到与余永泽的结合。

这一阶段的林道静,一方面有着小资情调,幼稚、耽于幻想,另一方面又秉持劳动者的倔强、善良。

这种矛盾的性格决定了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付出超过常人的痛苦与磨练。

第二阶段:从参加东北学生的除夕聚会到第一次被捕。

在这一阶段她渐渐从个人的郁郁寡欢中走出来,但单纯、狂热导致了第一次被捕。

这次被捕促使她逐渐成熟。

完成了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第三阶段:从第二次被捕到“一二九”运动。

在这一阶段中,她已经由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人。

在一年的铁窗生活中,林道静的思想感情和革命理想都有了新的升华。

她经受住了毒刑拷打,用坚定的意志战胜了肉体上的痛苦。

共产党员林红为她讲述得许许多多共产党人为真理而献身的故事使她深受启发,懂得了革命的真正意义,思想也更趋于成熟。

出狱不久,她就入了党。

后来,党又派她到北大领导学生运动,终于成为虽不完善却异常坚强的革命战士。

小说通过对林道静性格成长的三个历程的描绘,表现了知识分子走向革命之路的艰难曲折,概括了那个时代许多爱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共同道路。

深刻地揭示出知识分子只有把自己投入到整个民族的解放斗争中去,才会获得真正的青春。

除林道静外,作者还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的形象。

他们是以“党的使者”的身份出现的,对林道静走上革命之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作家杨沫为更加形象地揭示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之路的艰难性,还塑造了堕落为时代渣滓的余永泽,贪图享乐,经不起磨练的白莉萍,在物欲的诱惑下叛变革命的戴愉等,他们与林道静、卢嘉川,以及几经动摇最终走向革命的许宁、王晓燕祥成了鲜明的对比。

先锋小说的特点: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意义的缺席)。

洪峰的《极地之侧》苏童的《十九间房》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

先锋小说家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如余华的《现实一种》、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叙述游戏,人物趋于符号化,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如孙甘露的《我是少年酒坛子》、余华《古典爱情》等。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航行……——孙甘露《信使之函》蒋氏干瘦发黑的胴体在诞生生命的前后变得丰硕美丽,像一株被日光放大的野菊花尽情燃烧。

——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朦胧诗艺术特征1.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