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验主义方法论

英国经验主义方法论
英国经验主义方法论

浅谈英国经验主义方法论

摘要: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以重视感觉经验,并将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的一个哲学流派。“经验主义”以弗·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为主要代表,他们都是英国哲学家,故也常称为“英国经验主义”。本文介绍的是其中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的方法论。

关键词:白板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怀疑因果关系

1688年的“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思想开明,科学昌盛,工业发达,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最反映这一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哲学是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的英国经验论。经验论的立场介于思辨与常识、科学与信仰、怀疑与确定、唯心与唯物之间,我们要对它的不同代表人物的细想做具体的、细致的分析,切不可一概而论。

1.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

1.1批判天赋观念论

洛克对经验主义哲学的发展最初是从批判天赋观念说开始的。对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论”原则进行了深入而详尽地批判。洛克说:“人们单凭运用自己的自然能力,不必借助任何天赋的印象,就能够获得他们所得拥有的全部知识;他们不必这样一种原初的概念和原则,就可以得到可靠的知识。”针对天赋观念是上帝印在人的心灵上的印迹的说法,洛克否认上帝的先验性,上帝的观念不是天

西方美学总汇

西方美学总汇 原始时期: 人类审美的发展是沿着发现形体——改造物体形态——塑造器物形态的过程进行的。 在设计的产生初期,功能——这一重要的设计理论范畴,此时悄然成为设计的主角,从这一时期的器物造型中可以粗略地看出设计美学的发展取向是围绕着的“功能”这一中心进行的。 古希腊时期: 最早提出较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的,是一些研究宇宙构成的哲学家。他们认为宇宙是由某种或某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构成的;人的心灵也是由同样的元素构成的,因之人能够认识世界。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而且构成了宇宙的和谐。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不同长短高低的声音,按照数的比例关系所形成的和谐。整个宇宙是一曲和谐的音乐。他们有“天体音乐”的讲法,其他如“黄金分割”、“多样统一”等美学上的形式观念,也是根据数的秩序提出来的。节奏、对称、和谐等形式观念,是希腊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古罗马时期: 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代替希腊城邦,成了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美学思想基本上从古希腊继承下来,以希腊为典范,被称为古典主义。罗马时期的美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贺拉斯、郎加纳斯和普罗提诺等。 郎加纳斯的《论崇高》从哲学的高度来探讨,认为崇高的风格来自伟大的思想,而伟大的思想又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它把文艺创作从重视形式技巧,转移到重视精神修养。”。《论崇高》仍然没有超出古典主义范围。 普罗提诺他和柏拉图一样,都把美看成是超现实的精神性的东西。但他不同于柏拉图,他承认物质世界呈现于感官的美,虽然感官的美的源泉仍然是理念。普罗提诺不同意把美看成是比例和对称的希腊传说观点。他认为,有些对称的东西固然是美的,但有些单一东西,如阳光,也是美的。而且同样一张对称的脸,有时美,有时丑,美的原因不在于对称,而在于能够赋予事物形式的心灵,在于来自神那里的理性。普罗提诺把美学导向了神学唯心主义,从而为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开启了先声。 中世纪美学思想: 欧洲中世纪起于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止于15世纪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 中世纪的美学思想有以下特点: ①以上帝的名义来讲美。按照基督教的教义,上帝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只有上帝的美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的美,是上帝作为万物的创造者,把自己的形象反映到他的作品中的结果。 ②反对艺术,实际上却又承认了艺术的存在。镜子中的人像唯其是不真实的,所以才能成为一个真实的映象;感情也不能一概否定,为了使基督教的教义具有说服力,需要激发感情,象夸张、隐喻之类的东西,是可以允许的 ③重视形式。形式来自上帝。奥古斯丁说:美是“各部分的匀称加上色彩的悦目”。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也说,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鲜明的颜色是公认的美。

最新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填空题 1、毕达哥拉斯关于世界本原提出了“”的命题,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关于艺术中人体比例,提出了定理。 2、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悖论是:二分法、、和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3、奥古斯丁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而安瑟伦提出了上帝存在的“证明”。 4、阿奎那·托马斯的著名著作是《》和《》”。 5、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名论者,提出了思维经济原则。认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这被称为“”。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主张物质实体的身体具有广延性,心灵实体具有思维性,两者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被称为心身论。 7、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8、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家有笛卡尔、和。 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名著作是《》,分析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发展阶段。他的政治学说社会契约论思想,提出了的理论,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论证。 10、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的哲学是从绝对出发,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比康德更彻底。而谢林哲学则是从绝对出发,把哲学转向客观唯心主义,为后来的黑格尔哲学打下了基础。 参考答案: 1、数是世界的本原、黄金分割; 2、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 3、知识、本体; 4、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 5、奥康、奥康剃刀; 6、天赋观念论、二元论; 7、贝克莱、休谟; 8、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主权在民;10、自我、同一。 1、苏格拉底在道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的著名命题。他的概念辩驳的辩证法,被称为“”。 2、柏拉图提出的“四德说”,包括、勇敢、节制和等四种德性。 3、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伦理学,提出了幸福生活的目的是“的无病痛和 的无纷扰”。 4、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集大成者,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他的主张是信仰与理性可以并存与一致,但信仰却理性,知识为信仰服务。 5、英国唯物主义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由开创、由把其系统化、体系化。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他认为科学认识的方法是方法。

美学复习题(补充)

美学复习题(修改补充版) 一、填空 1、英国经验美学从人的主观感觉来寻找美,认为美是愉快的,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一样,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从产生、发展到终结,大致经历了17-18世纪。是大陆理性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 答案:休谟、鲍姆加登 2、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大陆理性主义美学、法国启蒙运动美学,三者同时出现于18世纪,这是西方美学思想高度繁荣和发达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以康德、、谢林、歌德、等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总结了当时美学的成就,把美学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建立起德国的古典美学体系。鲍姆加登最初提出“美学”这个名词,并希图把“美学”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称为美学之父。 答案:黑格尔、席勒 3康德的《》于1790年出版,以后席勒写《》、谢林写《艺术哲学》,到黑格尔的《》3卷,标志了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全盛时期。 答案:《判断力批判》《审美教育书简》《美学讲演录》 4、明确地将崇高作为一种美感经验形态提出并与优美对立起来加以讨论的,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 答案:博克 5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都对喜剧的笑进行了探讨研究,如的“突然荣耀说”,柏格森的“”说,康德的“”说等等。 答案:霍布斯生命机械说预期失望说 6、家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流派。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学真正代表者是及其学派。注重“真”,朴拙为美。 答案:儒家、庄子

7、西方美学史上对悲剧进行解释的几个主要理论: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和“净化说”,的“冲突说”和“永恒正义说”,的“酒神精神说”以及雅斯贝尔斯的“存在悲剧观”。 答案:黑格尔、尼采 8中和、、意境等范畴,是中国人在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在长期审美活动基础上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基本审美形态。 9、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答案:趣味、王国维 10、中国当代美学家主张美在“主客统一”说。吕荧、高尔泰是“”说的代表。 答案:朱光潜、主观说 11、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是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 答案:《大希庇阿斯篇》 12、公元前 6世纪的学派认为,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而且构成了宇宙的和谐。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和对美和艺术进行了真正的系统的哲学思考,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13、审美发生的四种理论是__ __、__ __、巫术说、__ __ 。 14、西方美学史上曾将悲剧划分为:__ __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和存 在悲剧。 15、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曾发现艺术与游戏的类似之处,18世纪德国美学家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中,也提到过“自由游戏”的概念,但是,比较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则是18世纪德国美学家__ _。

经验论和唯理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

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应真正做到全面地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必须从它们得以产生历史背景入手,在分析它们之间共同点以及分歧之后,还应该细致地分析它们各自本体论归宿,同时,正确认识它们历史地位,从而还原其本来历史面目。 过去我们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认识,通常都是局限于认识论范围之内,而且更多地是谈论它们之间分歧,例如在我们某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就把其表述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重

(完整版)英国文化特质

英国文化特质: 1.独立、自由 2.孤傲、怀旧、保守 3.实践精神和经验主义 4.谦谦君子国——绅士文化 5.贵族精神 狭窄的英吉利海峡把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隔开,外来入侵和控制英国都不容易,这使英国历史发展具有鲜明的独立自由的个性。英国人就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孤傲,他们不愿意和别人多说话, 从来不谈论自己。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雨量大。常年的阴雨天气带来压抑的感觉,同时经常出现雾天,这样的天气或许使人性格沉默。同英国气候适中,人的心理情绪趋向稳定,这使英国人性格不溫不火,十分冷淡。 过去的种种荣誉使英国人们沉迷于往日的辉煌以及英国人性格中的孤傲,这些造成了英国文化中的怀旧和保守的特性。 英国人具有一种强烈的实践精神, 就像其俗称——约翰牛一样, 约翰牛一旦行动起来, 就具有超出所有逻辑表达的实践精神, 是个不折不扣地讲实际的实干家。 贵族文化 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炫富主义的诱惑,而拥有高贵的人文品质和素质操守。 二是社会责任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 三是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错误意见所奴役。 英国自封建时代始就有贵族,绅士风度跟贵族的做派有关。在其进入资本主义后,贵族不仅是有钱的象征,很多时候它代表好的教养,高的社会地位,被国王封为贵族是英国人莫大的荣誉。所以绅士风度应该指优雅的举止,恰当的谈吐,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绅士是从骑士精神演变而来的。绅士文化有点像我们的儒家道德思想,主张谦和,礼让,女士优先。 在学校教育方面, 受自由主义思想影响, 强调“儿童中心”, 实施“开放学校”制度。 教育改革是渐进的。 闻名于世的英国早期的“导生制”和“见习生制”,就是通过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使准教师获得教学经验进而训练其学习如何教学的师资培养模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兴起的“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也正是受此历史传统而逐渐形成的。其重视教师教育的实践特性,强调“透过实践”培养教师,从而强化教育实习,强化实习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等特性,都与英国人注重实践的经验主义文化传统紧密相关。 经验主义文化传统使英国教育研究更具实证性,教育改革注重实验性,教育决策渐进性。绅士教育思想作为优秀而独具特色的英国公学以一贯之的培养目标,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地位。即使今天的英国,在家庭教育中,按照“绅士教育”传统来教育孩子,仍是一个特色。“向上流社会看齐”成为英国学校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 公学的教学水平, 学生的学业成绩等都是一流的。而且, 对学生入学的学业要求很严, 生活制度也严格, 常常是斯巴达式的。提倡刻苦用功, 勇于献身的治学精神。注重学生的品德训练和自我约束力的提高, 一直是英国公学的特点。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论的主要思想:经验论认为一切真知起源于感觉经验,唯物论认为一切真知来源于物质的世界。经验论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又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随之也就产生了两种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院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经验论的优点: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经验论片面地夸大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贬低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经验一词涵义比较宽泛,既包括直接从感性认识所作的规律性的总结,也包括某种心理体验、生活阅历等。哲学上的经验论指的是一种认识的理论,是与唯理论相对立的。根据经验论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决,经验论可分为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前者主张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或上帝赋予的,把经验限定为感觉或表象的总和,而这种感觉和表象是不依赖物质自然界的;后者则认为经验是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是对物质自然界的反映。但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经验看作是知识、认识的唯一来源,片面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理性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承认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感性经验是知识和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承认科学理论、思想即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这样,既反对了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经验问题上的片面性。 经验论的缺点:经验论只承认逻辑的和数学的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理,他们把综合命题等同于后天的偶然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仅没有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唯一强调感觉经验而否认理性思维,在他们看来,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思想愈抽象则愈空虚,愈不可靠,愈远离真理。所以,他们持极端唯名论的观点,根本否认抽象,否认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康德提出了一些关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的假设。康德将科学认作人类知识的最高形式,并且确认它起始并同步于人的经验。然而,康德又认为人类经验的形成必然地带有人类心灵的自在特征。正是人类的心灵才产生了科学所研究的有规则的现象。于是,最终的真正知识——科学就能立足于在心灵中先天具备、因而也就先于经验而存在、同时又获得理性证实的基础之上。康德把这种由先天理性(形式)和后天经验(质料)结合起来的命题称作综合命题,以此来尽力调和或折衷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矛盾,并试图克服两者的片面性。 唯理论的主要思想:唯理论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认为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必须上升为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具有真理性,但否认认识源于经验的倾向则导向唯心主义。笛卡尔的唯理论观点一方面受到当时英国的T.霍布斯和法国的P.伽森狄等唯物主义经验论者的驳斥和诘难,其“天赋观念”学说及其唯理论的观点更受到稍后的英国经验论主要代表J.洛克的系统批驳;另一方面又受到许多人的拥护和追随,形成了笛卡尔学派。马勒布朗士等人进一步肯定心物都在上帝之中;斯宾诺莎则肯定上帝即自然,是唯一实体,广延与思想是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这种观点继承和发扬了笛卡尔的唯理论思想,但把它放到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认为理性认识的对象即“实体”及其“属性”、“样式”,即是整个自然界。 唯理论的优点:唯理论又称理性主义。一种认为唯有理性才可靠、片面强调理性认识作用的哲学学说。唯理论与经验论相对立,它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知识,不可能来自

浅析英国经验主义历史及其成就

浅析英国经验主义历史及其成就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科目:西方哲学史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 班级:1102班 完成日期:2013年5月

浅析英国经验主义历史及其成就 摘要: 在近代经验论盛行于英国,这种经验论一种认识论的理论或学说。又称经验主义。其思想主要认为认识产生于感觉经验,推崇科学归纳法的作用。但其本身又看不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本质区别,甚至把理性认识归结为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发展的进程中反映了唯物主义经验论想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过度。 关键词:经验论、认识论、培根、洛克、霍布斯、贝克莱、休谟。 目录 一、经验论的产生及其概述 (一)、经验论的含义 (二)、经验论的形成原因 (三)、经验论的特点 二、经验论发展的历史 (一)、弗兰西斯?培根--唯物主义经验论的提出者 1、批判经院哲学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 2、“四假相说”的提出 3、科学方法:归纳法 (二)、霍布斯--机械唯物主义系统化者 (三)、洛克--“白板说”的提出者 (四)、贝克莱--经验论走向主观唯心主义 (五)、休谟--经验论走向不可知论,“休谟问题”的提出 1、经验论走向不可知论,逐步走向衰退 2、“休谟问题”的提出 三、对经验论发展历史的总评价 (一)、合理性 (二)、局限性 正文 一、经验论的产生及其概述 英国经验论是近代盛行于英国的一种认识论思想,主要认为认识产生于感觉经验,推崇科学归纳法的作用。但其却有着看不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有着本质区别,甚至把理性认识归结为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一)、英国经验论的含义

一种认识论的理论或学说。又称经验主义。它认为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片面地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实性,往往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贬低乃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 (二)、英国经验论的形成原因 首先,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又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另外一点是在近代哲学之初,一些哲学家认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所谓科学知识--主要是实验科学--乃是对于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 (三)、英国经验论的特点 首先,重视经验在认识中的核心作用。主张经验是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片面强调经验和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实性,再有就是强调科学的实验的方法。二、经验论发展的历史 通过历史上有名的五位英国经验论的代表,将英国经验论分为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两派,其过程也反映了唯物主义经验论向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过度,反映了经验论发展的历程。 (一)、弗兰西斯.培根--唯物主义经验论的提出者 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他虽然坚信上帝,但他的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而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他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的提出者,奠基者。 1、培根认为经院哲学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存在着种种弊端,没有实用性,华而不实。 2、“四假相说”的提出 深入地分析了妨碍人们认识自然真理的幻想和偏见。四假相说,是人类认识产生错误的根源。“族类的假相”是人类天性中普遍存在的缺陷。由于人类在认识事物时,不是以客观事物本身为尺度,而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成见为尺度,从而在对自然事物的认识中掺杂着许多主观的成分。“人类的理智就好象一面不平的镜子,由于不规则地接受光线,因而把事物的性质和自己的性质搅混在一起,使事物的性质受到了歪曲,改变了颜色。”其次,“洞穴的假相”是由于个人的特性而产生的假相。因为每个人的心理和体质各有特点,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阅读的书籍、崇拜的权威亦有不同,这就难免使自然之光曲折和变色,从而产生一些成见和偏见。然后,“市场的假相”是由于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语词使用不当而产生的假相。人们相互往来,如同市场上交际一样,必然会使用语言。如果对名称和概念的规定和理解不当,就会以假冒真,名实不符,造成错误的观念,形成假相。最终,“剧场的假相”是从各式各样的哲学体系以及错误的论证方法中移植到人们心中的假相。培根说:“因为在我看来,一切流行的体系都不过是许多舞台上的戏剧。根据一种不真实的布景方式来表现它们所创造的世界罢了。”如果人们误将哲学家精心制造的理论体系当成了现实,就会陷入“剧场假相”。 3、科学方法--归纳法 在分析、批判亚里士多德演绎方法的基础上,培根创立了科学归纳法。在此过程中,他也将两个方法进行了对比。首先,两个方法的不低不同,一个是为了探索目标,一个是为了论证神论。在这一点上,培根的科学归纳法是科学的。其次,

审美经验论试题答案1

审美经验论 一、单选题: 1.用“迷狂说”来描述和解释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的思想家是() A、巴门尼德 B、奥古斯丁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2.古希腊时期美学的核心是() A、美的本质 B、美的特性 C、美的内容 D、美的形式 3.中世纪美学在根本上是神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的代表人物是() A、马斯门罗 B、柏格森 C、瑞恰兹 D、奥古斯丁 4.明确提出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从而把审美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的经验主义美学家是() A、哈奇生 B、休谟 C、夏夫兹博里 D、荷加兹 5现代西方美学上,把事物分为能言说、能用命题描述与不能言说、不能用命题描述两种类型的美学家是() A、乔治·桑塔亚那 B、杜威 C、维特根斯坦 D、瑞恰兹 6.“我们说明自然,但是,我们理解心理生命。”这句话提出者是解释学的代表人物() A、伽达默尔 B、海德格尔 C、施莱尔马赫 D、狄尔泰 7.本质直观理论的提出者是() A、尼采 B、胡塞尔 C、柏格森 D、叔本化 8.导致了解释学“本体论转折”的哲学家是() A、海德格尔 B、柏格森 C、施莱尔马赫 D、狄尔泰 9.“高峰体验”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A、彼德罗夫斯基 B、皮亚杰 C、布洛 D、马斯洛 10.下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比德”说的是() A、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 B、心平愉,则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 C、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D、情来神会 11.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 A、整体 B、完形 C、完整 D、格式 12.在审美经验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想象活动 B、感知活动 C、情感活动 D、理解活动 13.提出“移情说”的美学家是() A、克罗齐 B、里普斯 C、布洛 D、阿恩海姆 14.在审美经验中,构成其他心理要素的基础的是() A、想象 B、感知 C、情感 D、理解 15.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是() A、阿恩海姆 B、里普斯 C、布洛 D、皮亚杰 16.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要标志是() A、审美经验的积累 B、审美心理的准备 C、审美知识的学习 D、审美态度的确立 17.在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要素是() A、审美感知 B、审美想象 C、审美情感 D、审美理解 18.在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要素是() A、审美感知 B、审美想象 C、审美情感 D、审美理解 19.在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要素是() 1

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等概念

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它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这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年一公元前327年),他把这种“客观”精神叫做“理念”;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1770年一1831年),他把这种精神叫做“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中国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烹(1130年一1200年),他把这种精神叫做“理”。 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主观精神、主观意志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做世界的本原,当做第一性的、决定一切的东西。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等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中国宋代的陆九渊认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明代的王守仁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在西方,18世纪英国的贝克莱认为,“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存在就是被感知”,他举例说,苹果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看到一定的形状和颜色,闻到某种香气,尝到某种滋味,把这些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后给这感觉的组合起个名字,叫苹果。奥地利的马赫说:“物是感觉的复合”。主观唯心主义因为夸大了个人意识的作用,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必然走上唯心主义的道路。 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它认为个人的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的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是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贝克莱(1684年一1753年),德国的费希特(1762年一1814年),中国的孟轲(约公元前372年一公元前289年),以及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等。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它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这精神并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识。 经验论与唯理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形而上学metaphysics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也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一词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初使用,原意为物理学之后。作为思维方式,它把研究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的科学,即经典力学的观点和方法无条件地加以普遍化,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 形而下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处于最低层、最末端,是原理的具体化和实际运用,是一种技术知识、应用科学;在逻辑方法上是“多元主义”,反对“一致性原则”,主张“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讲主义,“怎么都行”;在学科内容上铭刻着科学主义(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客观的,精确的,实证的和实用的,科学是人类理性的极致和骄傲,科学是最高理性,“科学之外无知识”;在学科功能上是实用主义,学以致用,“有用的就是真理”,“真理就是工具”。形而下学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工具性和功利性。 朴素唯物主义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论审美趣味

=美学研究>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论审美趣味X 张玉能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关键词: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审美趣味 摘要:随着哲学研究的重心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移,心理学分析也就逐步深入,因而美学中有关主体的各方面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审美趣味的问题就成了18世纪整个欧洲美学研究的中心概念之一,几乎与美的概念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这一点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成熟的代表人物那里表现得成为突出。休谟和博克对此都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深入的分析。 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05)05-0528-03 On aesthetic delight by the br itish empir ical aesthetics ZNANG Yu-neng(College o f Chinese La nguage and Liter a tur e,Centr al China No r mal Univer sity,W uhan 430079,China) Key words:Britain;Empir ical Aesthetics;aesthetic delight Abstr act:Along with t he tr ansition of the focus of philosophy research from ontology to epistemology,psycholog2 ical analy sis gradually penetrates.Therefore,the problems around subjects become more and morepr ominent and aesthetic delight was the central concept of the18th centur y aesthetic r esearch in Europe,which was almo st as important as the concept of beauty itself.Both Hume and Burke made compar at ively deep analysis of it. 审美趣味是人们对审美对象的爱好、兴趣和倾向。它当然与人的审美能力或鉴赏力密切相关,但毕竟不是同一个东西。但是,休谟却把二者等而视之。因此,他首先从人的先天能力上来区分人的心灵和解释人们审美趣味的千差万别。他认为,科学和理论问题与审美问题不同,在科学和理论问题上,人们的歧异往往是对一般,而不是对具体,只要把名词概念说清楚了就没什么可争的了,而在审美问题上人们的歧异却是在具体方面显示出来的,各种审美趣味都只有相对的意义。这种根源恰恰在于二者所涉及的领域是不同的。他说,/理智传达各种人为的知识,趣味则产生美与丑和美与恶的情感。前者按照事物在自然中的实在情况去认识事物,不增也不减;后者却具有一种制作的功能,用从心情借来的色彩去渲染一切自然事物,在一种意义上形成一种新的创造(5人的理解力和道德原则的探讨6)。也就是说,科学和理论涉及的是理智功能,而审美趣味主要涉及的是情感的功能,所以,前者是客观的如实的对事物的反映,而后者则是饱含主观情感的新的创造,因而后者必然是歧异的、相对的。他不仅从情感功能来分析审美趣味的差异,而且从想象功能上来进行分析。他指出,/人的想象是再自由不过的。它虽不能超出内在的和外在的感官所提供的那些观念的原始储备,却有不受局限的能力把那些观念加以参拌,混合和分解,成为一切样式的虚构和意境0(5论人的理解力6),因而他就提示了文艺创作中的想象作用: /诗歌中甚至雄辩中的美常常是依靠捏造和虚构、依靠夸张譬喻和使文词违反天生意义的歪曲和滥用。但若想制止这种想象力的奔放,叫一切表现手法符合几何真理和精确性,那就和批评法则完 第33卷第5期Vol.33l.5 5安徽师范大学学报6(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ur nal o f Anhui Nor mal Univer s ity(Hum.&Soc.Sci.) 2005年9月 Sept.2005 X收稿日期:2005-05-12 作者简介:张玉能(1943-),男,湖北武汉市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 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应真正做到全面地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必须从它们得以产生历史背景入手,在分析它们之间共同点以及分歧之后,还应该细致地分析它们各自本体论归宿,同时,正确认识它们历史地位,从而还原其本来历史面目。 过去我们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认识,通常都是局限于认识论范围之内,而且更多地是谈论它们之间分歧,例如在我们某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就把其表述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重应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作用,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它不依赖于感性认识。相反,经验论则否认理性认识重应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作用,认为感性认识无须上升为理性认识。”①这种过于简单化论述显然不利于我们客观、全面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 (一)应客观准确地评价一种哲学理论,必须把它放到其产生整个哲学发展历史图景中去,对唯理论和经验论认识也不能例外。 从哲学自身发展过程来看,近代以前欧洲哲学史,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主应地都是关于主体之外客体认识,那时人们关心是世界“始基”或“本原”问题。经过曲折发展之后,“人们认识到应真正认识客体,不仅应研究客体,而且还应研究主体。对主体方面研究就产生了近代所谓认识论。产生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争论。”②从历史发展来看,认识论问题之所以在之所以在欧洲近代哲学史上突出出来,是有着深刻时代背景。 西欧经过了所谓“中世纪冬眠”之后,人们理性开始复苏了。范围广大、影响深远文艺复兴运动,高扬理性和科学旗帜,开创了欧洲近代历史。文艺复兴运动最伟大功绩之一,就是把人理性从长期宗教统治之下解放了出来,而人类理性一旦获得了解放,去除了禁锢,立刻便焕发出夺目光彩,这种光彩就闪现在从哥白尼到牛顿之间一系列自然科学成就中,真正近代意义上自然科学诞生了。随着人

自学考试《美学》精选试题及答案【33-35】

自学考试《美学》精选试题及答案【33-35】 【第一篇】 3.1.美的形态说包括(ACD) A.美的类型说 B.审美风格说 C.美的范畴说 D.美的价值形态说 E.人生境界说 3.2.审美类型包括(AB) A.美的类型说 B.审美类型说 C.美的范畴说 D.美的价值说 E.人生境界说 3.3.中国哲学之“道”,具有统摄性,其可以统摄下列哪些审美形态?(CDE) A.喜剧与悲剧 B.荒诞与丑 C.阳刚与阴柔 D.意与境 E.形与神 3.4.判断最基本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ABC)

A.广泛性 B.统摄性 C.历史性 D.生成性 E.贯通性 3.5.审美形态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指的是(AB) A.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 B.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C.审美形态的贯通 D.审美形态的兼容 E.审美形态的二重性 3.6.中国审美文化具有世俗化的特征,其体现是(CD) A.追求终极价值 B.具有形而上 C.将上帝神灵人格化与把人的祖先神灵化合而为一 D.与世俗享乐主义和现世思想结合 E.与哲学关系密切 3.7.中国古代文论对于悲剧心理与文学创作关系进行了很多的探讨,下列属于这种探讨的是(BCD) A.净化说 B.发愤着书 C.不平则鸣

D.穷而后工 E.文以载道 3.8.西方的四大审美形态是(ABDE) A.悲剧 B.崇高 C.喜剧 D.丑 E.荒诞 3.9.审美形态包含的六种基本类型是(CDE) A.冲淡与平和 B.阳刚与阴柔 C.悲剧与喜剧 D.丑与荒诞 E.崇高与优美 3.10.司空图把诗歌的风格、意境概括为**四种基本类型,其中与优美相连的类型是(ABDE) A.冲淡 B.纤浓 C.雄浑 D.清秀 E.委曲 3.11.博克认为,人的情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AB)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关于两者合理性与局限性的分析引言:本文讨论研究的是欧洲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的两者的产生和主要观点,通过对两者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的讨论揭示二者在认识世界上的本质矛盾。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析对今天人们探究世界、认识世界也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正文: 一、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产生及其观点 经验论在17到18世纪期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研究者多来英、法两国的哲学家,所以又被称为英国经验论。以培根为代表的一批经验论者对经验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证的研究,并坚定地认为其是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培根强调“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助于感觉”认为通过感性的认识和与现实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能获得知识,任何思维上的理性演绎的都是不能认识世界。又比如,英国的霍布斯认为一切感觉都来自客观外在的刺激,即知识来源于经验。此外,还有包括洛克和法国的伽森狄也对近代经验论的成型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和贡献。经验论是在对自然科学的知识来源进行的探讨和研究,在与唯理论的斗争中,经历了由唯物主义经验论向唯心主义经验论,由可知论向不可知论的过渡。前者主要认为人的经验来源于上帝和神的启示,渐渐变为了唯心主义。后者则强调经过实际观察的经验是可靠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近代唯理论不像经验论那样,有着深厚的“家族底蕴”。唯理论与启蒙运动紧密相联。可以说是唯理论在广义上的含义即理性主义。在古代,由于人们缺少认识自然的工具,对自然现象和事物存在着敬畏之心,经验主义大为盛行,像恩培多克勒就认为世界本源是水、火、土、气,这就是来源于经验的认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总结和概括,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最直接、最简单的反映。唯理论的产生源于近代资本主义和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人们发现了自然规律,并认识到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对的。由此,以法国的R.笛卡尔,荷兰的B.斯宾诺莎和德国的 G.W.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者认为自然的规律和知识是可以像几何学那样从几条清 楚明白的“自明”公理,依靠人的“天赋观念”,进行细致准确,可靠的推理得到的。这样得到的知识才是真正正确的,依靠感觉器官和经验得到的知识和认识都是错误的。 二、两者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属于认识论范畴,其目的是为了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个注重纯粹的感觉经验,通过经验归纳法认识真理。一个注重完全的数理推理,根据人与身俱来的“天赋观念”和“天赋原则”进行演绎推理发现普遍适用的规律。两种观点都是自然科学产生时,人们对真理、知识正确来源的争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这种过于绝对化的认识和缺少综合性、辩证性眼光的观点必然存在着局限性。 1.经验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讨论 经验论的合理性: ①经验论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认识世界,注重客观存在的意义。经验主义最大的特 点就是实际性。他们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实际生活中通过感性经验得到的。 ②反对蒙昧主义、宗教主义,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经验论也是自然科学发展过 程中的产物。其本质上已经否定了宗教主义对世界的看法。认为真理和知识不 是上帝通过《圣经》向世人宣告的东西。真理是来源于人自身观念的认识和经

英国经验主义

英国经验主义(美是感性经验) 一、总体把握(关键词) 近代欧洲哲学按照以理性或经验为知识的源泉或准则,而被划分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在英国主要表现为经验论,经验论否认真理的先验性,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知觉和经验。没有经验就不可能产生知识,在方法论上重视归纳法。主要集中在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先声,英国启蒙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从经验主义哲学出发,抛弃了神学美学的观念,从美是上帝,过渡到美是感性经验,把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提出了美感、想象和审美趣味的问题,力图从主体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揭示审美意识的结构和特征,从而把握美的规律。 二、历史文化语境(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 15世纪末期以来,罗马教会的腐败日趋严重,出售特赦券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宗教改革。其中加尔文主义对英国影响较大:它提出信仰不是在于无知,而是在于认识,认为人人都可以从认识自己到认识上帝。 在基督教以外,西方世界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发展迅猛,推动了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韦达在数学、基尔伯特在电磁学以及维萨留斯和哈维在医学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天文学的进步带来了人们在认识世界上的根本性变革,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鲁诺对天文学的贡献从科学上推翻了罗马教会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动摇了人们对于传统观念的信仰,让人们在重新审视世界的时候,认识到理性和科学的伟大力量,这就打破了经院哲学的思辨模式,带来了哲学方法的革新。人们开始用理性来解释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解释社会、人类和历史,这是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最紧密的一个时期,哲学的发展几乎与科学的发现同步。而基督教的一些观念对哲学家仍然具有持久的影响,培根、洛克、贝克莱等都接受基督教的基本理论。 具体到英国,在十六世纪夺取海上霸权后,成为西方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开始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启蒙运动由此发生。在十七世纪中叶,英国进行了关荣革命,建立了内阁向议会负责的代议制。十八世纪中叶进行了产业革命,以机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伴随着政治、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英国在哲学领域建立起了一套经验主义的思想体系。(唯物主义、机械主义、主观唯心的感觉主义、怀疑主义)在文艺实践方面,自莎士比亚以来,英国文学蓬勃发展,创作出大量的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反映资产阶级生活、愿望和理想的文艺作品。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就建立在经验主义哲学和这一时期的文艺实践上。 三、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生平、观点、贡献、著作) (一)培根(1561——1626) 培根出生于一个新贵族家庭,自幼聪明过人,被女王称为“小掌玺大臣”,12岁就进入剑桥三一学院学习神学、形而上学、逻辑学、天文学、数学、希腊文和拉丁文,三年后毕业。1617年开始担任掌玺大臣,第二年成为英格兰大法官,后又被封为子爵。1621以受贿罪被弹劾,此后便开始埋头著述,1626年染病去世。 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主要哲学著作有:《学术的促进》、《新大西洋》和《新工具论》等,在美学上还有一篇名为《论美》的小短文。 培根的一系列著作奠定了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基础。首先,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认为事物的性质与形式有关。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人们直接观察和研究的对象,也就是说他初步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认识是为了实践、认识也来源于实践,而这里的实践就是直接经验。这样一来,就把人生理想由过去空洞的观照转到了具体的实践上。他的名言: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