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验主义方法论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西方近代认识论论纲: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周晓亮西方近代的两个主要认识论思潮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有古老的历史发展,在古代和中世纪都能找到其倾向和表现。
但是,只是到了近代,当认识论在自然科学的推动下得到充分、深入的发展时,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才逐渐形成为近代乃至现代意义上的理论形态,成为一个划时代的理论标志,勾勒了自F.培根对经验的诉诸开始直至康德对两派进行综合的近代认识论的基本走向。
⒈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划分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经典的,指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大陆理性主义者和洛克、巴克莱、休谟等英国经验主义者之间的对立和区分。
当然,前者中还可以将马勒伯朗士等后笛卡尔主义者包括近来,后者中还可以将F·培根、霍布斯包括近来,而且我们也一般称培根是近代意义上的经验主义者,但在近代认识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一经典对立的严格意义上,后包括的这些哲学家并不属于两派的划分之列。
比如,F·培根是站在新旧时代转折点上的人物,他看到了经验科学(知识)的蓬勃生命力,预见到了新时代的曙光,但他的主要工作是与亚里士多德-经院主义方法决裂,发现科学复兴的“新工具”,他没有提出系统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纲领;霍布斯是沿着F·培根开创的科学主义路线前进的,他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严格的经验主义者,他认为凡是与机械论科学一致的认识论概念都是合理的,不论它是理性主义的还是经验主义的;马勒伯朗士则主要从神学的角度来理解人的认识问题,他没有对理性主义认识论作出创造性贡献。
如前面所说,分别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方面为近代认识论奠定基础的是笛卡尔和洛克,他们是两派真正的领军人物。
从他们的理论开始,我们看到了一个围绕认识论展开的明确论域和清晰的发展脉络,也正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这一发展,使康德在自然科学势不可挡的前进面前,看到了人类的理性能力和形而上学使命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划分的另一种方式是“补充的”,指英国哲学中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的对立和区分。
三月:经验主义(Empiricism)

三⽉:经验主义(Empiricism)写在前⾯的话:为什么从经验主义开始?我正在教研究⽅法,引导学⽣做接触直接经验的研究,⽽不是接触间接经验。
⼈们经常⽤“实证研究”来指代这种研究类型,使⽤的英⽂是empirical research,但是我认为empirical research被翻译成经验性研究更准确,⽽实证研究我觉得翻译成基于实证主义(positivism)的经验性研究更合适。
哲学源于对三个问题的思考——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如何改变这个世界?分别对应的是本体论、认识论、⽅法论。
如果从这三个⽅⾯来看,经验主义也有特定的本体论、认识论、⽅法论:本体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是精神、⽓、能量等神秘⼒量的存在。
认识论⼈可以通过⾃⼰的感知能⼒,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搜集经验,认识世界。
图⽚来⾃⽹络⽅法论通过⼈的感知能⼒,⼈可以开展科学实验、进⾏社会调查,推论世界的规律,归纳对世界的解释。
经验主义代表⼈物和观点希波克拉底(古希腊,公元前460年—前370年)希⽒医学简单被动,其疗法乃建基于“⾃然界所赋予之治疗⼒量”。
根据此理论,⼈体⾃有平衡四液(胆汁质、粘液质、多⾎质、抑郁质)及痊愈之⼒量,故此,其着重于促进此⾃然过程之发⽣,并相信“休息及制动乃治病之头等要事”。
普遍来说,希⽒疗法对病⼈甚为友善,过程平和,并强调保持个⼈卫⽣与消毒。
另外,其医学理论之另⼀强项是强调预后之重要性。
在希⽒之时代,药疗之术极不成熟,医师倘能正确评估病情并基于病⼈之病历推导其病情进展,已算是很不错了,⽽这正是希⽒所强调的。
(来⾃维基百科)亚⾥⼠多德(古希腊,公元前384-前322)柏拉图认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切事物纯粹只是更⾼层次的概念世界(以及灵魂)中那些事物的影⼦。
亚⾥⼠多德的主张正好相反。
他认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然事物的影⼦。
因此⾃然就是真实的世界。
亚⾥⼠多德认为,我们所拥有的每⼀种想法与意念都是透过我们看到、听到的事物⽽进⼊我们的意识。
英国经验论

英国经验论
目录
• 产生背景、发展脉络、代表人物 • 理论的内在逻辑 • 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地位和贡献 • 自身的局限和内在矛盾 • 现实反思
·背景
• 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极大生长,自然 科学的迅速发展,英国宽松的宗教信仰氛 围,古代经验主义传统的影响等多方面因 素的结合,最终导致了17世纪英国经验论 哲学的产生.
• 第二阶段:经验论者在认识来源的问题上系统地论述各自的观点。洛克从认识 论上系统地论证培根所奠立的关于观念和认识起源于经验感觉的基本原理,认 为人心就如同一块没有写字的白板,上面的一切观念都来自于经验,这就是洛 克的“白板说”。贝克莱则将洛克的哲学进一步经验化和心理学化,开始了自 己的哲学思考,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论断。在贝克莱哲学的影响下, 休谟提出了知觉的概。知觉可以分为印象和观念,他们的不同仅仅是强烈程度 的差别。休谟像其他经验论者一样,把感觉经验念确立为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他明确表示:“思想中的一切材料都是由外部的或内部的感觉来的。”洛克、 贝克莱、休谟在坚持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下,对认识来源问题展开了系统的论述, 使英国经验论哲学在认识的来源这个问题上进一步向其逻辑彻底性靠拢。
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贡献与局限

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贡献与局限作者:车其磊摘自:《凉山社会科学》内容提要: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极大生长,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英国宽松的宗教信仰氛围,古代经验主义传统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的结合,最终导致了17世纪英国经验论哲学的产生.它的产生发展又反作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指导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并为以后彻底的科学的认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英国经验论哲学作为一种具有近代特点的认识论观点,经历了从弗兰西斯*培根经由霍布斯到洛克的早期发展和从贝克莱到休谟的晚期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经验论的认识原则和思想观点不断得到强化和系统化,同时他自身的内在矛盾也日益暴露,最终使其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关键词:经验论感性经验实体科学归纳法经院哲学演绎法整个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发展,表现为一种坚定不移地向着其逻辑彻底性迈进的历程,然而这种逻辑上的彻底性恰恰成为经验论哲学的坟墓。
关于经验论哲学的内在发展逻辑,可以从四个方面去探讨,即关于认识的来源问题的演变发展,关于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问题的演变发展,关于实体问题的演变发展,关于方法论问题的演变发展。
一.关于认识的来源问题的演变发展。
第一阶段:经验论者在认识的来源问题上各自提出基本的论点,并作了初步分析,但还没有作出系统地论述。
作为近代西方经验论哲学的创始者弗兰西斯*培根就明确提出关于知识来自感性经验的基本原理。
他认为人们要正确认识自然事物,从自然事物中获得真理性的知识,就必须以感觉经验为根据。
他说:“人们若非想着发狂,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当求之于感官。
”培根指出一切知识都只能来源于感觉经验和自然事实,特别强调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与培根一样,霍布斯也承认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他说:“知识的开端乃是感觉和想像中的影像”,“如果现象是我们借以认识一切别的事物的原则,我们就必须承认感觉是我们借以认识这些原则的原则,承认我们的一切都是从感觉获得的’。
培根霍布斯作为经验论者在认识的来源问题上各自提出了基本的论点并作了初步的分析,但是还没有作出系统的论述。
经验主义方法论和实证主义方法论

一、引言经验主义方法论和实证主义方法论是两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论。
它们在科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定义、特点、应用领域等方面对这两种方法论进行深入探讨。
二、经验主义方法论1. 定义:经验主义方法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知识和真理。
它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理论,并且强调个人的经验和感觉。
2. 特点:经验主义方法的特点包括重视实证、重视个人经验、强调观察和实验、注重直观认识等。
3. 应用领域:经验主义方法论在自然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都是以实验为基础来进行科学研究的。
三、实证主义方法论1. 定义:实证主义方法是指通过实证研究来获取知识和真理。
它强调通过客观事实和数据来验证理论,并且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来获取知识。
2. 特点:实证主义方法的特点包括重视客观事实、重视科学方法、强调数据和逻辑推理、注重系统化的知识获取等。
3. 应用领域:实证主义方法论在社会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都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来进行科学研究的。
四、经验主义方法论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比较1. 理论基础:经验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在于感性认识,重视个人经验和直观观察;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在于科学方法,重视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
2. 研究方法:经验主义方法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知识;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来获取知识。
3. 应用领域:经验主义方法论更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实证主义方法论更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
五、结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和实证主义方法论都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论,它们在不同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践中,科学研究者应根据具体问题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论,以达到科学研究的目六、经验主义方法论的扩展1. 经验主义方法论的局限性:尽管经验主义方法论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理论,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个人经验可能受主观因素影响,实验结果可能受实验条件和操作者的影响,导致结果的可信度不足。
朱立元《美学》第一编:第二章:美学的历史

(2)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柏拉图的理式的不同:
绝对精神 最高真实 在现实中 理式 唯一真实 与现实割裂
发展变化
永恒不变
(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美是理念的感 性显现‛(《美学》第一卷142页) A、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理念 形式:感性形象
强调了美和真的统一。‚美本身必须是真的。‛ 是对康德过分强调纯粹形式的批判。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 八佾)
(二)道家美学 1、哲学基础:道 (1)状态:无形、无 限,超越时空,不 可言说 (2)地位:是世界的 本源 (3)实质:自然 (4)就宇宙万物和个 体生命而言的
老子:‚道可道非常 道‛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法自然‛ 庄子:‚夫道,有情 有信,无为无形;可 传而不可受,可得而 不可见;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自古以固 存……”
2、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美在关系‛ 外在于我的美:真实的美(形式美) 关系到我的美:见到的美(主观的)
真实的美:由事物内部关系所决定。 相对的美:从事物和事物比较的相对关系 中产生。
(三)德国古典美学
1、康德( Kant 1729-1804) (1)生平、著述 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 大学广泛学习物理、数学、 哲学、神学等 1746-1755做家庭教师 1770升为教授 1779退休,继续著述 著作:三大批判
2、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美是超功 利性的,美的本质是道。 庄子(前335-前275) (1)美的根源是道。 ‚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 初。’……„夫得是,至美至乐也, 得至美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庄子· 田子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 子· 知北游)
经验主义或理论主义:“重读”青年恩格斯的英国工业革命史研究考察

经验主义或理论主义:“重读”青年恩格斯的英国工业革命史研究考察◎金星宇内容提要 英国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上一场空前绝后的生产力巨变,也是青年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生成的鲜明时代场域。
青年恩格斯“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尝试将英国工业革命史放置在欧洲革命史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理解,建构了立足“生产革命—社会革命”解析工业革命史的新范式。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在“重读”青年恩格斯英国工业革命史研究成果上的经验与理论路径分歧,集中围绕抽象或具体理路、经济或文化视域、客体或主体归因、本土或国际影响四个焦点展开,实质是将历史哲学中经验历史与理论历史之间的争论,拓展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验向度和理论向度之间关系的考量。
实际上,青年恩格斯对于英国工业革命史的整体性阐释,不仅有基于史料文献的具体分析,更有立足哲学思辨的总体史观照,反映在对历史的实践性质、客观动力、主体力量、价值导向的初步厘定。
这表明,此时恩格斯在通往唯物史观的“另一条道路”上试图综合经验语境和理论空间,已然站在科学世界观立场上审视共产主义事业了。
关键词 青年恩格斯 英国工业革命 经验主义 理论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2-0039-08 青年恩格斯1842年底至1844年8月之间旅居英国的人生经历,不仅深化了其英国工业革命史研究的理论进程,更使其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做了进一步解答,成为恩格斯唯物主义世界观急遽形成、共产主义政治立场逐步明确的关键时期。
正如孙伯 教授指出:“恩格斯就逐渐地摆脱费尔巴哈的影响而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这一进程是和他对英国工业发展历史和社会状况的进一步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①青年恩格斯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史研究成果激起了20世纪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以经验主义或理论主义为路径的“重读”,实际上着眼现代主义批判从政治立场、思想内核、历史方法、目的诉求等方面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重建”,其“从下往上看”的史学考察理念呼应了近现代史学理论沿革中的社会史转向,形成了综合“工业史—社会史”的总体史视野。
西方文化概论 第十三讲 十七世纪:科学革命

一、科学革命产生的时代氛围
1.市民经济的强大发展是科学革命开花 结果的最深厚基础
科学革命兴起的最强大社会根源在社会物质生活中, 在新兴市民阶级孜孜追求功利的经济活动中。16、17世纪 ,新兴市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发展使人们对世俗 生活再次发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表现为对自然的热爱 ,表现为重视自然、研究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表现为 对经验与实验的重视,表现为对能产生实际功利效果的技 艺的重视。 16、17世纪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航海术的改进和航 海事业的发展,贸易的增加和运费的降低,以及地理大发 现都体现了这一要求。 15世纪末、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 新大陆(1492年)、达· 伽玛绕过好望角(1497年11月22日 )到达印度,麦哲伦的环球航行(1519年—1522年)等, 这些对于欧洲经济生活发生巨大的影响。
二、科学革命:新观念、新方法的 创造
经过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世纪的西欧(通过思想界 )进入精神领域里的深入反思的世纪。从弗朗西斯· 培根 (他是跨16、17世纪的人)起,霍布斯、洛克、笛卡尔、 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这一连串名字,都在这一沉思中作 出了自己的贡献,这贡献的特征,就是形成了独立的、科 学的思维。 17世纪可以说是认识论、方法论觉醒的世纪,前此的 形而上学关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本体论问题,几乎不存 在认识论、方法论的问题。17世纪则开始由论证神的存在 问题入手进入了认识的领域。黑格尔说,17世纪在方法论 上有两大流派,一是英国的经验派,一是大陆的理性思辩 派。
弗兰西斯· 培根出身于伦敦的名门,自幼受到 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根从小就喜欢思考,且记 忆力极强,这是他后来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成功的 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其父在宫廷中的高位,使他 能与上层人士,特别是有学问的人直接接触,开 阔了他的视野,帮助其立下远大的志向。他13岁 入剑桥大学学习法律,入学不久就开始觉察出学 院设臵的课程的弊病,对当时讲授的亚里士多德 哲学颇为不满。培根所以不满于亚里士多德,并 非是认为亚里士多德本人没有价值,而是因为他 的方法供争辩有余,对人生则毫无实际效益。这 一看法,他一直到死也没有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国经验主义方法论摘要: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以重视感觉经验,并将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的一个哲学流派。
“经验主义”以弗·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为主要代表,他们都是英国哲学家,故也常称为“英国经验主义”。
本文介绍的是其中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的方法论。
关键词:白板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怀疑因果关系1688年的“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思想开明,科学昌盛,工业发达,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
最反映这一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哲学是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的英国经验论。
经验论的立场介于思辨与常识、科学与信仰、怀疑与确定、唯心与唯物之间,我们要对它的不同代表人物的细想做具体的、细致的分析,切不可一概而论。
1.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1.1批判天赋观念论洛克对经验主义哲学的发展最初是从批判天赋观念说开始的。
对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论”原则进行了深入而详尽地批判。
洛克说:“人们单凭运用自己的自然能力,不必借助任何天赋的印象,就能够获得他们所得拥有的全部知识;他们不必这样一种原初的概念和原则,就可以得到可靠的知识。
”针对天赋观念是上帝印在人的心灵上的印迹的说法,洛克否认上帝的先验性,上帝的观念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经验中形成的。
认为天赋观念的基本依据“普遍同意”是荒谬的,认为根本没有什么是普遍同意的东西。
并且明确地确立了经验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凡在理智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中。
洛克指出,天赋观念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它容易被人所利用,一些独裁者往往把自己说成“天赋原则”,解除人们的思想能力,使人们放弃自己的理性和判断,盲目地信仰和追随独断的教条,受宗教和坏学说的支配。
1.2白板说和双重经验说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他的白板说是同一理论的正反两个方面:他一方面否认了知识来源于天赋观念,另一方面肯定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
洛克认为,认识论的首要问题是知识来源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构成知识的观念来源问题。
洛克明确地说,心灵原是一块白板(tabula rasa ),上面没有记号。
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
因此,经验是观念惟一来源。
他把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感觉是观念的外在来源,它是通过外物的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心灵不但消极地接受外物的刺激,它本身就是“内部感官”,有对刺激进行反作用的主动性。
感觉是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而发生的活动,反省则是心灵自发的活动。
洛克把两者视为等量齐观的双重来源,他关于观念来源的学说被称为双重经验说。
经验论发展到这里,自身所隐含的矛盾已经明显地暴露出来了,贝克莱是从洛克为自己的哲学起点开始自己的哲学思考的。
贝克莱的哲学可以看做是对洛克哲学的进一步经验化与心理性化。
2.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 , 1685—1763年)2.1 存在就是被感知作为一个经验主义者,贝克莱与培根、洛克一样,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
由感觉经验获得的观念是认识的对象。
但在解释什么是感觉经验,感觉经验从何而来的问题上,与洛克产生了分歧。
洛克认为外物是观念产生的根源,而贝克莱则认为感觉经验是唯一的存在。
贝克莱从洛克的“人类知识的对象是观念”这一前提推出的结论应该是: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观念,而不是观念之外的事物。
既然一个可感事物只能存在于观念之重,那么它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感知了它。
关于这个说法大家都认为是违背常理的,但是贝克莱却说,如果反过来说可感事物可以在不被感知的情况下存在,那才是不合逻辑的。
“因为,除了我们用感官所感知的事物之外,还有什么可感对象呢?”这句关键的驳论表达了经验论者的一个共识:知识或感觉的对象是观念,而不是事物。
贝克莱的结论一出,举世皆惊。
很多哲学家都指责它的荒谬,但不知如何从哲学上驳倒它。
贝克莱的结论之所以难以驳倒,是因为那些反驳他的人常常站在常识的立场上反驳,而常识是相信感觉的。
所以,在与常识观点的哲学辩论中,贝克莱并未被驳倒,但这绝不意味着他的主观唯心论是不可克服的,我们只能说的是,从经验论的前提出发,他合乎逻辑地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结论。
2.2 批判“物质”实体他否定洛克关于物质实体的存在,夸大了洛克怀疑实体确实存在的理由,得出了“物质是虚无”的结论。
洛克认为观念有双重来源,心灵和外物一样也是观念的来源。
对于洛克的说法贝克莱保留了对于“精神实在”的执着。
他说,一个来源就足够了。
既然心灵自身可以通过反省得到观念,它为什么不能成为一切观念的来源呢?他定心灵、自我、精神的存在及其能动性,并最终把精神作用归于上帝,把精神实体看作是观念的原因,又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子。
他认为假定物质是感觉的外部原因,既无必要,又无用处。
须肯定的是,贝克莱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肯定主题精神的能动作用的哲学家。
但是他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而去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点上是不可取的。
贝克莱对不依赖与我们精神的外物的客观实在性的否定,是他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所必然得出的逻辑结论。
贝克莱的哲学思想史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由于经验论的内在矛盾在洛克思想中的明显暴露,而贝克莱真是抓住了洛克哲学中的矛盾,才使经验论从唯物主义走向了唯心主义。
3.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年)3.1 知觉之外,一切不可知和贝克莱一样,从洛克的感觉论出发走向主观唯心主义,休谟又从主观唯心主义走向不可知论。
根据洛克观点,把由经验得来的知识叫做“知觉”,断言知觉是认识的唯一对象。
把知觉分为“印象”和“观念”两类。
印象是最强最猛的感觉、情感和情绪,观念是指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种的微弱的意象。
印象和观念的关系:印象是原本,产生观念;观念是摹本,反映印象;是原本与摹本的关系。
这和洛克的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类同。
包含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但不能混同。
从印象产生观念,实质上是肯定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表明了经验论的基本立场。
但二者的区别,仅是强烈和生动程度的区别,这实际上,否定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本质差别,是经验论形而上学的表现。
休谟认为,印象和观念都有简单和复合之分。
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组成简单知觉;复合印象和复合观念组成复合知觉。
这样区分的目的,给研究对象以排列和秩序,以便更精确地研究它们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由此得出结论:第一,只有印象才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观念不是外界事物的反映,而只是印象的排列组合;印象既然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它也就是唯一的实在,除此之外再无任何东西。
这是通过夸大感觉的作用而走向唯心主义的。
第二,印象是唯一的实在和认识的来源,因此,对哲学上的原理和命题,都必须以印象作为标准加以评判取舍。
就这样,进一步清洗“物质实体”,反对唯物主义。
所以,知觉是认识的唯一范围,知觉范围外的一切都是不可知的。
休谟不可知论的特点是:即怀疑物质实体的存在,也怀疑“心灵”、“上帝”等精神实体的存在,从而表现出动摇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中心派立场。
3.2 因果性是“习惯性的联想”休谟为了贯彻不可知论,否认事物或观念之间因果关系的客观实在性和必然性,而提出他的因果论。
他根据唯心主义经验论和不可知论说:“任何个别的、特殊的关于原因和结果的实例中,并没有任何东西能给人们以‘必然联系’或‘力量’的概念”,只是看到这个东西总跟随着那个东西,因此,不存在客观的因果联系。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产生因果之间必然联系的观念呢?休谟指出,因为存在或然性给人以习惯,因果性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联想,即人们感觉印象之间的“恒常性”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种习惯。
所以,“习惯性联想”是因果性观念的真正来源和本质。
休谟根据他的因果论,提出自然科学的任务,并不是揭示自然界的因果联系和必然规律,而是依据“习惯性联想”去描绘一连串的感觉印象,记录知觉观念之间的联系。
这样,就挖掉了自然科学的客观基础,在主观唯心主义范围内完全承认自然科学的存在,把这个范围以外的“不可知”领域留给宗教信仰。
休谟的不可知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非宗教的哲学思想形式,怀疑上帝存在,批驳了宗教神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他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主张建立“哲学的和理性的宗教”。
可见,休谟的唯心主义经验论和不可知论哲学不仅是时代的产物,而且也是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发展的必然结局。
从洛克经过贝克莱到休谟,经验论发展到顶点,从而也宣告了经验论的破产,这是有内在逻辑必然性的。
休谟的不可知论,向当时的哲学提出了挑战,使以往哲学中的独断论弱点充分暴露,如不能很好的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哲学就很难再向前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休模是有功绩的。
他的不可知论哲学同样是认识史上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把康德“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促使康德在德国开创哲学革命和建立“批判哲学”。
总之,休谟哲学对后来哲学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4.结束语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作为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一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是对前人哲学思想的一种有损益的创新性的继承与发展。
经验主义哲学是一个庞大的这些思想体系,在其内部又可以划分为多个具体的发展阶段。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从培根、霍布斯到洛克再到贝克莱、休谟的过程,从它的发展阶段来看是包含着创立、发展到终结这三个发展过程的。
到了十八世纪上半叶,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在经验主义的发展方向上由唯物论走向了唯心论于不可知论。
主要是以贝克莱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于以休谟为代表的不可知论。
到此,英国经验主义也走到了终结。
(作者单位:1.南昌大学人文学院,2.江西省商务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