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第四章
马工程艺术学概论ppt课件

阎文喜《延安文艺座谈会》
古元《减租会》
案例(供参考) “一带一路”艺术交流
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中国 艺术家蔡国强策展的“艺术 怎么样?来自中国的当代艺 术”于2016年3月在卡塔尔 多哈开幕。15位中国艺术家 围绕“艺术表现方法、方法 论,艺术态度及其观念的创 造力”的学术课题,用作品 呈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 代艺术多样化和中国本土艺 术国际传播的新面貌。
调艺术创作与历史文脉的关联性,多元文化存在的合理 性,推动艺术与社 会产生联系,依靠数字媒体等技术 进步拓展艺术创作形态,凸显艺术的媒体属性, 并在 一定程度上回归艺术的审美价值。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和艺术状况 第二节 创意产业和艺术市场 第三节 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艺术 第四节 当代媒介与和艺术传播
• 第四,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典型的城市文化特点。 • 第五,具有鲜明的产业链形态特征。 • 第六,跨界合作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常态及趋势。
二、艺术市场与艺术营销
艺术市场是艺术品交易和交换的领域和场所。 艺术营销是以获取效益为目的,围绕交换进行的一系列 市场策略及行为。 艺术市场和艺术营销具有与其他类型商品市场交换和市 场营销不尽相同的特点: 第一,艺术商品具有文化与商业的特殊双重属性。 第二,艺术商品有特殊的定价、评估机制。 第三,艺术市场具有鲜明的层级特征。 第四,价格能否代表艺术作品的价值是一个有争议的问 题。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和艺 术状况
一、艺术中的多样化与本土化 二、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
一、艺术中的多样化与本土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多样化 艺术本土化的意义与作用
凡·高《自画像》
现代主义艺术以形式主义、个人主义和观念性为主要特征。
毕加索《格尔尼卡》
艺术学概论(全套课件152P)

雅典学院
最后的晚餐
耶稣十字架
耶稣1
耶稣2
基督下架
基督
基督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四、 艺术与道德 所谓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非、
正义与非正义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意识、 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
1,把艺术完全当作道德教育的手段,否认艺术与道德的根本区别。 2,却截然相反,完全否定艺术与道德的内在联系,认为表现道德内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第二节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 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一、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于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 术人才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
艺术是无尽的精神财富。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三、审美娱乐作用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 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 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作品,使身心得到愉 快和休息。
恩格斯在论述民间故事书作用时曾说:“民间故事书的 使命是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后,在晚上拖着疲倦 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记自己 的劳累。把他弱瘠的土地变成馥郁的花园。”
容会损害艺术。 3,则承认艺术与道德的紧密关系。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道德与艺术的这种紧密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道德影响艺术。 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
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 意蕴等体现出来。
《艺术学概论》课程重点

《艺术学概论》课程要点重点部分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1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于艺术学研究的重要启示。
2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第一节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生产劳动说”等五种,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
第二节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
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本章的重点难点:1.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学说中,重点应掌握“巫术说”与“生产劳动说”。
2.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认为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
3.艺术产生于非艺术,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之中。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第一节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
第二节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完整)3-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_第三章 - (2019.3.20.修改版)

艺术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章 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
主体
特点
过程
第一节 艺术创作主体
一、社会角色 二、人文修养 三、心理机制 四、创作个性
艺术创作的主体,泛指艺术作品的创造者、生产者。从理论上说, 任何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只要他开展了艺术创作活动,他就是 艺术创作的主体。因此,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个极其庞杂的存在。
(一) 艺术创作
(二) 艺术制作
(一)艺术创作
1. 原创性 2. 基础性 3. 纯粹性
1. 原创性
所谓“原创”,指世间本 无这件精神产品,甚至连 这件艺术作品的构成要素 (如人物、形象、题旨、 故事等)也都是全新的。 一般说来,在综合性较强 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团队中, 编剧、作曲、设计的工作 更具原创性,因为他们从 事的工作,大多是无中生 有、从无到有的。
一、艺术创作与艺术制作
在传统的、经典的艺术创作论中,理论家只谈创作不讨论制作 问题。因为书法、绘画、诗词、歌赋等古老的艺术品种的创作, 一般都是艺术家独自构思、一气呵成完成的,通常不需要后期 制作。 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新的艺术门类出现了,如电影、电视剧、 多媒体艺术等,这些现代艺术门类的创作,需要众人参与,需 要多个部门合作,需要程序复杂的后期制作。于是,便有了艺 术创作与艺术制作的分工与区别。
小说《林海雪原》和京剧《智取威虎山》
2.再创性
演员或演奏员的呈现, 虽然是依据剧本、曲谱 进行的。但人们之所以 把这一行为称为“二度 创作”,是因为其中蕴 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或 者说,个中预留了开阔 的创造空间。
曹禺剧本《原野》以及话剧演员的再创作
3.多样性
依据同一个剧本、同一 首曲谱,不同的演员、 演奏员、歌唱家的处理 往往是不一样的,甚至 会出现很大的差别。高 水平的艺术表演,一定 会体现艺术家对于文本 的独特理解,一定会融 入艺术家自身鲜明的艺 术个性。因此,二度创 作的又一个特点就是多 样性。
(完整)3-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_第三章 - (2019.3.20.修改版)

评弹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三、物化
(一)深入认知艺术媒介 (二)熟练驾御语言系统 (三)灵活运用表达规范
思考题
1.艺术创作的主体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2.艺术创作与艺术制作、个体创作与集体
创作、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的主要特点是 什么? 3.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4.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是什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艺术创作与艺术制作
在传统的、经典的艺术创作论中,理论家只谈创作不讨论制作 问题。因为书法、绘画、诗词、歌赋等古老的艺术品种的创作, 一般都是艺术家独自构思、一气呵成完成的,通常不需要后期 制作。 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新的艺术门类出现了,如电影、电视剧、 多媒体艺术等,这些现代艺术门类的创作,需要众人参与,需 要多个部门合作,需要程序复杂的后期制作。于是,便有了艺 术创作与艺术制作的分工与区别。
1. 更加个性化 2. 更加风格化 3. 更具独创性
1.更加个性化
所谓“个性化”,是指 艺术家的审美追求、艺 术观念、个人气质等在 个体创作中得到充分地 发挥与彰显。 艺术创作的个性化,首 先体现在“创作什么” 上。 艺术创作的个性化,还 体现在“如何创作”上。
朱自清和俞平伯分别创作了独具个性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艺术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章 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
主体
特点
过程
第一节 艺术创作主体
一、社会角色 二、人文修养 三、心理机制 四、创作个性
艺术创作的主体,泛指艺术作品的创造者、生产者。从理论上说, 任何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只要他开展了艺术创作活动,他就是 艺术创作的主体。因此,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个极其庞杂的存在。
艺术学概论全套ppt课件

二、主体法: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 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要用形象来反 映社会生活,但不是单纯反映“模仿”“再 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 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作性和创新性。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三、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 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得到精神享受和审 美愉悦愉心悦目、精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 赏演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第二节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 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 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1)美育与艺术教育 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即 “审美教育”),由18世纪法国美学家席勒 正式提示。《美育书简》中首次提示了“美 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科学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提出的“艺 术生产”理论。艺术生产理论究竟给艺 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第一: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 特点;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 产的“不平衡”的关系。 第三、艺术:艺术特征
一、形象形: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 式,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 来反映客观世界,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 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 想情感。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艺术形象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三、审美性: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任何艺 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 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 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 体现;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 一。
第三章--艺术创作--(《艺术学概论》PPT课件)

四、创作个性
(一)创作个性的形成 (二)创作个性与作品 (三)创作个性与社会责任
第二节 艺术创作方式的特点
艺术创作是个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程序复杂的创造 性工程。仅在创作方式的层面,就有艺术创作与艺术 制作、个体创作与集体创作、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之 别。 一、艺术创作与艺术制作 二、个体创作与集体创作 三、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
光未然、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二、构思
(一) 圈定题材 (二)确定话题 (三)完成几个定位
(一)圈定题材
题材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社会 生活的领域加以分类。例如, 依据历史时期,可以分为历史 题材、现代题材、当代题材, 等等;依据行业特征,可以分 为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 题材、教育题材,等等;依据 地域特点,可以分为都市题材、 农村题材、边疆题材、境外题 材,等等;依据主人公的年龄、 性别和预期观众群体,可以分 为儿童题材、妇女题材、中学 生题材、大学生题材、青少年 题材、中老年题材,等等;若 依据其他标准,也可分为重大 农村题材话剧《白鹿原》和军事题材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 题材、宗教题材、环保题材、 贺岁题材、怀旧题材,等等。
2.更加风格化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 的创作个性、艺术特色、 审美理想等在艺术作品 中的总体表现。艺术家 与作品风格之间,存在 一种相对稳定的联系。 而在个体创作中,这种 联系显现得更加充分。
王羲之《兰亭集序》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3.更具独创性
个体创作的方式,需要 面对的制约因素相对较 少。在更加自由的条件 下实施的个体创作,通 常更具独创性。 个体创作虽然拥有较高 的自由度,但每一个创 作个体在每一部作品上 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 及必须克服的困难也是 巨大的。
1. 呈现性
1-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_第一章

(一)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
• 儒家对作用于人的感情的艺术高度重视,将之与社会 政治和道德伦理联系起来,强调艺术的教化功能。从 先秦孔孟思想到宋明理学精神,儒家艺术观念持续发 展,对中国文学艺术基本形态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 第一,“礼乐合一”与“美善统一”。
• 礼是礼仪、制度,是一整套社会规范系统,用以规范 和治理社会,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而乐则是音乐, 泛指今天所谓艺术。艺术作用于人的感性和精神,把 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自觉需求。
(二)道家自然自由的艺术观念
• 第一,道家艺术观念将自然视为最高的美,认为一 切人之艺术都需要遵从自然。
• 第二,自然无为的本质是自由,道家思想将自由视 为人生和艺术的最高境界。
• 第三,道家提出了虚静、物化、心斋、坐忘等重要 的艺术美学与艺术心理问题。
(三)禅宗艺术观念
• 第一,直观与妙悟。 • 第二,韵味与境界。
• (一)从人的本质问题出发思考艺术与美 • (二)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 • (三)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 (四)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在中国的发展
(一)从人的本质问题出发思考艺术与美
• 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基础上思考艺术和 美的问题的。
• 马克思认为,人不像动物那样完全依靠本能来生存, 人还可以进行劳动、创造、艺术活动等,这才是自由 自觉的活动。审美与艺术活动正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生 命活动与类本质的最集中的体现。
第一节 艺术观念的演变
• 艺术发展到今天,观念更加多样、创作形式也更加 纷繁复杂,艺术的定义难以定于一尊,我们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尝试这样理解艺术的基本属性:艺术 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形式,创作者通过某种媒介(造型 材料、影像、声音、身体等),创造一种特殊的形式,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或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章 艺术作品
•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媒介 •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形式 • 第三节 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
媒介
形式
内容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媒介
一、艺术媒介的类别
(一)物质材料媒介 (二)艺术语言媒介
二、艺术媒介的作用
(一)艺术媒介与艺术作品的类型区分 (二)艺术媒介与艺术作品的形式建构 (三)艺术媒介与艺术作品的内容生成
对于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认知,一般认为,经历了 三个重要阶段: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以内容压倒形 式;形式统摄内容的形式本体论;形式与内容不分的 形式结构层次论。如果单就形式而言,则可以说形成 了形式重于内容或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两个方面的观念, 虽然各个类型的艺术作品形式多样、不胜枚举,但这 两方面的观念却可看作艺术形式的概括性特征。
1. 艺术感兴的物质材料媒介 2. 艺术制作的物质材料媒介 3. 艺术传播的物质材料媒介
1. 艺术感兴的物质材料媒介
• 其一,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有时会因为 一定的物质材料而起兴,这些物质材料与构成艺 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其二,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又会对形形 色色的物质材料进行取舍,并最终制成可以感知 的艺术作品,受众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最先 接触到的其实并非艺术符号或艺术形象,而是某 种可以生发感兴的物质材料媒介。
(二)结构
结构在一部艺术作品中是处于统摄地位的重要形式,如 果一部作品结构欠佳,就将一损俱损,即使具有完美无 缺的艺术语言组合或艺术符号,也难于传达出艺术作品 真正的思想与情感内涵。正如苏珊·朗格所说:“你愈 是深入地研究艺术品的结构,你就会愈加清楚地发现艺 术结构与生命结构的相似之处……正是由于这两种结构 之间的相似性,才使得一幅画,一支歌或一首诗与一件 普通的事物区别开来——使它们看上去像是一种生命的 形式。”
第三节 艺术作品的内容
一、艺术作品的题材与主题
(一)题材 (二)主题
二、艺术作品的形象与情境
(一)艺术作品的形象 (二)艺术作品的情境
三、艺术作品的意蕴
一、艺术作品的题材与主题
(一) 题 材
• 艺术作品的题材,广义上是指艺术作品中所描绘与 展现的客观事物或主观情感,一般也被称为“取材 范围”;狭义来看,艺术的题材则是指作品中具体 的生活与情感形态,即绘画、戏剧与影视艺术作品 中所叙述与描绘的具体事件和景物等。
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宗白华指出:“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 个阶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 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 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这 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的解放。诗、书、画开始成为活 泼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
罗丹《巴尔扎克像》
正是因为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以如此朴实、简练的艺术手法,来突出这位伟 大作家内在的精神气质,以形式最大限度的简化,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 一,所以才使得这座雕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一)艺术语言组合
事实上,中外美学家、艺术家早就已经注意到艺术语言组合在艺术作 品中的重要形式作用。尤其是20世纪,随着各类型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艺术语言的组合方式更是越来越引起人文学者和艺术理论家们的注意。 如被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之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1857— 1913),即曾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的结构主义模式”, 并提出应当将“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语言是社会性的符号系 统,而言语则是个人的表达方式。其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波及 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晚近发展起来的艺术符号学,作为艺术学 的一个分支,即以揭示艺术符号的特征、构成方式、意义传达等方面 的特殊规律为主,成为当代艺术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
相传宋徽宗时,北宋画院多以命题画方式来招考画师, 主要意图就是考察画师运用绘画意境来表达诗意的能力。 例如,人们熟悉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画师 就仅画一舟人卧于船头,手横一支竹笛,而诗意全出。 “深山藏古寺”,则根本看不见崇山峻岭之中的庙宇, 只画一个小和尚在山下的小溪边舀水足矣。还有“踏花 归去马蹄香”,这一诗意本来是很难用绘画形象来表现 的,结果中选的画以奔驰的马蹄后,一群蝴蝶正翻飞追 逐的画面,唤起了观众的联想和想象。可见,在意境中, 境是基础,如果没有境,就无法塑造丰满鲜活的艺术形 象,这样一来,情与意也就无从产生,更无所寄托。
二、艺术媒介的作用
• (一)艺术媒介与艺术作品的类型区分 • (二)艺术媒介与艺术作品的形式建构 • (三)艺术媒介与艺术作品的内容生成
(古希腊)《拉奥孔》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形式
一、艺术形式的特征
(一)相对独立性 (二)必然共生性
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一)艺术语言组合 (二)结构
一、艺术形式的特征
杜尚《泉》
2.艺术制作的物质材料媒介
物质材料,在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中更是发挥着 重要的媒介作用。其实,从原始艺术发展的初期 开始,人类就在不断拓展着艺术制作的物质材料 媒介。
距今约两万年前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的野牛画以及其他许多
史前的岩洞壁画,就都是原始人运用色彩持久的多种矿物质绘制 而成的。
(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国画)(局部)
(二)艺术作品的情境
1. 典型 2. 意境
1. 典型
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 狭义来说,是指艺术作品中所塑造出的成功人物形象, 而广义来说,典型又被认为应包括典型人物、典型事件、 典型环境等。但无论如何界定,可以说,典型的核心是 在特定的情境中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一点是 为大多术作品的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品中的内在意味 或含义,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的特点,大多时 候体现为一种诗情、神韵或哲理,往往只可意会,不可 言传,需要接受者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可以说, 意蕴正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魅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一,艺术的意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艺术作品 中所蕴藏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
思考题
1.艺术作品一般具有哪些媒介?请结合具体的艺术作 品说明。 2.什么是艺术作品中的“典型” 情境?请结合具体的 艺术形象,论述艺术典型的审美特征。 3.为什么说“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 畴?请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论述艺术意境的特点。
一、艺术作品的题材与主题
(二) 主 题
• 艺术作品的主题,是透过题材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内 涵,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思与题材的客观价值相碰撞 所生发出的具有某种社会、历史意义的思想概括。
二、艺术作品的形象与情境
(一)艺术作品的形象 (二)艺术作品的情境
(一)艺术作品的形象
其一,视觉形象是指由人的眼睛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艺术 形象,视觉形象的构成材料都是空间性的。 其二,听觉形象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 且听觉形象的构成方式是时间性的。 其三,文学形象是指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 作品中,依靠文字语言为媒介所塑造的形象。 其四,综合形象是指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综合艺 术中的艺术形象,是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 综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南宋马远的画惯取一角之景,并善用空白,因此常被戏称为“马一角”,他的《寒江 独钓图》,更是运用大片空白突出了“寒”与“独”的意境。
在郑君里导演的《林则徐》中,林则 徐送别邓廷桢的一场戏,有意将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的意境融入画面。
《城南旧事》的片头,镜头摇过秋日中随风摇曳的枯草,然后由巍峨古老 的长城化出。这些都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充分显示出意境 的感人的艺术魅力。
媒介
媒介,意指使二者发生关联的人或事物,如《旧唐 书·张行成传》中即有“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 若行成者,朕自举之,无先容也”的用法。在英文 中,媒介则多用源于拉丁文的medium一词表示,具 有“中间物”以及“中介机构”之义。20世纪,它 的复数形式media开始被广泛应用,用以指称报纸、 广播、影视等大众传播方式。然而,正如加拿大学 者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所说,“媒介 即是讯息”,并指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广义的 媒介几乎无所不在。
第二,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由于具有多义性 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纭、解读不一,有时甚 至创作者自己也难于说明。
第三,艺术的意蕴,并不能简单等同于艺术作品的题 材或主题。比起艺术作品的题材与主题来,艺术意蕴 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内容。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在艺术作品的内容构成中, 大部分作品一般都能够具有主题、题材以及形象、情 境,但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艺术的意蕴。
艺术媒介
艺术媒介,是指在艺术活动的总体过程中,艺 术家将内在艺术构思外化为艺术作品并对其进 行展示、传播的具有独特性的承载物质、材料 以及符号体系。如果从艺术学的角度进行划分, 艺术作品的媒介又可分为物质材料媒介与艺术 语言媒介。
一、艺术媒介的类别
(一)物质材料媒介 (二)艺术语言媒介
(一)物质材料媒介
3.艺术传播的物质材料媒介
• 第一种是保存性物质材料媒介。 • 第二种是展示性物质材料媒介。
(二)艺术语言媒介
所谓艺术语言,其实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指 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表情达意作用的一 种艺术媒介。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 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 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 学特征和艺术特征,而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 表现手段,被称为“艺术语言”。
2.意境
第一,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第二,意境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 第三,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在中国传统艺术境界里,更多地将其分为虚与实两个部 分。虚与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 大要素的区分,意与象、神与形、心与物、情与景等, 大体上讲,前者为虚,后者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