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朴学大师——段玉裁
江永《律吕新论》的音乐思想史意义初探

江永《律吕新论》的音乐思想史意义初探发布时间:2022-09-07T05:11:47.414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5月第9期作者:黄峤[导读] 徽州朴学家江永依靠其所在地区的深厚地域文化及徽派朴学方法,对中国音乐及音乐思想所作出了独特的哲学阐释,其《律吕新论》一书集中表述了他的核心音乐思想。
黄峤安徽艺术学院[摘要]:徽州朴学家江永依靠其所在地区的深厚地域文化及徽派朴学方法,对中国音乐及音乐思想所作出了独特的哲学阐释,其《律吕新论》一书集中表述了他的核心音乐思想。
江永音乐论著表现出严格的校勘考据“科学方法”、同时也就音乐发表了“声音自有流变”、“俗乐可求雅乐”、“乐器不必泥古”等思想和观点,以及追求“淡和”、“移风易俗”的音乐理想,不仅为清代的音乐学领域带来了新的气息,也体现了中国音乐思想史的意义。
[关键词]:江永《律吕新论》;音乐思想;徽派朴学清代徽州是儒学氛围极浓的地方,发展出影响深远的徽派学术,且与音乐学发生了深刻的关联,如前辈学者所说,朴学家好谈“乐”,是清代一大学术景观,梁启超名之曰“乐曲学”,实即今天所谓音乐学(musicology),学者们对“乐”不懈的进行注疏与阐释,因为儒家思想对“乐”的重视,在中国音乐思想史上也就显得合情合理。
而有清一代的音乐学术,其主流无疑是乾嘉学派所治之朴学音乐学[],从婺源江永、汪绂,到休宁戴震,再到王念孙、段玉裁、阮元等人,这些徽派朴学大师对于古代乐学进行着不断地的注解和研究,主要著作有汪绂的《立雪斋琴谱》、《乐经或问》和《乐经律吕通解》;江永的《律吕阐微》、《律吕新论》和《音学辨微》等等。
其中江永作为乾嘉学派中的学术重镇,他在音乐学方面也有卓越的贡献。
1、江永其人及其乐学专著《律吕新论》江永,字慎修,徽州婺源江湾人,生于康熙二十年,卒于乾隆二十七年,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家、天文学家、数学家,皖派经学的创始人,其博古通今,尤擅长于考据学。
江永主要有《律吕新论》和《律吕阐微》两部乐学著作,前者是其乐律学著作,将朱载堉(明代乐律学家,1536年—1611年)所计算的“十二平均律”进行了自己的衍算和阐发,且根据所作《河洛精蕴》的易学思想所推出的一个几何图形即“方圆相函列律图”开展了进一步的思考。
2018—2023年河北中考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2018—2023年河北中考记叙文阅读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0分)◎(2018·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回忆齐白石先生①我从小学戏,没有读过书。
一九五○年与书香门第的后生吴祖光结婚。
后来,我成为齐白石老先生的干女儿。
齐老常常手把手教我画画,他还教导我:“搞艺术也是表现自己,就如我画画、你唱戏,道理都是一样: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
”②我因演出繁忙,不可能在画画上画出成绩来。
但我在演戏上,是遵照齐老的教导做的,在舞台上我挺胸抬头唱戏,面向观众。
我演的节目,创造的人物,大都是一些争取自由、有正义感、有反抗精神的古今女性。
如《刘巧儿》中的刘巧儿,《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等。
放开手画画,挺起胸唱戏,这是我向齐老学画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
③有一天,裱画家刘金涛陪我去齐老家学画画,恰好齐老一人在家。
金涛兄说:“今天齐老可要好好教干女儿画画了。
”齐老让金涛铺好纸,高兴地把我叫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支笔:“来吧,画一张。
”我心想:“做艺术家就不能退后,这也算是第一课。
”于是我接过笔,放开了手,大甩笔画了一个小兔。
齐老高兴得像孩子:“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我是看看凤霞有没有胆子。
画画的敢甩笔杆子,当伙计的敢端盘子,唱曲的敢扣弦子,当裁缝的敢下剪子。
凤霞有胆子,有艺术家的气魄!”④齐老是很重情义的。
记得他过九十大寿,我跟金涛兄去给他拜寿,他领着我来到后院,我看到北面墙上有个小洞,里边有一个牌位,写着“贤妻宝珠灵位”。
齐老默默鞠躬,我当然也照着做了。
齐老严肃地指着灵位说:“这是你娘的灵位,我每天都要来看她,她跟我只是受罪了,没有享过福。
”齐老说着眼睛湿润了。
我感觉到齐老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平时几乎不流露。
⑤齐老对看门的老尹很严格,可是也不亏待他。
齐老说:“对佣人要宽厚,有好处。
”老尹为人善良,老是拿着笤帚不停地打扫。
漫读《回乡偶书》《已亥杂诗》

漫读《回乡偶书》《已亥杂诗》作者:郭学萍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3年第12期【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故乡,一种惆怅而温暖的记忆人生易老。
永远不会抛弃你的,是故乡。
想起席慕容的那首小诗:“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故乡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贺知章当然不可能读过这首诗,然而那种久别之后重返故里的心情却是那样地相似。
他早年离乡,算是“少小”,耄耋之年辞去朝廷官职,回到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已是“老大”,匆匆岁月,五十多个年头,惊风飘过。
岁月催人老,却改变不了游子浓重的乡音。
只是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
虽说一生仕途顺遂,很少遇到什么伤怀、遗憾之事。
然而,“物是人非”,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言尽而意难止。
“我不忘故乡,故乡还认得我吗?”儿童的“笑问”出于天真自然,然而在诗人心中却是重重的一击,引出他的无穷感慨,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看似平常的一问中了。
贺知章的这首诗可以说妇孺皆知,其语言风格是一贯的明朗。
然而正是这看似明朗的诗句中蕴含着的复杂的说不清的心绪。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结束。
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久久不绝,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心中忽然响起一首久远的老歌:“弯弯的小河,青青的山冈,蓝蓝的天空,阵阵的花香,怎不叫人为你向往?啊,问故乡,问故乡别来是否无恙?我时常时常地想念你,我愿意我愿意回到你身旁……”故乡,就像记忆深处的那片芦苇。
风一吹,芦絮四起。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向着明亮那方喜欢日本著名的童谣诗人金子美玲,喜欢她的一首小诗《向着明亮那方》:“哪怕是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灌木丛中的小草啊//哪怕烧焦了翅膀/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夜里的飞虫啊”金子美玲短暂的一生曲折坎坷,却写出如此明亮、清澈、温暖、向上的诗句;龚自珍的人生也并不如意,却能于“万马齐喑”的时代发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都实在可敬。
金坛的名胜古迹游玩好去处

金坛的名胜古迹游玩好去处金坛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即有先民栖息、生存,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现在,随店铺来看看金坛的一些名胜古迹好去处吧!金坛的名胜古迹好去处:三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三星村遗址位于金坛市西岗三星村,1985年省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并被确认为新石器时代一处较重要的遗址。
1993—1998年5月,南京博物院联合金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金坛三星村遗址连续六年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揭露面积64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的墓葬1001座,灰坑55个,房址4处,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
据碳十四测定和考古学研究,三星村遗址的年代为距今6500—5500年左右。
它对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和文明起源等课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区域研究、体质人类学研究增添了新资料。
三星村遗址现存总面积10万平方米。
是苏南地区保存好、面积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现呈低矮的圆台形,高出四周地表0.50—1.50米,遗址附近有大小河流环绕,河网密布,水运交通发达。
文化堆积层厚2.5—6米,可以分为5层,第②—④层内分布有大批墓葬,墓葬分布十分密集,叠压关系丰富,在长江下游地区实属罕见。
其中④层为大面积分布的螺蛳壳堆积层,基本覆盖墓地的全部,厚达1.2—1.5米,这些螺蛳壳均为当时人食用后形成的生活垃圾。
⑤层下发现有房址和灰坑遗迹,未见墓葬,这是该遗址最早阶段人类生活的遗迹。
房址以分布密集的圆形柱洞组成,房址内有灶等遗迹,房址附近有规整的圆形灰坑。
据分布密集的柱洞遗迹推测房屋应属干栏式建筑。
灰坑多分布在房址附近,坑多为圆形直壁平底状,少数为长方形和不规则形。
坑内填土松软,含有陶片,土经浮洗和陶洗,在其中发现有较多的炭化稻米颗粒,经初步鉴定全属人工培稻,从粒形上观察接近现代粳稻,但粒形较狭长细小,这对研究水稻人工栽培的农业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金坛的名胜古迹好去处:段玉裁墓常州段玉裁墓,在常州金坛花山乡大坝头村。
中国历史故事-训诂大家段玉裁简介 段玉裁的人物结局

中国历史故事-训诂大家段玉裁简介段玉裁的人物结局训诂学是中国一个非常传统的学科,其主要工作就是研究古书词义,今日我们所学的诸如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范畴的知识点,都是经过先人研究考校而来的。
所以训诂学,实际上从有了语言文学并且渐成系统之后就存在。
他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的存在废话藏非常必要,虽然并不为人所熟知,但是在很早的时候这个学科就已经存在了。
本文介绍的段玉裁便是一位训诂学家,活跃时间在清朝,兼职经学家。
段玉裁生于公元1735年,去世于公元1815年,江苏金坛人氏,字若膺,号懋堂,晚年自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
他是清朝著名的训诂学家,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著名文学家龚自珍的外公。
雍正十三年,段玉裁出生在江苏省金坛西门外大坝头村的一个读书世家,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段家虽然家庭贫困,只是普通的耕读人家,但是自从他祖父段百三从河南避战难到金坛之后,一直都在此地任塾师。
段氏祖孙三代都是读书人,所以在金坛算的上是一个书香世家。
段玉裁的父亲虽然只是私塾老师,家境清苦,但是却拥有教授孩子读书的条件。
基于这种原因,段玉裁实际上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段玉裁十三岁补诸生,随后在扬州安定书院读书。
二十五岁,也就是乾隆二十四年的时候中举,进入国子监任教习。
此后段玉裁也参加了多次的会试考试,但是都未曾进士及第。
科举无望,段玉裁经人介绍在京都当起了教职老师。
乾隆三十五年,段玉裁被授贵州玉屏县知县,随后转调四川省,先后任富顺、南溪、巫山知县知事。
早在京都任教期间,段玉裁就通过读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开始进行音韵之学的研究。
并且拜师戴震,与钱大昕、姚鼐等学者相交。
如今任职期间,仍然不忘学问,无论转调何地,均将《六书音韵表》带在身边。
处理完公文,哪怕是深更半夜也要秉烛研读。
就这样鼓了十年,段玉裁四十七岁的时候,因为父母老迈多病而自己也患疾,他最终辞官归故里。
辞官之后他居住在苏州枫桥,潜心做学问。
文人知县段玉裁

视野往事清乾隆四十五年,正值盛世,在爱新觉罗·弘历眼里可谓是海晏河清。
扬子江心,一艘顺江而下的船上因满载72箱沉甸甸的货物显得摇摇晃晃,船头这个官员打扮样的人却是归心似箭。
此人是刚从四川巫山知县任上辞官的段玉裁,47岁的他其实也正值盛年,却因病不得不回自己的江苏金坛老家,可在回家的第一天晚上,就遭了贼。
段玉裁先后当过4个地方的知县,更是当朝有名的大学问家。
后世人们读古籍,常见注释里有“段注”,即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他也因此被称作“字仙”。
作为名人,又是回乡的县老爷,再加上几十箱宝贝……很难不让强盗们眼红。
可是,第二天,这些被抢的箱子全部原物奉还。
原来,强盗们发现箱内全是书……两知富顺难为水段玉裁出身贫寒,26岁中举后在京师任教十年,朋友们都知道,他的日子一直都过得紧巴巴的。
即使后来在贵州玉屏做了3年知县,依然没有摆脱经济上的窘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来四川。
入川第一个职务,是到川南大县富顺侯任知县。
富顺境内多盐场,商业发达,段玉裁刚来,就收到了盐商的“糖衣炮弹”。
一天,县衙门口发现了两口巨大的箱子。
衙役打开一看,里面居然是500两白银和30丈绸缎,并具有名帖。
原来是自流井一名盐商听说新来的县老爷手头并不宽裕,特送上礼物,希望段玉裁能把他名下500亩耕地和800亩山林的赋税减免了。
要知道,乾隆时的知县每年的俸禄只有四十五两白银,段玉裁此时还仅仅是个候补知县,年薪还要更少,这亮灿灿的500两白银他还真可能是第一次见到。
但段玉裁历来都是以君子著称的,君子自然就能够“固穷”。
他没有直接说行或是不行,沉吟片刻后,叫人把盐商请来。
他指着纸上的一个“赇”字说:“你看,这个字左形右声,左边是宝贝的‘贝’,右边是一个‘求’字。
有的人一边向他人送财物,一边又向接收财物者提出非份要求,这就叫‘贿赂’。
”说着当面将礼物退还盐商,表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坚决不要”。
段玉裁前后两次在富顺任职,除短暂出任过南溪县令外,仍有4年多。
伟大的学者段玉裁阅读理解答案

伟大的学者段玉裁阅读理解答案段玉裁晚年定居苏州。
其寓所“枝园”久已荡然无存,据说在今苏州农业学校附近,我并没去实地考察,想必也不会十分宽敞,或者还不及现在的纪念馆。
那么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
纪念馆后门外还有几亩空地,我去时地里的莱蔬长势正好。
周县长对我说,将来这块空地上要建起几间小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供国内外学人共同使用。
小楼就以段玉裁的“经韵楼”命名。
这真是个有眼光,有胆略的主意。
⑧金坛并不富饶。
境内有个茅山,因《茅山道士》的故事而闻名。
山景极佳,又盛产名贵的茅峰茶,但金坛也只占有它的半边。
但是这里的土地却养育了不少学问家,远有段玉裁,近有华罗庚,这是金坛的骄傲。
听说现在金坛的学生和青年,常以这一文-理两位大师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怪不得我在纪念馆里所遇到的大多是年轻人。
“谁能预料从眼前这些漫步于愚池之畔的青年中,今后会产生出多少伟大的学者呢?”在告别纪念馆时,我默默地祝愿着。
15.选文表达了作者对段玉裁怎样的情感? (2分)16.选文写“愚池”的用意是什么? (3分)17.选文第⑥段加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2分)18.选文第⑦段中,为什么说“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 (3分)19.选文表现了段玉裁哪些精神品质? (4分)答案:四、15.表达了作者对段玉裁的崇敬、赞美、钦佩之情。
16.选文写“愚池”是为了引出下文“段玉裁”的相关情况,为下文写段玉裁的成就、著述、为人做铺垫,也体观段玉裁的优品质。
17、(1)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内容上:承接上文段玉裁为人处世,开启下文其著书立说。
18.为段玉裁原来居住地到现在已成为供国内外学人共用,又在苏州农业学校附近,文学底蕴丰厚,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
19、段玉载的精神品质:(1)学识广博,著作宏富而精深;(2)一生谦逊,笃于从师、为师之道;(3)为人平易过人,其于学自然严谨而勇于创新。
段玉裁与《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与《说文解字注》作者:来源:《作文通讯·高中版》2021年第11期段玉裁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字若膺,号茂堂,江苏金坛人。
他于乾隆年间中举,后出任知县,但为官仅十年便因病返乡,从此潜心治学。
他一生著述甚丰,其中历时30余年完成、集国学之大成的《说文解字注》最具学术价值与知名度。
《说文解字注》为九千多个汉字的音、形、义做了详细的注解,对我国文字学和训诂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段玉裁治学刻苦、审慎。
为了完成《说文解字注》这一浩瀚的工程,他在贫病交加、生计艰难的条件下仍然坚持字斟句酌,历经三十载终于成书。
有一次,为了给几个字做注解,他四处求索未果,只好骑着毛驴顶风冒雪、晓行夜宿地前往杭州,到藏书楼查找资料。
有人表示不解,认为没必要去吃这种苦。
对此,段玉裁严肃地说:“一字之正,造福子孙;一字之误,贻害千古!”他74岁高龄时,为了弄清麦子开花的情况,深夜掌灯亲往麦田,观察到了麦花“夜开朝闭,花两瓣,色黄,开而仍含,中挺一须”的特点,并在書中做了详细的记录,传之后人。
在《说文解字注》的写作过程中,段玉裁克服了重重困难。
乾隆五十九年(1794)四月,他不幸摔坏右腿,落下了残疾。
对于一位年届花甲的老人来说,这个打击显然非同小可。
然而,他没有怨天尤人、陷入悲观,而是对友人表达了完成《说文解字注》的坚定决心:“可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段氏坏足,‘说文注’成。
”这种毅力和信念,令人敬佩。
后来,到《说文解字注》完成时,他又对自己的学生说:“吾以春蚕一般,茧既成,惟待毙焉。
”嘉庆二十年(1815)五月,《说文解字注》全书刻成。
为将此书刻成付印,段玉裁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积蓄。
几个月后,他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同为训诂学大家的王念孙十分悲痛,发出了“天下遂无读书人”的哀叹。
段玉裁的学术成就不仅在清代获得了赞誉,直至今日也仍受到训诂学者的推崇。
他的著作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朴学大师——段玉裁一、段玉裁生平在花山集镇的西面三百多米,有一座很不起眼的墓,这里,躺着的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一代朴学大师段玉裁。
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
雍正十三年(1735年),他诞生在金坛一个清贫的世代书香之家。
他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是县里的秀才,但都是边种田、边读书、刻苦自励的正派人,所以家境并不宽裕。
在段玉裁的青少年时代,全家每天早晚都只喝大麦粥,除祖父母每天中午吃米饭外,其它人中午都是一天米饭两天粥。
段玉裁17岁时,母亲不幸逝世。
当时因家贫无法像样地安葬,直到段玉裁后来做了四川巫山县知县,才有条件买了墓地,把母亲殡葬于殴氏老家大坝头村(今花山)。
段玉裁日后客死异乡,也迁葬于此。
段玉裁25岁参加乡试,中了举人。
接着,赴北京参加会试。
在北京,得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姚鼐等学者。
返乡后,又得与卢文弨、刘台拱、汪中、金榜等人相交。
55岁时,二次入都,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
干嘉时代汉学昌盛,段、王两家在音韵、训诂方面的贡献极大。
段玉裁终其一生,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经济状况,—直都是很艰苦的。
但他不管处于什么境况,是逆境还是顺境,是贫病交加还是公务繁忙,都未曾动摇过他孜孜不倦、刻苦治学的—贯精神。
乾隆三十五年,36岁的段玉裁开始撰写《六书音韵表》,写这部书,要收集、考证浩如烟海的资料,其工作是繁重而艰巨的。
就在这年,段玉裁被派到贵州的玉屏县当知县。
玉屏是一个僻远闭塞的小地方,很难施展他的才能。
不久,果然以“诖误”被免官,遣往四川成都候补。
清代流传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候补官是捞不到什么油水的。
别的人都在千方百计地钻营,力争尽快转为现任,但他却把心思放在古文字学的研究上。
乾隆三十九年九月,段玉裁受命代理四川南溪县知县。
有次偶然去拜谒烈妇黄帛庙,当时庙主认为这烈妇是唐代人,并题庙匾为“唐烈妇庙”。
段玉裁根据《水经注》上的有关资料,发现这是不对的,黄帛应为汉代人。
于是他就告诉当地的士民,纠正了这一错误,并专门写了碑文。
后来他又代理富顺县知县,同时负责化林坪驿站的站务。
他做这两任代理知县时,白天要处理相当繁重的事务,当然丝毫不敢有所疏忽,而每到晚上,他仍不顾—身疲劳,点起灯来,埋头于古音韵学的研究。
经过前后整整十年的不懈努力,《六书音韵表》—书终告完成。
《六书音均表》在顾炎武《音学五书》和江永《古韵标准》的基础上剖析加密,分古韵为17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钱大昕为它作序时说,这本书出来,海内的经学家们都要把它当作典范了!就在代理富顺县知县期间。
他又开始了另一部书的编撰,这就是传之于后世的名著《说文解字注》。
《说文》本是汉代学者许慎的—部字书,收字九千多个。
但其中不少内容相当简单,后代人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段玉裁有心为它作注。
当时他住在富顺县城“西湖楼”上,每至深夜,—灯荧然,当地老百姓都指着灯光告诉人:那就是知县的读书楼。
段玉裁根据《说文》的五百四十个部首,收集大量资料,旁征博引,写成了长篇的五百四十卷。
乾隆四十五年,段玉裁改任四川巫山县知县。
他的父亲已经7l岁了。
他为了钻研学问,完成自己的学术著作,决定以侍奉父亲名义辞官回乡,但没有得到批准。
他实在不愿意再做官了,于是就托病回到家乡金坛。
正当他在家乡闭门治学,潜心着书之际,谁料到遇上—桩飞来横祸。
事情是这样的:段玉裁有腿病,他的家人轻信风水迷信的说法。
认为是祖坟埋得不好,必须将祖坟迁葬。
但是,新迁的墓址不曾跟地主商量妥贴,结果在迁坟时引起争端,进而发展到动手,段玉裁的父亲被对方打伤,叔父却打死了对方的人。
这下可酿下了大祸。
叔父畏罪逃走,段家只得接连不断地跟人家打了十几年官司。
段玉裁辞官回乡,本意在图个平静安定的环境着书立说,结果事与愿违,这长久不决的诉讼给他添了许多麻烦。
为了回避这场讼事,他不得已迁到了苏州金阊门外下津桥。
最后,他几经修改删定,把五百四十卷精简为三十卷,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版本。
这部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不朽著作,从开始写作到正式完成,前后有30余年。
嘉庆二十年(1815)五月全书刻成,风行一时,大为学者所称赞,《说文》之学也由此而盛。
而此时,作者已经是80岁的垂暮老翁了,正如他自己所说:“吾似春蚕—般,茧既成惟待毙焉已。
”嘉庆二十年九月(1815午),段玉裁在贫病交加之中去世。
王念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地对人说:“若膺死,天下无读书人矣!”王念孙在为段玉裁写的墓志铭中,也对《说文解字注》作了极高的评价。
二、段玉裁的学术造诣段玉裁是一位一丝不苟做学问的有心人。
他精通典籍,尤其在音韵学方面有深刻的研究。
他本着“不耕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教,认真着书立说,他一生著述很多,诸如〈〈古文尚书撰异〉〉、〈〈诗经小学〉〉、〈〈春秋左传古经〉〉、〈〈说文解字注〉〉、《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及《经韵楼集》三十一种。
达700余卷之多。
其中《说文解字注》是他的代表作,他花了大半生的精力,才得以完成。
据段玉裁自述,他之所以要注“说文”,是因为向来治“说文解宇”者,多不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未得“许书”(指东汉许慎写的《说文解字》)要旨。
为了注解“许书”,段玉裁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开始编纂长编《说文解字读》,历时18载,至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告成,共540卷。
后来他又以此为基础,继续修订,历时13载,于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终于写成了《说文解字注》。
以后,又经过8年,直到嘉庆二十年,他的31篇《说文解字注》才得以刊行。
从初稿到刻印成册,前后共花了近40年时间。
《六书音韵表》此著作在顾炎武《音学五书》和江永《古韵标准》的基础上剖析加密,共5卷,分古韵为17部,提出“古无去声”、“同声必同部”等见解,深为当时学者赞许。
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周祖谟认为此书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钱大昕为它作序时说,这本书出来,海内的经学家们都要把它当作典范了!《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撰是我国第一部用部首编排法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最古的字书之一。
《说文解字注》为清代段玉裁注,此书被誉为自许慎之后“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王念孙语)的传世名著。
据段玉裁自述,他之所以要注“说文”,是因为向来治“说文解宇”者,多不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未得“许书”(指东汉许慎写的《说文解字》)要旨。
为了注解“许书”,段玉裁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开始编纂长编《说文解字读》,历时18载,至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告成,共540卷。
后来他又以此为基础,继续修订,历时13载,于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终于写成了《说文解字注》。
以后,又经过8年,直到嘉庆二十年,他的31篇《说文解字注》才得以刊行。
从初稿到刻印成册,前后共花了近40年时间。
该书详尽地解说汉字的音、形、义,可谓体大思精,集国学之大成,为继承和发展汉语言文字学建了奇功。
它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字形、说解字义、辨音、声读的字典,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不朽名著。
段玉裁将九千三百五十三个篆文,根据字形分成五十四部,始一终亥,分别部居,掳形紧聊,并创立运用了部首检字法,方便查找。
三、链接《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撰是我国第一部用部首编排法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最古的字书之一。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
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
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们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
《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
如《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
根据《说文》的说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车”这种交通工具。
又如“姓”字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社会的痕迹。
由此可见,《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我们博古通今。
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
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
尤以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更具价值,此四人也被称为说文四大家附《〈说文解字〉序》说文解字序许慎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着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大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
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
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
又以八体试之。
郡移太史并课。
最者以为尚书史。
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
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
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
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
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