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教育论》读书笔记摘录
数学思维养成读书随笔

数学思维养成读书随笔导语:对于数学思维养成这个环境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认为数学思维应该依靠多读多练,也算术有的人认为数学思维依靠发现和方法论。
下面是笔为你整理的《数学思维养成求学随笔》,欢迎大伙儿阅读和欣赏!数学思维养成读书随笔【第一篇】:数学思维养成读书随笔创新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愿望,有了创新的教学,给予学生思维发展得空间。
语言学创新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下面是我读后的一些感言。
一、首要首要抓住学生的兴趣专攻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
数学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若想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补足起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喜欢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处处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处处跨入学生的心智,课课给家长以知识、方法及新颖感,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自省气氛中均自觉的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新需细读教材,再因人而教。
教师理清教学层次,找准教学难点,确定教学重点是基石。
1,亲近文本,找准难点。
叶圣陶先生有诗云:“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景,入境始与亲。
”教师只有准确准确的把握课文的如上所述层次,辨清作者投资思路的轨迹,深刻深入的理解课文,才有可能设计不好讲析层次。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去关注能够能够震撼心灵的文本内容,激发学生多层面的解读欲望,让学生在学员深层次阅读中感悟到文本的意义,真正领悟文本的魅力。
2,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
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依据具体课文而定,这是毫无疑义的。
但如果墨守成规,一味死扣课本,甚至唯教参是从,那便有缘木求鱼之嫌了。
课堂教学重点的确定必须考虑教学的主题,主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做到因人而异,适时而化。
数论思维养成读书随笔【第二篇】:养成正确的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其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让学生家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阅读《数学思维养成课》》26—63页笔记

阅读《数学思维养成课》》26—63页笔记今天阅读《数学思维养成课》》26—63页,用时40分钟。
主要内容:符号化思想和分类思想。
摘抄:分类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悟”的过程中理解分类的思想,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分类方法,如根据数学的概念进行分类,根据图形的特征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类,根据解题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类,根据数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类思想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学会思考,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感悟:平时上课其实也用到了符号化和分类的思想,但是在总结的时候总是会有所欠缺,以后不但在课堂上多渗透,而且要多说出来,写出来,让学生也明白。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1 / 1。
小学数学教师读书笔记《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师读书笔记《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第一篇:《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读书笔记最近读《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郑毓信著),感触颇深。
书中讲到: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特殊之处:我们应以数学为素材,也即通过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抽象、类比等一般的思维方法,同时又应当帮助学生超越一般思维走向数学思维,也即初步的领悟到数学思维的特殊性,从而就能在“学会数学的思维”这一方向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只有通过深入的揭示隐藏在数学知识内容背后的思维方法,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将数学课“讲活”、“讲懂”、“讲深”。
这就是指,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现“活生生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教师并应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教师在教学中又不仅使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也应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并逐渐掌握内在的思维方法。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在基本知识的掌握过程中,不断形成数学能力、数学素养,获取多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方法,从而“数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基本知识的掌握是途径,多角度的思维方式的获取才是最终目的。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活动,一种经历,一个过程,活动和过程是不能告诉的,只能参与和体验。
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书本知识、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学生在操作体验中获得对知识的真实感受,这是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转化为能力的原动力。
正如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醒目的格言:“做过的,浃髓沦肌。
”平日的教学中,面对教师的提问,若是简单的问题,回应的学生比较多,一旦遇上思考性强、有深度的问题就只有个别同学试探性地举起自己的手,多数同学选择沉默,更有甚者,有时教室里鸦雀无声,真的,学生连大气都不敢出.........这是我教四年级上课提问时的情景,每到这时,我的心就开始颤动,课间时还满脸兴奋的孩子怎么到课堂提问时就这幅摸样,我开始寻找答案,原因是他们缺乏思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思考能力几乎丧失了。
小学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小学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下是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心得体会:1. 建立数学思维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始,不仅仅关注计算和应用,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学生需要建立起正确的数学观念。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具体事例、图形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
3. 引导学生形成数学习惯: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数学学习也不例外。
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整理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等。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比如分析问题、找出规律等。
4. 提供多样化的数学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教具、电子教学软件等,丰富数学教学的方式和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供更多的练习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应关注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和习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建立起牢固的数学基础,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读书笔记1

《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读书笔记1在阅读《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数学教育新世界的大门。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数学思维并非是一种抽象、难以捉摸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日常的数学学习和生活中的。
它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等多个方面。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这些思维能力是他们学好数学的关键。
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中最为基础的部分。
在小学数学中,无论是加减法的运算,还是解决应用题,都需要学生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
比如,在计算 25 + 37 时,学生需要明白个位相加,十位相加的道理,这就是逻辑思维的体现。
而在解决“小明有 10 个苹果,小红比小明多 5 个,那么小红有几个苹果?”这类应用题时,学生需要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先确定小明苹果的数量,再根据小红比小明多的数量,计算出小红苹果的总数。
这一过程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形象思维在小学数学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于直观、具体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通过展示实际的图形,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让学生观察、触摸,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图形的特征。
在教授乘法运算时,利用直观的矩阵排列,如 3×4 可以表示为 3 行 4列的矩阵,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乘法的意义。
创新思维则是让学生能够突破常规,想出独特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在数学学习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尝试新的方法,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比如,在计算 99×99 时,常规的方法是列竖式计算,但如果引导学生将 99 看作 100 1,那么就可以通过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即 99×99 =(100 1)×99 = 9900 99 = 9801。
数学思维论读书心得范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数学思维论读书心得范文《数学思维论》是一本由美国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所著的数学思维方面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以其深邃的思考和清晰的逻辑,深受数学爱好者和学者的喜爱。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数学思维的魅力和重要性,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思维启示。
书中第一章讨论了数学的定义和性质。
波利亚强调了数学思维的核心在于怀疑和质疑,通过质疑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真正领略数学的美妙。
他引用了一些著名数学家的例子,如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哥德巴赫猜想的解答过程,展示了数学家们如何运用怀疑和质疑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这些例子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数学思维的独特之处,以及它对解决问题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在之后的章节中,波利亚讨论了如何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强调了培养好奇心和对数学问题的兴趣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如通过例子和模式来观察问题,通过试错和验证来寻找解决方法,以及通过理解和解释来推导证明。
这些方法对于我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还学到了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书中的最后几章分别讨论了数学思维的应用和对社会的影响。
波利亚以数学教育为例,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等。
这些建议对于我从教学的角度看待数学教育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我深深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是为了让他们学好数学,更是为了让他们成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的人。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总的来说,《数学思维论》是一本富有启发性和思维深度的数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数学思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学到了许多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指导,如如何培养好奇心和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如何观察问题和推导证明等。
读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摘抄

读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摘抄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读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摘抄
摘录:
一.数学化: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
数学化这一思维方式的完整表述,即其不仅直接设计如何由现实原型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概念或问题,而且也包括了对于数量关系的纯数学研究,以及由数学知识向现实生活的复归。
数学化是一条保证实现数学整体结构的广阔途径,情境和模型,问题与求解这些活动作为必不可少的局部手段是重要的,但他们都应该是服从总的方法。
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正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过
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中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但是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仅仅局限于特定的现实情境,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迁移性“方面的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我们还需要明确肯定数学知识向现实生活复归的重要性。
这正如荷兰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所指出:“数学的力量源于它的普遍性,人们可以用同样的数去对各种不同的集合进行计数,也可以用同样的数去对各种不同的量进行度量。
尽管运算所涉及的方面十分丰富,但又始终是同一运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数学读书笔记三年级

数学读书笔记三年级【篇一:数学读书笔记】数学读书笔记————————读《数学思维教育论》摘要(郭思乐编著)1、数学教育是中小学的一门基础的学科教育,如同其他的学科一样,其教育意义并不局限于本学科的只是掌握,更反映在它有效地促进人的素质的发展,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深刻、最有效的部分之一。
2、经济发达国家的数学教育改革方向:学校数学的焦点从双重任务---对大多数人教最少的数学,而把高等数学教给少数人-----过渡到单一中心,把数学的最重要的公共核心教给所有的学生。
从基于传递权威性的模式过渡到以启发学习为特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活动。
从强调为后续内容做准备过渡到着重强调学生当前及未来所需要的东西。
从原来强调一张纸、一支笔计算到全面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
3、中小学数学中蕴藏着促进人未来发展的因素,这就是人的数学素质,其核心是人的思维品质。
4、数学教师教学经历3个层次:展现解法,展现思路,展现思路的寻找过程。
5、数学教育的意义在于用学科自身的品质陶冶人、启迪人、充实人,促使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6、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使人得到数学方面的修养,更好的理解,领略现代社会的文明;它是一种方法论,使人善于处世和做事,能提高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工作效率;它是一种精神和态度,使人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追求;它是“思维的体操”,使人思维敏锐,表达清楚。
7、数学的重要特性------抽象性、严密性、系统性。
8、数学思维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数感、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
数学教育是为了扩展人们头脑中的数学空间。
9、数学相关能力------数学化、公理化、形式化。
10、努力使外界现象数学化,注意现象的数学方面,到处注意空间和数量关系以及函数依存关系。
11、数学,培养学习的意志,培养人的概括能力,培养人本质地看问题的意识,培养人的抽象意识,培养人的良好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策略,增强人的反应能力,改善人的思维器官。
12、数学教育目的:(1)、通过“数学常识”和“数学思维能力”的组合来培养数学智力;(2)、培养有数学素养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思维教育论》读书笔记摘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数学读书笔记————————(郭思乐编著)1、数学教育是中小学的一门基础的学科教育,如同其他的学科一样,其教育意义并不局限于本学科的只是掌握,更反映在它有效地促进人的素质的发展,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深刻、最有效的部分之一。
2、经济发达国家的数学教育改革方向:学校数学的焦点从双重任务---对大多数人教最少的数学,而把高等数学教给少数人-----过渡到单一中心,把数学的最重要的公共核心教给所有的学生。
从基于传递权威性的模式过渡到以启发学习为特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活动。
从强调为后续内容做准备过渡到着重强调学生当前及未来所需要的东西。
从原来强调一张纸、一支笔计算到全面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
3、中小学数学中蕴藏着促进人未来发展的因素,这就是人的数学素质,其核心是人的思维品质。
4、数学教师教学经历3个层次:展现解法,展现思路,展现思路的寻找过程。
5、数学教育的意义在于用学科自身的品质陶冶人、启迪人、充实人,促使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6、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使人得到数学方面的修养,更好的理解,领略现代社会的文明;它是一种方法论,使人善于处世和做事,能提高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工作效率;它是一种精神和态度,使人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追求;它是“思维的体操”,使人思维敏锐,表达清楚。
7、数学的重要特性------抽象性、严密性、系统性。
8、数学思维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数感、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
数学教育是为了扩展人们头脑中的数学空间。
9、数学相关能力------数学化、公理化、形式化。
10、努力使外界现象数学化,注意现象的数学方面,到处注意空间和数量关系以及函数依存关系。
11、数学,培养学习的意志,培养人的概括能力,培养人本质地看问题的意识,培养人的抽象意识,培养人的良好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策略,增强人的反应能力,改善人的思维器官。
12、数学教育目的:(1)、通过“数学常识”和“数学思维能力”的组合来培养数学智力;(2)、培养有数学素养的人。
“有数学素养”:懂得数学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数学课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3)、通过练习题学习数学技能--------适合于学习事实和技能。
通过解决具有某些特点的情况,学习解答问题的一般方法,而这些特点是用来定义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的----适合于学习如何发现和探究的技能,学习数学的再发现和学会如何学习。
13、数学学习的目的,从掌握“数学事实和技能”转变为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即“数学式地思考”,是数学教育观念的重大更新。
14、理解数学的四个层面:(1)、形式层面的理解。
逻辑思维训练,应当是数学学习中的基本训练。
(2)、发现层面的理解;(3)、直观-具体层面的理解;(4)、直觉层面的理解。
15、一般认为数学是按严密的逻辑构成的科学,即使与逻辑不尽相同,却也大致一样。
但是实际上,数学与逻辑没有什么关系。
数学当然应该遵循逻辑,但逻辑在数学中的作用就像文法在文学中的作用那样,书写合乎文法的文章与照着文法去写小说完全是两码事;同样,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与堆砌逻辑去构成数学理论是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
数学在本质上与逻辑不同。
16、在数学中绝不要把逻辑的车放到启发式的马前面。
17、我们只有了解结论是怎样得来的,才能真正弄懂结论。
重现或亲历发现过程,是数学家学习、研究数学的高招。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
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
18、数学是抽象的,理解数学的一个层面便是,赋予数学直观和具体的意义。
19、过份强调数学的形式结构是个错误。
20、抽象只有在坚实的经验基础上才有意义,此外,引进抽象观念后,应该用具体问题来显示她们的用处。
21、现代数学好的方向是它强调几个基本的概念,诸如,对称、连续和线性。
22、几何直观仍然是领悟数学的最有效的渠道。
几何直观就是对于抽象的东西,能够在头脑中像画画一样描绘出来并加以思考。
23、数学教学与人的素质发展相结合,是数学教育的最主要的宗旨。
24、几何图形是一种数学符合,是“直观空间的帮助记忆的符号”,是“图像化的公式”。
25、数学真正要办的事情是解决具体的问题。
理解一个理论的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一个具体问题,然后研究该理论的一个样本实例,一个能说明一切的典型例子。
26、针对一个数学理论,举出典型实例、反例、特例(即特殊情形)等,都市具体地理解这种数学理论的方法。
27、逻辑用于证明,直觉用于发明。
28、在理解数学的过程中,领悟推理链中所隐含的整体性、次序性、和谐性,达到对推理链的整体把握,乃至能够预见证明,这种领悟叫做直觉。
29、记忆在数学中是重要的,但不必去记住数学事实。
30、数学直觉意味着不严格;意味着可见;意味着缺乏证明时的似真性和可信性;意味着不完全;意味着依赖物理模型或某些主要例子;意味着与详细或分析相对立的笼统或综合。
31、理解重于证明。
32、数学思维教育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
33、目前教育的缺陷:有的采取注入式和题海战术,把学习数学仅仅看成是感知和再认,削弱或取消了它的中心环节---思维。
有的吧数学思维活动仅仅看作形式逻辑思维,忽视了从整体看问题的辨证的、发展的思维活动。
34、如果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合适的思维情境,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35、在明白与不明白之间,还有广阔的、中间的、灰色的区域。
36、学生通过思维由不知到知的实际过程比我们设想的要负责得多。
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充满运动、变化、相对等辨证性质的。
37、教师往往希望学生的认识一开始就定格在“正确”“合理”“严密”“简练”的格局上,忽略了他们有一个不知、少知到多知的辨证的心理过程。
38、数学教育中运用“动”来学习“静”,使静态的定理、公式、法则具有动的生命,能在学生的思维中活跃起来。
39、数学史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在产生算术和几何的第一阶段,物体的具体的质被舍掉了;二、在引向算术符号的第二阶段,具体的数与具体的量被舍去了;三、最后向现代数学的第三个阶段进行,不仅仅是对象的性格,而且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也被略去了。
40、整体性思维,是指注重对对象的整体把握的思维倾向---------几何型思维。
分列式思维,指注重把问题分解成条列状的一系列子问题,然后一步一步地加以解决的思维倾向------代数型思维。
41、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整体性的思维风格,一方面,人们意识不到整体性思维在人的数学思维中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成人往往很难追忆自己当年思维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于是认为儿童学习都是采取分列式思维的,这表现在成人为孩子写的教科书以及练习册,都是采取小步子、一步一步前进的西来思维方式。
42、在较高层次的形象思维中,我们对形式和逻辑,如用语的准确、符号的采用、推理的根据等等作出了一定的让步。
也可以说,它以“量的模糊”和“推理形式的模糊”去换取“质”的鲜明和生动。
43、数学形象思维的培养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44、在实际思维中,当抽象思维不能用算法方式继续下去时,就必须借助于形象,找到抽象的方向,发现抽象思维的(解决问题的)新的契机。
抽象思维的结果也可以用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时便出现了所谓“深入浅出”的表达。
深入浅出,是由形象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形象的过程。
45、为了使学生富有创造精神,必须注重由求同思维转向求异思维的培养。
46、我们常常过份强调学生演绎思维,而忽视指导学生进行合情推理。
47、合情推理包括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48、合情推理是一种可能性推理,是根据人们的经验、知识、直观与感觉得到一种可能性结论的推理。
49、实践表明,在大量毕业生中,学科的常识性和工具性功能,远没有发挥出来,其原因不在于知识无用,而在于缺少引领知识的数学观念。
把知识、形式训练和知识的社会意义两者统一起来,这就需要进行数学观念教育。
50、传统的学科教学由于受考试的影响,一般都逐步地向教学程序的末梢转移。
所谓“末梢”,是指以非基本的技巧和技法作为主干的那些题目。
因而,它对一个人形成数学观念的作用甚微,对激发人最积极的思维的影响是不大的。
51、创造性思维一经传授就失去了创造意义。
52、思维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主要靠传授。
越是传授得越一清二楚,学习者越不需要思维。
即使传授的东西是范例,也仅增加了知识性的储存,而不一定能使人在新情境下索解。
53、教师启迪思维的工作面:(1)、激起学习兴趣,引发动机,创设成功教育的氛围;(2)、创设问题情境,增强解决问题的内驱力;(3)、转化新问题。
54、衡量数学教学好坏的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学能否有效地扩大人的现实数学空间。
数学空间不仅仅依靠一些即得的知识而构成,更重要的是借助于所学知识的生长点和开放面,以及数学思维过程,获得一种与数学相关的能力,从而使数学空间具有某种开放性,其中包括:数学化-----人们用数学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数学现象,并对现实世界加以整理组织的过程。
我们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学习数学化。
同样地,我们学习公理的知识,还不如说是学习“公理化”,与其说是学习形式体系,还不如说是学习“形式化”。
55、“培养数学智力”的提法,指明了数学智力的构成与培养途径是“数学常识”和“数学思维能力”的组合。
56、学生在数学教学结束后,他学过的数学知识必定会越来越多地被遗忘。
但是,如果教学得法,学生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达到了应当达到的层面,那么,他就会几乎是地在所学过的全部内容中提炼出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通常也是最简单的极少一部分,永远地记住它们,达到想忘都忘不掉的程度。
这极少一部分就是“数学常识“。
因此,学生所得数学知识要经历一个”少—多---少“的过程。
57、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往往不可能使学生达到应当达到的理解层面,因而在所学的数学完成了应试的使命后,学生很快便将他们忘却了。
58、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仅侧重于学习现成的知识结论、技巧和技法,而忽视了学科的基本精神、数学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其中特别被忽视的一个方面,就是数学观念的教育。
数学观念,指的是人们对某一数学对象或数学过程的本原和本体的见解和意识,包括对该数学知识而言,人类为什么想、怎样想和想出了什么这样一些问题。
59、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指出:“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放能中鹄“。
才---智能,学---知识,识---见地、见识。
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才智是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见识见地,则对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方向、方法、方式作引领。
假如没有后者,知识和能力就找不到它的用处。
60、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维教育的主攻方向是: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如何把传授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