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亡历史周期律

合集下载

重提历史周期律警示了谁

重提历史周期律警示了谁

重提历史周期律警示了谁作者:刘锐来源:《现代审计与经济》2013年第01期前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走访8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并同其领导人分别座谈。

习近平称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1945年,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有过一次颇有历史意义的谈话。

黄炎培说: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从兴旺到灭亡周期律,每个朝代开头都是好的,后来腐败了,灭亡了。

黄炎培对毛泽东直言:在历史上,周期律是跳不出的,他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支配。

延安的这次著名对话值得镜鉴,笔者认为,习近平重提毛泽东历史周期律谈话,其寓意同样深远,体现了执政者对跳不出历史周期律的一种高度警惕,亦为执政者的一种自我砥砺。

就当下而言,为政者欲跳出历史兴亡规律,须加大反贪腐力度,建立有效机制,真正对权力实现监督制衡;打破既得利益固化格局,扭转贫富悬殊,实现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

跳出兴亡周期性轮回,贪腐问题是目前必须首先直面解决的问题。

纵观中国古代改朝换代史,大凡统治者励精图治,勤俭持国,以苍生为念者,朝代持续时间就较长;而在位者骄奢淫逸、官吏贪腐横行、民生凋敝的朝代则短命。

贪腐如毒瘤,不尽早割除,必然导致一个政权败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国内反腐倡廉虽然常抓不懈,但阶段性腐败多发、少数官员前腐后继等现象表明,行之有效的反腐制度建设迫在眉睫。

从曝光的一些贪腐大要案观之,多为党政一把手所为,笔者以为,对权力的运用缺少有效制衡,人治潜规则盛行,是造成此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目前制约官员贪腐的制度有刑法,有共产党员纪律处分条例,另外还有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相关规章,武器不可谓不多,但防范效果不彰,待贪腐既成事实,再进行惩罚,腐败分子纵然罪有应得,但国家和社会损失大矣。

当代社会科学的最伟大的理论创新---毛泽东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当代社会科学的最伟大的理论创新---毛泽东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毛泽东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当代社会科学的最伟大的理论创新当代社会科学的最伟大的理论创新毛泽东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当代社会科学的最伟大的理论创新新华网作者:万夫左2010-06-07一、当代社会主义的最重大课题20世纪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理论影响下,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波澜状阔。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机迂,世界上先后产生了苏联、东欧和中国以及亚洲、、拉丁美洲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同时,全世界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蓬勃发展,通过人民斗争纷纷取得独立。

由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广大地区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兴起,严重地削弱和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这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前进和发展。

使全世界原来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瓜分世界的矛盾转变为主要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斗争格局。

到七十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领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工业总产值约占世界的2/5,国民收入约占世界的1/3 。

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很大改变。

由于无产阶级斗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全世界资本主义不能不联合起来维护其共同利益,一致对付共产党。

这样必然促使帝国主义各国由相互之间的利益瓜分和争夺逐渐走向其相互间的联合和关系稳定。

同时,在两种制度的竞争中,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上的改革和发展。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最先进的、全新的社会形态,它在本质上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权和利益体现。

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是对资本主义的严重挑战。

但是社会主义社会在长期间仍处于不成熟、不巩固和弱势的地位,总的处于全世界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

在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进犯和军事干涉不断失败、受挫之后,被证明不可能通过武力进攻手段消灭社会主义。

因此,西方政治家在五十年代后期对社会主义国家制定了“和平演变”的新战略,即以推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途径促使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变质。

对黄炎培兴亡周期率说的再认识

对黄炎培兴亡周期率说的再认识

对黄炎培兴亡周期率说的再认识作者:朱相远来源:《粤海风》2016年第01期2015年是黄任老逝世50周年,也是他著名兴亡周期率问世70周年。

笔者对其周期率进行再认识、再解读,也算是一种纪念。

(一)兴亡周期率说的提出据《中华民国史大事记第十一卷》(中华书局)记载,1945年7月1日褚辅成、黄炎培与冷遹等6位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访问延安。

当时中共七大刚开完,毛泽东多次同他们促膝长谈。

黄炎培在其7月5日日记中写道:“有一回,毛泽东问我感想怎样?我答: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

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

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

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愈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

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

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另据《中国民主建国会简史》(民主与建设出版社)记载,毛泽东回答后,黄炎培又说:“这话是对的,只有把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

只有把每个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个地方的人,才能使得地地得人,人人得事。

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70年前两人在延安窑洞中的这段对话,人称“窑洞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据说谈话后,毛泽东在五大书记开会时,还议论了这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济南弘德育人师德考试答案

济南弘德育人师德考试答案

济南弘德育人师德考试答案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回答黄炎培提出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中国历代王朝兴亡的历史周期率时说:只有让( )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A公民B国民C人民D农民本题答案:ABCD正确答案:C2、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C)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A执政考验 B 改革开放考验 C市场经济考验 D 外部环境考验本题答案:ABCD正确答案:ABCD3、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A先私后公B公私兼顾C公私不分D先公后私本题答案:ABCD正确答案:D4、中央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

A要求B基本要求 C 根本要求 D 最高要求本题答案:ABCD正确答案:B5、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A、课程设置的要求B、课程管理层次C、课程任务D、课程制定者本题答案:ABCD正确答案:A6、教师的劳动对象是()A、教材B、孩子C、学校D、社会本题答案:ABCD正确答案:B7、一个时期以来,( )问题在党内确实相当严重,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不抓不行了。

抓和不抓大不一样,小抓大抓也大不一样,只有动真格打硬仗,才能扫除顽瘴痼疾,取得人民满意的实效。

A态度B心理C作风D效率本题答案:ABCD正确答案:C8、古人讲“以戒为固,以怠为败”。

狭路相逢勇者胜,纠正“四风”是( )任务,我们必须打赢这场斗争。

A长期的B艰巨的C长期的、艰巨的D暂时的本题答案:ABCD正确答案:C9、《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就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行为作出六条禁令,属于这六条禁令的选项是()A.严禁中小学校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B.严禁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C.严禁中小学校为校外培训机构有偿补课提供教育教学设施或学生信息;D.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本题答案:ABCD正确答案:ABCD10、关于反腐倡廉,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等方面的制度。

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第二个

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第二个

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第二个是: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历史周期律”是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都会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

极端的不公导致社会的崩溃,从而达到新的相对公平,周而复始。

在中国历史循环往复的周期里,几乎每一个能赢得200~300年长治久安的朝代,都是从打破原有社会结构,通过“均田”实现相对公平开始的。

在农业社会里,“田”即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如同今天的资本。

所谓“均田”当然是没有土地的人均豪门的田,而不是有钱的豪门均穷人的田。

历史周期律背景:
1945年7月,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称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律。

毛泽东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

从时间周期看历代王朝兴亡和战争规律

从时间周期看历代王朝兴亡和战争规律

从时间周期看历代王朝兴亡和战争规律从时间周期看历代王朝兴亡和战争规律⼈类历史基本上是战争史和历代王朝交替更换的历史,那战争史和历代王朝兴亡在时间上是否有⼀定的规律呢?(为了⽅便起见,只研究年,不研究⽉和⽇期)⼀般来说,常见的时间序列有两组:A组:费波拉契数列:1,1,2,3,5,8,13,21,34,55,89,144,233……..即后⾯数字是前两个数字之和,即神奇数列;B组:卢卡斯序列:3,4,7,11,18,29,47,76,123,199……..也是后⾯数字是前两个数字之和;另外常见的时间周期有数字7、8、12及其倍数,后⾯研究将会发现7、8、12及其整数倍将会与中国历代王朝兴亡和共产党关系密切。

为了⽅便起见,我们只从秦朝统⼀开始。

我们先看⼀下中国历史上较短命的王朝,看⼀下其王朝兴亡的时间上有何特点。

勾践韬光养晦14年,21年就灭了吴国秦朝:前221-207年,计14年,是7的两倍;西汉时王莽篡位建⽴新朝:9-23年,计14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公元705年复⼤唐国号,武周朝时间计15年,与14相差1年;隋朝:581-618,计37年,与7的五倍差不多;清朝太平天国从1851—1864年,存在14年,是7的两倍;我们再看⼀时间⽐较长的朝代:西汉:前202-公元前8年,计194年,约为8的24倍或7的28倍;东汉:25-220年,计195年;西汉与东汉存在的时间跨度基本相等,与B组199数字差不多;西晋:265-316,计51年;东晋:317-420,计103年,约为8的13倍或7的16倍;东晋存在的时间约为西晋的两倍;唐朝:618-907,计289年,约为7的41倍或为8的36倍;北宋:960-1127,计167年,为8的21倍,12的42倍;南宋:1127-1279,计152年,为8的19倍,且与北宋相差15年,为7的两部。

元朝:1206-1368,以成吉思汗1206年建⽴蒙古汗国开始,计162年,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计98年,1279年统⼀全国,计89年;明朝:1368-1644,计276年,为12的23倍或为8的34倍或7的39倍;清朝:1616-1912,计296年,为8的37倍;1616年,努尔哈⾚建⽴后⾦。

关于“历史周期律”的思考

关于“历史周期律”的思考

关于“历史周期率”的思考在本学期《领导科学与艺术》的最后一堂课上,老师提到了一个毛泽东和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率的“窑洞对”,关于这个问题,想在论文当中做一点自己的思考。

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

这个历史现象始终没有一个封建统治者能够跳出。

在新时代的到来之际,黄炎培希望中国共产党能找出一条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最终跨越“历史周期率”的新路。

很多人认为所谓的周期率只是针对过去的封建王朝,可以东欧、苏联的剧变却打破了神话,原来社会主义国家也会改变颜色,这同时让敲响了中国的警钟。

兴亡或治乱的历史周期是历史发展的现象吗?还是历史发展的本质?也就是说它是不是必然规律?这是一个使许多人困惑的问题。

我认为历史周期率不是历史发展的本质,“率”与“律”的一字之差,只是历史现象,因此它不是一种历史规律。

如果将历史周期率视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那么,我们就陷入所谓的宿命论。

因为规律是无法“跳出”的。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的必然趋势,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法则。

人们只能认识规律,遵循规律,任何阶级、政党、政权都无法改变客观规律、“跳出”规律。

有人认为,凡是历史上发生的,都具有必然性,历史周期率在历史上反复出现,是一种必然现象,应该是规律。

凡是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都具有其必然性,这是对的。

但是必然性不等于规律。

我们考察历史,会发现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有两种必然性:一种是遵循历史规律的必然性,如资本主义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阶级、政党必然灭亡等;还有一种必然性是违背历史规律,反向发展的必然性,即由于某种错误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某个事件。

即使不是必然规律,那我们就一定能走出怪圈。

方法是什么?毛泽东给出了答案:民主。

国家制度本质上都是“人民创造”的结果,而“人民创造”也就是“民主”。

因此,民主是一切国家制度的本质。

我们必须牢记两条:第一,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民主制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保障。

以史为鉴 民心向背定兴亡——对中国历史上王朝盛衰兴亡周期律的思考

以史为鉴 民心向背定兴亡——对中国历史上王朝盛衰兴亡周期律的思考

以史为鉴民心向背定兴亡——对中国历史上王朝盛衰兴亡周
期律的思考
赵中源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4
【摘要】王朝的盛衰兴亡和更迭交替其实并非历史的循环。

历代王朝之所以无法摆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周期律的支配,其根本原因在于支配王朝兴衰的不是"天数",亦非统治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广大人民的意愿。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才是历史的规律。

【总页数】3页(P24-26)
【关键词】历史周期律;民心向背;兴亡;思考
【作者】赵中源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3
【相关文献】
1."中国历代王朝盛衰兴亡周期律"的思考 [J], 邸建平
2.中国王朝兴亡的周期律 [J], 刘德增
3.关于中国历代王朝盛衰兴亡周期律的理解与启示 [J], 张玉生
4.中国古代王朝盛衰兴亡的\"周期率\" [J], 屈子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黄都期待用“民主”打破历史兴亡周期律1945年,抗战胜利在即,国共矛盾也日趋激烈。

7月1日,黄炎培、褚辅成、冷遹、左舜生、傅斯年、章伯钧六人从重庆启程,以个人身份飞赴延安,希望能够为国家和平尽一些力量。

毛、黄关于“历史周期律”的“窑洞对”,即产生于这样一种历史背景。

1945年,毛泽东说:“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关于“窑洞对”,最原始的资料,是1945年10月重庆国讯书店发行的黄炎培《延安归来》一书。

黄氏在该书中写道:“有一回,毛泽东问我感想怎样?我答: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

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

有的因为历史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

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下,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

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

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

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我想:这话是对的。

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

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入,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

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详细]无独有偶,同行的左舜生也在延安问了一个相似的问题,只不过他提问的对象是彭德怀。

左氏在饭桌上问彭氏:“假定有一天你们的环境变了,你们有什么方法保证你们的一切做法不会变质?”彭氏的回答与毛泽东完全一致:“假定政治不能民主化,即老百姓不能过问政治,政治又不能约束军人,我想每一个军人都是会要变成军阀的!”在1945年的延安,“民主”这个词是一种潮流,没有理由认为毛氏与彭氏的回答不是发自内心。

[详细]1952年,黄炎培承认毛泽东已通过“民主”成功跳出兴亡周期律“历史兴亡周期律”是黄炎培极为关心的一个政治命题,在其日记里提到过很多次。

1951年7月1日,黄氏写了一首长诗《中国共产党三十年》,首次公开承认该命题已被新政权彻底解决。

诗中说:“对大众紧密联系,对己自我批评,这些武器,会从人群中放出万丈光芒。

只有流水是不腐的,事实已经证明,并不是夸张。

到今天,我识得了,当时延安一席话,我估计过低了;我所得到的答复,是正确的,‘只有人人起来负责,这好政府才会长久’。

”1952年8月4日,全国政协常委会议,毛泽东在晚餐后,向各党派征求意见,黄炎培终于得到机会,当面向毛泽东表达他对当年“窑洞对”的拜服:“三五反胜利结果,证明1945年在延安毛主席答复中共能用民主打破历史传统的兴亡反复的周期率是正确的。

”黄氏把这种拜服写入了他的日记。

此后,黄氏极少再谈及“历史兴亡周期律”。

[详细]但毛、黄二人对“民主”的理解其实是不同的毫无疑问,“窑洞对”里毛泽东提出的用“民主”来打破“历史兴亡周期律”,是不易的真理。

但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民主”究竟是什么?在这个层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毛泽东和黄炎培的理解,并不全然相同黄炎培:民主是天性,是自由的具体化;保障自由要靠制度建设黄炎培毕生致力于教育救国。

对于什么是“民主”,黄氏有自己的一套理解。

1943年,黄氏在重庆出版《民主化的机关管理》一书,在自序中,黄氏说道:“民主的前身,还隐藏着一个名词,是自由。

民主就是自由具体化。

全民自由规则化、制度化。

……所以自由与民主,在教育上为天性。

在政治上为真理。

但一说民主,便以为是指政治上的民主制度,竟认民主为政治学专用的名词。

甚且认为只有欧美式民主政治制度,才配称民主。

则是大谬大谬。

民主的形式,必须滋溉以民主的精神。

民有、民治、民享,随处适用。

“耕者有其田”,“有饭大家吃”,现时口头流行的这一类语句,都没有跳出这原则范围。

民主,何尝限于政治制度。

”黄氏这番话,道出了他对“民主”理解的三个要点:1、民主是一种“天性”,其真义是自由,为保障自由,民主须规则化、制度化;2、民主不单单是指政治制度,而是覆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3、民主不是只有欧美式民主这样一种形式。

第三点尤其值得注意——黄炎培是一个社会主义信徒。

事实上,正如胡适所说,20世纪的圣经就是社会主义,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普遍怀有或深或浅的社会主义信仰。

不独黄炎培如此,那些被教科书标签为“民族资本家”的卢作孚们,同样都是社会主义信徒;甚至包括蒋介石,也毕生都怀着对资本主义的深切厌恶。

黄氏对自己的社会主义信仰也毫不掩饰:“在政治上,民主主义,就是拆穿这些楼板。

在经济上,资本主义,无法消灭阶层的。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拆穿这些楼板。

民主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实际上都是拆穿楼板运动。

”(黄氏把社会运动比喻成楼房里的下层、中层和上层之间的“拆穿楼板运动”)[详细]毛泽东:民主“看来似乎是目的,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毛泽东对民主有过许多论述。

1944 年 6 月 12 日,他在答复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记者的问题时说:“民主必须是多方面的,是政治上的、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党务上的以及国际关系上的,一切这些,都需要民主。

”这种观念显然与黄炎培完全一致。

但与黄氏将民主当作人的“天性”有所不同,毛泽东认为民主仅仅是一种手段:“民主这个东西,有时看来似乎是目的,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民主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这个范畴。

这就是说,归根结蒂,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又说:“民主是一个方法,看用在谁人身上,看干什么事情。

”将民主看作一种“天性”,因“天性”必须获得尊重,故保障民主的制度建设必不可少。

而将民主单纯地看成一种手段,因手段具有可多样性和可替代性,可用也可不用,想用则用不想用则不用,相关的制度建设自然也就往往付诸阙如。

事实也确实如此,毛泽东大量对民主的论述,都集中在“民主作风”层面,如1944 年 12 月 15 日,他在《一九四五年的任务》的演说中批评许多人的官僚主义作风,提出各地应“对此点进行教育,在党内,在党外,都大大地提倡民主作风。

不论什么人,只要不是敌对分子,不是恶意攻击,允许大家讲话,讲错了也不要紧”——但问题是:仅仅“提倡民主作风”,而不是从制度上保证“允许大家讲话,讲错了也不要紧”,是不能真正让“大家”敢于畅所欲言的。

1958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期间又说:“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

民法刑法那样多条谁记得了。

宪法是我参加制定的,我也记不得。

韩非子是讲法制的,后来儒家是讲人治的。

我们各种规章制度,大多数,90%是司局搞的。

我们基本不靠那些,主要靠党的决议和开会。

一年搞四次,不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

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开会有他们那一套,我们还是靠我们那一套”——这实际上是否定了法律层面的民主制度建设。

[详细]对民主的理解差异如此之大,为何黄炎培1952年还对毛泽东表示拜服?既然黄炎培和毛泽东对民主涵义的理解,相差如此之大,何以到1952年,黄氏会当面向毛泽东表示拜服,认为毛泽东确实已经通过“民主”成功跳出了历史兴亡周期律了呢?黄氏这种表态,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政治高压下的违心之论,因为黄氏不但在日记中记述了自己对毛泽东的拜服,而且还在日记中特地附上了一份简报——署名“东流”的一篇《关于“历史周期率”》,该报道亦对新政权成功跳出历史兴亡周期律大加赞扬。

在私人性质的日记中用心附上这样一份简报,很可能意味着黄氏的拜服,是发自内心的。

1945年从延安归来后,黄氏虽然与中共越走越近,但其第三者的中立立场,却始终没有改变,毛泽东曾不满于他“对我在苏北之各种措施攻击甚力”,指的就是黄氏对解放区土改中严重的乱打乱杀现象的不满和批评,黄氏主张减租减息,不赞成暴力土改。

对毛泽东取自列宁的“民主集中制”,黄氏也有诸多意见。

1949年8月29日,黄氏致函毛泽东,提出他对“民主集中制”的看法:“各方都倾心接受民主集中制,我意此时急须将这一名词做一番具体的说明,否则万一发生两种不同的措施,一方以为我是民主,而一方以为是集中……例如民主集中制必备之条件:组织、首脑、小组。

它的施行法,关于选举:从编选名单起到开会当场无记名圈选,应该怎样怎样;关于开会,怎样召集、讨论、议决,到怎样通过记录,怎样保留不同意见;以及关于执行、关于检讨奖惩等等,一一举出实例,说明理由。

这些工夫,管见颇以为需要,只不知已有人做过没有?尊见以为怎样?敬求公余赐教”——很显然,黄氏仍然希望给“民主集中制”这个新事物套上“制度建设”的马辔,黄氏希望在实施“民主集中制”时,能够有清晰的规则和制度可以遵循和约束。

但黄氏的意见,没有得到响应。

虽然对民主涵义理解的分歧未曾消失,但黄氏在1949年之后确实受到了毛泽东极高的礼遇,其各种参政议政的行为也获得了当局极大的尊重。

据其子黄方毅说:“建国后尤其是1954年前,毛经常向黄咨询有关政策,有时夜半之时黄被从睡梦中唤起,赴中南海丰泽园与毛晤谈……有时候,黄从毛处回来,兴奋不已,虽然已至深夜,仍又伏案疾书起来。

……(黄炎培)对毛的政策并非件件都理解和同意,并非是所有都予以首肯的……对毛泽东的不同意见,黄有些是当面提出,有些是去信表达,有些则是回避口笔交锋,而在相关会议上提出……与黄的肯谏、敢谏相对应,毛对黄这位以师长相待的朋友,尤其在建国初期,是很尊重、很客气、很宽厚的。

”至1954年止,黄炎培、毛泽东二人间的来往信件多达近200封。

这种亲密程度,是其它民主人士如梁漱溟等人所不敢企及的。

黄氏自己也对自己所担任的角色和所获得的尊重相当满意——1952年的“三反五反”运动中,黄氏反映了很多问题,大多受到了当局的重视,黄氏对此非常满意,3月17日在日记中写道:“深深感觉我现职位的确重要,必须努力而也是值得努力。

”这样的“知遇之恩”,大概正是黄氏稍后向毛泽东表示拜服的最主要的原因。

[详细]但黄氏很快就会意识到:仅仅依赖于毛泽东个人对他的“知遇”,而没有制度上的保障,他参政议政的权利和希望收获的尊重,都是不坚实的——1954年,黄氏在统购统销问题上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其子黄万里后来如此总结其父的政治生涯:“一九四九年后任副总理,旋改任人大副委员长,五四年粮食统购统销后于国事无所建树。

” [详细]结语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说道:“从一九五八年批评反冒进、一九五九年‘反右倾’以来,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家长制的现象,不断滋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