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教育综合_名词解释

333教育综合_名词解释
333教育综合_名词解释

333教育综合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育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广义上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上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现代教育是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之间互动的交互过程。

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是一门广泛存在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辩证性、科学性。

教学: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德,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形式的规则。它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规、规则、条例等。教育制度既有与其他社会制度相类似的性质,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学校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的的组织活动。

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育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已有的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形式必须一致,且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老师分别担任。其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与向学生集体教学,但出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创造性人才的日益迫切,20世纪初以来,许多国家的教育界人士都致力于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学制:又叫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课程:简单的说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如小学课程、初中课程、

高中课程。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课程,如语文课程。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的而采取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其中,学习过程中用来进行信息加工上的策略称为学习认知策略,用来调节学习控制过程,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学习的策略则称为学习监控策略。

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受教育者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将只是教育者的独舞,不会有好的结果。

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个人本位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发展。个人本位论把个人的自身的需要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还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如果只强调个人需求与个性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则是片面及其错误的。

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社会本位论主要有以下观点:(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到社会的制约(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一般有两种释义。一种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他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即人类的发展或进化;另一种更为通常的解释是把它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从这个层面上说,人的发展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蕴涵的潜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解放并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这是一种包含着量和质、内容和结构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啵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陶冶: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运用陶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诱导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知识:知识是认识的结果,是经验的有组织的信息系统,主要承载知识“是什么”的问题;知识是认识的过程,是求知的方法,主要指向“怎么用”知识的范畴,知识既是事实、经验的系统,更是人们对知识的分析、判断、选择和运用,知识在本质上不是不变的真理,而是不断更新或扩展的过程。

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出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的培养人才的活

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辩证性、科学性。

讲授法: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观念,促使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讲授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和演讲四种。讲授法的基本要求如下:(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维性、启发性、趣味性(2)要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3)要讲究语言艺术。

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使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自我的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有:师范教育、教师发展学校、校本培训(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反思性教学和教师行动研究等。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其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国情,是适当的。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育条件下,为达到不同教学结果,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也就是说在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中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是指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的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分组教学的,各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则各不相同。作业分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分组教学的,各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则各有不同。

技能: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活动方式或躯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技能的本质是知识的运用,即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技能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初级技能只表示“会做”某件事,而未达到熟练的程度。初级技能如果经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反复练习,动作就会趋向自动化,而达到技巧性技能阶段。

双轨制:在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简称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

显性课程: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之一。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

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教育既要“解惑”更要“授道”,注重的应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智力水平。同时,在未来社会中,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并不单纯表现在会考高分上,培养创造力比培养学生考高分重要的多。充分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会期待,学会欣赏他们潜在

的价值。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经过选择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总和。它包括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各育以及态度、方法价值观等的内容。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内容,是根据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确定。

德育:广义的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主要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位置。

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教育。它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种社会工作的实际本领。所以,智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叫广域课程,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根本目的: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连系。优点:有利于学生概要的掌握科技文化常识,开阔视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过程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表象;不仅是科学发展、学习方法改革的需要,而且是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缺点:忽视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逻辑和结构,若组成不当,容易导致“大杂烩”;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教材编写、师资等问题。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是为了学校的课程,是指学校在党的方针政策、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的指导下,以明确而独特的办学教育哲学为指导思想,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在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探讨、设计或与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在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国家课程: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一般来说,中央集权的国家比较强调课程的统一性,较多的推广国家课程,而地方分权的国家比较强调课程的多样性,较多的推广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已经认识到,虽然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不同的课程形式,但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在推广国家课程的同时,应该允许开发一定比例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而推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学校,也不应该贬低或排斥国家课程。

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是指校长受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委托,在党支部和教代会的监督下,对学校进行全面领导和负责的制度。在这一领导体制中,校长是学校行政系统的最高决策者和指挥者,是学校的法人代表,他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

科研和行政工作。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思想作风在教学中的体现。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阶段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个别差异。教学中只有针对学生的共同特征和个性差异施教,才能收到理想成果。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与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按其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与纵向流动功能。

课程目标: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觉,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总体规划和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及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等。

学科课程:是课程类型的一种,又称为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学科课程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六艺”和欧洲古希腊的“七艺”都可以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调节自己的兴趣和情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基础的活动过程。

教育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过度教育:指由于过分扩张教育,中等、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开始超过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受教育劳动力面临着知识失业,或者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结果导致收入下降,教育资源被浪费了。也指施教者所实施的教育超过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教育内容、方法等超出了社会对同龄人的普遍要求,超出了学生生理、心理成熟程度及现有知识经验水平;主观方面指:教育超出了学生的兴趣、志向等。

社会助长:是人们在完成简单任务或熟练任务时,如果有观察者在场(观众效应),或者有竞争者(合作者效应),将会激发起优于独处时的表现的倾向。但是对于复杂任务或不熟练

任务,情况则相反,常会出现表现较次的情形。对于人类,关心他人意见者,以及在不认识观众的情形下,这种效应表现得最为强烈。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班主任的基本工作任务: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就是使个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个人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的技术方法。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六艺: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六艺之中,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是小学的课程。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礼的内容极广,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各个领域。乐教是当时的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和舞蹈,蕴涵多种教育因素。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于,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指文字书写。数,指算法。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传统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如何解决“西学”与中国固有文明之间的关系,洋务派提出了经典的方案就是“中体西用”,在中学的主导下肯定西学的辅助作用和器用价值。

从19世纪60年代末开始,有人用“主辅”、“本末”、“体用”这些中国文化固有的范畴来表达中学和西学二者之间的主次问题。1861年,冯桂芬在《采西学议》中写道:“如果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到19世纪90年代,发表类似观点的人越来越多,而表达方式越来越明确,并逐渐定型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直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写《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集中阐述,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京师同文馆: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在外事活动中,由于语言文字的隔阂,所受外交损失极大,为了应付外交的迫切需要,培养本国外交人员和翻译人员。奕?1862年上奏开设外国语学校,其他洋务派也有类似要求,同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京师同文馆,这是第一所洋务学堂。

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受到举国关注,但由于清廷的腐败,政府并没有对大学堂给予充分的投入。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

1922年新学制:1922年11月1日以大总统令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因其采用美国式中小学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该学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小学年限为6年,初中与高中分别为3年,其中中等教育是新学制的精髓。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有教无类:对于有教无类的原意来历有不同理解,关键在于对类作何解释。一般认为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贫贱富贵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子的教学实践切实的贯彻了这一办学方针,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部地区较广;弟子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大多数出身于平民。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它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奴隶主贵族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纪规章,由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因为官府有学而民间私家无学术,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学习专门知识,这就是学在官府。这种历史现象的形成源自于西周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其一,为官有书,而民间无书。限于西周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只有官府才有制作书册的财力和人力。其二,唯官有器,而民无器。礼、乐、舞、

射是西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这些学科需要器物设备和实际演习,只有官府才具备条件。其三,唯官有学,而民无学。由于学术官守,为官之人,学有专守,不传他人,只教其子。子人官府,各从父学,造成了学术垄断。

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学记承袭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视为政治的最佳手段。“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实现良好政治的最佳途径是“化民成俗”,即兴办学校,推行教育,培育人才,以教化人民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风美俗。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也起到作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教育通过对人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使每个人都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智慧,懂得去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定。

监生历制:明洪武五年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行吏事”史称“监生历事”。监生吏事的具体时间不相同,并有考核办法。明朝统治者选派监生吏事,起因是为了弥补明初官吏的不足,然而监生通过吏事,可以较广泛的接触实际,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明朝监生吏事制度,可视为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不过,此制实习到后来,监生日增,吏事冗滥,已徒具形式,失去了其积极意义。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稷下是齐国国都城门,位于齐国国都淄博稷门附近。

齐国的稷下学宫:(1)性质:官家操办私家主持;是一所集讲学、论著、育才活动为一体的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2)特点:学术自由;“不治而议论”,尊重和优待知识分子;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况归纳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三舍法:三舍法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时的一条重要措施,主要内容是:将太学生分为上舍、风舍、外舍三等。在一定的年限及条件下,外舍生得升入内舍,内舍生得升入上舍。上舍生考到上舍上等可立即授官;考到上舍中等免解试和省试,可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考到上舍下等免解试,可直接参加中央省试。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来的严格考试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与太学,提高了太学的地位。三舍法是对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因校址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是宦官为抵抗官僚势力而办。鸿都门学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首先,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苏湖教法:北宋学者胡瑗在主持苏州郡学、湖州州学时,改变传统教法,创立了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即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分斋教学。经义斋选择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为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辅修。两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是为了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这种教法史称“苏湖教法”或“分斋教学”。胡瑗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实行分科教学;实用学科正式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的地位;治事斋学生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开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声。

教学做合一:首先,要“在劳力上劳心”做到“手脑双挥”。其次,懂得行动是知识的来源。再次,要求做到“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己,教人者还要“为教而学”;即知即传。最后,反对入注式教学法。

活教育:1.活教育的目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做中国人”意味着要爱护这块生养自己的土地,爱自己国家长期延续的光荣历史,爱与自己共命运的同胞;对于“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则赋予它五方面的要求(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服务)2.活教育的课程论是从大自然大社会出发,让学生直接去学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即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又具体将活教育课程分为五类(儿童健康、社会、自然、艺术、文学活动)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助的参考;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及自己的经验,提出了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4.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分为四个步骤为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命题:(1)生活即教育: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2)社会即学校:一方面,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另一方面,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3)教学做合一:首先,要“在劳力上劳心”做到“手脑双挥”。其次,懂得行动是知识的来源。再次,要求做到“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从思想背景上来说,生活教育理论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生活教育理论也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摆脱传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培养当时封建制度中骑士阶层的成员为目的。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并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骑士教育分三个阶层:家庭特殊阶段;侍童教育阶段;侍从教育阶段。他们重点学习骑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

骑士教育旨在训练保护封建主世俗利益的武夫,其内容注重宗教道德品质,以养成军事征战能力为主要目的,文化知识极为匮乏。

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也称问答法,产婆术。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所以称为产婆术。产婆术过程分为四步: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提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基于理论,60年代后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终身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成人教育理论家和活动家朗格郎。终身教育理论的观点主要有:(1)教育应该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任何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2)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身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一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3)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对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建立学习化社会有积极意义。

新教育运动:新教育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又称新教育运动。它最初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以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如德国、法国、瑞士、比利时、荷兰和奥地利等国。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新教育运动初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家雷迪、德国教育家里利茨和法国教育家德莫林等人。进入20世纪,新教育的著名代表人物有爱伦-凯、德可乐利、罗素、怀特海和沛西-能等人。

道尔顿制:道尔顿制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创始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在学校里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2)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使用。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一人负责指导学生(3)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可使学生管理简单化。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自由和合作。要使儿童自由学习,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它还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导生制:贝尔-兰开斯特制又称导生制。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开斯特所创。其目的是为了解决英国近代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师资匮乏的问题。其基本方法是教师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当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数额可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奇缺的压力。因此,它一度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英国风行三十余年,并流传到法、德、美、瑞士等国家。采用这种方法。不可避免的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因此,它最终被人们抛弃。

城市学校:城市学校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包含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学校。城市学校内部虽然在课程设置、教师成分、学习年限等方面各不相同,但与传统学校相比,城市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学校类型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在领导权上,由市政当局管

理。从城市学校的归属上看,基本上属于世俗性质。从内容上看,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从培养目标上看,城市学校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

总之,城市学校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其出现标志着新兴工商业阶级的要求和力量。它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独占权。

要素教育论:要素主义教育—代表人物柯南特、巴格莱、里科弗、贝斯特,1938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它主张:(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2)教育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3)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4)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恩物:恩物是福禄培尔为儿童精心设计的游戏材料和教学用品,也即玩具。恩物能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可进一步发展“整体”和“部分”的概念,真正的恩物应该满足三个条件:(1)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2)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面的恩物(3)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

《莫雷尔法案》:1862年,林肯总统批准了议员莫雷尔提议的莫雷尔法。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各州国会的议员人数,拨给每位议员三万英亩土地,各州应将增地收入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大多数州都将增地收入用来创办农工学校或在原有的大学内附设农工学院,农工学院的发展开创了高等教育为工农业生产为服务的方向,改变了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在《莫雷尔法案》的影响下,美国州立农工学院兴起,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特性。

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根据赫尔巴特的主张,统觉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可以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于此相应,他提出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这三种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就产生了教学过程。他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在内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

他认为,兴趣活动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状态主要有两种:专心和审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论。有以下四个阶段:(1)明了: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作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2)联合:由于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这是,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观念的期待状态,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3)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有序,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活动处于要求阶段,需要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4)方法:新旧观念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联系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他的教学形式阶段论是在严格按照心理学过程规律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抽象,以建立一种明确的和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意义上讲,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质的发展,而且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但也因机械化倾向遭到人们的批评。

泛智论: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泛智论”。其所认为的泛智论是一种包括所有科学的统一的、包罗万象的科学和艺术。“泛智论”的集中体现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夸美纽斯强调构建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把一切知识领域的精粹的总和灌输给每个人,使每个人都能掌握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正是基于此想法,夸美纽斯有着“人人均应受教育”、“人人必须学习一切”的主张。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

育的机会,都应该学习一切最重要的知识,所以主张所有儿童不分性别,不分富贵贫贱,都应进学校。

《初等教育法》:1870年《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是英国政府在1870年颁布的关于推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案。该法案规定:(1)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与监督权;(2)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3)对5到12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4)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公立学校,每周学费不得超过9便士,民办学校学费数额不受限制;(5)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等。这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方案,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它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式。该法案颁布后,英国初等教育发展迅速,到1900年,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

公学:公学是一种私立教学机构。但同时相对于私人延聘家庭教师的教学而言,强调这种学校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其教学目的是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其学生是在公开场所接受教育。它较之一般的文法学校师资及设施设备条件好、收费更高,是典型的贵族学校。公学的教育质量较高,在历史上曾为英国培养了不少政治、经济领袖人才,因而总以天才教育相标榜,被称为英国绅士的摇篮。最为人称道的是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

自由教育: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自由教育是“自由人”(即奴隶主贵族)所应享受的,以自由发展理性为目标的教育。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有两个突出的互相联系的涵义:(1)以受教育者具有闲暇为前提,又以受教育者充分利用闲暇为手段;(2)目的在于探索高深的纯理论知识。亚里士多德认为,实施自由教育适合于“以自由人的价值”,可以获得智慧、道德和身体的和谐发展;自由教育同职业训练截然不同,前者高尚,后者卑下。他认为各种行业的实际操作是奴隶们的事务,它有损于智力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又认为,在法律上虽属自由人,但若醉心于狭隘的功利,学为干禄,必然妨碍对纯理论的钻研,同样也是不自由的。

教育漫画: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洛克的《教育漫画》,集中反应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观。本书以绅士教育为主题,分为体育保健、道德教育、智育三个部分,阐明了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有理性、有德行、有才干的绅士或者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本书于1693年问世后,成为欧美乃至世界文化、教育的瑰宝,数百年来被许多人奉为办学的宪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中世纪大学:组织形式: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称学生大学,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先生大学。中世纪大学的课程目标及培养目标: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为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学院作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这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联系,获得文学学位以后可选择其他三科,之后获得博士学位。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中世纪大学的特点:世俗性、国际性、独立自主性等。

1944《教育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恢复因战争破坏的教育系统,英国政府于1944年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即《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教育法》。《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它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它对中央和地方的调整,建立了比较符合英国文化教育传统和不同党派利益的教育领导体制。双轨制的结束及初等、中等和继续教育相互连接的国民教育制度,确立了“人人受中等教育”的观念,扩大了国民教育的机会。它是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1988《教育改革法》:198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大臣贝克提交的教育改革法案,称为《1988年教育改革法》。它分为学校、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内伦敦的教育、其他一般性的规定等四个部分,主要关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但也涉及到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

育管理、教育经费等多方面问题。(1)设立全国统一课程(2)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3)改革学校管理体制(4)加大家长的权利(5)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1988年教育改革法》被看做是英国1944年教育法颁布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尽管也引起了许多争议,但任是一部有深远意义的法令。

《理想国》:柏拉图是古代世界的著名教育思想家,其主要教育著作为《理想国》,是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为重要和伟大的教育著作之一。柏拉图所设想的理想国是一个由哲学王统治的正义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执政者、军人、农工商服从各自的天性,各按其位,各尽其职,互不干扰,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成为理想国的四大美德。理想国统治阶级内部实行共产制。柏拉图认为实现理想国家的重要保证是良好的教育。有了良好的教育方能造就出国家的顺民和合格的统治者。柏拉图认为,应把办好教育作为国家的重要职责,教育应由国家集中管理,由国家管理、监督一切教育机构,取消私人办学,对全体公民实施强迫教育。

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欧洲新教育思想和美国进步主义是影响下诞生,代表著作有杜威的著作《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教育》和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继续不断地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第四,从做中学;第五,以学生为中心;第六,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基本评价:第一,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竞争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第二,其不足之处在于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助产术:苏格拉底助产术是一种教学方法。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理念。它最突出的优点就在于,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考活动,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寻找正确答案,因而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这便是我想起了传统教学的缺陷来。应该说,传统教学的最大缺陷之一便是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学的太被动、太沉闷。既然这样,我们做老师的自然应当能够从苏格拉底那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也不妨偶尔尝试一下用助产术的方法去开展自己的教学活动。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身、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反应的是个体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持续而稳定的系列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心理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心理发展过程呈现出许多阶段;各个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发展速度完全不一样;心理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主要包括: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运动智力、自知智力、社交智力。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即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儿童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认为,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即最近发展区,将会大大提高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元认知:元认知是对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以及调节认知过程的能力,它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简单的说,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其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其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的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是主体自身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元认知的内容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元认知只能通过对认知活动的调控,间接地影响主体的认知活动;元认知落后于认知的发展。

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连系。有意义学习的类型包括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必备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备与新知识相联系的知识准备;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力求成功并选择朝向成功目标的活动的一般倾向。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力求成功的倾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倾向。一个人趋向目标的行为最终要受到这两种动机的综合作用而决定。

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与1960年提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他在教学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之一。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况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学习动机: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趋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内部心理状态,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和成败归因。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的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和迁移不可分割。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学习要素实质上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在学习中的体现。所谓认知风格,

也称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研究较多的是场独立认知方式和场依存认知方式,冲动型认知方式和沉思型认知方式。学习风格由赛伦首先提出。

学习风格对于学习质量、学习效率有很大影响。不同的国家,由于地域文化、教育制度的不同,学习风格是大相径庭;当然,即使是相同的地域及教育制度,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学习风格。它有两个特点:(1)独特性。学习风格是在学习者个体神经组织结构及其机能基础上,受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2)稳定性。学习风格是个体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即具有持久稳定性,很少随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学习风格的稳定性并不代表它是不可以改变的,它任然具有可塑性。

心理健康: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指通过对学习材料的精细加工(对学习材料的意义进行添加、构建或生发等),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习者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把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的教学要: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充分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精细加工的实例,让学生掌握精细加工的方法;及时反馈评价。

发现学习:(1)发现学习的四项原则:一是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二是结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三是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四是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2)发现法的步骤: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提供各种假设;检验假设;验证结论、使问题得到解决。(3)发现学习的优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4)发现学习的局限:在一个大组中,对于学得慢的学生来说,发现学习是比较难的,只有极少数高水平的学生能够真正用发现法学习;对发现学习的界定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发现学习比较浪费时间,很难保证学习的水平。

知识领会:所谓知识领会,是指了解传输知识的媒体的含义,懂得词所标志的事物的情形、性质,对事物获得间接认知的过程。知识的领会从整体上来说,主要是通过对教材的直观与概括这样两个认识环节实现的。

守恒: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学名词。守恒是物体事物不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量是恒定不变的。物体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仍能认识物体的某些特征是不变的。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六七岁开始逐步获得守恒概念。

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主要有元认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认知调节策略。元认知计划策略是指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认知活动开始前计划的程序,想象出活动中会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预计活动的结果并估计其有效性的策略。元认知监控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应用策略的情况进行监控,保证该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有效进行的策略。元认知调节策略是指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构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弥补,及时修正和调整认知策略的策略。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一般是指个体通过应用并超越过去所学规则以产生一个新答案的过程。由于对问题的理解不同,心理学家对问题解决的看法历来也不同。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个体必须对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进行改组、转换和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正强化:任何导致我们以后进行该行为的可能性增加的结果。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

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行为会带来一些结果,这些结果又会影响我们下一步的行为。当行为的结果导致我们以后进行该行为的可能性增加时,正强化就发生了。在正强化中,行为的结果是积极的,所以该行为会频繁发生。正强化又称阳性强化。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

自我提高驱动力:是一种通过自身的努力,能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社会地位的需要。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

知识表征:知识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人们在学习中,都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不同表征而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应用方法。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另外,表象和图示也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形式。程序知识主要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去个性化:去个性化,又叫个性消失亦可叫去压抑化、去抑制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是不会出现的行为。去个性化的外在条件有两个:一是身份的隐匿;二是责任的模糊化。

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代替学习、模仿学习。而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的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不必直接作出行为,不必亲身体验强化,可提高学习效率。

形式训练说:源于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所提出的官能心理学,把迁移看成官能通过训练而得到改善来实现的。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至今在欧美盛行了约200年。它是以官能心理学为依据,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由相应的官能所主宰,各种官能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

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定势使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作出反应,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一种倾向习性,并影响问题是否顺利解决。定势虽然有时可以促进问题解决,但从整体上来说是消极的,它使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变得呆板。当定势阻碍问题解决时,应暂时停下来,定势会自然消除。

变式: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课题的表示常常把解决课题的特别关键的本质属性“隐蔽”在非本质属性中,教师在教学时,就得启发学生一步一步从非本质属性揭露出来。这就必须运用变式规律。

(完整版)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2010-2019

河南大学 2010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制度 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 1、性格 2、挫折 3、前摄抑制 4、能力 二、简答题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2、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3、学生发展的含义及其一般规律是什么 4、班级组织的功能包括哪些内容 三、分析论述题 1、试述当代教育观的转变 2、教师教育行为研究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并举例说明 3、结合实际谈谈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 4、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一般人长,手长过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骨盆细

而扁平,背景发达而柔软,但腰和膝关节萎缩而毫无柔韧性。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 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衣服穿,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 请用心理学的规律解释上述现象。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2、国家课程 3、感觉 4、性格 5、能力 6、再造想象 二、简答题 1、影响随意注意因素主要有哪些? 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3、哪些心理因素影响问题解决 4、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5、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6、教师的职业角色 三、论述 1、试述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2、为什么说教师的研究属于行为研究 3、再创造性思维定义及特点 4、根据再创造性思维定义及其特点分析两位学生回答的优劣

一、名词解释 1、教学模式 2、教学功能 3、德育的一般规律 4、行为矫正治疗 5、内隐记忆 二、简答 1、班主任如何管理班级 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3、知觉有哪些特性 4、为什么说大脑是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器官 5、教师为什么要学心理学 三、论述 1、论述新课改的趋势 2、论述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7、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8、《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也称福斯特法案)。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⑴提出在全国各地5-12岁普及义务教育; ⑵国家仍然保留国民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辅助权,监督权; ⑶将全国分成若干学区,每学区建立可征收税收,地方教育局领导地方教育,承认英国私立教育机构,认为这是国家教育的一种类型; ⑷宗教科目与世俗科目分离。 9、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

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2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 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 育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 等。 4 、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 育规律的科学。 8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 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 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

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18、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333教育综合考研分数线有多少分

333教育综合考研分数线有多少分 本文系统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难度,就业方向,学费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参考书,333教育综合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333教育综合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333教育综合会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教育硕士专业复试分数总成绩不低于310分,且政治英语成绩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85分。复试内容包含对专业能力、专业外语及口语、逻辑分析、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深度考查。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二、333教育综合考研的一些学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三、333教育综合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建议 333教育综合的题型分为三大类: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三种题型,包括四门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这是教育硕士考研里面最难攻克的一门课,因为知识点内容多,背的东西多,还特别繁杂。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名词解释题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9.教育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容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 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

教育学专业名词解释收集汇总大全

名词解释收集汇总大全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

333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情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 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 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容:教师职 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 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 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 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 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 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 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 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 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 的教育规律。 7、格拉底法*: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格拉底法”,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

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教育终生化:与人的生命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应。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朝着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获得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人得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特定要求或产生预期的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体育: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节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课程——广义: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学校开设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教育学名词解释总汇

教育学名词解释总汇 教育 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的教育。狭义的教育 则是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4.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5.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它不仅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使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6.教育科学:是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7.教育规律 8.教育结构:通常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以及不同性质的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 9.教育观念:是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总和 10.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11.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他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他能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2.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他由三部分组成: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根本规则。 1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育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 14.教育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1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得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16.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育之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的教育对象,和特定的教育场景来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施加影响17.制度化教育:是指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18.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9.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20.素质教育: 2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他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身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身。 22.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23.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33教育综合高频名词解释参考答案汇总

各类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高频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 整理人:干雪莹(北京师范大学) 注:本答案为语文教硕导考群推荐参考答案,不承担任何民事法律责任,请参考使用。 郑重声明:本资料语文教硕导考群(317121192)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1、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创立于东汉灵帝,它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鸿都门学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即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相抗衡的产物。但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首先,它打破儒家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史上的一大变革,促进学校多样化。其次,鸿都门学作为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为后来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2、中体西用(6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指导思想。并且提倡“中体西用”的也并不都是洋务派人物,但在洋务派运动时期多附从洋务派,为洋务派提供思想理论。“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实践活动的基本方针,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后来也指导了新政时期的改革。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主张中学之体对西学之用的主导和导向作用,学西学,以补中学之不足。中体西用思想最大的作用在于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得以可能,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而最大的缺陷在于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斥性反应。 3、最近发展区(7 维果斯基在自己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中提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都不仅考虑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跟高的发展要求,这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4、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它使学生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来加以修改。主要有自我计划策略、自我监控策略、自我调节策略、自我评价策略、自我指导策略等。 5、苏格拉底法(13 苏格拉底方法,又称“问答法”、“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讥讽就是对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期末重点+真题)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 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 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 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起源论 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考研真题) 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个体功能 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 教育的正功能 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负功能 是指教育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 教育的本体功能: 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教育学综合333各学校试题名词解释总结

教育学综合333各学校试题名词解释总结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 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 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7、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中公学科专项汇总——教育学名词解释一

中公学科专项汇总——教育学名词解释一 1.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5.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6.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7.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8.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0.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总结

1 教育学▲▲▲ 2 教育质的规定性▲▲▲▲ 3 教育者▲▲ 4 受教育者▲▲ 5 教育中介机构系统▲▲ 6 广义教育▲▲▲ 7 狭义教育▲▲▲ 8 科教兴国▲▲ 9 国兴科教▲▲ 10 教育目的▲▲▲ 11 体育▲ 12 智育▲ 13 德育▲ 14美育▲ 15教育制度▲▲▲ 16 学校教育制度▲▲▲ 17 双轨学制▲▲▲▲ 18 单轨学制▲▲▲▲ 19分支型学制▲▲▲▲ 20 课程▲▲ 21 课程方案▲▲ 22 课程标准▲▲ 23 教科书▲▲ 24 课程目标设计▲▲ 25 课程内容设计▲▲ 26 教学▲▲ 27 教学任务▲▲ 28教学过程▲▲ 29 教学原则▲▲▲▲ a 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 理论联系实际 c 直观性 d 启发性 e 循序渐进 f 巩固性 g 发展性e 因材施教 p.s. 这个有可能单独拿出一条考名词解释也有可能全部都考出大题 30 教学方法▲▲ 31 教学方式▲▲ 32 教学手段▲▲ 33 教学模式 34教**略 35 中小学常用的教育方法▲▲▲ a 讲授法 b 谈话法 c 读书指导法 d 练习法 e 演示法 f 实验法 g 实习作业法 h 讨论法I 研究法/p.s. 这个同样是挑选出一个考名词解释全部出大题的可能几乎为零36 个别教学制▲▲▲▲ 37 班级上课制▲▲▲▲ 38 分组教学制▲▲▲▲ 39 备课 40 上课 41教学评价 42德育▲▲▲▲ 43德育过程 44 德育方法▲▲▲▲▲ a 说服 b 榜样 c 锻炼 d 修养 e 陶冶 f 奖惩 p.s. 这个也是挑选出一个进行名词解释的考核值得注意的是德育方法的每一小点都由可能被考到 45 班主任▲▲▲ 46 教师的“角色从” ▲▲▲▲ p.s. 关于教师劳动的特点和教师劳动的价值这两点的分点比较容易出简单题因此就不在名词解释里面点出来了 47学校管理 48 学校管理体制 49 校长负责制▲▲▲ 50 学校管理目标 51 教学管理 51 教师管理 52 学生管理 53 总务管理 54 学校管理法制化 55 学校管理人性化 56 学校管理校本化 57 学校管理信息化 老规矩▲表示特别重要没有▲并不代表不会考到 中教史 1 学在官府▲▲▲ 2大学与小学 3 国学与乡学 4 六艺▲▲▲ 5 稷下学宫▲▲▲ 6 六经 7 明人伦 8 性恶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