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语发展历史
中国外语教育史

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中国外语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其独特地位。
中国第一所学校是外语学校, 1862 年办的京师同文馆。
中国共产党早在其成立前办了一所外语学校, 1920 年的上海外国语学社, 学生有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柯庆施、曹靖华⋯.等。
外语教育是我国和世界各国交往的桥梁工作。
”其历史可上溯到元朝。
元朝(1280~1368) 是我国以蒙古贵族为统治核心的封建王朝。
元朝政府将其统治下的人民分成四等: 一等是蒙古人; 二等是色目人(包括回回、哈剌鲁、钦察、斡罗思) ; 三等是汉人(包括契丹、女真、高丽等族,) ; 四等是南人(也就是南宋遗民) 。
元代将中央学校分为三类:一为“国子学”, 主要教授儒家学说, 创立于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69 年) 。
二为“蒙古国子学”, 创立于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公元1271) 。
规定蒙古学生70 人, 色目学生20 人, 汉族学生60 人, 共为150 人。
以学习蒙文译为《通鉴节要》为主, 兼学算学。
学成考核, 精通者量授官职。
三为“回回国子学”, 创立于元世祖到元二十六年(1289 年) , 学生人数定为50 人。
限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入学。
所学的不是蒙古文, 而是亦思替非文(即波斯文) , 以培养官衙译史人才为目的。
学科授以回回文文字为主, 专以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为目的“亦思替非为波斯古代都城之名, 亦思替非文字者, 波斯文字也。
回回国子学者, 教习波斯文字者也。
元时所谓回回文字,实波斯文字。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 元代以后, 明代教习外语的学校主要是“四夷馆”。
据《明史》卷七十四《志》第五十载: “自永乐五年(公元1407 年) , 外国朝贡, 特设蒙古、女直(女真———笔者注下同) 、西番(西藏) 、西天(印度) 、回回、百夷(傣族) 、高唱(维吾尔) 、缅甸八馆, 置译字生、通事, 通译语言文字”。
但此时八馆是以翻译语言文字为主, 因而还不是真正的外语学校, 而是翻译机构, 如翻译局。
中国英语教学历史

中国英语教学历史1·英语何时出现在中国?有人说,英语是明朝时随着传教士传入中国的,但我认为应当是清朝传入中国的。
众说周知,现代英语是1500年以后形成的,在那之前是古英语且在欧洲并不流行(英语流行是大英帝国形成以后的事),所以那些传教士不大可能会说英语,像中国很有名的利玛窦就会拉丁文和希腊语,而且也会使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但是并不会英语,另外,明末一些比较开明的士大夫主要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感兴趣,而当时的科学著作都是用拉丁文写的,所以他们学习的应该是拉丁文,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人会英语应该是在清朝以后,比较有名的马葛尔尼访华没有查到当时中国官员会不会讲英语,不过可能出于需要或者好奇应该会学一点。
2·中国何时开始大规模学习英语的?中国最早感知应当通过学习英语进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是被中国称作“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中国清朝著名大臣林则徐。
他被皇帝派到广东查禁鸦片,从中外商人处了解到西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于是组织澳门等地会英语的中国人,翻译外国书报,并将之编译成册。
中国人开始学习英语则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在坚船利炮面前,发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出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学习英语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术的必要条件,并提出了一系列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主张,林则徐的这些建议没有被清政府所接纳,但却在清醒的、爱国的士大夫阶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的共识正在形成。
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再次惨败,清政府才有了较大的震动。
因而,当深受林则徐思想主张影响的中国清朝另一有名的大臣左宗棠将林则徐曾提出的这些建议进一步具体化上奏时,同治皇帝很快予以批准,并把它称之为“实系当今应办急务”。
于是,中国人开始学习英语。
林则徐是中国第一个提出要造“坚船利炮”的中国人。
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从在广东主持禁烟和抗英斗争中,清楚地意识到,必须学习西方国家的长处以抗击外来武装侵略,形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认为没有先进功能的大炮和舰船,就无法与西方强敌在海上抗衡。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英语作为外语开始应用和推广。
1950年教育部、外交部共同颁布《外国语培训规定》,要
求在国家机关、企业团体、学校和其他有关单位举办外语学习班,从
而逐步推动英语教育的发展。
二、英语课程实施阶段:50年代,外语教育进入到社会服务阶段。
教
育部颁布《中学外语教学暂行纲要》,推出以英语为主要外语的教学
规划。
60年代中期,《中学外语教学大纲》正式发布,英语在中学的
正式教学正式开始。
三、改革开放以来:1980年代以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教育也
迎来了发展的空间。
教育部颁布了《学校外语教学暂行纲要》,针对
小学开设了英语课程,专门设立外国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会,开展了外
国语教育研究。
四、英语课程改革:20世纪90年代至今,英语课程不断作出改革。
2002年,教育部颁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明确规定小学应
该设置英语课程。
后来,教育部不断出台新课程,规范英语教学管理,并明确了英语课程的实施原则和教学内容。
简述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简史

简述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简史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旅程。
下面简要概括了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简史:20世纪初- 1949年:早期阶段在20世纪初,中国的英语教育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的外国传教士学校和私立学校中。
这一时期,英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外语,但并没有被广泛推广。
1949年- 196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英语教育开始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英语作为外语被引入学校教育,英语教材开始编写,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系统化。
这一时期,中国的英语教育主要集中在学校,强调语法和基础知识。
1970年代- 19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英语教育带来了变革。
中国开始与外界更紧密地接触,对外国语言的需求增加。
这一时期,英语教育经历了重大改革,教育体系变得更加多元化,包括了初、高中和大学等不同层次。
1990年代- 21世纪初:英语教育的蓬勃发展中国的英语教育开始蓬勃发展,学校数量迅速增加,英语学习的普及率不断提高。
英语考试,如托福和雅思,成为学生升学和就业的重要因素。
外语学习机构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兴起。
21世纪初- 至今:互联网和全球化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英语教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应用程序和各种教育资源来学习英语。
同时,中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英语成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
总的来说,我国英语教育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初期的有限资源到现在的广泛推广和全球化的阶段。
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英语教育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
在未来,英语教育将继续适应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以满足学生和专业人士的要求。
外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及主要流派

- 26-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研究外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及主要流派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崔胜男 孙琳 胡小明【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外语教学的简史,简要阐述了从京师同文馆成立至今的14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外语教育出现六次高潮,分析了曾经影响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教学法流派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关键词】外语教育 教学法 语言能力一、我国的近代外语教育发展历程简介我国的外语教学历史源远流长,这源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开创的辉煌文明。
第一次高潮从1862年至19世纪末。
在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官之后,1863 年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广方言馆,1864 年广州设立了广州广方言馆,1893 年在武昌设立自强学堂,这4 所外语学府设立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昌四座中心城市形成一种甚具气势的外语教育格局。
这类学堂大多聘请外籍人员用外语授课,学生入学后均需先学外语;在正式上课时,外语也是重要的课目。
我国大中学普遍开设外语课应以1903 年为起点。
当时正处于清廷濒临崩溃的转折时期。
第二次高潮在1919年前后。
这次高潮的形成和出国留学有密切的关系。
1911 年清华学堂的成立是个重要的标志,清华的方针是“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以便学生熟悉课程,到美入学可无扦格”。
清华学堂成立之前,相当多的教会大学已经是“根在国外、权在教会、西人为主、外国方式”。
俄语学习也由于1920年上海外国语学社的成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当时留学热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中国青年通过留学到世界各国去寻求救国图强,报效祖国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次高潮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1948年这时全国大陆即将解放,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将告结束。
甚至到1948年12月,国民党政府还公布了一份《初、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在解放区也是在1948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外事学校,由中央外事组领导。
在东北,1946 年6月,延安外国语学校经中共北满分局书记陈云等同志讨论决定在哈尔滨复校,定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
我国英语专业的发展史

我国英语专业的发展史
中国的英语专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整个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初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英语专业在中国的发展起步较晚,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只是作为一门外语出现在中国的学校里。
此时期以传教士和外国留学生为主要教师,课程注重英语语法和阅读。
这个阶段可以看作是英语专业在中国的起源时期。
兴起与发展(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英语专业开始逐步兴起并得到规范发展。
这个阶段主要以英语专业学校和翻译院校为主,培养翻译人才和外语教师。
教学内容逐渐拓展至口语、写作和翻译等方面。
改革开放与多元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加大,英语专业教育也开始迅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高等院校开始设立英语专业,专业设置逐渐多元化,包括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育、翻译、国际贸易等不同方向。
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逐渐更新,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现代发展与国际交流(21世纪至今):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英语专业趋向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
学校间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教学资源也更加丰富。
英语专业不仅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更强调跨文化交际、国际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需求。
中国的英语专业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现代多元发展的演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不断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
简谈中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历程与进步-精选教育文档

简谈中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历程与进步一、前言我国的外语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取得了巨大进展,在我们庆贺这些成就的同时,仍应谦虚谨慎并寻找差距,发现所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争取在更高的起点上前进。
外语的教学对一个国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重要性在如今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外语的教与学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升学问题、工作问题,更主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所在,愿意学习外语。
如今会讲一门外语,不管是英语还是法语抑或是日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2008年中国举办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更是刮起了一股学习外语的热潮。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中国的英语教学已经由被动教变为了主动教,学生也是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这在中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历程上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与进步。
二、发展历程就我们国家而言,外语教育经历了大起大落。
一开始解放后小学不再开设外语课,中学要不要开设外语课时有争论,大学的外语系有不少下马,所开设的外语语种以俄语为主,大批英语老师改行教俄语。
中苏关系恶化后,又改以教英语为主,大批俄语老师又改行教英语,等等。
这些现象都说明建国初期外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一个萌芽且不稳定的阶段。
到了六七十年代,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文化大革命更是将外语教学这棵小芽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的父辈在那个年代学习的都是政治性很强的所谓的“政治外语”。
可以说是被动地教与被动地学。
在这十年当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这个国家的一举一动,因此科、教、文、卫等方面都没有取得什么大的进步,更不要说英语教学了。
70年代末,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给迷茫中的中国送来了一丝光明,中国的未来有了一线希望。
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同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与此同时外语教学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80年代的中国不能再教政治英语,应该多吸取外国的优秀教学经验来充实我们自己,中国的外语教学开始重新起步。
到了80年代,我们可以幸喜地看到在中国的大中城市的中学与大学里都讲授系统的外语知识,不过此时由于教学水平有限,在硬件及软件上都有很大的不足。
中国英语教育史

中国英语教育史
中国英语教育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在这个时期,中国
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1850年代,西方传教士开
始在华传教,并开设学校,开始在中国传播英语。
1872年,
上海英华书院成为中国第一个正式开设英语教育的学校。
20世纪初,西方教育在中国得到广泛推广。
1902年,清政府
成立了第一所正式的现代学校——北京大学堂,开始提供英语课程。
此后,英语教育在中国各地的学校中逐渐普及。
然而,中国英语教育的进程在20世纪初受到了各种困难和阻力,例如政治动荡和战争等。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外语教育被严重压制,英语教育几乎停止。
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外语教育得到了恢复和重视。
英语被确定为重点培养的外语之一,大量的英语学习机构和培训班开始涌现。
1980年代末,中国开始全面推行英语普
及教育,将英语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
此后,英语教育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强,英语在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英语教育逐渐成为中国学生的必修课程,许多学校也开始引入更先进的英语教学方法和资源。
然而,中国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教师素质不一、应试教育倾向等。
同时,中国也正积极推动英语教育的改革,致力于提高英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总的来说,中国英语教育经历了从引进到恢复和发展的过程,目前正朝着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外语教学历史
外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出现在我国的官方学校教育体系里,始于我国近代,已经有较长的历史。
明代初叶,随着明朝政府对外经贸活动的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外语作为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必不可少的语言载体,其需求越来越强烈。
1.明朝政府于是在1407年(明永乐五年)设立了“四夷馆”。
这是我国正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所外文学校。
据《明史》记载,“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掌译书之事。
”入学考试“止考汉文数字或七言绝句,人馆后再学番文。
”开始学生只学“翻译杂事”一门普通课程,后来又增加了“译写来文”和“回答敕谕”两门新课程。
馆里的老师“多征自外国”。
从这些记载来看,这实际上是一所由官方掌管、外教执教、为明帝国对外交往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的官办学校。
2.到了清代,国家对外交往的需求日益紧迫。
清朝政府于1644年(顺治元年)在翰林院设置了“四译馆”,遴选一些翰林学士学习外语。
1727年,增加了“俄罗斯文馆”;1748年(乾隆十三年),“四译馆”改名为“会同四译馆”。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割地求和,国力衰微,外侮加剧。
晚清重臣奕诉在办理外交事务的过程中,深感学习外语与圈运兴衰紧密相关,便上奏折说,“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
”1862年(同治元年),清朝政府以俄罗斯文馆为基础,设立了“经师同文馆”,下设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等,托开了外语教学在我国扩大、发展的序幕。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将外语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列为中学堂的主要教学课程。
3.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划》,次年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把英语为主的外语作为中学必修课程。
1922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在全国统一规定,以英语作为中学外语教学的必修课程。
该标准还规定了中学开设英语必修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等。
民国
时期,中学英语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法,也几乎没有语言教学设备;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大多是学习英语文学作品。
4.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
因为一切向苏联学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急需大量的俄语人才。
所以,1950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教学计划暂行草案》,草案规定在中学开设俄语课。
但是,当时由于俄语师资奇缺,许多英语老师经过短期培训后,开始改行教俄语。
1954年,几经修改的《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规定,各中学根据条件开设俄语或英语课。
1956年,教育部决定,在条件较好的地区,从高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
由于巨大的地域和条件差异,我国1958年才开始把外语科目纳入高校入学考试,但不计人成绩,仅作参考;1962年,外语考试成绩正式计入高考总分;同年,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小学开始开设外语课。
1963年前后,中国和苏联两国关系恶化,许多中学已经不再开设俄语课程。
而此时因为当初许多英语老师改行教俄语,又致使英语师资的培养严重断代,影响了我国英语教学的向前发展。
1964年,教育部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给中学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曙光。
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外语教学也遭受空前浩劫。
学校一度停课,外语教师饱受打击,外语教学停滞、扭曲,外语教材中大量所谓的“资产阶级词汇”被删除,取而代之以政治词汇,这严重违背了青少年对语言学习的科学认知规律。
到1970年,我国高校恢复招生时,外语教学也仍然带着浓厚的左倾政治色彩,教学内容仅限于初级英语水平的句型操练和替换练习。
5.1978年,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国务院对会议形成的文件《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纪要》做出了这样的批示:
为了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把外语教育抓上去,要多快好省地培养各种外语人才。
1982年,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学外语教育工作会,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学外语教育的意见》,要求全国各地中学外语教学以英语为主,全面规划、统筹安排。
经过努力,我国外语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但外语人才的培养仍然无法满足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巨大需求。
1986年,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学外语教学的几点意见》,解决了外语教学在教育方针、教育思想、师资建设、教材教法、教学科研和电教设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确定了以英语作为我国外
语教学的主要语种。
至此。
我国的外语教学开始蓬勃发展。
1993年。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开始使用集听力、口语、阅读和练习于一体的新教材,标志着我国的外语教学开始了同国际外语教学标准接轨的现代外语教学历程,我国的外语教学进入了繁盛时期。
6.新中国成立以来,外语教育事业成绩斐然。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外语教育发展迅猛,成就瞩目,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优秀外语人才,为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对外交往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正在逐步构建。
外语教育在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
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学习外语,就是让我们生活在世界这样的大的社会中,了解国外,也让外国了解中国。
中国的文化悠久,但是那是曾经的过往,就单说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中国只占四分之一,不能夜郎白大。
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如果总是“满足”的话,就只能如咱们的清朝那样。
学习外语,不是说我们的语言不重要,而是说特别重要。
需要我们吸取更多更好的世界优秀文明文化来不断扩充与繁荣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
总之,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回想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发表以来所经历的这么多年,基础外语教育事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虽然问题和困难很多,但外部形势有利。
内部潜力很大,只要全国外语工作者团结奋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工作,就能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为新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各级外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