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阿房宫赋》教案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优秀

《阿房宫赋》教案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优秀

《阿房宫赋》教案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四《阿房宫赋》一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解析和鉴赏《阿房宫赋》全文,详细讲解第一、第二自然段,重点分析骈文的韵律美、修辞手法以及作者通过景物描绘所抒发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阿房宫赋》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及文章的基本结构。

2. 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会分析骈文的韵律美和修辞手法。

3. 体会作者通过对阿房宫的描绘所表达的历史感慨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骈文的韵律美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阅读与鉴赏《阿房宫赋》,学会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阿房宫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历史建筑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a. 学生观察图片,谈谈对阿房宫的了解。

b. 教师简要介绍阿房宫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杜牧。

2. 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结构。

a. 学生朗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 精讲第一、第二自然段。

a. 学生自读第一、第二自然段,标注难点、疑点。

b. 教师详细讲解骈文的韵律美、修辞手法。

c. 通过例句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随堂练习:分析第三、第四自然段的艺术特色。

a. 学生独立分析,相互讨论。

5.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骈文的韵律美和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阿房宫赋》2. 板书内容:a. 作者:杜牧b. 结构:总分总c. 艺术特色:韵律美、修辞手法d. 情感:历史感慨、现实反思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阿房宫赋》第五、第六自然段的艺术特色,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答案示例:第五、第六自然段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展现了阿房宫的奢华与衰败。

作者在描绘阿房宫的同时,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表达了对现实的反思。

阿房宫赋优质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阿房宫赋优质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阿房宫赋优质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学习《阿房宫赋》这一古代文学经典的教学设计。

通过阅读和解析《阿房宫赋》,学生可以了解到汉代文化的精髓,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情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同时,通过学习这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阿房宫赋》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文学地位;2.通过阅读理解,掌握《阿房宫赋》的主要内容;3.分析《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阅读和理解《阿房宫赋》的主要内容;2.难点:分析《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介绍《阿房宫赋》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与理解2.1 学生个别阅读《阿房宫赋》,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读后感,交流讨论;2.2 全班集体阅读《阿房宫赋》,老师解读文中的难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意义;2.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4 整理出作品的主要内容,进行展示和交流。

3.分析与总结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如比喻、夸张、对仗等;3.2 学生自主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3.3 教师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

4.文学创作要求学生以《阿房宫赋》为题材进行创作,可以写诗、写故事、写文章等形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作业,考查学生对《阿房宫赋》的理解程度;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考查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3.通过学生的文学创作作业,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汉代文化和王之涣的其他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七、教学小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阿房宫赋》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文学创作,学生也提升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

《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

《阿房宫赋》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阿房宫赋》;(2)理解《阿房宫赋》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杜牧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阿房宫赋》;(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杜牧创作《阿房宫赋》的历史背景;(2)感受杜牧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阿房宫赋》;(2)理解《阿房宫赋》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3)分析杜牧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风格。

2. 教学难点:(1)《阿房宫赋》中某些句子的理解;(2)杜牧文学才华和艺术风格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牧及《阿房宫赋》的写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阿房宫赋》,感受作品韵律;(2)让学生查找并学习《阿房宫赋》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阿房宫赋》的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分析:(1)引导学生欣赏《阿房宫赋》的文学美感;(2)分析杜牧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风格。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感受杜牧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阿房宫赋》;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平。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阿房宫赋》中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阿房宫赋》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杜牧当时的思想感情。

4.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

《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

《阿房宫赋》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阿房宫赋》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能够分析并欣赏《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能够默写《阿房宫赋》的重要段落和名句。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阿房宫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朗读、背诵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批判精神,理解历史教训。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阿房宫赋》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阿房宫赋》的重要段落和名句的理解和欣赏。

2.2 教学难点:《阿房宫赋》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对《阿房宫赋》的深层含义和作者观点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阿房宫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阿房宫赋》,理解文意,标记生僻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3.4 讲解与分析:教师对《阿房宫赋》的文学特色、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进行讲解和分析。

3.5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阿房宫赋》,体会语言的韵律美。

学生背诵重要段落和名句,提高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4.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阿房宫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以及对《阿房宫赋》的韵律和情感的把握。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5.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5.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制定相应的教学改进计划,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和参考资料:准备《阿房宫赋》的文本,以及相关的文学评论和解析文章。

《阿房宫赋》教案(5篇)

《阿房宫赋》教案(5篇)

《阿房宫赋》教案(5篇)《阿房宫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两课时预习学案1.了解与写作背景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晚唐杰出的诗人。

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

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墅在樊川(长安县),故名)。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

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

2、了解文体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二、赏析学案1、文章题为“阿房宫赋”,都铺陈夸张地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在写作上起何作用?回答提示:第一段:极力描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二段:极力描写阿房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阿房宫这样的建筑、生活说明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因而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就以意在借古讽今,并为下文的议论做好了铺垫。

2、为议论的两段概括主旨,注意体会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回答提示:第三段:秦搜刮虐待百姓导致灭亡(不恤民力导致灭亡)。

第四段:讽喻唐统治者要爱护人民不要重蹈秦的覆辙。

3、课文末出现了四个“后人”,都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回答提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后人”暗指唐统治者。

其余第一个“后人”指秦以后的统治者;第二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李湛);第三个暗指敬宗以后的统治者;第四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之类)。

4、文末一段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根据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二条)。

《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

《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

《阿房宫赋》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阿房宫赋》;(2)理解《阿房宫赋》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及文学价值;(3)分析并欣赏《阿房宫赋》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阿房宫赋》;(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建筑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理解历史兴衰,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阿房宫赋》的文学价值;2.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3. 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 修辞手法的运用;3. 古典文学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2. 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3. 案例分析法:分析《阿房宫赋》中的典型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4. 欣赏教学:品味《阿房宫赋》的优美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阿房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建筑之美;1.2 简介《阿房宫赋》的作者杜牧及历史背景;1.3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阿房宫赋》,理解文意;2.2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杜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3.1 讲解《阿房宫赋》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3.2 分析《阿房宫赋》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3.3 解析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点句子。

4. 案例分析4.1 选取《阿房宫赋》中的典型例子,分析修辞手法;4.2 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和修辞,进行创作练习。

5. 课堂欣赏5.1 品读《阿房宫赋》中的优美语言,提高审美情趣;5.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理由。

6. 课堂小结6.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6.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教案3篇 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3篇 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3篇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下面是分享的精选《阿房宫赋》教案3篇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参考。

精选《阿房宫赋》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第一课时一、导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

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六王毕:完了、结束北构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不霁何虹雨止初晴(2)特殊用法四海一“一”数→动统一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向北、向西“骊山”名→状从骊山未云何龙“云”名→动出现云彩“龙”名→动出现龙未霁何虹“虹”名→动出现虹歌台暖响“响”动→名歌声5.段意理解。

本断可分四层: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1《阿房宫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阿房宫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阿房宫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阿房宫赋》教案杜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并积累本文常用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赋"这一文章体裁,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并找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感受文章所体现出来的士大夫的责任与担当。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保持谦虚态度,具有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1、掌握并积累本文常用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赋”这一文章体裁,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

【教学难点】1、思考并找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感受文章所体现出来的士大夫的责任与担当。

2、认识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保持谦虚态度,具有忧患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作家作品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而杜牧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阿房宫赋》。

二、知人论世陕西省西安市)人。

唐朝文学家,宰相杜佑之孙。

[27]大和年间,考中进士,起家校书郎,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外放黄、池、睦、湖等州刺史。

晚年长居樊川别舍,世称杜樊川。

大中六年,去世,时年五十。

性情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

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

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

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

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

年轻时,好读兵书,注解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

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
第二课时
八、学习第三段
1. 戍卒叫,函谷举——举:被攻占。
2.独夫--失尽人心的君主。
3.戍卒叫--“戍卒”,守卫边疆的士兵;“叫”,呐喊。
4.可怜焦土--“可怜”,可惜;“焦土”,名词活用作动词,变为焦土。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是名词用作状语,铛、石、块、砾,是名词用作动词。
◆学生一脸惶恐,连声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
◆督学啼笑皆非,向校长指责:“贵校的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校长平静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他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四、杜牧,字_______,号_______,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________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牧之、樊川、李商隐、樊川文集)
蜀山兀-- 形容词用作动词,指高高的蜀山变秃了。
廊腰缦回 ——“腰”“缦” 名词→状语 像人的腰部一样,像缦带(绸子)一样
蜂房水涡—— 名词→状语 像蜂房 像水涡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云”“龙”“虹” 名词→动词 出现云彩 出现龙 出现虹
几千万落 落:座。今多指下降,衰败。
(4)第一段是怎样以既简练又夸张的笔法,对阿房宫进行总括性描写的?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作者向统治者敲警钟。
秦朝必亡:暴敛百姓挥金如土(因)一朝覆亡阿房焚毁(果)
后人当鉴:后人不鉴则复哀(明旨)
十、总结全文:
1、主题:借古讽今,通过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的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2、写作特色:
1)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现代幽默令人深思:火烧阿房宫
儿子:“爸爸,老师今天讲了火烧阿房宫。”
父亲:“谁烧的?”
儿子:“项羽。”
父亲:“抓起来了吗?”
督学巡校:
◆盛努之下,督学写了封呈文给教育局局长,禀明原委。不久,收到局长复函说:“烧掉就算了,再拔经费重建阿房宫。”
◆督学到校巡视,与学生交谈间随口问道:“你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吗?”
明确:用“六王毕”等十二个字,勾勒出秦灭六国和阿房宫的建成,笔法简练,突兀有力。“覆压”两句,写出了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是一种夸张的写法。“骊山”四句,写阿房宫依山傍水的走势,非常简练。
七、学习第二段
辇来于秦—— 辇:名词用作状语,用辇车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动词用作名词,指收藏的珠宝,聚敛的金银。精英,形容词用作名词,精品。
刘勰:“赋者,铺也。铺采螭(音chī,铺陈)文,体物写志也。”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通过描摹事物来达到抒写情志的目的。
教学后记:
2)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十一、关于“赋”
“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赋体的演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多用铺陈夸张手法,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呈现散文化倾向,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从内容上看,赋要通过“体物”达到“写志”的目的,结尾的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修阿房宫的材料是从千里之外的蜀、荆运来的,参加修建的工役达七十万人之多。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
返回
秦始皇在讨伐六国的过程中,掠来大量美女和珍宝古玩,咸阳城里的宫殿已显得拥挤,他便下令在咸阳附近修阿房宫。 把尽有的珍宝和宫女搬到阿房宫。
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竟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如同美女般风华绝代的阿房宫就这样结束了它来去匆匆而又凝聚着无数血泪和情愁的生命。
《阿房宫赋》合作探究案
备注
课 题:阿房宫赋杜牧
教学目标:
1、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会导致覆亡的道理;
3、感受并理解本文丰富瑰丽的想象、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词用着状语。铛、石、块、砾,是名词用着动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词用如名词,指收藏的珠宝,聚敛的金银。
这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格。这句话意思就是“燕、赵、齐、楚、韩、魏六国的统治者拥有的无数的金玉珍宝。
朝歌夜弦 ——“朝、夜”,名作状,在早上;在夜间。 “歌、弦”,名作动,唱歌;弹琴。互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阿房宫赋》
二、阿房宫:“阿房”旧读“ēpáng”现读“ēfáng”。
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
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哪两个对立方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三段是围绕秦始皇和老百姓两个对立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秦始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老百姓辛勤劳作,怒气填胸。
九、学习第四段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使动用法,使灭族。……者……也,表判断。非……也,表否定判断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爱:爱护。
六、学习第一段
(1)重点实词
六王毕 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 构: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
不霁何虹 霁:雨后天晴
(2)特殊用法
直走咸阳—— 走:趋向 今多指行走
钩心斗角: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四海一 ——“一” 数词→动词 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骊山”名词→状语 从骊山 “北”“西”名词→状语 向北 向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是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前面我们学习了贾谊写的《过秦论》,他指出了秦的什么过失(即中心论点)呢?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提出了“施行仁政”的主张。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也写了一篇文章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
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为:做。
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词作动词,放火
5. 秦人不暇自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自哀”→“哀自”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7.“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1)“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
(2)“哀”,哀叹。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
(3)四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人,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主要指唐代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研读第四段,要求:说说秦(包括六国在内)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其原因是“不爱其人”。
其目的是“鉴”,即:借古讽今,要唐帝国吸取秦亡的教训,向唐敬宗提出委婉的警告。
第四段:卒章显志。讽谏唐王朝勿蹈秦皇覆辙。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不爱民),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哀之,鉴之)
最后一段的议论以秦为中心,上下延伸,总结历史教训。这一段的哪些话是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
4、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本文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本文文字艰深,则给理解带来难度。
教学方法:
学生务必加强诵读,加大教师指导、讲析的分量,以读读、讲讲、议议、背背的形式贯穿课堂始终。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第二段是怎样写阿房宫内的奢侈的?
第二段从两个方面来写阿房宫内的奢侈。一方面写宫人们的华贵生活,另一方面写对珍宝毫不吝惜。
一、二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哪几个方面?
宫殿建筑的雄伟壮观;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
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