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课大学语文辛弃疾《摸鱼儿》课件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摸鱼儿》课件

• 春意阑珊实则兼指国家大事。风雨、落红、草迷 归路对照当时的政治现实,金军多次侵犯,南宋 朝廷在外交、军事各方面都遭到了失败,国势处 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朝廷昏暗,奸佞当权,蔽塞贤 路,志士无路请缨,春意阑珊的种种描写也就有 了象征意味,含蓄地写出了作者对南宋朝廷前途 暗淡的担忧注意:这里要理解辛弃疾笔下的春意 阑珊并不是一般词人作品中的绮怨和闲愁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 暮春、风雨、落红、蛛网、飞絮、陈阿娇、玉环 飞燕、斜阳
• 以婉约的手法表达出作者不得重用,报国无门的 忧愤,对国事的担忧。委婉而又悲愤地将春色化 入政治,在惜春、相思题材中写政治主题,非常 少见
对比
•
破阵子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 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
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 生!
• 同: • 皆抒发作者报国无门的苦闷,不能实现收
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原理想的悲愤心情。
• 异: • 一直露,一曲折 • 一豪放,一婉约
• 作者生平 •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 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 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 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 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后任司农寺主簿, 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 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 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利民。后被诬落职,先后 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 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 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 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摸鱼儿》上课用课件

• 我劝说春光:你暂且留下来吧,听说芳草已生 遍天涯,会遮住你的归路,你还能到哪里去呢? 怨恨春不回答,竟自默默地归去了。
• 怨春不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怅惘之情。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丝结 网,沾网住漫天飞舞的柳絮,想保留一点 春的痕迹。 蜘蛛是作者自比 殷勤二字,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 忠心耿耿。
摸鱼儿
辛弃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原字坦夫, 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宋 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与真正的英雄。 苏轼以后最伟大的词作家,“苏辛” 并称。宋词在其手中达到了一个崭新的 高度。
第一期(1140-1162)沦陷及起义期
第二期(1162—1181)南渡初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作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 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 柳树梢上,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1.闲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郁闷 2.危景象。 4.旨在点出南宋朝廷大势已去、前途暗淡的趋势。
《摸鱼儿》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著名的比兴体词,以婉约风格赋予 寄托。继承了屈原美人香草文学的创作 艺术,通篇比喻象征手法,借儿女情以 写君臣事,借古事讽今人 。 眼看春光已逝,国事日非,词人借 对春老花残和后妃失宠的感叹,暗示南 宋朝廷的艰危处境,抒发自己愤怒忧虑 的哀怨感情;词作看似委婉,实则激烈, 绵里藏针。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斤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 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定准的重逢 佳期又被耽搁了。是因为她的美貌有人 嫉妒,纵然用千金买下司马相如的《长 门赋》,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 • 陈皇后失宠典故——比拟自己的失意。
• 怨春不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怅惘之情。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丝结 网,沾网住漫天飞舞的柳絮,想保留一点 春的痕迹。 蜘蛛是作者自比 殷勤二字,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 忠心耿耿。
摸鱼儿
辛弃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原字坦夫, 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宋 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与真正的英雄。 苏轼以后最伟大的词作家,“苏辛” 并称。宋词在其手中达到了一个崭新的 高度。
第一期(1140-1162)沦陷及起义期
第二期(1162—1181)南渡初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作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 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 柳树梢上,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1.闲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郁闷 2.危景象。 4.旨在点出南宋朝廷大势已去、前途暗淡的趋势。
《摸鱼儿》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著名的比兴体词,以婉约风格赋予 寄托。继承了屈原美人香草文学的创作 艺术,通篇比喻象征手法,借儿女情以 写君臣事,借古事讽今人 。 眼看春光已逝,国事日非,词人借 对春老花残和后妃失宠的感叹,暗示南 宋朝廷的艰危处境,抒发自己愤怒忧虑 的哀怨感情;词作看似委婉,实则激烈, 绵里藏针。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斤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 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定准的重逢 佳期又被耽搁了。是因为她的美貌有人 嫉妒,纵然用千金买下司马相如的《长 门赋》,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 • 陈皇后失宠典故——比拟自己的失意。
《摸鱼儿》PPT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
正如《长门赋序》的作者敢于不拘泥故事真伪一样,辛弃疾此处也来了个大 胆生发。他说,被冷落的陈皇后本已有了与汉武帝重聚的希望,但是由于遭到武 帝身边其他女子的妒恨,致使佳期无望。这时候,纵使陈皇后千金买得相如的生 花妙笔,脉脉真情又能向谁倾诉呢?词人似为陈皇后而伤感,其实是为自己伤感。
面对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无策。
赏析
相反,出于爱国的义愤,他大声疾呼: "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这一句, 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 说明: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 否则连退路也没了。这两句用的是拟人 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 大自然的规律,但却强行挽留。词里, 表面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 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 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这是第三 层。
稼轩词 之《摸鱼儿》
摸鱼儿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 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 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 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 处。
艺术特点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 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 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 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 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 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 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 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
摸鱼儿课件

玉环、赵飞燕早都变成尘土了吗?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作个闲官的心
情愁苦极了!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柳树梢上,
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写作背景
❖ 《摸鱼儿》作于一一七九年,距辛弃疾北方起义,南归宋朝已过 去了十六个年头。而南宋国势日衰,政权腐朽,收复中原的希望渺 茫,使得辛弃疾的报国之心渐渐灰冷下来。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却 又对它失望。他在这首词中,以春喻国,期望春天长驻久留,不忍 它风雨飘摇,残零败落。但是国如残春,匆匆离去。他不愿面对这 个可怕的现实,然而他又怎么能回避得了呢?他的济世之志,救国 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复兴上面:可是事与愿违,眼见都落了空, 心中是异常的苦痛和矛盾。他爱而不成则生恨心,他恨权奸当道、 蒙蔽君主、不思恢复失地,反而排挤抗金志士。自投奔南宋以来, 辛弃疾从未获得信任重用,初则浮沉于下级僚吏,后又展转于江西、 湖北、湖南地方官。他也曾写《美芹十论》《九议》两文上奏朝廷, 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但是有投无应。故此,在词的下片 中他以长门陈皇后自比,痛陈蛾眉遭妒之愤,并诅咒妥协偷安的权 臣,其命运将一如玉环飞燕。他们既害了国家,最终也就害了自己。
❖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 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 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 士”。汉族,历城(今山 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 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 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 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 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 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 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 治家。
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
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
摸鱼儿课件新

后被诬落职,从四十三岁起,先后在信州 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 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 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 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 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他一生志在抗金,但朝廷对他不重视,未 能展其才用。
麾之即去,招则须来(沁园春)
千金纵买相如赋,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丑奴儿)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千古兴亡,百年欢笑,一时登览(水龙吟) 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水调歌头)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
作品赏析
上片:
抒发作者面对暮春之景 (春归)的无限感伤与哀怨之 情。
第1—4句写“伤春”。
起笔两句总写“春归”。点出了 “风 雨”之景,并用“更能消”、“匆 匆”、 “又”表现深深的慨叹与伤感之意。
3、4句点出“落红无数”之景,进 一 步抒发“惜春”的自己在暮春时节 的 无限忧伤之情。
• 第5—6句写“留春”。 这是紧承上句而写的,因 为“伤”所以“留”。运用拟 人手法,呼唤春天留下不走, 可谓至情之语!点出芳草萋萋 之景。
摸 鱼 儿
•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 赋。
•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 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 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 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 正在,烟柳断肠处。
• 下片借古比今。借古代陈皇后 长门失宠之典比词人遭谗见疑 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了词人 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专权误国 的奸侫小人的憎恨之情。
省优质课-摸鱼儿辛弃疾PPT课件

辛
借春逝隐喻美好时光的流逝
弃
借“长门”典故表达女子遭妒失宠
疾的 怨恨苦闷
以杨玉环、赵飞燕作比,表达女子
对得宠之人的愤恨
借暮霭迷蒙之景表现女子落寞怅惘
的情感 .
9
另
学生精读,再品婉约
一
个
辛
你觉得其中最动人的,
弃 疾
写得最美的一处是什么?
.
10
学生三读,体会寄托
这首词仅仅是在替女子诉怨情吗? 联系辛弃疾的境遇再读这首词,会不 会有新的体会呢?
自南归以来,17年中辛弃疾始
终没有被南宋朝廷重用。
这一次,又把他从湖北转运使
任上调到湖南,距离前线更远了,
他更加失望了。
.
11
学生三读,体会寄托
上阕:
以“春去”为喻 ,写君王疏离,自己不被知 重的处境 。 惜春又怨春的复杂感情,正表现他对君王 (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理。
下阕:
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
在读了这首《摸鱼儿》之后,我们对辛 弃疾的认识有无变化?
一个风格多样的词坛大家
豪放至极,婉约至极
“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
无来者。” (梁启超)
即便是婉约的作品,它依然寄托着
一个武将的赤胆忠心,一个英雄的失
意悲慨。
.
14
屈原在《离骚》中开创“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托儿女之情以写君臣之事,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
.
4
辛词欣赏
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
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
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
辛弃疾《摸鱼儿》课件

艺术手法
比兴、象征、用典等。
风格
婉约中带豪放,情意深长,语言华美,意境深远。
03
《摸鱼儿》的思想内涵
《摸鱼儿》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辛弃疾在《摸鱼儿》中表达了自己对 国家的深沉热爱和担忧,他关注国家 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体现了强烈的 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在词中,辛弃疾表达了对国家分裂的 痛苦和对统一国家的渴望,他希望国 家能够强大、统一,人民能够安居乐 业。
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摸鱼儿》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优美动人,这种对自然景色的关注和描绘对现代社会的生态 保护意识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对人生哲理的启示
《摸鱼儿》中表达的人生哲理,如时光荏苒、人生短暂等,对现代人也有启示作用。现代 人应珍惜时间,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未来对《摸鱼儿》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辛弃疾的创作思想
02
《摸鱼儿》的文学赏析
《摸鱼儿》的词牌和韵律
词牌:摸鱼儿 韵律:此词用入声韵,句调既紧促,又宛转,袅袅娜娜,意味深长。
《摸鱼儿》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意象
春归、花落、日斜、草色、雨余 、烟柳、鸣鸠、微雨等。
象征意义
通过春归伤逝的意象,表达了作 者对南宋王朝国势衰徽的悲叹。
《摸鱼儿》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摸鱼儿》对权贵的批判和反思
对权贵腐败的揭露
辛弃疾在《摸鱼儿》中对权贵的腐败和无耻行径进行了深刻 的揭露和批判,他痛恨权贵对国家和人民的压迫,呼吁社会 公正和正义。
对权贵文化的反思
词中还表达了作者对权贵文化的反思,他质疑权贵的价值观 和道德观,认为权力和财富不应成为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唯一 标准。
《摸鱼儿》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比兴、象征、用典等。
风格
婉约中带豪放,情意深长,语言华美,意境深远。
03
《摸鱼儿》的思想内涵
《摸鱼儿》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辛弃疾在《摸鱼儿》中表达了自己对 国家的深沉热爱和担忧,他关注国家 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体现了强烈的 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在词中,辛弃疾表达了对国家分裂的 痛苦和对统一国家的渴望,他希望国 家能够强大、统一,人民能够安居乐 业。
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摸鱼儿》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优美动人,这种对自然景色的关注和描绘对现代社会的生态 保护意识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对人生哲理的启示
《摸鱼儿》中表达的人生哲理,如时光荏苒、人生短暂等,对现代人也有启示作用。现代 人应珍惜时间,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未来对《摸鱼儿》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辛弃疾的创作思想
02
《摸鱼儿》的文学赏析
《摸鱼儿》的词牌和韵律
词牌:摸鱼儿 韵律:此词用入声韵,句调既紧促,又宛转,袅袅娜娜,意味深长。
《摸鱼儿》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意象
春归、花落、日斜、草色、雨余 、烟柳、鸣鸠、微雨等。
象征意义
通过春归伤逝的意象,表达了作 者对南宋王朝国势衰徽的悲叹。
《摸鱼儿》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摸鱼儿》对权贵的批判和反思
对权贵腐败的揭露
辛弃疾在《摸鱼儿》中对权贵的腐败和无耻行径进行了深刻 的揭露和批判,他痛恨权贵对国家和人民的压迫,呼吁社会 公正和正义。
对权贵文化的反思
词中还表达了作者对权贵文化的反思,他质疑权贵的价值观 和道德观,认为权力和财富不应成为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唯一 标准。
《摸鱼儿》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摸鱼儿优秀课件

一读诗意,初步感知
❖ 3、提问:整首词哀怨伤感,这是一首闺怨诗吗?
点绛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 草,望断归来路。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二读诗境,知人论世
❖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时辛弃疾四十 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 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 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 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 改官六次。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这 一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
❖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是一个 、 。
辛弃疾是一个 奋勇杀敌的爱国将领、 意气风发的豪迈词人。
摸鱼儿
辛弃疾
❖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样 愿去相担去任 愈主 来管 愈钱 遥失粮远的了小。官行。前现,实同僚与王他正恢之复在失山地亭的摆志 下酒席为他送别意,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 他长期积郁于胸英的苦闷之情。
雄
失意英雄: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女子落寞怅惘的情感。
辛弃疾的婉约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特色
结构上
着眼于一个“春”字,以“ 匆匆春又归去”为这首词的 主题和单线,有条不紊地安 排了上下片内容。
艺术特色
抒情手法上
《摸鱼儿》以婉约含蓄见长,通篇采用比 兴,不直抒己见,而是因物起兴,借景抒情, 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拟人化的手法和典 故运用恰到好处。
艺术特色
风格上
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在芬芳悱恻 之中,露磊落不平之气。其手法较近婉 约,与其它豪放词篇迥然有别,可谓柔 中有刚。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 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作者直捣黄龙的梦想
第 四 期 ( 1203—1207 )
晚年再起,参与北伐
时期。
虽无意仕途,但自思 报国日短,68岁的老 英雄仍毅然出山,并 隔江北望,吟出千古 名篇。
• 春天就这样匆匆归去了。
•
• 爱惜春光,常怕花儿开得太早
• 没想到,现在已是落花片片 。
• 春天啊,且停下你那柔媚的脚步 ,
• 你没看见,铺满天涯的芳草
,
已经截断了你的归路
。
• 可恨的是,春天她不理不睬 。
• 只有画檐下的蛛网, • 在殷勤地、整日地挽留着飞絮。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化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风雨”象征国家被风吹雨打,国事飘摇。
“又”:感叹又一个春天即将过去,又暗寓自己又徒 长一岁,报国愿望再次化作清水。
“长怕”:语感强烈,极写花落春归的忧惧,更何况 风雨的几番摧残已使“落红无数”,这更对词人造 成巨大的感情冲击;惜春之情,深沉凝重,悲切感 人。
“落红无数”,正指狼烟遍地,国土沦亡,当权者不 思恢复、却一味媚敌投降、丧权辱国,以至偏安而 不可得的严重现实。
1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作者简介
原字坦夫,后 改字幼安, 中年后别号 稼轩居士, 宋济南历( 1140 - 1162 ) 沦 陷 及 起义期
• 生擒张安国的 少年英雄
第二期(1162—1181)
南渡初期南归后无用武之地 的落寞。
眼看春光已逝,国事日非,词人 借对春老花残和后妃失宠的感叹,暗 示南宋朝廷的艰危处境,抒发自己愤 怒忧虑的哀怨感情;词作看似委婉, 实则激烈,绵里藏针。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 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
画檐蛛网, 尽日惹飞絮。
• 还能经得起几回风雨,
“春”是南宋王朝的化身。
;
上阕小结
——抒发作者面对暮春之景(春 归)的无限感伤与哀怨之情。
• 上片运用比兴手法寄托了更深刻的 思想内涵。你认为“春”、“春归 ”是在比喻什么?
小结:
上片以“春去”为喻,一番春意阑珊的 描写,借喻朝政昏暗,国事日非的局面 已难挽回。
惜春又怨春的复杂感情,正表现他对南 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理。词 人对偏安一隅的南宋一再贻误收复中原 的大好时机表示婉惜,抒发了报国有心 、请缨无路的感慨。
献《美芹十论》《九议》, 提抗金方略,但辗转各地 ,文韬武略与伟大抱负总 难施展。无奈作词以抒怀 ,反映重整河山的壮志, 抒发对投降政策的义愤, 表达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初步形成豪雄悲壮的词风 。
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 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 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 会,登临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里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 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 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 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 颇老矣,尚能饭否。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3
斜阳、烟柳象征衰败的国势和
王朝的昏暗,认为这是最感痛心
之处。表达出词人对国势颓危,
江河日下,不忍闻见的心理,哀
怨沉痛,凄怆欲绝。同时,此景
回应上片,借暮春晚景,暗示南
24
宋的没落命运,寄托了作者对国
下阕小结
—— 借 古 比 今 。 借 古 代 陈 皇 后 长 门失宠之典比词人遭谗见疑不被重用 的遭遇,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忧愤 和对专权误国的奸侫小人的憎恨之情。
梁启超: “回肠荡气,至于此极。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全词总结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时辛 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 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 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作者反 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 年,改官六次。
11
著名的比兴体词,以婉约风格赋予 寄托。继承了屈原美人香草文学的创 作艺术,通篇比喻象征手法,借儿女 情以写君臣事,借古事讽今人 。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 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 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 英雄泪!
——年近而立之年,英雄失意
第 三 期 ( 1181—1203
)闲居带湖、瓢泉
时 期 —— 稼 轩 , 屡 遭
谗忌的苦闷。
创作的丰收期,抒 发豪情壮志外更添壮 志难酬的抑郁和苦闷 ,也颇多闲情逸志之 作。
下片:写自身遭遇。
从古代后妃失宠被 废的故事写起,以娥眉 遭妒表现他对自身遭遇 的不平和权奸当道的痛 心。最后以伤春结束。
长门事, 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 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楼, 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在幽居的长门,阿娇等着情郎, 如梦的佳期总是一误再误。 天生的丽质哟总爱遭人忌妒 纵然我千金买得相如辞赋, 可这内心的幽怨向谁倾诉? 得宠的人们,莫要原形毕露, 你没见赵飞燕、杨玉环已化作 尘土 哎,被人冷落的日子总是最苦。 不要去倚靠高高的栏杆, 这时候,一抹斜阳正照在 柔肠寸断的烟柳深处。
“千金”二句:反用典故,满怀的深情向谁倾诉?
词人遭忌受谗、不为信任的苦闷,报国无门 的愤懑,尽数言明,又与“春不语”相呼应; 自屈原以后,借美女遭弃比喻忠臣被逐是文人 常用的艺术手法。
22
讥刺当权的小人,不
要因一时受宠而得意忘
形,总有一天也将化为灰
烬,诅咒投降派不会有好
下场,讽刺极为尖锐,至
此七句为全词筋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