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

合集下载

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

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间它经历了从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

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

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

杂剧最初流行于北方,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遍布河南、河北。

受方言的影响,它有不同的声腔流派,魏良辅《南词引正》说杂剧声腔有中州调、冀州调和小冀州调。

这种北方声腔的剧种,很快流行于全国。

元人夏庭芝撰著的《青楼集》记述了元代140多个著名戏曲演员(其中男演员30多人)的活动事迹。

这些演员或是“名重京师”、“京师唱社中之巨擘”;或是“驰名金陵”;或是“独步江浙”;或是“淮浙驰名”;或是“驰名江湘间”。

还有“山东名姝”、“维扬名妓”、“湖州角妓”等等。

《青楼集》成书于至正十五年(1355),后又有增订,其时距元亡不远。

它的记述说明元代的杂剧演出由北方发展到南方,遍布各地。

【产生条件】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

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而从文学剧本方面说,主要的一个因素是涌现了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

他们有的是“书会才人”,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

这种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也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成就的普遍提高。

【发展与演变】发展阶段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三期: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

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1295—1332)。

晚期,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1368)。

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元杂剧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颗瑰宝,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它以其独特的戏剧形式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一、元杂剧的发展及其特点元杂剧起源于中国元代(1279-1368年),在这一时期,元朝政权积极推崇戏曲艺术,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元杂剧在元朝上层社会迅速崛起,并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繁荣。

元杂剧以它浓郁的音乐、舞蹈和唱腔表演闻名于世,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戏曲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一种艺术形式。

元杂剧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它的戏曲形式多样,既有它对华彩灿烂的曲艺表演,也有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和动作表演。

其次,元杂剧以音乐的演绎为核心,音乐在整个剧目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元杂剧还注重舞台美术的表现,通过舞台布景、服装造型等手段,使观众陶醉在一个富有视觉美感的艺术空间中。

最后,元杂剧模仿并引用了许多历史和文学作品,使剧目更具吸引力和深度。

二、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元杂剧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首先,元杂剧以其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舞台表演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在元杂剧的舞台上,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使观众深入融入故事情节之中,体验到强烈的戏剧张力。

其次,元杂剧的音乐是其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杂剧以其独具一格的音乐形式和丰富多样的唱腔艺术而闻名。

这些音乐作品经久传世,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杂剧的音乐既表现了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元杂剧在舞台美术和表演艺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元杂剧注重细节和造型美,通过舞台布景、服装造型等手段,使剧目更加生动、形象,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艺术享受。

此外,元杂剧的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表演技巧,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为观众带来更加深刻的戏剧感受。

著名元杂剧

著名元杂剧

著名元杂剧一、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救风尘】:《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校藏《古名家杂剧》本、《新续古名家杂剧》宫集本、《元曲选》乙集本、《元曲大观》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剧情是:妓女宋引章本与安秀才有约,后被恶少周舍花言巧语所惑,不听结义姐妹赵盼儿相劝,嫁给周舍。

婚后宋引章饱受虐待,写信向赵盼儿求救。

因周舍不肯轻易放过宋引章,赵盼儿巧用计策。

她浓妆艳抹,假意愿嫁周舍,自带酒、羊和大红罗去找周舍,周舍喜不自禁。

赵盼儿要周舍先休了宋引章才肯嫁他,刚好宋引章又来吵闹,周舍一怒之下写了休书,赶走宋引章。

赵盼儿与宋引章二人一同离去,途中赵盼儿将宋引章手中休书另换一份。

周舍发觉上当,赶上她们,一把抢过宋引章手中休书并毁掉,还到官府状告赵盼儿诱拐妇女。

赵盼儿反告他强占有夫之妇,使安秀才到堂作证,又出示周舍亲手所写休书。

赵盼儿证据确凿,周舍不能胜她,受杖刑责罚。

宋引章与安秀才结为夫妇。

《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校藏《古名家杂剧》本、《新续古名家杂剧》宫集本、《元曲选》乙集本、《元曲大观》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二、元杂剧的四大悲剧简介关汉卿《窦娥冤》《窦娥冤》取材于汉代流传下来的“东海孝妇”民间故事,关汉卿结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体会,精心写作而成。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它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

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

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

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

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

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白朴
代表作品
《墙头马上》、《梧桐雨》等。
VS
作品特点
白朴的剧作多以爱情和家庭生活为题材, 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他的 作品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 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05
CATALOGUE
元杂剧的影响与传承
对后世戏曲的影响
01
02
03
推动戏曲发展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 戏曲的成熟,为后世戏曲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些技巧不仅增强了表演效果,也展现了演员高超的技艺。
03
舞台布景
元杂剧的舞台布景简单明了,通常以一桌二椅为主,通过演员的表演和
台词来表现场景和环境。同时,舞台布景也会根据剧情需要有所变化,
以突出情节氛围。
04
CATALOGUE
元杂剧的作家与作品
关汉卿
代表作品
《窦娥冤》、《单刀会》等。
作品特点
关汉卿的剧作题材广泛,语言生动,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情节紧凑,具有强烈 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人民对正义和 真理的追求。
元杂剧的特点与影响
总结词
元杂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对 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细描述
元杂剧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表现手法上,例如重视歌唱和舞蹈的运用 ,强调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同时,元杂剧 还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不同地区的杂剧有 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元杂剧的影响深远,它 不仅为后世的戏曲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 创作灵感,同时也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
03
CATALOGUE
元杂剧的表演艺术
角色行当
生行
旦行
扮演男性角色,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等 。生行通过不同的表演风格来刻画人物性 格和形象。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元杂剧
一、元杂剧的起源
概念:元杂剧是我国最早在全国 范围内流行并产生了众多作家和大量 文学剧本的戏剧样式。当时也有人称 它为“传奇”,或者把它和散曲一起 称为“北曲”。
后世为了区别于自唐就已出现 的泛称各类说唱表演艺术为“杂剧” 概念,也是为了区别于宋、金杂剧的 体制,通常就称它为元杂剧、元曲或 北杂剧。
除这四类外,还有一类指剧中需要的音响 效果,如《汉宫秋》第四折连续出现五次“雁 叫科”,《荐福碑》第三折写雷轰石碑,有 “内做雷声科”,即后台作打雷的音响效果。
元杂剧剧本已包含戏曲演出的全部要素 “唱”“念”“做”“打”。
三、元杂剧的繁荣
主要原因:
一、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广泛性)和商业 化
二、众多的知识分子从事或参与 三、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
色对话,还有的是台上脚色和后台人员对话。 如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佛印和尚要行
者置备酒肉款待苏东坡,行者向着后台说: “山下俗道人家,有一百八十多斤的猪,宰一 口儿”,于是出现“内云”:“忒大没有”, 后又有“内云”:“忒小没有”。这“内云” 代表不出场的“俗道人家”说话。
科(介)
通常指唱、白以外的动作。 《南词叙录》:“相见、作揖、进拜、舞 蹈、坐跪之类,身之所行,皆谓之科”,又 说:“以科字作介字,非科介有异也”。
一日承宣入上阳,十年未得见君王。 良宵寂寂谁来伴,唯有琵琶引兴长。 第四折汉元帝下场诗: 叶落深宫雁叫时,梦回孤枕夜相思。 虽然青塚人何在,还为蛾眉斩画师。
散白:
带云:是脚色在歌唱时插入说白,起串联解释
唱词的作用。
背云:即现代戏剧中的“旁白”,又叫“内心
白”,把“暗想”交代给观众。
内云:是脚色在未上场之前在后台和台上的脚
四、元杂剧的内容

元杂剧角色类型

元杂剧角色类型

元杂剧角色类型
元杂剧角色类型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这是元杂剧时分类)。

后改末为生,可分为生、旦、净、末、杂。

(这是南戏时分类)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还有副末、冲末(一号配角)、大末、二末、小末(小男孩)。

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女二号)、搽旦(反号)、花旦(天真活泼之意)、老旦(老年妇女)小旦。

净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有净、副净、二净。

杂是杂角,如,孤(官员)、袛从(侍从)、孛老(老头)、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书生)、邦老(盗贼流氓)。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元杂剧指的是中国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是杂剧的一种,又称为元曲戏剧。

元杂剧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艺术价值。

下面是对元杂剧的详细解释。

元杂剧是一种在元代出现并发展兴盛的杂剧形式。

元杂剧借鉴了唐代的乐府诗、宋代的宋词、南宋的傩神仪式等多种文艺形式的艺术元素,并结合元代的政治、宗教、社会等背景,创造出一种深受当时人民喜爱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吸引了各个社会阶层的观众,并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杂剧以其宏大的舞台场面、丰富的戏曲音乐、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内容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是元曲,即以曲调为特色的元杂剧。

元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散曲为基础的散曲剧,如《西华山》、《长恨歌》等;另一类是以律诗为基础的律诗剧,如《太真外传》、《马丹阳娇妻》等。

元曲结合了音乐、舞蹈、演唱、对白等元素,舞台上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给观众带来了极高的艺术享受。

元杂剧的剧本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宫廷政治、爱情悲剧、民间故事、历史传奇等各个领域。

它的故事性、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都相当突出,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戏剧冲击力。

另外,元杂剧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它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寓意丰富的象征意义,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元杂剧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正场的宫廷戏,也有市井小戏。

元代演员技艺精湛,身穿华丽的戏服,运用多种表演技巧,如武打、舞蹈和说白等,在舞台上展现了精彩的演出。

许多元代著名的演员,如杨洪基、姜昆、方亚芬等,都在元杂剧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总之,元杂剧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戏剧形式。

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多种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名词解释元代1.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善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它脱离了戏曲的雏形阶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一一宋杂剧、金院本,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一一诸宫调。

2.代言体:“代言体”的叙事方式(第一人称),即由故事中人自说自话,自叙其事,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并且让剧中人在具体的情景中互动或发生戏剧冲突。

“代言体”的出现标志着杂剧体式的正式形成。

这是杂剧超越了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最明显之处。

3.元曲:是一个既包括诗歌类的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

由于杂剧是用散曲中的套数来演唱的,所以元曲既可用作二者的统谓或总称,也可以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

4.南戏: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南宋,元统一后衰落,元后期中兴。

5.四大南戏:南戏创作史上负有盛名的四部作品,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

因南戏当时有“传奇”之名,故后来也有“四大传奇”之称。

“四大南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戏的创作水平。

6.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与词有同源关系,体式上都是长短句,只有一段。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

明代1.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的。

“讲史”讲述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之事,由于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 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 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 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 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己后书儿、信 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叨叨令》) • 第一支曲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句,既写秋天 之景,又写离人之情,情景交融,臻于化境,遂 成千古绝唱。第二支曲用经过锤炼的口语,一泻 无余地倾诉了别离的愁闷。相同句式的排比,既 加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又增添了浓重的感情色彩。
• 王国维谓之“一空倚傍,自铸伟词”(《宋元戏曲史》)
第三节 王实甫与《西厢记》
• 《西厢记》元杂剧中单部作品影响最大的。 • 《西厢记》的作者: • 王实甫 关汉卿——第五本有一折中数人对唱的情况,这 明显不合元杂剧的体例,且为前四本所无,它与前四本的 关系乃至出现的年代 • 《西厢记》——《董西厢》——《莺莺传》 • 《董西厢》:张生-郑恒——“争一妇人,似涉非礼”
第一节 元杂剧的兴起
• 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在内的传统戏 剧又称为“戏曲”,这是因为“曲”的演唱在其中有特别 重要的地位。从性质来说,中国戏曲实是一种带舞蹈成分 的歌剧。 • 戏曲:院本、杂剧、诸宫调,至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 才用“戏曲”来通指中国的传统戏剧。
第二节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创作
• 2.艺术:《西厢记》以很高的艺术水平来展现一个美丽的 爱情故事,使得它格外动人。 • A.剧情:由于《西厢记》是一部多本戏,加上关目的布置 又很巧妙,写得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 • 相逢普救寺——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解围——老夫人 赖婚——张生病卧相思床——私自同居——幽情败露—— 红娘据理力争——“白衣女婿”——郑恒骗婚——团圆 • B.人物: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彼此衬托,相映成辉。 • 张生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崔莺莺矛盾、 期盼而执着;红娘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又富于同情心 • C.语言:优美,把剧中的爱情故事描述得风光旖旎,情调 缠绵,声口灵动,彼此相得益彰。宾白基本上都是鲜活的 口语,能够传达各个人物的性格和生动的神态:
关汉卿的艺术成就
• 关汉卿的杂剧具有很强的艺术创造力。 • 从题材的选择来说,关汉卿的许多杂剧,站在普通民众 的立场上,提出了社会正义这一人类生活中的严峻问题。 • 在戏剧结构方面,关汉卿也善于布置情节,在激烈的矛 盾冲突中,营造戏剧氛围,并使舞台演出富于动作性。 • 关汉卿的杂剧中活跃着各种各样的人物,从大家闺秀到 风尘女子,从英雄烈士到市井小民,从权豪势要到地痞恶 棍,大多写得富于生气,表现出鲜明的性格。这里有两点 尤其值得注意:一是关汉卿笔下的人物很少是概念化的产 物,因而具有生活中真实人物的多面性。如《窦娥冤》中 的蔡婆婆,原是个放高利贷的,窦娥实际是她的债权的抵 押品,但她和窦娥之间,却确有一种相依为命的真感情。
• 另一点是作者对人性往往表现出比较宽泛的认可。特别是 对社会下层人物在其特殊处境中的所作所为,绝不从传统 道德的立场上加以丑化和诋毁。 • 在语言方面,关汉卿被认为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 • 这种语言较少文饰,既切合剧中人物的身份与个性,也贴 近当时社会活生生的口头语言,更能把观众感情引入到剧 情和戏剧人物的命运中。而另一方面,所谓“本色”的语 言,又不是简单搬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而是经过艺术的 锤炼。
王实甫《西厢记》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 《西厢记》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表现在: • 第一,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通例,多达五本二十一折。 这种体制上的突破,使情节更为曲折,人物塑造和艺术手 法的运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 第二,人物性格鲜明。这应当说是《西厢记》最成功之处。 王实甫紧紧抓住崔莺莺既爱又怕的心理、张生大胆又带有 书生酸气的特点,将人物写得极有个性。 • 第三,语言优美。《西厢记》的唱词华丽典雅,宾白则是 鲜活的口语,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充满生活气息。正因为 如此,《西厢记》往往被人当成“文采派”的代表。
• • • • • •
如老夫人赖婚的一节: 老夫人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 张生(背云)呀,声息不好了也! 莺莺呀,俺娘变了卦也! 红娘这相思又索害也! 剧中的曲词偏向于华美,形成一种诗剧的风格, 广泛融入唐诗、宋词的语汇、意象,运用骈偶句 式,以高度的语言技巧造成浓郁的抒情气氛。像 “长亭送别”一折中莺莺的两段唱词: •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 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端正好》)
• • • • • •
3.历史剧: 《双赴梦》:关羽、张飞双赴西蜀,托刘备为他们报仇 《哭存孝》:李存孝、李克用 《单刀会》:鲁肃、关羽 荆州 关汉卿杂剧的题材、内容,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一是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层面和人物,并深刻地揭示 了社会的黑暗面; • 二是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 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 • 三是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以及命运对个人的压迫的同 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于美好人生的执着追 求。 • 但是,在关汉卿杂剧中也有若干陈腐的东西。颇有孔孟道 统、三纲五常之类的说教。再有,关汉卿在剧本中还常常 表现出对商贾的轻视,赞美攻读诗书、应试中举而得以 “立国安邦”、“青史标名”的人生道路。
一、《西厢记》的评价
• 1.主题:《西厢记》通常被评价为一部“反封建礼教”的 作品;同时也彰显了情与欲的不可遏制和正当合理。可以 说,作者把反对礼教的主题充分生活化了。像一开场莺莺 所唱的一段《赏花时幺篇》: •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 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 张生初见莺莺时所唱的一段《元和令》: • 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只教 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亸 着香肩,只将花笑捻。
• 王实甫的《西厢记》以《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 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作了修改,从而弥补了原作的 缺陷。这主要表现在: • 一方面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枝叶和臃肿部分,使 结构更加完整,情节更加集中; •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剧中人物更明确 地坚守各自的立场(老夫人——女儿、张生—— 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与尊贵、张生和莺莺、 红娘)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性和吸引力、全剧的主 题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再加上它的优 美而极富于表现力的Βιβλιοθήκη 言,使得这一剧本成为精 致的典范之作。
• 一、代表作品及类别 • 1.公案剧:《窦娥冤》(《感天动地窦娥冤》)、《鲁斋 郎》、《蝴蝶梦》,以《窦娥冤》为例: • 1)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毫无过失 • 2)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造成她一重又一重的不幸 • 2.爱情、婚姻剧: • 《救风尘》:宋引章和赵盼儿、周舍 • 《切脍旦》(又称《望江亭》):谭记儿、杨衙内(阶下囚) • 《拜月亭》:尚书之女王瑞兰、蒋世隆 • 《调风月》:婢女燕燕、小千户、莺莺 • 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婚姻剧
元杂剧
第三章 关汉卿及元前期杂剧
• 基础知识: • 1.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 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 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2、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 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关汉卿的地位: 关汉卿是创作年代最早的作家之一,作品数量和类型最多, 总体上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为杰出。钟嗣成《录鬼 簿》——杂剧家之首,贾仲明对其吊词——“杂剧班头”, 朱权《太和正音谱》——“初为杂剧之始”。 关汉卿:元杂剧最重要的奠基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