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中原典故解释
问鼎中原的意思

问鼎中原的意思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问鼎中原"则成为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
这个成语源自于《左传》,意思是指想要在中原地区崛起、统治天下的意愿。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问鼎中原"的意义和历史背景。
"问鼎中原"的故事根植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背景下。
在古代,中原地区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被视为天下的核心,掌握中原就等于掌握了天下的命脉。
因此,许多有野心的诸侯、统治者都梦想能够问鼎中原,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
在东周时期,各国割据成势,相互争斗不断。
其中,齐国的国君齐桓公就是一个有志向、有实力的统治者。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变法制度,推行"宽政令民"等,最终使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正是因为这些改革的成功,齐桓公有了“问鼎中原”的能力和胆识。
在战国时期,面对烽火连天的混战,公孙衍是那个有志气的人。
他镇守着韩国的国都,希望统一天下,成为中原的霸主。
公孙衍不仅修筑了城墙,加强了国家的防御力量,还积极寻找盟友,希望能力挽狂澜。
虽然公孙衍最终未能实现"问鼎中原"的目标,但他的胆识和努力赢得了后人的赞誉。
再来看秦皇初统一六国,统治天下的情况,秦始皇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他通过削弱其他国家的实力,强化自己的国力,最终使秦国统一六国,实现了中原地区的一统。
秦始皇的成功史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的"问鼎中原"之举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另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刘备。
在三国时代,刘备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
他胸怀统一天下、恢复汉室的志向,努力争取世人的支持。
虽然他没有实现"问鼎中原"的目标,最终被曹操和孙权夹击,但他的成就和风范仍被后世所景仰,成为了一位受到敬仰的历史人物。
通过对这些历史故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问鼎中原"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成语,而是蕴含了一种追求权力、掌握中原地区的雄心壮志。
楚庄王的经典典故

楚庄王的经典典故1:问鼎中原自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国先后伐庸、麋、宋、舒、陈、郑等国,均取得胜利。
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
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
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
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
鼎的轻重不当询问。
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
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的严词斥责,楚庄王只好退出周疆。
2:因猎求士出自汉刘向《说苑君道》【原文】周楚庄王好猎。
夫人樊姬谏不听。
遂不食肉。
王改过。
勤于政事。
王称虞邱子之贤。
姬曰。
未忠也。
妾事君十一年。
求美女进于王。
贤于妾者二人。
同列者七人。
今虞邱子相楚十余年。
子弟宗戚以外。
鲜有所进。
贤者果如是耶。
虞邱子闻之大惭。
乃荐孙叔敖而楚以霸。
吕坤曰。
国家不治。
妒贤之人为之也。
樊姬不妒于宫。
而推治于国。
惟无我心故耳。
故我心胜者。
不能容人。
其终也。
反不能容其身。
然而妒者卒不悟也。
可叹哉。
樊姬女宗。
可以训矣。
【白话解释】周朝楚国的庄王。
常常喜欢打猎。
他的夫人樊姬去劝阻他。
始终不听。
樊姬无法。
就不吃肉了。
楚庄王才觉悟了。
改过自新。
对于国家大事。
非常的勤谨起来。
楚庄王时常称赞虞邱子的贤德。
樊姬说。
这并不算得是忠臣。
我服侍君王。
算起来有十一年了。
曾经访求美女。
献给君王。
比我好的有两个人。
和我同等的有七个人。
现在虞邱子做楚国里的丞相。
也有十多年了。
除了他自己的子弟宗族亲戚以外。
从来没有保举过好人进来。
难道贤人是这样的吗。
虞邱子听见了这番话。
觉得大大的惭愧。
于是就把孙叔敖举荐上来。
楚国因此得以称霸。
3:绝缨大会庄王嘉繇基一箭之功,厚加赏赐,使将亲军,掌车右之职。
因令尹未得其人,闻沈尹虞邱之贤,使权主国事。
置酒大宴群臣于渐台之上,妃嫔旨从。
问鼎中原典故

问鼎中原典故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
公元前607年,楚庄王熊侣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首都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
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
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
”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
”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
”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
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解释是什么

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解释是什么问鼎中原的意思是比喻企图夺取天下,你们清楚问鼎中原这个成语有什么典故吗?下面是店铺网小编带来的问鼎中原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问鼎中原的典故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
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
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
鼎的轻重不当询问。
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
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问鼎中原的解释[释义] 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
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用问鼎中原造句1) 想逐鹿群雄,问鼎中原,你有英雄识英雄的慧眼,只有你最知道,什么样的选择最适合你。
2) 但如果是女真谋反,问鼎中原,然后汉族起义驱逐了女真,事情就很难说了。
3) 难道左转说的‘问鼎中原’还是值得思考的一个文章?因为里面的意思是鼎之轻重,在德不在武力。
4) 洛阳更是九朝古都,周天子一统天下问鼎中原。
5) 第三七章狼族来袭,问鼎中原。
6) 越囯而鄙远,西囯从未有问鼎中原之意。
7) 那一年,服装行业群雄并起,未知谁家问鼎中原。
8) 先生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力主北伐,意欲武力问鼎中原,依当时军力财力及北方情势,实为不智之举。
9) 问鼎刀也是不甘示弱,‘问鼎中原’‘割鹿天下’‘龙争虎斗’三招应变,霸气足。
诸侯争霸的成语典故

诸侯争霸的成语典故
关于诸侯争霸的成语典故非常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问鼎中原: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大小轻重,有取周而代
之的意思。
2.退避三舍:春秋时,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曾逃到楚国,楚成王厚待他,并问将来怎样报
答。
重耳说若能两国交兵,晋军将“退避三舍”。
后来两军果真交战,晋军果真退了九十里。
3.一鸣惊人:齐威王即位三年不理朝政,左右也不敢劝谏。
后来一个叫淳于髡的入谏
说:“国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鸣。
不知是死的还是活的?”威王回答:“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就振作起来,颁布新政,使国家大治。
4.老马识途:春秋时,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
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出征,灭了孤竹国。
在该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这时老马识途,带领军队出险。
5.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将庞涓围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
师,率军救赵。
孙膑主张直接攻打魏都大梁,趁其内虚而退兵。
结果魏军从邯郸撤退后回师大梁,齐军在中途迎击,大败魏军。
以上成语典故均出自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故事。
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

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长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问鼎中原成为众多古代豪强和帝王的终极目标。
这其中既有传奇故事,也有残酷的争斗。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
一、周文王的策划周文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智慧和勇气著称。
周文王在问鼎中原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破釜沉舟”了。
相传周文王率领周军攻打商朝时,他下令将军杵臼焚毁,舍弃军粮,破船沉釜,以此来激励将士浴血奋战,最终成功问鼎中原,建立了周朝。
二、项羽的失算项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统帅,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项羽在战国时期与刘邦争霸,双方争夺中原,最终项羽被刘邦打败。
项羽在这场争霸中采取了冒失和鲁莽的策略,最终导致失去了中原的统治权。
项羽对中原的渴望最终成为了他的梦魇。
三、秦始皇的一统天下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在位时推行了很多改革措施,最终实现了中原的一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修筑秦始皇陵,并推行了一系列集权措施。
秦始皇的一统行动震惊了天下,同时也奠定了中原地区的统一格局。
四、曹操的雄心曹操是三国时期蜀汉蜀汉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他有着雄心勃勃的野心,一直向往着中原的统治权。
曹操在三国时期多次进军中原,试图夺取统治权。
尽管曹操有着过人的智谋和勇气,但最终他未能实现问鼎中原的目标,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击败。
五、王莽的平反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备受争议的帝王,他在西汉末年夺取了中原的统治权。
然而王莽的政治措施举措与民众心意不合,引发了众多的民变和叛乱。
最终王莽被推翻,他的统治也被彻底否定。
王莽受弹劾后,其子王寒接任皇位,但不久即被赐死,王莽的家族也一并被消灭。
六、总结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中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战争故事,每一位历史人物都在中原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这些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代豪强和帝王的野心与抱负,也反映了中原地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问鼎中原的名词解释

问鼎中原的名词解释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而有影响力的历史事件和术语。
其中之一就是“问鼎中原”。
这个词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形容一个人或势力攀升至政治权力的巅峰,并在中原地区(即今天的中国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等省份)取得统治地位。
“问鼎中原”一词最早来源于《左传》,记载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威王。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分裂的时期,七雄争霸,力图统一中原地区。
威王有雄心壮志,他发动了一系列的征战,并迅速扩大了国土。
最终,他的势力逐渐向中原地区拓展,有意问鼎中原。
“问鼎中原”的含义不仅仅是征服中原地区,也包含了夺取中原地区的政治权力和统治能力。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体系中,中原地区被视为最重要、最有权势的地域,掌握了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几乎就意味着控制了整个国家。
历史上,有许多君王和政治家都有过问鼎中原的梦想。
他们利用聪明才智、武力征讨和外交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
这些人中最著名的要数秦始皇和汉武帝。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他通过战争和征服,成功问鼎中原。
他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统一了货币系统和法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帝国时代。
汉武帝继承了秦始皇的统一大业,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通过探索和征服,问鼎中原。
他倡导儒家儒学思想,扩大了汉朝的领土,使中国边疆地区融入中央政权的统治。
然而,并非每个统治者都能够成功问鼎中原。
历史上有许多失败的例子,他们可能无法抵挡来自其他势力的竞争,也可能因为内部纷争而丧失了统治能力。
再加上中原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得问鼎中原成为一个艰难的任务。
然而,“问鼎中原”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它也成为了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一个人或集团的野心和雄心壮志。
在现代中国,许多企业家和政治家也希望能够问鼎中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他们通过创新、竞争和拼搏来追求成功,并渴望掌握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总之,“问鼎中原”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词语。
它不仅仅是一个描述古代中国政治统一的事件,也代表了个人或集体的追求和努力。
问鼎中原的鼎是什么意思

问鼎中原的鼎是什么意思
问鼎中原的鼎意思是: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
问鼎中原基本释义:
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
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
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问鼎中原出处: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问鼎中原的典故:
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
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姬发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
到前606年,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
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
”
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
”
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
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
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
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
”
庄王无话可说。
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签:标题]篇一: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何为'永结秦晋之好'?为什么说“问鼎中原”?“桃李满天下”又出自什么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的权利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公,武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7、合纵连横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在纵横家苏秦的游说主张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成联盟,“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则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用“连横”瓦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8、车同轨、书同文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六国,统一了中国,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大兴土木。
9、鸿门宴指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
项羽在宴会上欲杀刘邦,但刘邦成功逃遁而去。
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后人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10、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
范增不允刘邦求和,刘邦离间项、范,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权宜之计,后用韩信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爱妾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
项羽退至乌江,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1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当初到汉时不为刘邦重用,于是逃走,谋士萧何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
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称帝之后,以韩信谋反为由将他将为淮阴侯,后萧何与吕后设计将韩信处死。
12、投笔从戎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年轻时为官府抄书,曾经投笔慨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于是投身军旅,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31年中平定西域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13、三顾茅庐袁绍于官渡之战败北后,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
公元207年,刘备三访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诸葛亮《隆中对》所言“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14、三国鼎立公元220年,一月,曹操在洛阳病逝,十月,其子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汉献帝退位,东汉灭亡,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1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曹氏帝位,曹丕之孙曹髦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并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既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
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
16、八王之乱西晋中后期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
公元290年,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皇后贾南风除掉汝南网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废除太子。
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废贾后,之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等为争夺皇位展开厮杀。
最终司马越毒死晋惠帝,夺取大权。
西晋从此衰落。
17、淝水之战十六国时期,北方前秦的君主苻坚率80万军队攻打东晋,秦晋两军夹淝水对阵。
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率8万北府兵迎击。
晋军要求秦军后撤,以便渡河一决胜负,秦军撤退之际,晋军渡水突击,秦军大败,连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军到了。
此战直接导致前秦衰亡,东晋则此后数十年间再无外族侵略。
18、南北朝中国历史上一段较长的分裂时期。
南朝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则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公元420年,东晋将领刘煜登基,国号“宋”,统治南方。
北方的北魏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
南北政权分统天下百余年。
19、杨坚建隋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称帝,改国号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
杨坚登基后,节俭肃贪,稳定政权,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绩是,废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
公元589年,隋文帝消灭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270年(东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20、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长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四子齐王元吉。
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因惧怕李世民的势利,屡次设计谋杀李世民。
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著名的贞观盛世。
21、玄奘西行唐代僧人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到达到达天竺国取真经,学遍了当时的各种学说,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历时18年,共带回600余部经文。
他长期从事佛经翻译,译典有《大般若经》《心经》等,并著《大唐西域记》,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22、房谋杜断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房玄龄,一个是杜如晦。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
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
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
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23、日月同天公元689年,临朝称制的“圣母神皇”武则天造“曌”字,自名武曌,意为“日月当空”。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自号“圣神黄帝”。
她称帝以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24、桃李满天下武则天十分信任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推举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有人对他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下”。
25、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期间的一段盛世。
玄宗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能,选拔了姚崇、宋璟等名臣,建制谏官,恢复谏议制度。
完善法制,编纂《唐六典》。
经济上采取改革制度,安民劝农等一系列措施,并崇文重教,这段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史称“开元盛世”。
26、安史之乱唐玄宗执政后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攻陷洛阳,安禄山自立为帝,号大燕黄帝,之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
不久安禄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黄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此次叛变持续8年,史称“安史之乱”,是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27、五代十国唐王朝灭亡以后的53年中(公元907至960年),中国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史称“五代”;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的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28、杯酒释兵权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宋太祖置酒宴请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于言谈中威胁利诱,解除他们的兵权,不久用同样的方式罢免了各个藩镇的节度使,加强了中央集权。
篇二:历史典故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