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写作格式

标题(二号黑体,顶格)【说明: 标题是能反映论文中特定内容的恰当、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含义笼统、泛指性很强的词语(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尽可能不用动宾结构,而用名词性短语,也不用“……的研究”,“基于……”)。
】作者1,作者2,作者1*,……(四号楷体,顶格,通信作者用*标出)(1. 学校院、系名,省份城市邮编;2. 单位名称,省份城市邮编)(小五号楷体,顶格)【说明:如果是省会城市则省略省名。
】摘要(小五号黑体):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
(小五号宋体)【说明: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包含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
要使用科学性文字和具体数据,不使用文学性修饰词;不使用图、表、参考文献、复杂的公式和复杂的化学式,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或术语;不要加自我评价,如“该研究对…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尚未见报道”等。
摘要能否准确、具体、完整地概括原文的创新之处,将直接决定论文是否被收录、阅读和引用。
摘要长度不少于250字。
摘要一律采用第三人称表述,不使用“本文”、“文章”、“作者”、“本研究”等作为主语。
】关键词(小五号黑体):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小五号宋体,全角分号隔开)【说明:关键词是为了便于作文献索引和检索而选取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每篇文章标注3~8个关键词,中文关键词尽量不用英文或西文符号。
关键词选取原则:专指性原则(不扩大、不缩小);专业性原则,应尽量使用已公布的《序词表》中词汇,有利于检索本文;全面性原则,就是把论文的主题内容表达出来;整体性原则,指组合概念的关键词要与论文主题内容一致;不要使用过于宽泛的词作关键词(比如有机物、生态科学,微生物等,这样失去检索的作用)】Trends of Development of Analytical Technique for Protein (五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实词首字母大字)WEI Qin1,2, WU Dan2, ZHANG Xu-zhen2, LI Chao2, WANG Ke-liang(小五号Times New Roman体,姓全大写,名第一个字母大写,两个名之间用“-”连接)(1. Lanzhou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2.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 China)(小五号Times New Roman体)Abstract(小五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The study of quantitative protein is very important and valuable in biochemical and clinical test as well as food test. In this paper, a review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rotein is presented in details, pertaining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必须要有编号,多个项目之间用分号隔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征稿简则

标准 : [ 序号 】 主要 责任者 . 标准 编号 标 准名称 【】 s.出版
地: 出版 者 , . 年
关键词 : 列出 3 8个, - 关键词尽量用《 汉语 主题词 表》 等提
供的规范词 。
专 :序号】 【 专利 申请 者或所有者 . 专利题 名: 专利 国别 , 专利号【]公告 日期或公开 日期 . P.
( 于 电 子 专 利 , 献 类 型 标 志 项 改 为 [/ L, 续 还 应 提 对 文 PO J 后
英 文摘要 : 英文摘要应准确 、 完整 、 明确并能精练地概括文
章 的主 要 研 究结 果 和 结 论 , 语 言 文 字错 误 , 少 于 2 0个 实 无 不 5 词 。英 文 摘 要 包 括题 目, 者 姓 名 ( 语 拼 音 ) 单 位 名 称 ( 作 汉 及 与 中 文对 应 一 致 )研 究 摘 要 及 关 键 词 , 、 文 关 键 词 须一 一 对 , 中 英
文集 : 【 序号】 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出文献题名【 析 析 M或 C 】 , / 专著 主要责任 者. 专著题 名 : 其他题名信 息. 版本项( 1 第 版
不 写 )出 版地 : . 出版 者 , 出版 年 : 出文 献 起 止 页 码 . 析
( 于 电子文献 , 献类 型标志项改 为[ O 对 文 M/L或 CO 1后 /L,
电子 文献 : 号 1 【 序 主要 责 任 者 . 电子 文 献 题 名 : 他 题 名 信 其
息 [BOL. 版 地 : 版者 , E / ]出 出 出版 年 ( 新 或 修 改 日期 )引用 日 更 【
期1 取和访问路径. . 获 致谢 : 如果 有 , 在 文 章最 后 。 放
( 于 电 子 出版 物 。 献 类 型 标 志项 改 为 [O ] 续 还 应 对 文 J L, / 后 提供 : 【 引用 日期 】获 取 和访 问路 径 . . ) 报告 :序号 】 【 主要 责 任 者 . 名 【】所 在 地 : 构 名 , 题 R. 机 出版
环境科学学报文献格式

1、投稿时务请填写投稿者详细准确邮政地址,邮编,手机,固定电话,电子邮箱。
关于稿件的重要信息除作者可在网站查询外,我刊还将通过电子邮件通知作者。
2、本系统不接受作者、文题完全重复的投稿。
如果退稿后重投,请在投稿界面的稿件类型中选择“退后重投稿”,并及时电话通知我刊。
3、特别提示:鉴于我刊来稿量较大,请作者投稿前仔细修改文章。
并由通讯作者把关确认文章格式与我刊规定相符;全文学术观点和文字表达无误;数据及图表正确无误;名词术语规范;统计学处理正确;法定计量单位正确;参考文献与原文逐一核对并按本刊的规范编排准确无误。
对格式与我刊不符的来稿,我刊将直接退稿,作者需重新修改文章格式直至完全符合后再投稿(往复修改会耽误文章审稿和发表时间,请确认已经完全符合投稿要求,格式与我刊发表文章完全一致再投稿。
请仔细阅读以下《环境科学》稿件写作要求,确认已完全理解并遵照执行。
)4、投稿文件超过2M的作者必读《环境科学》稿件写作要求《环境科学》稿件各部分的排列顺序为:中文题名,中文作者及单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作者及单位,英文摘要与关键词,正文(一般包括引言,1材料与方法,2结果与分析,3讨论,4结论),致谢,参考文献。
请在中文摘要及关键词下给出以下内容: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题名论文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内容,为方便检索系统收录,一般不超过20个字;题名中应包含关键词,少用或不用副标题;应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作者姓名与单位文章的署名人及单位应是对文章全部或部分内容做出主要贡献并能对文章内容负责的人和单位。
多作者署名的文章应注明通讯联系人。
通讯联系人用“*”号标注。
如第一作者为通讯联系人则不用“*”号标注。
作者姓名与单位应中英文对照,分别排在中英文文题之下。
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
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名字不缩写。
外国作者的姓名写法遵从国际惯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文章要求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文章要求关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的一些想法一、对学报的初步印象哎呀,说起这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呢,感觉好高大上呀。
它就像是一个装满了各种农业环境知识宝藏的大盒子。
里面的内容肯定都是跟咱们农业环境相关的超有趣的研究啦、发现啦什么的。
我就想象着,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小窗口,透过这个窗口能看到不同的农业环境故事呢。
二、风格上的期待1. 口语化的魅力我觉得呀,要是里面的文章都能像朋友之间聊天那样就好了。
不要那些文绉绉的大词,就用咱平常说话的词儿。
比如说,不要写“此现象的产生乃由于诸多因素”,直接说“这个现象是好多原因造成的”。
这样读起来就很轻松,就像听朋友在身边唠嗑一样。
2. 情感的融入文章要是能有点情感就更好啦。
比如研究一个地方的农业土壤污染改善的文章,作者可以表达一下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还有看到改善后的那种喜悦。
就像“我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看到它被污染我可心疼了,现在它慢慢变好,我可太高兴了”这样。
三、内容方面的设想1.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学报里的研究内容呢,我希望它既能有深度又有广度。
深度就是在一个小的农业环境问题上,能挖得很深,像研究某种新型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长期影响,要详细到具体的微生物种类的变化。
广度呢,就是能涵盖农业环境的各个方面,从土壤、水到空气,从农田到养殖场。
2. 案例的丰富性多来点实际的案例呀。
比如说某个山区通过某种生态农业模式成功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环境,把这个过程详细地写出来。
从最开始的环境问题是什么样的,到怎么想到这个模式的,中间遇到了什么困难,最后怎么解决的,都写清楚。
四、格式的建议1. 小标题的运用可以多来点小标题。
这样文章看起来就很有条理。
比如一篇讲农业水污染治理的文章,可以有“水污染的现状”“治理的尝试”“未来的展望”这样的小标题。
每个小标题下面的内容就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写。
2. 图片和图表的辅助要是能配上一些图片或者图表就更棒了。
比如说讲农业土壤结构变化的文章,来个土壤剖面图的图片,或者不同时期土壤成分比例变化的图表,这样我们读者就能更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啦。
环境科学学报审稿流程

环境科学学报审稿流程环境科学学报是一本权威性较高的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都经过严格的审稿流程,确保文章的质量和可信度。
以下是环境科学学报的审稿流程:一、投稿作者需要将文章投稿至环境科学学报的在线系统中,并按照期刊的要求格式化文章。
在投稿时需要填写作者信息、稿件类型、关键词等相关信息,还需要上传文章的附件。
如果文章符合期刊的基本要求,就可以开始审稿二、初审期刊编辑将对投稿的文章进行初步审查。
主要是看是否符合期刊的主题和基本要求,以及文章是否具有学术价值。
如果文章不符合要求,或者不属于本刊的刊物类型、主题或关注领域,或者文章质量不佳,编辑会拒绝投稿或要求作者进行修改。
三、送审如果文章通过初审,编辑就将文章送交给2-3位审稿人,由他们来对文章进行评审。
编辑会认真选择达到该领域权威资格的专家来进行审稿,并保证文章匿名性,保护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四、评审审稿人会对文章进行评审,并在三周之内提出评审意见。
评审人会根据文章的学术水平、方法、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评审人可以提交三种不同的评审结果:接受、接受并需要修改和拒绝。
如果有一位评审人提出拒绝的意见,编辑可能会另外寻求另外一位审稿人的意见,或者拒绝文章。
五、修改如果文章被评审人接受并需要修改,编辑会将审稿人的意见通知作者,要求作者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文章重新提交。
作者需要根据审稿人的意见进行修改,并解释修改的地方。
如果修改后的文章仍然需要经过修改,就需要进行第二轮修改。
六、最终的决定如果文章通过了审稿人的评审,编辑将根据审稿人的建议和作者的解释作出最终的决定。
最终的决定可能是接受、需要进一步修改或拒绝。
如果拒绝了文章,编辑将通知作者,并提供不同的建议和选择。
七、出版如果文章被接受,编辑将开始进行排版和出版流程,并通知作者。
最终的文章将出版在环境科学学报上,并有机会在该领域影响力较高的期刊上被引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3年审稿专家名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3年审稿专家名录
本刊编辑部
【期刊名称】《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年(卷),期】2024(43)3
【摘要】2023年,共有689位专家为本刊审阅稿件(以审回时间计),既有行业领域的资深专家,也有科技新人。
正是由于以上专家的专业把控、精益求精和无私奉献,才有力保证了本刊稿件质量,使创新性科研成果得以及时发现发表,使科技新人脱颖而出。
在此,本刊编辑部对各位专家的辛勤付出表示诚挚的感谢。
为不断壮大审稿专家队伍,适应现代科技创新的需求,我们衷心地希望广大作者和读者踊跃推荐审稿专家候选人,以不断促进本刊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总页数】2页(PI0002)
【作者】本刊编辑部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
【相关文献】
1.《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审稿专家名录
2.《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年审稿专家名录
3.《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年审稿专家名录
4.《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1年审稿专家名录
5.《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2年审稿专家名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投稿须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投稿须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原《农业环境保护》)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被国内外多家著名检索机构收录,如美国《化学文摘》(CA)和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
本刊主要刊登农业生态环境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论文可分为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研究快报、学术争鸣。
专论与综述具有前瞻性的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研究论点,字数不超过8000字。
本栏主要以约稿为主。
研究报告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文稿每篇以8000字以下(相当于A4纸4个页面)为宜。
包括以下内容: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地址、邮政编码及电子信箱;中文摘要(按GB6447—86的规定撰写);关键词(3—8个);英文题名,作者姓名及单位的英译文;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主要包括前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第一作者简介(列于首页底部,著录内容为: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学位,目前从事的研究工作及论文著作发表情况,电子信箱等)。
研究快报具有创新性的或重大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1500字(A4纸1页面)以内。
包括中英文题目、作者及单位、正文、关键词、作者简介。
快报稿件经专家评审后即期发表。
快报刊登后不影响其研究成果以其他形式发表。
学术争鸣对学科发展的独到见解或对热门问题的个性化演绎,1500字以内,专家评审后即期发表。
1.凡属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省部级以上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目的论文请在来稿中注明(列于首页底部)。
2.为便于专家审稿,作者投稿必须采用电子版,并在附页注明详细(至街道号码)联系地址、电话、E-mail,大专院校必须注明所在院系或专业。
稿件通过E-mail 发来后,编辑部会在2个工作日内回复作者,投稿统一邮箱:nyhjkxxb@。
本刊专家审稿采用匿名制,作者可向编辑部推荐同行审稿专家。
《环境科学学报》稿件格式要求

1. 章节设置:按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规定,本刊要求论文包括以下3部分:前置部分、主体部分和附录(如果有的话)。其中前置部分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单位、邮编(统称作者信息项),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和参考文献表。文章各部分的排列顺序为:题名,作者信息项,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作者项,英文摘要与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表和附录。本刊要求来稿的正文部分原则上应包括“材料与方法”/“资料与方法”/“实验部分”、“结果”、“结果分析”/“讨论”等几部分。
4. 数字用法:根据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的要求正确使用数字,凡计量单位前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其它场合凡可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又很得体时,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公元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引文著录、行文注释、表格和插图中的日期和时刻按GB/T 7408-94规定的扩展格式表示,如1996年1月8日,采用半字线分隔形式:1996-01-08;14时12分36秒为“14:12:36”。小数点前或小数点后超过4位(含4位)的数字,应采用3位分节法,从小数点向左或向右每3位之间空开1/4字距。
�பைடு நூலகம்
8. 附图:附图可随文排,亦可另页排版(此时,须在正文中保留图位并标注中英文图题),但必须与正文放在一个电子文件中。对附图的具体格式要求见另文。
9. 外文学术名词的中译:外文学术名词的中译使用通用的译法,译名在文中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原文。
10. 论文的字体、字号和排版格式要求:投稿时不必按本刊已发表论文的排版格式排版,全文应通栏排,不必双栏排;全文字体可统一用宋体,全文(含作者姓名和单位、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等)字号一律用5号字(论文题目可用3号或4号字);各级标题一律左顶格排,不要居中排。具体要求见另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稿件各部分内容的要求1.论文题名:论文题名要简练并明确反映论文内容,一般在20~25字以内;题名所用每一词语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应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2.论文摘要:摘要应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以第3人称写,避免使用“本文研究了……”、“作者研究了……”等字样;摘要应以过去时态阐明研究工作的目的、实验方法或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其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文也能够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包含与论文同等数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亦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摘要应做到文字精炼、准确,避免自我评价,篇幅一般控制在500字以内;除实在无法变通外,摘要中不宜出现图、表、化学结构式以及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英文摘要应与中文对应,无语言表达错误,符合英文语言习惯;为便于国际交流,英文摘要可适当详细、篇幅适当加长。
3.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一般3~8个;应尽量使用主题词;应避免将词组作为关键词。
4.引言:宜单列标题,标题为“引言”,无字数限制。
引言应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以及本研究的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理论/工程意义等。
引言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写成对摘要的注释,也不要写成研究内容或研究结果的简介。
引言中应着重论述本研究的创新点,一般教科书中已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
摘要行文要有根有据,要提供必要的引文出处,以便于评审专家审核。
5.正文:正文部分应明确阐述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明确交待所用实验方法与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和实验条件。
对于以收集和处理已有数据资料为主的论文,则应详尽报告数据资料来源及其统计、处理方法、关键参数的修正及取值、计算时所用的软件等。
应准确、完整地表述所得结果,以便于同行参考(如涉及技术秘密不宜交待,则不应投稿)。
所报告的结果必须是本次实验得到的,或经过本次数据资料的收集、统计处理后获得的,不能报告文献上已发表或内部资料上已有的数据。
结果部分应单独设一节,不宜笼统放入“结果与讨论”中。
如作者认为有必要,可在报告完结果之后再设“结果分析”、“讨论”、“分析与讨论”等,但所有的分析与讨论必须围绕本次实验结果进行,不能围绕文献上的结果进行讨论,不能写成对相关文献观点的总结。
在解释或讨论实验结果/数据处理结果时,如有必要引用文献上的数据或学术观点,应给出引文。
应正确处理文字与图、表的关系,文中应避免文字叙述与图、表内容的重复,各节应先见文字后见图表,避免节标题后紧跟图或表。
6.结论:结论是本文作者通过实验或资料分析得出的最终、总体的结论,必须明确、完整、精炼且具有条理性(最好分条叙述)。
不能将结论写成论文内容简介。
本刊要求研究论文所报道的必须是作者(或作者群体)在本次研究中所获得的性研究成果,不能作出没有本次实验数据支持的结论,不能引述文献上的结论或作者前次研究获得的结果。
如果导不出明确、有说服力的结论,也可以不给出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
7.致谢:可在致谢部分对项目资助机构、为作者完成项目或完成本文提供过帮助地机构或个人提出感谢。
8.参考文献表:引用他人观点、数据、图表及引用他人实验方法、公式时必须注明出处(参考文献或注解)。
尚未公开发表的数据资料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只能以页下注解的形式列出出处。
因论证需要,作者已发表的内容需纳入本文的,亦应已引文方式予以标注。
引文标注及文后参考文献表的著录格式应符合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
《环境科学学报》稿件版式要求1.稿件用A4纸打印,上下及左右页边距各2cm。
各级标题左顶格,通栏排版(不要双栏排版)。
文题用3号或4号宋体字,作者姓名和单位、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各级标题和文字、文后致谢、通讯作者简介等一律用5号宋体字,图表标题、参考文献表、页下注等用小5号宋体字。
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的标题与具体内容间用冒号分隔;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2.文中附表应随文排,附图可以随文排亦可统一排在文后(但必须与正文放在同一个电子文件中)。
本刊要求图表大小适中,应能够保证看清图表中的线条和文字。
3.在中文摘要及关键词下面左顶格排以下内容:文章编号(“:”后可留空位,编号由责任编辑确定),中图分类号(“:”后可留空位),文献标识码(A)。
4.作者信息项置于文题下面,左顶格排版。
作者项包括:作者姓名、单位、所在城市、邮编。
各作者姓名间用逗号分隔,责任作者(通讯作者)用“*”号标注(第一作者为责任作者时亦应标注);作者单位另起一行排版,不同单位之间一律换行;英文作者项格式与中文相同,置于英文文题下方,左顶格排版。
作者姓名拼写一律姓前名后。
5.中英文收稿日期、修回日期和录用日期等信息项(由责任编辑确定)分别排在中英文作者信息项之后。
6.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在论文首页地脚给出。
其中基金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或其它项目资助情况等需注明项目编号;作者简介部分须注明第一作者的性别、出生年、学位、职称、电子邮箱、联系电话和通讯作者标注信息等。
通讯作者注释内容排在第一作者简介之后并与第一作者简介间用分号分隔,注释中可给出通讯作者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等。
此外,还应在文后(结论、致谢之后,参考文献表之前)另附通讯作者简介。
7.本刊外审实行“盲审”制度,有关作者信息(包括中英文作者姓名、单位、所在城市、邮政编码,以及作者简介、联系电话、E-mail地址,基金项目等)必须隐去,不能出现在正文中。
因此,对于初次投稿或需送专家再审的修改稿,不必满足上述第2条、第4条和第6条要求,在稿件送副主编终审时再将相应信息补回至相应位置。
《环境科学学报》稿件格式要求1.章节设置:按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规定,本刊要求论文包括以下3部分:前置部分、主体部分和附录(如果有的话)。
其中前置部分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单位、邮编(统称作者信息项),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和参考文献表。
文章各部分的排列顺序为:题名,作者信息项,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作者项,英文摘要与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表和附录。
本刊要求来稿的正文部分原则上应包括“材料与方法”/“资料与方法”/“实验部分”、“结果”、“结果分析”/“讨论”等几部分。
2.标题和序号:按国家新闻出版行业标准CY/T 35-2001(《科技文献的章节编号方法》)规定,论文正文部分按层次列标题。
标题序号为3级(1→1.1→1.1.1),3级以下不设标题,可采用序号或字母列出顺序。
标题务求简练,并避免“有序号,无标题”现象。
3.标点符号:应根据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规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行文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尤其避免整段文字“一逗到底”。
4.数字用法:根据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的要求正确使用数字,凡计量单位前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其它场合凡可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又很得体时,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
公元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
引文著录、行文注释、表格和插图中的日期和时刻按GB/T 7408-94规定的扩展格式表示,如1996年1月8日,采用半字线分隔形式:1996-01-08;14时12分36秒为“14:12:36”。
小数点前或小数点后超过4位(含4位)的数字,应采用3位分节法,从小数点向左或向右每3位之间空开字距。
5.数值修约:数值的修约应按GB 8170-87(《数值的修约规则》)和GB 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附录的参考件进行。
6.量和单位:按GB 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3101-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排格式规范》的要求,文中物理量及计量单位一律用法定符号表示。
对于没有法定符号亦业内通用或无约定俗成量符号的物理量,可自行定义。
量符号一般用单个拉丁字母表示,必要时可加上角标或下角标。
在文字叙述时可使用量名称(必须用中文给出量名称),亦可使用量符号,但公式中不能用量名称(中文或英文)代替量符号。
物理量一般排为斜体(个别物理量除外,如pH),单位符号用正体。
可以用下角标、括号内加注等形式修饰物理量,但不能修饰计量单位,如“25%(V/V)”、“17(m/m)”、“26ng/g(dw)”、“μg/kg(土)”、“350mg/LCdCl2”等均是错误的。
不能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如ppm、ppb、ppt、rpm 等。
应注意数字与单位符号的正确书写,如15~20℅应写成15℅~20%,20±1℃应写成(20±1)℃,12×12×20cm应写成12cm×12cm×20cm。
7.附表:①附表应使用三线格式(包括顶线、底线和栏目线)。
表头(项目栏)放在顶线与栏目线之间,栏目线与底线之间为表身。
必要时可在表头和表身内加横向辅线。
②表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一致。
表序与表题居中排,题末不加标点符号。
全表共用单位可加括号编排在表的右上方。
表内数字要对齐排,不能错行错位。
相邻栏内若数字或内容相同,不能用“同上”、“同左”、“″”等代替。
表中数字一般也应按三位分节法排。
如果表的横向项目较多,1页排不下时,可双页排,表题跨两页骑缝居中排。
如表的竖向长,可在次页序排,并在表题位排上“表…(续)”及表内项目。
③表中量和单位应按GB 3101-93的规定标示,即量符号与单位间用斜线隔开。
例如:时间及其单位写为:“t/min”,浓度及其单位写为“c/(mol·L-1)”。
④表注放在表格底线以下。
表注的序号宜用小号阿拉伯数字并加半圆括号置于被注释对象的右上角,如×××1);不宜用星号“*”,以免与数学上共轭和物质转移的符号混淆。
⑤附表应直接排入文中,不必另页专门排。
除表题应中英文对照外,表头信息亦应中英文对照(如排版困难可不进行对照)。
8.附图:附图可随文排,亦可另页排版(此时,须在正文中保留图位并标注中英文图题),但必须与正文放在一个电子文件中。
对附图的具体格式要求见另文。
9.外文学术名词的中译:外文学术名词的中译使用通用的译法,译名在文中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原文。
10.论文的字体、字号和排版格式要求:投稿时不必按本刊已发表论文的排版格式排版,全文应通栏排,不必双栏排;全文字体可统一用宋体,全文(含作者姓名和单位、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等)字号一律用5号字(论文题目可用3号或4号字);各级标题一律左顶格排,不要居中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