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 第二节 密度教案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6.2密度(教案)

第2节密度【2022年版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密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认识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难点: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并分析得出结论。
【教法与学法】教法:实验、归纳、对比。
学法:学案导学自学、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实验。
【课前准备】教师:天平、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铜块(两组,其中有一组包有白纸);烧杯、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学生(分组):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体积不同的铁块、刻度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古时候,在地中海上,有一个叙拉古王国,它的国王交给金匠一定质量的黄金,让金匠为自己打造一顶纯金的王冠,当王冠打造完毕交给国王时,国王发现这个金冠精美无比,但国王却怀疑金匠偷窃了他的黄金而用其他便宜的金属偷梁换柱。
国王令人用秤去称,结果王冠的质量与国王交给金匠的黄金的质量是相同的。
那么王冠是不是纯金制成的呢?二、进行新课(一)生活中鉴别物质种类的方法如何区分不同的物质?老师展示实验器材: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铜块。
颜色相同的不同液体:水和酒精,或水和盐水。
学生观察铁块、铝块、铜块的颜色,并进行鉴别。
学生观察液体,说明区分的方法:闻气味,可区分出酒精和水;尝味道可区分出水和盐水。
老师展示实验器材:包有白纸的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铜块。
如何区分哪块是铁块、铝块和铜块?学生将长方体金属块分别放在两只手上。
学生预设回答:对手压力最大的是铜块、其次是铁块、对手压力最小的是铝块演示验证:将金属块分别放在调节好的天平的左右两盘,比较质量。
质量/g体积/cm3铜块10铁块10铝块10(二)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1.由以上测量提出探究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存在怎样的关系?2.实验方案:几个不同体积的铁块和几个不同体积的铝块,用天平分别测量它们的质量,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与体积相关的长度,计算它们的体积。
一部分小组测量铁块,一部分小组测量铝块。
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简单地与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有了质量、密度的基础知识以后,进一步探讨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前面三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这一节从密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入手,从而引出温度对密度的影响,进而引出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密度鉴别物质,深化对密度的理解,感悟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可从讨论分析密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入新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及其应用,然后通过分析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引出密度知识在鉴别物质中的应用,进而通过例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密度计算公式进行求质量、体积以及判断实心、空心等相关的计算,锻炼、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密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学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
三、教学策略对于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及学生已经具备的密度的有关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与温度、与物质鉴别的关系。
大部分学生对密度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让学生利用实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的上浮、下沉原因是比较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探究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利用密度鉴别物质就显得比较容易。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在情感态度方面,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同时也可能对抽象的物理知识产生畏惧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学会使用密度计测量物质的密度,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途径,培养学生探究物质密度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密度计算,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资源浪费等。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为生活服务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密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以下为具体教学过程:
(3)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态度。
4.教学资源:
(1)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动画等,展示密度现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密度概念。
(2)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3)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第2节密度教学设计

3.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密度公式,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我将采用实验导入的方式。首先,我会拿出一个体积相同的水和冰块,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水和冰块的体积相同,那么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呢?学生可能会认为质量相同,因为它们体积相同。然后我会告诉学生,水和冰块的质量并不相同,而是冰块的质量更大。接下来,我会提问:为什么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密度问题。通过这个实验导入,激发学生对密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密度的重要性。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力学、光学、电学等领域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密度这一章节时,学生需要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内容相结合,形成对密度知识体系的全面认识。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将直观的实验、图片等与抽象的密度公式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我会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密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如饮料瓶、家具等,判断它们的密度是否均匀,以及如何测量它们的密度。这样的题目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我还会布置一些小组合作作业,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并分析实验结果。这样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第2节《密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第2节《密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2节密度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密度》属于课标一级主题“物质”下的二级主题“物质的属性”,是在“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密度”的知识,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密度。
本节是第六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密度”。
第一部分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建立密度概念的基础,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归纳结论的能力。
第二部分“密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比值的方法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要求学生能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能够利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为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4节《密度的应用》以及后续“压强”“浮力”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学生经过第1节《质量》的学习,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在生活中,学生对密度已有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如同样大小(体积)的铁棒比木棒要重、油比水轻……但是,物理学中的“密度”是表征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往往感到难以理解。
在思想方法方面,学生通过“速度”概念的学习了解了利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经历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实验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但科学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证据意识以及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形成结论的能力不足。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能说出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查密度表,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
3.会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科学思维1.通过密度概念的建立,经历分析、推理、论证的过程,体会利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实验证据,分析归纳推理得出结论,提升科学推理能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6.2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定义式,即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能运用密度这一特性来鉴别物质。
3.理解密度与物质种类、温度、状态等因素的关系,知道在相同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恒定的。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小瓶子,里面装有一定量的水,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吗?它是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可能会回答:“通过观察颜色、闻气味等方式来判断。”教师引导:“除了这些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物理方法来鉴别物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物理量——密度。”
(2)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教学注意事项:
(1)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讲解密度知识时,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3)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5)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策略: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个装有不同物质(如石头、木块、橡皮泥等)的袋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第2节 密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第2节密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习惯,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进入课堂后,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体密度的概念,并提问:“你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什么是物体的密度吗?”2. 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0分钟)教师利用教学PPT、物体模型等教学工具,向学生系统地讲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让学生掌握计算密度的步骤和方法。
3. 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15分钟)教师对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进行解释,通过实际的实验和示范,让学生观察和探究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总结浮力与物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4. 案例分析与练习(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密度相关的实际案例,并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5. 拓展与应用(1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和引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和数据的准确性。
6. 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同时,让学生自我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评价1.完成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检验对密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教师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实验和应用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3.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 第2节 密度教案

6.2 密度★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特性2.能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3.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密度是物质的特性,2.学会用用实验数据列表和绘制图象,进一步认识密度是物质的特性3.学会用查表的方法,了解各种物质的密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日常生活中的密度值2.通过了解同种物质的密度是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感悟密度对科技进步的影响★教学重点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教学方法综合启发式、讨论式、实验法、列表图象法★教学准备:天平、刻度尺、大小不同的肥皂块、橡皮块(3个一组)、酒精、水、烧杯、奖牌;表格与坐标纸,多媒体与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出示肥皂块和泡沫)怎样区别?生:看出来的。
师:(再出示两杯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如何区别?生:闻气味。
师:(展示一个奖牌)大家看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材料的?怎么知道?请大家传看。
师:我们有时可以从外观来直接辨别物质,有时却很难分辨,例如自来水和矿泉水,外观根本无法区别,所以我们想知道能不能有一个更科学的方法来区分呢?二、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1.展示手里的泡沫塑料(一大一小)。
师:你能看出什么不同?生:体积大的质量大。
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定性的关系,大家想不想进一步来看,它们之间有没有一个定量的变化关系?生: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师:大家的猜想有没有道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
2.设计实验。
师:现在桌子上给准备了一些器材,愿意研究肥皂块、橡皮块、酒精的同学请举手。
(把学生分组,坐好)师:请各小组讨论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1分钟)师:我们请同学向大家介绍实验的思路。
生:从小到大选择3块肥皂块,用刻度尺测出每一块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出每一块的质量,填入表格。
师:其他小组的思路有没有不同的?大家选择的物质不同,但步骤基本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
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的单位;天平的使用.
难点: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新课教学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
数据如下:
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10 20 0.5
石块1 10 4 2.5
石块2 20 8 2.5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
,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 3
求:ρ 解:3333/109.725.01097.1m kg m
kg V m ⨯=⨯==ρ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 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 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 和V 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V
m =ρ的物理意义。
4.巩固练习:见附件
5、阅读小资料:教材P114-115
课后作业:教材P1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
附件练习题
小 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密度
1. 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 密度公式:V
m =ρ 3. 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 3
) 克/厘米3
(g/cm 3)
1g/cm 3=1000kg/m 3=103kg/m
3 4. 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 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补 充:
教学后记: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
——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5.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