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城市地理学试卷(后附答案)
2023年初三地理人口与城市练习题及答案

2023年初三地理人口与城市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人口是指:a)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数b) 一个城市的居民人数c) 一定地区内的居民活动和居住区域d) 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答案:c) 一定地区内的居民活动和居住区域2.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等于:a) 出生率 - 死亡率b) 出生率 + 死亡率c) 出生率 ×死亡率d) 出生率 ÷死亡率答案:a) 出生率 - 死亡率3. 以下哪个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a) 地形和气候条件b) 影响人口流动的历史因素c) 国家政策d) 交通运输发展状况答案:a) 地形和气候条件4. 以下哪个国家人口最多?a) 俄罗斯b) 美国c) 中国d) 印度答案:d) 印度5. 城市化是指:a)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b) 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的过程c) 一个城市的人口稳定d) 城市的交通、建筑、经济和环境水平的提升答案:a)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二、填空题6. 人口密度 = _______ / 面积答案:人口数量7. 人口数量 = _______ ×人口密度答案:面积8. 人口流出的原因有________ 和 ________答案:经济因素,社会因素9. 人口老龄化是指 ________ 的比例上升答案:老年人口10. 人口增长快慢主要由______ 和 ________ 决定答案:出生率,死亡率三、解答题11. 解释人口过多和人口过少对城市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答案:人口过多会导致城市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人口过少则可能导致经济活力不足,市场萎缩,发展潜力受限等问题。
12. 请列举三个促使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原因。
答案:1) 就业机会更多;2) 教育医疗资源更丰富;3) 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更高。
四、答案1. a) 一定地区内的居民活动和居住区域2. a) 出生率 - 死亡率3. a) 地形和气候条件4. d) 印度5. a)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6. 人口密度 = 人口数量 / 面积7. 人口数量 = 面积 ×人口密度8. 经济因素,社会因素9. 老年人口的比例上升10. 出生率,死亡率解答题答案略。
2023届高考地理专题(人口与城镇)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3届高考地理专题(人口与城镇)好题练习下图为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和城市分布图。
读图,完成1~2题。
1.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B.沿海人口密度大于内陆C.中部人口密度大于四周D.总体上东南部人口密度最大2.图中M地虽地处沿海地区,但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地处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B.多盐碱地、沼泽,不利于农业发展C.降水较少,河流少,水资源缺乏D.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历年ꞏ湘赣粤联考)近年来出现一些逆向流动、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他们有一技之长,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管理经验,懂得市场运作,这类农民工被称为“城归”。
“城归”可以给乡村带来人口红利升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就业,这将给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的现实影响。
据此完成3~5题。
3.“城归”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升高B.国家政策优惠,乡村经济蓄势发展C.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迅速D.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现象较严重4.“城归”给乡村带来的人口红利升级主要是指()A.劳动力数量的大幅度提高B.劳动力年龄构成的年轻化C.劳动力技能与素质的提升D.劳动力性别结构的均衡化5.“城归”对“返乡”地产业活动的影响不包括()A.创造就业机会B.带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C.促进产业升级D.导致产业恶性竞争加剧(历年ꞏ山东泰安二模)随着全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旅游城市土地投资和开发日益强盛,用地空间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
土地出让空间区位选择与诸多社会经济因素有关,其中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对土地出让具有重要影响。
下图为安徽省黄山市城市土地出让区位模式图。
据此完成6~7题。
6.黄山市城市用地的分布特点是()A.三类用地分布均衡,集聚程度较低B.居住用地分布在近郊和重要旅游区C.三类用地集中度高,呈多中心状态D.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率较城市外围低7.甲区虽然位于城市外围,但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规模大,其主要原因是()A.位于城市外围,土地租金低B.人口规模巨大,商业服务需求高C.中心城区环境差,商业服务外迁D.邻近旅游景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历年ꞏ四川凉山一模)1986—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从24.52%快速上升到57.35%,是对世界城镇化率贡献最大的国家。
统编版高中地理《人口与城市》第十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地理《人口与城市》第十单元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主要原因是()- A. 农村生活条件好- B. 农业劳动力供大于求- C. 城市职业发展机会少- D. 农业生产水平高答案:B. 农业劳动力供大于求2. 以下不属于城市的特点是()- A. 人口密集- B. 经济发达- C. 设施齐全- D. 自然环境优美答案:D. 自然环境优美二、判断题1. (T/F)城市化是一种人口流动的现象。
答案:T2. (T/F)城市人口聚集主要是因为农村人口减少。
答案:F三、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首先,城市化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集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
其次,城市化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卫生、文化和其他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此外,城市化还可以促进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丰富社会多样性和人际关系网络。
2. 请简述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答案:城市化对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土地被开发和建设,导致自然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空气和水质污染加剧。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应加强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提高城市建设和运营的环保标准,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建设宜居、绿色、低碳的城市环境。
四、解答题1. 简述城市化与人口流动的关系。
答案:城市化是人口流动的结果和表现。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这种人口流动是城市化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
城市化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同时也促使了许多城市居民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
这种人口流动使城市人口不断增长,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2. 请说明城市化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
答案:城市化对农村人口流动有显著影响。
城市化吸引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导致农村人口减少。
初一地理人口与城市练习题及答案20题

初一地理人口与城市练习题及答案20题1.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
它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这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内地间迁移和国际间迁移两种类型。
内地间迁移是指人口在国内地区间的流动。
其特点包括:规模大、范围广;主要是农民工和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流动;受到经济发展、城市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国际间迁移是指人口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
其特点包括:范围广、涉及人口众多;受到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有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2. 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对人口迁移有什么影响?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集中的过程,包括人口流入城市、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等。
城市化对人口迁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引导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2) 加剧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规模快速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逐渐增加。
3) 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人口的流入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城市的人均生产力。
4) 带来了城市化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城市承载能力不足、城市环境污染等,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3. 什么是人口密度?如何计算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通常用人口数量除以单位面积来计算。
计算公式为:人口密度 = 总人口数 / 单位面积其中,单位面积可以是平方千米、平方英里等。
4. 城市人口增长导致了哪些问题?城市人口增长导致了以下几个问题:1) 住房问题: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住房供不应求,导致住房紧缺和房价上涨。
2) 交通拥堵:城市人口增加,交通需求增加,导致道路拥堵现象严重,交通压力加大。
3) 就业压力:城市人口增多,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导致就业压力加大,失业率上升。
人口与城市地理学试卷(后附答案)

人口与城市地理学答卷注意事项:1、学生必须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直接在试题卷上答题。
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字迹要清楚、工整,不宜过大,以防试卷不够使用。
4、本卷共6 大题,总分为10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1、人口地理学是研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 、 、 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2、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即 、 。
3、城市地理学:是指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下、 、 、 的科学。
4、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 、 、 三个过程。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1、人口容量2、民俗3、城市4、逆城市化5、中央商务区(CBD )6、人种三、简答(每题5分,共30分)1、简述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2、简述大都市带的形成原因3、简析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4、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出现了哪些新的特征?试简析其产生原因。
5、简述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6、简述民族的形成及其特征。
四、读图填写(每题3分,共6分)1、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如图所示,其中各阶段分别为:1)2)3)4)5)2、读右图某城市平面图,在1-4各区域内,根据工业区位的选择因素,综合考虑,分别填入化学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微电子工业:①②③④五、综合题(第1题12分,第2题14分,共26分)1、读某历史名城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该城区布局形式属 式,城市地域结构呈 式,老城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和 ;新城区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2)在老城区中,①和③哪个形成较早?简述理由。
(3)综合分析,将图中①~④各处的土地利用方式 填入下表适当位置,并简要说明理由。
○1 ○2 ○3 ○42、阅读下列人口统计图表,计算并回答问题。
(1)A 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在A 、B 、C 三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国,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04年约6‰)相似的是 国。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口和城市试题附答案

高一地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右图为某国近200年来四个阶段的出生率、死亡率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
1.下列排序符合该国人口增长阶段特征规律的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③④①②D.③④②①2.下列描述符合该国人口特征的是( )A. ②阶段总人口最多B.③阶段人口增长缓慢C.①②阶段之间.出生率的变化大于死亡率的变化D. ③④阶段之间.出生率的变化大于死亡率的变化2015年12月27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修正案.全面二孩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是因为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调整人口政策的必要性。
据此.回答3~4题3.下列不属于中国人口问题的是()A.人口基数大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C.人口素质低D.人口老龄化4.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①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③全面减轻国家负担④放弃计划生育政策⑤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A.①②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④⑤右图是我国某省从建国初期至今的人口自然增长轨迹示意图.其中Ⅲ阶段为预测段。
完成5~6题。
5.关于图中人口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I阶段人口数量大于Ⅱ阶段人口数量B.Ⅱ阶段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问题C.②和③拐点的出现主要是受政策因素影响D.Ⅲ阶段不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6.国家开放二胎后.十年内不会对以下各项中产生明显影响的是( )A.人口老龄化速度B.劳动力的规模C.婴幼儿用品消费市场及相关产业D.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由于东欧国家劳工移民的迁入.德国人口2011年出现9年来首次上升。
目前德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22.7%。
读右图.回答7~8题。
7.德国的人口增长现状符合图中的( )A.甲B.乙C.丙 D.丁8.导致东欧国家大量移民德国的主要因素是( )A.家庭婚姻 B.政治C.难民D.经济读右图.完成9~10题9.据图可知.我国人口数量最大和劳动人口最多的时间分别为()A.2040年左右、2026年左右B.2035年左右、2040年左右C.2040年左右、2035年左右D.2035年左右、2020年左右10.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未来二十年我国就业压力越来越大B.未来我国人口大量外迁.人口老龄化严重C.今后我国人口工作应取消计划生育政策D.引导人口合理迁移成为今后我国人口工作的重点之一1 961万人11.北京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大量外来人口迁入C.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D.人口基数较大12.依据专家分析.北京市( )A.环境人口容量为2 300万人 B.人口合理容量为1 961万人C.环境人口容量为3 000万人 D.人口合理容量为3 000万人13.有关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大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小C.消费水平越高.人均所需资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大D.地域越开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小读右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入率变化示意图.回答14~15题。
高中地理人口与城市单元测试及参考答案

高中地理人口与城市单元测试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部分(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1.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A. 出生率 - 死亡率B. 出生率 ÷死亡率C. 死亡率 - 出生率D. 死亡率 ÷出生率答案:C2.下列哪个国家是人口最多的国家?A. 俄罗斯B. 印度C. 美国D. 日本答案:B3.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是:A. 人口总数 ÷面积B. 面积 ÷人口总数C. 人口迁移率 ÷人口数量D. 人口迁移率 ×人口总数答案:A4.下列哪个因素不会导致人口增长?A. 农业发展B. 医疗技术进步C. 教育水平提高D. 战争和疾病答案:D5.人口迁移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除了城市化和农村化,还包括:A. 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B. 永久性迁移和临时性迁移C. 家庭迁移和个体迁移D. 地区间迁移和地区内迁移答案:D6.下列哪个国家的老龄化程度最高?A. 尼日利亚B. 德国C. 印度D. 巴西答案:B7.下列哪个国家属于人口稀少国家?A. 中国B. 印度C. 澳大利亚D. 巴西答案:C8.城市人口过多可能带来的问题包括:A. 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B. 就业机会减少和经济衰退C. 农村劳动力不足和粮食短缺D. 文化衰败和道德沦丧答案:A9.城市化对农业的影响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减少农业用地B. 减少农业人口C. 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环境D. 导致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答案:A、B、C10.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A.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B. 工业化进程的加速C. 城市市区的扩张D.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答案:D二、判断题部分(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一定人口密度较高。
【√】2.人口密度越大,资源分配越均衡。
【×】3.东亚地区是人口密集区,主要原因是农业发展。
【×】4.人口老龄化主要是指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
高中地理 第十一章 人口与城市 单元检测(含解析)新

高中地理第十一章人口与城市单元检测(含解析)新高中地理第十一章人口与城市单元检测(含解析)本文档提供了高中地理第十一章人口与城市的单元检测题目及其解析。
以下是题目和解析的内容:选择题1. 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A. 印度- B. 中国- C. 美国- D. 巴西正确答案:B. 中国解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的人口超过13亿。
2.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发展- B. 工业发展- C. 科技进步- D. 人口增长正确答案:D. 人口增长解析: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聚集在城市中寻找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填空题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50%时,称为 __________。
正确答案:城市化解析:当城市人口占据整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时,可以称之为城市化。
2. __________ 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至城市地区的过程。
正确答案:农民工解析:农民工是指从农村地区迁移至城市地区,寻找就业机会的农民。
解答题1. 请简要说明城市化带来的利与弊。
答案解析:城市化带来了以下利与弊:- 利:城市化促进了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 弊:城市化导致了城市过度拥挤和过度发展,环境污染加剧,资源紧张,社会问题增多,如失业、贫困、犯罪等。
2. 请简述一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面临的挑战。
答案解析: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这也带来了挑战,如城市基础设施不足、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增大、土地资源争夺等问题。
以上是高中地理第十一章人口与城市的单元检测题目及其解析。
希望对您有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与城市地理学答卷注意事项:1、学生必须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直接在试题卷上答题。
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字迹要清楚、工整,不宜过大,以防试卷不够使用。
4、本卷共6 大题,总分为10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1、人口地理学是研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 、 、 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2、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即 、 。
3、城市地理学:是指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下、 、 、 的科学。
4、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 、 、 三个过程。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1、人口容量2、民俗3、城市4、逆城市化5、中央商务区(CBD )6、人种三、简答(每题5分,共30分)1、简述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2、简述大都市带的形成原因3、简析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4、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出现了哪些新的特征?试简析其产生原因。
5、简述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6、简述民族的形成及其特征。
四、读图填写(每题3分,共6分)1、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如图所示,其中各阶段分别为:1)2)3)4)5)2、读右图某城市平面图,在1-4各区域内,根据工业区位的选择因素,综合考虑,分别填入化学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微电子工业:①②③④五、综合题(第1题12分,第2题14分,共26分)1、读某历史名城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该城区布局形式属 式,城市地域结构呈 式,老城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和 ;新城区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2)在老城区中,①和③哪个形成较早?简述理由。
(3)综合分析,将图中①~④各处的土地利用方式 填入下表适当位置,并简要说明理由。
○1 ○2 ○3 ○42、阅读下列人口统计图表,计算并回答问题。
(1)A 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在A 、B 、C 三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国,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04年约6‰)相似的是 国。
(2)与A 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类似的国家主要分布于 (单项选择) A .非洲 B .亚洲 C .欧洲 D .北美洲(3)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在图2中标出A 点,以表示A 国15岁以下、65岁及以上人口年龄构成。
(4)分析图1和图2可以看出,A 国人口问题主要是是 、和等。
(5)图3所示的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变化对该市产 生的积极影响是 、 。
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 。
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10分)Array1、谈谈你对中国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理解已及前景展望人口与城市地理学试卷答案一填空1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人口变动、人口增长的空间变化2 中低纬指向、低平与河湖海岸指向3 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空间结构变化规律4 自然变动、机械变动、社会变动二名词解释1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能容纳和抚养的做多人口数量。
2 民间文化又称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
3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4 在发达国家由于交通信息的发达和厌恶城市环境,为追求较为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的过程。
其中伴随着城市型地域景观的推进。
5 中央商务区即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
目前CDB的活动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6 人种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形态体质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三简答1(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
2 (1)产业空间组织发生变化: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出现空间分离(2)管理、协调、信息、研发向中心城市集聚(3)生产活动、生产制造基地向低成本地区扩散(4)城市(区域)产业分工由水平结构向垂直结构转变3 (1)城市的地理位置:相对位置(大位置)决定城市的个性和发展前途;城址(小位置)决定城市的发展,城市形态和内部结构。
在城市建设中应尽量避免选在易发生地震的地带上;沿河建城要充分考虑河道的变迁。
(2)城市地下空间: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分散地上压力;过度抽取地下水、油、气,会引起地面沉降,造成危害;沿海城市要防止海水(咸水)侵入现象;冻土层上的建筑,要注意因取暖使冻土受热融化,影响安全;废弃垃圾埋在地下,经雨水冲刷,容易污染地下水。
(3)地基承载力:地面岩土是城市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地基基础。
地基允许承载力是指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房屋和构筑物的沉降量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能力。
城市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对地基承载力有不同的要求,而不同的岩土有不同的承载力,因此,在用地选择和功能组织时尽量做到地尽其用,使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各得其所。
(4)城市地形:从建设角度考虑,平原最为有利,丘陵困难较多,山地则需要更大的工程措施和投资。
但过于平缓,当坡度低于0.3%时,则往往不利于地面水的汇集和排除;不同坡度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人工挖山填土向海、河、湖等一切低洼地和低丘、缓坡等高地要土地所造成的影响;城市建设改变地表,铺设水泥、沥青路面影响地表水的下渗,易造成洪水。
(5)城市气候:气候对城市用地选择和功能布局的影响以风最为显著,风主要是指风速和风向。
工业生产在目前生产技术条件下,随着生产的扩大,难免产生污染。
为了尽量减少工人上下班的旅途消耗,工厂又不能远离城市、远离居住区。
为了尽量争取新鲜空气,居住区就应该位于盛行风向的上风。
对于有害卫生的大型工业联合企业,应根据定额要求,设置卫生防护带。
(6)城市植被:绿化是城市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城市中起着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作用,主要作用有:吸烟滞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调节、改善小气候;净化污水,防止火灾蔓延;某些植物还可监测大气污染,起指示报警作4 (1)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接近尾声(帝国主义时期结束,各国家纷纷独立,结束殖民统治)。
(2)外籍工人(劳务输出)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间移动的主要形式。
(3)发展中国家智力(人才)外流引起世界关注。
(资本主义国际劳动市场的形成,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政治上的某些因素,必然产生劳动力过剩地区和劳动力不足的地区,经济发达、物质条件优越的国家(发达国家)吸引并廉价地利用外籍工人来做本国工人不愿做的工作。
)(4)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政治原因,如有些国家长期动乱,生活不安定,经济问题严重,致使大量难民外逃。
)(5)人口迁移流向改为从穷国向富国流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发达国家迁移,与战前相反。
(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为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
)5 (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例不大;(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辈携带眷属全家迁移是很少见的;(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6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地域、共同经常生活、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提高了劳动效率,社会上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私有财产。
从此,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部落战争频繁发生,亲近的各部落为了掠夺其它部落或者防御其它部落的掠夺,就联合起来结成部落联盟。
部落联盟使各部落互相杂居,逐步融合,人们间的关系也由地域关系逐步取代血缘关系。
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氏族制的解体,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人们的共同体便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为民族这种新的共同体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四个基本特征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
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从民族形成的一般过程来说的,但是某一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特征将会有变化,有些民族四个特征不一定齐备。
同时,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程度上的共同性,这些都不影响四个基本特征作为识别民族的科学依据四读图填写1 (1)高位静止阶段(2)早起扩张阶段(3)后期扩张阶段(4)低位静止阶段(5)减退阶段2 (1)食品工业(2)纺织工业(3)化学工业(4)微电子工业五综合题1 (1)分散疏松条带河流铁矿铁路交通(每空1分)(2)①该城市为历史名城,形成较早。
早期城市的区位往往取决于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
②在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供水充足,且可以利用河面进行防卫。
③区应是在铁矿开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形成于工业革命以后,历史较短(3分)(3)(4分)2 (1)30 A C(2分)(2)A(2分)(3)右图(1分)(4)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加大资源、环境、教育、就业等压力(任答三点即可)(3分)(5)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竞争力,活跃市场,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多元文化交流(任答两点即可)(3分)加大教育压力、住房压力、交通压力、加重了环境负担,加大了社会治安压力(任答两点即可)(3分)六论述题1我国城镇建设的多种发展模式体现了城镇建设的差异性,如果深入研究这些特殊模式的划分标准会看到,在多样化模式外观的背后,却隐含着单一的城镇建设理念或片面发展观的支撑。
(1)以往城镇建设模式的多元化外观与单一性实质我国城镇,可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模式。
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广东模式是以资金筹集和企业经营的不同方式等标准来划分的;又如,根据主导产业不同,将我国城镇建设划分为五种类型:工业主导型城镇、特色农业主导型城镇、商贸主导型城镇、交通主导型城镇、旅游主导型城镇;再如,原有建制乡镇发展型城镇(依托原有乡镇建制,就地兴办乡镇工业,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以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金融、商业、交通的发展)和新兴城镇(由于经济地理位置优越而形成商品集散地,以第一产业带动城镇的发展)的划分方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