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错总结
位错规律总结

位错规律总结
位错是晶体中原子位置的偏移或错位,是晶体中的结构缺陷之一。
位错可以分为边界位错和螺旋位错两种类型。
位错是晶体材料中塑性变形的主要机制之一,并且具有重要的影响。
针对位错的规律总结如下:
1. 弗兰克-瓦尔斯位错规律:当晶体中存在一组边界位错时,
位错的总长度必须守恒。
具体来说,当两个滑移面之间发生位错滑移时,位错长度之和保持不变。
2. 彼勒斯位错规律:在材料的塑性变形过程中,位错沿着最密堆积晶面方向滑动,位错的伸长方向与滑动面垂直。
3. 剪切位错规律:在晶体中,剪切位错能够沿着特定的面和方向滑动,从而引起晶体的塑性变形。
剪切位错滑移的方向与剪切应力的方向相同。
4. 螺旋位错规律:螺旋位错是一种沿晶体的螺旋线形成的位错,它具有一个以单位长度平行于位错线方向的错向矢量。
螺旋位错滑移的过程中,晶体发生类似螺旋的变形。
5. 位错相互作用规律:位错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排斥是晶体塑性变形的重要因素。
当两个位错靠近时,它们可能相互吸引或排斥,从而影响晶体的位错滑移和塑性形变。
总之,位错的规律总结了位错在晶体中的行为和相互作用,对于理解晶体的塑性变形和材料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位错基本知识

Fc
f b2
; f 是空位的形成能。
产生攀移的力:①外加正应力; ②过饱和空位产生的力——渗透力(化学力)F0。
如攀移力靠外加正应力 提供,则,Fc
b
f b2
;
=
f b3
已知 f
1 5
b3,
代入上式:
=
f b3
1 。可知,刃型位错要整体向上攀移, 5
第一节 直线位错的应力场
直线位错的应力场
⑴螺型位错
柱面坐标表示:
z
z
G z
Gb
2r
rr r rz 0
直角坐标表示:
式中,G为切变模量,b为柏氏矢量,r为距位错中心的距离
螺型位错应力场的特点: (1)只有切应力分量,正应力分量全为零,这表明螺型位错不引起晶体的膨胀和收缩。 (2)螺型位错所产生的切应力分量只与r有关(成反比),且螺型位错的应力场是轴对称
②位错的应变能与b2成正比。因此,从能量的观点来看,晶体中具有最小b的 位错应该是最稳定的,而b大的位错有可能分解为b小的位错,以降低系统的能量。 由此也可理解为滑移方向总是沿着原子的密排方向的。
③螺位错的弹性应变能约为刃位错的2/3。 ④位错的能量是以单位长度的能量来定义的,故位错的能量还与位错线的形 状有关。由于两点间以直线为最短,所以直线位错的应变能小于弯曲位错的,即 更稳定,因此,位错线有尽量变直和缩短其长度的趋势。 ⑤位错的存在均会使体系的内能升高,虽然位错的存在也会引起晶体中熵值 的增加,但相对来说,熵值增加有限。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位错的存在使晶体 处于高能的不稳定状态,可见位错是热力学上不稳定的晶体缺陷。
的,并随着与位错距离的增大,应力值减小。
(3)这里当r→0时,τθz→∞,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这说明上述结果不适用位错中心的
材料科学基础位错理论

材料科学基础位错理论位错理论是材料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位错理论与晶体缺陷之间相互关联的核心。
本文将从位错的定义、分类和特征出发,进一步介绍位错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首先,位错是固体晶体结构中的一种缺陷。
当晶体晶格中发生断裂、错位或移动时,就会形成位错。
位错可以被看作是晶体中原子排列的异常,它具有一定的形态、构型和特征。
根据位错发生的方向和类型,位错可分为直线位错、面位错和体位错。
直线位错是沿晶体其中一方向上的错排,常用符号表示为b。
直线位错一般由滑移面和滑移方向两个参数来表征。
滑移面是指位错的平移面,滑移方向是位错在晶体中的移动方向。
直线位错可以进一步分为边位错和螺位错。
边位错的滑移面为滑移方向的垂直面,螺位错则是在滑移面上存在沿位错线方向扭曲的位错。
面位错是晶体晶格上的一次干涉现象,即滑移面上的两部分之间发生错排。
面位错通常由面位错面和偏移量来描述。
面位错可以是平面GLIDE面位错、垂直GLIDE面位错或螺脚面位错。
体位错是沿体方向上的排列不规则导致的位错。
体位错通常是由滑移面间的晶体滑移产生的。
位错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研究位错在晶体中的移动机制和相互作用,来理解材料的塑性变形和力学行为。
位错理论最早由奥斯勒(Oliver)于1905年提出,他认为材料的塑性变形是由于位错在晶体中游走和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位错理论奠定了基础。
位错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材料加工和设计中,位错理论被广泛用于控制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通过控制位错的生成、运动和相互作用,可以获得理想的材料性能。
同时,位错理论也被用于研究材料的磁性、电子输运和热传导性能等方面。
此外,位错理论也在材料的缺陷工程和腐蚀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控制位错的形态和分布,在材料中引入有利于抵抗腐蚀的位错类型,可以提高材料的抗腐蚀性能。
位错理论也可以用于解释材料的断裂行为和疲劳寿命等方面。
总结起来,位错理论是材料科学基础中的重要内容。
位错总结

位错总结一. 位错概念1.晶体的滑移与位错2. 位错模型● 刃型位错: 正负刃型位错, ※位错是已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边界※位错线必须是连续的-位错线不能中止在晶体内部。
∴ 起止与晶体表面(或晶界)或在晶体内形成封闭回路或三维网络● 螺型位错: 左螺旋位错,右螺旋位错 ● 混合位错3.位错密度 单位元体积位错线总长度,3/m m或单位面积位位错露头数,2m4. 位错的柏氏矢量 (Burgers Vector )● 确定方法: 柏氏回路 ●意义:1) 柏氏矢量代表晶体滑移方向(平行或反平行)和大小 2) 位错引起的晶格畸变的大小 3)决定位错的性质(类型)刃型位错 b ┴位错线 螺型位错 b//位错线混合位错 位错线与b斜交s e b b b+→,sin θb b e= θcos b b s=4)柏氏矢量的表示]110[2a b = 或 ]110[21=b●柏氏矢量的性质1)柏氏矢量的守恒性-流入节点的柏氏矢量之和等于流出节点的柏氏矢量之和2)一条为错只有一个柏氏矢量二.位错的运动1.位错的运动方式●刃型位错滑移―――滑移面:b l⨯,唯一确定的滑移面滑移方向:l v b v⊥,//滑移应力: 滑移面上的切应力-沿b 或b-攀移――攀移面: 附加半原子面攀移方向:)(b l v⨯⊥攀移应力:攀移面上的正应力; 拉应力-负攀移 压应力-正攀移 攀移伴随原子扩散,是非守恒运动,在高温下才能发生 ● 螺型位错滑移―――滑移面:包含位错线的任何平面滑移方向:l v b v⊥⊥,滑移应力 滑移面上的切应力-沿b 或b-交滑移―――同上●混合位错滑移(守恒运动)――同刃型位错非守恒运动 ――在非滑移面上运动-刃型分量的攀移和螺型分量的滑移的合成运动2.位错运动与晶体变形的关系1)滑移面两边晶体运动方向 V右手定则――以位错运动面为界, )(b l⨯所指的那部分晶体向b方向运动位错运动相关量:V v b l j i,,,,σb l⇔ : 确定位错的性质V j i⇒σ: 确定晶体相对运动V v l⇔⇔b ⇒确定位错运动方向或晶体运动方向上述规则对位错的任何运动方式均使用2)位错运动与晶体变形的定量关系v b ρε=, v b ρε= 3) 位错增殖Frank-Read 源 LGbL Gb ≈=ατ2 L 型增殖 双交滑移4)位错的交割刃-刃交割――21//b b 21b b ⊥刃-螺交割 螺-螺交割三.实际晶体的位错 (FCC ) 1.全位错的分解2. 堆垛层错内禀层错―――滑移型, 抽出型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B C A B C A A B C A B C ∣B C A B C A外禀层错―――插入型C A B C A C B C A B C A3.分位错――完整晶体和层错的边界● Shockley 分位错 :特点: 1) ><=11261b 滑移型层错的边界2) 只能滑移,刃型不能攀移,螺型不能交滑移● Frank 分位错特点: 1) ><=11131b插入型或抽出型层错与完整晶体的边界2)只能攀移不能滑移4.扩展位错特点: 扩展宽度 πγπγ2422210Ga b b G d =⋅=只能滑移,不能交滑移;但束集后可交滑移5.位错反应● 位错反应的条件1) 几何条件: ∑∑='iib b2)能量条件:∑∑≤'22)()(iib b● Thompson 记号 ●形成扩展位错的反应 ●形成压杆位错的反应。
实际晶体结构中的位错

表4.1 典型晶体结构中单位位错的柏氏矢量
4.3 位错反应(Dislocation Reaction)
位错反应就是位错的合并(Merging)与分 解(Dissociation),即晶体中不同柏氏矢量的 位错线合并为一条位错线或一条位错线分解成 两条或多条柏氏矢量不同的位错线。 位错使晶体点阵发生畸变,柏氏矢量是反 映位错周围点阵畸变总和的参数。因此,位错 的合并实际上是晶体中同一区域两个或多个畸 变的叠加,位错的分解是晶体内某一区域具有 一个较集中的畸变,松弛为两个或多个畸变。
4.4.2 不全位错(Partial Dislocation)
若堆垛层错不是发生在晶体的整个原子 面上而只是部分区域存在,那么,在层错与 完整晶体的交界处就存在柏氏矢量不等于点 阵矢量的不全位错。在面心立方晶体中有两 种重要的不全位错:肖克莱(Shockley)不 全位错和弗兰克(Frank)不全位错。 图4.4为肖克莱不全位错的刃型结构。
4.2 实际晶体中位错的柏氏矢量
实际晶体结构中,位错的柏氏矢量不能是任 意的,它要符合晶体的结构条件和能量条件。晶 体的结构条件是指柏氏矢量必须连接一个原子平 衡位置到另一平衡位置。从能量条件看,由于位 错能量正比于b2,b越小越稳定,即单位位错是 最稳定的位错。 柏氏矢量b的大小和方向用b=C[uvw]表示, 其中:C为常数,[uvw]为柏氏矢量的方向,柏氏 矢量的大小为: C u 2 v 2 w2 。表4.1给出典型晶 体结构中,单位位错的柏氏矢量及其大小和方向。
下半图是把上半图中A层
与C层在(111)面上作投 影。分层使用了不同的符 号,□代表A层,原子呈 密排,▲代表紧接A层之 下的C层,也是密排的。 让A层的右半部滑移至B层 原子的位置,其上部的各 层也跟着移动,但滑移只 限于一部分原子,即右半 部原子。于是右半部的滑 移面上发生了层错,左半 部则没有移动,所以也没 有层错,在两者的交界处 发生了原子的严重错排, 图中滑移后的原子位置用 虚线连接。
位错的名词解释

位错的名词解释位错,是指晶体中原子排列发生偏移或者交换,形成错位的现象。
它是晶体结构中常见的缺陷之一,对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导电性能等起到重要影响。
细致观察位错的性质及其影响,对于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一、位错的形成和分类1. 形成位错的原因位错的形成通常是由晶体生长过程中的应力、温度变化以及机械变形等因素所引起。
例如,在晶体生长过程中,由于生长速度的不均匀或晶体材料的不完美,就会出现位错。
同样地,在材料的机械变形过程中,如弯曲、拉伸或压缩等,也会导致晶体中位错的产生。
2. 位错的分类根据原子重新排列的方式和排列结构的不同,位错可以分为线性位错、平面位错和体位错。
线性位错是指位错线与晶体的某一晶面交线的直线排列,具有一维特征。
最常见的线性位错有位错线、螺旋位错和阶梯位错等。
平面位错是指位错线与晶体的某一晶面交线上有无限个交点,呈现出平面性的特点。
常见的平面位错有位错环、晶界以及孪晶等。
体位错是指位错线在晶体内没有终点,具有三维特征。
体位错通常有位错蠕变和位错多晶等。
二、位错的性质与作用1. 位错的性质位错对晶体的特性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它能够改变晶体的原子排列方式,导致晶体局部微结构的变化。
位错可以促进晶体的固溶体形成以及离子扩散等过程。
此外,位错还会影响晶体的力学性能,如硬度、韧性和弹性等。
因此,位错常常被用来研究晶体的性质和行为。
2. 位错的作用位错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位错可以增加晶体的强度和韧性,提高材料的抗变形能力。
这在制备金属材料和合金中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位错也可以影响材料的导电性能,例如半导体中的位错可以改变电子迁移的路径和速率,从而影响整个电子器件的性能。
除此之外,位错还可以用于晶体的生长和材料的表面改性等过程。
三、位错的观察和表征方法1. 传统观察方法传统的位错观察方法包括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技术。
透射电镜可以通过对物质的薄片进行观察,获得高分辨率的位错图像。
hcp单位位错柏氏矢量

hcp单位位错柏氏矢量位错(Dislocation)是晶体中的一种缺陷,它是由晶体中原子或离子的位移引起的。
它可以被视为晶格错配的方式,因此会影响晶体的力学性能和变形行为。
位错对于晶体的变形起着关键的作用。
而柏氏矢量(Burgers vector)则是描述位错的重要参数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位错的概念、柏氏矢量的定义,以及位错类型和位错模型等内容,旨在对读者对位错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位错的概念位错是晶体中原子或离子的位移导致的晶体结构缺陷。
其概念最早由G. I. Taylor 在1934年引入。
当晶体中出现位错时,晶体结构就发生了错配,使得晶格的一部分位移相对于其他晶格部分。
由于位错所引起的晶格错配,晶格的形变能量也相应增加。
位错是晶体中原子运动的一种结果,它不仅影响晶体的力学行为,也影响晶体的物理、热学和电学性质等。
柏氏矢量的定义柏氏矢量是位错线的一种描述,它用来描述位错线所引起的晶格错配。
柏氏矢量通常用符号b表示,它是一个矢量,其方向平行于位错线的方向,其大小等于晶格间距乘以位错线密度。
柏氏矢量的大小与位错的类型有关,不同类型的位错具有不同的柏氏矢量。
位错类型根据位错线的性质,位错可以分为螺旋位错、边界位错和混合位错等几种类型。
1. 螺旋位错(Screw Dislocation):螺旋位错是一种具有线状结构的位错,其柏氏矢量沿位错线的方向,并且沿位错线方向是周期性的。
螺旋位错可以视为沿位错线旋转晶体结构一周所引起的错配。
2. 边界位错(Edge Dislocation):边界位错是一种具有线状结构的位错,其柏氏矢量垂直于位错线的方向,并且沿位错线方向是周期性的。
边界位错可以视为晶体结构的一部分被插入到另一部分中,导致晶体结构错位。
3. 混合位错(Mixed Dislocation):混合位错即同时具有边界位错和螺旋位错性质的位错。
混合位错的柏氏矢量既具有垂直于位错线方向的边界位错性质,也具有沿位错线方向的螺旋位错性质。
位错移动方法 -回复

位错移动方法-回复位错移动方法是一种在晶体结构中进行位错移动的方法,它包括位错的生成、移动和消灭三个基本过程。
位错是晶体结构中的一个缺陷,它由晶体格点的错位组成。
位错的移动是晶体中塑性变形的基本机制之一,对于材料的强度、韧性等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位错移动方法的问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
第一步:位错的生成位错的生成是晶体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式:1. 界面滑移:当两个晶界相遇时,晶体结构发生错位,生成位错。
2. 经过失序区:晶体中的一个原子离开格点后重新插入,导致晶格重新排列,生成位错。
3. 晶体生长:晶体在生长过程中,由于脆性断裂、热应力等原因,晶界在晶体中生成位错。
第二步:位错的移动位错的移动是指位错在线性方向上沿晶体结构中其他错位平面或原子排列面移动的过程。
常见的位错移动方式有以下几种:1. 裂纹扩展:位错在晶体中移动时,会导致裂纹的扩展,从而引发材料的断裂。
2. 塑性变形:位错的移动是晶体进行塑性变形的基础,通过位错的滑移和排列,实现材料的塑性变形。
3. 混晶过程:位错在晶体中移动时,会与其他位错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导致晶体的混晶过程。
第三步:位错的消灭位错的消灭是指位错在晶体中由于一些原因而消失的过程。
位错消失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位错爬升:位错在某些温度和应力条件下会发生爬升现象,即晶体内部的原子重新排列,从而位错逐渐消失。
2. 正应力消失:通过施加一定的正应力,位错所引起的应力分布得以改善,进而消除位错。
3. 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时,位错的运动速度加快,相互作用减弱,有利于位错的消失。
总结:位错移动方法是晶体中进行位错移动的一种基本过程,它包括位错的生成、移动和消灭三个步骤。
位错的生成可以通过界面滑移、失序区域以及晶体生长等方式实现。
位错的移动是晶体进行塑性变形的基础,常见的移动方式包括裂纹扩展、塑性变形以及混晶过程等。
位错的消失可以通过位错爬升、施加正应力以及升高温度等方式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错总结
一. 位错概念
1.晶体的滑移与位错
2. 位错模型
● 刃型位错: 正负刃型位错, ※位错是已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边界
※位错线必须是连续的-位错线不能中止在晶体内部。
∴ 起止与晶体表面(或晶界)或在晶体内形成封闭回路或三维网络
● 螺型位错: 左螺旋位错,右螺旋位错 ● 混合位错
3.位错密度 单位元体积位错线总长度,3/m m
或单位面积位位错露头数,2
m
4. 位错的柏氏矢量 (Burgers Vector )
● 确定方法: 柏氏回路 ●意义:
1) 柏氏矢量代表晶体滑移方向(平行或反平行)和大小 2) 位错引起的晶格畸变的大小 3)决定位错的性质(类型)
刃型位错 b ┴位错线 螺型位错 b
//位错线
混合位错 位错线与b
斜交
s e b b b
+→
,sin θb b e
= θcos b b s
=
4)柏氏矢量的表示
]110[2
a b = 或 ]110[21
=b
●
柏氏矢量的性质
1)柏氏矢量的守恒性-流入节点的柏氏矢量之和等于流出节点的
柏氏矢量之和
2)一条为错只有一个柏氏矢量
二.位错的运动
1.位错的运动方式
●刃型位错
滑移―――滑移面:
b l
⨯,唯一确定的滑移面
滑移方向:l v b v
⊥,
//
滑移应力: 滑移面上的切应力-沿b 或b
-
攀移――攀移面: 附加半原子面
攀移方向:)(b l v
⨯⊥
攀移应力:攀移面上的正应力; 拉应力-负攀移 压应力-正攀移 攀移伴随原子扩散,是非守恒运动,在高温下才能发生 ● 螺型位错
滑移―――滑移面:包含位错线的任何平面
滑移方向:l v b v
⊥⊥,
滑移应力 滑移面上的切应力-沿b 或b
-
交滑移―――同上
●混合位错
滑移(守恒运动)――同刃型位错
非守恒运动 ――在非滑移面上运动-
刃型分量的攀移和螺型分量的滑移的合成运动
2.位错运动与晶体变形的关系
1)滑移面两边晶体运动方向 V
右手定则――以位错运动面为界, )(b l
⨯所指的那部分
晶体向b
方向运动
位错运动相关量:
V v b l j i
,,
,,σ
b l
⇔ : 确定位错的性质
V j i
⇒σ: 确定晶体相对运动
V v l
⇔⇔b ⇒确定位错运动方向或晶体运动方向
上述规则对位错的任何运动方式均使用
2)位错运动与晶体变形的定量关系
v b ρε=, v b ρε
= 3) 位错增殖
Frank-Read 源 L
Gb
L Gb ≈=ατ2 L 型增殖 双交滑移
4)位错的交割
刃-刃交割――21//b b 21b b ⊥
刃-螺交割 螺-螺交割
三.实际晶体的位错 (FCC ) 1.全位错的分解
2. 堆垛层错
内禀层错―――滑移型, 抽出型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 B C A B C A A B C A B C ∣B C A B C A
外禀层错―――插入型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3.分位错――完整晶体和层错的边界
● Shockley 分位错 :
特点: 1) ><=1126
1
b 滑移型层错的边界
2) 只能滑移,刃型不能攀移,螺型不能交滑移
● Frank 分位错
特点: 1) ><=1113
1
b
插入型或抽出型层错与完整晶体的边界
2)只能攀移不能滑移
4.扩展位错
特点: 扩展宽度 πγπγ2422
210Ga b b G d =⋅=
只能滑移,不能交滑移;但束集后可交滑移
5.位错反应
● 位错反应的条件
1) 几何条件: ∑∑='i
i
b b
2)
能量条件:∑∑≤'2
2)
()(i
i
b b
● Thompson 记号 ●形成扩展位错的反应 ●形成压杆位错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