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第三章第三节第2课时乙酸

第2课时乙酸1.会写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知道乙酸的官能团是—COOH。
2.知道乙酸具有酸的通性,并知道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会写乙酸与Na、NaOH、Na2CO3、Na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会写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知道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时是乙酸脱去—OH、乙醇脱去—OH上的H原子而结合成水,其余部分结合成乙酸乙酯。
知识点一乙酸的组成、结构和酸性[学生用书P56]阅读教材P75,思考并填空。
1.乙酸的组成和结构2.乙酸的物理性质3.乙酸的酸性(1)弱酸性:乙酸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 CH3COO-+H+,是一元弱酸,具有酸的通性。
(2)醋酸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比较实验1.判断正误(1)乙酸的最简式是CH2O。
()(2)乙酸和乙醇分子中都含“”结构。
()(3)冰醋酸是混合物。
()(4)乙酸是食醋的主要成分,其官能团是羧基。
()(5)用乙酸除水垢的离子反应为CaCO3+2H+===Ca2++CO2↑+H2O。
()答案:(1)√(2)×(3)×(4)√(5)×2.写出乙酸与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a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KO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aCl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Na+2CH3COOH―→2CH3COONa+H2↑(2)Na2O+2CH3COOH―→2CH3COONa+H2O(3)KOH+CH3COOH―→CH3COOK+H2O(4)NaClO+CH3COOH―→CH3COONa+HClO3.可以说明CH3COOH是弱酸的事实是()A.CH3COOH与水能以任意比互溶B.CH3COOH能与Na2CO3溶液反应,产生CO2C.0.1 mol·L-1的CH3COOH溶液中c(H+)=0.001 mol·L-1D.1 mol·L-1的CH3COOH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解析:选C。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讲义:第三章 第三节 第二课时 乙 酸含答案

第二课时乙酸——————————————————————————————————————[课标要求]1.了解乙酸的主要用途。
2.掌握乙酸的组成与主要性质。
3.学会分析官能团与物质性质关系的方法。
1.乙酸俗名醋酸,其结构简式为CH3COOH,官能团为羧基(COOH)。
2.乙酸具有弱酸性,能发生酯化反应,其与乙醇反应生成乙酸乙酯。
3.用饱和Na2CO3溶液可以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和乙醇。
4.必记两反应:(1)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2)CH3COOH+CH3CH2OH浓硫酸△CH3COOCH2CH3+H2O。
乙酸1.分子结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比例模型C2H4O2CH3COOH 羧基:—COOH俗名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挥发性醋酸无色液体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易挥发3.化学性质(1)断键位置与性质(2)弱酸性乙酸是一元弱酸,具有酸的通性。
在水中部分电离,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 CH3COO -+H+,其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根据如下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①2CH3COOH+2Na―→2CH3COONa+H2↑;②CH3COOH+NaHCO3―→CH3COONa+CO2↑+H2O;③2CH3COOH+Na2O―→2CH3COONa+H2O;④CH3COOH+NaOH―→CH3COONa+H2O。
(3)酯化反应概念酸和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反应特点反应可逆且比较缓慢化学方程式(以乙醇与乙酸反应为例)把反应混合物用导管通到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液面反应现象上有透明的油状液体,且能闻到香味CH3COOH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弱酸,其酸性强于H2CO3,可通过向NaHCO3溶液中滴加醋酸溶液,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方法进行验证。
1.乙酸具有什么结构特点?其官能团是什么?提示:乙酸可认为是甲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羧基取代后的产物,其官能团是羧基(—COOH)。
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三节第2课时盐类水解的应用课件 新人教选修4

(5)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如 Al3+与 HCO- 3 等因水解互相促进不能大量共存。 (6)通过 盐溶液酸碱性的测定,证 明相应酸(或 碱)的强弱,如证明 Cu(OH)2 为弱碱时,可用 CuCl2 溶于水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显酸性) 证明。
1 mol·L-1 的硫酸铵溶液中,铵根离子虽然 部分水解,但剩余的 c(NH+4 )仍远大于 c(SO24 -),硫酸铵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 顺序为:c(NH+4 )>c(SO24-)>c(H+)> c(OH-),C 正确;1 mol·L-1 的硫化钠溶液 中,根据质子守恒 : c(OH- )= c(H+ )+ c(HS-)+2c(H2S),可知 D 错误。
(2)水解生成不挥发性酸时,蒸干一般得到原 溶质,如蒸干Al2(SO4)3溶液时仍得到 Al2(SO4)3。 (3)强碱弱酸盐水溶液蒸干后一般得到原物质, 如蒸干Na2CO3溶液仍得到Na2CO3固体。
题型2 利用盐类的水解除去盐溶 液中的杂质离子
例2 为了除去MgCl2酸性溶液中的Fe3+,
可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
Fe(OH)3 在加热搅拌条件下发生聚沉,最后过 滤可将 Fe3+除去。
【答案】 D
【名师点睛】 (1)除去MgCl2溶液中的Fe3+ 时,向溶液中加入Mg或MgO或Mg(OH)2或 MgCO3,与Fe3+水解产生的H+反应,使Fe3 +转化成Fe(OH)3而除去。
Hale Waihona Puke (2)除去CuCl2溶液中的Fe3+时,向溶液中加 入CuO或Cu(OH)2或CuCO3或Cu2(OH)2CO3, 与Fe3+ 水解产生的H+反应,使Fe3+转化成 Fe(OH)3而除去。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交通运输对城市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商业区衰落。
(2)随着高速道路网的建设和小汽车的普及,现代城市商业网 点多配置在 城市边缘 交通条件优越的地方。
返回
[跟随名师· 解疑难] 1.交通运输方式与商业网点的形成 (1)商业网点的形成:
返回
(2)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
不同点
地区
自然
环境
交通 闭塞 方便
人口 稀少 稠密
商业网
点密度 小 大
(
)
②聚落密集区,有利于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③“沿河设城”的现象只出现在我国南方河网密集地区 ④北方
聚落多沿陆路干道呈带状分布,南方聚落多沿河流呈块状分布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图中①地的交通通达度最高,最容易形成城市。交通便
利的地方,有利于商贸活动,通常形成较大的居民点。聚落密 集区,对交通的需求大,有利于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1)A (2)A
商业网点的密度东部大于西部,呈现出南北带状分布特点。 [答案] D
返回
点击进入 创新演练
返回
晨背关键语句
第 三 章
第 三 节 第
考向一
把握热点考向
考向二
应用创新演练
返回
返回
歌诀法记忆城郊商业中心出现的原因
市中发展建筑密,道路狭窄市场利。
市郊布局在高速,交通最优低地租。
返回
返回
[自读教材· 抓基础]
1.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 (1)城市区位:江岸渡口或两条通航河道 交汇 处。 (2)城市形态:沿河流 带状 发展,城市用地多 沿河 布置。 (3)航运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信息,回答(1)~(2)题。
(1)图中杂货铺的布局符合商业网点布局的 A.交通最优原则 C.经济最优原则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第2课时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第2课时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第2课时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主要讲述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了解到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学会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水资源的分布、总量和利用状况等方面的知识。
但部分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学会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问题。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了解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实际情况。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节水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水资源的相关知识。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案例、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回顾水资源的总量和分布情况。
选修四第三章第三节第2课时 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

离子浓 度比较
溶液 配制
试剂 贮存
【例题】(1)Fe(NO3)2的溶液呈浅绿色,存在下列水解平衡。
Fe2+ + 2H2O Fe(OH)2 + 2H+
当加入少量浓盐酸时,溶液颜色发生什么变化 A、深绿色 B、黄色或棕黄色 C、浅绿色变更浅 D、血红色 C(H+)增大,使水解平衡左移。但溶液中引入较高了浓度的 H+,与NO3-,有强氧化性,使Fe2+氧化为Fe3+,呈现出黄色 或棕黄色。
2Fe3+ + 3CO32 - + 3H2O =2Fe(OH)3 ↓ + 3CO2↑
Fe3+ + 3HCO3 - = Fe(OH)3 ↓ + 3CO2↑ 生成沉淀或气体的双水解强烈,可以进行到底 。
B. Ba2+、K+、Cl-、SO42D. NH4+、Cu2+、S2-、CO32-
CuSO4+ Na2S ==== CuS↓+Na2SO4
Al3++3H2O HCO3-+H2O
Al(OH)3 + 3H+ H2CO3 + OH-
中和,相互促 进水解,使反 应完全
这是泡沫灭火器的原理(双水解) Al3+ +3HCO3Al(OH)3↓+3CO2↑
5.离子的大量共存要考虑盐类的水解
Al3+与AlO2- 、 CO32- 、 HCO3- 、 S2- 、 HS-
Fe3+与AlO2- 、 CO32- 、 HCO3- 不能大量共存
【例5】下列离子组因水解相互促进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C )
高中化学 第三章第三节第2课时 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及应用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第2课时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及应用[明确学习目标] 1.掌握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移动的外界因素以及水解程度的变化。
2.了解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一、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因素对盐类水解程度的影响内因盐组成中对应的酸或碱越弱,水解程度越□01大外界条件温度升高温度能够□02促进水解浓度盐溶液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03大外加酸碱水解显酸性的盐溶液,加碱会□04促进水解,加酸会□05抑制水解;水解显碱性的盐溶液,加酸会□06促进水解,加碱会□07抑制水解外加盐加入酸碱性不同的盐会□08促进盐的水解二、盐类水解的应用1.盐溶液的配制:配制FeCl3溶液时,可加入少量盐酸,目的是□01抑制Fe3+的水解。
2.热碱去油污:用纯碱溶液清洗油污时,加热可增强其去污能力。
3.盐类作净水剂:铝盐、铁盐等部分盐类水解生成胶体,有较强的□02吸附性,常用作净水剂。
如明矾可以用来净水,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03Al3++3H2O Al(OH)3(胶体)+3H+。
4.制备物质(1)用TiCl4制取Ti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04TiCl4+(x+2)H2O(过量)TiO2·x H2O↓+4HCl;TiO2·x H2O=====△TiO2+x H2O。
(2)利用盐的水解可以制备纳米材料。
1.NH4Cl溶液加水稀释,水解程度增大,酸性增强,对吗?提示:不对。
加水稀释,水解程度增大,水解产生的n(H+)增大,但盐溶液的体积也增大,且体积增大对溶液酸性的影响比n(H+)增大对酸性的影响大。
所以加水稀释,NH4Cl溶液的酸性减弱。
2.加热蒸干FeCl3溶液,得到的固体是FeCl3吗?提示:Fe3+在溶液中水解,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 Fe(OH)3+3H+,加热蒸干后,产物中的HCl气体离开平衡体系,结果使FeCl3完全水解,所得固体为Fe(OH)3而不是FeCl3。
一、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1.内因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或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越大(越弱越水解)。
高中化学选修5课件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酯

答案:B
方法指津 有机物与氢氧化钠反应消耗氢氧化钠量的判断 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官能团:卤素原子、与苯环直接相连 的羟基(酚羟基)、羧基、酯基和肽键(-CONH-)等。 各官能团消耗氢氧化钠的量的规律:
(1)每 1 mol 酚羟基、羧基、肽键均消耗 1 mol NaOH。
(2) -X( 卤素) 连在烃基上时,每 1 mol -X 消耗 1 mol
△
5.乙酸乙酯在 KOH 溶液中水解,得到的产物是( ①乙酸钾;②甲醇;③乙醇;④乙酸。 A.①② C.①③ B.②③ D.②④
C
)。
一、酯的结构与性质 1.酯的结构 酯的结构简式为 RCOOR′,官能团为酯基(-COO-)。其 中 R 和 R′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 R 可以为 H,而 R′不 能为 H。饱和一元酯的通式为 CnH2nO2(n≥2),与相同碳原子数 的饱和一元羧酸互为同分异构体。 2.酯的化学性质 酯的水解为酯化反应的逆反应,水解时酯基中 C—O 键断裂, 碳原子与—OH 或—OR 等结合形成羧酸或新的酯,氧原子与氢 原子结合生成醇(或酚)。酯的水解分为酸性水解和碱性水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生加成反应
)。
A.该有机物 1 mol 能与 3 mol H2 在镍作催化剂条件下发 B.该有机物 1 mol 能与 1 mol H2 在镍作催化剂条件下发
生加成反应
C.该有机物能与 NaHCO3 反应放出 CO2 D.该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银镜反应
点拨:1 mol 苯环加氢需消耗 3 mol H2,但酯基上的羰基不 能与 H2 发生加成反应,含有-COOH 才能与 NaHCO3 反应放 出CO2,酚羟基与 NaHCO3 不反应。 答案:A
A.5 mol B.4 mol C.3 mo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乙酸[目标导航] 1.掌握乙酸的组成、结构及主要用途。
2.掌握乙酸的物理、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3.认识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学会分析官能团与物质性质关系的方法。
一、乙酸1.组成和结构2.物理性质俗名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挥发性醋酸无色液体强烈刺激性易溶于水和乙醇易挥发3.化学性质(1)弱酸性①弱酸性:乙酸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 CH3COO-+H+,是一元弱酸,具有酸的通性。
②醋酸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比较实验(2)酯化反应①概念: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②反应特点: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且比较缓慢。
③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实验现象(1)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有透明的油状液体生成;(2)能闻到香味化学方程式CH3COOH+CH3CH2OH浓硫酸△CH3COOC2H5+H2O点拨①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②酯化反应中酸脱羟基,醇脱羟基氢,生成酯和水。
【议一议】1.判断正误:(1)乙酸的官能团是羟基。
( )(2)可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乙醇和乙酸。
( )(3)可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以CaCO3为主)。
( )(4)制取乙酸乙酯时,适当增大乙醇的浓度,可使乙酸完全反应。
( )答案(1)×(2)√(3)√(4)×2.乙酸、碳酸、水和乙醇中分别加入少量金属钠,反应最剧烈的是哪种?为什么?答案反应最剧烈的是乙酸,因为乙酸中羟基氢最活泼。
二、酯1.酯羧酸分子羧基中的—OH被—OR′取代后的产物称为酯,简写为RCOOR′,结构简式为,官能团为。
警示乙酸中羧基上碳氧双键和酯基中碳氧双键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2.物理性质低级酯(如乙酸乙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具有芳香气味。
3.用途(1)用作香料,如作饮料、香水等中的香料。
(2)用作溶剂,如作指甲油、胶水的溶剂。
【议一议】3.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或乙醇能否用氢氧化钠溶液?答案不能,因为此时乙酸乙酯会转化为乙酸钠和乙醇而将乙酸乙酯反应掉。
一、乙醇、水、乙酸分子中羟基的活泼性【例1】下列物质都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H2,产生H2的速率排序正确的是( )①C2H5OH ②NaOH溶液③醋酸溶液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答案C解析金属钠与NaOH溶液反应,实质上是与其中的水反应。
已知钠与水反应的速率比乙醇快;醋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更大,与钠反应速率更快。
归纳总结羧基、醇羟基及水中氢原子活泼性比较R—OH H—OH 钠能反应能反应能反应(比醇反应剧烈)氢氧化钠能反应不反应不反应碳酸氢钠能反应不反应不反应结论:活泼性:羧酸(—OH)>水(—OH)>醇(—OH)变式训练1 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比较乙酸、碳酸和硅酸的酸性强弱,画出装置图并说出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答案现象:碳酸钠溶液中出现气泡,硅酸钠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酸性:乙酸>碳酸>硅酸。
二、酯化反应【例2】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主要步骤如下:①在甲试管(如图)中加入2 mL浓硫酸、3 mL乙醇和2 mL乙酸的混合溶液。
②按图连接好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并加入混合液,用小火均匀地加热3~5 min。
③待试管乙收集到一定量产物后停止加热,撤出试管乙,并用力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
④分离出乙酸乙酯层,洗涤、干燥。
(1)配制该混合溶液的主要操作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实验中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填字母)______。
A.中和乙酸和乙醇B.中和乙酸并吸收部分乙醇C.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更小,有利于分层析出D.加速酯的生成,提高其产率(3)欲将乙试管中的物质分离开以得到乙酸乙酯,必须使用的仪器有____________;分离时,乙酸乙酯应该从仪器____________(填“下口放出”或“上口倒出”)。
答案(1)将浓硫酸加入乙醇中,边加边振荡,然后再加入乙酸(或先将乙醇与乙酸混合好后再加浓硫酸并在加入过程中不断振荡) 作催化剂,吸水剂(2)B、C(3)分液漏斗上口倒出解析(1)浓硫酸稀释或与其他溶液混合时会放出大量的热,操作不当会造成液体迸溅,故应将浓硫酸加入乙醇中,边加边振荡,然后再加入乙酸,或先将乙醇与乙酸混合好后再加浓硫酸,并在加入过程中不断振荡。
(2)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①中和乙酸并吸收部分乙醇②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有利于分层析出。
(3)分离不相混溶的液体应采用分液法,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
知能提升酯化反应注意事项(1)装置特点⎩⎪⎨⎪⎧①均匀加热的目的:能加快反应速率,并将生成的乙酸乙酯及时蒸出,有利于乙酸乙酯的生成②作反应器的试管倾斜45度角的目的:增大受热面积③收集产物的试管内导气管末端要在液面以上,不能伸入液面以下,其目的为防止倒吸④加入碎瓷片的作用:防止液体受热暴沸。
⑤长导管的作用:导气兼起冷凝回流作用。
(2)试剂的加入顺序:先加入乙醇,然后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3)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吸水剂——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4)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①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得到酯②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③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5)酯的分离——用分液法分离出乙酸乙酯。
变式训练2 若乙酸分子中的氧都是18O ,乙醇分子中的氧都是16O ,二者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分子中含有18O 的物质有( ) A .1种 B .2种 C .3种 D .4种 答案 C解析 根据酯化反应中酸脱羟基醇脱氢的规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标明18O 与16O 的位置。
,而酯化反应的逆反应是按“酸加羟基醇加氢”来反应的,观察可知含有18O 的物质有3种。
1.下列关于乙酸性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所以它可以与碳酸盐反应,产生CO2气体B .乙酸能与醇类物质发生酯化反应C .乙酸分子中含有碳氧双键,所以它能使溴水褪色D .乙酸在温度低于16.6 ℃时,就凝结成冰状晶体 答案 C2.乙酸分子的结构式为,下列反应及断键部位正确的是( )①乙酸的电离,是①键断裂 ②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是②键断裂 ③在红磷存在时,Br 2与CH 3COOH 的反应:CH 3COOH +Br 2――→红磷CH 2Br —COOH +HBr ,是③键断裂 ④乙酸变成乙酸酐的反应:2CH 3COOH ―→+H 2O ,是①②键断裂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 B解析 乙酸电离出H +时,断裂①键;在酯化反应时酸脱羟基,断裂②键;与Br 2的反应,取代了甲基上的氢,断裂③键;生成乙酸酐的反应,一个乙酸分子断①键,另一个分子断②键,所以B 正确。
3.下列不属于乙酸用途的是( )A .杀菌消毒B .生产香料C .调味剂D .检验司机是否是“酒后驾车”答案D解析检验司机是否是酒后驾车的装置中含有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当其遇到乙醇时由橙色变为蓝绿色。
4.等物质的量的下列有机物与足量金属钠反应,消耗金属钠的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等物质的量的下列有机物与足量的NaHCO3浓溶液反应,产生的气体的体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①CH3CH(OH)COOH②HOOC—COOH③CH3CH2COOH④HOOC—CH2—CH2—CH2—COOH答案①=②=④>③②=④>③=①解析有机物分子里的羟基和羧基都可以和Na反应放出H2,则消耗金属钠的质量①=②=④>③;而只有羧基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所以产生的气体的体积②=④>③=①。
5.实验室合成乙酸乙酯的步骤如下:在圆底烧瓶内加入乙醇、浓硫酸和乙酸,瓶口竖直安装通有冷却水的冷凝管(使反应混合物的蒸气冷凝为液体流回烧瓶内),加热回流一段时间后换成蒸馏装置进行蒸馏,得一含有乙醇、乙酸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
请完成下列问题:(1)在烧瓶中除了加入乙醇、浓硫酸和乙酸外,还应放入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
(2)现拟分离含乙酸、乙醇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下图是分离操作步骤流程图。
请在图中圆括号内填入适当的试剂,在方括号内填入适当的分离方法。
试剂a是________,试剂b是________;分离方法①是______。
分离方法②是________,分离方法③是________。
(3)在得到的A中加入无水碳酸钠粉末,振荡,目的是________。
答案(1)碎瓷片防止暴沸(2)饱和Na2CO3溶液稀硫酸萃取、分液蒸馏蒸馏(3)除去乙酸乙酯中的水分解析只要熟悉乙酸乙酯制取实验,就比较容易答好第一个小题。
对于第(2)和(3)小题,可从分析粗产品的成分入手。
粗产品有乙酸乙酯、乙酸、乙醇三种物质,用饱和碳酸钠溶液进行萃取、分液可把混合物分离成两种半成品,其中一份是乙酸乙酯(即A)、另一份是乙酸钠和乙醇的水溶液(即B)。
蒸馏B 可得到乙醇(即E),留下残液是乙酸钠溶液(即C)。
再在C中加稀硫酸,经蒸馏可得到乙酸溶液。
[经典基础题]题组1 羧酸的结构与性质1.下列有关乙酸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酸是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易溶于水和乙醇B.乙酸的沸点比乙醇高C.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它是一元酸,能与碳酸盐反应D.在发生酯化反应时,乙酸分子羧基中的氢原子跟醇分子中的羟基结合成水答案D解析乙酸是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易溶于水和乙醇,含有一个羧基属于一元酸,酸性强于碳酸,沸点高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时乙酸分子脱羟基。
2.下图是某有机物分子的比例模型,黑色的是碳原子,白色的是氢原子,灰色的是氧原子。
该物质不具有的性质是( )A.与氢氧化钠反应B.与稀硫酸反应C.发生酯化反应D.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答案B解析由比例模型知,该物质为CH3COOH,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能与NaOH反应,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故选B项。
题组2 酯化反应及酯的性质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酯化反应也属于加成反应B.酯化反应中羧酸脱去羧基中的羟基,醇脱去羟基中的氢原子生成水C.浓硫酸在酯化反应中只起催化剂的作用D.欲使酯化反应生成的酯分离并提纯,可以将酯蒸气通过导管伸入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下,再用分液漏斗分离答案B4.以下用于除去乙酸乙酯中乙酸和乙醇杂质的最好试剂是( ) A.饱和碳酸钠溶液B.氢氧化钠溶液C.苯D.水答案A解析饱和碳酸钠溶液能溶解乙醇,吸收乙酸,同时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