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我的信仰》有感

合集下载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

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

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

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

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

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

别处也没找到。

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但凑巧的是都生在一个时代。

我想这不是巧合吧。

这需要历史条件,也需要政治文化氛围的。

现在中国,我想再过一百年也出不了这样的时代的。

读胡适文章有感

读胡适文章有感

读胡适《我的信仰》有感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字适之,原名嗣穈。

徽州绩溪人。

被余英时誉为二十世纪影响力最大的学者和思想家。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是新红学考据派的创始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关于胡适,我印象最深的是高中课本讲新文化运动时提到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并且长期以来就停留在这一点点的认识上,暑假里读了胡适先生的《我的信仰》,收获很多惊喜,感叹经典的伟大。

先生虽生活在一百年前的民国时代,但观点、思想放在现在不但丝毫不落伍,而且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尤令我敬佩的是其倡导的科学的精神,大家风范尽显。

这里就其中印象深刻胡适对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一话情有独钟。

这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第18章中的“You shall know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 ba ck again”,胡适在回国前4个月将这句话翻译在日记中。

两年后,他在北京“少年中国学会”做《少年中国之精神》的演讲时再度提起,并重新翻译:“如今我们回来了,你们便看看不同。

”演讲最后他大声呼吁:“这便是少年中国的精神。

”可见,胡适对少年,对学生是给予厚望的。

在《学生与社会》一文中,胡适写道:“在文明程度很低的国家,如像现在的中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特深,所负的改良的责任也特重。

这是因为学生是受过教育的人,中国现在受过完全教育的学生,真不足千分之一,这千分之一受过完全教育的学生,在社会上所负的改良责任,岂不是比全数受过教育的国家的学生,特别重大吗?”。

《我的信念》读后感

《我的信念》读后感

我的信念读后感《我的信念》是一部极富深度的文学作品,作者通过真实的故事,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强烈的信仰和信念。

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大的震撼和启发,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1.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我的信念》从主人公的身上展现了人生的无尽可能性。

尽管他在环境的压力下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这种坚持和奋斗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不论遭遇多大的挫折,都要坚持不懈地追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2. 信念的力量书中的主人公通过信念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犹豫,直面了生活的困境。

他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种对信念的坚定和相信自己的力量,让我深刻体会到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相信自己并坚持下去,就能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3. 坚持不懈在《我的信念》中,主人公经历了许多失败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着自己的信念。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要坚定信心,勇往直前。

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4. 人生的选择《我的信念》通过描述主人公的人生选择,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方向和抉择。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选择,每个选择都会对我们产生重大影响。

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应该依据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来衡量,做出最为合适的决策。

5. 打破束缚,追求自由书中的主人公通过不断追求自己的信念和梦想,最终实现了内心的自由。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信念,就能打破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

无论我们的信念是什么,只要我们努力追求,就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总结《我的信念》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籍,它通过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强烈的信念和奋斗精神。

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深刻认识到了坚持信念和努力追求的重要性。

《我的信仰》》读后感

《我的信仰》》读后感

《我的信仰》读后感从这篇演讲中,我得到以下11点信息:(1).爱恩斯坦思考人为何而活,他归结为两种情况:为与自己有关系认识的那部分人,和为存在纽带关系联结的群体。

对于这点,我体会不深,但就这个问题,我曾经不止几次的思考过,只是每次都很迷茫,没有找到答案。

“我到底为何而生存”似乎已经被我存放在思想的角落里遗弃了。

到今天,我想应该是为寻求自身在社会的价值实现而生存吧。

人存在于世,最终会发现需要精神寄托,而它就是自我价值感,成就感。

(2)爱恩斯坦具有强烈的自律和自省性,他善于反省,有良心。

为什么这样说?演讲中他说:“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从中直白的反映这位伟人的赤子之心。

我觉得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急需具备这种感恩之心。

(3)文中提到“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我不知道是不是指绝对自由,如果是,那么我认同这个观点。

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是社会人,这决定了人不可能完全自由。

如果每个人都追求无限自由,那么世界肯定会乱了套,因为每个人的观念不一样,没有统一的标准束缚。

所以自由只能是平衡的,相对意义上的。

还有叔本华的那句话: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我认为是生活使然。

(4)真善美是爱恩斯坦正视生活理想的勇气所在,对于这点,我没有深的体会。

确切的说,我还没有感觉到生活中的真善美。

但是对于生活,确实需要实在的目标,而不是空虚的物质。

(5)社会正义与社会责任,我体会不够。

当然,对于是非曲直,我能判断,但却不曾有过强烈的感觉。

而淡漠对于我来说,有深刻的体会。

可以这么说,十几年的教育让我淡漠了很多,大学以前,甚至达到一天不说几句话的程度。

高中毕业的时候,居然还有同学没讲过话的。

现在想来,多么悲剧,错过了真挚的交流。

以前我想是自己的性格使然,但现在我要努力克服,毕竟是当老师的。

(6)儿童与成年人的区别在于:儿童天真无邪,无忧无虑,能够无限度的听从别人的观点,而成年人却是有限度的,他们有自己的主见,不轻易为别人的思想所左右,并且最终维持内心的平衡。

我的信仰1500字

我的信仰1500字

我的信仰1500字我的信仰谈到“信仰”这一词,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宗教,可我不信教,我们的国家也不提倡信教。

可是人不能没有信仰,但我想,她应该也不拘泥于形式吧,信仰的取向体现的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于世界观(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但要谈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未免太宽泛了,所以在这里,我姑且把“信仰”一词,理解为对人的品格以及思想的追求吧。

人的一生总在不停的追求,运动员追求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商人追求赚得更多,思想家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等等。

我们的追求不仅有物质方面的,还有精神方面的,正因如此,我们的社会才得以前进,人类才得以发展,而一个人的信仰,应该是属于精神方面的追求吧,说了这么多,下面就从精神的范畴内,谈谈我的信仰吧。

略作思考之后,我想我的信仰可以用三个字囊括:真、善、美。

在很多人的眼中,这是一种很理想很朴素的追求,同时又有一种仿佛可触不可及的高远。

更何况作为理科生,天生就缺乏对高远意境的敏感,但并不意味着她只能够用于让我去瞻仰,而无法去接近。

在我的理解中,这三个字有如下含义:真:追求真理,为人真诚。

善:行善助人,为人善良。

美:追求美好,心灵美。

下面再谈谈我如何在现阶段以及将来去追求我的信仰。

一、追求真理:21世纪,推崇“活到老,学到老”,我想我也不列外,对于学习和工作,要一丝不苟,要敢于探索,勇于求真。

同时,作为西工大校训的“三实一新”中的“三实”也是追求真理的一种表现和作风。

二、为人真诚:这一点是对我品行的要求,就是在生活中,对待同学,亲戚,朋友,都要坦诚相待,对待其他的人也要推此及彼,真诚而礼貌。

三、行善助人:助人为乐自古就是一种中华的传统美德,我想我会在大学阶段尽可能的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向社会贡献我的一份力量;在工作以后,我会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特别是那些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孩子,因为我的成长过程中亲历了很多这种不幸,使我感触很深。

四、为人善良:这一点也是对我自身的品格要求,生活中要与他人为善,不能树敌太多,时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阔大的胸怀。

我的信仰读后感

我的信仰读后感

我的信仰读后感
看完《我的信仰》后,我深深被主人公的坚定信念所打动。

作为一个受过教育、思想独立的人,我们常常会面对外界的各种诱惑和挑战,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

然而,主人公却能在纷繁的世俗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如此坚定的信心,这令我敬佩不已。

故事中的主人公并不是一个出身于富裕家庭的人,他们家境并不富裕,但他们却有着丰富的精神财富。

主人公的信仰源于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他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奉献可以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命运。

即便他被困境所逼,生活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信仰的执着追求。

一句话中的“我的信仰”虽然简单,但其中蕴含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个信仰渗透在主人公的行为和决策中,他不断地为自己和他人谋求幸福,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压力和挫折,有时候甚至会怀疑自己的信仰和动力。

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深深被主人公的信念所鼓舞,看到他的坚持和努力,我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信仰和人生目标。

无论前方会遇到多少艰难和阻碍,我会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用行动去诠释自己的信仰。

毕竟,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让我们越挫越勇,走得更远。

《胡适自传》读后感

《胡适自传》读后感

《胡适自传》读后感在上陈教授的课之前,我对胡适并没有什么了解,在我的记忆中,他的名字只是出现在历史书上。

但上了陈教授的课之后,我对胡适的思想产生了兴趣,想进一步地了解他。

由于我对胡适尚未有基本的了解,所以并不敢轻易去读他的著作,只是借了本《胡适自传》来读,作为了解他的第一步。

《胡适自传》分为“先母行述”、“四十自述”、“我的信仰”、“逼上梁山”四个部分,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胡适先生的一生。

胡适能成为著名文人,与其父母从小启蒙有很大关系。

他在三岁零几个月就开始入私塾,而进学之前认字达千字了。

胡适先生的父亲去世较早,他的母亲十分重视他的学习,尽管家业逐渐衰落,母亲还是为胡适多交学费,使得私塾的老师能在严加管教年幼的胡适,并倾尽全力教育好胡适。

当其他的孩子还在绞尽脑汁想办法逃学的时候,胡适就已经学会自己读一些深奥的书了。

在那个时代,胡适的母亲就已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我们不得不佩服胡母的远见!胡母不仅在学习方面对胡适起到了启蒙作用,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在为人方面对他的教育。

胡适四岁就丧父,母亲二十三岁就守寡,但是胡适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

相反,母亲对其在做人上的严格要求以及在求学上的大力支持,使得胡适渐渐地卓越于其他的孩子。

在“先母行述”这一部分,胡适写到“在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

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多久了。

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胡适母亲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她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

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第一篇:读胡适先生有感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当我反复读着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时,依据胡适先生的说法看来只能是非文学了,比如说:一篇文章,胡适先生在文中指出:“······这一类文学,”胡适先生批判了“碑版”文学,正像胡适先生说的,甚至写的与胡适先生举得《老残游记》中的一段关于美的例子不差上下,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达意达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

”此言甚准确。

他又说:“这文学有三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

”他在此文最后说:“无论什么文(纯文与杂文、韵文与非韵文)都可分作‘文学的’与‘非文学的’两项。

”当我反复读着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时,我确实敬佩他的思维清晰和敏锐,他的知识的博大与精深。

当然,在读《什么是文学》时,我有一种不安和畏惧感。

以至不敢去爬此“文学高山”,原因是文学有“三要件’。

因为我不愿“一贯制”,这“一贯制”就是框框。

我这人愿突发奇想或漫无边际。

如果我只做了“二要件”或“一要件”,依据胡适先生的说法看来只能是非文学了。

非文学就非文学吧,我这人不想勉强自己。

反正文学因为与非文学的比较而存在,那我就做文学的“比照”吧。

因为我写的东西不能符合“三要件”,有时甚至“一要件”都没有做好。

我不是因“三要件”而又想法,而是因为文学有了固定模式而有所后怕。

比如,大家都按照“三要件”去做,文学一律:“明白清楚、有力动人、美。

”这有健康向上之感。

但是,与大千世界相比就显得呆板、局限,千篇一律。

他的“清楚明白、有力动人”让我不安,让我思考:一、文学本质上是创造精神世界,理想的精神世界由于“三要件”是相对的,比如说:一篇文章,有人看明白了,而有的人没看明白;有人动情,有的人不动情;至于美就更难说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胡适先生的《我的信仰》有感
放假读了胡适先生的《我的信仰》,收获很多惊喜,感叹经典的伟大。

全书的能量密度极高,值得反复精读。

先生虽生活在一百年前的民国时代,但观点、思想放在现在不但丝毫不落伍,而且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尤令我敬佩的是其倡导的科学的精神,大家风范尽显。

这里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简要列举,日后有体会再续。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

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胡适书中有好几篇文章用来阐述人生的意义,先生的观点我很赞同。

上周看《奇葩大会》中有个小姑娘,也是米未的员工,分享了其关于探寻人生意义的故事,当年她看了很多心理医生都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直到遇见一位哈佛大学的教授,当她问教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时,教授笑了一下,缓缓答道:“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句话让她茅塞顿开,内心的淤积终于有了出路。

教授的人生观和胡适先生如出一辙,就像余华在小说《活着》里面写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是的,活着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与卑贱之分,活着本身没有什么太多意义可寻,重要的是你用活着的机会和时间去做什么事,若做了有意义的事,那么活着就也有了意义。

我们唱天行有常,我们唱致知穷理。

明知道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这段话事胡适先生书中提到的当年中国科学社的社歌的歌词。

用以诠释工程师的人生观,以及对于真理的态度。

先生倡导科学的人生观,为当年的青年以及现在的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所谓的科学的人生观,就是要有
科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是要有对真理的追求,而追求真理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真理无穷,趣味无穷,进步也无穷尽。

在阐述科学的方法时,更是极为精辟: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胡适看到这句话让我非常惊讶——这不就是麦肯锡经典教材《金字塔原理》里面提到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写研究报告的方法论吗?而先生在一百年前已点的如此到位。

除了人生观,先生关于读书的态度也让人受益匪浅。

对于读书的方法,先生提出既要“精”,又要“博”,两者缺一不可。

而对于为什么读书,提到三点:1 吸收前人的精髓2 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读更多3 为了解决问题可见对于读书的理解是非常深刻且务实的,既强调读书本身的趣味,也倡导读书要解决问题,抱着问题去读书,利用读书来解决现实中的困难,在解决困难的时候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也一一给出。

我们若把先生放在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刚刚结束了8年抗日战争,全体国人对中国未来充满希望,但是后来国民党的腐败以及内战,让当时很大一部分青年对中国未来的走向产生了很强的忧虑感。

先生强调科学人生观、科学的方法、读书的态度等等,都是教给青年最宝贵和锋利的武器,因为有句古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先把自己的能力提高,才是作为青年最应该做的事,也是报国最好的方式。

经典终究是经典,大家不愧为大家。

科学的思想,感人的家国情怀让人钦佩不已,能读到这些文字,荣幸之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