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

合集下载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8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8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今日读此书感悟有二,一是以前读书,并不知道什么是哲学,今日读了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让我知道什么是哲学,以及了解中国自己的哲学史;二是并不是读书就能读到好书,有些书并不是原著,而是某些人因为人微言轻,借用古人的名字,以达到他写书的目的,这类书夹杂着许多这类人的思想,而这类思想并不是都试用于读者,这就需要我们读者自己审视,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看到书中的内容就认为是正确的。

比如本书中提到,《管子》这本书,并不是管仲写的,是后人把法家和儒家的一些思想,还有其他夹七夹八的思想,并成了这一书。

我认为读这类书有三个目的,一是明变,这是学习哲学史最重要的任务,要求我们看一本哲学史,需要从以前到现在发展的历程,如老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有相同的地方,也有许多地方是不一样的,庄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接受老子的思想,而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见解,庄子的文章气势磅礴,他的思想虚无缥缈却能蕴藏大道理。

二是求因,一种学说从古至今会变迁的线索,我们能找到,还要能知道这样变迁的原因,就像程子朱子的哲学,为什么和孔孟的思想有何不同,追寻这些原因,大体有三种,首先是个人才性不同,其次是这些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再者就是所受思想的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而且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最关键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思想,就会产生不同的思想。

三是评判,一家学说,要能评判这学说在当时和后来的思想发生的影响,包括政治等影响。

我个人觉得我们读书的时候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动脑思考,而不是尽信书,如果没自己的思想,一味地听信书中的话,那我们读书就白读了,比如《庄子》一书,其内容是关于自然,思想是何其精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何等的洒脱,然则这种学说给后人造成影响是乐安天命,并且牢不可破,深入人们心中,这种思想用得好,就是让世人有种乐观的效果,能让许多人失意的时候能得到慰藉,让许多能人志士在面对挫折时候乐观面对,有积极的作用,如陶渊明、苏轼、王维等人就是积极的方面。

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

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

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史大纲(卷上、卷中)》是一本由胡适着 / 肖伊绯整理着作,广西师范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元,页数:423,小编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一):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发现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讲义本的发现,很是一番周折。

学者肖伊绯着意搜集民国大学讲义已有两三年,一直在暗自留意这册讲义本——有些学者将它记录在案(胡颂平编《胡适之年谱长编》时提到过),有些学者认为它“已不可寻”(北大楼宇烈语),更多的学者则。

可以说,国内界目前还没有人确认亲自看到过这本书。

肖伊绯先是通书友、书商在国内搜求,一直不见踪迹。

后来,一位杭州的书友告诉肖,他在日本曾见到过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本,但只有“卷中”一册,他认为是没有成套的“残本”,没有购回。

得知这一后,在肖伊绯的多次劝说下,经过多方,,最终促成该书友重新找到日本书商,终于购得此书。

之后,去年的此日,在弘一纪念馆后的一所茶园里,肖伊绯用一部清代刻本《扇》与书友换得此书。

虽为新之旗手,但从卷中讲义本的胡适评述中医的章节来看,胡适早年对待中国与文化,并非持反对、完全否定的;甚至于得出过方皆本源于“迷信”的。

在卷中讲义本里还出现了胡适评述古代天的章节,实是为了挖掘与裁定——古代与对包括科学体系在内的各种产生了怎样的力,该创见了过去谈学科史就只局限于学科之内的史料链接的。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有一个的“三段论”,即划分为先秦的上古哲学史;汉唐时代的中古哲学史;清代以来的近世哲学史。

按照胡适的写作,前段先秦哲学史构成哲史大纲卷上,两汉与唐宋哲学史构成卷中,清代及近代哲学史构成卷下部分。

当然,卷下只是停留在构想层面,并没有写出来,衍化成了胡适大小的专题研究论文及演讲,原拟共同构成卷中的两汉与唐宋哲学史部分,也只有《汉之哲学》形成了的讲义本,并于1919年在北大有过集中讲授。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觉 的、 反理 智 的 , 直 觉 能使 吾 人 得 到 一 个 经 验 , “ 而 不 能使 吾人 成 立 一 个 道理 。… …各 种学 说 之 目的 , 皆不在 叙述 经验 , 而在 成 立 道 理 , 其方 法 , 为 逻 故 必 辑 的 , 学 的。 _ 在 这 里 , 先 生 不 仅 肯 定 了每 种 科 ”2 冯 思 想 的表达 都有 自己的方 法 , 且 肯 定 了每种 方 法 并 都 可算 是科 学 的 方法 。然 而 , 方法 与 方 法 论毕 竞 不 同 , 法可 以是 在表述 过程 中无 意 的体现 , 方 也可 以是
青海 民族 大学 学报 ( 育科 学版 ) 教
J R L oF QI GHAI T oN I m SUN V I I Y oU NA N NA I AL T IEt T S
( d ct nS i c dt n E u a o c n eE io ) i e i 21 0 0年 第 4期
义 … 。 由 胡适 的 哲 学 史 方 法 论 可 引发 出对 方 法 论 问 题 多 元 化 的 思 考 。 关 键 词 : 法 论 ; 名 ; 学 史 方 正 哲 中 图 分 类 号 :2 3 5 B 2 . 文献标识码 : A
对 于胡适 的哲 学 史 , 术 界 向来 颇有 争议 。重 学 真伪 、 讲考 据者 以考 证之 学 为实 , 为胡适 开 新一 代 认 史 学 之风 气 ; 重思 想 、 义理者 则认 为胡 适 不能 够 而 尊
采 用 的方法 与往 常 学 者 的不 同 , 而是 在 于 他对 方 法
论 的 自觉 。
这种 主观 的意 义论 争 。本 文试 图从 胡 适 的 《 国哲 中 学 史 大明 他 ( 着 从
胡 适 在 写作 过 程 中对方 法 的 自觉 运 用 , 是建 立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浅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摘要: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这部哲学史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和历史演进的眼光,也处处体现出作者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时代精神。

不过同时,由于该书的一些疏漏,引起了学术界尤其是梁启超的一些批评与争论。

时隔近一个世纪重读这本著作,应该能引起我们对当下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评价与争论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52-02一、《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写作背景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自小接受旧式教育。

1902年去往上海求学,接触维新改良、革命派和西方的新思想,接受系统的现代公民教育。

1910年,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批留学生,出国留学。

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美国著名的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攻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其哲学博士论文《中国古代逻辑方法的发展》,中论及的“孔子的逻辑”、“墨翟和后期墨家的逻辑”,“进化论和逻辑”等,是后来《中国哲学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基础。

胡适的《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大量学者认同此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哲学”一词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很多人在哲学一词传入我国后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但不成体系,没有章法,材料极为杂乱,把经学、史学、文学材料一锅煮。

当时人分不清楚哲学和哲学史的分别,对于哲学的认知也是较为模糊的。

当时梁启超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对胡适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将中国学术思想史分为七个时代。

胡适自传中说:“这是第一次用历史眼光来整理中国旧学术思想,第一次给我们‘学术史’的见解。

”但梁启超在论其中的“全盛时代”时,把诸家学说的本论并没有详细阐述,因此胡适想替梁任公先生补作这几章缺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这便是胡适著《大纲》的初衷。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1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1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书心得一直觉得哲学是一门神秘的学科,说神秘是因为我对哲学实在是不懂。

经常在书上看到一些哲学大咖的名言:如苏格拉底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如柏拉图的:“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愚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想说”;再如中国古代的老子、庄子等,只知道他们是著名的哲学家。

自从读了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才对什么是哲学有了一些肤浅的理解。

书中,胡适先生对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根本的解决。

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那么,哲学是不是一门发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问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便越发对《中国哲学史大纲》感兴趣了。

哲学分类旁多,如人生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等……,按时代不同又可分为古代哲学、中世哲学、近世哲学等,但不管怎么分,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以便很好的看待生活、名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哲学有三个目的,首先是明变,便是通过哲学史,把古今同异沿革的线索明白地写出来;其次是求因,意为通过哲学史弄清楚古今沿革变迁的原因;最后是评判,把各说各家观点的价值发掘出来。

有了这些目的,胡适先生便按照这个思路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此书得到蔡元培、梁启超等大师的高度赞扬,是一部影响中国哲学史大大众哲学经典。

由于个人知识储备的原因,经过努力只读到第三篇,这部分内容先是对哲学的大概内容、地位和划分做了介绍,还对中国哲学的时代背景,以及老子的哲学思想做了阐述,特别在导读老师的精心导读下,对这部分内容又一次加深了印象。

胡适先生早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师从大哲学家杜威,所以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编写的时候融入了西方哲学的思想和方法。

以往提到老子便想起道家;讲到孔子便想起《论语》,孟子就是性本善等,其他的便一无所知了,本书把各家的哲学思想做了划分和整理。

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的,本书的编著有几大特点:其一是证明的方法,对生存年代的考实,辩证方法的应用及遗著真伪的辨别占了书中很大比重,为以后学者研读中国哲学史开了无数法门;其二是扼要的手段,胡适先生并未有对中国哲学历史进行抽丝剥茧,而是从老子、孔子讲起,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即扼要有具有条理的构筑本书的框架;其三是平等的眼光,古代诸子各家各有长处和短处,胡适先生都在书里以平等之心对待,这是何等的有大家风范,最后是系统的研究,本书的系统性主要体现现在各大家第次演进的脉络上,确保理论的真实性的同时还可看到变迁的痕迹。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胡适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篇一胡适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是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

1917年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以提倡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而成为与陈独秀齐名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1919年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以后又有《章实斋年谱》及大量历史考证文字发表,在学术界的影响逐渐扩大。

胡适在该书的《导言》中指出,中国哲学是世界哲学中的东方一支,与西方哲学处于对等的位置。

从而打破了西方学者一向宣扬“中国哲学不属于哲学史”的谬见,确立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

胡适还在《导言》中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系列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为后学者指了门径。

该书是近代第一部用西方治学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著作。

该书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必备图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

蔡元培给此书以很高评价,指出它特长有四:第一,证明的方法。

第二,扼要的手段。

第三,平等的眼光。

第四,系统的方法这本哲学史大纲在内容上,并非如钱穆《国史大纲》这样从先秦至于近代,而仅是包括由老子、孔子而后到秦的那几百年,也即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

胡适在中国近代算得上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文人。

他这本大纲也是用一本中西贯通之思想作成。

这一点尤其是可以从第一篇《导言》部分看出来的,导言篇主要介绍了胡适的写作方法,读来使人受益匪浅。

特别是他以赞赏的角度支持以考据的方法作为研究的开端,且用宋儒贯通理论的手法对文章作评论。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作者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流变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哲学的演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这部著作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通过《中国哲学史大纲》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和演变有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了解。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哲学史的梳理,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

从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先秦诸子的思想探索,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家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再到佛教、道教等外来哲学的传入和融合,这些历史事件和思想流派的交织交融,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画卷。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和思想流派的了解,我对中国哲学的丰富多彩和历史渊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通过《中国哲学史大纲》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和精髓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和精髓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包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法治思想等等。

通过对这些核心思想和精髓内涵的了解,我对中国哲学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最后,通过《中国哲学史大纲》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和发展前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展望。

通过对这些当代价值和发展前景的了解,我对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和发展前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我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流变和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部著作不仅使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加全面和系统的了解,也使我对中国哲学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和发展前景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3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3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这次读的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我认为是一部充满争议的作品。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思想史专著。

此书原本为胡适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编成此书,成为北大中国哲学史的讲义。

这本书在中国哲学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现在读这本书,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文艺复兴”,也正是为了窥视当时哲学思潮在中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同时也为了了解一下胡适先生的哲学观点。

所以让我们读这本书是有目的的。

接下来就应该“细嚼慢咽”,慢工出细活,用一个《孟子》中的一个成语来概括接下来要做的分析那就是“具体而微”了,了解完作者,看完书名和目录也仅仅才对本书有个大概的模糊的印象,接下来应该深入发掘一下作者的观点方法了,毕竟这是一部哲学著作,哲学就离不开世界观与方法论,具体到这本书中,那么作者的观点以及作者如何得出这个观点或者说作者如何论证这个观点成立就是我接下来要分析的。

在本书的第一篇也就是导言中,作者先是提出自己对于哲学一词的概念,即“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

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基本上与现在对哲学的描述表达的意思一致,也就是说哲学是从其他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概括出的的学问,是一种普遍性的学问,一种根本性的问题。

由于“人生切要的问题不止一个”,因而“哲学的门类也有许多种”。

胡适先生列举了“宇宙论”“名学及知识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这种分类方法无可厚非,因为今天这种叫法也能在身边找到影子,我注意到教育学部有一门课程就叫做“教育哲学的情怀实践”,现在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也就是根据存在与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划分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个大类,当然,划分方法、叫法还有其他的,就不作一一展开说明了。

在滔滔的历史长河当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达到其“掌控民众思想进而巩固政权”的统治目的时,往往对“圣人”的学说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断章取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是一本由胡适著 / 肖伊绯整理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一):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发现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讲义本的发现,很是经历了一番周折。

学者肖伊绯开始着意搜集民国大学讲义已有两三年,一直在暗自留意这册讲义本——有些学者将它记录在案(胡颂平编《胡适之年谱长编》时提到过),有些学者认为它“已不可寻”(北大楼宇烈语),更多的学者则语焉不详。

可以说,国内知识界目前还没有人确认亲自看到过这本书。

肖伊绯先是通书友、书商在国内搜求,一直不见踪迹。

后来,一位杭州的书友告诉肖,他在日本曾见到过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本,但只有“卷中”一册,他认为是没有成套的“残本”,没有购回。

得知这一消息后,在肖伊绯的多次劝说下,经过多方努力,几经周折,最终促成该书友重新找到日本书商,终于购得此书。

之后,去年的此日,在弘一大师纪念馆后的一所茶园里,肖伊绯用一部清代刻本《桃花扇》与书友换得此书。

虽为新文化运动之旗手,但从卷中讲义本出现的胡适评述中医的章节来看,胡适早年对待中国传统文明与文化,并非持完全反对、完全否定的态度;甚至于得出过东西方科学皆本源于“迷信”的说法。

在卷中讲义本里还出现了胡适评述古代天文学的章节,实是为了挖掘与裁定——古代政治思想与国家意志对包括科学体系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力,该创见超越了过去谈学科史就只局限于学科之内的史料链接的做法。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有一个重要的“三段论”,即划分为先秦时代的上古哲学史;汉唐时代的中古哲学史;清代以来的近世哲学史。

按照胡适的写作计划,前段先秦哲学史构成哲史大纲卷上,两汉与唐宋哲学史构成卷中部分,清代及近代哲学史构成卷下部分。

当然,卷下只是停留在构想层面,并没有写出来,衍化成了胡适大大小小的专题研究论文及演讲,原拟共同构成卷中的两汉与唐宋哲学史部分,也只有《汉之哲学》形成了完整的讲义本,并于1919年在北大有过集中讲授。

由此可见,《汉之哲学》是胡适在尚未全盘放弃中国哲学史大纲全卷写作的前提下,在中国哲学史层面最后的,有系统、有思想体系的著作。

原载于/《中华读书报》原作者/陈香《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二):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所感一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所感一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胡适著,肖伊绯整理,2013年版),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新民说丛书之一,刚刚读完卷中部分内容,于是打算趁热打铁,先写写读后的一些所感,待日后深入研读将再继续写所感。

其实最早看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在大一上学期,是由讲中国思想史的夏老师极力推荐的。

除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还有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

记得当时从孔夫子旧书网、亚马逊网分别买来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蓬莱阁丛书系列,1997年版)和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出版,1993年版)、《中国哲学简史》(三联书店出版,2009年版)三本书,用两个月时间认真看完,所获颇多,基本对中国哲学史有了大致的了解。

特别是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确为力作,其对中国哲学史的划分,史料的应用严谨、审慎,作为后辈学子的我甚是佩服。

当时看完,和很多人的想法一样,一直很遗憾的是《中国哲学史大纲》仅仅只有卷上,只写到先秦哲学思想。

而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可以说是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遗憾。

其中的卷中讲义本的整理出版,可以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各大出版社一版再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的一种截然改变,一定程度上补充完善了对胡适先生中古思想史研究的内容。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卷上部分与其它出版社一版再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内容是一样的,其不同之处与其价值所在可以说是肖伊绯先生整理出来的卷中讲义,实属不易,弥足珍贵。

卷中内容主要是继先秦哲学,讲到了汉代哲学的内容。

卷中首先是第十三篇汉之哲学,其后共有七章,主要讲到儒、道在当时的发展以及出现的迷信和科学的现象,并以其代表人物为对象做了论证,如董仲舒、王充等。

此外,本书中的卷中篇目辑佚、附录也非常不错。

从目前读完卷中的部分内容,和以前所看的卷上内容做对比,整体上来看,卷中内容写作采取的的证明方法和卷上一样也是非常严谨的,由此可见胡适先生做学术研究的特点——考据甚为严谨。

我当年看完《中国哲学史大纲》就深深被胡适先生的证明方法所折服。

正如在卷上序言中蔡元培先生所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长处之一就在于其证明方法,而耿云志、王法周两位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蓬莱阁丛书系列,1997年版)的导读中也甚为赞同。

我们都知道胡适先生在五四时期曾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在卷中内容中也体现出来。

如在卷中讲汉代道家时,所引证的史料多为《汉书•艺文志》、《淮南子》、《列子》等相关内容,基本是原料,即基本都是一手资料,二手资料甚少。

再过段时间把卷中内容全部认真读完,我想到时可以再跟大家继续分享一下卷中的胡适先生求证的方法的严谨之处。

目前,我想读完胡适先生《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最大的收获会有两个:一个是对胡适先生的中古思想史内容研究会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对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全貌进一步的研究;一个是对胡适先生的证明方法,主要是其考据史料的方法会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最后,我想用胡适先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台北版自记中的话作结:“这本书虽然有不少缺点,究竟还有它自身的特别立场,特别方法”,“这本《哲学史》在这个基本立场上,在当时颇有开山的作用。

”如果大家想对中国哲学史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我推荐大家认真读这本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较为完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三):胡适“弃”哲学:哲学史研究引入科学的概念肖伊绯先生发现的胡适研究重要资料《中国哲学史卷中》(讲义),不仅为胡适哲学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卷中》(讲义)是胡适为史学门二三年级的学生编写的讲义。

按照胡适1919~1920年的“日程与日记”(《胡适全集》第29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胡适每周三上午9:00-10:00为史学门二三年级的学生讲授“中哲史”课程。

该讲义是胡适中国哲学史卷中中古哲学史授课计划的“汉之哲学”,共七章。

卷中讲义的第三章《淮南子》1920年5月以《淮南子的哲学》为题原文发表在《新中国》第2卷第5号上,第七章内容也几乎一字未易地刊登于1931年《现代学生》第1卷第4、6、8、9期。

其他各章1949年前没有公开发表在报刊上。

耿云志先生主编、黄山书社1992年影印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收录了第一至第五章讲义的手稿,2003年出版的《胡适全集》根据的即是黄山书社的影印本。

所以,这次发现的“新资料”为胡适自己所注的“原稿所没有的。

匆匆加入,后当修正”的第六章迷信与科学。

同时,由于以前资料均没有将第七章的内容作为讲义的一部分,讲义将之与前面的内容连缀起来,也是本讲义发现给我们的新观察。

胡适为什么“匆匆加入”本章内容,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战结束不久,1918年12月29日至1919年底,梁启超与张君劢、丁文江、徐新六、刘子楷、蒋百里,到欧洲各国作旅游考察。

当时,梁启超有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灾难,对近代科学是否可以最终解决人生的切要问题感到失望。

在《欧游心影录》里,他说:“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

”以胡适与他们甚密的过从,我们可以认为,对于他们的以上思想观点,胡适是熟悉的。

我们可以想象,胡适加入本章内容以阐扬科学与科学精神,是对这种否认科学正面作用的一种回应。

另外,由于本章的具体内容在于论述汉代中国科学——医学与天文学的成立,出发点在于发现中国科学的成立,所以“匆匆加入”应该与当时否认中国古代有科学发生的论调有关。

对此,我们有旁证可以说明。

1920年9月1日,也就是胡适讲“迷信与科学”后的不到5个月,在《日程与日记》里,胡适记述说,这天,Monestiere问他“一个大问题”:中国没有科学,是否由于国民性与西洋人不同?胡适痛驳了他。

Monestiere要胡适写出来,译成法文发表,胡适答应了。

这点可以说明,胡适对于中国人早已有科学并且可以领受科学的影响是有信心的。

我们可以认为,胡适加入本章内容是受到不止一方面的直接影响。

往远的说,胡适是中国科学社的最早社员之一,经常参加中国科学社的活动,他认同近代科学对于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不待言。

加入本章,也是胡适自身思想的逻辑必然。

如前所述,在9月1日“痛驳”了Monestiere后,9月8日当日,胡适想“作好”《科学的人生观》,但是又“归甚迟,竟不曾作此文”。

这说明胡适有了此一概念而没有完成此概念的论证。

这是我们所能够发现的胡适使用“科学的人生观”这一概念的最早依据。

所以,可以说,胡适“科学的人生观”概念形成于此间,即1919年底至1920年中后期。

有了本章的资料,胡适科学的人生观概念形成的内在逻辑就有了充分依据。

胡适中年放弃了中国哲学史的著作计划而改为写中国思想史,个中原因众说纷纭,有重建学术权威说,有傅斯年影响说。

但是往往都不能中的。

我认为,正是胡适引入了科学的概念,才使他的学术思想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1958年1月10日胡适为《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台北版写的自记中说:“那时候(1929年),我在上海正着手写《中国中古思想史》的‘长编’,已决定不用‘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的名称了。

……我的意思是要让这本《中国古代哲学史》单独流行,将来我写完了‘中古思想史’和‘近世思想史’之后,我可以用中年的见解来重写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史’。

”1929年胡适的思想到底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呢?1929年6月3日,胡适在上海大同大学演讲的《哲学的将来》里,近乎彻底否定哲学存在的价值。

在这篇演讲中,胡适认为,哲学的过去只是幼稚的、错误的,或失败了的科学。

过去的哲学只可在人类知识史与思想史上占一个位置,如此而已。

只有把哲学家归到人类知识思想史上去,方才可以估计他们过去的成绩,方才可以推算他们将来的地位。

胡适的这种对于哲学的态度和说法也许会引起许多人特别是研究哲学的人的反感、抗议甚至反对,但是,他不过是老实承认哲学的本义——“爱智慧”——而已,并没有贬低哲学的意味。

正是在哲学史研究中引入了科学的概念,胡适才最终放弃了哲学史的著作而改写思想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