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长江流域》评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课时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教案与反思

第二课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江缘学校陈思梅【知识与技能】1.结合长江流域水系图了解长江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划分等概况。
2.结合长江干流剖面示意图和相关资料了解长江水能分布规律,掌握主要水电站的分布。
3.运用相关资料了解长江巨大的航运价值。
4.依据相关图片资料了解长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长江的开发,知道河流的开发包括哪些方面。
2.通过学习长江面临的问题和治理措施,初步了解分析河流治理措施的主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长江开发和治理,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重点】长江的概况;长江水能的分布、开发与利用;长江航运的开发等。
【难点】长江面临的问题和治理措施。
【新课导入】展示课件:学生欣赏《长江之歌》,并欣赏长江壮美景色。
教师讲解:长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之歌》就表达了中华儿女对母亲河的赞美之情。
它既是我国的“水能宝库”,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长江“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的功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知识点长江的开发与治理【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44~P47的内容,自主完成)1.读图2.34,说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划分的分界点、干流长度、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分析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的原因。
__答案: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是我国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因而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上、中游的分界点为湖北宜昌,中、下游的分界点为江西湖口。
长江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干流流经的主要省市有(大致从上游到下游):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共11个)。
__2.读教材图2.35,说出长江水能集中的河段以及水能开发。
初中地理_《长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第2课时长江【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1.说出长江的概况。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运用图文资料,了解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干流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等概况。
2.分析上、中、下游各河段主要水文特征。
3.说出长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读图思考,启发诱导。
【教学过程】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用笔描出长江干流、主要支流,找出发源地、注入海洋。
2.找出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说出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及所在的省。
3.找出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4.结合课本36页图2-2-10《中国气候类型》,找出干流流经的主要气候区课本42页图2-3-2 《长江流域》,自主完成学案中的问题,标出重点、疑惑点。
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课本里的长江1.多媒体展示“长江水系图”,画出板图:“长江干流图”。
动态闪烁:山脉、海洋、分界城市,提出问题:长江干流的轮廓像什么?(英文字母V + W)2.请学生分别指出长江南、北岸的支流、湖泊及所属的河段(课件动态显示)3.展示“中国主要地形区”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总结:1)长江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1.指图说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海洋和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宜昌、湖口。
在板图中填出:唐古拉山脉、东海、宜昌、湖口。
解说“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的含义。
用肢体语言表达指图介绍: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乌江、湘江、赣江、鄱阳湖、洞庭湖,并在板图中填出名称。
指图说出长江流经的地形区和省区。
开展“对号入座”小游戏,掌握流经地形区、省区的正确排序。
通过读图、填图,提高了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也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识。
通过对长江流经省区、地形区的分析,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提取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
江中下游平原2)长江流经的省区(简称)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通过各知识点的逐一落实,使学生掌握河流的学习方法。
八年级地理《长江的开发与治理》说课稿终极版

说课标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学情 说学法
指导 说教学
过程 说板书
设计
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 的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 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 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 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 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精神。
说课标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学情 说学法
指导 说教学
过程 说板书
设计
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有 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学习基 础薄弱,学习的自觉性及自信心 往往不足。所以在教学中,采用 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依教材 绘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 问题,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起止
列举生态 问题
源头——
——
——入海口
课堂 小结
1.长话短说, 2.反馈练习 3.歌曲欣赏
你有什么收获
一.长江概况
形状呈“ ”发源于
最终注入 ;
流经青海
湖北
江西
上海11个省级行政区;长江上的主要
支流,北岸有
;南岸支
流有
长江最大支流: ;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
点:
。
二、长江的开发
说学法指导
说课标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学情 说学法
指导 说教学
过程 说板书
设计
1.自主-合作学习探究法:只有让学生成为学
习的真正主人,才能实现学习的最优化过程。教 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分为四个大组,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协作、检 查,共同完成目标任务,共同解决问题。
《母亲河,长江》评课稿范文

《母亲河,长江》评课稿范文
《母亲河,长江》评课稿范文
一.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描述我国河流的总体概况,概括长江的主要特征及其重要性,在感受祖国的大好山河的过程中,培养对祖国的自豪和热爱之情。
在上课前,杨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并通过课前练习及时反馈,达到了我国河流的总体概况这一目标。
在课堂中,杨理娜老师以“三峡工程”为线,带领学生分析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作用及其现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顺利的完成了概括长江的主要特征及其重要性这一目标。
二.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翻转”对于传统课堂而言是一场颠覆,真正做到了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包括通过课前的视频教学、课前学习情况反馈、课堂小组合作探究、课后延伸等步骤,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贯穿始终,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
三.教学的针对性强
因为使用PAD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练习的'反馈情况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状况,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教学,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
四.对于“翻转课堂”的一点思考
翻转课堂的形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但由于知识的学习都是片段式、零散的,所以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
如果考试的形式没有根据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而改变,改革的作用也很难体现出来。
科普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评课稿

科普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评课稿1. 引言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地理知识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河流和湖泊》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本评课稿旨在对科普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这一章节进行全面细化的解析与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主要内容2.1 河流的定义和特征本课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河流的定义和特征。
通过定义河流为地表径流的主要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河流的基本概念。
接着,课堂将重点介绍河流的形成原因、水系的组成和河流的三种基本特征:流域、河道和源头。
2.2 河流的类型和作用本课的第二部分讲述了常见的河流类型与作用。
首先,学生将了解主要的河流类型有哪些:原野河流、河谷河流和洪流河流。
随后,课堂将侧重介绍河流的几种常见作用:提供淡水资源、冲刷、运输、发电等。
2.3 湖泊的形成与分类本课的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湖泊的形成与分类。
通过学习不同的湖泊形成方式,学生将了解湖泊是地壳运动或自然堰塞等因素造成地表凹陷而形成的。
此外,还将对湖泊的分类进行详细的解析,包括原生湖、堰塞湖和洼地湖等几种常见分类。
2.4 湖泊的功能和保护本课的第四部分讲述了湖泊的功能和保护。
学生将了解湖泊提供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经济功能,并理解湖泊所处的环境脆弱性。
在保护方面,课堂会引导学生认识到湖泊保护的重要性,介绍几种湖泊保护的措施。
3. 教学设计与评价3.1 教学设计根据本课的内容,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概念解释:通过举例、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河流的定义和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河流的基本概念。
•走进河流: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周边的河流,观察并记录所见所闻,加深对河流类型和作用的认识。
•探索湖泊: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不同湖泊的形成方式和分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深入了解湖泊的特点。
•湖泊保护行动:引导学生思考湖泊保护的重要性,设计小组项目,提出湖泊保护的措施并进行模拟实施。
仁爱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评课稿

仁爱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评课稿一、背景介绍《河流和湖泊》是仁爱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的一节课程,主要讲述了河流和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形成、特征以及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该课程进行评课,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细化分析。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理解河流和湖泊的概念、形成和分布规律;•掌握各类河流与湖泊的特征;•熟悉河流和湖泊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2.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图表和地图分析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情况;•能够描述河流和湖泊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3.1 河流•河流的定义与形成;•河流的分布规律,包括源头、上游、中游、下游;•不同类别河流的特征:冰川河、河谷河、冲积河、河口。
3.2 湖泊•湖泊的定义与分类;•湖泊的形成,包括洼地型湖泊、断层型湖泊、火山型湖泊;•湖泊的特征:水质、水文、湖泊面积。
3.3 河流和湖泊的意义•河流和湖泊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包括水源、灌溉、发电、交通、旅游等方面;•河流和湖泊对生态环境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4.1 情景模拟法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置身于河流和湖泊的环境中,体验其形成过程和特征。
例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一部分学生扮演河流,另一部分学生扮演山脉、湖泊等,模拟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河流和湖泊之间的相互作用。
4.2 图表分析法老师可准备相关的地图、图表材料,让学生通过分析图表,探究河流和湖泊的分布规律和特征。
例如,提供一张中国河流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应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3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每组讨论一个小课题,如某一类别的河流或一个著名的湖泊,要求学生对该课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并撰写小结。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4.4 多媒体展示法结合多媒体技术,引入相关的图片、地图、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地理长江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长江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人教版地理教材中关于长江的相关内容。
长江,作为我国第一长河,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次说课,我将围绕长江的地理特征、流域概况、生态环境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长江地理特征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流经我国11个省份,最终注入东海。
全长约6300公里,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
长江的流域地形复杂多变,上游多峡谷,中游湖泊众多,下游则是广阔的平原。
长江沿途流经的地区气候多样,从高原寒冷气候到亚热带湿润气候,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二、长江流域概况长江流域是我国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流域内拥有众多大中城市,如重庆、武汉、南京和上海等,这些城市不仅是地区经济的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长江流域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十分发达,尤其在制造业、电子信息、物流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三、长江生态环境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极为重要,它不仅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众多珍稀物种的保护地。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流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过度捕捞、湿地退化等。
为了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长江十年禁捕、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等。
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之一。
它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了沿线城市的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更强调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生态保护等措施,长江经济带正逐步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长江的地理特征和流域概况。
同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策略和实践。
总结部分,我会强调长江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以及我们每个人在保护长江、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责任和使命。
【2018-2019】初中地理长江中下游平原评课-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初中地理长江中下游平原评课篇一:《长江沿江地带》地理课评课稿《第八章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地理课评课稿福泉市实验学校袁劲松任课老师:唐陆前任课班级: 八(2)班评课内容: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唐老师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体现了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抓住了关键,但在突破难点上稍显不足。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能运用绘图直观说明的方法,说明地理分布规律和特征。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还是基本延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相对单一教学手段,但能采用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也能把问题提出了组织大家讨论,课堂模式有所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评课稿
——对刘金凤老师主讲的《长江流域》的评课
彭艳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难易适度,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课堂导入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语言准确清楚,有启发性。
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
学生讨论和活动是否有明确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