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论张之洞)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张之洞

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张之洞

之 洞 , 国忧 民 , 精 竭 虑 。中 国 何 以 图强 ? 张 之 洞 忧 殚 把兴 学 育 才作 为 强 国安 邦 的 重 大 举 措 , 生 与 教 育 一 结 下 了 不 解 之 缘 。 他 办 教 育 比办 洋 务 企 业 起 步 早 ,
而 且 直 至 生命 的终 结 。 张 之 洞 改 造 旧式 书 院 、 设 创
Vo . No. 11 3
S p. 2 0 e ,0 2
中 国 近 代 教 育 的 先 驱 张 之 洞
效浦 聂 蒲 生
( 中 师范大 学 中国近代 史研 究所 , 北 武 汉 4 0 7 ) 华 湖 309

要: 张之 洞把 兴 学育 才作 为强 国安 邦 的重 大举措 , 生与教 育结下 了不 解之 缘 。他 改造 旧式 书 院 、 设 各 一 创
类新 式 学 堂 、 派遣 留 学生 、 建 中 国近代 教 育体 制 , 构 开我 国近 代 教 育之 先河 。他 不 仅 是 中 国近代 的 大教 育 家 , 而且
同 时 堪 称 中 国近 代 教 育 的 先 驱 。
关键 词 : 中国近代 教 育 ; 先驱 ; 之 洞 张
中 图 分 类 号 : 0—0 G4 9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6 2 ( 0 2 0 —0 70 1 7 —1 4 2 0 )30 6 —3
近代 系统 教育 制 度 等 方 面 , 仅 在 中 国 近 代 教 育 史 不
上 没 有 人 能 够 与 他 相 比。正 如 清末 管 学 大 臣张 百 熙 称赞 张 之 洞 为 “ 今第 一 通 晓 学 务 之 人 ” 张 之 洞 不 当 。
仅是 中 国 近代 著 名 的 大 教 育 家 , 且 同 时 堪 称 中 国 而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人称张香帅,号抱冰老人,南皮人,东南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第一所幼稚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

中国重工业奠基人。

张之洞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探花)。

1909年(绪三十五年) 七十二岁。

10月4日病逝,6日追谥文襄,晋赠太保。

翌年归葬南皮。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

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处于两广总督的直接指挥位置,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

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

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

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重型企业。

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

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

论张之洞教育思想对“癸卯学制”的影响

论张之洞教育思想对“癸卯学制”的影响

论张之洞教育思想对“癸卯学制”的影响作者:张粟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9期【摘要】“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颁布实施的学制,开启了中国教育史新纪元。

该学制制定过程中,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对其有深刻影响,所以学制内容既继承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又不乏对国外教育思想的借鉴和吸收,故该学制实施虽在清末,其影响却远超清末,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癸卯学制;影响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人,一生结缘于教育事业,中国近代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癸卯学制”制定有重要影响,并通过该学制的实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教育发展,本文就张之洞教育思想对“癸卯学制”制定的影响略做论述。

一、强调封建伦理纲常(一)以“忠君爱国”为核心张之洞受儒家教育思想影响,极重视“德”之传统,其教育思想核心便是“忠君爱国”。

《劝学篇上·内篇·同心第一》提到:“吾闻欲救今日之世变者,其说有三:一曰保国家,一曰保圣教,一曰保华种……保种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

”很明显,他把“保国”作为“保教”和“保种”的前提,通过“保国”达到“保教”和“保种”目的。

所以又写道:“今日时局,惟以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为第一要义。

”在“忠君爱国”教育思想引导下,制定《奏定学堂章程》时,“立学宗旨”一栏明确指出:“无论何种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突出该学制对忠君爱国伦理道德的强调,后人总结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

“中学”是核心,即用四书五经等中国文化最基本内容,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性格、社会制度等特征;“西学”是手段,用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工艺技术,服务清末新政,达到富国强兵目的,捍卫清王朝统治。

“中体西用”是“癸卯学制”办学总方针,是新旧杂糅,中西调和的教育思想,惟有其新,才使改革具有实际意义;惟有沿袭其部分旧,方使改革能够顺利实行,表现了张之洞对旧学的执着和对西学利用的教育心态。

张之洞教育思想浅析

张之洞教育思想浅析

张之洞教育思想浅析张梦彤张之洞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长期兴学、办校、推广新学的实践活动中,张之洞形成了独具特色、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如经世致用;革故鼎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些教育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启迪意义。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

张之洞生于贵州兴义府,出身封建官僚家庭,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研读儒家经典,二十七岁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之一,是请流派首领,他不仅在政治和实业两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而且也在清末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之洞十分注重教育,站立朝堂的40多年中,他一直认为兴学育才是立国自强的首位。

他经常说:“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

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

”在教育立国思想的指导下,他将一生中巨大的精力投入到兴学育才中,为清末教育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

清末管学大臣张百熙对张之洞在清末教育事业中所做的贡献大加赞赏,盛赞他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

张之洞在长期兴学育才的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内容丰富,有建设性意义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特征鲜明。

1 经世致用张之洞自幼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接受严格的正统儒家教育,学的是儒家经典,读的是宋明理学。

长期的儒学教育为张之洞儒家内圣外王、经世致用观念打下基础。

他自由研习儒家经典,十四岁的时候中状元,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七岁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出任翰林院编修。

按部就班的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入朝为官走入朝堂成为国之重臣。

但是张之洞对当时的科举制度颇有不满。

张之洞通过科举入仕之后,提出自己的主张“经世致用”。

他认为读书人要“经世致用”要“通晓经术,明于大义,博考史传,周悉利病,此为根柢。

尤宜讨论本朝掌故,明悉当时事势,方为切实经济”(《蝤轩语》)。

张之洞以经世致用为根本,对教育的目的和标准进行阐述,认为通晓儒家经典是必要的基础。

论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

论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
沉溺 于儒经章句 , 泯灭 自我的创新精神 去为 “ 圣贤立 言” 。
其与旧学校及科举制相结合,意在补充旧的体制而非取代
它; 第三个 阶段是彻底变革 , 废除科举 , 实现 旧学 校 向新学
校的过渡 。 作为中 国近代教育制度 的重要奠基人 。 洞在 张之
4 o多年 的仕宦 生涯 中 ,几乎一直没 有 中断 过教育 实践 活
清朝教育偏重科举 ,学校只是科举的附庸 ,有很多弊
端 。张之 洞对科举制度 的弊端进行了批判。他指出 :八股
教育变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个阶段是企图不从根本上
改变传统的制度结构, 只是纯化和改良考试制度的管理; 第
二个 阶段是建立新的学校教育 , 尤其是采用国外方式 , 并将
“ 行之已五百余年, 文胜而实衰, 法久而弊起。 主司取便 已 藏拙 , 举子因陋以侥幸” 而官格体小楷虽为 “ 。 艺术内事”, 但是并不能如 “ 韩昌黎所谓因文见道” ”其损志气、 , 废学问 较之八股 、 诗赋还甚。 他认为, 科举唯文取士, 驱迫知识阶层
使他 的教 育改革具有卫道守旧与实用革新 的双重性格 。
关键词 : 张之洞 ; 教育思想; 教育改革 ; 文化观 中圈分类号 : 0 0 G4 -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3 9 2 o 0 — o 一 4 1 7 - 6 ( 0 6) 1 0 啦!o 4
美 国学者威廉 - 尔斯 ( la yr) 出 。 艾 Wiim A es 指 l 清末 的
段性相吻合 , 也与他的文化观相联 系 , 中体现在他 于这 并集 三个 阶段所写的具有代表性 的教育论著里 ,即:光绪元年 ( 85 ) 17 年 ,他在提 督 四川学政任上所写 的 《 帽轩篇 》 和 《 目答问 》; 书 光绪 二十 四年 ( 8 8年 ) 他 在湖广 总督任 19 , 上写 的 《 劝学篇 》 光绪 二十七年 ( 9 1 ) 他与两 江 总 ; 10 年 ,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晚清名臣之洞的教育思想一、之洞的教育理念〔一〕之洞的教育理念大家好!从古代一直到现代,有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育家,也有在教育方面有独特创新的教育家。

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端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位教育家,他公布了近代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这个学制对废除封建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公布这个章程的这位著名教育家在其他方面,比方在清代的社会政治改革、经济方面都做出了突出奉献,这位教育家就是清末的之洞。

之洞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大的建树就是在1903年11月26日,和荣庆、百熙拟定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这是他在教育方面最大的奉献,也是他在教育改革方面重要的奉献。

这个章程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公布执行的近代学制章程,对于废除1300年来的科举制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说之洞在清末教育史上堪称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主持的这个教育改革博采了外国学制的优点。

这个时期,封建社会已经开展到了末期,虽然闭关锁国是当时的政策,但是也阻挡不了国外先进文化、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所以当时的一些教育家或者在教育行业中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对西方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见识或者理解。

〔二〕之洞的教育实践这样就对传统教育的科举、书院、私塾开场实行了一些改革的措施。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书院、私塾、科举制度是比拟盛行的,也是一个主要的教学方式。

癸卯学制的公布实际上是把教育当中的一些形式加以改革了。

这个章程把普通的师和普通的中学学堂、学校的优点突出出来了,把普通的师和普通中学学堂分开,设立不同的机构。

高等师和高等学堂开场分设,师又有不同的等级,根据教师的层次,比方小学教师、中学教师、高中教师、大学教师。

师分为初级、优级这样两个级别。

初级收小学毕业生,小学毕业生毕业之后可以到初级师院校来学习,当他们毕业之后就在小学任小学教师,这是当时的一个改革措施。

优级收初级师毕业生和普通中学毕业生,这是培养初中教师和普通中学教师的师院校。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贡献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贡献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贡献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他的经济思想在当时是比较领先的,但在其所有的政绩中,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突出的,其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说,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衷教育,正如清末四川总督赵尔巽所言,“其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以备国家缓急之需,而救当时空疏之习”。

师范教育观是张之洞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为发展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作了一些重大的努力,不仅为当时他所兴办的学校培养了大批师资力量,而且为当今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形成源于其“求才治国”和“兴学育才”的人才观。

他曾指出:“国无强弱,得人则兴;……无人才则救贫救弱徒涉空谈,有人才则图富图强易于反掌”。

从张之洞的言论可以看出,他对“教育——学校——人才——强国”之间的联系有清晰的认识。

于是,他将发展教育的眼光投到了师范教育领域,把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数量充足、知识结构全新的教师队伍作为广兴学校的关键。

其次,张之洞教育观的形成是基于对师范教育地位正确认识的结果。

张之洞认为,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的优劣。

在办学实践中,他深感师资力量的缺乏,而合格的教师非经正规的师范教育训练不可。

在兴学之初,张之洞十分重视小学教育,但随着对教育发展规律的日益了解,最终他提出“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正确主张。

这是他洞师范教育观的核心。

张之洞创办了一大批师范学堂,并为师范学堂的创建和发展制定了许多详细的规定,其中主要体现在“癸卯学制”之中。

他将师范学堂分为优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两大类型。

在正规的师范学堂之外,又开办了师范传习所。

其次,他又对各级师范学堂的课程设置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从师范学堂的建立来看,一方面它们都不在闹市之区,另一方面多临水而设。

这都是相当符合学校的要求的。

这是张之洞参与制订的中国近代第一个颁行全国的学制,它不仅是张之洞师范教育观表现于外在的载体,也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重要窗口,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特色尽现其中。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张之洞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张之洞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张之洞作者:高金辰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2期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时人尊呼“张香帅”。

直隶南皮人。

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

工业方面,他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近代民用企业;政治方面,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一批新式学堂。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一、洋务运动的领导者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1889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自此主政湖北近20年。

督鄂期间,他倾力兴办近代工业,他于1890年所建汉阳铁厂促成中国近代民族钢铁工业起步,成为中国第一个大规模机器生产的钢铁企业,被称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所以才有了毛主席对张之洞的高度评价: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湖北枪炮厂生产的步枪“汉阳造”,直至抗日战争时期仍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武器。

此外,张之洞针对湖北近代纺织工业落后的情况,开办了湖北织布官局、湖北纺纱官局、湖北缫丝厂和湖北制麻局,使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近代纺织工业体系,还开办有与它们配套的一系列中小型工厂。

他在广东筹建水师,编练新军,创办军工厂,开设广东水陆师学堂。

他所建广州机器铸币厂,乃是近代货币史上的大事。

二、维新变法的参与者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上书朝廷,希望朝廷总结失败教训,变法图治。

康有为组织强学会,张之洞表示赞助和同情,捐5000两以充会费。

1895年11月,康有为南下到了南京,去拜谒张之洞,受到张之洞的热烈欢迎和接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之洞教育思想
那个时候,正是清朝廷势力陵夷,列强相继迫害的时期。

张之洞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治学,十四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七岁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开始了仕途生活,逐渐成为清末维持封建统治的重臣,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为人有大略,为学以通经致用为主,尤其喜欢研究当时政治及国际形势。

张之洞曾担任清朝的重要官职,又长期管理文化教育事务。

1907年任军机大臣,管理学部事务,总揽了了全国教育大权。

张之洞出于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也力图纠正空疏腐化的学分。

虽然他本人正是遵循着“读书-科举-为官”的公式步入仕途,但他并不满意当时的科举考试制度。

他认为为学者必须学习中国儒家经典和纲常名教,这是永远不能动摇的,但必须能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他认真整顿学分,使生员“端品行,务实学”,奖赏品德端正,讲求实学者;劣者便予革黜。

张之洞的主张还体现在他主持创办的多所书院中。

张之洞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任何等官职,都不忘整顿教育,中心是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认真攻读儒家经传,并且还要经世致用,有效地孝忠于皇朝。

张之洞主持兴办了许多洋务学堂。

他办的新式学堂门类还超过了早期洋务派李鸿章、左宗棠等人。

在实业学堂方面,不但注意了军事技术的需要,而且涉及发展国民经济的很多门类,如农业,商业等,注意了培养民用工、商、农方面的人才,办理各种类别的师范教育,更有利于新教育兴起以后对教员的急需。

他还积极地办理留学教育。

面对当时中国新兴资产阶级已经活跃在政治舞台的局
势,他特别训诫留学生不得沾染新思想,要求他们要念念不忘君、不忘亲、不忘圣。

他还亲自拟定“约束鼓励游学生章程”,可见其用心。

要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就必须取缔旧的制度,即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制度。

张之洞最了解科举考试的,也正因为如此,他积极主张改革,废除科举。

1901年他与刘坤一联合上书请求递减科举中额,建议使科举与学校并行,将科举减下的名额作为“学堂取士之额”。

在此基础上,他又与袁世凯等联合上奏请清廷废止科举。

他同时主持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

在他的推动、参与、领导下,近代学制体系建立并实施,功不可没;他终生坚持教育要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封建保守主义伴随了他一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在如何维护清王朝统治上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之分。

在张之洞看来,新旧两派都有争执,正确的态度是新学旧学要兼容并包,以旧学即中学来“正人心”,以新学即西学来“开风气”才能真正维护封建王朝统计。

张之洞所言的中学,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

这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是国情的主要体现,是绝对不能放弃和削弱的。

张之洞尤其强调作为封建伦理道德核心的“三纲”的地位,他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五伦之要,百行之源,相传数千年更无异议。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

以此坚决反对西方资产阶级推崇民权和男女平等之说。

由此可见,张之洞强调中学为体,目的就是要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制度框架。

张之洞所言的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有时他还另列“西史”,即西方各国历史)。

“西政”有“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历、劝工、通商”等,即西方各类具体的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

“西艺”有“算、绘、矿、医、声、光、化、电”等,即西方各类科学技术。

他认为这些新学确有实用之效,“此教养富强之实政也”,反对守旧派一概将其贬斥为奇技淫巧、异端邪行。

但是,引进西学有一个明确的原则界限,就是“果其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即不能触犯封建王朝的根本利益。

如推崇自由、平等、博爱“泰西哲学”,则必须坚决抵制,维新派希望仿照资产阶级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也是不能接受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优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他认为,中学的作用在于“固其根柢,端其识趣”,是必须学好的。

中国人若不通中学,就像无姓之人,无舵之舟。

若不通中学,则西学学得越多,其害越深,是万万不可取的。

学中学的具体要求,他指出“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教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无其害……西学必先由中学。

”中体西用在人才培养方面,具体体现在领域上的分工和层次上的递进上。

张之洞说:“中
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也就是说,应该以封建伦理纲常作为个人品德修养的准则,以传统的经史之学作为个人文化修养的根基,再掌握一些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技能,以用于处理实际事务。

从学习程序上说,就是“讲西学必先通中学”。

张之洞主持修订的构成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办学宗旨上明确指出:“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

然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人成材,各适实用。

”可见张之洞在中体西用原则的落实上确是作了认真构思的。

在教育领域,西学为用一开始尚不影响中学为体,可以较为充分地引进西方近代学科、课程及制度、措施,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中是起到了促成作用的。

张之洞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品格和学识两个方面,品格教育包括德化教育、情怀教育、理想教育、品质教育、人格教育、作风教育等范畴,反映中国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层面;学识教育涵盖实学教育、全面教育、学习方法、游学教育等内容,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的展现。

张之洞家庭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转型教育的基本内涵,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