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2.“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在学校与社会中间人为地 造了一道高墙,以至于“学校是学校,社会是社会”,学校与社会隔绝; 改良主义的教育固然已经觉得学校是离不开社会的,提出了“学校社会 化”、“学校即社会”的主张,把社会的东西,诸如公安局、卫生局等, 拣选几样,缩小一下,请到学校里来,但这样的学校不过象是一个大鸟 笼,鸟笼再大,即使再塞一些树枝,它也决不是鸟世界,同样,学校即
谢谢关注
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 。并认为单靠读书,欲求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是不可能的。为此,他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 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作为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4.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想 黄炎培非常重视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他认为,职业教 育的概念,从内涵上讲,应该包括职业技能的教授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训 练,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职业教育也就失去了真义。 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其基本内容是“敬业乐群”。所谓“敬业”,是指 “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对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所谓“乐群”,是指 “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精神” 职业教育不仅是为己谋生,更是为群 服务。
化。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
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 造是孙子”。从作入手求知识、求创造。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
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这个 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 了人生普遍的现象。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与学,教、学又服从于 做(生活需要)。“教学做合一”反对的是不顾学的教,不顾做的教、 学。

做人,三不争

做人,三不争

做人,三不争晚清时期,有一位名臣:他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他是中国高等师范学堂的鼻祖,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成了支撑清廷的最后四根擎天之柱。

虽没能挽大厦于将倾,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就是人称“香帅”的晚清重臣张之洞。

张香帅有名言:“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人争名,三不与无谓人争气。

”正是他的“三不争”信条,让他拥有了一个轻松自在的人生,活出了做人的大智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张之洞的为人处世“三不争”。

01不与俗人争利俗人都是见利忘义的小人,他们注重利益而非德行。

唯利是图是俗人的根本,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耍小聪明,斤斤计较。

与这样的人争利,不值得!生活中,重利的小人不乏其人。

去菜市场买菜,我们看到过顾客,为了小商贩的缺斤短两,与他争得面红耳赤相持不下。

其实,就是一点儿小利。

买菜一共才能花多少钱,因为这个与他争,惹气伤神。

伤的是自己的身体,损的是自己的名声。

而且,俗人争利,只是一时的赢家。

菜贩子今天可以少些分量给顾客,不计较的人心知肚明,不去戳破。

明天,他就会少一个甚至更多的顾客。

时间久了,他的生意就会每况愈下。

看似占了一点儿小便宜,到最后损失了名声,还毁了生意。

聪明人从不与这样的俗人争利。

张之洞就是一个这样的聪明人。

晚清的官场,以权谋私者多,贪污腐败者多,争名夺利者更多,而张之洞从不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办学堂。

自己家里,人口众多,生活艰难,他因此成了当铺的常客。

他死后,家里连办理丧事的钱都拿不出来。

张之洞身居高位,不谋取私利,一生都坚守自己的清正廉明。

从来不参与官场的争斗,也不在朝堂与小人争利。

这就是志士达人与俗人的不同之处。

俗人是小人,也是庸俗之人。

名利是他的人生追求,他们可以为了小利而不顾自己的名节,而贤能之人,注重的是自己的名声。

即使与小人相处,也会把利益让给他,不与他争,成就自己的英名。

论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论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论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张之洞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在教育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一直致力于推行中西结合的教育思想,旨在培养有养成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他的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教育在张之洞看来,实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学生应该兼顾理论与实践,学习知识的同时要进行实践,学以致用。

因此,他创办了工艺学堂、巡抚学堂等各种职业学校,在学校设立了很多的实习班,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实践能力。

他还注重培养工程实践人才,通过给学生组织赴外考察、建设公路等方式,让学生在切实实践中获得了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

二、自力更生张之洞十分强调自力更生的精神,他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依靠自己,不能依靠外国帮助。

因此,他在教育中也是秉持这种思想,他提倡学校自主办学,培养自力更生意识,发扬自尊、棄暴、赏誠的校训。

他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例如学生们必须自己种植农作物、制作手工艺品等,学习如何利用自己的力量达成目的。

三、开放思想张之洞重视培养开放的思想,认为学生需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要轻信一切。

他特别强调学生要具有开放心态,避免封闭思路,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有自我修养和忍耐力。

他引进了西方教育思想,让学生学习科学的知识和文学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四、关注细节在教育管理方面,张之洞强调细节管理,他认为细节是非常重要的。

他在学校管理中注重训练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吃饭、穿衣、卫生等基本细节方面,这是培养学生自我修养和敬业精神的重要过程。

总之,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旨在培养自力更生、思想开明、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他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理念,为推进中国现代化教育进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浅析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影响

浅析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影响

聚焦教育JUJIAOJIAOYU浅析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影响胡 琴(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摘 要:张之洞作为清朝晚期政坛上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一身成就无数,也饱受争议。

世人提到张之洞,评价褒贬不一,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张之洞一生的政治成就,但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在许多史学家的眼中容易被忽视。

基于此,从张之洞教育思想的表现以及评价来论述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借鉴一、张之洞教育思想的表现1.早期“通经致用”的教育观。

早期,张之洞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植于传统的教育思想当中,表现为忠君、爱国,呈现出一定的保守主义。

在这一时期,他任职四川学政等职务,主张新办书院,大力求经讲学,整顿学风,提拔有真正实学的人。

早期“通经致用”的教育观最早体现在他的《书目答问》《輶轩语》两本书中,他主张用“通经致用”的教育思想整改当时汉学、宋学互相争论的教育现状。

他提倡汉、宋两学各有所长,应互相正视并以儒经为据点互相补充,主张在儒学内部进行调和,并提出一切学术“要其终也,归于有用”。

前期清朝的书院只注重考课而非讲学,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问,与实际脱节,因此他开始引导书院讲学,提出:“经义以通大义为主,不取琐屑;史学以贯通古今为主,不取空论;性理之学以践履笃实为主,不取矫伪;经济之学以知今切用为主,不取泛滥”。

他主张书院教育培养“体用兼备”人才,“令守道之儒兼为识时之俊”。

2.中期洋务教育思想。

中法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张之洞的教育思想逐渐转化为“中体西用”。

他主张将国外的教育方式与旧的科技制度相结合,这一阶段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典型的洋务教育思想。

中法战争爆发后,张之洞开始意识到“通经致用”的教育思想并不能挽救清王朝的衰落,也不能使国家致富,他的教育思想开始由“经世”向“中体西用”转变。

所谓的“中体西用”就是维持清王朝统治的封建体制不变,学习西方的技术取长补短,增强自身国力,弥补封建体制的不足。

张之洞教育思想浅析

张之洞教育思想浅析

张之洞教育思想浅析张梦彤张之洞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长期兴学、办校、推广新学的实践活动中,张之洞形成了独具特色、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如经世致用;革故鼎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些教育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启迪意义。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

张之洞生于贵州兴义府,出身封建官僚家庭,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研读儒家经典,二十七岁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之一,是请流派首领,他不仅在政治和实业两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而且也在清末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之洞十分注重教育,站立朝堂的40多年中,他一直认为兴学育才是立国自强的首位。

他经常说:“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

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

”在教育立国思想的指导下,他将一生中巨大的精力投入到兴学育才中,为清末教育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

清末管学大臣张百熙对张之洞在清末教育事业中所做的贡献大加赞赏,盛赞他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

张之洞在长期兴学育才的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内容丰富,有建设性意义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特征鲜明。

1 经世致用张之洞自幼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接受严格的正统儒家教育,学的是儒家经典,读的是宋明理学。

长期的儒学教育为张之洞儒家内圣外王、经世致用观念打下基础。

他自由研习儒家经典,十四岁的时候中状元,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七岁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出任翰林院编修。

按部就班的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入朝为官走入朝堂成为国之重臣。

但是张之洞对当时的科举制度颇有不满。

张之洞通过科举入仕之后,提出自己的主张“经世致用”。

他认为读书人要“经世致用”要“通晓经术,明于大义,博考史传,周悉利病,此为根柢。

尤宜讨论本朝掌故,明悉当时事势,方为切实经济”(《蝤轩语》)。

张之洞以经世致用为根本,对教育的目的和标准进行阐述,认为通晓儒家经典是必要的基础。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张之洞,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成为晚清“四大名臣”。

张之洞中国近代教育家、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

他重视兴学育才, 在40 多年的仕官生涯中, 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

他在1898年著成的《劝学篇》中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纲领, 强调“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极力提倡学习西学西政、西艺、西史 ,倡办的各级各类学堂多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学校的一般特点,教学内容增加外国语和天、地、兵、算、声、光、化电等近代科目。

他注重师范教育,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至重”。

晚年受命同张百熙、荣庆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

他倡办新式学校的活动及其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生平教育活动张之洞生平从事过的教育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整顿、改革传统教育;二是创办新式学堂;三是厘定近代学制体系;四是建立完善的教育行政机构。

(一)整顿、改革传统教育张之洞早年针对当时政治上的积极无能,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的腐败积弊,提出了整顿、改革传统教育的主张。

首先,他主张改革乃至废除科举制度。

在清末从变科举到废除科举制度的过程中,张之洞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张之洞主张改革书院管理制度。

他先后颁布《两湖书院各分教规程》及《两湖书院学规课程》,对书院教学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二) 创办新式学堂1884年张之洞担任两广总督后,一跃成为洋务派的后起之秀,积极创办新式学堂。

他兴办新式学堂是从创立军事学堂开始的。

同时积极创办各类实业学校。

设立湖北自强堂进行外国语教育。

张之洞认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又创办了师范学校。

(三) 厘定近代学制体系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奠基人。

他在1898年的《劝学篇·设学第三》中,就勾勒出近代学制的初步蓝图:“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县皆宜有学,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

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思想

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 (《劝学篇· 外
篇· 设学第三》)由张之洞概括总结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导了清末教育的发展。
2、重视教育,兴办学堂,培养人才
张之洞认为“非育才不能图存,非兴学不能育才” (张
之洞,刘坤一:《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引自舒新城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上册)第 59页)。他考察西方各国强盛的原因,也得出结论:“西国之强, 强以学校”。
由读书。1902年4月,与章太炎等在上海发起组织了中国教育会, 被推为会长。1905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1907年,蔡元培赴德,先在柏林学习德语,次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研
究了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等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蔡元培应国内电 召回国。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被孙中山委任为临时政府的教育总
2、“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原则
民国元年7月,他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的开会词中指出,“封 建旧教育以成人之自存成见强加于儿童,不顾儿童自身的特点,阻
碍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民国之新教育,则立于儿童之地位,按照
儿童的兴趣和特点,使儿童自然地自由地发展”(《蔡元培教育论 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民国七年(1918
普及民众教育,是陶行知一生中都在孜孜以求的理想。早在 1914年南京求学期间,陶行知就在其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强 “施以相当之教育,而养成其国家之主人翁之资格焉”。在《平民 教育概论》中,他认为今日之平民教育就是将来普及教育的先声。 在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在今天看来仍有其积极意义的 东西,能够为我们今天普及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举足轻重的地方大员。在督理地方期间,张之洞尤其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创办了

浅探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

浅探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

浅探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张之洞(1837—1909)是活泼于晚清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作为后期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张之洞的活动,尤其是晚期活动,主要集中在兴办实业以挽救封建清帝国的严重危机上。

他在湖北创办了许多企业,较著名的有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湖北四官局(纱、布、丝、麻)。

他的这些实业活动对中国近现代工业,特别是武汉近现代工业建立起到奠基的作用,无怪乎毛同志称赞说:“提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张之洞作为朝廷重臣,把“为国尽忠心,救国于危亡”当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兴办实业,培育人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大举措。

张之洞崇尚“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目现实,主张“一切学术,要其终也,归于有用。

”由此,张之洞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培养实用人才的实业教育领域。

几十年的仕宦生涯,他几乎从未中断过教育活动,正如清末四川总督赵尔馔言“其平生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

”在我国,实业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思潮形成于19世纪末期,张之洞便是提倡实业教育的先驱之一。

他不仅有自己的实业教育思想体系,而且兴办了实业学校,为社会造就了大批可用之才,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形成和开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概括来说,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实业教育是培养实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张之洞是继李鸿章之后的又一位洋务重臣,他以自己独到的眼光认识到“挽救危亡”不在于高谈阔论,而在于脚踏实地干实事,于是张之洞把“实业救亡”作为一项宏伟的政治目标,把自己一生的所有心血凝聚于此。

然而在兴办实业的过程中却“无人才可任,奉行者不力”。

在张之洞看来,国家的强弱在于人才培养和人才获得:“国无强弱,得人那么兴;……无人才那么救贫救弱徒涉空谈,有人才那么图富图强易如反掌”。

他看到中国“有船而无驾驶之人,有炮而无测放之人,有鱼雷而无修造演习之人……”,比照日本的情形,得出“贫于财而贫于才”的结论,并指出“中国力图自强,舍植人才更无下手之处”。

人才匮乏让张之洞把关注焦点投到了教育领域,现实加深了他对实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大家好!从古代一直到现代,有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育家,也有在教育方面有独特创新的教育家。

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端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位教育家,他颁布了近代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这个学制对废除封建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颁布这个章程的这位著名教育家在其他方面,比如在清代的社会政治改革、经济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位教育家就是清末的张之洞。

张之洞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大的建树就是在1903年11月26日,和荣庆、张百熙拟定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这是他在教育方面最大的贡献,也是他在教育改革方面重要的贡献。

这个章程是我国第一部正式颁布执行的近代学制章程,对于废除1300年来的科举制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说张之洞在清末教育史上堪称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主持的这个教育改革博采了外国学制的优点。

这个时期,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末期,虽然闭关锁国是当时的政策,但是也阻挡不了国外先进文化、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所以当时的一些教育家或者在教育行业中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对西方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见识或者理解。

(二)张之洞的教育实践这样就对传统教育的科举、书院、私塾开始实行了一些改革的措施。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书院、私塾、科举制度是比较盛行的,也是一个主要的教学方式。

癸卯学制的颁布实际上是把教育当中的一些形式加以改革了。

这个章程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的中学学堂、学校的优点突出出来了,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中学学堂分开,设立不同的机构。

高等师范和高等学堂开始分设,师范又有不同的等级,根据老师的层次,比如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高中老师、大学老师。

师范分为初级、优级这样两个级别。

初级收小学毕业生,小学毕业生毕业之后可以到初级师范院校来学习,当他们毕业之后就在小学任小学老师,这是当时的一个改革措施。

优级收初级师范毕业生和普通中学毕业生,这是培养初中老师和普通中学老师的师范院校。

所以在当时高等师范和高等学堂就开始分设了,这样一个分不同层次培养教师的模式就出现了。

这个章程颁布前,全国政府主办的学校还挺少的。

章程颁布之后,到1910年,官办学校,我们叫公办学校就非常多了。

可见这个章程的颁布对清末的教育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学校增多了,学生就必然增多了。

求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扩大,功劳应该是谁的呢?就是张之洞的。

张之洞功不可没,在1907年的时候,他被升任为学部大臣了。

这个学部大臣用现在的官职来说,可能就是教育部的部长了。

当时跟张之洞同时期做官的官员后来评价张之洞时说“其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以备国家缓急之需,而救当时空疏之习。

”就是说张之洞把很多的精力都投入到振兴国家教育方面,来为国家培养一些后备人才。

张之洞对教育是怎么理解的呢?张之洞的道理在于得人,他认为当时清朝的国土很大,但是国土的大小、人口的多寡、物产的丰缺不是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指标,只是一个物质的前提。

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在于教育,在于培养人才。

所以我们看到封建社会的很多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都是对教育目的阐述,教育目的基本上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在最初的时候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到后期就开始为国家培养人才,振兴国家,使国家更加强盛。

所以说张之洞兴办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后备人才。

张之洞指出“国势之强弱在于人才,人才之消长在于学校,环球各国竞长之争雄,莫不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务”。

从张之洞的言论来看,可以看出他对教育、学校、人才和强国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

教育是由谁来做的呢?学校。

学校办教育干什么?用来培养人才。

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国富民强。

所以对于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张之洞是有非常清晰的认识的。

在这样的一个思想指导下,他认为教育的振兴是当务之急,并且是国家的一个根本。

这样的一种思想跟我们现在政府提倡的“科教兴国”、“人才战略”,是有很多相似地方的。

所以我们说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

张之洞在整个清末的教育领域当中都是很有威望的。

大家常常听到张之洞这个名字,可能对他的政治主张、军事活动比较了解。

我们知道他是洋务派的一个代表人物,其实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和实践在他的整个人生当中也比较多一些。

(三)张之洞教育理念的形成原因我们再来看一看为什么张之洞会提出这样一些教育改革措施?为什么他能振兴清末的教育呢?这跟他的出身,跟他的人生经历是有关系的。

张之洞出生在清道光17年八月初三,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在贵州出生。

18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26岁的时候中了进士,到同治2年的时候他开始做官了,这个时候中了探花。

张之洞做过翰林院的编修、教习、试读、试讲的学士和内阁学士等职位,而且一度是清流派的健将,后来做了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这个时候他就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同时我们看到他的一些政治主张也牵扯到了教育、文化方面。

我们知道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有这样一个教育主张,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在这个时候跟他同时代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

1902年的时候,张之洞创立了湖北师范学堂,湖北师范学堂为张之洞的教育改革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基地。

张之洞在湖北地区推行教育改革,所以现在湖北省境内,特别是武汉市,学校是非常多的。

二、张之洞的生平纪要(一)张之洞对治安的主要功绩张之洞非常注重教育和治安。

他认为教育是强国之本,国家的安定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对清末的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

他对于治安的理解也是有跨越性的,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出现也是由张之洞倡导的。

张之洞曾经任过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一些职位。

在湖北地区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不仅是教育方面,也有军事、政治改革方面的。

所以武汉地区的人们对于张之洞是耳熟能详的,对他也是非常尊重的。

他曾经在汉阳兴办了铁厂,还开发了大冶铁矿,还在湖北兴建了一个枪炮厂。

八国联军的时候,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和刘坤一一起与驻沪各领事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镇压了维新派的唐才常,然后自己组织义军反抗八国联军的侵略行为。

在这个事件上张之洞非凡的军事才能展现出来了。

(二)张之洞的主要事迹张之洞生活在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叫张瑛,是清朝的一个贵族,同时也是清朝的一个知府。

他早年对张之洞管教的比较严,而且为张之洞聘请了很多名师来精心培养他。

张之洞四岁的时候就可以读书了,学习非常勤勉。

八岁的时候读完了《四书》、《五经》,十岁的时候开始写诗,写文章,他的伯父嘱咐说“敛才勿露”。

就是有才华不一定非要显露出来,张之洞一直谨遵这个教诲。

在科举的路上,张之洞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

1849年的时候,张之洞应童子试,中了童生,他确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小孩,第二年成为秀才。

到了1852年的时候,参加顺天府的乡试,中解元,解元是举人当中的第一名。

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张之洞南下,随父亲行军打仗,在行军打仗之余,他还是不忘学习自己的功课。

1856年的时候,张之洞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被录取为觉罗官学教习,在这一年的时候,他参加了翰林院的工作,但是他的父亲病故了。

到1862年,张之洞入京参加会试,他被挑取为誊录第三名,给他一个书吏的职位。

张之洞对于给他的职位非常不屑,他非常不快乐,所以就离开了京城。

到第二年再次入京参加会试,在榜上列141名贡士,他复试的时候是一等一名。

后来殿试的时候被慈禧太后选中了,中了探花。

然后赐他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当时张之洞就做了这个工作。

后来因为他的妻子石氏病故,在翰林大考中失误了,就被选派出任浙江乡试的副考官,从此之后,张之洞就开始了他做官的生涯。

1867年张之洞任湖广学政,这个时候也是在教育行业当中,学政相当于教育厅的厅长。

在这个时候他大力的兴改革选拔措施,选拔一些人才,老百姓都非常拥护他。

后来他卸任回到了京城,在京城过了两年相对比较悠闲的生活,在这个阶段他跟一些好友一起纵论古今,这个时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比较悠闲的阶段。

1873年的时候,张之洞又到四川做学政,到任之后,四川考场舞弊现象非常严重,针对这个现象,张之洞实行了一些措施来整顿。

整顿了考场舞弊的现象,也让考试的氛围重新回到了正规的轨道上。

在他当学政的时候,他还培养了一些有才华的学子。

他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生杨锐,就是当时他在四川做学政的时候选拔出来的一个才子。

张之洞自己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和他做各省督学的经历,让张之洞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的反思。

他参加科举考试,虽然是一帆风顺,科举考试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他觉得对于一些很有才华,但在科举考试当中无法展露自己才华的知识分子来说,科举考试不是一条很好的路。

他在湖北、四川当学政的时候,他也意识到参加科举考试真正中举的这些人不一定有才华,但是没有中的这些人却有很多在各个方面是有才华的。

所以根据他自身参加科举的经历和他的一些所见所闻,还有他在各个省做学政的一些经历,他感悟很深。

很深在哪里?他认为教育需要改革了,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了。

所以他有一些文章给学生指点迷津,像他写的《书目答问》给学生说了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后来学生非常推崇他的一些思想。

张之洞做官的时候非常清廉,卸任之后,他生病了,生病的时候他没钱治病,衣服破了也没钱买,生活相对来说很窘迫。

1876年的时候,张之洞结束了四川学政的政治生涯,回到了京城。

这个时候张之洞加入了“清流”之中,他非常喜欢直言进谏。

所以这个时候他跟当时的几位颇能进谏的大臣,张佩纶、黄体芳、宝廷并称“翰林四谏”,都是非常愿意给皇上提建议的。

再加上后来又出现的两位刘恩溥、陈宝琛,并称为“清流六君子”。

到了1879年的时候,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变故,就是慈禧垂帘听政。

慈禧为了继续掌权,这个时候就立光绪为帝。

光绪称帝之后,遭到了大臣的反对。

张之洞这个时候看到了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他就上疏迎合慈禧的主张。

慈禧当时遭到大臣的反对,张之洞出来支持她,慈禧非常高兴,所以慈禧对张之洞非常有好感。

张之洞在四川做学政的时候,在川地东乡发生了一场官兵乱杀百姓的惨案。

这个案件经过多年的互相推诿,官员都不去认真的侦查,不去追究事情的真相,所以没有定论。

到1879年的时候,张之洞一天内连上了三个折子,正好赶上慈禧非常欣赏他的时候,他连上三个折子要求重新审理此案。

后来慈禧也开始重视这个案件了。

大臣们迫于压力,不得不认真办理,后来把涉案的官员都找到了,然后严查,有的杀,有的罚,这样就还了百姓一个公道。

这个案件结束之后,张之洞是名声大振。

1879年到1880年这一段时间,清朝朝廷内部就修改《中俄条约》发生了一些纠纷。

当时崇厚签订了《中俄条约》,这个《中俄条约》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这个条约当中有很多侮辱性的条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