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变革之婚姻礼俗(1)

合集下载

唐宋元明清的婚姻家庭制度论文素材

唐宋元明清的婚姻家庭制度论文素材

唐宋元明清的婚姻家庭制度论文素材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婚姻家庭制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唐宋元明清这五个大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婚姻家庭制度。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唐宋元明清的婚姻家庭制度的素材。

1. 唐朝的婚姻家庭制度唐朝的婚姻家庭制度相对开放。

在唐代,男女双方在婚姻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并且婚姻是基于双方自愿的。

另外,唐代的婚姻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叫做"调和"。

所谓调和,是指人们可以通过亲戚朋友的“撮合”来进行婚姻。

这种形式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局面,大大增加了男女双方的自主性。

2. 宋朝的婚姻家庭制度宋朝的婚姻家庭制度相对于唐朝来说更加守旧保守。

在宋代,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制度。

媒人在婚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要出面查询两家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然后才能决定是否合适。

此外,在宋代的社会中,也出现了一种现象叫做"订盆验符",这是指男方送给女方未婚夫家属的一种形式上的“信物”,用来确认双方的婚约。

3. 元朝的婚姻家庭制度元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时期,因此婚姻制度也受到了多民族文化的影响。

在元代,婚姻被看作是两个家庭的联姻,因此也有着很多复杂的礼仪程序。

在婚姻中,男方需要向女方家庭支付一定的聘礼,同时婚后女方也需要接受丈夫家人的监护。

此外,元代还出现了婚前的婚礼筹备活动,如筹办婚宴、征求媒人的意见等。

4. 明朝的婚姻家庭制度明朝的婚姻家庭制度较为开放和自由。

在明代,婚姻主要是基于双方自愿的,但同时也需要得到父母的同意。

而且在明代,男子可以有多个妻子,但女子只能嫁一个丈夫。

此外,明代还规定了婚姻的家庭形式,强调男方负责家庭经济,女方负责家庭管理和生育。

5. 清朝的婚姻家庭制度清朝的婚姻家庭制度是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清朝,男尊女卑的思想非常严重,婚姻明显倾向于男方的一方。

女子在婚姻中没有任何的自主权,而且多数情况下是由父母和媒人为其决定婚姻对象。

唐朝的婚嫁礼仪

唐朝的婚嫁礼仪

唐朝的婚嫁礼仪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唐朝的婚嫁礼仪呀!这唐朝的婚嫁,那可真是别有一番热闹和讲究呢!你想想,那时候的婚礼场面得有多壮观呀!新娘子要穿上美美的嫁衣,那嫁衣上的刺绣精致得跟花儿似的,红得耀眼,就好像新娘子脸上那娇羞又幸福的红晕。

说起来,唐朝的婚嫁礼仪那可是一套一套的。

男方得先托媒人去女方家提亲,这就跟咱现在找朋友帮忙介绍对象似的,不过那时候可郑重多了。

要是女方家同意了,接下来就得送聘礼啦!什么金银财宝、绫罗绸缎,都得往女方家送,这可不能小气了呀,不然女方家能乐意把闺女嫁给你?然后就是定亲啦,双方家长得坐在一起,商量商量婚礼的细节,这日子可得选个黄道吉日呀!到了婚礼那天,新娘子早早地就起来梳妆打扮,那头上戴的饰品呀,晃得人眼睛都花了。

迎亲的队伍那也是浩浩荡荡的,一路上吹吹打打,热闹非凡。

到了女方家,还得经过一道道关卡呢,伴娘姐妹们可得好好考考新郎官,看看他对新娘子是不是真心的。

等把新娘子接到男方家,那还有拜堂的仪式呢。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每一步可都有着深深的寓意。

天地为证,父母为尊,夫妻之间也要相互尊重呀!拜完堂就该入洞房啦,这时候新娘子可得矜持点,新郎官也得温柔点,毕竟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呀!唐朝的婚嫁礼仪虽然繁琐,但是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新人的祝福和对婚姻的尊重。

这就好像是一场盛大的演出,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咱再想想,现在的婚礼虽然形式变了,但是那份对爱情和婚姻的期待不还是一样的吗?虽然没有了那么多复杂的礼仪,但是那份真心和爱意可不能少呀!总之呢,唐朝的婚嫁礼仪真的很有意思,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婚姻的重视和用心。

咱也得学学古人的那份认真劲儿,好好对待自己的婚姻,让爱情长长久久呀!。

唐朝婚俗礼仪

唐朝婚俗礼仪

唐朝婚俗礼仪
一、唐朝婚礼流程
1、新人走上红毯之后,金童玉女在其身后开始抛撒五谷杂娘;
2、跨火盆:新郎和新娘共跨火盆,表示去除身上晦气,福气会从天降;
3、跨马鞍:新郎和新娘共跨马鞍,可保一世平安;
4、跨米袋:新郎和新娘日后生活丰衣足食;
5、三箭定乾坤:新郎以射三箭来肯定这份姻缘;
6、却扇之礼:即使新郎掀起盖头,新郎却扇也不能撤去;
7、三叩九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8、交换彼此信物
9、结发之礼:双方将头发剪下一缕,然后用红线绑起放入同一个锦囊;
10、交杯酒:交杯同饮,一生相随。

二、唐朝婚礼习俗
1、六礼
六礼是古代谈婚论嫁必须遵循的礼节。

在唐朝,这个礼节也得到了一个很好的传承。

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

这六礼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跨越好几个朝代流传至今。

现代婚礼,也都有按照上面的内容来执行。

2、催妆
唐朝在迎亲时,新郎的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门口时,要一起齐声大喊:“新妇子!”这个时候,新娘家往往是关闭大门的情况,就是要给新郎摆到关卡,证明娶媳妇不花心思和用心是不会简单开门放过的。

于是,新郎就会安排夫家上百号人站在大门口一起叫唤,直到把门催开。

3、障车
唐朝的迎亲时间一开始都设在黄昏,在中唐以后才有人提出把时间改清晨。

因为婚礼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

接完新娘之后,女方会集中一批人挡其去路,只要留下买路财,才能放新郎和新娘过去。

4、下婿
在唐朝,新娘的轿子到达新郎家大门口时,新娘家中所有到场的女性来宾,每人都会拿棍子轻敲新郎,这的做法是为了告诉新郎,以后不许欺负新娘。

唐宋变革之婚姻礼俗(1)

唐宋变革之婚姻礼俗(1)
治平四年(1067)三月,神宗即位之初,欧阳修的政敌又诽谤他 与其大儿媳妇吴氏有苟且行为,建议朝廷将他“贬窜”。大臣吴 充“上章乞朝廷力与辨证虚实,明示天下,使门户不致枉受污 辱。”结果很快查明,此事纯属捏造,欧阳修的政敌因此被贬官。
(三)离婚与改嫁政策的因袭变革
1.法律对于离婚与改嫁权力更加宽泛
谨事 ”继 母 孝 ” 北宋时,程颐就指斥唐朝的最高统治者 , “其妻则娶不正”。抨击唐太宗“其恶大”, “ 而“娶元吉之妻” 朱熹也谴责唐朝统治者“闺门失礼之事不 事 以为异”,并进而贬斥道“唐源流出于夷狄” 寡 嫂
宋代禁止收继婚的法律规定与唐代 完全相同,但是宋代谴责收继婚的 社会舆论非常强烈,对于收继婚是 绝对的禁止
在宋朝,因为自开国以来,就受北方民族的威胁, 与其并立的政权就有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建立 的政权。这样的社会背景反映在宋代的婚姻制度上 就是禁止汉族同其他民族通婚。这也是宋代民族矛 盾突出的重要表现。宋代明文规定禁族际通婚,与 其之前的所有朝代都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禁止 族际通婚是宋代社会特有的婚姻制度。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 八月的诏令曰:“禁西北 缘边诸州民与内属戎人昏 娶。”
唐宋时期的婚姻礼俗
延续与演变
“《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淳。男女称精, 万 物化生。’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者,重 人伦、广继嗣也。” ——《白虎通义》卷九《嫁娶》 婚姻是男女缔结为夫妻关系 婚姻文化反映并深刻影响 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展示了 着中国人的各种社会意识 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 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发展, 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 尤其是处在魏晋南北朝各 宗教观、性意识和民族心理 民族分布格局发生大动荡 的发展态势,是人类创造的 之后的唐宋两朝代,社会 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 生活的各方面都呈现转型、 变异的特点,并对后世产 生深远的影响。

宋朝的婚嫁风俗

宋朝的婚嫁风俗

宋朝的婚嫁风俗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显著的成就。

而在宋朝的婚嫁风俗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本文将从婚姻的准备、婚礼仪式、婚后生活等方面来介绍宋朝的婚嫁风俗。

一、婚姻的准备宋朝的婚姻是由父母或长辈来安排的,一般是通过媒婆来牵线搭桥。

在宋朝,媒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她们不仅要了解男女双方的家庭背景、身份地位、财富状况等情况,还要了解男女双方的性格、爱好、习惯等方面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为他们牵线搭桥。

如果双方家庭条件相当,媒婆就会安排他们相亲,如果双方都满意,就会开始准备婚礼。

二、婚礼仪式宋朝的婚礼仪式非常隆重,一般要分为三个阶段:订婚、过门、迎亲。

1.订婚订婚是婚礼的第一步,一般是在男方家中举行。

在订婚仪式上,男方要向女方家中送上聘礼,聘礼的种类和数量要根据男方的身份地位和财富状况来决定。

聘礼一般包括金银首饰、绸缎、布匹、茶叶、糖果等物品。

女方家中要派人来接聘礼,并且要准备好回礼,回礼的种类和数量也要根据女方家庭的身份地位和财富状况来决定。

2.过门过门是婚礼的第二步,一般是在女方家中举行。

在过门仪式上,男方要带着聘礼和婚车来到女方家中,女方家中要准备好迎亲的酒席和礼品。

男方要向女方家长行礼,女方家长要给男方敬茶,并且要把女儿交给男方,表示同意这门亲事。

男方要把新娘抱上婚车,然后带着新娘回到男方家中。

3.迎亲迎亲是婚礼的第三步,一般是在男方家中举行。

在迎亲仪式上,男方要准备好迎亲的酒席和礼品,女方要带着新娘来到男方家中。

男方要向女方家长行礼,女方家长要给男方敬茶,并且要把女儿交给男方,表示同意这门亲事。

然后,男方要带着新娘进入洞房,开始新婚生活。

三、婚后生活宋朝的婚后生活非常注重家庭和睦、夫妻恩爱。

在宋朝,夫妻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共同经营家庭。

男方要尽量满足女方的生活需求,女方要尽量体贴男方的情感需求。

夫妻之间要相互扶持、相互支持,共同度过生活中的艰难时刻。

唐宋时期的婚姻制度与婚礼习俗

唐宋时期的婚姻制度与婚礼习俗

唐宋时期的婚姻制度与婚礼习俗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繁荣的时期,不仅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在婚姻制度和婚礼习俗上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以唐宋时期的婚姻制度和婚礼习俗为主题,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婚姻制度在唐宋时期,婚姻制度与家族社会密切相关,婚姻往往被视为家族的一项大事。

尽管当时已出现一些民间婚姻习俗,但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仍然以家族利益为首要考虑。

1. 家族联姻在唐宋时期,家族之间通过联姻来增强亲戚关系,以达到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利益。

这种家族联姻以婚姻为纽带,通过婚姻关系来加强家族的势力和影响力。

2. 匹配制度唐宋时期的婚姻往往由父母或其他长辈负责,他们会根据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和地位等因素来为子女选择合适的婚姻对象。

这种匹配制度注重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而不太关注个人感情。

3. 重男轻女唐宋时期社会普遍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男性在家族中的地位和权利要大于女性。

这种观念也对婚姻制度产生了影响,男性拥有较多的自主权,而女性则往往需要听从家族的安排。

二、婚礼习俗在唐宋时期,婚礼是一场盛大而庄重的仪式,代表着两个家族的结合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下面将介绍一些婚礼习俗的细节。

1. 婚前准备在唐宋时期,婚礼的筹备工作通常需要提前很长时间。

家人会为新郎新娘挑选合适的婚纱、婚鞋和婚妆,并与媒人商讨婚礼的日期和其他细节。

2. 准备聘礼唐宋时期,新郎需要准备一定数量的聘礼,包括金银珠宝、锦缎绸绢等。

这些聘礼既是对新娘家庭的尊重,也象征着新郎家庭的财富和实力。

3. 请帖和婚车在唐宋时期,请帖是婚礼中重要的一环。

新郎会亲自送请帖给亲朋好友,表示邀请他们参加婚礼。

同时,新郎新娘还需要准备一辆豪华婚车,用以接送新娘到新郎家。

4. 婚礼仪式唐宋时期的婚礼仪式通常是举行在家族的祠堂或者家中的大厅。

在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精美的婚纱,新郎会穿上华丽的礼服。

婚礼包括交杯酒、拜堂、献茶等环节,表示新娘已成为新郎家庭的一员。

唐朝婚姻有什么礼仪唐朝婚姻的制度

唐朝婚姻有什么礼仪唐朝婚姻的制度

唐朝婚姻有什么礼仪?唐朝婚姻的制度古人结婚,大约是要有以下几个程序。

周《礼记·昏义》,规定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此后历代大体沿袭这一礼制。

首先是纳采。

男方欲与女方结亲,必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

也就是俗话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顾名思义,媒,指谋合二姓之人;妁,指斟酌二姓之人。

媒人出来混,其实按照古代的行规,手上是要有家伙的。

一是斧,二是秤。

有斧是源于《诗经·豳风·伐柯》中的诗句:伐柯伐柯,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有秤,讲究的是门当户对。

古人在门当户对方面讲究很多,比如有良贱不婚,例如贾宝玉不能娶晴雯当正室,贾琏不能扶正尤二姐都合其中之义。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宋代有榜下择婿之风,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中进士,自然有富家小姐自动送上门。

类似现在考上公务员,就不愁没有女人。

自然,还有另一种比较特殊形态的婚姻,比如涉外婚姻。

大体来说汉唐时代的和亲,不管皇室还是民间,相对是比较宽松的。

唐朝中后期,控制的相对严格一些,比如规定,非常驻户口的番人原则上是不能在当地娶妻的,即便是有唐朝绿卡的胡人娶了汉女,也不能带回番地。

边境就更严,自从无忧城之变后(吐蕃嫁了个女子到唐朝的维州,生了两个儿子,长大之后开关献城与吐蕃,然后吐蕃改维州为无忧城。

古龙的《陆小凤》里凤舞九天一节大概就是影射这段故事),就开始严管了。

宋朝,也有个典故,庆历增币。

辽要和亲,宋回答,要女人没有,宁肯给钱。

不要说鼻涕宋,在这方面做的比汉唐可高多了。

元朝制度,以张教主为例,如果娶的是赵敏,那他就自动入蒙古籍(从蒙)。

娶小昭,那色目MM就降一个等级(从夫)。

娶周止若,没问题。

娶殷离,那时是没问题,现在小熊就要举报他近亲结婚。

娶殷杨氏,那他可就真要后悔,不管在虾米时代,都要算通奸。

明朝,重八哥蔫坏,不许留在中原汉地蒙古,色目人族内自行婚配,只许与汉人通婚,看上去互不吃亏,实际上娶胡姬的不少(比如明末守宁武关的周遇吉,老婆就是蒙古人),但肯嫁女儿去放羊的,却不多。

唐朝的风俗与礼仪婚丧嫁娶与宴会习俗

唐朝的风俗与礼仪婚丧嫁娶与宴会习俗

唐朝的风俗与礼仪婚丧嫁娶与宴会习俗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唐朝,人们注重礼仪、崇尚和谐,并遵循一系列传统的风俗习惯。

婚丧嫁娶与宴会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中的礼仪和仪式更是充满深意。

一、婚礼习俗唐朝的婚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婚姻观念。

婚礼通常非常庄重,分为订婚和成婚两个环节。

首先,男女双方经过家人的商议后,确定好婚期。

在订婚仪式上,男方会向女方家族呈上聘礼,以示诚意和尊重。

而成婚仪式则需要准备丰盛的嫁妆,如金银首饰、绸缎衣裳等。

婚礼当天,新郎和新娘会分别跟随家人和朋友的陪伴,进行盛大的迎亲仪式。

在迎亲的过程中,亲友们会敲锣打鼓,高喊祝福的声音回荡在整个街道上。

一路上,要经过多个关卡,以检验新郎新娘的耐力和勇气。

最终,新娘会被带进新郎的家中,两人完成婚姻仪式的最后一步。

二、丧礼习俗在唐朝,丧礼被视为一个个体的离世、亲人的离去和整个家族的凄惨。

因此,丧礼的进行非常庄重,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悼念。

丧礼期间,家人会穿上素服,家中也会悬挂白色或黑色的挽联和幡旗。

在丧期内,亲友们会前来吊唁并表达他们的哀思。

而葬礼则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包括守夜、扶灵、告别等。

在葬礼仪式中,人们要记住遵守特定的丧葬礼仪规范,如攒拾白布礼服、行礼三次等。

丧礼结束后,家人还会设宴款待亲友,并送亲友一些礼品作为答谢。

全过程体现出悼念的庄严和对逝者的哀思以及对亲友的感谢。

三、宴会习俗在唐朝社交圈中,宴会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交方式。

宴会不仅可以用于礼节性的招待客人,同时也是彰显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方式。

唐朝的宴会通常分为正式宴会和私人宴会两种。

正式宴会通常由重要官员或皇帝举行,用以招待外国元首和重要宾客。

在正式宴会上,主人会事先准备盛大的场地,造型精美的器皿和美味佳肴。

宴会期间,主人会亲自招待宾客,敬酒致辞,并举行各种文艺演出。

私人宴会则更加灵活和随意,一般由个人或家族组织,可以是庆祝生日、喜事、联谊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奴娶良人为妻”条曰:“诸与奴 娶良人女为妻者,徒一年半;女 家,减一等。离之。其奴自娶者, 亦如之。主知情者,杖一百;因 而上籍为婢者,流三千里。”疏 议曰:“……与奴娶良人女为妻 者,徒一年半……谓主得徒坐, 奴不合科。其奴自娶者,亦得徒 一年半。主不知情者,无罪;主 若知情,杖一百。”
——《户婚律》
陶希圣《婚姻与家族》 刘发岑《婚姻通史》
陈鹏《中国婚姻史稿》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
一、唐宋婚姻变化的时代背景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财富观念的强化
(二)门阀士族的衰落,良贱体系的松弛 (三)唐朝的怀柔开放,宋代的民族偏见 (四)科展是婚姻变迁的物质基础,因 而唐宋婚姻制度的演变与当时经济结构方面 的变革有着必然的联系 从社会结构角度而言,门阀氏族的衰落和良贱 体制的瓦解,使得唐宋婚姻呈现出“婚姻不问 阀阅”等新特点,良贱不婚也出现松弛 政治外交方面,唐宋两代在婚姻政策上对于 民族关系的处理有着很大的不同:唐代推行 和亲,宋代拒绝和亲 宋代重科官位,科举制度的地位在变,人们的价 值观念也在转变
《宋刑统》沿用唐律,但女子再嫁已转为由夫 家做主。宋有“夫亡六年改嫁之制。”哲宗元 祐五年(1090)条贯:“女居父母丧及夫丧而 贫乏不能自存者,并听百日外嫁娶之法。”从 “夫亡六年改嫁”的旧规定到夫亡不能自己生 存者就可改嫁,进一步放宽了对妇女再嫁的限 制。 “诸夫丧服除而欲守志,非女之祖父母、 父母而强嫁之者,徒一年。”
首先宋代门阀制度彻底瓦解,门阀等级观念
逐渐消亡。 其次,宋代商品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经济地位成为人们选择配偶时考虑的重要因 素。
3.良贱不婚的松弛
唐代承袭前代良贱不婚政策,鲜有良人与贱 民阶层通婚之事。
首先,唐律有禁止良人 与奴婢通婚的规定。除 私奴婢不得与良人通婚 外,唐律尚明定杂户、 官户、客女等,不得与 良人为婚。
唐宋时期的婚姻礼俗
延续与演变
“《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淳。男女称精, 万 物化生。’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者,重 人伦、广继嗣也。” ——《白虎通义》卷九《嫁娶》 婚姻是男女缔结为夫妻关系 婚姻文化反映并深刻影响 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展示了 着中国人的各种社会意识 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 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发展, 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 尤其是处在魏晋南北朝各 宗教观、性意识和民族心理 民族分布格局发生大动荡 的发展态势,是人类创造的 之后的唐宋两朝代,社会 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 生活的各方面都呈现转型、 变异的特点,并对后世产 生深远的影响。
——《宋史· 太宗本记》
宋朝政府对待和亲的 态度,却与唐朝相反。 “而宋朝则一概拒绝, “虽有和亲之议,绝 无和亲之举。”
2.收继婚——从唐的宽容到宋的杜绝
到了唐代,禁止收继 “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 婚的法令已经相当严 氏,并州文水人,父士 彟。文德皇后崩,久之, 密。但是唐代社会的 实际情况与法律的有 太宗闻士彟女美,召为 才人。” 关规定相差很远,最 高统治者实行收继婚 ——《新唐书》卷七十六 的事例就不少
——《唐律· 户婚》
2.社会阶层对于离婚与改嫁的相对宽容
(从法律条文来讲)
由唐到宋,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经济、文化和政治 的变革,从最高统治者到平民百姓对于离婚与改 嫁的态度虽有变化,但却是相对宽容的,这与以 后的明清社会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唐王朝的建立者是由关陇贵族军事集团转化而来, 受儒家伦理纲常的熏陶尚浅,同时,由于北方异族 文化和中原文化经过几百年的交融,北方民族重视 妇女地位、婚姻自由结合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 了保留。所以,从王室成员到下层社会,离婚改嫁 并不少见。在唐朝初年,社会舆论和官方立法对妇 女再婚问题显得非常宽容。
——《资治通鉴· 唐纪十六》
宋代士庶不婚的陈规大体被打破,娶妻不 顾门户,不慕名门望族,而重钱财的社会 风气与唐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商 品经济的发展,“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 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的社会风 气已渗透到宋代社会各个阶层,成为一种 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 “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 利其奁聘之多;开门授徒 必引富室子弟以其束修之 厚。”
“无子,闻王氏(即王 宣子)有孕婢在外, 遂明告而纳之”。
(二)婚姻制度由开放到保守
1.族际婚——从唐的推行到宋的禁止
族际婚也就是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隋唐
两世皆不反对族际婚,唐朝族际婚最明显 的表现是在和亲政策的推行上。
在政治领域的和亲政策更加促进了异族通
婚的频繁发生,吐蕃、回纥、突厥等少数 民族与唐中央政府保持着长期的政治婚姻, 其和亲之频繁是以前各代少见的
榜下择婿
科举制的改革基本上改变了士家大族把持朝政的现象,不 论出身贫贱高低,均有可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 官僚阶层中的一员。因此,金榜题名的新科进士,因其才 学、品质以及现实的或潜在的利益而成为士大夫们择婿的 最佳人选。“女必得佳士而归之”,夫贵妻荣,因此出现 了“榜下择婿”的现象。
“晏元献(殊)判西京,范希文(仲淹)以大理 寺丞丁忧,权掌西监。一日,晏谓范曰: ‘吾有一女及笄,仗君为我择婿’。范曰: ‘监中有二举子,富皋、张为善,皆有文 行,它日皆至卿辅,并可婿也’。晏曰: ‘然而孰优?’范曰:‘富修谨,张疏俊’。 晏曰:‘唯’。即取富皋为婿,皋后改名, 即丞相郑国富公弼也。”
传统离婚方式——“七出”, 即丈夫在七种情况下可以 合法地休掉妻子,这是古 代最常见的弃妻方式。 “一无子,二淫佚,三不 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 六妒忌,七恶疾。”
——《唐律疏议· 户婚》
至迟在唐代,“七出” 这一礼制规范被纳入 法律之中,“七出” 便成为封建社会法定 的离婚原因。就唐宋 两代具体情况而言又 有新的变化。
影 响 婚 姻 制 度 的 发 展 因 素
二、唐至宋婚姻新特点
一、婚姻由“士庶不婚”到“不问阀阅”
二、财婚风尚盛行
三、良贱不婚松弛
四、婚姻制度趋向保守
五、婚礼仪式的简化以及贞洁观念的由弱到强
(一)婚姻由“士庶不婚”到“不问阀 阅”
唐代社会是我国古代的开放时期,初唐统治者 自高祖李渊开始,就对门阀旧族进行打击,强力 推行科举制度,使得庶姓寒人在武则天时期真正 登上了政治舞台。新兴士人的迅速崛起,为唐代 政治、社会生活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使得“门当 户对”的婚姻观念有所改观。宋代社会是我国古 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冲击着 人们原有的价值取向,婚姻观也随之发生新的变 化。
社会舆论与政府法令相结合,在社会上形成一股 禁止收继婚的强大约束力量

3.异辈婚——从唐的“浸以成俗”到宋的“严惩 不贷” 唐律中也有禁止异辈婚的条文,而且比前代严密得多,但
是,唐代异辈婚的现象并不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少。这与唐 朝的血缘背景和社会环境有必然的联系。
宋代十分注重辈分严禁婚姻乱伦,反对异辈婚。辈分不可 混淆观念在婚姻制度上得到充分体现。为了防止“尊卑混 乱,人伦失序”。北宋初年的《宋刑统》就严厉禁止异辈 为婚,在《名例律》《户婚律》《杂律》中反复申明此禁。
在宋朝,因为自开国以来,就受北方民族的威胁, 与其并立的政权就有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建立 的政权。这样的社会背景反映在宋代的婚姻制度上 就是禁止汉族同其他民族通婚。这也是宋代民族矛 盾突出的重要表现。宋代明文规定禁族际通婚,与 其之前的所有朝代都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禁止 族际通婚是宋代社会特有的婚姻制度。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 八月的诏令曰:“禁西北 缘边诸州民与内属戎人昏 娶。”
谨事 ”继 母 孝 ” 北宋时,程颐就指斥唐朝的最高统治者 , “其妻则娶不正”。抨击唐太宗“其恶大”, “ 而“娶元吉之妻” 朱熹也谴责唐朝统治者“闺门失礼之事不 事 以为异”,并进而贬斥道“唐源流出于夷狄” 寡 嫂
宋代禁止收继婚的法律规定与唐代 完全相同,但是宋代谴责收继婚的 社会舆论非常强烈,对于收继婚是 绝对的禁止
《唐律》所载的法定离婚,包括两种情况,一是 因“义绝”而强制离婚,夫妻双方有恩断义绝的 行为,二是符合“七出”之法即可由丈夫提出离 婚第二种是协议离婚,即夫妻双方感情不和,双 方都同意而提出的离婚,称为“和离”。
《唐律》关于离婚的规定可以体现出唐代的法律 相对宽松,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妇女的权益,宽容 女性和较少的干预女性,为女性婚姻自主提供了 一定的空间。 “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四《庆 元党》
以娶 规富 有人 其妻 财 ”
表现 婚姻论财之风日益兴盛,宋朝士 大夫与富商联姻在当时已成为一 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有些士大夫抛开自己的身份、地 位,也不管封建的礼仪道德,而 与富商联姻。

宋代婚姻轻门第、重资财特点的出现,可以说 与宋代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唐律疏议》卷十四《户婚律》
宋代的婚律基本沿用《唐律》所规定的离婚形 式,但在南宋婚律中可见到几点新加的条规。 在南宋婚律有了这样的规定:“已成婚而移乡 编管,其妻愿离者,听。”南宋婚律允许妻子 在丈夫因犯罪而被“移乡”或“编管”时,有 提出离婚的权力。妻子与夫家恩义已绝,有权 提出离婚。南宋婚律并未强制夫妻离异,而是 把离婚请求权赋予妻子,由妻子来决断离异与 否,官府不予干涉。 宋代女子相对于唐代的离婚自主权有了进一步扩大。
1.从“尚姓”到 “尚官”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是极其讲究“士庶不婚”和“门
当户对”的,“婚姻必由于谱系”的现象显示出了门阀 制度对婚姻的深刻影响,在唐朝统一之初,这种观念依 然根深蒂固。“大抵士庶不得通婚,其不幸而与庶族通 婚者,则为士族之玷”。世人以能与士族大姓通婚为荣。
“氏族之盛,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自有魏失 御,齐氏云亡,市朝既迁,风俗陵替。燕赵右姓,多失衣冠 之绪;齐韩旧族,或乖德义之风。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 贫贱,自号膏粱之胄,不敦匹敌之仪,问名惟在于窃赀,结 褵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宦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乎 婚媾,多纳财货,有如贩鬻。或自贬家门,受屈辱于姻娅; 或矜夸旧望,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即紊人 伦,实亏名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