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合集下载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的兴起与发展





三、与“甲寅派”的斗争(1925年) 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 高一涵的《新文化运动的批评》 胡适《老章又反了》 郁达夫《咒<甲寅>十四号<评新文学运动>》 成仿吾《读章氏<评新文学运动>》 鲁迅《十四年的“读经”》
四、对“鸳鸯蝴蝶派”和“黑幕小说”的 批判 1、对“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 的批判 2、对“黑幕小说”的批判 周作人《论黑幕》

(三)新月社 新月社1923年由徐志摩、闻 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 以《诗镌》作为活动阵地,1925 年开始形成新月诗派,后出版 《新月》月刊、《诗刊》季刊等。 这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团 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 响较深。倡导新格律诗,闻一多 提出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 筑美”三美主张。
第四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一、对“国粹”派林纾的斗争 (1917年—1919年) 林纾《论古文之不当废》:“知腊 丁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亦自有 其不宜废者。吾识其理,乃不能 道其所以然” 。

胡适写给《新青年》的公开信: “林先生为古文大家,而其论 ‘古文之不当废’,‘乃不能道 其所以然’,则古文之当废也, 不亦既明且显耶?”

(四)语丝社 语丝社因创办《语丝》周刊 而得名,1924年11月17日成立 于北京。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 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等。发表 杂感、时评、小品,重社会批评 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 体被称为“语丝体”,文风幽默 泼辣,对后来散文创作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五)湖畔诗社(参见课本P78) 湖畔诗社1922年春成立于杭 州,因出版四人合集《湖畔》而 得名。成员有冯雪峰、潘漠华、 应修人、汪静之等。1922年5月 出版汪静之《惠的风》,1923年 出版诗合集《春的歌集》。所作 诗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 友情、爱情的纯真,诗中真纯的 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 解放精神的别一表现形式。

第01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01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教案
(一)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
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 月成立于北京。 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年 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 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 世英、 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 王 统照12人 文学研究会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 统照 人。文学研究会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 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 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 ……文 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 现在已经过去了。 文 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般问题 般问题’’ 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 般问题’’ 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 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 的创作为“人生派” 为人生”的文学。 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主要刊物是改 革后的《 小说月报》 和新创办的《 文学旬刊》 革后的 《 小说月报 》 和新创办的 《 文学旬刊 》 ( 后改为 文学周报》 月刊。它是五四时期规模最大、 《文学周报》)、《诗》月刊。它是五四时期规模最大、 影响最广的文学社团。 影响最广的文学社团。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因《小 年 一二八”事变后因 说月报》停刊而自动解散。 说月报》停刊而自动解散。
教案
钱玄同在一封致《新青年》的公开信中, 钱玄同在一封致《新青年》的公开信中, 指斥一味摹仿六朝骈文的文选派文人和一味摹 仿唐宋古文的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孽” 仿唐宋古文的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孽”和“桐城 谬种” 谬种” 。 “双簧信”:钱玄同 (王敬轩) 双簧信” 王敬轩) 双簧信 刘半农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涵是: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要对封建传统文化进行总的清算,就必须同时去 除那些作为封建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和文言文,提倡适宜宣传新思想、新道德的新文 学、白话文。于是,他们在极力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同时,发动了一场旨在反对文言, 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同时成了文 学革命的倡导者,文学革命构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人的文学”的观念地提出,标志着文学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平民文学》中,周 作人又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原则,进一步发展了 “人的文学”的主张。这两篇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现代作家已 经从“非人的”古代文学中走出来,进入到“重新发现人”、建设人、弘扬人的个性的新时代。 1920年1月4日,李大钊发表《什么是新文学》,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 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指出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 艺,博爱的精神”为“土壤根基”,发展了文学的现实主义思想。现实主义文学以此奠基。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散文、新戏剧,文学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关于新诗 的理论文章有胡适的《谈新诗》,俞平伯的《白话诗的三大条件》,康白情的《新诗的我见》, 周无的《诗的将来》;关于小说,有胡适的《论短篇小说》,周作人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 发达》,刘半农的《诗与小说精神上的革新》;关于散文,有周作人的《美文》;关于戏剧, 有傅斯年的《戏剧改良各面观》等。这些文章注重借鉴外国文学的创作经验,结合新文学理论 和创作的实际经验,对各种文体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促进了新文学创作的发展。
❖在批判旧文学方面,钱玄同的态度最为激烈,他指斥文选派文人和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 孽”、“桐城谬种”,从语言进化的角度指出白话取代文言是历史的必然。胡适则认为文言是 死掉了的语言文字。周作人从人道主义出发,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属于“非人的文学”。 另外,他们还对当时盛行的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文学及旧戏曲,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周作人写 了《论黑幕》,鲁迅写了《关于〈小说世界〉》,专门批判黑幕小说同封建复辟思想同气相求 的本质,蝴蝶鸳鸯派小说的游戏消遣的文学观,为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扫清障碍。 钱玄同 和刘半农为了能使文学革命思想能够在社会上迅速产生广泛影响,还在1918年春的《新青年》 上发表了著名的“双簧信”。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仿照旧文人的口吻,汇集了反对新文学和白 话文的种种观点和言论,写成一封致《新青年》的信,由刘半农复信逐一批驳,此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孙大雨(1905--1997)
第三节 文学革命初期理论建设
一、为文学革命寻找根据,证明其必 然性与合理性。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钱玄同《寄陈独秀》、《寄胡适之》 傅斯年《文学革命申议》、《文言合一草 议》
傅斯年(1896-1950)
二、胡适的理论: 侧重从语言、形式方面为文学革命寻找突破口
王统照(1897-1957)
孙伏园(1894-1966年)
文学研究会主办《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
《俄国文学研究》特号 《法国文学研究》特号 《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专号 《泰戈尔号艺术而艺术——浪漫
就在那天下午,在达夫的房 间里聚谈了一次,大家的意思也 都赞成用“创造”的名目,暂出 季刊,将来能力充足时再用别的 形式。出版的时期愈早愈好,创 刊号的材料,就在暑假期中准备 起来。这个会议或者可以说是创 造社的正式成立,时候是一九二 一年七月初旬,日期是那一天我 不记得了。 ——郭沫若:《创造十年 学生 时代》
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刘半农的“双簧 信”;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周作人:《人的文学》、《思想革命》 《平民的文学》 《每周评论》、《新潮》
钱玄同(1887-1939)
刘半农(1891-1934)
集中力量摧毁旧文学阵地:
批判“黑幕派”:与封建复辟思 想同气相求 批判鸳鸯蝴蝶派:游戏的消遣的
1914年23岁的胡适
初任北大教授
20世纪30 年代与妻子江冬秀的合影
手持美英加入反日同盟的文 件在白宫前留影
1961年,在书房会见友人
《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1917年1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全套课件253P)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全套课件253P)

《小说月报》——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
立场与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 创造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简章》 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 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人相信 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生很切 要的一种工作。 ——《文学研究会宣言》

势 种 《 《 《 《 ( 社 留 当 田 吾 郁 员 东 月 一 物 《 。 创 创 共 异 洪 创 学 时 汉 、 达 有 京 成 九 , 创 先 造 造 廿 军 在 等 夫 郭 立 二 水 造 造 生 张 , 显 后 月 周 六 突 日 日 沫 于 一 》 , 资 、 最 示 》 , 办 刊 报 期 起 本 若 日 年 平 初 出 等 》 创 都 成 季 》 》 ) 之 有 的 本 七 成 一 刊 、 造 是 、 仿 , 刊 、 、 、
新月社



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 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 起,成员多为英美留学生。新 月社成员较复杂,本来不是一 个专门的文艺团体,带有文化社交俱乐部的性质, 1925年,徐志摩接偏《晨报副刊》,1926年4月在 《晨报》副刊上开辟《诗镌》栏目,宣称“要把创 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在徐志摩的周围 形成了一个诗人群,成为新月诗派,包括闻一多、 朱湘等诗人。

创 造 社
立场与主张
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的活 动罢了。——郭沫若

创造社转向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 1925年“五卅”为界,分 前后两期,“五卅”后, 冯乃超、彭康、朱镜我、 李一氓、阳翰笙等进步作 家加入创造社,随着革命 形势的发展变化,郭沫若 等又提出了“革命文学” 的口号。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学现代化背景(一)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1、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1917年前的近20年(满清覆灭、民国初建)外: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内:魏源等洋务派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

2、文化机制变革影响文学(由社会的变革而推动),为文学变更提供条件。

梁启超:“第一期,器物不足……第二期,制度不足……第三期文化不足。

”①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②现代出版业平民化③自由撰稿人队伍的出现(二)文学观念变革1、梁启超“诗界革命”:三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说明此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其保留诗歌旧形式的革命终不彻底。

“小说界革命”:《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过分夸大小说的社会作用,只看重小说的启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文界革命”:成就最大“新文体”(政论文章):借鉴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文字介于文言白话之间,“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具有很强鼓动力,宣扬其思想言论。

有意用于破桐城古文义法。

2、黄遵宪——于诗界革命走得更远,白话文运动的先导者“言文合一”,“我手写我口”——主张用俗话作诗“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主张用新思想和新材料3、王国维他没有梁任公提倡革命的煽动力,却具有真正的文学新品质。

引入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思想进入文学的精神世界,较之同时代人由进化论进入文学,更迫近文学本体。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学从“文以载道”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则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4、周氏兄弟《摩罗诗力说》、《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蕴含后来中国现代文学“重铸民族灵魂”的思想。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白话文学”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 “人的文学” •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 《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鲁迅:冷峻犀利 • 郭沫若:雄奇豪放 • 郁达夫:袒露自怜 • 冰心:明丽晶莹 • 朱自清:精美秀雅 • 周作人:冲淡自然 • 闻一多:浓烈沉郁 • 庐隐:激切质直 • 徐志摩:潇洒空灵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 1、理性精神的显现 • 2、感伤情调的流行 • 3、个性化的追求 •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中国现当代文学
思考题
一、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二、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 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三、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 和文 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四、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 的文学 观念与理论?
• 两个关键人物: 陈独秀 、胡适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民主与科学的提倡 ➢ 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等为代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 坚决反对旧道德、旧思想,试图建立新道德、新思 想,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推进中国社会由近代向 现代的转型。 ➢ 他们以启蒙主义思想和启蒙主义思想家为楷模,义 无反顾地反叛封建文化,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 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 ➢ 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胡适
“今日我国之急需,……一曰归纳的理论二曰 历史之眼光;三曰进化之观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
★介绍西方文学 ➢ 胡适:“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
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然后乃有自己 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 鲁迅:“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 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我们要运 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思潮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思潮

5、莽原社:1925年4月在北京成立,因创办《莽原》 周刊而得名。 主要发起人韦素园、向培良等人,都是受到鲁迅指 导的文学青年。 6.未名社:1925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鲁迅,主要 成员有韦素园、 高长虹、李霁野等,以“率性而言,凭心而论,忠 于观世,望彼将来”为主旨。主要是翻译和介绍外 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文学。
(二)文学争论 1. 与复古派的论争:文白之争、新旧文学之争。 2.与学衡派的论争
3.与甲寅派的论争 4.“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论争(问题与 主义之争)
三、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一)胡适的白话文学论和历史文学观 1.胡适在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侧重文学语言形式 的变革。在《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 论》、《白话文学史》中表达了他的文学观念。认 为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 一个时代的情感和工具。“中国今日需要的文学革 命是用白话替代古文的革命,是用活动工具替代死 的工具的革命。”(胡适,《逼上梁山》,《中国 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 第10页)
7.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林如稷,成 员有陈祥鹤、冯志等。注重创作,侧重于内心世界 的挖掘,作品充满了苦闷、彷徨和伤感情绪。 8.沉钟社:1925年2月浅草社解散,同年秋原成员 陈祥鹤、冯志等汇集到北京重组的社团。注重翻译 和创作,广泛介绍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思潮和作 品,创作上写五四后觉醒但尚未突破个人生活圈子 的知识青年的悲凉心声,主要倾向忧郁和感伤的创 作。1934年解散。
主将: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傅斯年等 (都是学独秀:《敬告青年》,是新文化振聋发聩的宣言书。 《文学革命论》:新文学而新政治、新社会;要写平民、写实、 社会的文学,废除贵族、古典、山林的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阐释文学的进化论,提出白话文 取代文言文的号召。《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 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胡适主要侧重于 语言、形式等文学外部因素谈论文学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重建中国人的精神文 明 代表人物:陈独秀 文化变革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生 一场伦理道德革命(思想革命) 以伦理道德革命为中心的“五四”新文化 运动主张:“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 悟之最后觉悟”。改造国民精神,重建中 国人的精神文明。
1. 发起时间:1915 2. 兴起原因: 3.标志: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宣言:新文学是白话的文学、 写实的文学、平民的文学、人的文学。
第三节 五四文学论争
一、“双簧信”——开幕 时间:1918年3月 代表人物:刘半农、钱玄同 双簧信:钱玄同(王敬轩)《给<新青年>编者 的一封信》 刘半农《复王敬轩书》 历史意义: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打击了封建 复古派。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 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 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 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 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主的政治制 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于外国 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 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 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 上了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 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思想领域的大变革必然引起文学领域的大 变革。

二、开始的时间与标志 1917年1月和2月,《文学改良刍议》和《文 学革命论》先后发表。
三、过程 1. 1917-1918年 倡导期 胡适和陈独秀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 并很快得到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响 应,随后 周作人又将“文学革命具体化”。 2. 1918-1921年 发展期 文学理论进一步发展,文学创作初步收获, 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 3. 1921-1927年 进一步发展期(深化期) 新文学社团和文学刊物大量涌现。
变通,缺乏相应的文学实绩。
第二节 白话文学与“人的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始。 一、兴起的原因—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 景和动力:

自近代以来,中国的有志之士坚持不懈,前仆后 继,探索着救国救民之路。洋务运动失败而有维 新变法,维新变法失败而兴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失败而爆发新文化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 运动的重要一翼,是中国近代文化变革的必然产 物。
B 西方文学传入中国,催促新文学的诞生。 3.文体革命遇到很大阻力 林纾的大胆而充满传奇色彩的翻译从《巴黎茶花女遗事》 开始,自己不懂西文,而且用文言翻译西方近世传达新思想、 新感情的文学经典,从侧面说明了阻力之大。先是中国言、 文分离的历史事实,再就是外来思想与原有语言惯性的距离。 晚清的文学改良总体上囿于传统文学内部的结构调整

林纾(1852~1924 年),近代文学家、 翻译家。字琴南,号 畏庐,别署冷红生, 福建闽县(今福州市) 人。晚称蠡叟、践卓 翁、六桥补柳翁、春 觉斋主人。室名春觉 斋、烟云楼等。林纾 翻译小说有 《巴黎茶 花女遗事》《迦因小 传》、《撒克逊劫后 英雄略》 《鬼山狼侠 传》《现身说法》 《黑奴吁天录》 等 。
(三)先声之三:晚ຫໍສະໝຸດ 的文学改良成为文学革命的序幕1.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的要求,
旨在突破传统文学的观念与形
式。 黄遵宪认为诗应当是按照自 己的意愿来写,向着传统因袭 的规范发出了质疑和挑战。
梁启超等人提出“诗界革
命”、“小说界革命”与“文 界革命”。传统诗文格局被打 破。
2.翻译文学繁荣
A 翻译家:林纾、包天笑、苏曼殊等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 申、民友、孑民,乳名阿 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 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 县(今浙江绍兴)人,原 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 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 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 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 长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 总长,1916年至1927年 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 大开“学术”与“自由” 之风;1920年至1930年, 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 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 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 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 育的第一个法令——《大 学令》。
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试图从政治体 制上救国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 制度变革 制度的现代化 以政治维新变革为中心的改良派与革命派 的文化思想
A 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主张:“从事 科学,讲求政艺”。认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首先要学习西方政治体制,实现君主立宪。 B 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主张:推翻清朝专制体 制,建立民主的共和体制。

“三大主义”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 判态度;主张“革新文学”作为以革新政治、 改造社会之途。
3.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文学的使命——助长人性的解放,反映 “人生诸问题”,表现人的“理想的生 活”。 《人的文学》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人 的独立与尊严。 《平民文学》文艺当以平民的精神为基调, 再加以贵族的洗礼,这才能够造成真正的 人的文学。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 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 代化的发生期。 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
先声之一:晚清文化思想的变迁 一、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器物变革 经济的现代化

以器物革新为中心的洋务派的文化思想主张: “中体西用”。中体:在制度文化、精神文 化上固守中国的封建传统;西用:在物质文 化上,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船坚炮利”, 以解救民族危机。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 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后改为豫亭,浙江绍兴会稽县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 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文化运 动的支持者,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 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 面旗帜。 鲁迅出身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封建官 僚家庭。起初想实业救国,但不济。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 后从事文学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 民被麻木的内心,笔名鲁迅 (Lution)源于革命 (Revolution)。1918年5月首次 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 1889年10月29日。1907 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 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 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16年李 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 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 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 一员主将。他以《新青年》和《每周 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 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 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 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 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 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 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 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 主义的人。

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进展 (一)从思想启蒙到文学革命 1.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反对旧道德,提 倡新道德。 2.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 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白话文运动”

(二)文学革命的宣言
1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白话文学是 “中国文学的正宗”;文学改良应从“八 事”入手;语言形式的变革为文学变革的 突破口。 “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 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节 《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 现代化历程。 新的历史曙光升起之前,必有无数先辈在长夜 里奏起迎接黎明的序曲,在“五四”文学革命的正 剧开场之前,也有一个长长的序幕。
山雨欲来风满楼。“风”起于“西学东渐”,“声” 响于中外文化的撞击,“势”来自于中国文学自身演变 的要求,“形”成于中外文学的融合。
即令神似古人,亦不过为博 物院中添几许“逼真赝鼎” 而已,昨见陈先生诗云:涛 园抄杜句,半岁秃千毫。万 灵噤不下,此老仰弥高。此 大足代表近日“第一流诗人” 摹仿古人之心理也。其病根 所在,在于以“半岁秃千毫” 之功夫作古人的抄胥奴婢, 故有“此老仰弥高”之叹。
2.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三大主义”——高举文学革命大旗。 一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二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三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二、对“封建复古派”的斗争 (一)同“国粹派”的论争(1919年3月) 代表人物:林纾——鲁迅、蔡元培、李大钊等 林纾反对废除文言文。 代表性文章:林纾《致蔡鹤卿书》《论古文白话文之 相消长》,文言小说《荆生》《妖梦》 蔡元培《答林君琴南函》 性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旧文学思想的第一场激烈 论争,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与保守主义者的论争。

钱玄同(1887-1939)浙江吴兴人。原 名夏,字中季,少号德潜,后更为掇献, 又号疑古、逸谷,笔名浑然。常效古法将 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四运 动以前改名玄同。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 之后。1887年9月12日出生,浙江湖州人。 1939年1月17日因右脑部溢血在北京病逝。 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 大学教授,“五· 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 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议并参加拟制国 语罗马字拼音方案,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 字学家。20世纪初在日本学习世界语,在 《新青年》杂志上载文提倡世界语,三十 年代还为《世界日报》副刊《世界语之光》 题写刊名。著有《文字学音篇》、《重论 经今古文学问题》、《古韵二十八部音读 之假定》、《古音无邪纽证》等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