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从三国演义中谈人力资源的管理

从三国演义中谈人力资源的管理萨拉齐监狱杨磊任何一个组织、一个企业要发展,首先要有明晰的战略部署。
目的使命是什么,愿景是什么,发展方向在哪里,好的可行的战略是成功的一半。
而成功的另一半是对战略的执行。
应该说,战略和执行是不分家的,一个不能被很好执行的战略,无论因为是主观上的阻力还是客观的条件限制,都不能称之为战略。
战略只有被很好的执行并实现一定的结果才有意义。
而战略是靠人去执行的,这就不得不说说当今非常热门的人力资源管理。
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经理能够参与到战略制定,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并实现对战略的执行与辅助。
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其组织管理、招聘、激励、考核等一系列职能所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
以下想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一场战役中的部署为例,谈一谈人力资源中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工作分配。
也就是一项任务是由张三做还是李四做以及为什么如此安排的问题。
要谈到的战役是诸葛亮火烧博望坡。
当时敌我的力量相差极为悬殊,曹操是1O万正规军,刘备只有刚刚在当地招聘3千临时雇佣军,所以只能智取不能强攻。
当然这要靠主帅的智慧。
这时,孔明令日:“博望之左有山,名日豫山;右有林,名日安林:可埋伏军马。
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
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
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
”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
“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
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事实上现在有5个不同的岗位:烧粮草的1人,打敌人巢穴的1人,诱敌的1人,放火的2人。
请问,根据现有人员诸葛亮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是随意安排还是事前有所考虑呢?答案当然是后者。
5个岗位中,最复杂最有技术含量的是诱敌工作。
该岗位的能力要求是:1.执行力强。
让你去诱敌而不是去硬拼,只许败不许胜,打仗容易杀红眼的不要,排除了张飞;2.脸皮厚。
《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

漫谈《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摘要】:一部《三国演义》,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沧海横流、战火纷飞的英雄时代,更是一部蕴涵丰富的管理思想、管理智慧和管理艺术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经典。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总体用人思想入手,进一步分析三国管理者的用人哲学和用人艺术,力求对我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所启示。
主要论述了三点。
第一点以人为本,通过分析三国故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和爱惜人才。
提出建立现代以人为本的人才观要从依靠人、培养人、关心人、激励人四个方面入手。
第二点用人哲学,分析三国用人思想得到三点启示:充分了解人才的能力、个性和德行;尊重人才的需要,并不断满足人才的需求;倡导感情管理,营造朴素真诚的情感氛围。
第三点忠诚文化,分析从三国中传统忠诚的思想和行为到现代忠诚的演变,深化忠诚的核心概念,提出时代变了、文化变了,但人性不变。
忠诚的形式变了,标准变了,但忠诚的内涵不变,灵魂不变。
正所谓“巨变的时代,不变的驭人之道"。
进而针对现今司空见惯的裁员、跳槽和人才流失等现象以及严重的“忠诚”问题的困惑提出了以古为鉴的解决办法。
从选人、用人和留人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向忠诚。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用人以人为本忠诚【正文】:一、以人为本《三国演戏》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所描述的时代更是一个风云迭起,人才辈出的时代。
忠、义、情、武、略,真个是跌宕起伏,群龙乱舞,而小说始终围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这个主题是什么呢?黎叔一针见血的指出:“是人才”。
且让我们从这部历史巨著中一窥先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三国时期的人才流动《三国演义》第29回写道,孙权听到周瑜的推荐,非常敬慕鲁肃,命周瑜前往聘请,而鲁肃当时正打算到别处谋事。
周瑜见状,引用了东汉初年马援对刘秀说过的一段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其中的“君择臣"在人们看来是天经地义,不足为奇的。
三国演义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国演义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日本企业管理界对中国的<<三国演义>>研究颇深.<<三国演义>>中贯穿着人力资源管理的脉络,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讲,<<三国演义>>的历史演变是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发人深省的反面教材.由于曹操,孙权,刘备尤其是诸葛亮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不同,间接导致了曹操能够统一北方但始终无法统一全国;孙权稳居东南;刘备缔结下的基业在诸葛亮手中化为泡影.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平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但他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手段与策略都接连出现了重大失误,从处理孙吴/曹魏的关系,到过度放任关羽并安排与孙吴不共戴天的关羽镇守荆州,一切的一切都为后来埋下了失败的火种.而相反的,东吴孙权却理智的在不同阶段重用不同的人才,从重用周瑜开疆拓土,到任用鲁肃整顿内务,再到使用吕蒙稳定局面,孙权在人才的任用方面是清醒的,有条理的.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立即起兵攻打东吴,名曰为关羽报仇,实为争夺荆州.孙权果断任命39岁的陆逊为大都督,迎战刘备.陆逊在彝陵火攻大破刘备.刘备病逝后,诸葛亮为了北伐派邓芝过江与东吴讲和.孙权就与蜀汉和睦,共伐曹操.公元224年曹丕大军攻打东吴,孙权便任命大将徐盛火攻并大破曹丕.孙权知人善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着合理而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恰当使用人力资源,不盲从,不个人主义.而反观诸葛亮,虽是谋事能臣,用人方面却不够清醒/果决.刘备去世后,实际掌握蜀汉大权的诸葛亮的每一项决策几乎都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背道而驰.其用人策略与其战略理念相违背,空使英雄泪满襟。
我们试想,如果诸葛亮投奔到曹操且得到重用,孙权是不是还能够独霸南方地区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或者以诸葛亮之才又懂得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也许历史将被改写。
案例分析:现代企业在快速成长与发展中,往往会大量招收新人进入公司的经营与管理当中,可很多时候,企业往往会出现“有人无法用,又是无人用”感概局面,这种现象事实上就是企业管理与人力资源配置当中,未能有效系统的区分人才特性与岗位能级对应而造成的结果。
《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上课讲义

《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漫谈《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摘要】:一部《三国演义》,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沧海横流、战火纷飞的英雄时代,更是一部蕴涵丰富的管理思想、管理智慧和管理艺术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经典。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总体用人思想入手,进一步分析三国管理者的用人哲学和用人艺术,力求对我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所启示。
主要论述了三点。
第一点以人为本,通过分析三国故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和爱惜人才。
提出建立现代以人为本的人才观要从依靠人、培养人、关心人、激励人四个方面入手。
第二点用人哲学,分析三国用人思想得到三点启示:充分了解人才的能力、个性和德行;尊重人才的需要,并不断满足人才的需求;倡导感情管理,营造朴素真诚的情感氛围。
第三点忠诚文化,分析从三国中传统忠诚的思想和行为到现代忠诚的演变,深化忠诚的核心概念,提出时代变了、文化变了,但人性不变。
忠诚的形式变了,标准变了,但忠诚的内涵不变,灵魂不变。
正所谓“巨变的时代,不变的驭人之道”。
进而针对现今司空见惯的裁员、跳槽和人才流失等现象以及严重的“忠诚”问题的困惑提出了以古为鉴的解决办法。
从选人、用人和留人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向忠诚。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用人以人为本忠诚【正文】:一、以人为本《三国演戏》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所描述的时代更是一个风云迭起,人才辈出的时代。
忠、义、情、武、略,真个是跌宕起伏,群龙乱舞,而小说始终围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这个主题是什么呢?黎叔一针见血的指出:“是人才”。
且让我们从这部历史巨著中一窥先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三国时期的人才流动《三国演义》第29回写道,孙权听到周瑜的推荐,非常敬慕鲁肃,命周瑜前往聘请,而鲁肃当时正打算到别处谋事。
周瑜见状,引用了东汉初年马援对刘秀说过的一段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三国演义》中的人才管理艺术

《三国演义》中的人才管理艺术《三国演义》中的人才管理艺术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为了创业、霸业,以曹操、刘备、孙权等为代表的“三国”领导们在人才管理中各显其能,导演了一幕幕流传千年的神奇故事,展现了他们高超的人才管理艺术。
这些丰富的人才管理艺术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
一、招揽人才的艺术1.招募与自荐。
“三国”公开向社会招募人才,引得众多英雄豪杰毛遂自荐。
曹操张榜招募,得乐进、夏侯渊、曹仁、荀等;孙权设馆招募,得吕蒙、陆逊等。
2.举荐。
“三国”的许多一流人才来源于领导们的亲信、朋友、下属的大力举荐。
刘备在荆州时,徐庶荐孔明,伊籍荐马氏五兄弟;在东吴,周瑜一荐张昭、张统,再荐鲁肃,鲁肃荐诸葛瑾,张统荐顾雍,吕蒙荐陆逊;在曹魏,荀荐程昱、郭嘉,郭嘉荐刘哗等。
举荐者和被荐者和睦共事,同心协力,辅佐共同的领导,成就共同的事业。
3.恭请。
当获悉人才信息时,“三国”领导们或亲自寻访、拜见或派亲信聘请。
孙策亲自请张昭、张统,派周瑜请鲁肃,又遣使请诸葛瑾、顾雍等。
“唯才是举”的曹操更是求贤若渴,他所到之处,遍访贤士。
领导者以极高的礼遇恭请人才,是对人才的尊重和敬慕,也赢得了他们的忠诚。
刘备“三顾茅庐”赢得了孔明终生追随。
二十年后,孔明仍感动地说: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当其兄诸葛瑾劝说他归顺兵强马壮的孙权时,当司马懿在阵前劝其归顺实力更强的曹魏时,他都断然拒绝,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纳降。
除了接收自愿来降者外,“三国”领导们还以劝降、诱降、逼降等方式从敌营中挖掘了众多人才。
刘备集团的黄忠、马超等,曹操集团的贾诩、张辽、张?A等都是来自敌方阵营的优秀人才。
徐晃、许褚等是在两军对垒中被曹操发现并收降的大将。
“纳降”壮大了自己,削弱了敌方,也让人才找到了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
二、知人善任的用人艺术“三国”事业的成功是“三国”领导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用人战略的成功。
四大名著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国演义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曹操:求才若渴、能正确评价和使用人才、靠待遇留人 刘备:三顾茅庐、求才若渴,用事业、感情来凝聚和激励核心人才,对人才信任、授权 孙权:注重接班人的选择、能大胆启用年轻人才、注重人才的中宋江的管理
战略管理:反贪官不反皇帝,用实力求招安 身份管理:论出身、论尊卑、论级别 绩效管理:论功行赏、奖罚分明 员工管理:用人所长、纪律严明、富有人情味 领导方式:以身作则、民主和参与式领导
第3页
红楼梦中大观园中的管理
• 王熙凤:向上会讨好,能获取信任和授权 • 向下用威严,让部下惧怕和服从 • 左右能逢源,办事能够让人满意 • 内外能协调,充分利用权力关系
第4页
西游记中的团队分析
唐僧:有信仰、有追求、有意志、目标明确、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有紧箍咒 孙悟空:神通广大、武艺高强、能降妖除魔、保护师傅、忠于事业、但有点骄傲自大 猪八戒:能吃懒做、喜欢美色、自私胆小、被事业绑架、喜欢打小报告和说长道短 沙僧:忠于职守、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服务态度好、放领导放心
第1页
《三国演义》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国演义》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贾安思1126211005 《三国演义》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摘要]在中国,“三国”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的一个永恒话题。
尽管只是一部文艺小说,但是其中蕴含的许多人生哲理、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却非常值得我们去挖掘。
本文将从如何看待人才的培养、如何看待人才、制度与自律、组织团队的建设四个方面,对其中包含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知识,以及它能给我们当代企业管理带来怎样的作用进行论述。
[关键字]育才、用才、制度与自律、团队建设引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人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当着熟悉的旋律再一次回荡在我们耳边,《三国演义》那一个个生动活泼的面容不由自主的浮现在眼前。
不言而喻,其中记忆最深的无疑是被誉为“知识"的化身、智慧的象征,并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发明家等载入史册的诸葛孔明。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司马徽在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和庞统是说:“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
”可是刘备两者皆得,最终也未能完成一统天下,复兴汉室的伟业。
为何?是他们浪得虚名吗?若如此,诸葛亮帮助刘备从无到有,确立三国鼎立之势又该何解呢?况且庞统从第五十七回到刘备帐下听用,致第六十三回取洛城遇伏身亡,不过短短几回的剧情,可以说完全没有展现他作为一代谋士价值,当我们在说到三国、说到蜀汉,人们耳熟能详的不过就一卧龙而已,又有多少人记得凤雏。
确实,他在蜀汉政权的建立当中只不过是一个过客,没能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这又是谁之过?假设庞统不是在刘备帐下,而是在曹操帐下,结局又将如何?所以,从一部《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管理学问题,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一、如何看待人才的培养诸葛亮七出歧山却从未打出去过,反而被魏国一攻就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诸葛亮忽视了人才的培养与战略上的生养。
在失去荆州大片土地,损失关张两员大将,失去了“精神支柱”刘备,再平孟获,出兵伐魏,国家资源根本无法支撑,而在此期间,魏国大力开办学校,发展经济,培养了众多的人才。
三国人力资源管理

曹操在用人上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种严格的奖惩制度激励了士人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也树立了曹操的权威和信誉。
魏国选官制度及其实践
九品中正制
魏文帝曹丕时期,采纳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该制度以家世、品行和才能为选拔标准,将人才分为九等,每 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级。中正官负责评定士人的品级,作为选官的参考。
吴国地处江南水乡,因此非常 重视水军的建设和发展。孙权 在继承父兄基业的基础上,进 一步加强了水军的训练和装备 ,使得吴国水军成为三国时期 最强大的水军之一。
吴国在军队组成上实行世兵制 ,即士兵由固定的家族或部落 提供,这些士兵通常终身服役 且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 了军队的稳定性和战斗力。
04 蜀国人力资源管理
刘备的用人策略
01
02
03
重视人才选拔
刘备注重从基层选拔有才 能的人才,不问出身,只 要有真才实学,就能得到 重用。
善于纳谏
刘备善于倾听下属的意见 和建议,对于合理的建议 能够积极采纳,这使得蜀 国政治清明,人才济济。
重视团队建设
刘备非常注重团队建设, 通过桃园三结义等方式凝 聚人心,使关羽、张飞等 猛将成为其忠实追随者。
吴国选官制度及其实践
实行九品中正制
吴国在选官制度上实行九品中正制,即根据官员的才能和品德将其分为九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 不同的官职和待遇。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重视基层历练
吴国在选拔官员时,注重从基层历练中选拔人才,认为只有经过实践锻炼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 官职和发挥才能。
打破世袭制
研究三国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 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人动乱的时代,也是个实事造英雄的时代,也在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大成者,包含了丰富的文韬武略、描写了具有社会结合形态的各种人类活动,诸如政治、军事、外交,其中蕴涵了丰富的管理原理、管理思想等,对现在的企业管理一定价值。
从中可以看到如何管国家,管企业,管人。
人才济济是三国时代最璀璨的一面,但如果没有一个可供发展的环境,适当的时势,良好的管理组织及用才渠道就无法造就袅雄如曹操、刘备、孙权,智勇如诸葛亮、郭嘉、司马懿,文武双全的周瑜、姜维等……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三国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胜利者胜在用人的胜利。
此次我们就为三国演义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偏重人才管理)为切入点,举例研究分析,引发一些思考,总结出一些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发意见。
二、人才资源境况三国局面,也是群雄逐鹿局面的出现,标志着东汉中央政府对政局完全失去控制,出现自由竞争的局面。
群雄为了生存和争取敌对派别,就不能不争取和笼络人才,出现了“汉末争以下士为贤”的局面。
人才兴盛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东汉中后期士人互相品评之风的盛行。
被品评人物的行为有多种多样,什孝顺父母、让才好施、救人急难以及博学多才、文武兼修等等。
总的标准不外德和才,当时公认为有德有才的人能得到社会的尊重,连黄巾军对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也相当宽容。
同时在东汉末年的人才市场上表现以“君择臣,臣亦择君”的流动特征,如许攸、张郃离袁绍而投曹操,赵云背公孙瓒而事刘备,其他如甘宁归吴,贾诩三易其主,不论是主动投桃报李还是被迫“跳槽”,三国时期的人才享有很大程度的流动自由。
三、模块分析(一)、人才资源规划以蜀汉为例,前期成就有目共睹,人才也是不胜枚举,开拓市场的有“五虎上将”,后方有管财务、做行政的、搞战略规划如法正、费祎、马良、马谡这些人,可到蜀汉后期就变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地步了,魏延反了,蜀中空余姜维一人在支撑,就好比一个人原本只是一个地区的销售总监,突然全国的业务都需要他来做了,手下还没有可用的人,难以全面兼顾。
蜀汉的市场空间就这样被一步步蚕食,到最后已是无力为天,被曹魏赶出了市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蜀汉的管理层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储备,也就是忽视了对人才资源的规划,对企业战略的资源约束缺乏足够的认识,倘若当初孔明做好了规划,建立了人才数据库,了解重要岗位的人员结构,以此查漏补缺,保持人才的稳定连接,也不至于到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
(二)、人才招聘东汉末年,大大小小的集团为求发展纷纷通过各种渠道网罗天下英才,《三国演义》中作为第一个树起招募大旗的曹操,“先发诏令,驰报各道”,在这次招募中,曹操引进了李典、乐进、夏侯渊、曹仁等大将,可以说一时间曹操集团的人才数量和质量在当时就处于了领先地位,这对于才开始创业的曹操集团来说无疑是非常喜人的。
这类招募方式类似于现在的公开招聘,公司发布招聘广告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吸引人员来应聘,再来选拔人才,这对处于创业初阶的企业当然是非常具有实用性的。
另一方面荀彧投奔曹操后为其推荐郭嘉,郭嘉引程昱、刘晔,刘晔推荐满宠、吕虞,后两者又一起推荐毛阶,像是拔萝卜似的,一拔一大把。
再如孙吴方面,孙权继承家族基业,遇周瑜,周瑜引荐张昭,张纮,再收蒋钦、周泰,几个轮回基本就形成了自己的班底。
这里通过熟人推荐的方式无论是品德质量都有一定的保证,同时容易融入整体,比较容易培养忠诚心,而蜀汉方面呢,由于混得比较惨,只能求助大佬“水镜先生”司马徽,他为刘备推荐了两个奇才,后来就有了三顾茅庐,孔明出山当集团CEO,,在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奠定天下三分的局面。
这种招聘方式现在看来应是猎头招聘,它可以有效地弥补企业内部招聘的不足,同时也相对公开外部招聘更具针对性,(三)、人才培训还是以蜀汉为例,一部分原因正是通过强化对其下属的培训,才使得刘备能够从一介织席贩屐的凡夫俗子变成了蜀汉帝国的开国君主。
纵观刘备一生的发展经历,可以发现刘备在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中,还是一名十分善于洗脑的培训高手。
他在自身的团队建设和培训中注重把握主流价值取向,时刻宣传自己的宏图大志,即“匡扶汉室”。
而一个企业中,企业家的精神往往影响着这个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也因此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
因此,在刘备的影响下,整个组织都具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再以诸葛孔明为例,以其满腹经纶的学识,旷世奇才“卧龙”的美誉,如果能将自己的学识编成培训教材,组织集团的人员培训,建立类似的专门培训机构,再加以实践经验,即便出不了多少“五虎上将”,有谁又敢说“蜀中无人。
那马谡也不用走上不归路了,姜维也许也不用一个人苦苦支撑还倾尽国力北伐了。
由此,当今企业面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有足够的理由在培训上多下功夫,明确组织发展方向与目标,让员工素质技能等方面符合当前组织的发展阶段要求。
(四)、绩效管理还是以关羽为例,演义中写道,在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华雄大发雄威,斩杀多员大将,关羽自荐对敌,却因身份问题被呵斥,尽管最后“温酒斩华雄”,还是被袁绍喝退。
可以说明当时人才待遇过于看重资历而不在于能力与业绩,现在的有些企业也是这样呆的久工资就高,能力与薪资待遇不符,没有建立明确的人才测评体系。
再说后来赤壁之战后孔明料定曹操败走华容道,派关羽去把守,关羽也立了军令状,就把将来可能是谁的责任和功劳都说得很清楚了。
最后结果都知道,他还是放走了曹操以报恩,本应按军令状执行,奈何刘备张飞以死求情只得作罢。
有趣的是,马谡守街亭的时候也立下了军令状,但他却是失街亭被斩。
这也可以看出蜀汉在用人的机制上也缺乏一个通透严明的奖惩制度,注重人情,相对感性一些。
而当今的社会就处于这样一个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组织偏爱模糊地去评估一个员工的绩效,特别是高层员工,而缺乏一个统一的能有效遵守的绩效体系的标准。
(五)、薪酬曹操自己总结出这样一段话:“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就是别人给你干活要有酬劳,立了大功要有奖赏。
我们主要讲讲奖金这部分。
曹操得了典韦,就“解身上锦袄,及骏马雕鞍赐之;收了许褚,当即“赏劳甚厚”。
可见,论功行赏是曹操一贯的作法。
像这样赏赐部将的例子,在《三国演义》里经常看到。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由于街亭失守,仓促退兵,各路兵将都有败损,惟独赵云所部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物,也无遗弃。
因为赵云“独自断后,斩将立功,敌人惊怕”。
诸葛亮不由赞叹又“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卒”。
奖赏是激励的基本而重要的一个手段。
人才要给厚禄,大功要给厚赏。
诸葛亮一次赠给赵云“五十斤金”,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重待人才。
现代管理者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激励思想,就必须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把员工和组织连接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使组织在员工心目中成为自己切身利益的代表,从而关心组织的生产经营,安心本职工作。
(六)员工关系管理在三国演义中,三大集团都有非常复杂的员工关系,如何处理好员工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就是一个问题了。
以曹魏集团为例,曹操派张辽、李典、乐进三军进军合肥时,由于三人平时相互之间就不怎么看得顺眼,在讨论如何击破敌军时决策很难统一,情况一度十分危急,就在这时,曹操做出了安排,若孙权攻打合肥,由张、李二人出军迎敌,乐进守城,在领导的安排下,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被淡化,他们也变成了可以相互补充的团队,后来的成功也证明这个处置是合理有效的。
再如徐庶弃刘表而投刘备,被曹操迫使徐庶去到许昌。
强扭的瓜不甜,“身在曹营心在汉”,他郁郁寡欢,一言不发,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
更严重的是在赤壁之战中,徐庶本已识破庞统搞的“连环计”,也不向曹操道破。
于曹操的损失不可谓不大,于徐庶可说是毁其一生。
员工若真的想走,类似服务期约定也只可起一定的约束作用,真正想留人,还要深挖自身的问题。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离职的员工,意义重大。
再以曹操为例,在关羽要走的时候,若曹操真若下定决心杀关羽,在上万兵马面前,又怎会有过五关斩六将,若诚如此,那么曹操也将毙命于华容道。
可以说,在关羽这个员工的离职管理上,曹操做的是比较到位的。
由此可见,做好员工关系管理对组织发展的重要性,处理好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尤为重要,同时对离职的员工应有一套符合自身体系的管理机制,这也对领导有高素质的要求。
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启示(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得人才者得天卜,失人才者失天下”这一基本观点体现于一些重人的事件当中,贯穿于三国发展的各个阶段,如著名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无不是得人才者取胜,失人才者失败的:魏、蜀、吴三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在于各国的统治者都有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用人之道,从而形成了一种团结人民的凝聚力。
特别是相对于魏、吴两国来说,最没有基础的蜀国,能得三分之一的天下,其功绩更在于它的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
虽然,与现代以人为本的思想相比,《三国演义》中以人为本思想是相当原始的。
但是,它对今天的人才理论的建设,仍然是很有意义的,积极借鉴其合理成分,并不断充实和改进现代“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拥有一批出色的人才,是否拥有一批热爱企业及本职工作的员工。
培养员工以创建有机的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同时注重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二)、人才管理方法,(I)充分了解人才失败例子就是诸葛亮用马谡,让没有多少经验的理论家去管控风险,失败是必然的。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作为企业领导,应该首先对下属能力、个性和德行有一个全而的了解,这样才能根据能力的大小,性格的特征和德行分配给下属以匹配的岗位:不仅是单个地了解下属,而应该把单位中的所有人才看作一个有机系统,这样,在对下属分配工作时,就能根据系统目标的需要,安排好不同能力的人、不同性格特征的人之间的匹配,做到最优化地使用人才。
(2)尊重人才的需要人总是希望白己的努力得到回报的,所以,作为一个企业领导,可以在不损害公司利益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才多方面、不同层次的需要,以提高人才的积极性,使人才能够全心全意地为企业效力。
(3)倡导情感管理就像蜀汉集团内部员工之间情感联系是它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是指管理者通过尊重人、理解人、以诚待人、真情感化、情感投资等切实可行的手段及措施,使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一协调,从而达到使员工一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抨 , 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唤起他们对作更多的激情和对企业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促进工作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三)、组织文化的建立三国中体现的忠诚文化便是一个参考,以建设忠诚文化为例,忠诚是双向互动的,以往企业关注的多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很少考虑对员工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