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示范文本)

合集下载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教案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教案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热爱,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方法,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教学内容:1. 《谈读书》:讨论阅读的目的、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乐趣。

2. 《不求甚解》:探讨阅读的态度、阅读的目的和阅读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方法,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观点。

3. 反思法:让学生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介绍《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讲解《谈读书》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第二课时:讲解《不求甚解》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观点。

3. 第三课时:让学生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

4. 第四课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反思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第五课时: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反思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的理解程度。

3. 反思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评估其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式的反思能力。

七、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运用《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观点和方法,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分析和反思。

2. 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观点,以及对阅读的理解和认识。

八、教学资源:1. 课文:《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全文。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点拨法,了解文章的观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读书的方法;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法,品析文章富有思辨性的语言,学习作者思辨的方法;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学会理性思考,将学到的读书方法和思辨方法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读书的方法;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品析文章富有思辨性的语言,学习作者思辨的方法。

教学难点:1.品析富有思辨性的语言,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作者逻辑严密、语言周密的特点,学习思辨的方法;2.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够辩证的看待事物,并将本文的思辨之法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情境导思,引入目标从新冠疫情爆发到群众连夜抢空双黄连口服液,专家证明双黄连并不能直接抑杀新型冠状病毒,只能起到辅助缓解作用;从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到中国公民哄抢食盐,而后中盐集团提供相关数据证明中国食盐储备供应充足。

衔接语:从以上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没深入了解一件事,只知道个大概,然后就盲从他人采取行动,这样不求甚解,缺乏理性、盲目跟风的行为小则伤财,大则害命,甚至危害国家安全。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自媒体时代,我们需要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理性的思考者,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羊,不随波逐流。

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邓拓先生用马南邮的笔名写的《不求甚解》这篇文章,学习他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思维,学习他读书、思辨的方法。

任务一:寻找文章观点1.首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一找这篇文章围绕“不求甚解”这一论题,文中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用原文回答。

预设1(周佳烨):我从第一段中找到对“不求甚解”的不同看法:一般人的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而作者的看法是: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作者随后在第二段中援引“不求甚解”的出处,明确提出“不求甚解”“这是古人正确的读书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的”观点。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谈读书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二、教学重点1.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2.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提高阅读质量。

四、教学内容1. 为什么要读书首先,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懂得更多的事情;2.阅读可以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拓展我们的思维方式;3.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让我们更加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 如何正确阅读接着,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如何正确阅读上。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例如速读、浏览、深度阅读等;2.了解阅读材料的类型及其特点,例如小说、散文、诗歌、科技类文章等;3.学会筛选信息,提高阅读质量。

五、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讲述、展示、互动的方式,结合视频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的重要性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并设计小组互动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六、教学评估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阅读速度测试、写读书笔记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同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不求甚解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掌握不求甚解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2.掌握不求甚解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如何避免“迷信”知识。

四、教学内容1. 不求甚解的含义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不求甚解是指在掌握核心知识点的基础上,避免过多地钻牛角尖,特别是在一些偏门的知识点上;2.不求甚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学习,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提高学习效率。

2. 不求甚解的方法和技巧接着,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如何正确使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和技巧上。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明确学习目标,了解自己要学什么,要掌握什么;2.把重点放在核心知识点上,避免没有必要的浪费;3.准确使用搜索引擎,知道如何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4.善于整合和总结所学知识,让学习更加高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新人教版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2. 存在主要问题:
(1)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2)作业评价反馈不够及时:在作业批改和反馈方面,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迟,影响了学生对学习效果的及时了解和改进。
(3)课堂测试不够全面:在课堂测试方面,主要侧重于选择题和填空题,缺乏对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测试,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提升。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答案:示例: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谈读书》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能够丰富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和个人修养。而《不求甚解》则提出了“不求甚解”的阅读策略,认为在阅读过程中不必过分纠结于细节,而是要抓住大意和主旨,提高阅读效率。
5. 请列出至少三个你认为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建议,并简要说明原因。
- 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2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2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2
 15、短文两篇
 (一)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着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着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教案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教案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阅读的看法和态度。

2. 引导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通过对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方法和态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谈读书》的主要内容:文章阐述了阅读的重要性,提出了阅读的方法和态度,以及阅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文章批评了那种只求表面的理解,不求深入探究的阅读方式,强调了阅读要注重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比较阅读法:通过对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提问法:教师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文章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 比较阅读: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4. 分析讨论:教师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3.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一份阅读理解测试题,评估学生对两篇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两篇文章的文本材料。

2. 阅读理解测试题。

3. 作文评价标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文章背景,自主学习,比较阅读。

九、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4.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教学难点:学习文中使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两篇文章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习绘制思维导图。

2.学习并掌握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读书对我们非常重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教给了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短文两篇》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

被认为是归纳逻辑的创始人。

开浪漫主义的先河。

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本文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佐良译。

培根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

共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教案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教案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关于读书的方法和态度。

1.2 教学内容介绍《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分析《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探讨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分析作者的态度和立场,理解其对于读书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2 教学难点理解《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中的深层含义和哲学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作者观点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激发学生对于读书和个人成长的思考和探索。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利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材料。

利用网络资源和电子书籍,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渠道。

利用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和展示思路。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确定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灵活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设置合理的作业和评估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4.2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阅读和理解《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文章内容。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总结和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布置相关的作业和任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反馈5.1 教学评估设计课堂参与和讨论的评估表,记录学生的表现和进步。

布置相关的写作和思考题目,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示范文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示范文本)
短文两篇
重庆市江北中学曾庆福冉斌何青松
一、指导思想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
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馆、家庭藏书……)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两篇短文作者的有关情况。

都是针对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指导或补充。

2.学生将整理后的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交流,并进一步补充。

四、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
[方式一]名言导入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看看,在《谈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
[方式二」由名人读书故事导入
[方式三〕由中学生学习现象导入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探究《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读书益处:
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
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
(2)质疑问难
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政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7.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
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③“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揭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8.探讨比较。

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1)《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

(2)《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谈谈自己在学习两篇短文前后的不同感受。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