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创新课件: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观点推断题(第3题)——3法排除准作答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ppt

(一)第1~3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 《考试说明》对本章的要求是:“阅读中外论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 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 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 高考试题中的论述类文本,通常是指以论述、 表达方式,用以阐述道理,表明作者主张的文 学、史学、哲学、美学、文艺学、人类学、社 学等方面的论文。它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考方 为主要表达手法,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 特点。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 C )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 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 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 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 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 [解析] “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与原文的“地 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不符
•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 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 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 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 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释放一览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高 考 大
2
考 点 大
高考大回放
一、(2017 年高考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导学号 00774000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
2018高考语文专题讲解PPT之(论述类文本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全通关
高考帮·语文
考点全通关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指的是指代性词语在文中所指的 具体内容,非指代性词语在文中表达的特定的意义。 具体来说,“重要概念”常常包括:(1)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2)反映文章深层 意义的词语 ;(3) 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 ;(4) 对文章结构起连接呼应作用的词 语;(5)内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6)展现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7)有一定指代意义的 词语。 该考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要求考生选出对文中概念的理解与分析正确 或不正确的选项,题目难度不大。
返回目录
语言环境中看总结的内容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
高考帮·语文
考点全通关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3
考点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意及其作用。其 中,“重要句子”多数是文章中表达作者所持的观点或概括文章某一局部内容 要点的句子,或者结构比较复杂且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 从历年高考情况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包括:(1)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 和深层含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2)分析句子使用了何种句式、何种修辞手法 及其表达效果;(3)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释使之具体化等。 该考点在考查时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形式。其中客观题的难度适中,而主观 题的难度稍大一些。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5
考纲解读
摘编自
①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 艺术 3道单选 题,9分 ②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一项是 筛选并整合文中 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 2015全国 陈望衡 Ⅱ 《艺术
2018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ppt课件

考纲说明
•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 1、 理解(B) •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2)理解文种重要句子的含义 • 2、 分析综合(C) • (1)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2)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 (3)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3
怎样答?客观选择题的审题答题指导
• 解题方法:勾划——比照——分析。 • 解题前提:心静 • 做题首先要心静。心不静则神不凝。俗话说“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题的最大障碍是浮躁 。只有平心静气,总揽全局,方能洞悉秋毫,明 辨是非,否则你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云里雾里 ,结果只能雾里看花,越看越花,误入陷阱, 不能自拔。
考 什 么 ?
4
考情回顾
时间
卷一
卷二
2017 2016
《中国参与国际气 候治理的法律立场 和策略:以气候正
义为视角》
殷墟甲骨文
《明代青花 瓷崛起的轨
迹》
格非《塞壬 的歌声》
2015 《宋代信用的特 《艺术是什
点与影响》
么》
卷三 《留住乡愁》
《历史中的文 学与文学中的
历史》
5
考情回顾
时间
2017年卷一
• 3.找——找原文。
• 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内容,即确定阅读 区间。
• 4.比——比文题。 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仔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 ,确认对还是错。
• (1)形同意同 (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
• (2)形异意同 (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 (3)形似意异 (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
2 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
【浙江选考】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pptx (共72张PPT)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神奇的货币与变的价格 专题1
重难知识巩固篇 常见失分考向篇 解题方法提炼篇
-3-
近三年浙江卷考查情况统计
年 份 2017 2016 2015 论述文 选 论述文 《思维与 论述文 《语言变革与 选 文 自《传播学概 语言》 列夫· 维 中国现代小说(节选)》 论》 施拉姆 果茨基 文中重要概 文中重要概念含义、 重 文中重要概念含 念含义、重要 要句子含意的理解 义的理解 句子含意的 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 文中重要句子含 理解 合, 语言特色的分析 意的理解 考查点 文中信息的 文章结构的把握, 中心 文中信息的筛选 筛选和整合 意思的概括 和整合, 语言特色 中心意思的 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 的分析 概括 倾向的评价 文本的综合分析
神奇的货币与多变的价格 专题1 1 2 3
重难知识巩固篇 常见失分考向篇 常见失分考向篇 解题方法提炼篇
-8-
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 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 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 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 经过一些中间步骤。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 进行解释:“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啦?”外在符号影响行 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 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 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 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就像 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然而,改 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培优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技法提分点3把握作者观点,正确推理判断课件

技法提分点3 把握作者观点,正确推理判断三推断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步:整体关注1.全文共五段,是“总-分-总”的论述思路。
2.选文没有标题,但有出处,文后出处给出的文章标题,是本文的论题。
第二步:把握观点第一段介绍了城市文明弹性的含义、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及其表征意义,指出当代城市社会应关注文明弹性问题,引起下文。
第二、三、四段从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三方面论述了城市文明弹性的意义和问题。
最后一段强调保持城市弹性对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和城市社会健康发展的意义,总结全文。
第三步:信息圈画1.文章的观点句。
2.各段的中心句。
3.文中加圈画线的词句,都是把握作者观点、正确推理判断的关键。
典题文本(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
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对点解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你来答题 选________ 答题思维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 力。 解答此题,首先,精心审题,锁定目标概念——悲剧。 明确题干要求:选出“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 项”。其中“原文所论悲剧”应是本文作者对悲剧的认识 或界定。
其次,通读原文,搜集概念的内涵信息。 文中相关的论述有:第①段“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 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第②段“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 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第③段“悲剧的审美价值的 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第④段“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 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
(1)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 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 中找不到具体依据。 (2)选项句中的几个词在原文 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不同位 置。
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 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 现类似“××的观点是”这 样的句子时,注意是否有此 类情况。
4.以偏概全 (混淆范围或
程度)
命题者设计选项 时故意增删、改 动文中表示范围 限制或是程度轻 重的词语干扰考 生,从而使考生 做出错误的判断。 主要有以部分代 整体(或相反)、以 个别代一般(或相 反)、以特殊代普 遍等。
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 关键词,如已经、
与必然。“已然”是事物 曾经、过去、现
5.混淆 时态
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 性。“未然”是事物尚未 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在、目前、将要、 尚未、之前、之 后、一定、必将、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 可能、估计、如
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 果、未必、完成、
实”。“或然”是“可能 成功等。
【典例说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导学号 56110001)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 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 学。
201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篇PPT PPT 课件

【试题】 8.下列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
感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视觉感受是观看者以专业的敏锐视觉来
感受世界的结果。
无中生有
B. 双子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深深地刺伤了
这位教授的双眼。
C.世贸大都的标志意义是这位艺术设计教授理
解美国疼痛的关键。
D. 这种视觉感受现象可以看做是贡布里希所指
2014年课标2卷 【对位信息】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 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 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 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 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 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
【试题】 宋3.代根政府据≠原各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 析不正确的一个项行是会
【试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约的翰满·足穆不勒能使人 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 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五、无中生有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 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即原 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 离原文无端的毫无根据的生出一个观点或态 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2014年浙江卷
【对位信息】英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贡
布里希认为,看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 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 被物像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我问上海同济大学从事艺 术设计的一位教授,当看到世贸大楼被袭击的电视 画面有什么感想。他说,看着双子大楼倒下的画面, 他感觉:“双子大楼象征着男人,它的倒塌就像一 个男人被摧毁了,这将是美国永远的痛。”这是多 么独特敏锐的视觉4年天津卷
2018届高考语文论述类阅读经典复习课件

(2)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筛选并 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分析概 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而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对文章 结构思路的把握,考查较少。 2.从命题形式看,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命题有以 下规律: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多选择论述类文本中的社会科学 类文章为阅读材料,以三道选择题形式出现,着重考查对文本 信息的准确把握。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 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 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 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 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2018届论述类文本阅读 复习经典课件
惠州市博罗县华侨中学 高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步骤设计
• • • • • • 1、专题突破设想;(总思路) 2、高考怎么考;(呈现2016年高考题) 3、考题怎么命;(六手段八陷阱) 4、文章怎么读;(宏观思考微观勾画迅速串联) 5、考题怎么做;(与谁比、怎么比,比什么) 6、真题见真功;(读文勾画示范;实用,可操作 性强) • 7、玩游戏解题。
(2016· 高考全国卷甲)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3 题。 (9 分, 每小题 3 分)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 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 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 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 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 正确的一项是( B ) .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 不像传统的故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 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 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 叙述形式方面, 或在素材来源方面, 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 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 小说和传 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 么紧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有意识地进行整 理维护(第③段);③将“文”“人”“居”与 “产”融合在一起(第④段)。
分析 以上内容都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二看结论表述: 比对原文析“条件”“原因”和“结论”关系是 否成立 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表述文本中的相关 内容。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把握选项中的“条件”“原因” 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文本意思。
(3)目的复句 选项用目的复句(分句中间一个分句表述实现某种目的 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见的 词语:为了、以便、以、用以、为的是、以免、省得)表述 文本内容。
[示例]
选项
(2017· 全国卷ⅢT3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 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①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第②段); ②保持
选项特征(类型) 选项通过“由此可 结论 见”“说明”“总 表述 之”等考查对文意 的推断 选项通过用“启示 是”“还应该”等 考查对文本的预测
典型考题 (2017· 全国卷ⅢT3D)能对乡村 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 说明 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 .. 不变的。(考查文意推断) (2017· 全国卷ⅡT3D)青花瓷在 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 来的启示 是,应注重社会的多 .. 元和开放。(考查趋势预测)
趋势 预测
二、解题技法——3 法准排除
一看复句类型:比对原文,析关系是否成立 选项用复句表述文本的部分内容, 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和 复句类型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1)假设复句 选项用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 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常见的关联词: 如果……就……)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是否符合文本的 意思,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具体内容,二是假设关系是 否成立。如下面[典例](2017· 全国卷Ⅱ)A 项。
三思趋势预测:依据原文,看推断是否合理 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启示是”“将会”等表示文本 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 析,尤其要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 如下面[典例](2017· 全国卷Ⅱ)D 项。
[典例]
[解题示范] (2017· 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正
C 项,用“可见”考查对文意的推断。 从第二段可知,“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 ”, 而这是“明代的世界影响”的一部分,从第三段“明代中国 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 ”可知,青花瓷对 其的作用是重要的。 D 项,用“由此带来的启示是”考查对文本的预测。 青花瓷在明代之所以能引领世界时尚,是因为 “中国传 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 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这恰恰是带来的启示。 综上,答案是 B。
强化增分课(二) 观点推断题(第 3 题) ——3 法排除准作答
一、题型解读——选项 3 特征
论述类文本的第 3 题, 考查考生信息筛选和根据原文进行 逻辑推断的能力。选项主要有以下几类特征:
选项特征(类型) 选项通过复句 复句 间的关系的表 类型 述形式来考查 对文本的理解 典型考题 (2017· 全国卷ⅠT3A)如果 气候容量 .. 无限, 就 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 . 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考查假 设关系)
[示例]
(2017· 全国卷ⅢT3D)
选项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 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①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
原文
机活力(第④段);②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 产生新的凝聚力(第④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析
“乡村记忆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 化的,选项推断正确。
[示例]
(2017· 全国卷ⅠT3C)
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 选项 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①公平原则应……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 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第②段); ②就代际公平而 原文 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 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第③段)。 选项有两层意思,“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可 “实现代际共享”,“实现代际共享”是“避免 分析 ‘生态赤字’”的必要条件。实现代际共享是就代 际公平而言的,而代际公平的目标要求“每个人都 控制‘碳足迹’”。选项正确。
( )
文见“强化增分课(一)”[即时演练]题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 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 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 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
[技法演示] A 项,用假设条件“如果……就……”考查逻辑关系。 原文讲“从历史事实来看, 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 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 生产与外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 青花 瓷也许会像……”,换言之,“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 和外销”是“青花瓷崛起”的充分条件。推断正确。 B 项,用“可见”考查对文意的推断。 由第三段前两句话可知, “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 志”,体现的是“它(青花瓷)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 转型同步”,而不是“社会快速变化”。由第二段可知,成化年间 民窑青花瓷崛起,进而成为世界时尚,没有提及“青花瓷兴盛”。
(2)条件复句 选项用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 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表述文本内容,判断 这类选项的正误要从复句关系和文本内容的角度分析。 ①“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就 不可能出现后面的结果。②“只要……就……”表示充分条 件,它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同样的结果。③“无论…… 都……”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 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