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概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球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通过鼻咽部侵入血液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软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儿童多发,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由于我国实施儿童计划性免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已经少见,但在偏远地区仍有发病,且一旦疾病传人将形成暴发流行。脑膜炎球菌是革兰阴性双球菌,根据其荚膜多糖抗原不同分为13种血亲群,引起我国人群发病的主要菌群为A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通过呼吸道传播,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冬春季节为主要流行季节。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冬春季节出现以下典型临床表现,需要考虑本病。

2.典型临床表现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不同疾病阶段,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严重病例可以有多种临床表现叠加。

(1)全身性感染症状:突起畏寒、寒战、高热、全身不适、精神萎靡、呕吐;有的婴儿表现为烦躁、哭闹、惊厥、皮肤感觉过敏等;部分患者皮肤出现淤点淤斑,严重者淤点淤斑迅速扩大,形成皮肤坏死;严重病例可发生暴发败血症休克,患者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唇指发绀、皮肤花斑、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尿少、无尿等。

(2)神经系统症状:头痛欲裂、呕吐频繁、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抽搐、精神错乱、神志不清、昏迷等;体检发现颈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神经系统受损体征。婴幼儿囟门隆起。严重病例可发生脑膜脑炎表现,患者迅速昏迷,惊厥频繁、锥体束征阳性等,部分患者出现脑疝,抽搐加重、昏迷加深、瞳孔反射消失、瞳孔不等大、呼吸衰竭等。

(3)血常规:白细胞(多在20×l09/L以上)和中性粒细胞增加,核左移明显。(4)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增加、脑脊液浑浊甚至呈脓性,细胞数在10×l09/L以上,以多核细胞为主;脑脊液糖和氯化物浓度明显下降。

【药物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感染,病情发展迅速,一旦发现、诊断本病,应就地积极治疗。

1.抗菌治疗我国临床流行的脑膜炎球菌以A群为主,由于已经有磺胺耐药菌株报道,一般以大剂量青霉素G为首选治疗药物,具体抗菌治疗方法如下:

(1)青霉素G:首选治疗药物,成人每日20万~30万单位/kg,儿童每日15万~25万单位/kg,每4小时1次;疗程5~7天;

(2)复方磺胺甲恶唑:成人2g口服,每日2次;儿童每日40~80mg/kg,分2次服用;用药期间需要大量补液,以预防大量磺胺药物经肾脏排泄结晶,造成肾功能损害;疗程

5~7天;

(3)头孢曲松:成人2g,儿童l00mg/kg,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5~7天; (4)氨苄西林:成人2g,儿童50mg/kg,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疗程5~7天。 2.感染性休克治疗见“感染性休克”治疗节。

3.脑膜脑炎治疗

(1)脱水:静脉快速输注20%甘露醇(每次1~2g/kg)降低颅内压力,每4~6小时1次;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可加用呋塞米(速尿)40~l00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

(2)高热、频繁惊厥者:氯丙嗪(0.5~lmg/kg)+异丙嗪(0.5~1mg/kg)胍内注射,并配合冰敷降温;

(3)呼吸衰竭:可用洛贝林、尼可刹米等呼吸兴奋药物;必要时行人工辅助呼吸。

【注意事项】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基本药物所提供的抗菌药物基本能满足治疗需要,加之本病发展迅速,诊断后应就地积极治疗。

2.对危重患者的抢救,可邀请上级医疗机构医师指导。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需要报告疫情。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密切接触者,可口服复方磺胺甲

噁唑3天预防。

第二节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概述】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侵袭性真菌病,主要发生在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如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白血病、艾滋病患者等,正常人也可发生。隐球菌存在于土壤与鸽粪中,可随尘埃一起吸人呼吸道内,然后感染肺和中枢神经系统,分别引起肺新型隐球菌病和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诊断要点】

1.典型临床表现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一般缓慢起病,病初症状不明显,或仅表现为间歇性头痛,以后头痛逐渐加重直至头痛欲裂;患者大多为低度发热,体温38℃左右;患者病情加重后也可表现出谵妄、嗜睡、昏迷;体检发现颈项强直、布氏征和克氏征阳性;部分患者出现偏瘫、颅神经受损的表现,如视力障碍、听力下降、面瘫等。

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增加,外观清澈或微混;白细胞数轻中度增加,一般在0.5×l09/L以下,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轻中度增加,氯化物轻中度降低,但糖呈明显降低,甚至为零。

3.病原学检查脑脊液墨汁涂片检查,早期可检m典型新型隐球菌;脑脊液培养可以培养m新型隐球菌;新型隐球菌抗原免疫学检查对诊断新型隐球菌脑腆炎也有帮助。

4.流行病学史对诊断也有一定提示,如免疫抑制个体、长期或大量接触鸽子者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易感人群。

【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头痛明显者可用静脉快速输注20%甘露醇(每次1~2g/kg)降低颅内压力,每4~6小时1次;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可加用呋塞米40~l00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

2.抗菌治疗氟康唑400mg口服,每日1次,非艾滋病患者疗程8~10周,艾滋病患者疗程更长,以新型隐球菌抗原转阴为停药标志。

【注意事项】

1.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主要表现为慢性脑膜炎,需要与结核性脑膜炎、脑瘤、脑脓肿、部分治疗后化脓性脑膜炎等相鉴别。

2.严重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需要静脉滴注氟康唑或用两性霉素B治疗。

3.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发病率低,本病患者最好能邀请专业医师会诊处理。

第三节结核性脑膜炎

【概述】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非化脓性脑膜炎,可以是全身结核的部分,也可以单独发生,临床单独发生的结核性脑膜炎更常见。本病在任何年龄阶段均可发生,

儿童多见,近年来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患者有结核病人密切接触史或有身体其他部位结核,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者也易发生。

2.典型临床表现缓慢起病,头痛、全身不适、精神萎靡为病初主要症状,部分患者有中低度发热;症状典型的脑膜炎有脑膜刺激征(颈阻力、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颅内压力增高(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脑疝危及患者生命)、脑实质与脑神经受损(面瘫、视力听力障碍、瘫痪、震颤等)似及脊髓受损症状。

3.脑脊液检查压力增加、脑脊液清澈或毛玻璃样;细胞数增加,多在(0.1~0.5)×l09/L,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明显增高且呈进行性上升;糖和氯化物降低。

4.病原学检查脑脊液离心涂片检查,可以找到抗酸杆菌,但阳性率低。

5.X光胸片部分患者可能合并肺部结核病灶。

【药物治疗】

1.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主要针对颅内压力增加与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治疗,具体方法见“化脓性脑膜炎”和“新隐球菌脑膜炎”部分。

2.抗结核治疗一般应用三联或者四联抗结核治疗,疗程1~1.5年;主要药物为:

(1)成人:异烟肼,开始可用600~900mg/d,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后改为400~600mg口服,每日1次;利福平,0.45g 口服,每日1次;吡嗪酰胺,1.5~2.0g口服,每日1次;链霉素,0.75g,肌内注射,每日1次;乙胺丁醇:0.75g口服,每日1次。

(2)儿童:异烟肼,开始可用每日15~20mg/kg,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后改为l0mg/kg口服,每日1次;利福平,10~20mg/kg口服,每日1次;吡嗪酰胺,20~30mg/kg口服,每日1次。

3.激素早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减轻炎症,减少颅内粘连等有好处,一般泼尼松40~60mg/d,口服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5mg(成人)。

【注意事项】

1.结核性脑膜炎需要注意和其他疾病相鉴别,如部分治疗的化脓性腩膜炎、真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脑肿瘤等。

2.基本药物中的抗结核药基本能满足结核性脑膜炎治疗需求,但对治疗效果差的结核性脑膜炎需要转入专科病房治疗。

第四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虫媒传染病,经蚊子传播,夏秋季节多发,属于

我国乙类传染病。乙脑病毒为RNA病毒,属于黄病毒属;猪是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夏季新生仔猪被蚊虫叮咬后感染,产生病毒血症,其后再通过蚊虫叮咬感染人体;乙脑主要流行在亚洲国家,我国夏季为发病高峰,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但近年来由于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成人发病率反而有所增加。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夏秋季节、10岁以下儿童多发。

2.典型临床表现急性起病,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头痛、呕吐、嗜睡等;重者出现昏迷、抽搐、呼吸衰竭、脑疝等;体检有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强直性瘫痪和病理征阳性等。

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加,多为(10~20)×l09/L,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脑脊液压力轻度增高,无色透明,细胞数为(50~500)×l0611。,以单核细胞为主,糖、氯化物大多正常,蛋白质轻度增高。

4.怀疑乙脑患者,可采集血样送有条件机构进行病毒抗原抗体检测,协助诊断。

【药物治疗】乙脑缺乏有效的病原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主要处理高热、呼吸衰竭、抽搐等,尽量减少患者脑组织损害,减少后遗症发生。

1.高热通过物理与药物降温,使患者体温保持在38℃左

有为佳,可用安乃近肌肉注射或灌肠,也可用氯丙嗪(0.5~1mg/kg)+异丙嗪(0.5~1mg/kg)肌内注射,并配合冰敷降温;降低病室温度,对控制体温非常有益。

2.惊厥、抽搐处理根据不同情况,可采用甘露醇脱水、镇静剂止惊(如地西泮、苯妥英钠等);呼吸衰竭者需要积极抢救(给氧、呼吸兴奋剂、气管切开、辅助呼吸等)。

3.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具有抗炎、退热、减轻脑水肿、保护血脑屏障等作用,对早期和重症患者具有使用价值,一般可用至退热后3~5日。

【注意事项】

1.乙脑是我国乙类传染病,诊断后需要报告疫情。

2.乙脑通过蚊虫传播,患者需要置于具有防蚊设施的病室。

3.乙脑需要与中毒性痢疾、化脓性脑膜炎、脑型疟疾等相鉴别。

4.乙脑病情多较重,为避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以及减少后遗症发生,基层医疗机构白诊断后应尽量将患者转入指定传染病医院(科)或有条件抢救的医疗机构进一步救治。

第五节病毒性肝炎

【概述】病毒性肝炎是由一组嗜肝病毒引起,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属于我国乙类传染病。迄今为止,确定的

肝炎病毒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和庚型六种,其中甲型、戊型肝炎为消化道传染,多表现为急性过程,一般不慢性化;乙型、丙型、丁型和庚型均为体液传染(血液、注射等途径),具有慢性化趋势;我国乙型肝炎感染人数多,是我国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原因。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差别较大,一般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近年来,有关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有了较大进步,但对一般急性肝炎治疗还是以保肝治疗为主。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甲型肝炎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戊型肝炎以成人感染为主,病前可能有在外就餐等病史;其化型别肝炎流行病学特征不明显。

2.典型临床表现急性黄疸型肝炎为病毒性肝炎的典型表现,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黄疸前期患者多有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不适或胀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体征可不明显;黄疸期患者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肝脏肿大、肝脏压痛或叩击痛等;恢复期患者精神食欲逐渐好转、黄疸消退、肝脏回缩;病程约2~3个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症状较黄疸型轻,一般需要通过肝功能检查才能诊断;重症肝炎起病可急性,也可缓慢,可表现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慢性肝功能衰竭等多种形式;慢性肝炎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慢性迁延型与慢性活动型两种。

3.肝功能检查急性期多以血清转氨酶增高为主,黄疸期血清胆红素增加,程度不一,重症肝炎胆红素可超过l0mg/L.;重症与慢性肝炎常有蛋白质代谢异常,如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加;重症肝炎常有出、凝血功能异常。

4.病原检查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可查血清病毒IgM型抗体,乙型肝炎可查抗原抗体系统,丙型肝炎可查抗体协助诊断。

【药物治疗】病毒性肝炎治疗主要包括对症保肝治疗与抗病毒治疗,基本药物有部分保肝治疗药物。

1.病毒性肝炎患者多需要适当休息,急性期和症状明显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饮酒和使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

2.保肝治疗。患者食欲不振,一般可采用静脉输注葡萄糖、维生素C、维生素B族;口服药物有维生素C、联苯双酯等,具有降酶效果。

3.其他治疗见“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病毒性肝炎属于我国乙类传染病,霈要报告疫情。

2.消化道传染的甲型、戊型肝炎需要采取适当隔离措施;体液传播的病毒性肝炎,病毒阳性时可采取生活隔离,无需单独饮食,也不是从事饮食行业的禁忌。

3.重症肝炎治疗主要包括对症为主,纠正低蛋白血症、促进黄疸排泄、改善卅凝血功能、应用免疫调节剂等,部分

患者可采用人工肝治疗。

4.乙型与丙型病毒性肝炎可进行病原治疗,乙肝治疗药物包括干扰素、抗病毒核苷类似物、胸腺素等,丙型肝炎主要治疗药物为干扰素和利巴韦林。

5.我国已经实施甲型、乙型肝炎计划免疫,新生儿、儿童都需要进行疫苗接种预防感染。

第六节细菌性食物中毒

【概述】由于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这类疾病常常起病很急,潜伏期短,容易集体发病,发病者多有共同进餐史;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污染的菌种比较多,常见如沙门菌、副溶血弧菌、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变形杆菌等;肉毒杆菌所致食物中毒具有独特临床表现,不包括在本节内容内。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多在夏秋季节,有进食不洁饮食史,同餐者有类似发病,潜伏期大多在数小时之内。

2.典型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部分患者有发热表现,由于污染细菌不同,临床表现有所差异;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剧烈腹泻可导致严重脱水、肌肉痉挛等,一般不发热;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多因进食海产品而致,腹部阵发性绞痛、典型大便为洗肉水样、可有发热;沙门菌食物中毒多在进食皮蛋

后发生,除腹痛腹泻外,发热较为明显。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多白细胞轻中度增加;水样大便为主,显微镜检查可能有少量红白细胞。

【药物治疗】

细菌性食物中毒以对症治疗为主,~般少用抗菌药物。

1.对症治疗呕吐腹泻明显、脱水严重者,可静脉或口服补液,可选用口服补液盐(使用方法同霍乱补液)、静脉滴注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等,注意纠正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2.抗菌治疗轻症患者一般不用抗菌药物,腹泻严重、大便为黏液血便者,可选择复方磺胺甲噁唑lg,每日2次;或诺氟沙星0.2g,每日2次,或左氧氟沙星0.4g,每日1次,疗程3~5天。

【注意事项】

1.细菌性食物中毒多为集体发病,为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需要报告疫情,并寻找污染源,进行处理。

2.细菌性食物中毒需要注意与其他腹泻相鉴别,包括细菌性痢疾、霍乱等。

第七节细菌性痢疾

【概述】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所致肠道传染病,属于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志贺菌包括福氏、宋氏、鲍氏与志贺四种,近年流行的主要菌种为福氏志贺菌。细菌性痢疾主要

发病人群为儿童与青壮年,夏秋季节多发,细菌经由污染食物饮水传播,侵袭结肠,特别是乙状结肠与直肠,引起肠道黏膜固有层炎症。志贺菌近年来对各种抗菌药物耐药性不断上升,多重耐药株也日益增多,原常用抗菌药物如磺胺药、氯霉素、氨苄西林等耐药率已达50%以上,不再适合于细菌性痢疾的首选治疗。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夏秋季节、一周内有进食不洁饮食史。

2.临床表现典型细菌性痢疾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呈黏液脓血状,每日10~20次,部分患者有畏寒、发热、脱水,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昏迷、惊厥等中毒性菌痢,特别在掌龄前儿童发病率较高,急性细菌性痢疾若治疗不及时、伴随其他肠道疾病可反复发作成为慢性细菌性痢疾;体检患者常有下腹部压痛。

3.实验室检查典型大便常规外观呈黏液脓血状,粪质少,显微镜检查可见大量红白细胞,可以找到巨噬细胞;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4.确诊大便培养出志贺菌可以确诊。

【药物治疗】

1.一般处理患者休息,适当饮水;对脱水严重患者可以采用口服补液盐补液。

2.抗菌药物治疗喹诺酮类药物为成人细菌性痢疾治疗

的首选药物。但一般不推荐应用于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常用药物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其他可以选择的抗菌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对消化道症状明显者,可先予静脉注射,症状缓解后改为口服给药,一般疗程5~7天。对细菌性痢疾重型或中毒性病例可选用头孢曲松治疗。

3.对中毒性菌痢患者需要积极抢救,注意降温(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止惊(甘露醇脱水、地西泮止惊)、纠正休克(输注葡萄糖氯化钠补液、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多巴胺调节血管活性),同时转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进一步抢救。

4.慢性细菌性痢疾可选用2种以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药物同上),延长疗程到2周以上,必要时辅以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等保留灌肠;同时去除各种慢性化诱因。

【注意事项】

1.细菌性痢疾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需要报告疫情。

2.细菌性痢疾属于肠道传染病,需要采取适当隔离措施,对患者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

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

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做好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各级综合医疗机构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包括功能相对独立的呼吸道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艾滋病门诊等。 一、设置原则及基本要求 1、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纳入医院总体建设规划,其业务用房应根据功能需要合理安排布局。 2、感染性疾病科内部应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 3、感染性疾病科的各类功能用房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做到可分可合,能适应公共卫生医疗救治需要。 4、应根据感染性疾病科业务工作要求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医、护、技工作人员。 5、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制定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二、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功能设置要求 一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附图一) 1、必须设立感染性疾病诊室和候诊室,与普通诊室相隔离,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有独立卫生间和医务人员更衣、洗手间。 2、感染性疾病诊室内部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3、感染性疾病诊室应安装紫外线灯和洗手装置。

4、感染性疾病诊室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二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附图二) 1、选址 ⑴为控制交叉感染,感染性疾病科与其它建筑物之间应保持必要间距,确保通风。建议间距20~25m。 ⑵感染性疾病科必须与普通门(急)相隔离,避免发热病人与其他病人相交叉;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普通门(急)诊显著位置也要设有引导标识,指引发热病人抵达发热门(急)诊就诊。 2、布局 ⑴呼吸道发热门(急)诊与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应完全分隔,呼吸道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做到独立设置。 ⑵感染性疾病科应分设呼吸道发热病人、肠道病人、肝炎病人的专用出入口和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应设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的出入口。各出入口应设有醒目标志。 ⑶感染性疾病科内应设有污染、半污染和清洁区,三区划分明确,相互无交叉,并有醒目标志。 ⑷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置医务人员更衣室,在半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设置符合要求的第二次更衣区。 3、通风、排风 ⑴感染性疾病科业务用房应保持所有外窗可开启,室内空气保持流通。 ⑵感染性疾病科的空调系统应独立设置,禁止使用下列空调系统:循环回风的空气空调系统;不设新风,不能开窗通风换气的水-空气空调系统;既不能开窗、又无新风、排风系统的

感染性疾病科护理常规

第十一章感染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感染科一般护理常规 1.患者就诊时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对疑似感染性疾病患者,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 2.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隔离措施,如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和严密隔离,严格执行陪伴和探视制度。 3.治疗饮食应加强管理,家属送来的食物,必须经过医护人员检查,符合疾病要求的食物方能给患者食用。 4.保持患者头发、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洗头、沐浴、剪指(趾)甲。患者使用后的衣物、应按照不同疾病的隔离原则处理。 5.保持床铺整洁,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压疮发生。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特殊情况,立即告知医生并及时处理。 7.按照医嘱执行各项治疗,输液时注意观察滴注速度,局部有无肿胀以及输液反应。 8.根据患者不同年龄期,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儿及家属的焦虑情绪,消除不良情绪,促进康复。 9.加强健康教育,针对患儿疾病和年龄,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包括隔离知识、营养常识、卫生习惯、安全防护等,提高患者及家属健康知识水平。 第二节肝硬化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病理上以肝脏弥漫性肝纤维化、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为特征。临床上,起病隐匿,病程发

展缓慢,晚期以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常出现多种并发症。 1.按消化系统疾病病人一般护理。 2.休息与体位:肝功能代偿期病人,可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避免过度劳累;失代偿期病人以卧床休息为主,可视病情安排适量的活动,大量腹水病人取半卧位。 3.饮食:遵医嘱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植物蛋白为主)、高维生素、低脂少渣软食,避免刺激性强及生硬食物,肝功能损害或血氨增高时应限制或禁止蛋白质的摄入。腹水者应低盐或无盐饮食,且饮水量限制在每天1000ml左右。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应以软食为主,片、丸剂应碾碎后再服。 4.病情观察 (1)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出血倾向;观察粪便及呕吐物的颜色,以判断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观察神志、性格的改变,有无嗜睡、烦躁、扑翼样震颤等肝性脑病的症状,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做出相应处理。 (2)有腹水者,应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定时测量腹围、体重,观察腹水的消长,做好腹腔穿刺放液前后护理,标本及时送检。 5.药物治疗护理:用利尿药者,需观察效果及不良反应,监测血电解质,防止水、电解质失衡。以每天体重减轻不超过0.5kg为宜,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服药时应将药物磨成粉末,以防止损伤曲张的静脉导致出血。 6.心理护理:关心病人,指导病人遇事豁达开朗,保持心情舒畅。 7.保健指导:肝硬化病人皮肤干燥、水肿,应保持床铺干燥、平

感染性疾病科工作职责

感染性疾病科工作职责 1.参与制订、修改医院有关医疗质量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本科室 的管理办法;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本科室的各种医疗管理制度贯彻执行情况,并参与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2.制订本科室出入标准、常见疾病的诊疗常规、操作规程,并具体 组织培训、实施、监督、检查和总结。 3.优化科室医疗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定期检查本科室的医疗质量、工作运转和指标完成情况。分析存 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及建议及时反映给医务科、院领导。 5.定期组织全科人员进行业务学习,运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结 合本科室特点,开展科室新技术、新业务。 6.把好质量关,运用现代管理理论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减少差错, 杜绝事故,确保医疗安全。 7.做好出院患者随访工作并做好记录,指导患者功能锻炼,达到较 好的治疗效果,避免医疗纠纷。 8.不断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9.负责科室进修实习医师的安排、教学及考核工作。 10.负责教育科室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改善服务态度,改进医 疗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1.门诊及专家门诊:负责本科室门诊疾病的诊治,开展知识宣教。

12.积极参与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抢救治疗工作。 13.按医院有关规定及时上报本科有关医疗质量资料。 14.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医疗活动和监督检查。 15.完成医院交代给的政府指令性任务及其他工作。 16.定期对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有关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并按照医院 安排对全院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如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 17.对科室工作人员定期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18.对患者进行传染病甄别,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救治措施。 19.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科室布局、分区合理,人流、物流合理, 所有物品、区域的标识与标志明确、清除。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洁、污物品分开放置。 20.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感染性疾病科 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区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患者和接触污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和(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应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患者提供口罩。 21.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工作。感染性疾病医务人员必须了解、掌握传染病病种及分类、不同传染病报告时限和内容要求,及时、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院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一、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各级综合医疗机构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包括功能相对独立的呼吸道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艾滋病门诊等。设置原则及基本要求 编辑 1、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纳入医院总体建设规划,其业务用房应根据功能需要合理安排布局。 2、感染性疾病科内部应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 3、感染性疾病科的各类功能用房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做到可分可合,能适应公共卫生医疗救治需要。 4、应根据感染性疾病科业务工作要求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医、护、技工作人员。 5、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制定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功能设置要求 编辑 一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 1、必须设立感染性疾病诊室和候诊室,与普通诊室相隔离,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有独立卫生间和医务人员更衣、洗手间。 2、感染性疾病诊室内部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3、感染性疾病诊室应安装紫外线灯和洗手装置。 4、感染性疾病诊室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二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 1、选址 ⑴为控制交叉感染,感染性疾病科与其它建筑物之间应保持必要间距,确保通风。建议间距20~25m。 ⑵感染性疾病科必须与普通门(急)相隔离,避免发热病人与其他病人相交叉;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普通门(急)诊显著位置也要设有引导标识,指引发热病人抵达发热门(急)诊就诊。 2、布局 ⑴呼吸道发热门(急)诊与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应完全分隔,呼吸道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做到独立设置。 ⑵感染性疾病科应分设呼吸道发热病人、肠道病人、肝炎病人的专用出入口和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应设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的出入口。各出入口应设有醒目标志。 ⑶感染性疾病科内应设有污染、半污染和清洁区,三区划分明确,相互无交叉,并有醒目标志。 ⑷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置医务人员更衣室,在半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设置符合要求的第二次更衣区。 3、通风、排风 ⑴感染性疾病科业务用房应保持所有外窗可开启,室内空气保持流通。 ⑵感染性疾病科的空调系统应独立设置,禁止使用下列空调系统:循环回风的空气空调系统;不设新风,不能开窗通风换气的水-空气空调系统;既不能开窗、又无新风、排风系统的空调系统;绝热加湿装置空调系统。设中央空调系统的,各区应独立设置;呼吸道发热门诊设全新风空调系统,肠道、肝炎门诊设中央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和换气次数不得低于设计规范要求;不设空调系统的,应确保自然通风。 4、消毒 ⑴感染性疾病科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⑵感染性疾病科内应设置专用的消毒室。 ⑶各业务用房必须安装紫外线灯或其他备用卫生部批件的空气消毒器械,配备非手触式洗手装置、消毒箱、纱窗纱门、防虫防鼠等消毒隔离和卫生设施。 5、呼吸道发热门诊的具体要求 ⑴呼吸道发热门诊内至少设置一间诊室。

常见感染性疾病防护

常见感染性疾病防护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常见感染性疾病防护刘瑛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一、医务人员防护 (一)防护原则 在标准预防原则的基础上,依据感染性疾病不同的传播方式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根据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 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使用的一组预防性隔离措施。 概念: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需要隔离,以防止传播。 (二)主要措施 1.手卫生 医务人员洗手指征: (1)直接接触每位病人前后,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2)接触病人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3)穿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物理屏障物的使用:口罩、防护镜、手套、隔离衣、防护服等。 口罩的使用:

(1)一般医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 (2)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 (3)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防护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1)在诊疗、护理操作中可能发生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人时。 (3)为呼吸道传染病人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手套的使用: (1)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型号的手套。 (2)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和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3)手部皮肤破损时应戴乳胶手套。 (4)进行无菌操作或接触病人粘膜或破损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隔离衣的使用: (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 (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等诊疗和护理。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喷溅时。 防护服的使用: (1)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感染性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感染性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感染性疾病科设立专门的收款、挂号、药房、化验部门。腹泻患者不能与肝炎、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同一诊室就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必须及早给予口罩,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 2.腹泻患者做到有泻必查、有泻必登,快检率达到100%。发热门诊要做好患者信息的采集,详细询问1周内有无疫区接触史,并做好登记。 3.消毒隔离:对疑似霍乱患者安置在单独的房间隔离,对患者的呕吐物及排泄物用专门的容器,消毒处理后弃去,及时留取粪便培养送检,并根据疾控的要求对患者采取合理的隔离措施;接触消化道传染病要做好手卫生和物体表面的消毒擦拭;呼吸道传染病要做好开窗通风,无人的情况下及时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并做好记录;指导患者正确居家隔离方式,防止疾病传播和疫情扩散。 4.密切观察病情,做到先急后缓,对脱水患者及时建立静脉通路,保持输液通畅。输液患者必须按病种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5.指导患者粪便标本的留取,要选择新鲜的粪便,留取黏液、脓血部分。粪便培养要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对疾控要求的检测项目,如风疹、麻疹免费抗体检测,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配合,并告知化验结果的取得由疾病控制中心提供。 6.疫情上报:对集体食物中毒者要根据患者情况,合理安排就诊顺序,并及时上报卫生监管部门。在疫情高峰期,严格按照市疾控、

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要求做好疫情上报和信息采集工作。 7.饮食和休息:腹泻患者急性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饮食.忌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腹胀明显可避免食用牛奶、豆奶、鸡蛋等产气较多的食物;急性肝炎患者应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并注意卧床休息;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注意避免食用酸性食物,减少唾液的分泌,减轻腮腺的肿胀和不适;发热患者多饮水,促进毒素的排泄,利于疾病的恢复。

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 离制度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xx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护人员衣帽整齐,接诊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时,应根据不同的病种采取不同的消毒隔离防护措施,严防交叉感染。 二、不同的传染病病人应分别安置;肝炎、肠道门诊应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肠道门诊必须设立专用厕所,建立每日消毒制度。 三、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患者进行各项诊疗操作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工作,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及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戴防护口罩、手套、鞋套及防护眼镜。诊治每位病人前后要严格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手消毒可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拭,作用1-3分钟。 四、体温表、压舌板等诊疗用品,严格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不能专用的血压计、听诊器、治疗盘等治疗护理用具用后应立即消毒。如遇污染均应先消毒,后清洗,然后根据要求再消毒或灭菌。 五、传染病病人更换下来的衣物、被单等物品应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中并有明显标识,密闭送清洁公司单独浸泡消毒清洗。 六、由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护士负责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保持室内外清洁,定时通风,采用湿式清扫,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拖地每日2次,空气用紫外线

照射消毒每日2次,每次60分钟。物体表面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每日2次。 七、诊疗床床单每日更换2次,传染病人用后应及时更换消毒。 八、应保持无菌物品在有效期内使用,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九、传染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搅拌混匀2小时后倾倒至厕所,消毒液的使用量应大于呕吐物、排泄物量的两倍。 十、痰盂、便器及盛装标本的容器,用有效氯2000mg/L 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 十一、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的无菌医疗用品,需重复使用的物品或器具必须用后立即采用500mg /L—1000 mg /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送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或灭菌。 十二、防护用品的清洗与消毒 (一)可以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将使用后的防护用品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中封扎,或使用500mg /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15分钟后送清洁公司单独清洗消毒。 (二)防护眼镜、防护面罩可根据污染情况使用500mg /L—1000 mg /L的含氯消毒剂、0.2%的过氧乙酸或者75%的乙醇浸泡30 分钟后,清洗干燥后备用。 十三、感染管理科每月督导检查感染性疾病消毒隔离制

2020智慧树,知到《常见感染病》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常见感染病》章节测 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常见感染病》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下述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 A:病毒 B:支原体 C:衣原体 D:细菌 E:放线菌 答案: 病毒 2、不列入蠕虫范围的寄生虫是( ) A:蛔虫 B:猪带绦虫 C:肺吸虫 D:旋毛虫 E:疟原虫 答案: 疟原虫 3、关于微生物的特征错误的一项是( ) A:体积微小、结构简单 B:肉眼看不见 C: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D:须借助光镜或电镜放大后观察 E:必须放大数万倍才能观察到 答案: 必须放大数万倍才能观察到 4、下列哪项不是所有微生物的共同特征( ) A:个体微小 B:繁殖迅速 C:种类繁多 D:分布广泛 E: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答案: 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5、内毒素的化学性质是( ) A:脂类 B:多糖 C:蛋白质 D:氨基酸 E:脂多糖 答案: 脂多糖 6、关于内毒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革兰阴性菌裂解后释放出 B: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C:不耐热,60℃30分钟可被破坏 D:引起发烧、休克、DIC等症状

E:甲醛处理不能形成类毒素 答案: 不耐热,60℃30分钟可被破坏 7、外毒素特点之一是( ) 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B: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 C:化学组成是脂多糖 D:可制备成类毒素 E:耐热 答案: 可制备成类毒素 8、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 ) A:肠毒素作用 B:发热 C:休克 D: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E:白细胞反应 答案: 肠毒素作用 9、关于病毒的致病机制,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A:杀细胞效应 B:病毒基因整合 C:包涵体形成 D:病毒引起的免疫保护 E:细胞凋亡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护理

一、麻疹疾病的护理 1、下列关于麻疹的病原学说法错误的是()D A、麻疹病毒,副黏液病毒科,球形或丝状,直径100-150nm B、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 C、热、紫外线、一般消毒剂很快灭活病毒 D、不耐干燥和寒冷 E、流通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 2、下列关于麻疹患者的一般治疗,说法错误的是()B A、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强光刺激双眼 B、饮食予流食或半流食,水分要足,不需要忌口,可以过食油腻及燥热食物 C、眼,鼻,口腔保持清洁 D、眼部有分泌物者,可用3~4%硼酸水或生理盐水纱布轻洗,或滴用 0.25%氯霉素眼药水或涂用抗生素眼膏 E、皮肤搔痒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或止痒扑粉 3、下列关于麻疹患者对症治疗中高热的治疗,说法错误的是()D A、可以选用氨基比林、柴胡、安乃近等退热药 B、烦躁不安用镇静药 C、高热、疹密,全身中毒症状重用泼尼松

D、应选用强烈退热药 E、忌用冰水或酒精擦浴 4、麻疹黏膜斑首先出现于()A A、下列磨牙对侧的颊黏膜上 B、嘴唇 C、上颚 D、舌头 E、牙龈 5、预防麻疹,应保护易感人群,其中就包括主动免疫,下列关于主动免疫说法错误的是()B A、主动免疫注射的疫苗是麻疹减毒活疫苗 B、主动免疫的对象是患过麻疹的小儿 C、主动免疫的剂量是0.2ml/次,皮下注射,各年龄相同 D、有发热和急、慢性疾病者应暂缓 E、6周内使用过丙种球蛋白者,推迟3个月 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护理 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是()B A、皮肤瘀点瘀斑

B、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 C、早期出现循环衰竭 D、脑实质损害 E、肺组织破坏性反应 2、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治疗原则不包括()C A、抗病毒治疗 B、减轻外渗 C、增加尿量 D、改善中毒症状 E、预防DIC 3、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服用心得安,抑制肾素释放,降低血管紧张素水平,改善血流量,减轻肾损害。一般()mg,3次/d,口服,用至多尿期来临D A、50 B、40 C、30 D、20 E、10 4、世界上有78个国家或地区流行肾综合征出血热,哪个国家疫情最重()D

感染性疾病科试题及答案

感染性疾病科试题 一、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1、下列各项中不是肠阿米巴病并发症的是 A、肠出血 B、肠穿孔 C、阑尾炎 D、结肠肉芽肿 E、结肠癌 2、关于鼠疫的预防,错误的是 A、腺鼠疫对周围入群影响不大,不必严格隔离 B、肺鼠疫要单独隔离 C、加强国境检疫与交通检疫 D、进入疫区可进行预防性服药 E、对疫区人群进行鼠疫菌苗预防接种 3、治疗肝病合并糖尿病的药物选择 A、磺脲类药物 B、双胍类 C、葡糖苷酶抑制药 D、胰岛素 E、消渴丸 4、为确诊伤寒阳性率最高的检测是 A、血培养 B、尿培养 C、大便培养 D、骨髓培养 E、胆汁培养 5、男,40岁,出血热少尿期,近2天来渐觉进行性呼吸困难,胸闷。查呼吸40次/min,双肺散在湿啰音,给予一般上氧及利尿药后效果不明显,血气分析示PaO245mmHg。该病人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 A、肺部感染 B、心力衰竭性肺水肿 C、中毒性心肌炎 D、ARDS E、高血容量综合征 6、有关败血症与伤寒的鉴别下列哪项最重要? A、有无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特殊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B、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高低 C、有无皮疹 D、有无肥达反应阳性 E、有无早期感染性休克 7、对于休克的诊断,最重要的依据是 A、神志改变 B、呼吸增快 C、体温过高或过低 D、血压下降 E、心率增快,尿量减少 8、钩体病在病程缓解2周后,出现再次发热,其原因最可能是 A、复燃 B、第二批病原体侵入 C、迟发型超敏反应 D、复发 E、抗生素剂量太小 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的肝、脾、肾、骨髓、中枢神经系统均可受累,主要病理表现为何种细胞浸润?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中性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异常的多形性淋巴细胞 E、B淋巴细胞 10、朊毒体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不包括 A、共济失调,肌阵挛 B、痴呆 C、阳性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征 D、畏寒、发热 E、瘫痪 11、鉴别菌痢和阿米巴痢疾最可靠的依据是 A、潜伏期的长短 B、毒血症的轻重 C、大便常规中红细胞的多少,是否有巨噬细菌或夏科-莱登结晶 D、大便检查病原体 E、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 12、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分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乳鼠颅内注射 B、豚鼠颅内注射 C、接种A549肺癌细胞株 D、接种VeroE6细胞株 E、接种人胚肺二倍体细胞 13、关于钩体病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急起发热,多为稽留热型 B、全身肌肉酸痛 C、易出现早期休克 D、浅表

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试题及答案教案资料

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试 题及答案

感染性疾病科竞赛试题一、单项选择题(50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 A. 口腔念珠菌病 B.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C. 外阴部疱疹病毒感染 D. 疱疹性直肠炎 E.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2.我国预防血吸虫病的重点措施是:() A. 灭螺 B. 普治 C. 灭螺和普治 D. 粪便和水源管理 E. 保护易感人群 3.痢疾杆菌致病作用的决定因素是:() A. 内毒素 B. 肠毒素 C. 神经毒素 D. 细胞毒素 E. 侵袭作用 4.下列哪项不为传染源:() A. 显性感染 B. 隐性感染 C. 潜伏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受感染的动物 5.阿米巴病组织损伤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A.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机械性损伤 B. 溶组织内阿米巴释放的毒素 C. 迟发型变态反应 D.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接触性溶解细胞作用及水解酶使组织破坏 E. 继发感染 6.确诊疟疾最简便而迅速的方法是:() A. 血涂片 B. 血培养 C. 骨髓培养 D. 骨髓涂片 E.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城镇和农村要求于发现霍乱后多少时间内上报:() A. 3小时和6小时 B. 6小时和12小时 C. 12小时和24小时 D. 24小时和48小时 E. 48小时和72小时 8.下列水痘病人的治疗措施错误的是: () A. 加强皮肤护理 B. 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C. 对症治疗 D. 皮疹广泛时加用激素 E. 疱疹破溃处可涂2%龙胆紫及抗生素软膏 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霍乱属于何种传染病:() A. 强制管理传染病 B. 严格管理传染病 C. 监测管理传染病 D. 限期控制的传染病 E. 到2000年消灭的传染病 10.脑膜炎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 A. 内毒素 B. 外毒素 C. 肠毒素 D. 直接致组织坏死作用 E. 神经毒素 11.暴发型流脑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 A. 内毒素所致DIC B. 脑膜炎球菌直接引起广泛的血管内皮损害 C. 内毒素所致的急性微循环障碍 D. 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E. 内毒素所致脑水肿、颅内高压 12.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包括:() A. 鼠疫、霍乱 B. 鼠疫、霍乱、天花 C. 鼠疫、霍乱、爱滋病 D. 天花、霍乱 E. 鼠疫、霍乱、天花、爱滋病

感染性疾病科护理常规

第^一章感染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感染科一般护理常规 1.患者就诊时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对疑似感染性疾病患者,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 2.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隔离措施,如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和严密隔离,严格执行陪伴和探视制度。 3.治疗饮食应加强管理,家属送来的食物,必须经过医护人员检查,符合疾病要求的食物方能给患者食用。 4?保持患者头发、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洗头、沐浴、剪指(趾)甲。患者使用后的衣物、应按照不同疾病的隔离原则处理。 5?保持床铺整洁,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压疮发生。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特殊情况,立即告知医生并及时处理。 7.按照医嘱执行各项治疗,输液时注意观察滴注速度,局部有无肿胀以及输液反应。 8.根据患者不同年龄期,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儿及家属的焦虑情绪,消除不良情绪,促进康复。 9.加强健康教育,针对患儿疾病和年龄,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包括隔离知识、营养常识、卫生习惯、安全防护等,提高患者及家属健康知识水平。 第二节肝硬化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病理上以肝脏弥漫性肝纤维化、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为特征。临床上,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晚期以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常出现多种并发症。

1.按消化系统疾病病人一般护理。 2.休息与体位:肝功能代偿期病人,可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避免过度劳累;失代偿期病人以卧床休息为主,可视病情安排适量的活动,大量腹水病人取半卧位。 3.饮食:遵医嘱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植物蛋白为主)、高维生素、低脂少渣软食,避免刺激性强及生硬食物,肝功能损害或血氨增高时应限制或禁止蛋白质的摄入。腹水者应低盐或无盐饮食,且饮水量限制在每天1000ml 左右。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应以软食为主,片、丸剂应碾碎后再服。 4. 病情观察 (1)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出血倾向;观察粪便及呕吐物的颜色,以判断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观察神志、性格的改变,有无嗜睡、烦躁、扑翼样震颤等肝性脑病的症状,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做出相应处理。 (2)有腹水者,应准确记录24 小时出入液量,定时测量腹围、体重,观察腹水的消长,做好腹腔穿刺放液前后护理,标本及时送检。 5.药物治疗护理:用利尿药者,需观察效果及不良反应,监测血电解质,防止水、电解质失衡。以每天体重减轻不超过0.5kg 为宜,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服药时应将药物磨成粉末,以防止损伤曲张的静脉导致出血。 6.心理护理:关心病人,指导病人遇事豁达开朗,保持心情舒畅。 7.保健指导:肝硬化病人皮肤干燥、水肿,应保持床铺干燥、平整,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压疮及继发感染,有黄疸者皮肤瘙痒时,轻者每晚临睡前行温水浴,重者局部可搽止痒剂;保证身心两方面的休息,避免劳累;禁烟酒;预防感染;遵医嘱用药,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定期复诊。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2年版).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者加强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在感染性疾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 二、基本条件 第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独立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保障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各区域布局合理,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方案(内容充实)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方案 一、业务范围 感染性疾病科负责就诊患者的传染病筛查和感染性疾病治疗。 二、工作制度及流程 (一)工作制度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确保其真正得以落实。 2、定期对科内工作人员进行有关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如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 3、对科内工作人员定期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4、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甄别,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救治措施。 5、消毒隔离制度。科室布局、分区合理,人流、物流合理,所有物品、区域的标识与标志明确、清楚。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洁、污物品分开放置。 6、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 7、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理》,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登记、转运、处理等工作。

8、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理》,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工作。感染性科医务人员必须了解、掌握传染病病种及分类、不同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和内容,要求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 9、与公共卫生科密切配合,开展有关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10、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备必要的防护物品,尽量防止和避免职业暴露,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能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二)工作流程 1、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挂号—分诊—就诊—检验—取结果—取药—留观/离院/转诊。 2、病例诊断及报告流程(略) 三、人力资源配备及岗位职责 (一)人员配备 医师5人:胡轶智、彭友杏、周全、周家善、胡鹏飞 护士1人:袁文凤(主管护师) (二)岗位职责 1、医师职责: 认真履行医师的义务,在诊疗工作中规范执业,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注意保护患者

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策略

泌尿系感染的药物治疗策略 1、不属于上尿路感染的是(D) A、输尿管炎 B、肾盂肾炎 C、肾脓肿< D、尿道炎 2、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见于(C) A、出血性膀胱炎 B、血源性泌尿系感染 C、泌尿系器械检查后 D、尿路结石患者 3、泌尿系感染机体防御机制包括(D) A、排尿的冲刷作用 B、尿道和膀胱黏膜的抗菌能力 C、前列腺分泌物中含有的抗菌成分 D、以上都是 4、关于泌尿系感染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泌尿系感染约90%为单一细菌感染 B、绝大多数为革兰氏阳性杆菌感染 C、约90%的门诊患者及50%的住院患者为大肠杆菌感染 D、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属多见于复杂性或复发性泌尿系感染患者 5、尿路感染多见于(D) A、育龄期妇女 B、老年人 C、免疫力低下及尿路畸形者 D、以上都是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治思路 1、关于我国CAP致病原分布特点叙述错误的是(D) A、致病细菌以肺炎链球菌为主 B、肺炎支原体比例较高 C、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率高达70%以上 D、我国成人CAP对青霉素不敏感的肺炎链球菌高达40% 2、轻症及门诊CAP患者最常见致病菌为(C) A、病毒 B、肺炎衣原体 C、肺炎链球菌 D、以上都不是 3、CURB-65标准相对简明,评分方法共(A)项 A、5 B、4

C、3 D、2 4、关于胸片在CAP诊断中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D) A、老年病人或免疫力低下的病人,症状不典型,可通过X线胸片检查进行确诊 B、相对CT检查便宜 C、胸片可鉴别肺脓肿、肺结核、气道阻塞或胸腔积液,了解肺叶累及范围,评价病情严重程度 D、以上都是 5、PSI评分Ⅰ级和Ⅱ级病人在(D)治疗 A、住院治疗或留观治疗 B、必须住院或ICU治疗 C、家中 D、门诊 感染性腹泻诊治策略 1、关于真菌性肠炎临床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 A、属深部真菌感染而致病,临床较多见 B、念珠菌肠炎多伴有鹅口疮、食管或肠道黏膜糜烂或溃疡 C、白色念珠菌累及结肠,约有85.5%的患者出现腹胀、泡沫样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 D、早期为粘液样便,或全部粘液便;后期为脓性或脓血样便,出血多时为暗红色糊状粘液便 2、菌痢三联征不包括(D) A、粘液脓血便 B、腹痛 C、里急后重 D、发热 3、可引起细菌性腹泻的常见致病菌不包括(D) A、弧菌属 B、志贺菌属 C、沙门菌属 D、白色念珠菌 4、狭义的感染性腹泻是指除(D)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A、霍乱 B、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 C、伤寒和副伤寒 D、以上都是 5、以下各项不属于大肠埃希菌属的是(D) A、产肠毒素大肠杆菌 B、肠粘性大肠杆菌 C、致病性大肠杆菌 D、霍乱弧菌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我国中医医院相关科室的建设与管理经验,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第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第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

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二、基本条件第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独立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各区域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保护患者隐私,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开设独立的专业门诊,开设独立的发热门诊、设置2-6张肠道留观病床,2-10张呼吸道隔离病床,肠道门诊、传染病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第九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当设置挂号收费室、发热门诊和肠道疾病患者的各自独立候诊区和诊室、检查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B超室、药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三级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感染科还应设置独立的处置室和抢救室等。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及有条件的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设置中医特色治疗室(如针灸、火罐、足疗、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规范

感染性疾病诊疗规范 第一节轮状病毒感染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流行季节北方以寒冷季节1~3月份为主,南方以春夏季为主,可以通过水污染暴发流行,亦可以通过接触传播。 2.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一周。 (1)起病急,腹泻为主,黄色水样便,无粘液及脓血便,腹泻每天5~10次不等,伴恶心,呕吐,腹痛及乏力。 (2)腹部压痛,肠鸣音增强,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脱水。 (3)体温正常或低热,病程数日或稍长,预后良好。 3.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血白细胞大致正常或稍偏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大便外观稀水样便,镜检多无异常,少数可见少量白细胞。 (2)粪便中病毒抗原检测。 1)电镜检查:粪便作免疫电镜检查可检出轮状病毒颗粒。 2)单克隆ELISA法或免疫斑点试验检测粪便上清液中的病毒抗原,后者敏感性及特异性较强。

3)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恢复期有4倍以上的增高则有诊断价值。 4)病毒核酸电泳图分析:提取病人粪便中的病毒核酸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根据电泳图谱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其他腹泻性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 隔离病人,防止食物和水的污染,加强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第二节手足口病 【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多发于4—9 月份,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可有密切接触史。 2. 临床表现:可有发热,手足口臀部红色斑丘疹,疱疹,部分重症患儿可有易惊,肢体抖动,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征阳性,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等。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大多数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部分患儿可有白细胞升高,血糖升高。AST,ALT,CK,CK—MB升高等 【治疗原则】 1. 行消化道,呼吸道隔离1—2 周,卧床休息。流质,半流质饮食。皮肤粘膜皮疹护理。 2. 可用病毒唑抗病毒治疗5—7 天,根据病情酌情应用痰热清,喜炎平,甘利欣等。重症患者根据病情应用甘露醇,加强龙,丙种球蛋白等。 3. 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不能进食者给予葡萄糖,电解质,维生素等输液对症治疗。 4. 根据病情作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CRP,血生化,肝功,心肌酶,胸片,心电图等。

医院感染性疾病试题

医院感染性疾病试题 一、单选题 1.流行性感冒属于(C)传染病。 A.甲类B.乙类C.丙类 2.病原携带者是指(C) A.恢复期传染病病人B.急性期传染病病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3、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传染病做到(C )、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A.早发现、早治疗B.早隔离、早报告 C.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早报告 4、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以及引起流行必须具备的条件(B)。 A.传染源 B.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 C.动物宿主和易感儿童 5、作为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有(A ) A.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B.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C.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6、保护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主要是指(C ) A.保证一定的营养,改善生活环境。 B.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C. 以上都可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7、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有(C ) A.经血传播、围产期母婴传播 B.性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 C.以上均包括

8、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A ) A. 性接触传播,经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B. 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传播 C. 共同进餐和接吻传播 9、日常生活中那些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A ) A.同桌进餐 B.静脉吸毒 C.共用剃须刀 10、肺结核病是由哪种途径传播的?(B ) A.消化道传播 B.呼吸道传播 C.虫媒传播 11、若有发烧及呼吸道症状,应(C ),并切记告诉医生发烧前有无外出史或与相似症状的病人的接触史。 A. 戴上口罩 B. 尽快到医院就诊 C.A+B 12、被狗等动物咬伤后应(C ) A.立即到医疗机构处理伤口 B.到当地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狂犬疫苗 C.A+B (13-15题共用备选答案) A.anti-HEV阳性 B.抗核抗体(ANA)阳性 C.anti-HCV阳性 D.HBsAg阳性 E.anti-HAVIgM阳性 13.甲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检查表现为答案:E 14.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检查表现为答案:D 15.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检查表现为答案:C (16-19题共用备选答案)

感染性疾病是急诊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降钙素原(PCT)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 感染性疾病是急诊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脓毒症最根本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由于全身炎症反应的复杂性,至今尚无理想的诊断、分层、预后工具和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案。已有不少研究证实,脓毒症早期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功能性的、可逆的。因此,早期准确地诊断脓毒症并监测是改善预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与感染和脓毒症的相关性很好,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被推荐用于细菌感染性脓毒症的诊断、分层、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 1 PCT简介 1.1 PCT主要的生物学效应 PCT的生物学效应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主要的生物学效应有:次级炎症因子的作用、趋化因子的作用、抗炎和保护作用。 1.2 PCT的检测方法和稳定性 目前PCT可通过半定量和定量方法检测。半定量方法有胶体金标志检验,定量方法包括放射免疫分析法、免疫荧光法、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酶免法等。 PCT在血样中非常稳定,采血后在室温下放置24h,PCT质量浓度仅下降12%左右,如果在4℃保存仅下降6%。冰冻、抗凝剂、血清或者血浆、动脉血或者静脉血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均微乎其微。如果需要长时问存放后检测,则需要低温或者冰冻保存血样。 1.3 PCT的正常值及参考范围 健康人的血浆PCT质量浓度低于0.05ng/ml。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以及不足10%的健康人血浆PCT质量浓度高于0.05ng/ml,最高可达0.1ng/ml,但一般不超过0.3ng/ml。脓毒症患者PCT的诊断界值为超过0.5ng/ml,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PCT质量浓度波动在5~500ng/ml之间。极少数严重感染患者血浆PCT水平超过1000ng/ml。 PCT质量浓度的临床意义和处置建议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