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汉魏之际的人物评论与士风变迁

汉魏之际的人物评论与士风变迁◎范兆飞内容提要东汉末年人物评论的兴起,是多种因素的合力:政治局势的现实压力、乡举里选的传统影响、名士系统的卓然自立等。
人物评论的权力掌握于在野的名士之手,其籍贯大多属于文化核心区。
人物评论的内容主要围绕才和性而进行,但地域因素也是重要的考量指标,同乡关系更是重中之重。
评论活动由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评论轴心构成重层结构。
汉魏革命,名士系统的人物评论被官方赋予的中正官所代替,凝结性的社会体系逐渐形成。
士人风尚随评论风气的涨落发生转变:汉末刚大方正的儒风,以道家风貌为过渡,转型为魏晋时期的浮华之风。
关键词汉魏之际名士系统人物评论地域意识士风变迁〔中图分类号〕K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0)05-0127-08汉末中央政府失序,选官体系紊乱,谙熟经籍的士子仕途艰难,东汉统治阶层内部酝酿着激烈的冲突,最终体现为党锢之祸。
①以党锢为分水岭,学界研究汉魏士人的政治史、思想史可谓不遗余力。
作为对中央政府失序刺激的回应,汉末名士系统依托地域意识的苏醒,在党锢前后得以确立,名士系统的重要活动是在政治体制外进行大范围的人物评论,②人物评论风气的高涨在某种程度上是汉代乡举里选的回光返照。
汉魏革命,九品官人法确立,政府赋予中正以官人之法,凝结性的社会等级逐渐形成,士族社会由此确立,此为中古社会转型之关键。
鉴于此,笔者致力于考察名士系统、人物评论与地域意识的互生关系,探讨汉魏士风变迁的内在理路,以深刻理解魏晋时期士族社会的形成。
一、评论风气的形成环境东汉晚季,社会问题在各个层面凸显出来,就统治阶层而言,属于上层阶级的豪族势力出现分化之势:属于浊流的地方豪强,以外戚和宦官为代表,富而无知,不择手段聚敛财富,觊觎权柄,置儒家道德于不顾;属于清流的地方豪族,以士大夫为代表,不甚富而有知,服膺儒家伦理的价值观,没有霸占大量财富的欲望。
③同属浊流势力的外戚和宦官视乡里评论如无物,崇尚威权,轮流把持朝政,随意安插浊流子弟和附庸人物进①②③关于党锢之祸的研究成果荦荦大观,代表作是金发根:《东汉党锢人物的分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四本下册,1963年,第505-558页。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 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2. 黑①黑工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
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
③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④其中龙山文化黑中的蛋壳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3. 彩①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
②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
③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的杰出代表。
4. 人面鱼纹彩盆①半坡②仰韶文化③图案装饰于盆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④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⑤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 5. C 形玉雕龙①1971年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出土②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③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象6. 泥塑女神像①出土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②头像与真人等大,似为全身像的头部。
塑像面呈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嘴,眼角高挑,眼窝嵌圆形玉片,目光深邃,具有神秘感③塑造技术成熟,水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涵当与原始巫术或信仰有关,是生殖女神和丰收女神的象征7. 舞蹈纹彩盆①中国原始美术中马家窑文化彩艺术的杰作,出土于大通上家寨。
②壁画着原始人舞蹈的图像,有学者认为这是表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场景,也有人认为是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或祭祀神灵。
③在技法上,这件作品紧紧抓住人物的动态和整齐的队形,以极其精练的笔墨进行描绘富有抒情的意念。
汉代豪族研究概述_王者利

第29卷第10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29 No.10 2008年10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ct.2008汉代豪族研究概述王者利(大连大学 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622)摘要:豪族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他们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对其或者拉拢或者打击。
汉代是豪族形成、发展及转变的关键时期,对汉代豪族的研究可以说已到了无孔不入、细致入微的地步,从其构成到其政治、经济、土地制度等各方面都有学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
本文拟对目前国内有关豪族社会构成、经学化、士族化、“忠孝”观等研究成果做一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豪族;经学化;士族化;“忠孝”观;仕进制度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8)10-0063-02一豪族的社会构成关于豪族的社会构成,学者的意见大致相同。
徐杨杰先生认为强宗大族来源主要有四部分:一是六国旧贵族;二是六国的地方暴富及恶势力;三是汉代新贵;四是地主阶级上层。
[1]马彪先生在《秦汉豪族社会研究》中认为“爵邑之人”、“秩禄之奉”、“素封”等三种人可高度概括为秦汉时期豪族社会的三大成分。
所谓“爵邑之人”主要指宗室、外戚及恩宠;“秩禄之奉”者是指秦汉的官僚;“素封”是指秦汉时期特有的富商大贾阶层。
[2]崔向东先生则认为汉代豪族包括以下七种社会势力:1、六国宗室及其后裔。
如齐诸田,楚昭、屈、景等及名族。
2、高訾富人。
包括的成分较广,主要是私人工商业者。
3、豪民、兼并之家。
即家族富有的豪民地主。
4、豪杰。
即豪侠、游侠。
5、世吏二千石。
即家世为高官的官僚之家。
6、汉代军功阶层和食封贵族。
7、地方强宗。
即地方上宗族势力强大的家族。
[3](p80)瞿同祖先生则把豪族分为六类:1、战国时期的旧家族;2、汉代居于统治地位的皇族;3、外戚家族;4、官僚家族;5、富商家族;6、游侠家族。
中国古代史(东汉)

杀宦官,计划泄漏,反被宦官所害,
袁绍尽杀宦官。东汉最后一次外戚与
宦官的斗争以两败俱伤告终。
31
二、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政
2.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政
桓、灵帝时期,宦官独揽朝政,
他们“手握王爵,口含天宪”,灵帝
常称“张常侍(让)是我公,赵常侍
(忠)是我母。”宦官权势达于顶点。
与外戚相比,宦官的专权使统治更加
37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儒学教育的发达
38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儒学教育的发达
39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交游风气
40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风谣与品题
41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风谣与品题
清议: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
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
清议对人物的褒贬,在很大程度上左
右乡闾舆论,影响察举,对士大夫的
仕途进退有很大的作用。在当时外戚、
宦官专权的黑暗统治下,清议也逐渐
从品评人物转向攻击腐败的朝政和罪
恶的权贵。
42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不应辟举
43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东汉重名节
44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东汉重名节
45
2 .清议与党锢
士大夫与宦官的冲突
46
2 .清议与党锢
士大夫与宦官的冲突
47
2 .清议与党锢
灵帝第二次党锢
54
2 .清议与党锢
灵帝第二次党锢
55
3 .士族的崛起
豪强的兴起
▲豪族地主的构成
1、功臣贵族地主集团
2、世族豪强地主集团
3、外戚宦官集团
▲东汉豪族地主的特点: 1、对土地大量兼并;
东汉颍川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

文 史 哲JOURNAL OF LITERATURE,HISTORY AND PHI LOSOPHY 2006年第6期(总第297期)No16,2006(Serial No.297)东汉颍川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薛海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东北史地》编辑部,吉林长春130033)摘 要:颍川豪族处于东汉全国豪族网的核心位置。
从官僚化看,颍川豪族的官僚化进程与东汉政局稳定与否关系密切,其群体担任郡守公卿级官员的人数居于全国豪族前列;从士族化看,东汉中后期颍川士大夫豪族,已从地方领袖转变为全国性的领袖,渐居于全国士大夫豪族的核心位置,对东汉豪族士族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东汉;颍川豪族;官僚化;士族化中图分类号:K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6)06009411颍川豪族①是一支对东汉乃至魏晋社会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势力。
东汉政权的建立、党锢之祸的爆发、汉魏之际的政局演变,都与颍川豪族密不可分。
它处于全国豪族网的核心位置,是东汉各地豪族官僚化、士族化程度最高者之一。
它能够完整地反映东汉豪族向官僚化、士族化演变的总趋势,是考察东汉豪族演变的一个范本②。
一、颍川豪族的官僚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僚化是豪族政治地位的保障和政治影响力发挥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其群体在东汉豪族中所占地位的一项重要标准。
而官僚化的程度主要是由为官人数的多少和担任官职的高低来决定,因此本部分将从颍川豪族的为官人数和官职的高低两个角度对其官僚化加以论述。
(一)东汉时期颍川豪族为官人数的统计与分析为了全面地认识颍川豪族的官僚化,我们将史籍中所记载的东汉各阶段颍川豪族担任郡国守相及公卿级官员的人数放在豫州及全国范围内加以统计与比较,列表如下③:表1 东汉颍川豪族为官人数统计表时间段郡守人数占豫州豪族所任郡守人数之比率占全国郡守人数之比率九卿人数占豫州豪族所任九卿人数之比率占全国九卿人数之比率三公人数占豫州三公人数之比率占全国三公人数之比率光武帝844.44%(18) 5.97%(134)125%(4)25%(4)000明、章、和帝825.81%(31) 5.80%(138)325%(12) 4.76%(63)228.57%(7)7.4%(27)安、顺帝516.67%(30) 3.25%(154)426.67%(15) 6.45%(62)114.29%(7) 2.86%(35)桓、灵帝1927.14%(70) 5.38%(353)830.78%(26)9.52%(84)421.05%(19)7.02%(57)灵帝621.43%(28) 3.43%(175)428.57%(14)8.16%(49)323.08%(13)8.33%(36)献帝825.81%(31) 3.89%(206)675%(8)18.18%(33)133.33%(3) 6.67%(15)总计5027.78%(180) 5.08%(985)2335.38%(65)81.9%(281)821.62%(37)14.04%(57) 收稿日期:20050828 作者简介:薛海波(1979),男,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史地》编辑部编辑,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东汉豪族大姓的来源及发展_曾艳

第5 期
曾 艳: 东汉豪族大姓的来源及发展
·123·
帝。此划分方法是为了便于研究而作的大致划分。 从图上看,汉代豪族的发展呈波浪起伏状,上升
状态的三个时期分别是西汉中期、东汉初期和东汉 末期; 与此相对的三个低点分别是西汉初期、西汉后 期和东汉中期。从总体上看,豪族的发展状态并不 是直线持续上升,显示出来的发展状况与汉代豪族 发展演变基本相符。豪族称谓出现次数多时,也是 豪族势力强大而活跃时。西汉初年,是汉代各种社 会势力最活跃的时期。汉武帝时,政府加强对各种 社会势力的限制、打击的同时又开放权力,各种社会 势力不断向豪族转化。西汉中期以后,是豪族的发 展时期,西汉后期至东汉初期社会动荡,豪族再次活 跃。东汉初年,国家对未与权力结合的地方豪族、大 姓经常进行镇压。经过限制,呈下降趋势。东汉中 期后,豪族与地方、中央权力的结合逐渐密切,豪族 沿着上升趋势发展。豪族发展的这种起伏说明它与 社会的发展状况及王权的支配有直接的联系。
图 1 豪族在两汉不同时期发展显示图
说明: 西汉初期指公元前 206 年—公元前 141 年,包括汉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时期。西汉 中期指公元前 140 年—公元前 40 年,包括汉武帝、 昭帝、宣 帝、元 帝 时 期,以 汉 元 帝 停 止 迁 豪 为 界 线。 西汉晚期指公元前 40 年—公元 25 年,从汉元帝停 止迁豪开始,包括成帝、哀帝、平帝、王莽新朝。东汉 初期指公元 25 年—公元 88 年,包括光武帝、明帝、 章帝。东汉中期指公元 89 年—公元 146 年,包括汉 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东汉晚期指公 元 147 年—公元 220 年,包括汉桓帝、灵帝、少帝、献
第 3 卷第 5 期 2 011 年9 月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21-2022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V)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网红”,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
然而在当下,“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些依靠秀脸蛋、秀身材、秀美食、秀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
每当媒体提及“网红”,几乎都对其加以挞伐,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更是一碰到“网红”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
“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与“网红”总是如影随形。
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成为一种主流舆论。
“网红”们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俗了些。
然而,“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对于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鲜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正原因并不难找。
“网红”之所以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不就是因为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对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过于媚俗了。
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而言,“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
对他们来说,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们欣赏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
他们可能甫一成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
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小康之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同理心,去理解“网红”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
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

期刊论文:
在(/grid2008/index/ZKCALD.htm中专业检索中查找)
1、林喦:《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评介,《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35(4)
2、高旭:崔向东著《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13年第4期
3、王子龙:儒道互补的东汉文化精神--以豪族荀悦家族为例,《文史博览:理论》,2013, (8)
4、王子龙:东汉豪族的精神世界,渤海大学硕士论文,2013
5、崔向东、王金阳:两汉南阳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社会科学辑刊,2010(4)
6、孙腾达:东汉初年军功阶层研究,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7、杨龙:论两汉之际的河西窦融集团,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9月第26卷第5期
8、杨龙:新莽末、东汉初西北地区割据势力研究—以隗嚣集团和窦融集团为中心,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王莉娜:汉晋时期颖川荀氏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0、邓桂姣:汉代扶风班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234页
11、张健:汉魏时期的吴地豪族与地域文化,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2、张健:汉魏时期的吴地豪族,《淮海文汇》2013年04期
13、范书辉,王子龙:从儒家传统精神到道家多元精神——论东汉豪族精神世界的演变,沧桑,2013(4)14、崔向东:西汉不同地域豪族与王莽新朝的灭亡,社会科学辑刊, 2012年06期
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豪族是汉代极其重要的社会阶层,是联系国家与社会的纽带。
豪族的精神世界是豪族研究的三大重要领域之一,而尚“清”意识是豪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豪族儒学化和士族化过程中形成的。
本文以思想与社会的互动为视角,对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的形成过程、日常表现及尚“清”意识与“浊”的现实之冲突进行了考察。
从剖析“清”的本义出发,进而探讨“清”概念的发展过程,然后分析豪族在儒学化和士族化过程中,其精神世界由尚武向崇文再向尚“清”演变的过程。
日常生活中的守清贫、赡宗族,家风中的清慎、清劲、清忠,为政中的忠清直亮、廉洁不贪、推行清化,是豪族尚“清”意识的重要表现。
随着豪族儒学化和士族化的完成,尚“清”已经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
因此,他们常常表现出一种“清”的特质。
在颓败的社会局势和浊恶的政治空气中,豪族尚“清”意识受到了浊流势力的抵制,二者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
豪族不仅坚决抵制社会上的奢侈、伪孝之风,还进行政治斗争。
由于浊流势力强大,清流豪族惨遭两次“党锢”之祸。
伴随着新思潮与新觉醒,汉代豪族的精神世界发生了由尊儒向崇道的转变,其尚“清”意识也由政治和伦理道德范畴转向审美范畴。
这一时期,尚“清”意识并未因其获得审美范畴的意义而丧失其道德伦理和政治范畴的地位。
实际上,甘守清贫、为政清廉的官吏在魏晋以后的中国亦不乏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