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豪族的儒化与士族化——以关东豪族为例
名词解释汉朝豪强的原因

名词解释汉朝豪强的原因汉朝豪强是指在汉朝时期,地方豪门家族崛起,掌控一方的社会现象。
他们拥有庞大的财富和权势,并通过与中央政权的勾结或独立的势力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那么,汉朝豪强崛起的原因是什么呢?一、经济原因汉初的大规模土地兼并使得土地集中在少数富豪的手中,而不被广大农民所拥有。
这些富豪利用他们的财富购买土地、人力资源和商业资本,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
同时,汉朝初年带来的繁荣经济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在汉初,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为豪强们提供了丰富的利润空间。
他们在农田中种植高价值的经济作物,并通过广泛的商业网络将农产品销售到远方。
他们还涉足矿产资源的开发、制造业、金融业等领域,进一步积累财富。
二、政治原因汉朝的政治制度相对宽松,中央政权相对较弱,加上官员选拔制度的滥觞,导致了汉朝豪强的崛起。
各地的豪强家族通过向中央政权贡献财富和人力资源,或通过结婚联姻等方式与皇室家族关系密切,获得政治地位和特权。
汉武帝时期,中央政权加强对地方豪强的控制,通过设立郡县制、义冢、郡国等措施来缩小地方豪强的势力。
但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起到了一定的掣肘作用。
三、社会原因汉朝的社会结构中,豪强家族占据着上层社会的重要地位。
他们通过世袭贵族地位,通过收买官员和当地势力争夺社会资源,获得了更多的特权和优势。
在农村社会中,他们通过收买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来扩大自己的土地和势力范围。
此外,汉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豪强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转变,强调个人利益追求,追求物质享受成为一种时尚。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豪强们通过控制资源和财富来满足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需求,赢得了人们的支持和认可。
四、文化原因汉朝的士人文化对豪强的崛起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士人文化强调礼义廉耻,崇尚君子之道。
地方豪强们通过在文化、教育领域的投资,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他们在宴会、庙会等场合大肆赞助,展现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汉代豪族研究概述_王者利

第29卷第10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29 No.10 2008年10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ct.2008汉代豪族研究概述王者利(大连大学 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622)摘要:豪族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他们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对其或者拉拢或者打击。
汉代是豪族形成、发展及转变的关键时期,对汉代豪族的研究可以说已到了无孔不入、细致入微的地步,从其构成到其政治、经济、土地制度等各方面都有学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
本文拟对目前国内有关豪族社会构成、经学化、士族化、“忠孝”观等研究成果做一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豪族;经学化;士族化;“忠孝”观;仕进制度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8)10-0063-02一豪族的社会构成关于豪族的社会构成,学者的意见大致相同。
徐杨杰先生认为强宗大族来源主要有四部分:一是六国旧贵族;二是六国的地方暴富及恶势力;三是汉代新贵;四是地主阶级上层。
[1]马彪先生在《秦汉豪族社会研究》中认为“爵邑之人”、“秩禄之奉”、“素封”等三种人可高度概括为秦汉时期豪族社会的三大成分。
所谓“爵邑之人”主要指宗室、外戚及恩宠;“秩禄之奉”者是指秦汉的官僚;“素封”是指秦汉时期特有的富商大贾阶层。
[2]崔向东先生则认为汉代豪族包括以下七种社会势力:1、六国宗室及其后裔。
如齐诸田,楚昭、屈、景等及名族。
2、高訾富人。
包括的成分较广,主要是私人工商业者。
3、豪民、兼并之家。
即家族富有的豪民地主。
4、豪杰。
即豪侠、游侠。
5、世吏二千石。
即家世为高官的官僚之家。
6、汉代军功阶层和食封贵族。
7、地方强宗。
即地方上宗族势力强大的家族。
[3](p80)瞿同祖先生则把豪族分为六类:1、战国时期的旧家族;2、汉代居于统治地位的皇族;3、外戚家族;4、官僚家族;5、富商家族;6、游侠家族。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经学历史》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1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六经 先秦 儒学 体系 传统之源 价值观 井田 二程 二十世纪 中国文化 《论语》诠释 《论语》 《经学教科书》
科研热词 魏源 魏晋玄学 郭象 诠释 论语 简帛 理想政治模式理论 王弼 玄学化 焦循 清代学术 江熙 汉学 汉代诗学理论 楚文化 晋注汇总 文本 政治教育 援佛入儒 思想史 存在价值 孔颖达 孔子形象 圣人人格 合理性 历史语境 儒玄双修 儒家经典 从变从义 今文经学 人生礼仪 丧祭礼制 两汉经学 三礼 《诗经》阐释 《诗》无达诂 《论语集解》 《春秋左氏传补疏》 《春秋》无达辞 《易》无达占 《左传》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科研热词 经学 清代 治学 段玉裁 文化家族 学术文化 士族 南朝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科研热词 经学 论语学 自然本性 礼乐教化 理学化 注经特色 汉代 春秋思想 意义 尊王理论 孙复 孔子礼乐观 儒学
科研热词 蜀学 经学 汉代 道学 考据 经学史 章太炎 离合 皮锡瑞 民族伦理 春秋 巴蜀 夷夏观 公羊传 义理 《经学历史》 郑玄 路向 诸子学 诠释 詹子庆 解经 经学小说 经学传统 纬书 简牍 程颐 秦汉 礼学思想 礼学 理性 理学特色 熊十力 清末民初 注经 汉晋 春秋时代 提封田 思想 康有为 巴蜀学术 小说子书 宋代文化 宋代 学科建立 声转 土崩瓦解 土地关系 史学 历史演变 刘师培 内在规律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东汉豪强士族简述

宗族 部曲 宾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劳 动 者
徒附
私 人 武 装
家兵
奴隶
豪强地主的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地主田庄 的劳动者。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 他们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田庄的依附农民除 了向田庄主交纳实物地租外,还要为田庄主服各种劳 役。地主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 兵”,由依附农民组成。他们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 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时则随豪强地 主出征打仗。
与西汉豪族相比东汉豪强士族的身分性渐渐成长他们累世居官而有文化宗族关系也更为密官僚文化门第累世公卿累世经学累世经学与累世公卿便造成士族传袭的势力加之察举中权门请托和故旧报恩的结合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社会中的门第
东汉豪强士族简述
兰州大学萃英学院 William
豪强士族阶层形成于西汉后期。西汉末年农民起义, 虽然有些豪族受到打击,但其势力总体上任呈发展的趋 势,尤其是那些追随刘秀的豪强士族都成为新贵。刘秀 本人是南阳豪强士族,因此,东汉政权建立后,必然从 各方面满足他们的利益,豪族势力得以迅速发展。
东汉时期的豪强士族占有大量土地,他们大多采取 田庄的形式经营。“有求必给”、”闭门成市”,自给 自足是东汉庄园经济的很大特点。 东汉时豪强的田庄迅速增长和扩大,庄园经济在整 个社会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豪 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贷, 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 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使令足以 息四体之役。 ——《后汉书 ·仲长统传》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陈苏镇:东汉的豪族与吏治

陈苏镇:东汉的豪族与吏治【内容摘要】豪族势力响应舂陵宗室发起的复汉运动,合力推翻王莽,又纷纷支持当地政治人物建立割据政权。
刘秀征服各地豪族势力,建立了东汉王朝,但仍面临如何在豪族社会基础上巩固统治的问题。
豪族占有大片土地,役使贫民和奴婢从事生产并守卫田庄,宗族和宾客是他们的帮手和爪牙。
东汉统治者吸取西汉和王莽的教训,不再企图消灭土地兼并,而是采取各种措施抑制和削弱豪族势力。
其中最重要的是强化吏治,用严刑峻法约束豪族。
这一措施收到一定效果,同时也导致吏治苛刻之弊,造成大量冤狱。
时人普遍认为,根除此弊须用“良吏”取代“残吏”。
对“良吏”的强烈期待,成为东汉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豪族的普遍存在,是东汉统治者不得不面对的事实【1】。
我们甚至可以说,东汉王朝是建立在豪族社会基础之上的。
由于刘秀出身豪族,人们常说东汉王朝是豪族利益的代表。
其实,刘秀所依靠的主要是南阳豪族集团。
在他建立东汉王朝的过程中,其他地区的豪族势力附和者少,反抗者多。
故其统一天下的战争,主要是征服各地豪族的过程。
而战争结束后,如何管理这些豪族,仍是一大难题。
刘秀的许多政治措施与此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强化吏治。
东汉王朝用严刑峻法规范豪族的行为,收到了恢复并维持社会安定的效果,但同时也使吏治苛刻问题日益严重。
这是东汉政治的一大顽疾。
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对东汉一系列政治和政治文化问题的理解。
一、两汉之际的豪族势力所谓“豪族”,大约是战国以来逐渐兴起的【2】,到汉武帝时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势力。
他们宗族强大,武断乡曲,兼并土地,役使贫民,成为瓦解小农社会从而破坏帝国基础的危险力量。
西汉用酷吏,设刺史,直接打击不法豪族,收到一定效果,但抑制豪族势力发展的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实行“徙陵”制度。
刘邦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及“燕、赵、韩、魏之后”于长安附近的长陵,致使关东“邑里无营利之家,野泽无兼并之民”【3】。
其后,西汉“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4】,使得各地豪族不能充分发展壮大【5】。
东汉豪族大姓的来源及发展_曾艳

第5 期
曾 艳: 东汉豪族大姓的来源及发展
·123·
帝。此划分方法是为了便于研究而作的大致划分。 从图上看,汉代豪族的发展呈波浪起伏状,上升
状态的三个时期分别是西汉中期、东汉初期和东汉 末期; 与此相对的三个低点分别是西汉初期、西汉后 期和东汉中期。从总体上看,豪族的发展状态并不 是直线持续上升,显示出来的发展状况与汉代豪族 发展演变基本相符。豪族称谓出现次数多时,也是 豪族势力强大而活跃时。西汉初年,是汉代各种社 会势力最活跃的时期。汉武帝时,政府加强对各种 社会势力的限制、打击的同时又开放权力,各种社会 势力不断向豪族转化。西汉中期以后,是豪族的发 展时期,西汉后期至东汉初期社会动荡,豪族再次活 跃。东汉初年,国家对未与权力结合的地方豪族、大 姓经常进行镇压。经过限制,呈下降趋势。东汉中 期后,豪族与地方、中央权力的结合逐渐密切,豪族 沿着上升趋势发展。豪族发展的这种起伏说明它与 社会的发展状况及王权的支配有直接的联系。
图 1 豪族在两汉不同时期发展显示图
说明: 西汉初期指公元前 206 年—公元前 141 年,包括汉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时期。西汉 中期指公元前 140 年—公元前 40 年,包括汉武帝、 昭帝、宣 帝、元 帝 时 期,以 汉 元 帝 停 止 迁 豪 为 界 线。 西汉晚期指公元前 40 年—公元 25 年,从汉元帝停 止迁豪开始,包括成帝、哀帝、平帝、王莽新朝。东汉 初期指公元 25 年—公元 88 年,包括光武帝、明帝、 章帝。东汉中期指公元 89 年—公元 146 年,包括汉 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东汉晚期指公 元 147 年—公元 220 年,包括汉桓帝、灵帝、少帝、献
第 3 卷第 5 期 2 011 年9 月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士族的形成与演化

四· 名士阶层的发展 ——地域分化与整合
1· 汝阳冀州名士与袁绍势力的兴衰 袁绍得冀州(参《三国志· 荀彧传》《三国志· 袁绍 传》)后,未处理好自己原手下汝阳名士与冀州 名士的矛盾,如许攸之叛、张郃投降以及袁谭袁 尚败亡; 2· 曹操据兖州 操先得到部分兖州名士的支持,后来壮大又引起 兖州名士的担忧,引发兖州叛乱,如兖州名士王 匡、边让被操杀,至兖州名士担忧操手下颍川名 士威胁到自己的势力;
• 士人与庶人一样,也有名籍之例。 • 例:1· 任安,荥阳人也。少孤贫用,为人将 车之长安,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 因占著名数。——褚先生补《史记· 田叔列 传》 2· 安定太守汝南胡依伯···出名户名, ··· 占系陈国。——《风俗通义· 十反》 3· 《全晋文》卷60,p1802“······各自品 其编户也······”
小结
在与外戚宦官的对抗冲突中,“清流”士大夫们 走向了群体认同,党人名士最终形成了新的社会 阶层。 另: “阶层”是社会分层的结果,“分层”源于地质 学术语,社会学借用以分析说明社会的纵向结构; “阶级”与“阶层”:二者可互代适用,前者内 涵包括后者;阶级之分据以社会资源的占用,阶 层着于微观; 社会分层的依据在于社会资源(马克思· 韦伯的社 会分层理论),中国化的表述:名利权。
士族的形成
一· 名士
• “名士即有声名者,是习见于东汉的一种称 号。”——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 论》 • 另详参唐长孺《士族的形成与升降》田余 庆《东晋门阀》。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汉魏之际社 会中据有势力者有二:一为名士,蔡邕、 王粲、夏侯玄、何晏等是也;二为英雄, 刘备曹操。
二· 士名
●形成 中央,三李杜事件 1· 在“李固、杜乔事件”后,东汉政治势力 分为“清流”“浊流”两派; 2· 在“李云、杜众事件”后,桓帝与“清流” 士大夫分道扬镳; 3· 在“李膺、杜密事件” (党锢事件)后, 党人名士群体与皇权彻底背离。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读后感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读后感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读后感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读后感【1】这是陈寅恪先生1947-1948年在清华大学讲课时,万绳楠先生根据笔记整理成的书。
书中有许多新的观点和提法。
魏晋南北朝,是我历史知识中最大的空白点之一。
通过这本书,使我长了不少知识。
1、关于出身儒家的豪族和出身非儒家的寒族。
陈认为,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不同:司马氏是出身儒家的豪族,而曹操则属出身非儒家的寒族。
他们由于出身不同,在统治上有区别:晋朝司马氏重礼,重孝,豪族外宽内忌,依附权臣,奴颜婢膝。
魏朝寒族“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细政苛惨,科放互设”,主张严刑,推尚节俭;在选人上,重才轻德,唯才是举,所以容易赢得广大出身平民、有才能的寒族的支持。
从这个角度上说,魏蜀两国属于寒族统治,而孙吴则属当地士族统治。
2、民族迁徙问题。
从汉朝开始,西北地区就存在戎狄内迁的问题。
有政策的、天灾的、战争的原因。
汉开始,到魏晋进入一个发展时期。
这时不光是迁入,还开始了迁出。
魏的邓艾是第一个主张迁出的人。
晋后八王之乱,人民除了不能走或者不愿意走的,大都外逃以避难,胡族统治者为了控制人口,凭藉武力,强迫迁民,造成北方人口大流动,出现了三百年间的人口流动问题。
有一部分北方士族就南逃到东晋,成为影响南朝的重要力量,被称为北方士族。
王羲之(303-361)就属此类。
石虎不光是将关西的人迁往关东,还曾将南方的人迁往北方。
数百万人的迁徙,能达者十之二三。
前秦建立后,又把关东人迁入关中,等等。
这种迁徙,是民族的灾难,如果说有好处,就是各民族之间接触的机会多了。
3、“五胡”次序。
“五胡”名称最早出自苻坚之口,次序也是他说的。
即胡、羯、鲜卑、氐、羌。
“十六国不全是五胡所建,如成国是宗(下加贝字)人建立。
羯族。
石勒(建立“后赵”)。
目深,高鼻。
多须。
中亚人种特征。
(石勒死后,石虎暴政,引起治下臣民的愤怒,以至他死后,整个羯民族竟因为汉族人的报复而从此在中国消失)氐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