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情境默写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师说情境默写训练与答案

师说情境默写训练与答案

师说情境默写训练与答案第一部分:连句默写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地指出了从师的标准:“,,,”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一致。

7.《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8.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9.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

10.孔子讲,做人要谦虚请教,“,”。

韩愈在《师说》中化用了孔子的话:“,”。

11.韩愈《师说》中说明自己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赞扬李蟠能行古人从师之道的句子是“,”。

12.韩愈《师说》中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人们难免产生疑惑的两句“,”。

13.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14.《师说》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15.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第二部分:间隔默写16.韩愈在《师说》中用一句“”开门见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

以士大夫对待孩子和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的糊涂做法。

(衡水金卷2019年高三第二学期先享题语文信息卷)17.《师说》中韩愈提出了他心目中老师的作用是,而那些童子的老师是,这并不是韩愈所推崇的老师。

《师说》情景默写(详全+答案)

《师说》情景默写(详全+答案)

《师说》情景默写(详全+答案)高中必背课文14篇之《师说》1.韩愈的《师说》中,与“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观点相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3.在韩愈的心目中,老师的职能应该是如《师说》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观点。

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的《师说》中,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不懂句读会问老师,有疑惑却不愿意请教老师”的不良现象,作者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的《师说》中,作者阐述了择师的标准,除了对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外,更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对偶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有些“士大夫之族”不愿意相互学习的借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韩愈的《师说》中,先后通过一个被动句和一个状语后置句写出李氏子蟠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情境默写及答案最新版

《师说》情境默写及答案最新版

《师说》情境默写及答案(最新版)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2020年高考浙江卷)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2019全国卷Ⅲ)3.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018全国卷Ⅰ)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分析人们在学习中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并深深叹息。

8.《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9.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10.《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11.韩愈在《师说》中写了世人在对待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12.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孩子“,”。

13.《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14.《师说》中能够回答“愚人之所以为愚”的语句是“,”。

15.《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16.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17.“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

”这与《师说》中“,”是一致的。

1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参考答案】1.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9.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1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1.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1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1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1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7.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18.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劝学情景默写及答案

师说劝学情景默写及答案

第一组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劝学》(选自《荀子》)第二组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 。

5、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 ?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第三组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的观点。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劝学》中的“,,。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5、“,”,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师说劝学情景默写及答案

师说劝学情景默写及答案

师说劝学情景默写及答案(总3页) --本页仅作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一组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劝学》(选自《荀子》)第二组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 。

5、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第三组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的观点。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劝学》中的“,,。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5、“,”,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师说》情境默写训练

《师说》情境默写训练

《师说》情境默写训练1 .《师说》中,韩愈指出“,”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2 .《师说》中,韩愈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3 .韩愈在《师说》中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是“,”。

4 .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分析人们在学习中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并深深叹息。

5 .《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6 .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产々“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7 .《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8 .韩愈在《师说》中写了世人在对待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对其子“一,对自身“一”。

9 .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10 .韩愈在《师说》中写了世人在对待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对其子“一”,对自身“___________________ ”OIL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圣人、—”,尚且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一”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答案: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6.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7.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8.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9.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10.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11.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师说》高考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师说》高考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师说》高考理解性默写一、情景默写1.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择师的标准,不应该看身份的高低贵贱,也不应该看年龄的长幼,正面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3.韩愈在《师说》中推崇从师的优良学风,其中总结全文,并点明写作《师说》的直接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5.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8.《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9.《师说》中提出的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

10.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_______”,说明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12.《师说》中,韩愈把为子择师和自身耻于从师两种情形进行对比之后,表明自己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13.《师说》一文,论证思路严密,语言简洁生动,“______,______”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

《师说》情景默写训练+答案40题

《师说》情景默写训练+答案40题

《师说》情景默写训练及答案一、1.《师说》中说,一个崇尚学习的时代必然是一个尊重师者的时代。

古代圣贤本来已经超出一般人很多,“”,好学不倦;而当时的普通人,相比圣人已经差得很远,“”,至士大夫之流也是如此。

【答案】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答案】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韩愈在《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

【答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答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答案】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1)《师说》中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的两句,。

【答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7.(1)《师说》中,韩愈用“,”两句,提出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并无关系的观点。

【答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1)韩愈在《师说》中明确了择师的标准是“,”,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0.“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

”这与《师说》中“,”的意思是一致的。

【答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11.(1)韩愈在《师说》中打破老师的神秘地位,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关系的两句是“,”。

接着他还解释了弟子和老师在学问方面只是领悟有先后,各有所长,如是而已。

【答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心理,所以他们只要听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的时候,就“群聚而笑之”。

【答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情境默写默写参考答案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__好古文”,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018年高考全国1卷)
2、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也要以之为师。

3、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教授儿童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8、韩愈在《师说》中的“_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9、韩愈在《师说》中写人们为子择师而他们自己却不从师,认为人们这样做是“_小学而大遗”,并不明智。

10、《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11、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1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致。

13、《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4、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余嘉其能行古道__,_作《师说》以贻之”,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1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__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
一样,本末倒置,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7、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而耻学于师”,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8、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择师而教之
19、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
也欤。

20、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句子是: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1、韩愈在《师说》中引用孔子的话“_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来论述要虚心向每一个人学习的道理。

22、《师说》中,作者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3、韩愈《师说》中说明自己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赞扬李蟠能行古人从师之道的句子是“不拘于时,学于余”。

24、在《师说》中,韩愈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两句,颠覆了老师胜过学生这一传统观念。

25、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当时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

古代圣人敏而好学,尊师重教,虚心请教,而现在的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怎能不更加愚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