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情境默写PPT
10.2《师说》情境默写知识点复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
。”的缘故。
2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情境默写
21.韩愈《师说》中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
“
,
。”两句来说明学识有早
晚、能力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2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2.韩愈《师说》中,揭示本文写作缘由的句子是
“
,
。”
2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知识点复习
1.苏轼如何评价韩愈?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 勇夺三军之帅”
2.韩愈(768—824),()代文学家、哲学家。字(),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祖籍昌黎,世称()。
唐 退之 韩昌黎
3.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王安石,苏轼,苏辙, 曾巩。
知识点复习
4.解释“师说” 论说从师道理的文章 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①学者: 。②必: 。③所以: 。④受, 。 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必:一定。 ③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④受,同“授”,传授。
②身:自己。
③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知识点复习
1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
①童子: 。 ②句读: 。 ③所谓: 。 ①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②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③所谓:所说的。
知识点复习
1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①常师: 。②师: 。③徒: 。④及: 。
①常师:固定的老师。②师:以……为师。③徒:同类的 人。④及:比得上。
知识点复习
1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ppt(优秀课件)

语言简练
逻辑严密
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使得文章易于理解,同时增强了说服力。
文章各部分之间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使得整体论述更加有力和深入。
03
02
01
03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句话打破了传统的师生观念,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和相互学习的可能性。
0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孔子形象
学生在文章中呈现出虚心求教、勤奋好学的形象。通过与孔子的对话和交流,学生逐渐领悟到了学习的真谛和意义,从而实现了自我成长和进步。这一形象塑造体现了作者对学习者的肯定和鼓励。
学生形象
03
CHAPTER
教育思想探讨与启示
韩愈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倡尊师重道。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注重德育和智育的并重。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领会《师说》中教育思想的精髓,以及这些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和影响。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尊敬老师、以礼待人的具体做法和心得体会。
尊敬老师,礼貌待人
引导学生认识到倾听老师教诲、认真学习是对老师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倾听老师教诲,认真学习
倡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心老师的生活和工作,以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观点,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和职责,同时也指出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0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和疑难的必然性,从而凸显了教师“解惑”职责的重要性。
作为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在《师说》中被塑造成一个博学多才、循循善诱的良师形象。这一形象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孔子的崇敬和赞美,也寄托了作者对理想教师的期望和追求。
《师说》(情境式默写训练)

《师说》(情境式默写训练)1.《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2.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
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
3.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4.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5.《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那种“,”的态度。
6.韩愈《师说》中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7.《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的观点是相同的。
8.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9.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10.《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1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12.《师说》在第3段开头先提出“”的论断,与文章开篇“”遥相呼应,并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13.韩愈在《师说》中援引孔子的言论“,”,旨在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愚妄。
[答案自诊]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5.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7.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2.圣人无常师古之学者必有师13.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师说》最新情景默写

18、.韩愈《师说》中,引用孔子的“———,————”,从而得出 “——————,——————。”这一以能者为师的观点。
19.文中韩愈阐述了师生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学习,其原因是:——— —-,——————。(文中用来论述懂得道理有早晚,学问和技艺各 有研究的名句是:————,————)(韩愈认为师生的差别仅仅在 于:——-,————)(韩愈在《师说》中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 比弟子强的原因的句子是:——,——)(在韩愈的《师说》中,作者 认为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 不过是因为“————,—— ——”的缘故。)
,可见他
9、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 贤能”的原因是:“ ———— ,———————— 。”
10、《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 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地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
中“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师者 ,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 。”
14.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15.《师说》中明确提出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
。
16.文中体现韩愈平等、民主的师生观的句子是: 韩愈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
《师说》ppt课件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三起三落1. 803年《论天旱人饥状》 一贬连州阳山令 2. 806年 奉召回长安 知国子博士 二贬河南令3. 814年 平定淮西乱 军功晋授刑部侍郎4. 819年 宪宗凤翔迎佛骨,信佛狂潮席卷京城,以文人的勇力和胆魄写《论佛骨表》 三贬 潮州刑史5. 820年 兵部侍郎 吏部侍郎 终年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就会哗然讥笑他,认为他是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存在的地方
介词,在
介词,比
承接连词
以之为师
发语词
哪里知道
取独
因此,所以
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阐述道理
2、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梁衡
先秦及秦汉散文
普遍
《师说》ppt课件

学习借鉴,迁移运用----化课文内容为写作素材(一)
论点: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 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 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 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 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 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 提高。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全才,更 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 面胜过别人。韩愈不是说过吗,“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 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如是而已”。
(四段)
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倡 议:好古文,行古道!
正面、 事例论 证
拓展延伸要壹求Fra bibliotek贰 叁
认真审读材料。 可适用角度有哪些?
展示成果。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了老师的职责。强调 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 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4、一词多义
其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他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那些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代,指圣人
4、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大概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前指士大夫
后指“真是”
6、吾其还也
语气,还是
“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1.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1)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2)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师说》ppt课件45张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
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
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dòu
dòu
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顶
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
真
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研读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从师的风尚
取独
承接连词
普通人
低于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
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超出(一般人)
以……为耻 尚且,还
代词,这些
以……为耻
拜别人为师 这类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代词,那些
名词作状语,成群
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
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
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恢复
竟
反问语气词 不屑与之同列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
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
yú
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
yú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tán cháng
《师说》ppt课件

或(有的)不(同“否”)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
小学(小的方面学了,古今习异了义小)的却大丢(了大大的的方。面我,没形有容看词到作他名的词明)达遗。(巫放医弃、)乐师、
耻(以……为耻,形容词的各意种动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
族(类) 足(十分) 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
请概括段意:_运__用__正__反__对__比__的__论__证__方__法__,__批__判__“__耻__于__从__师__”__的__不__良__风__气__。_
第二段文字的批判说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加以简要说明。
分论点 论据(三组对比) 1.古圣人与今众人
(纵比) 2.对其子与对其身
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 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 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
是故(因此,所以) 圣(圣人,形容词作名词) 益(更加、越发) 愚(愚人,形容词作名词)
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 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 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
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
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
犹且(尚且,还) 众人(一般人) 下(低于,不如,名作动) 耻(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
盛(高大)
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谀(阿谀奉承)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4/10
6
9.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 是: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贻之。 10.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 的慨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 也难矣。
2020/4/10
7
11.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 众人”作对比,批判了“今之众 人”的错误态度是: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情境默写
2020/4/10
1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择师的标准是: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020/4/10
2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 师的原因: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韩愈在《师说》中描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0
4.《师说》中,辩证地看待师生才能的句
子是: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020/4/10
3
5.《师说》中韩愈认为 “弟子 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理由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说》中表达了师生关系是相 对的,教与学识可以相长的观点, 他的理由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020/4/10
8
• 12.《师说》中从对立面来说明“师者,所 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句子是: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
• 13.《师说》中,韩愈说,古代圣人喜欢从 师学习,而现代众人耻学于师,后果就是 :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020/4/10
9
谢谢观赏
2020/4/10
2020/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4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不懂就问, 否则会像《师说》中批判的对象 一样本末倒置的句子是: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020/4/10
5
7.《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 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 两句是: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乎。 8.“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 这与《师说》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