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人体健康
生物学中的微生物和人体健康

生物学中的微生物和人体健康微生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生物等。
它们在人体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关于微生物和人体健康的知识点:1.微生物在人体内的存在:微生物广泛存在于人体内外,如皮肤、口腔、肠道等。
它们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微生物可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免疫细胞,提高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同时,微生物也可以帮助人体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3.微生物与营养吸收:微生物在人体肠道中可以帮助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特别是某些微生物能够产生人体无法自身合成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12、维生素K等。
4.微生物与药物耐受性:微生物可以在人体内产生药物代谢酶,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因此,微生物与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密切相关。
5.微生物与感染疾病:某些微生物可以引起人体感染疾病,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如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导致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6.微生物与肿瘤发生:一些微生物与人体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等。
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7.微生物与遗传多样性:微生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这使得它们在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同时,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也为人体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8.微生物与环境污染:微生物在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某些微生物可以分解石油、有机农药等有毒物质,减轻环境污染。
9.微生物与生物制药: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领域,如生产抗生素、疫苗、激素等。
这些微生物制品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0.微生物与食品安全: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可以引起食品污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因此,食品安全与微生物的控制密切相关。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个环境中,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微生物既可以对人类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引发疾病。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与微生物相关的健康问题和解决方法。
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积极影响1. 消化系统微生物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肠道菌群)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和其他有益物质,并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这些微生物还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预防肠道疾病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2. 免疫系统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早期接触到多样性的微生物可以帮助免疫系统正常发育,提高免疫力,预防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一些研究还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调与多种免疫相关疾病如哮喘、湿疹等有关。
3. 心理健康微生物与人类的心理健康也存在关联。
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肠脑轴向与大脑相互作用,影响情绪、认知和行为。
一些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与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有关。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1. 传染病微生物是引发传染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引发各种传染病,如流感、肺结核、艾滋病等。
这些传染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2. 抗生素耐药性过度和滥用抗生素导致微生物产生耐药性,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原本可以治疗的疾病变得难以控制,增加了医疗成本和治疗难度。
3. 环境污染微生物也可以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人类健康。
例如,水体中的细菌和寄生虫可以引发水源性疾病;土壤中的微生物可能导致食物污染,引发食物中毒等问题。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应对策略1. 卫生教育卫生教育是预防微生物相关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宣传普及正确的卫生知识和行为习惯,如勤洗手、合理使用抗生素、饮食卫生等,可以减少微生物传播和感染的风险。
2. 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微生物与人体健康

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微生物是一类具有微小体积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多种形态。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微生物对人体健康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分为好菌和坏菌两类。
好菌包括乳酸菌、双歧杆菌和酵母菌等,在人体中发挥着益生作用。
而坏菌则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容易引起各种疾病。
二、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微生物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了肠道微生物群,其中大量的好菌有益于人体健康,比如能够提高免疫力、促进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等。
而大肠杆菌等坏菌则会产生毒素刺激肠道,引起腹泻等疾病。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改变人体代谢,影响人体内各种物质和代谢产物的合成、分解和吸收。
一些微生物还可以通过直接与宿主的基因相互作用,影响基因表达与疾病进展。
三、微生物的养护当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失衡时,会导致消化不良、肠胃不适以及习惯性腹泻等症状。
因此,养护肠道微生物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
具体养护方法包括:1、科学饮食:饮食中多摄入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发酵豆制品、酸奶、酵素饮品等。
2、保持良好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饮酒、过量饮茶、过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和含有香精、色素的食品等。
3、适当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但过度运动或在过于恶劣环境下运动,会抑制免疫系统。
4、睡眠充足: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
四、微生物与人类疾病微生物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
比如,EB病毒可以引起单核细胞增多症,疱疹病毒则会引起口腔疱疹和带状疱疹等疾病。
而艾滋病病毒、流感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等都是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然而,微生物并不是所有疾病的罪魁祸首。
在一些疾病中,人体免疫力下降,使得微生物有机可乘。
此外,一些生活习惯不良,也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继而产生疾病。
总体而言,了解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科学掌握保健知识,养护肠道微生物群,同时避免不良生活习惯,降低疾病发生率,健康生活。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的。
微生物是指那些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它们存在于我们的身体表面、内部器官、环境中等各个角落。
尽管有些微生物对人类健康有害,但大部分微生物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微生物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类体内的微生物组成了我们的微生态系统,维持着免疫系统的平衡。
其中,肠道微生物群扮演着关键角色,与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连。
肠道微生物通过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调节免疫反应的程度,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当身体受到感染时,微生物可以通过刺激免疫系统来增强免疫效应,防止病原体的进一步传播。
其次,微生物对人类的消化和营养吸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肠道微生物可以分解食物中我们自身无法消化的物质,例如纤维素。
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会产生一系列有益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
这些代谢产物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的健康,增强营养物质的吸收,并且对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肠道微生物失去平衡,有些有益微生物的数量会减少,有害微生物会增加,从而导致肠道问题和其他健康问题的发生。
此外,微生物还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最近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有着重要的连接,被称为“肠-脑轴”。
微生物通过与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人类的情绪、认知和行为。
一些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失衡可能与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相关。
因此,保持肠道微生物的平衡对于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某些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一些细菌和病毒可以引发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
此外,一些细菌产生的致病毒素也会引起肠胃不适、食物中毒等健康问题。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避免接触潜在危险的微生物。
综上所述,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微生物是指在人类周围的微小生命体。
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而有些可能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复杂且广泛,本文将分别探讨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并提出一些预防和保护人类健康的建议和方法。
一、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正面影响1.1 消化系统在人类消化系统中,有着大量的微生物居住着。
这些微生物主要分为两类:有益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
有益微生物可以生产利于机体消化的酶和维生素,帮助机体消化吸收和代谢不同的营养物质,保持肠道内的菌群平衡,促进肠道蠕动。
同时,这些微生物还能产生抗菌素和对病原菌的抵抗力,保护人体免于病原菌的侵袭。
1.2 免疫系统人类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界病原菌、病毒等侵入的重要防线。
人类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有益微生物能够帮助免疫细胞识别并消灭病原菌,增强免疫系统的能力。
长期以来,人类经历了各种疾病的侵袭,免疫系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加强,人体的抵抗力逐渐提高。
1.3 大气环境大气环境中的许多微生物能够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大气传输的微生物可以与植物、土壤、水体等其他生态系统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
此外,一些微生物也可以帮助降低对大气的环境污染,如清除废气。
二、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2.1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指一些致病性的微生物,它们可以通过吸入、食物污染或其他方式进入人体,引起各种急性或慢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皮肤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等。
2.2 内毒素内毒素是一种病原微生物分解产生的有毒物质,它产生于一些细菌的细胞壁中,会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引发全身性感染、败血症等症状。
2.3 抗生素耐药性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药物的抵抗力逐渐增强,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的现象。
高强度的抗生素使用可以导致病原菌长期处于低水平应激中,从而进化出抗药性菌株,这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潜在威胁。
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

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微生物学是研究微观生物的科学,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小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人类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 微生物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微生物在人类健康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人类体内正常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群落,称为人体微生物组。
这个微生物组对人类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能够增强人体对外界微生物的抵抗能力。
此外,人体微生物组还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等。
其次,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和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发酵微生物被广泛应用在面包、酸奶、酒类等食品的制作中,不仅提高了食品的口感和品质,还能产生有益的物质如维生素等。
在农业生产中,一些微生物可以帮助植物吸收养分,在生物农药的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最后,微生物还可以用于医疗和制药行业。
许多抗生素和疫苗都是从微生物中提取或合成的,它们对人类的疾病预防和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具有药用价值,比如青霉素等。
二.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首先,人体微生物组项目的开展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体内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
该项目通过对大量样本的测序和分析,发现了人体微生物组与多种疾病如肠道炎症、肥胖症等之间的关联,为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微生物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随着多种耐药菌的出现,传统的抗生素治疗越来越难以奏效。
而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正努力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包括利用微生物产生的抗菌物质或改造微生物基因等方式。
这为抗菌药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另外,微生物群落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组的失衡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因此,通过调节微生物组的平衡来改善免疫系统功能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微生物是指那些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尽管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对于人类的健康却有着重要的影响。
微生物既可以是疾病的致病源,也可以是人体的共生伙伴,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微生物的益处和危害两个方面来探讨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微生物作为人类的共生伙伴,能够促进人体健康。
首先,肠道微生物对人类的消化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人类肠道内寄居着大量菌群,这些微生物帮助人体进行食物消化和吸收,同时还能合成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
肠道微生物还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其次,皮肤上的微生物能够维持皮肤的健康状态。
正常的皮肤微生物群落可以抵制有害微生物的侵入,维持皮肤酸碱平衡和湿度,减少外界环境对皮肤的侵害。
再次,微生物对人类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人体内的某些微生物可以调节大脑神经传递物质的合成,对情绪、认知和记忆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维持人类的心理平衡。
然而,微生物也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
一些微生物可以引发传染性疾病,如感冒、流感、肺炎等。
这些疾病的病原体通过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给人类健康带来了隐患。
此外,一些病原微生物还具有耐药性,使得治疗愈加困难。
此外,微生物感染还可能引发免疫性疾病,如面部痤疮、过敏性鼻炎等。
这些疾病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有关,微生物在其中起到了触发和促进的作用。
鉴于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重视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并采取措施维护人体微生物平衡。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微生物感染的重要措施。
勤洗手、使用洗手液杀菌、正确咳嗽和打喷嚏等,都能有效降低微生物感染的风险。
其次,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避免产生耐药菌株的重要措施。
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不仅会破坏肠道微生物平衡,还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影响抗生素的临床疗效。
此外,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和适量运动也有助于维持人体微生物平衡,提高免疫力。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微生物是一类极为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空气中,甚至寄生在人类及其他生物体内。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既能对人类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可能对健康构成威胁。
一、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积极影响1.1 人类肠道菌群的重要性人类肠道中寄生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构成了复杂的菌群。
这些微生物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如促进食物消化、合成维生素、调节免疫系统等。
对于人类健康来说,良好的肠道菌群能够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预防肠道疾病的发生。
1.2 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与微生物密切相关。
早期的一些研究表明,早期接触微生物能够提高免疫系统发育的效果。
适当的微生物暴露可以让免疫系统更好地识别和应对外界的病原体,有助于预防过敏、自身免疫疾病等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
1.3 微生物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微生物在药物开发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许多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都是由微生物发酵产生的。
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科学家们不断开发新型药物,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二、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2.1 疾病的传播微生物是引起各种传染病的主要因素。
例如,细菌和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方式感染人类,引发肺炎、流感、肠道感染等疾病。
此外,一些耐药性细菌的出现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挑战,这些细菌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使得传统的治疗方法失效。
2.2 食品安全问题微生物也是食品中常见的污染源之一。
食品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可以引发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严格的食品卫生管理以及正确的食品加工和保存方法对于预防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2.3 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感染病原体。
微生物在医院环境中传播的潜力较大,尤其是病房的密闭空间容易造成细菌感染的传播。
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与人体健康期末作业姓名:学号:院系:专业:微生物的致病姓名:学号:院系:专业:一.摘要微生物种类繁多,其中大部分都能与人类和平共处,但也有小部分对人类有不利的影响。
如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这些都是能引起人类疾病的微生物。
对于这些病原微生物我们应从根本上了解它们,从而可以有效的防御它们。
二.关键词病原微生物,致病性,致病机理,朊病毒,埃博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三.正文1.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
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2.微生物的致病性指微生物引起感染的能力。
一种病原体的致病性有赖于它的侵袭宿主并在体内繁殖和抵御宿主抵抗力而不被其消灭的能力。
微生物致病性有种属特征,致病能力强弱的程度称为毒力。
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
3.微生物的致病机理来自其他宿主的微生物感染称之为传染。
病原微生物能通过一定的方式、不同途径从一个宿主感染其他宿主,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不同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宿主种类不同,有的病原体只感染人类,有的只感染动物或植物,有的则对人类和动物均可感染。
感染是病原微生物同宿主相互作用的一种生命现象,是其同宿主免疫防御机制相互斗争的生命过程。
感染和抗感染免疫是同时发生的,感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可以有多种表现,这主要取决于宿主的免疫防御能力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同时与环境等因素也有关系。
细菌侵入机体后,经过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并引起病理变化的过程称之细菌感染。
能感染宿主并引起疾病的细菌称为致病菌或病原菌,不能感染宿主、也不引起疾病的细菌称为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
致病菌的致病性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途径及入侵病原菌数量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不同病原菌可通过各种途径感染机体,并与机体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相互斗争而导致不同类型的感染发生和产生不同的结局。
不同病原菌对同一宿主可引起不同的感染类型和不同的病理过程,而同种不同型或不同株病原菌的致病性也有差异。
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它表示致病性强度,是致病性量的概念。
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毒力强弱、侵入机体细菌数量的多少,及入侵部位是否合适有着密切关系。
此外,环境等因素也对病原菌的致病机制有一定影响。
细菌的毒力物质细菌的毒力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病原菌有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等免疫防御机制,进入机体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二是毒素,即病原菌含有损害宿主组织、器官并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的大分子成份。
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是侵袭力和毒素,统称为毒力因子,亦称病原菌的毒力物质。
4.朊病毒(1)简介又译为普里朊、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侵染子、朊病素、朊病毒、普列昂、普利子、普昂蛋白等,是一类不含核酸而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可自我复制并具感染性的亚病毒因子。
普里朊与普通蛋白质不同,经120 ~ 130℃加热4小时,紫外线,离子照射,甲醛消毒,并不能把这种传染因子杀灭,对蛋白酶有抗性,但不能抵抗蛋白质强变性剂。
朊病毒与常规病毒一样,有可滤过性、传染性、致病性、对宿主范围的特异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规病毒还小得多(约30~50nm)。
电镜下观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结构,且不呈现免疫效应,不诱发干扰素产生,也不受干扰作用。
朊病毒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可以导致人类和家畜患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最终不治而亡。
(2)致病机制朊病毒是一种只含有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分子生物并且只能在寄生宿主细胞内生存。
因此,合成朊病毒所需的信息,有可能是存在于寄主细胞之中的,而朊病毒的作用,仅在于激活在寄主细胞中为朊病毒的编码的基因,使得朊病毒得以复制繁殖。
另一种学说认为朊病毒的蛋白质能为自己编码遗传信息。
这种假说与传统的分子生物学中的“中心法则”是相违背的,因为朊病毒没有核酸。
于是人们假设朊病毒的复制可能的方法,一认为是通过逆转译过程产生为朊病毒编码的DNA或RNA(如后者情况还需要逆转录)必须存在逆转译酶,甚至还要有逆转录酶。
二为蛋白质指导下的蛋白质合成,即蛋白质本身可作为遗传信息。
5.埃博拉(1)简介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
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病学主词条: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病毒(EBV)属丝状病毒科,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 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10^6 。
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
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
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2)致病机制埃博拉病毒可以击败机体早期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在早期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系统的多种蛋白和细胞的混合物可以快速识别病毒的入侵,此时先天性免疫系统就会阻断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为了诱发早期有效的针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干扰素就会将病毒入侵的信号传递到其他细胞中去,这个过程是通过干扰素信号路径来完成的。
6.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1)简介禽流感(Bird Flu或Avian Influenza)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人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通常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率约为33%。
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区域间的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
禽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甲(A)型流感病毒属,常见形状为球形,直径80~120nm,平均为100nm,有包膜。
新分离的或传代不多的病毒多为丝状体,长短不一,长可达4000nm。
病毒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
禽流感病毒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蛋白抗原性的不同而有许多亚型。
目前已从禽类鉴定出15个HA亚型(H1~H15),9个NA亚型(N1~N9)。
特别是H5和H7亚型,对禽类具有高度的致病力,并可引起禽类重症流感的暴发流行。
其次为H9和H4亚型。
由于人流感的每次大流行均与H1~H3和N1、N2相关,一直认为禽流感病毒对人类并无致病性。
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
常用消毒剂如氧化剂、稀酸、月桂硫酸钠、卤素化合物(如漂白粉和碘剂)等也容易将其灭活。
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56℃加热30 min,60℃加热10 min,65~70℃加热数分钟或煮沸(100℃)2min可使该病毒灭活。
阳光直射40~48h或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
在自然条件下,存在于口腔,鼻腔和粪便的病毒由于受到有机物的保护具有极大的抵抗力,如病毒在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水中可存活1个月,在pH<4.1的条件下也具有存活能力。
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于-20℃或真空干燥下可长期存活,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2)致病机制禽流感病毒(AⅣ)具有较强的变异性。
AⅣ有8个基因组片断,当2个或2个以上的不同病毒粒子同时感染一个宿主细胞时,在病毒的增殖第12卷第2期过程中,不同病毒粒子的8个基因组片断可以随机互相交换从而发生核酸片断水平上的重新组合,这种现象称为基因重排。
在抗原漂变和抗原转变的共同作用下,流感病毒表面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能够不断进化获得更高的识别唾液酸、膜融合蛋白等活性,达到HA与 NA活性新的平衡,从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复制力。
四.结尾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抵抗病原微生物提供了新的武器。
其中,微生物基因组研究作为一类模式生物的基因组研究,将在传染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开创全新的理论及应用领域。
病原微生物造成重大危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因此,除了加快科技发展,还必须有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发展经济时,必须考虑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必须控制人口增长确保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公共卫生系统,打击和防治生物恐怖主义,消除贫困。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免遭微生物对人类的威胁和毁灭。
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2.陆文清,李德发,武玉波.病原微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机理[J].畜禽业,2000,09:14-15.3.中国医学论坛报2000年4月13日第26卷第14期,总第708期4.方元,陈莒平.《朊病毒与朊病毒病》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25-137.5.高致病力禽流感流行新特点及预防控制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