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态学2-微生物与人体健康

合集下载

微生物与人类的重要性

微生物与人类的重要性

微生物与人类的重要性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既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也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内。

微生物与人类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既有一定的互惠互利,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平衡作用。

在土壤中,微生物参与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循环,为植物提供必要的营养。

在生态系统中,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形成共生关系,帮助其他生物消化食物、抵抗病害,并促进全球碳循环。

微生物还在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对人类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在维护人体健康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例如,肠道微生物有助于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并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口腔微生物则与口腔健康密切相关,一些口腔微生物可以导致龋齿和牙周病,而另一些则对人体有益。

皮肤微生物则有助于保护皮肤免受病原体侵袭。

然而,微生物并非全然有益。

一些微生物可以导致疾病,如细菌、病毒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可以引发各种感染性疾病。

一些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也有关。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卫生保健、疫苗接种、抗菌药物等措施来预防和治疗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既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植物生长,也在维护人体健康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然而,一些微生物也会导致疾病和生态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利用它们为人类造福。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这个微小却无处不在的生命群体,与人类的关系可以说是密切而复杂。

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我们的身体到我们的环境,从我们的食物到我们的水源。

这些微生物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健康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微生物生态学的重要性。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姚玉峰,35。

,。

,。

,,,。

1微生物分布广泛,,,。

,、、。

,100, 1/3。

,。

,,。

1982。

(NGS),、、。

,,。

,、、。

,,。

2菌群与人体健康,、,1000,。

,。

,30%~50%。

1970Sanger,16S rRNA,。

,,“”。

、,(、、),、2。

,“”。

“”,,。

“——”,、、。

,,,、。

3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

、、。

,,,。

,,,。

(SARS-CoV-2),(2021516),1.6330,。

SARS-CoV-2,,,,。

,,。

4微生物感染的诊断,。

、、,,。

,, ,。

、。

—,,,,。

、,。

,,。

,,。

,,。

,。

,,SARS-CoV-2。

,。

5感染性疾病治疗。

,。

,。

,。

1944,,,。

,,10。

—,。

——,。

,。

、、。

,。

2030,。

,。

,。

,。

6微生物感染的预防,,。

,,。

,、。

,。

,。

19,,、、、。

,,。

,,,、,。

,,。

,,、、,。

7微生物学发展及展望,,。

、。

、、,。

,CRISPR(),。

,。

,CRISPR-Cas9,,。

,CRISPR/Cas9,、、,。

、、、、,,。

,、, ,,、。

作者简介:姚玉峰,2009年入选启明星计划,2012年入选启明星跟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病原菌致病机制和宿主天然免疫方面的研究,开创了蛋白质修饰与病原菌毒力研究新领域。

(作者感谢倪进婧、王丹霓、王佐强、黄婉秋、周宁、周涛等人对此文的贡献)。

—启明星科普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10月版)本文选自《创新无界——。

微生态学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微生态学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微生态学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我们身体内有成千上万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形成了我们人体内的微生态环境。

这些微生物不仅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而且它们在人体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微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体内微生物群落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

在健康和疾病中,微生态学的影响非常大。

本文将从微生态学对人体的影响、微生态学在健康中的作用以及微生态学在疾病中的作用等三方面进行介绍。

微生态学对人体的影响微生态学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身体免疫系统的影响,二是对身体代谢的影响。

对于身体免疫系统,微生物能够刺激细胞对抗病毒、感染或癌症等潜在威胁的反应,并且在保持正常免疫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此外,菌株的多样性和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有助于身体激活不同的免疫反应,因此对于保持身体免疫功能的平衡至关重要。

对于身体代谢,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细菌群落与代谢是相互关联的。

细菌群落的异质性影响能量摄入和代谢驱动作为重要参数的几个灵长类动物模型。

从代谢角度来看,菌群可以影响人类能量摄入、能量消耗、脂肪的堆积、体重等方面,因此在身体代谢平衡方面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微生态学在健康中的作用微生态学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药物代谢。

一些微生物可以影响肝脏里药物的呈现形式,从而改变其药效。

具体来说,它们可以影响药物吸收和效率,将药物转化为有益或有害代谢物,或者产生类似神经前体的物质。

例如,低纤维素餐会减缓酒精通过胃部的被消化吸收的速度;草酸型盐可以通过与钙离子结合而减少一些药物对人体的吸收,而一些盐可以通过基因表达方式影响药物代谢。

二是恢复或稳定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包括乳糖不耐受、克罗恩病和 HIV。

而通过摄入开发的肠道菌群治疗工具,可以恢复或稳定菌群,从而减少和预防这些疾病。

临床实践中,它们可以通过摄入益生菌、益生元和其他微生物来达到这一目的。

三是改善肠道激素的释放。

肠道内细菌能够受到食物的刺激而释放出不同种类的细菌代谢物,通过调节肠道内的化学物质来影响食欲、饱食感、血糖水平和血压等生理变化。

微生态生命健康的基石

微生态生命健康的基石

在引言部分,作者对微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并简要介绍了本书的 目的和结构。作者指出,微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微小生态环境及其与外界环 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对于生命健康的维护和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书旨在帮助读 者了解微生态学与生命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提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
在这一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微生态学与生命健康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 人体内部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群落与人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疾病预防与治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者还介绍了 微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调节微生态平衡来维护生命健康。
在这一章中,作者对微生态学的研究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作者指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微生态学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例如,基于组 学技术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微生物群落与人体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而新兴 的微生物组工程则有望为人类提供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治疗和健康管理方案。作者 还探讨了微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在这一章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如何调节和维护微生态平衡。作者指出,保持 微生态平衡的关键在于饮食、作息、运动等方面的合理安排。作者还介绍了许多 实用的方法,如补充益生菌、改变生活习惯等,以帮助读者维护微生态平衡。
在这一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微生态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作者指出,微 生态学在许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肠道微生物群落与 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口腔微生态失衡则可能导致 龋齿、牙周病等口腔疾病。作者还介绍了微生态学在免疫调节、抗肿瘤等方面的 应用。
微生态生命健康的基石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医学微生物2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2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Ⅱ《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课程号:50127620课程类别:类级平台课学时: 34学时学分:2分二、教学目的及要求医学微生物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都是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和熟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这些内容,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或自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课程考核方法为理论考核。

三、教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肿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可运用所学的知识直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四篇。

在基本原理中主要叙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在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中主要介绍几种引起较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第一章绪论掌握内容:微生物(microorganism)的定义、特点、分类。

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真核细胞型三大类微生物的基本特点。

熟悉内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微生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微生物学发展过程学时分配:0.5学时第一篇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掌握内容:细菌(bacterium)的大小、形态与排列。

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及其在革兰染色中的意义,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的概念、特点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朊朊粒粒((pprionn))
比病毒更小 库鲁病,克雅病 疯牛病,羊瘙痒病 1997年,Prruussiinneerr获获诺诺贝
尔 贝奖尔奖
羊瘙痒病PrPC与PrPSC分子的三维结构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方面
进入分子和基因水平,对于病原菌的外毒素、内毒素的 致病机制、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以及调控基因有了 新的认识。
病原微生物
少数微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和动、 植物的病害,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
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是 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这类微生物称为机会 致病性微生物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 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特异性诊断、防 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 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 水平的目的。
衣原体
螺旋体
立克次体
真核细胞型: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 染色体。有完整的细胞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 线粒体等细胞器。例如真菌(酵母菌和霉菌)。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单细胞型真菌——酵母菌
多细胞型真菌——霉菌
非细胞型:个体最小,无典型细胞结构和产生能量的 酶系统,只能生活在活细胞内;例如病毒和噬菌体。
肠炎
人类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出血性肠炎等
毛细胞白血病 莱姆病 艾滋病
肺炎衣原体病
病原微生物
幽门螺杆菌(H.pylori) 日本斑点热立克次体
阮粒(prion) 人疱疹病毒-6型(HHV-6)
戊型肝炎病毒(HEV) 丙型肝炎病毒(HCV)

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的交互作用

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的交互作用

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的交互作用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与我们共同生活的微生物组也在与我们密切交互。

这些微生物可以居住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包括皮肤、口腔、肠道等。

微生物组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我们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的交互作用。

首先,微生物组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体在早期的生命阶段,特别是婴儿期,免疫系统的发育主要受到微生物组的影响。

微生物组通过与人体免疫细胞互动,帮助调节免疫反应,促进免疫系统的健康发育。

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的失调与免疫系统紊乱有关,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其次,微生物组在人体消化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肠道微生物可以分解和吸收人体无法消化的部分食物,产生有益的代谢产物,如维生素和短链脂肪酸。

这些代谢产物不仅营养丰富,还能调节人体代谢功能,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此外,肠道微生物还可以帮助消化系统对抗外来致病微生物的入侵,起到保护作用。

因此,肠道微生物组的平衡对于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同时,微生物组还与人体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肠道被称为“第二个大脑”,其中的微生物参与了许多与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相关的通讯过程。

微生物组通过与神经系统互动,产生多种神经活性物质,如谷氨酸和血清素等,直接影响人体的心理状态。

研究表明,不良的微生物组平衡可能与精神和情绪障碍的发生相关,如抑郁症和焦虑症等。

因此,维护肠道微生物组的平衡对于人体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微生物组还与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许多疾病与肠道微生物组的失调有关。

研究发现,肥胖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组与正常体重的人存在差异,失衡的微生物组可能导致能量代谢异常和慢性低炎症的产生。

此外,久坐、高盐饮食和抗生素滥用等不良生活习惯也都会对肠道微生物组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慢性疾病的风险。

综上所述,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平衡过程。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___微生物的生态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___微生物的生态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___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揭示微生物生态对健康的影响引言在我们的体内和周围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我们的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微生物的生态环境,以及它们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角色。

通过了解微生物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我们的健康,甚至利用微生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如水、土壤、空气等。

它们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我们的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空气中的微生物参与氧化过程,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水体中的微生物则参与水体自净过程,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减少水体中的污染。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人体内也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于我们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它们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以及抵抗病原体的入侵。

例如,肠道中的益生菌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同时还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维护肠道健康。

其次,微生物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炎症性肠病、过敏性疾病等。

现代医学与微生物研究现代医学对微生物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如抗生素的发现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抗菌治疗。

随着微生物研究的深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微生物疗法被开发出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此外,通过研究微生物对疾病的影响,我们可以制定更好的公共卫生策略,预防疾病的发生。

结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微生物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我们的健康,甚至利用微生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深入探索微生物世界,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可能性。

尽管我们已经了解了微生物的一些功能和作用,但仍然有许多未知的微生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和了解。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望揭示更多关于微生物生态的秘密,进一步揭示它们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

未来的研究还可能发现新的治疗方法,通过调节微生物生态来改善人类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人体微生物类群
④ 足部微生物
取决于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
多种细菌、真菌
代表:白癣菌(香港脚菌)
11
人体微生物类群
2.人体微生物分布
2)口腔 利于微生物生长
种类: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 其中细菌最多(超过600种)
数量:细菌—1亿/ml唾液
类型:固有菌群(含量>1%) 增补菌群(含量<1%) 暂时菌群(无口腔环境竞争机制)
17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人体正常菌群数量
部位 数量(每克样品) 108-109 唾液 109-1010 牙齿表面 1011-1012 齿龈缝隙 102-105 胃 102-104 小肠近端 104-107 回肠远端 109-1012 大肠 108-109 阴道 108-109 子宫颈内膜 厌氧菌:好氧菌 3-10:1 1: 1 102-103:1 1: 1 1: 1 1: 1 102-103:1 5-10:1 5-10:1
主要来源于空气微生物
优势类群:葡萄球菌/芽孢杆菌/微球菌…
代表:痤疮丙酸杆菌
7
人体微生物类群
② 腋窝微生物
常驻菌: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数量:10~100亿/cm2
代表:棒状菌群→狐臭
8
人体微生物类群
③ 手部微生物
平均150种
取决于生活环境与 生活方式
未洗手
清水洗手
肥皂洗手
消毒剂洗手
9
人体微生物类群
20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2.生理功能
3)促进机体代谢和营养作用 肠道菌群 →参与糖、蛋白质、脂肪、固醇类代谢 参与药物代谢(如延长吗啡的半衰期) 参与营养素合成(如维生素B、K) 促进消化吸收
21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2.生理功能
4)生物拮抗作用(抗感染) 益生菌 →占位保护作用(取决于定置能力) →①阻止致病菌定置(竞争定置位点) ②抑制致病菌生长、繁殖(竞争营养)
22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2.生理功能
5)免疫赋活作用 益生菌 →促进免疫器官发育 →促进免疫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23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2.生理功能
6)抗衰老作用 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等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催化自由基歧化反应 →消除自由基 →保护细胞免受活性氧损伤 体内双歧杆菌数量——健康长寿标志之一
18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2.生理功能
1)生物屏障作用 双歧杆菌等生理性细菌 →特异结合于肠上皮细胞受体 →生物膜状结构(自然菌膜) →生物屏障
19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2.生理功能
2)化学屏障作用 双歧杆菌等生理性细菌 →短链脂肪酸 →降低局部环境的pH和Eh →①抑制致病菌定置、生长、繁殖 ②促进肠道蠕动及致病菌、毒素的排泄
37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二.微生态失调
1.概念
微生态失调: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和正常 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 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 理性组合状态。 包括:体内菌与菌的失调、菌与机体的 失调、菌和机体与外环境失调
38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2.类型
1)菌群失调
一度失调:潜伏性失调,数量改变 失调因素去除可恢复正常 二度失调:表现为各种慢性病 如便秘、牙周炎、阴道炎… 三度失调:菌群失调症 如鹅口疮、肺炎、尿路感染…
24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2.生理功能
7)抑癌作用 双歧杆菌、乳杆菌等 →降解亚硝酸铵 →激活巨噬细胞并提高其吞噬能力 →抑制肿瘤发生
25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3.影响因素
1)年龄 肠道菌群的动态发展过程 新生儿:肠道无菌 出生2h,胎便可检出双歧杆菌 4d后,双歧杆菌成为优势菌 中年人:有益菌与有害菌保持动态平衡 老年人:肠道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
45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三.微生态防治
2.应用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促进正常微生物群生长 繁殖、抑制致病菌生长繁殖的制剂。
益生菌 益生元 合生元
46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三.微生态防治
3.提高机体免疫力
全面均衡营养 经常锻炼 劳逸适度 培养多种兴趣 戒烟限酒
47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三.微生态防治
4.合理利用抗菌药物
28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二.条件致病菌
1.概念
条件致病菌:通常条件下对人体无害, 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
29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二.条件致病菌
2.致病条件
1)集聚部位改变
大肠杆菌进入腹腔→腹膜炎 进入泌尿系统→泌尿系统感染
30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二.条件致病菌
2.致病条件
2)机体抵抗力降低
26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3.影响因素
2)饮食结构 决定肠道正常菌群稳定的重要因素 蛋白质为主:大肠埃希氏菌生长旺盛 多食淀粉人群:乳杆菌数量较多 高脂肪饲料:动物肠道有益菌数量下降 致病菌数量上升
27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3.影响因素
3)环境 卫生条件 4)药物
抗菌药物(抗生素)
5)精神状态与疾病 消化道疾病
39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2.类型
2)定位转移
横向转移:原定为环境→周围环境 纵向转移:原定位表层→深层 血行转移:循血液移行 菌血症、败血症
40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3.微生态失调原因
41
4.微生态失调 对健康的影响
1)亚健康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人体微生态失调是导致亚健康的重要因素
42
4.微生态失调 对健康的影响
12
人体微生物类群
2.人体微生物分布
2)口腔微生物 鹅口疮 牙菌斑 牙周炎、龋齿
13
人体微生物类群
2.人体微生物分布
3)肠道微生物 肠道生境:微生物天然栖息地 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超过99%为细菌 有益菌 有害菌 中性菌
14
人体微生物类群
2.人体微生物分布
4)阴道微生物 正常成年女性,超过200种 每克分泌物菌落数达109个 95%乳酸杆菌+5%念珠菌/真菌/衣原体…
15
人体微生物类群
2.人体微生物分布
5)呼吸道微生物 200多种(鼻咽腔和上呼吸道) 每个喷嚏飞沫含菌多达30万个(重感冒 患者可达8500万个)
16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第2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1.概念
正常菌群:指生活在健康人体和动物体 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有 益无害的微生物群。
2)感染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外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体外 如:接触/呼吸道/创伤/蚊虫叮咬… 内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体内或体表 如:各内镜、插管的使用
43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三.微生态防治
1.创造微生态平衡的基本条件
① 维护良好的宏观生态环境
44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三.微生态防治
1.创造微生态平衡的基本条件
② 建立正常的微生物区系
机体受凉 过度疲劳 长期消耗性疾病 皮黏膜受损
Hale Waihona Puke 31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二.条件致病菌
2.致病条件
3)菌群失调
使用抗生素 慢性肠道、呼吸道疾病 泌尿生殖道功能失常
32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33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铜绿假单胞菌 广泛存在于各种生境 以及正常人的皮肤、 呼吸道、肠道等部位 医源性感染的主要 病原菌之一 化脓性感染 烧伤患者致死菌
微生物参与人体免疫、疾病预防、营养、 消化和吸收…
4
人体微生物类群 2.人体微生物分布
人体四大菌库 皮肤 口腔 肠道 阴道
5
人体微生物类群
2.人体微生物分布
1)皮肤 营养丰富:汗液、皮脂、皮屑 数量庞大:11.2万种、表皮10万/cm2 主要分布:面部、腋窝、手部、足部…
6
人体微生物类群
① 面部微生物
抗生素滥用! 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率达80% 外科患者高达97%
48
医学生态学 公选课
微生物与人体健康
1
微生物与人体健康
脱离了微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就 无法进行。 ——巴斯德
2
微生物与人体健康
第1节 人体微生物类群 第2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第3节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3
人体微生物类群
第1节 人体微生物类群
一.人体微生物及其分布
1.微生物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力量 人体:人和微生物的共生体
34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肺炎链球菌
35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第3节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生活环境改变
宇航员上天
微生物生态 平衡破坏
环境适应
地质人员边疆勘察
北方人到南方工作
建立新微生物 生态平衡
36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一.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平衡: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 生态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 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 内涵:微生物、宿主、环境的三者之 间的动态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