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6.4《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 》课件(2)(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6课语言的艺术第4节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课件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高中语文第6课语言的艺术第4节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课件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示例二)电脑输入,总体效率更高。经验告诉我们,初成的文稿一般还要反 复进行文字修改和段落调整,如果是在纸上,修改和调整既不方便,还会浪费 纸张。如果写作还需要参考或引述网上的电子文本,与纸笔书写相比,电脑输 入的优势更明显。在网络实时通讯方面,电脑输入可以大显身手,纸笔书写则 完全没有用武之地。
第十六页,共29页。
第二十三页,共29页。
2.把握技巧,即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1)巧用修辞。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巧妙地使用修辞,可使广告语生动 形象,文采斐然,增强宣传效果。 ①比喻。例:贪污一根针,刺痛百姓心。(反腐倡廉) ②拟人。例: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环保) ③对偶。例: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青年志愿者) ④双关。例:“艾”与被爱,连着红丝带。(关爱艾滋病患者) ⑤仿拟。例:但愿人长久,两岸共婵娟。(祖国统一) ⑥反问。例:这只碗碎了,你就不吃饭了?(下岗再就业)
坦率。
第六页,共29页。
[考点·聚焦] 本节介绍了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没有和考纲直接对 应的考点,但涉及语言运用得体这个考点,一般涉及拟写广告词,设计短信内 容,敬辞与谦辞的应用等角度。学习这一节内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语言和民 族文化的关系,感受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都有重要的意义。
(示例二)最古怪的是“吃一堑,长一智”,连“堑”也讲究“吃”,你说中 国人思维中有多少是不能吃的?(任选其中一个即可)
第十八页,共29页。
阅读下面示例,按要求作答。 “丢手绢”是几代人童年时的游戏,多少小朋友学会洗的第一件衣物就是 自己的小手绢。现在的你还有手绢吗?今天的小朋友可能已经不知道手绢为何 物,纸巾的泛滥几乎让“手绢”成了只存在于词典中的一个词。“美丽天津·重 拾手绢行动”倡导大家:少用纸巾,多用手绢。 活动主题:把丢掉的手绢捡起来 宣传语:捡起的是童年记忆 留下的是绿树蓝天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四6.4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2语言文字应用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四6.4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2语言文字应用课件
中国导游:Not at all .It’s my duty to take good care of old people.
美国人从导游的回答中得到了两个不良信息: 1、自己是老年人,西方人忌讳说别人“老”, “老”是没有活力的代称;2、以为导游只是 在尽责,并不是真心想为他人服务。
How old are you ? What are you doing?
文革期间流行生活对话: 甲:为人民服务,我要买盒烟。 乙:要斗私批修,什么烟? 甲:革命无罪,一号烟。 乙:造反有理,两毛钱一盒。 甲:一不怕苦,这是钱。 乙:二不怕死,找你三毛。
文革期间习用毛主席语录。就像 如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 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之相 关的词如“手机,寻呼机,E—mail(电 子信箱),上网,网络,因特网,网虫”等 名词频繁地出现在人们口头及报章 杂志上。
跟“吃”有关的工具,也经常出 现在汉语中,形成各种词语或固定 的用法,用来比喻人间万象
碗:人们从“碗”的制作材料着眼,创造了“铁
饭碗”“金饭碗”“泥饭碗”等词语。“泥饭碗” 表示工作无保障,随时有失业的危险;“铁饭碗” 则相反,表示工作有保障;而“金饭碗”表示称 心如意的工作。
刀:词语有“快刀斩乱麻”“白刀子进,红刀子
高二语文:6.4 《入乡问俗——语 言和文化》 课件2(人教版选修
《语言文字应用》)
入乡问俗
——语言和文化
入境而问禁 入国而问俗 入门而问讳
——《礼记 曲礼上》
一次,一位中国教授与一位西方留学 生在交谈中提到“望子成龙”一词。教 授说 :“你父母大老远把你送到中国
来学习汉语,他们是想 ‘望子成龙’啊!” 话音刚落 ,不料这位留学生竟瞪大眼睛 反问教授 : “你说什么? 为什么要望子 成‘龙’, 而不是望子成‘狗’啊?”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6.4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6.4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

-4-
第四节 入乡问俗 ——语言和文化
内容感知பைடு நூலகம்
合合作作探探究究
结构图解
2.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在词语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一种情 况是相同的事物不同民族用不同的词语,这只能从民族文化角度来 解释;另一种情况是不同语言中似乎相同的词语实际的意义和用法 可能很不相同,这也往往需要从民族文化意识来解释。 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表现得也很明显。 比如西风吹来,给亚洲东部地区带来的是花木凋零和冬天的肃杀, 而在西欧国家,恰恰是西风唤醒了昏睡的冬天,迎来明媚的春光。
本节着重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从语言看民族文化、从民 族文化看语言三个方面的知识,进而明确了语言是民族的、植根于 与之共同生长的民族文化之中的主题。
-3-
第四节 入乡问俗 ——语言和文化
内容感知
合合作作探探究究
结构图解
1.为什么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 提示: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每个民族都热爱自己的语言,并且把她和民族尊严联系起来。不会 说本民族语言是富于民族感情的人所不能容忍的事情,而会说本民 族语言却不说本民族语言,反而去说别人的语言,甚至是入侵者的 语言,那么任何正直的人都会认为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从反面来看, 历来民族沙文主义政权又总是千方百计通过种种高压手段试图消 灭被压迫民族的语言,以此磨灭他们的民族意识,从而达到同化被 压迫民族的目的。
-2-
第四节 入乡问俗 ——语言和文化
内 内容 容感 感知 知
合作探究
结构图解
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事实上一个人以 不同的身份说话,对不同的人说话,在不同的环境中说话,在不同的 条件下说话,其表达形式都可能大不一样,这些就都不可避免地要 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

语文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课件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语文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课件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请在括号里填充跟“吃”的工具有关的常用 熟语,使句子完整且表达生动。
• 人们已经习惯了考上大学就等于捧上了(金饭碗 ), 考上大学将来就能过安稳舒适的城里生活。在农村人 看来,考上大学就是鲤鱼跳上了龙门,就是公鸡飞上 了梧桐。正是因为以前有这种想法,很多农村人理解 了再穷不能穷教育,(砸锅卖铁 )豁出老命也要供子 女上大学。
自我观念上的贬值心理
有意识地自我贬低,形成贬义词群:
项目
自己
别人
文章
拙文 拙作
大作 大著
妻子
贱内 拙荆
尊夫人
观点
浅见 鄙意
高见
儿子
犬子
令郎
寓所
寒舍
尊府 府上
女儿
小女
令爱 令媛
送别人的礼 物
设宴请别人
见人
介绍经验
薄礼 薄酒 拜见 献丑 抛砖引 玉
厚礼 盛宴 光临 传经送宝
3、姓名
看下列人名,看看有什么特点: 抗美、援朝、跃进、卓娅、舒拉、卫东、革命、向红
来教。他们的本族语都不是汉语。在初学阶段,教师用实物来教 某些用语,他们用各种实物演示来教“这是什么?——这是书桌 (椅子等)”之类的句子后,就着手教“这是东西吗”——是, 这是东西“这样的句子。随后他们又教否定式的回答。这位男教 师指指自己说“这是东西吗?”女教师摇摇头说:“不,你不是 东西。”男教师又指指女教师问:“你是东西吗?”女教师又摇 摇头说:“不,我不是东西。”
中国在历史上是长期的农业文明,看天 吃饭。天灾与战乱较为频繁,时时有饥 荒,严重影响人的生存,中国人将食的 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 一要求。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中国 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 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 多关于“吃”的说法就无不与汉民族的 民族心理密切相关。

高中语文 第6课 第4节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课件 新人教

高中语文 第6课 第4节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课件 新人教

高考导航
• (2015年高考浙江卷)
• 6.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 反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给下面的 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各不超过25字)
• (1)陈璋,字□□。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孙冠群,字□□。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用实物传达一个信息:我诸葛亮看不起你司马懿, 你没有男子汉的英雄气概,只是像个女人而已,所以送你一 套女人服装。当然,老奸巨滑的司马懿知道孔明的用心,虽 然怒火中烧,但表面上装得不在乎,他已打定了主意,就是 不与你孔明交战。
• 这种用实物传达信息的事例,在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希 罗多德的名著《历史》中也有记载(《历史》卷四,中译本, 商务,第482页):
• 蜀汉统帅诸葛亮孔明六出祁山,率兵伐魏。诸葛亮在取得一 些胜利后,驻军五丈原,与前来抵抗的曹魏统帅司马懿对垒。 诸葛亮多次派人向司马懿挑战,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用兵如 神,不敢轻举妄动,便闭门不出。诸葛亮着急魏军不应战, 忽然想出一个激将法。诸葛亮派人弄来妇女用的头巾和裙装, 用盒子装好派专人送给司马懿。
只是向大流士王传达一种信息,它只是一封“实物信”而已。
• 希罗多德在《历史》这部书中写道:
• “波斯人问来人带来的这些礼物是什么意思,但是这个人说 除去把礼物送来和尽快离开之外,他并没有受到什么吩咐。 他说,如果波斯人还够聪明的话,让他们自己来猜一猜这些 礼物的意义罢。”
• 答:不同语言之间既会有一些相似之处,也会有很多差异, 这正反映了不同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 2.汉语中常用跟“吃”有关的词语来描写人物形象。根据 课本中的例子,可以归纳出几种用“吃”描写人物的方法?

【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课件

【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课件
答:第一类是通过食物的外部形状描写人物。如蒜头鼻 子、软面团、菜包子、闷葫芦等。
第二类是通过食物的属性描写人物。如富得流油、姜是老
的辣、长得不甜、淡淡的样子等。 第三类是通过吃东西的动作状态来描写人物。如眼馋、尝 试、品评、侵吞、噎人、啃书本、捞油水等。 这些跟“吃”有关的词语之所以可以用来描写人物,是因
为这些词语的借代义或比喻义可以表现人的某方面特征。
双基要点
1.语言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每个民族都热爱自己的语言,并且把她和民族尊严联系起来。
2.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语林趣话
大流士王的理解为什么是错误的
用实物来传达信息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是常常发生的,“实 物语言”也是一种辅助性的交际工具。比如,在我国古典文学 名著《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中,就写了这样一件事: 蜀汉统帅诸葛亮孔明六出祁山,率兵伐魏。诸葛亮在取得
③羌管:即羌笛。羌为西北民族名,笛本出自羌中,故称 羌管。
【故事】
这首词,大约是范仲淹1040年到1043年任陕西
经略副使等职时,写抵抗西夏侵略的生活情景。词中咏叹边防 将士的内心抑郁。 边塞风景,秋天格外萧瑟寒冷。归雁成群结队,向南展翅
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风鸣马嘶,军营号角阵起,多么悲
壮凄苍!在落日余辉、烟雾缭绕的群山中,孤寂的边城,早已 紧紧关闭!
7 .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话,注意要符合各自不同的 身份。
(1)数学老师、语文老师、体育老师分别看守自行车。第一
天数学老师竖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成两条不相交的直 线。”第二天,语文老师竖了一块木牌,上面的文字变成了:
D.2015 年两会召开期间,人们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 地谈 .... 论着“深化改革”,“反腐倡廉”,“养老改革”,“环境治 理”等热点话题。

入乡问俗-课件

入乡问俗-课件
• (2)当别人夸奖你学习好时,外国人一般 说(谢谢)中国人一般说( 哪里哪里 、)
一般、 过奖 了
4《诗经》语言与文化
• 《诗经》以四言为主,以二言为一节拍,充满了骈偶对称的 句子;散文中也重视语句成双成对的运用。
• 追求和谐与对称:比如中国古代建筑,十分讲究整齐对称。 从平面布局上看,一般都有一条显明的中轴线,把建筑物分 成两半,左右两边的建筑物往往也是对称的。在这种审美 心理的影响下;人们说话为文都讲求骈偶对称,如《诗经》 以四言为主,以二言为一节拍,充满了骈偶对称的句子;散文 中也重视语句成双成对的运用。汉语中的四字成语也是这 一求双心理的一种表现。
高二语文:6.4 《入乡问俗——语 言和文化》 课件1(人教版选修
《语言文字应用》)
入乡问俗 ——语言和文化
入境而问禁 入国而问俗 入门而问讳
——《礼记 曲礼上》
中外说“狗”
汉族人眼中的“狗”:
走狗、狗仗人势、狗腿子、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 杂种、狗娘养的 … …
西方人眼中的“dog”:
love me , love my dog (直译“爱我的话,也要 爱我的狗”,意译“爱屋及乌”。) a luck dog (直译“幸运狗”,意译“幸运儿”。) top dog(优胜者)、 old dog(行家)、 clever dog(聪明的孩子)
从语言看民族文化
• 文革期间流行生活对话: • 甲:为人民服务,我要买盒烟。乙:要斗私批修,
什么烟? • 甲:革命无罪,一号烟。 乙:造反有理,两毛钱
一盒。 • 甲:一不怕苦,这是钱。 乙:二不怕死,找你三
毛。 • 词汇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从中我们可以了解社会
生活与民族意识 。
• (1)第一代(上世纪初):李守仁、李守义、李守信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6.4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6.4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

)
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 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 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C.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 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 D.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 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
[ 解析 ]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
项,以偏概全,“技术崇拜”并非仅出现在“大型文艺晚会 中”;B 项,偷换概念,“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工业社 会的技术消费”;C 项,无中生有,“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 题的不足”的说法不当,原文只提到了 “光怪陆离的外观往 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并没有“弥补”的说法。 [答案] D
答案:“和”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儒家思想 认为“礼之用,和为贵”,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天下之计的 “礼”,是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礼”都讲求 “和”,这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字还体现 了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国强不称霸”的主张和希望世 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4.请看下面这些称谓词语,按要求回答问题。 海涵 伉俪 家严 后进 令堂 贵庚 高足 台甫 拙荆 忝列 贤契 拙作 寒舍 不佞
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 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 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 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13 年第 23 期,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青‛与‚绿‛的文化联想意义。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
分手各抛沧海畔,折腰俱老绿衫中.
——白居易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高 适
综述: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 于他对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对语言的文化背 景的了解把握.
正如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所说的:“语言的 词汇,忠实地反映了它所服务的文化.” 例如: 我国古代,皇帝后宫里有佳丽三千,妻妾等级 分明,因而汉语中有关宫女名称的词汇就丰富多 彩,如"皇后,皇贵妃,妃,嫔,贵人"等.这是清代宫 廷文化的一个写照,而英国是一个君主制国家,贵 族内由君主封给的爵位等级十分严明,和这种文 化背景密切相关的则是英语中的爵位名称,如公 爵,侯爵,伯爵,子爵以及男爵等 .
活动: 请以班级中某一同学的姓名为例,分 析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
四、语言的文化意义 1993年,有两个在美国留学的日本人,在万圣 节晚上去一个美国朋友的家中.由于记错门牌号码, 结果敲开另一户美国人的大门.这两个留学生当时戴 着鬼脸的假面具,开门的女主人被突如其来的两个" 怪物"吓了一跳,家中一人拿枪冲了出来,对着两个人 高声叫喊:"Freeze!"一个学生听到喊声就站在那儿 一动也不动,另外一个留学生没听懂美国人喊什么, 于是转身向前跑,美国人开枪了,这个留学生当场被 打死.
汉族人命名时,有时根据族谱,按字排辈份,叔伯 兄弟的子女只要同辈分的皆称同一个字,另一个字可 以自由选择.今天在同胞兄弟姐妹中,也常用同一个 字来表示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而排行字辈最有代表 性的,莫过于孔氏家族了.《清稗类钞》记述曲阜孔 氏族名中排行字辈,其中"孔氏命名之字派"云:"曲阜 孔氏为孔子之后,命名皆有字派.盖自元代之五十四 代衍圣公名思晦者起,于是凡五十四代孙,均以思字 为派,思字下为克字派,克字以下,则为希,言,公,彦, 承,弘,闻,贞,尚,衍十派,再次则为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十派,又次则为令,德,垂,佑,钦,绍, 念,显,杨十派."
小结: 不同语言之间既会有一些相似之处,也会 有很多差异,这正反映了不同民族心理和民族 文化的影响。
一、语言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还原已经消失的某些社 会变动。 1、郭沫若先生是较早利用甲骨文,金文材料 探索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位学者.他在《卜辞中 的古代社会》一文中,发现田猎的猎物以鹿为主, 从而证明生产已脱离渔猎时代.又通过卜辞中的 狐鹿,野马,野象等捕获物,证明三四千年前的黄 河流域中部是‚未经开辟的地方‛。
明确: 尽管在汉语文化里,人人皆知龙是皇权的传 统象征,也是高贵、神圣、威严的象征,但在英 语文化里,龙却是邪恶的象征,西方人认为龙是 凶残肆虐的怪物,难怪这位留学生不想使自己成 为一条‚邪恶‛的龙。
中国文化往往将‚悲、凉、伤、愁‛与 ‚秋‛连在一起。秋风一起,凉意顿生,便有 ‚逢秋悲寂寞‛,生出许多‚幽怨悲愁‛的情愫, 如:蒋士的"泪与秋河相似,点点注天东";欧阳 修的"夜静风竹敲秋韵,万叶千起皆是恨"等名句。 而英语的autumn却正好相反,它不仅没有"愁滋 味",而且常与"宁静的秋日情调"联系在一起, 如"秋语、秋蛩"等;"秋声"也常有欢乐之意。
三、语言中反映的文化心理。 1、追求和谐与对称是人类共同的审美心理.我们 观察日常的事物就可能见到对称的造型是十分普遍的. 这种人类共有的美感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原始时代.事 实上,人及动植物的形体构造往往也是成双成对的.而 我们的先民追求对偶平衡的心理也是同样的.比如中 国古代建筑,十分讲究整齐对称.从平面布局上看,一 般都有一条显明的中轴线,把建筑物分成两半,左右两 边的建筑物往往也是对称的.在这种审美心理的影响 下,人们说话为文都讲求骈偶对称.如《诗经》以四言 为主,以二言为一节拍,充满了骈偶对称的句子;散文 中也重视成双成对的运用. 汉语中的四字成语也是这 一求双心理的一种表现.
红色也是汉民族最常用的颜色之一.在古代,红 色又称作"赤,朱,丹"等.在中国古代,朱紫是两种相 近的红色,它们也是古代贵官衣服的颜色.杨伯峻为 《论语· 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作注云:"古代大红 色叫朱,这是很贵重的颜色.'红'和'紫'都属此类, 也连带地被重视,不用为平常家居衣服的颜色".春 秋时齐国,紫衣曾是齐国的君服.唐代朝廷命官三品 以上服紫服,五品以上服朱服.所以朱,紫色有高贵 的文化附加意义.这就使"红"色有了高贵,吉利的语 义色彩.红色在民俗中是喜庆的颜色,结婚被称作红 喜事.所以新娘子要穿红裙子,盖红盖头,新郎要披 红绸带,戴大红花.大门要贴红喜联,晚上要点红烛, 送喜钱也要用红纸或红布包裹等.
二、汉语中的借用词反映出中外文化的交流。 匈奴,这一叱咤驰骋了几百年的北方民族,今天 已消失了,它留给华夏的不仅是刀光剑影的厮杀,也 有随着征战进入汉语的语词.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 是"胡".根据史有为先生的《异文化的使者——外 来词》一书的分析,"胡"首见于西汉,《汉书· 匈奴 传》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不为 小礼以自烦."可见,"胡"原为北方匈奴的自称,后来 逐渐变通称.而在胡汉冲突或交往频繁的情况下,大 量北部和西部异民族的文化产品被冠之以"胡".如 《后汉书· 五行志》:"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 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而在汉代,自西域来的物 产中也有许多冠以胡名,如胡桃,胡麻(芝麻),胡豆 (蚕豆)等.
探究: ‚唐宋八大家‛之首姓韩名愈,字退 之。请问这样的姓名中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 心理?
新中国成立后,每一次重大社会运动都会在汉 族人名中留下印记.象抗美,援朝,跃进,卓娅,舒拉, 卫东,革命,向红等人名,反映了抗美援朝,大跃进, 与苏联友好合作等社会活动情况.在"文革"期间,很 多男孩取名不离"军",女孩起名不离"红".这一时期 "大扫四旧",对很多人威助很大,其中有的人因名字 中或者有点封建意识的流露,或者只是带个"修"字, 生怕红卫兵上门横扫,于是去派出所改名.到了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人们思想空 前活跃,不满于现状,寻求新鲜.人们起名不再带有 很强的政治色彩,命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同 样与当代的社会特征相吻合.
这个悲剧是由于这个留学生没有听懂 "Freeze"的意思而引起.Freeze词汇意义是"冰冻, 冻结",但它的文化意义是"站住,不许动!"(你要动, 我就开枪了!)那个站着未动的留学生听懂这个词 的意义,因而一动未动,则避免了灾难.
黄色是我国古代的所谓正色之一.在五个正 色中,青白赤黑四色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方,黄则 被视为"中央之色".班固的《汉书· 律历志上》:" 黄色,中之色,君之服也."他在《白虎通义》中对 黄色的解释又加入神学和儒学的观点,认为"黄者, 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即黄色是万世不 易的大地自然之色.这种色代表了天德之美,也就 是"中和"之美,所以成为尊色,成为高贵的正色.
入乡问俗 ——语言和文化
导入
鱼(Fish):“鱼‛与‚余‛同音,所以鱼象征着 宝贵.如果一张画上画有一个儿童和一条鱼,那么它 就表示‚祝您有许多当高官的富贵儿子‛.……即 使在最古老的中国文献中,我们也能看到:水中之鱼 预示着丰收……鱼常用来作祭品.在中国中部地区, 习惯以鱼头向财神献祭,它象征着‚富裕的开头‛. 春节时,鱼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菜,象征着"连年有余". ——《中国文化象征词典》 鱼 :脊椎动物的一类,生活在水中,一般有 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 ——《现代汉语词典》
4、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人民经受一场大 浩劫,而汉语词汇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急 剧变化."文革"期间,处处充满矛盾斗争,人们张口 闭口都是"批""斗".凡是"中央文革"反对的人和事 物,统统冠以"黑"字,如"黑帮,黑线,黑后台,黑秀才, 黑五类,黑货……","黑"就是反动的.而凡是"中央 文革"拥护的人和事物统统冠以"红"字或"革命"二 字,如"红太阳,红宝书,红卫兵,革命样板戏,革命口 号"等.在那个时代,任何一句话都能被上纲上线,动 不动就联系阶级斗争.那时候,有个极左口号,叫"把 无产阶级专政落实到每个词条",这样,出现了许多 极左词汇,极端化用语.这些词汇,正是那个动乱时 代的真实写照.
像机关枪,电灯,电话,扬声器,足球,排球,篮 球,信息,网络,电视等则是从西方语言中借用的 词. 另外,汉语中还有大量从日语借入的日译汉 字词,是日语中用汉字记录的西方语言借词,而汉 语取其现成的汉字组合,照搬过来.如"社会,哲学, 服务,积极,消极,具体,抽象,资本,垄断,义务,企 业,节约,合同,归纳,知识,条件,法律,定义"等. 这批词汇在本质上反映了科学文化的溶入,对我 们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有积极进步作用的.
2、中国有着漫长的封建社会,非常重视亲属 关系.因而汉语中表示亲属关系的词就特别多,各 种区分泾渭分明.如表兄和表弟,表姐与表妹,区 分相当严格,既要说出性别,还要区分大小,而英 语中只有cousin一词就概括了.英语中的uncle在 汉语中却区分为伯父,叔父,舅父,姑夫,姨夫等几 种不同名称.英语中的aunt一词,在汉语中有伯母, 婶母,舅母,姑妈,姨妈等不同称呼.这众多的称呼 与汉民族文化背景分不开.封建社会重视亲属关 系,无论哪一方面社会交际,都要按亲属称谓规定. 因此,严格复杂的亲属称谓反映汉民族的封建社 会的文化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