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胁痛2
中医内科的胁痛诊断及治疗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 】 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 疗效标 准 。 京 : 南 南京 大学 出版 社 ,94 16 {9 :3 【] 连 宝领 , 拿 治疗颈 源 性眩 晕 作用研 究 ( ) 按摩 与 导 引 ,0 11 2 推 上 2 0 ;7
( )6 1
大椎 间 , 动脉供血 增加 , L使 故眩 晕、 头痛等症 状 消失 。 同时 , 配合 颈椎 牵引 也是治疗 椎动脉 型颈椎病 不可 缺少的方 法之一 , 牵引治疗 可使椎 间 孔。 人从牵 引前后X 神 有 线毛 片对
束 。 次3ri, 日一 次 , 为一个 疗程 。 每 0 n每 a 十次
4 讨 论
穴( 双侧) 为主穴同时配合风池穴、 百会穴、 外关穴、 天柱穴、 大抒穴。 操作方 法 : 取坐 位或 俯卧 位 , 位 皮肤常 规消毒 患者 穴 选用 苏州 产华佗 牌 15 .寸针
灸针 , 颈椎夹脊 穴 ( )针 尖 向脊 柱方 向斜刺 , 会穴 向后颈方 向沿 针刺 双侧 , 百 皮下平 刺12 , .寸 风池穴 向对侧 目内眦方 向刺 l ~i5 , 关穴直N 1 ~ 寸 .寸 外 寸 12 , 夹脊穴得 气后 , 用苏州产 华佗牌 s z .寸 颈 再选 D 一Ⅱ型 电子针灸 治疗仪 , 调节连 续波 , 以患者耐 受为度 , 间为3ri。 日针刺一 次 , 强度 时 0 n每 a 十天 为一
【] 北京 医学 院第 三附属 医院 外科主 编 , 椎病 ,95北 京 3 颈 17 .
中 医 内科 的胁 痛 诊 断及 治 疗
赵 英 华
( 广东省江 门市新会 区人 民医院 590 ) 2 0 L
【 摘要 】 目的 探讨胁痛的中医诊断及 治疗方法。 方法 总结古人对胁痛的认识 , 结合现代思想, 分析胁痛的 中医诊 断和治疗方法, 并提 出 今 后的研究方向。 结论 古人认为胁痛是由肝失疏泄、 气血不畅、 气阻络痹等原 因引起 , 属肝胆二经之病 , 可分为虚实两种病症 , 根据患者病症 的虚实
肋间神经痛(胁痛)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肋间神经痛(胁痛)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概述】若干支肋间神经支配的肌肉皮肤经常性疼痛,有时由于呼吸或情绪因素激发,有时自发性起病,称为肋间神经痛,属于自觉症状的病症为神经内科门诊常见病之一。
本病临床表现主要是胸胁疼痛,可轻可重,有时呈放射状,原发性肋间神经痛少见,继发性者多由邻近器官和组织炎症而引起,如肺与胸膜炎症,主动脉瘤,脊柱与肋骨损伤等。
此病属于中医学“胁痛”范畴。
【诊断要点】(一)主要症状是肋间(多在胁部)疼痛1.胸胁部局部性疼痛,有时持续,或者隐隐作痛,或者剧烈疼痛,而呈带状,往往到肩部,背部。
2.疼痛多呈阵发性灼痛和刺痛,当情绪紧张焦虑,可导致发作或疼痛加剧。
(二)体征1.疼痛沿肋间神经分布,检查相应皮肤区有感觉过敏和相应肋骨边缘有压痛,以脊柱旁腋中线及胸骨旁较明显。
2.通过多项检查,除外胸腔脏器实质性病变及肋间神经胂瘤。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肋间神经痛应辨气血虚实以区气血为要点。
初病多由气滞延时渐致,血淤均属实证。
久病郁热伤肝,肝络失养,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
气滞以胀痛为主,痛无实处,血淤以刺痛为主,痛多固定。
(二)治疗原则:本着“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的理论,实证以理气活血,清热为治则,虚证以滋阴养血,柔肝为治则(三)分型治疗1.肝气郁结型症状: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因情绪变化而增减,饮食减少,嗳气频作,或见烦热口千,二便不畅,舌红,脉弦或弦数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
处方:柴胡10克、白芍12克、陈皮12克、川芎12克、香附12克、金铃子15克、延胡索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加减:胁痛甚者,可加青皮10克、郁金10克;胁际板滞者加白芥子10克、生香附15克;若气郁化火,症见口苦心烦尿黄便秘,苔黄脉弦数,上方去川芎加皮皮10克,栀子10克,黄连6克;若肝液耗伤,症见胁肋隐痛,头晕少寐,脉弦细,上方去川芎,金铃子加菊花10克,枸杞子15克、皮皮10克,何首乌15克等。
胁痛:中医专长

胁痛:中医专长乡村医生田振有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病因有:外感湿热,情志不遂,饮食所伤,劳欲久病,跌仆损伤;病机:肝络失和;基本病机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致肝胆疏泄不利,不通则痛,或肝阴不足,肝络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肝胆。
且与脾、胃、肾相关。
疼痛性质:可表现为胀痛、窜痛、刺痛、隐痛,多为拒按,间有喜按者。
与胸痛,胃痛相鉴别;辨证要点:辨外感、辨内伤,辨气血,辨虚实;治疗原则:临床根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分证论治。
临床分为1、肝郁气滞证,2、肝胆湿热证3、瘀血阻络证,4、肝络失养证;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郁气滞证,方剂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
香附理气疏肝止痛,助柴胡解肝经气郁;川芎活血行气止痛,与香附同为臣药,助柴胡解肝经郁滞,并增强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
陈皮醋炒后可理气和胃,枳壳能行气止痛,白芍养血柔肝为佐药。
甘草能调和诸药,与白芍配伍,可以酸甘化阴以缓急止痛,为方中佐使药。
方中诸药相配伍,共同达到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的功效。
1、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方歌: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立能消。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可排。
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复元活血有柴胡,蒌根归草与甲珠;桃仁红花大黄配,跌打损伤郑宜服。
4、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方歌: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在肋骨下的一侧或两侧出现疼痛感。
中医认为,胁痛多与脾胃功能紊乱、肝郁气滞等有关。
下面将介绍一
种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供参考。
一、辨证分型:
1.肝郁气滞型:胁痛胀满,有时配有胸闷、乳房胀痛等症状,舌苔多
为薄白或薄黄,脉弦滑;
2.脾胃气滞型:胁痛胀满,伴有食欲不振、嗳气、腹胀等症状,舌苔
多为薄白,脉弦滑;
3.脾胃虚弱型:胁痛隐痛,常配有乏力、纳差、便溏等症状,舌质淡
红或淡嫩,舌苔多为薄白,脉弱;
4.脾胃湿热型:胁痛灼热,伴有口苦、口干、纳差、大便黏滞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原则:
1.肝郁气滞型: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2.脾胃气滞型:理气消胀,调和脾胃;
3.脾胃虚弱型:健脾益气,调和胃气;
4.脾胃湿热型:清热利湿,调和脾胃。
三、常用药物方剂:
1.肝郁气滞型:柴胡疏肝散、逍遥散;
2.脾胃气滞型:理中丸、枳壳导滞汤;
3.脾胃虚弱型:四君子汤、六君子汤;
4.脾胃湿热型: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
四、辅助疗法:
1.针灸疗法:可采用足三里、太冲、膈俞、脾俞等穴位进行调理,疏
通气血,缓解胁痛症状;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捏、按等手法刺激相关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舒缓胁痛;
3.中药熏蒸疗法:选择适当的中药,熏蒸胁部,起到活血定痛的作用。
胁痛的中医治疗

胁痛的中医治疗胁指侧胸部,即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胁软骨部分的统称,故胁痛系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之阴阳不足致肝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
1、肝气郁结证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常与情志不畅有关,随情志变化而加重或减轻,多伴有胸闷太息,食少嗳气,脘痞腹胀等症,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忧郁、恼怒伤肝,肝失疏泄,肝气失于条达,肝气郁滞,胁络受阻则症见胁肋疼痛;气属无形,时聚时散,故疼痛走窜不定;因情志变化直接影响气机条达,故疼痛随情志变化而增减;气郁气滞则症见胸闷太息;肝气郁结,横逆乘脾犯胃则症见脘痞腹胀,食少嗳气;脉弦为肝郁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运用(1)常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用北柴胡、陈皮、枳壳、制香附、川芎、延胡索,白芍、甘草。
方中柴胡辛散,疏肝解郁,以遂其条达之性,为君药;陈皮、枳壳、香附行气疏肝,活血止痛,与主药相伍以增强疏肝解郁之力为臣药;川芎辛温走窜,活血行气,祛瘀止痛,延胡索通络行气止痛,白芍、炙甘草酸甘化合,养阴柔肝,级急止痛,二者与川芎共为佐药。
诸药相伍,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则肝气郁滞证除。
(2)加减胁痛重者,加川楝子、郁金;肝胃不和,嗳气脘胀者,加代代花、竹茹、半夏;肝郁脾虚,脘痞腹胀者,加白术,茯苓、厚仆;肝郁夹食见胁胀痛,稍食则胀甚,嗳腐吞酸,噫食臭味,苔黄腐者,去白芍、香附、川芎,加半夏,黄芩,或用平胃散加焦楂曲、党参;肝郁夹热见口苦,咽干,心烦,目眩者,去香附,川芎,加山栀、菊花、桑叶。
(3)临证参考肝为体阴用阳之脏,故辛温香燥之疏肝理气药,不宜多用、久用、重用。
用量过大,疗程过长,可耗气伤阴,所谓过犹不及。
对久治不愈者,应酌加白芍、鸡血藤、生地、当归、枸杞子等药以养肝之体则肝用自疏。
对胁痛轻者,可选佛手、香橼皮、玫瑰花、合欢花、白蒺藜、橘络等力薄性缓之品。
朱丹溪曾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七情过度所伤,肝气郁结,气机郁滞,可兼致湿、食、痰、热、火、血郁。
中医护理方案-胁痛

=胁痛(胆囊炎、胆囊结石)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郁气滞证: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
苔白腻,脉弦。
(二)肝胆湿热证:脘腹满闷,恶心厌油,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三)肝阴不足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咽干,失眠多梦,舌红体瘦,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
(四)瘀血阻络证:胁肋刺痛,痛处刺痛而拒按,舌质紫暗,脉沉弦或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右胁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禁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胆囊穴、章门、期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胆囊、胆俞、阳陵、丘墟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交感、神门等穴。
(二)右胁胀满不适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腹部行顺时针方向按摩。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神阙、中脘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大肠、交感等穴。
(三)嗳气、恶心、呕吐1.观察嗳气、恶心、呕吐的频率、程度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
3.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胆囊、胃、内分泌、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胆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四)纳呆1.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脾俞、胃俞、中脘、阳陵泉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小肠、大肠、神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足三里等穴。
(五)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更换衣被,忌汗出当风。
3.遵医嘱穴位注射,取曲池等穴。
胁痛(腋下痛)中医辨证治疗

胁痛(腋下痛)中医辨证治疗胁痛(腋下痛)中医辨证治疗肋疼2019-11-14《素问,藏气法吋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热论》:肝热病者,胁满痛。
《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剌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
按:目肝舍于肢胁肋间,故胁肋痛多属于肝。
凡七情六郁之犯,饮食劳动之伤,以致痰凝气聚,血蓄成积,经筋所过,挟邪为痛,在左为肝火与气或瘀血,在右为脾火或痰与食,宜分别治之,其法如下:1.肥白人患此,气喘发热者,宜人参、黄芪、柴胡、黄芩、枳壳、木香之属,甚者加桂。
2.瘦弱人患此,多因阴虚寒热得之,若善怒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柴胡.青皮、丹皮.鳖甲之属,甚者加大黄。
3.食积寒痰流于胁下,痛若锥刺,手不可按者4.寒气引胁作痛者,宜枳实理中汤。
5.不因伤寒而胁痛,体杯微热者,宜枳壳煮散。
6.因内伤而胁痛不止者,用香油一盏,生蜜一杯,和服。
7.气虚者患此,脉弦细或紧者,多因劳役怒气得之,宜六君子汤加木香、川芎、当归、桂心。
8.肝燥胁痛,用大瓜蒌一个(连皮^烂>,甘草二钱,红花七分,水煎服。
9.胁痛连腰脊不能转侧者.宜六味地黄丸加杜仲、续断,或煎服,或作丸服,如不见效,用八味地黄丸加小茴,自愈。
10.两胁不时作痛者。
①白芥子五钱'妙、研末,白滚水下。
②枳壳、甘草(灸)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以盐煎葱白汤调下。
③小茴香一两炒枳壳五钱(麸炒>,共为末,每服二钱,盐酒调服。
治如左胁痛、右胁痛、季胁痛、两胁肿痛、两胁走痛、胁下偏痛. 肝实胁痛、肝虚胁痛、气郁胁痛、死血胁痛、跌扑胁痛. 痰饮胁痛、食积胁痛、伤寒胁痛、咳嗽胁痛、伤^胁痛、房劳胁痛、千胁痛,妇女胁痛,腋下肿痛诸证。
浅谈“胁痛”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浅谈“胁痛”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1 风寒胁痛亦称感冒胁痛。
由风寒病邪,留滞胁下所致。
临床表现:症见寒热,胁肋疼痛,口苦,干呕,脉弦等。
治法方药:疏散和解。
用柴胡羌活汤(柴胡、羌活、防风、枳壳、桔梗、青皮、苏梗)、芎葛汤(川芎、干葛、桂枝、枳壳、细辛、芍药、麻黄、人参、防风、甘草)或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十二枚,半夏)等方。
2 暑热胁痛指暑证兼见胁肋疼痛者。
临床表现:身热,多汗,头痛无力,气少倦怠,恶心、胸闷、口渴喜饮,脉虚数,兼有胁肋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治法方药:治宜解暑热兼清肝胆。
用六一散(滑石六两,甘草一两。
上为末,水调或加蜜,或葱豉汤调)加西瓜衣、丝瓜络、山栀子、绵茵陈、金铃子之类辨症治疗。
3 肺邪胁痛指肺受病邪所引起的胁痛,多因寒邪袭肺,水饮内停,或邪热灼肺,肺络受伤所致。
临床表现:症见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多痰,胁肋刺痛,或咳引胁痛。
属寒者,兼见咳吐稀涎痰沫,身热不高或无热脉弦紧,治法方药:治宜发汗驱饮,用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属热者,兼见咳痰腥臭,面赤,里热炽盛,脉数,治宜清肺涤痰,用千金苇茎汤(苇茎、薏苡仁、桃仁、瓜瓣)等方,并可针刺少商穴出血。
4 运气胁痛由感受疫疠之气所致。
临床表现:症见病起急骤,暴发寒热,胁肋刺痛,痛在一侧或两侧,遍身作胀,脉多弦数,如见四肢厥逆,指甲紫黑,脉沉伏的为危候。
治法方药:治疗初起宜清解达邪,热甚则清肝热,泻火毒,用独活败毒散(独活、木通、柴胡、黄芩、桔梗、枳壳、甘草、钩藤、广皮、苏梗)、泻清各半汤(龙胆草、黄芩、山栀、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青黛)等方。
5 肝郁胁痛多由悲哀恼怒,郁伤肝气所致。
临床表现:症见两胁疼痛,胸膈痞塞,筋脉拘急,腰脚重滞,甚则胁痛难忍,或胁腋牵痛,烦躁易怒等症。
治法方药:治宜解郁理气为主,气郁化火者,兼以宣泄郁火。
用枳壳煮散(枳壳、细辛、川芎、桔梗、防风、葛根、甘草)、小龙荟丸(当归、山栀、黄连、川芎、大黄、龙胆草、芦荟、木香、麝香)等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 和。
治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功用疏肝 解郁、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气机 不畅之胁痛。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川栋子疏肝理气, 解郁止痛;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 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
若胁痛甚,可加青皮、延胡索以增强理气止痛之 力;若气郁化火,症见胁肋掣痛,口干口苦,烦 躁易怒,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者,可去方中辛温 之川芎,加山栀.、丹皮、黄芩、夏枯草;若肝 气横逆犯脾,症见肠鸣,腹泻,腹胀者,可酌加 茯苓、白术;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在气在血 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游走不定,时
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血瘀, 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 按,入夜尤甚。
2.辨属虚属实
实证之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 程短,来势急,症见疼痛较重而拒按刺痛 脉实有力。
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症见其痛 隐隐,绵绵不休,且病程长,来势缓,并 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证。
气阻络痹 痹阻胁络 肝胆失疏 肝失疏泄 肝络失养
胁痛
一、病因
1.情志不遂 肝乃将军之官,性喜条达,主调畅气机。
若因情志所伤,或暴怒伤肝,或抑郁忧思, 皆可使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 可发为肝郁胁痛。
2.跌仆损伤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或因跌仆外伤,
或因强力负重,致使胁络受伤,瘀血停留, 阻塞胁络,亦发为胁痛。
病因病机
胁痛的病因主要有情志不遂、饮食不节、 跌仆损伤、久病体虚等多种因素。这些因 素导致肝气郁结,肝失条达;瘀血停着, 痹阻胁络;湿热蕴结,肝失疏泄;肝阴不 足,络脉失养等诸多病理变化,最终导致 胁痛发生。
病因
情志不畅 跌仆损伤 饮食所伤 外感湿热 劳欲久病
肝失条达 瘀血停滞 湿热内郁 郁结少阳 精血亏虚
郁火,劳役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治宜伐
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 亦宜补泻兼施。……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 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 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
范围
胁痛是临床的常见病证,可见于西医学的 多种疾病之中,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 胆系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
中医胁痛2
概述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 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 觉症状。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 二肋骨部的总称。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 所言:“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 统名曰胁”。
《证治汇补·胁痛》篇对胁痛的病因和治疗原则进 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曰:“因暴怒伤触, 悲哀气结,饮食过度,风冷外侵,跌仆伤形…… 或痰积流注,或瘀血相搏,皆能为痛。至于湿热
二、治疗原则
胁痛之治疗原则当根据“通则不痛”的理 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结合肝 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实证之胁痛, 宜用理气、活血、清利湿热之法;虚证之 胁痛,宜补中寓通,采用滋阴、养血、柔 肝之法。
证治分类
1.肝郁气滞证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
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 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眩。 胁肋胀痛:肝失条达,胁络阻滞。 走窜不定:气属无形,聚散无常。 胸闷腹胀:肝经气机不畅。 食少嗳气:肝气横逆犯胃。
二、病机
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 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 两类。
肝郁气滞 肝胆湿热
不通则痛
实证
瘀血阻络 肝络失养
不荣则痛
虚证
肝络失和
初病
肝气郁滞
气滞血瘀
化火伤阴
虚证或虚实并见实证肝胆湿热久病阴血不足
胁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 胃及肾有关。肝在胁下,胆附于肝,肝胆 通过经脉络属而互为表里。肝脉起于足大 趾,上行环阴器,过少腹,挟胃,属肝络 胆,贯膈布胁肋,循喉咙,连目系,上巅 顶。
肝藏血,精血互生,肝肾同源
胁痛
肝胆有病 肝络失和
土壅木郁
脾胃有病
肝脉失养
肝肾阴虚
胁痛病证有虚有实,而以实证多见。实证
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三者又以气 滞为先。虚证多属阴血亏损,肝失所养。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临床常见虚实 夹杂之证。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
相关检查
胁痛以右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者,其病多与肝胆疾 患相关。
肝功能指标以及甲、乙,丙、丁、戊等各型肝炎 病毒指标,有助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B型超声检查及CT、MRI:可检查肝硬化、肝胆 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脂肪肝等疾病。
血脂、血浆蛋白等指标亦可作为诊断脂肪肝、肝 硬化的辅助诊断指标。
血胎甲球蛋白、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可作为初步 筛查肝内肿瘤的参考依据。
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 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胁痛口苦:湿热郁结,肝络失和,胆失疏泄。 胸闷纳呆,恶心呕吐:湿热中阻,升降失常。 身目发黄,小便黄赤:湿热交蒸,胆汁外溢。 大便不爽、口粘:湿性粘滞不爽。 身热恶寒: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
若肝郁化火,耗伤阴津,症见胁肋隐痛不 休,眩晕少寐,舌红少津,脉细者,可去 方中川芎,酌配枸杞、菊花、首乌、丹皮、 栀子;若兼见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者,可 加半夏、陈皮、生姜、旋覆花等;若气滞 兼见血瘀者,可酌加丹皮、赤芍、当归尾, 川栋子、延胡索,郁金等。
2.肝胆湿热证 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
以诊断为胁痛。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 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 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 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胁痛与悬饮: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 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 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 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 音,或兼见发热。
3.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湿热内
生,郁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可发为胁 痛。
4.外感湿热
湿热之邪外袭,郁结少阳,枢机不利,肝 胆经气失于疏泄,可以导致胁痛。
5.劳欲久病 久病耗伤,劳欲过度,使精血亏虚,肝
阴不足,血不养肝,脉络失养,拘急而痛。 《景岳全书·胁痛》指出:“凡房劳过度, 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 肝肾精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