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胁痛的临床探讨

合集下载

胁痛中医护理方案

胁痛中医护理方案

胁痛中医护理方案胁痛是指胁肋部出现疼痛感,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

在中医理论中,胁痛通常与脾胃功能失调、气滞血瘀、寒湿困阻等相关。

针对这些原因,中医提供了一些治疗胁痛的护理方案。

1.调理脾胃:脾胃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脾胃功能失调可以导致胁痛。

因此,调理脾胃是治疗胁痛的首要步骤。

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改善脾胃功能,如少食多餐、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增加易消化的食物等。

2.活血祛瘀:胁痛经常与气滞血瘀有关。

中医可以使用一些活血祛瘀的方法来改善这种情况。

例如,可以使用适量的山楂、红花、川芎、三七等药物,经常按摩胁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3.祛寒湿:寒湿困阻也是引起胁痛的原因之一、可以使用一些祛寒湿的方法来改善这种情况。

例如,可以使用适量的姜、砂仁、苏子等草药来温通经络,祛除寒湿。

另外,也可以选择艾灸、温热肚脐等方法来驱寒湿。

4.肝气疏导:胁痛与肝气郁结也有一定关系。

肝气郁结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缓解。

例如,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来释放紧张情绪,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

此外,也可以通过按摩太冲、足三里等穴位,调理肝气,缓解胁痛。

6.合理用药:在治疗胁痛时,有时还需要使用一些中药进行调理。

根据个体情况,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香附、木香、丹参、川芎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药物时一定要遵循医嘱,避免过量使用。

综上所述,胁痛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理脾胃、活血祛瘀、祛寒湿、肝气疏导、心理疏导和合理用药。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改善胁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中医护理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和中医辨证施治,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中医内科的胁痛诊断及治疗

中医内科的胁痛诊断及治疗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 】 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 疗效标 准 。 京 : 南 南京 大学 出版 社 ,94 16 {9 :3 【] 连 宝领 , 拿 治疗颈 源 性眩 晕 作用研 究 ( ) 按摩 与 导 引 ,0 11 2 推 上 2 0 ;7
( )6 1
大椎 间 , 动脉供血 增加 , L使 故眩 晕、 头痛等症 状 消失 。 同时 , 配合 颈椎 牵引 也是治疗 椎动脉 型颈椎病 不可 缺少的方 法之一 , 牵引治疗 可使椎 间 孔。 人从牵 引前后X 神 有 线毛 片对
束 。 次3ri, 日一 次 , 为一个 疗程 。 每 0 n每 a 十次
4 讨 论
穴( 双侧) 为主穴同时配合风池穴、 百会穴、 外关穴、 天柱穴、 大抒穴。 操作方 法 : 取坐 位或 俯卧 位 , 位 皮肤常 规消毒 患者 穴 选用 苏州 产华佗 牌 15 .寸针
灸针 , 颈椎夹脊 穴 ( )针 尖 向脊 柱方 向斜刺 , 会穴 向后颈方 向沿 针刺 双侧 , 百 皮下平 刺12 , .寸 风池穴 向对侧 目内眦方 向刺 l ~i5 , 关穴直N 1 ~ 寸 .寸 外 寸 12 , 夹脊穴得 气后 , 用苏州产 华佗牌 s z .寸 颈 再选 D 一Ⅱ型 电子针灸 治疗仪 , 调节连 续波 , 以患者耐 受为度 , 间为3ri。 日针刺一 次 , 强度 时 0 n每 a 十天 为一
【] 北京 医学 院第 三附属 医院 外科主 编 , 椎病 ,95北 京 3 颈 17 .
中 医 内科 的胁 痛 诊 断及 治 疗
赵 英 华
( 广东省江 门市新会 区人 民医院 590 ) 2 0 L
【 摘要 】 目的 探讨胁痛的中医诊断及 治疗方法。 方法 总结古人对胁痛的认识 , 结合现代思想, 分析胁痛的 中医诊 断和治疗方法, 并提 出 今 后的研究方向。 结论 古人认为胁痛是由肝失疏泄、 气血不畅、 气阻络痹等原 因引起 , 属肝胆二经之病 , 可分为虚实两种病症 , 根据患者病症 的虚实

中医药治疗胁痛76例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药治疗胁痛76例临床疗效分析

[ 2 ] 国家 中 医药管 理局 . 中医病证 诊 断疗 效标 准 [ M] . 南京 : 南京 大学
出版 社, 1 9 9 4 : 1 2 .
[ 3 】 范建 国, 王 丹, 王晨. 中西药 联合 治疗 过 敏性 紫癜 的疗 效 观 察 [ J J . 中国 中西医结 合皮肤 性病 学杂 志, 2 0 1 2 , 1 1 ( 4 ) : 2 3 2 — 2 3 3 . [ 4 】 赵菊宏 . 金银花 的药理学 研究 和临床 应用 [ J J _ 中国医药 指南, 2 0 1,其发病机 制与体液免疫 功能、细胞免 疫 功能有关 ,其 中,细胞 因子 、炎症递质 、凝血机制等 也参 与其 中。
故 在治疗上 ,除了对症治疗 外 ,还需要改 善免疫调节 ,减少辛辣食物 和 与 过敏 源的接 触 。 中医认 为 ,该病 为 自身禀 赋不佳 ,而外邪 如风 热、风湿 、热毒等进入 经络 ,伤风动血 ,使血不循经络 而行 ,外渗于
[ 5 ] 徐 元翠 . 贯 叶连 翘提 取 物抗 炎镇 痛 作 用实 验 研究 [ J ] . 中国 药师 ,
2 0 1 0 , 1 3 ( 1 0 ) : 1 4 3 5 — 1 4 3 6 .
中医药治 疗胁痛 7 6 例 临床疗效分析
赵 连瑜 刘 佳 音 吕 妍
( 1长春市宽城 区群英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 ,吉林 长春 1 3 0 0 5 2 ;
2 . 2 两组复 发率 比较 :随访3 个月后 ,治疗组4 例复 发 ,占1 0 . 2 6 %,对
照 组7 例 复发 ,占1 7 . 9 5 %,两组 比较 ,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O . O 1 )。 2 . 3 药物不 良反应 :两组均未发现 不 良反应。 3讨 论 引起 过敏性紫癜 的原因很多 ,与细菌 、病毒 、食物 、药 物、接触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胆囊切除术后湿热郁结型胁痛的临床观察》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胆囊切除术后湿热郁结型胁痛的临床观察》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胆囊切除术后湿热郁结型胁痛的临床观察》一、引言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常因湿热郁结而出现胁痛症状,这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胁痛多与肝胆湿热、气滞血瘀等有关。

针对此症,龙胆泻肝汤作为一种经典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常被用于治疗湿热郁结型胁痛。

本文旨在观察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胆囊切除术后湿热郁结型胁痛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XX例胆囊切除术后出现湿热郁结型胁痛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均衡。

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等。

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具体方剂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性化调整,包括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等中药材。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胁痛程度、生活质量、实验室指标等变化。

1. 胁痛程度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胁痛程度明显减轻,且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第X天、第X个月的胁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2. 生活质量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在食欲、睡眠、情绪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3. 实验室指标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实验室指标(如肝功能、血常规等)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

四、讨论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胆囊切除术后湿热郁结型胁痛具有显著的疗效。

该方剂通过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有效缓解患者胁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与常规治疗相比,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在改善患者胁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及改善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均表现出优势。

从中医理论角度来看,龙胆泻肝汤通过调理肝胆湿热、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达到治疗胁痛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方剂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此外,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还具有较少的副作用和较高的安全性,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治疗方案。

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胁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病症表现为患者在腋下或腋旁感觉阵阵刺痛或疼痛不适。

胁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肋间神经疼痛、胃肠道问题、肝胆疾病等。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胁痛属于气滞血瘀的范畴,而逍遥散则是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在治疗胁痛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逍遥散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由桃仁、红花、没药、延胡索等草药组成。

它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胁痛症状。

王生义主任医师多年来运用逍遥散治疗胁痛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首先,王生义主任医师强调了对患者的全面了解和仔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他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包括胁痛的持续时间、疼痛的程度、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舌苔颜色、脉搏等,他可以判断胁痛的病因和病理特点,据此选择逍遥散治疗的种类和用量。

其次,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理特点,王生义主任医师会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对于气滞血瘀导致的胁痛,他会加入柴胡、郁金以行气解郁;对于肝胆湿热引起的胁痛,他会加入黄连、黄芩以清热解毒。

在选择药物的同时,他还会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来进一步促进气血运行,加速病情好转。

此外,王生义主任医师还指出患者的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对治疗胁痛的重要性。

他会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治疗胁痛,还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病情的复发。

王生义主任医师的逍遥散治疗胁痛的经验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许多患者在接受他的治疗后明显感觉疼痛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这不仅归功于逍遥散药物本身的功效,更是王生义主任医师长期以来的临床经验和精确的辨证施治。

总之,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的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了他多年的中医临床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对于胁痛患者而言,寻求王生义主任医师的帮助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中医治疗胁痛医案85例

中医治疗胁痛医案85例
现症:肝区不适,左胁下按之隐隐作痛,头晕,尿中泡沫多,腰 酸,眠安便调。 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肝疫。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辨证:疫毒内蕴,湿热并重。
治法及方药:清解疫毒,利湿化浊。
丹参10g 郁金10g 白花舌蛇草30g 苦参30g 钩藤30g(后下) 葛根 30g 夏枯草15g 佛手20g 炙鸡金10g 苏梗10g 八月札15g 延胡索10g 桑椹子20g 14剂
3
王某,女,38岁1诊 西医病名:慢性肝炎 中医病名:胁痛 中医病名标准:胁痛 西医病名标准:慢性肝炎 证候:湿热久稽,肝血淤滞,脉络失和 治法:化淤,和络,清利湿热 主方:脑得生加味 服药方式:口服 剂型:汤剂 2诊 西医病名:慢性肝炎 中医病名:胁痛 中医病名标准:胁痛 西医病名标准:慢性肝炎 证候:湿热久稽,肝血淤滞,脉络失和 治法:活血,祛瘀 主方:脑得生加味
五诊(2007年10月30日)肝区作胀,牙龈渗血,寐梦,出汗目涩 改善。 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
原方加田基黄30g、延索10g。 14剂。
六诊(2007年12月26日)12月19日复查:肝功能正常,其中总胆 红素19.9μmol/L,乙肝病毒核酸定量PCR<1000,HBV-DNA正 常。 B超提示:肝内脂肪浸润,伴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 (+)。 肾B超示:前列腺增大,双肾结晶或小结石,3mm×3mm。 昨食后恶心欲吐,嗳气,无泛酸,寐不安。 舌质边尖红,苔薄白,脉细。
心肺本虚气血郁滞肝气脾湿顽痰瘀血留恋阻滞机能乖常风寒易袭诸恙迭起咳嗽痰多右胁剧痛不能转侧不苦杏仁瓜蒌仁制半夏川贝母川郁金桃仁泥白芥子海蛤粉露蜂房青陈皮生甘草呕吐腻痰成杯盈碗顿觉心胸舒适精神爽快咳嗽较轻痰鸣时作右胁剧痛已减夜寐已较安宁头眩力乏形瘦色汗泄恶风小溲黄少腑行干结舌苔薄白制半夏川贝母川郁金桃仁露蜂房生甘草川郁金小青皮生赤芍桃仁泥姜半夏降香末露蜂房白芥子全瓜蒌炙甘草陆炳煌整理阴囊湿冷肺肾本虚气血郁滞痰湿留恋风寒易袭

胁痛的中西医治疗

胁痛的中西医治疗

(二)张羹梅 上海中医药大学
治疗胆石症、胆囊炎、胆囊积液:
金钱草60g,车前子30g(包煎), 三棱、莪术、赤芍、白芍各9g, 青皮、陈皮、硝矾丸(分吞)各4.5g, 生甘草、生大黄(后下)各3g。
治疗胆囊炎胆石症:
金钱草60g,鸡内金6g,硝矾散3g。
(三)黄文东 上海中医药大学
《素问.刺热论》 《灵枢.五邪》 《灵枢.经脉》 4、治疗原则:伐肝泻火、不可骤用补药;因于气虚,宜补泻 兼施;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
三、讨论范围:胁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可见于 西医的多种疾病之中,如:
急慢性肝炎、 胆囊炎、 胆系结石、 胆道蛔虫、 肋间神经痛。
一侧或两侧 胁肋疼痛
病因:
1、情志不遂 2、跌仆损伤 3、饮食所伤 4、外感湿邪 5、劳欲久病
目眩
舌 红 少 养阴柔肝 苔,脉 细弦而 数。
一贯煎加 减
【预防调护】 1、情绪稳定、心情舒畅。 2、饮食清淡、以防湿热。
【结语】 概念: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病因:情志、饮食、外感、体虚机跌仆外伤 病机:肝络失和 病性:实证:肝气郁结,瘀血停滞,肝胆湿热,邪阻肝 络——不通则痛
(2)胆石清胶囊,4~6粒,每日3次,用于胆 囊炎伴有胆石者。
(3)龙胆泻肝丸,6克,每日3次用于肝胆湿热 型胆囊炎。
(4)玉米须30g、蒲公英15g、茵陈蒿15g,水 煎服,用于肝胆湿热型。
(5)车前草15g、金钱草30g水煎当茶饮。 (6)熊胆胶囊,2~4粒,每日3次。
3、非药物疗法
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金钱草50g, 柴胡15g, 茵陈、白芍、瞿麦各25g, 郁金、枳实、黄芩、黄柏、川楝子、片姜黄、

中医护理方案-胁痛

中医护理方案-胁痛

=胁痛(胆囊炎、胆囊结石)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郁气滞证: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

苔白腻,脉弦。

(二)肝胆湿热证:脘腹满闷,恶心厌油,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三)肝阴不足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咽干,失眠多梦,舌红体瘦,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

(四)瘀血阻络证:胁肋刺痛,痛处刺痛而拒按,舌质紫暗,脉沉弦或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右胁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禁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胆囊穴、章门、期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胆囊、胆俞、阳陵、丘墟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交感、神门等穴。

(二)右胁胀满不适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腹部行顺时针方向按摩。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神阙、中脘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大肠、交感等穴。

(三)嗳气、恶心、呕吐1.观察嗳气、恶心、呕吐的频率、程度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

3.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胆囊、胃、内分泌、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胆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四)纳呆1.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脾俞、胃俞、中脘、阳陵泉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小肠、大肠、神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足三里等穴。

(五)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更换衣被,忌汗出当风。

3.遵医嘱穴位注射,取曲池等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胁痛的临床探讨
发表时间:2016-04-08T11:46:33.9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8期供稿作者:寇化洪
[导读] 梓潼县中医院胁痛属于妇科常见难治性疾病,古代医学对本病已有广泛论述,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治疗经验。

寇化洪
梓潼县中医院 622150
摘要:目的:探讨胁痛患者采取中医治疗的方法与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妇科接诊的胁痛患者60例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桂枝茯苓丸治疗,研究组采取本院自拟消癥方保留灌肠法治疗。

观察记录两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并对比分析。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达93.33%,对照组则为70.0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仅有轻微恶心呕吐,但研究组发生率更低(P<0.05)。

结论:癥瘕采取中医自拟方药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疗效明确,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关键词:胁痛;中医;自拟方药;效果
胁痛属于妇科常见难治性疾病,古代医学对本病已有广泛论述,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治疗经验。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病机主要为血瘀,但导致血瘀并最终引发胁痛的病因却各不相同,为此以往采取活血化瘀法治疗时也极为复杂。

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胁痛的效果,我院针对接诊的胁痛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计入选对象6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胁痛患者,入选时间2013年1月-2015年8月。

入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如B超)等确诊,符合《中医妇产科学》中有关于胁痛的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同时排除畸胎瘤、恶性肿瘤等患者[1]。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最小者19岁,最大者56岁,均值34.5±2.9岁;未婚6例、已婚24例;未生育10例、已生育20例;病程4个月-8年,均值2.4±0.9年。

研究组:最小者18岁,最大者55岁,均值34.8±2.6岁;未婚7例、已婚23例;未生育9例、已生育21例;病程5个月-7年,均值2.8±0.7年。

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本组患者采取桂枝茯苓丸治疗,于月经干净后第六天开始服药,每次3粒,每天3次,于饭后1h口服。

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2.2 研究组:本组患者采取本院自拟方剂消癥方保留灌肠法治疗,其中消癥方组分包括:桂枝、当归、赤芍、败酱草、白花症蛇舌草各15g,川柏、乌梅、熟地、大川芎各10g,茯苓、姜半夏各12g。

同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实施辩证加减治疗,证实为气滞血瘀症患者则在消癥方中加入三棱、皂角刺及莪术各10g;若证实为寒湿凝滞证则在消癥方中加入白芥子、鹿角胶各10g,及肉桂3g。

灌肠法按照中药肛门点滴保留灌肠法处理,具体操作步骤与方法为:于月经干净后第六天开始(要求患者住院时间不低于14d),灌肠前叮嘱患者将大小便排空,取屈膝侧卧位,将臀部充分暴露,在臀部下垫上治疗巾,将事先准备好的过滤汁(200ml,温度37℃)利用一次性导尿管(孔端涂石蜡油)缓慢插入肛门中,插入7-8cm,然后将橡皮塞盖上并套好网袋;将一次性输液器插入输液瓶,导尿管则连接在输液器连接处,调节速率,使得药液可缓慢点滴进入肠腔中,滴完后保持肠腔40-60min后方可排便。

本组患者以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并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本研究采取的疗效评价标准[2]为:1)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包块完全消失;2)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而包块三径之和降幅1/2;3)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而包块三径之和降幅1/3。

4)无效:治疗后未能达到前述标准。

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治愈率。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将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达93.33%,对照组则为70.0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组别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研究组(30) 20 6 2 2 28(93.33)*
对照组(30) 10 6 5 9 21(70.00)
注:与对照组相较,*P<0.05
2.2 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仅有轻微恶心呕吐,其中研究组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则为30.00%,研究组发生率更低(P<0.05)。

3 讨论
胁痛属于妇科常见疾病,祖国大量的医学证实本病多为风寒湿邪外袭所致,且日久化热和气血相搏结,加之情志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及气机郁滞等,造成邪气往来,日积月累便形成胁痛。

祖国医学对本病已有多年研究,积淀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坚者消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

”又比如《济阴纲目》中提出:“善治胁痛者,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

”重视行气化瘀消癥之品,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本院自拟方药消癥方则符合这种治疗机制,为了提高疗效,采取灌肠法处理。

本研究针对我院接诊的胁痛患者60例进行对照,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茯苓桂枝丸治疗,研究组采取本院自拟消癥方保留灌肠法治疗。

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达93.33%,对照组则为70.0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发生恶心呕吐2
例,对照组则发生9例,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本研究中消癥方中含有多种中药成分,其中桂枝可温经行气通阳,川芎可活血行经止痛,当归可补血调经与活血止痛;乌梅与川柏可清热涩肠;白芍可养血敛阴及止痛;败酱草可泄热解毒及散结止痛,莪术、皂角刺及三棱可活血祛瘀及消结止痛,姜半夏可燥湿化痰与消痞散结等[3]。

通过灌肠处理,可促使药液通过渗透后药力直达病所,提高疗效。

综上,胁痛采取中医自拟方药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疗效明确,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卓鹏伟,吴鸿洲.浅析叶天士胁痛证治[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171,1204.
[2] 高涛,何嘉琳.何嘉琳治疗胁痛合并不孕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3(11):1283-1285.
[3] 舒金菊.应用中医护理法护理胁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12):141-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