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铎教你治疗胁痛

合集下载

清代名医(陈士铎)方

清代名医(陈士铎)方

清代名医(陈士铎)方头痛一、定风去晕丹[组成]熟地27克、山茱萸12克、山药9克、北五味6克、麦冬6克、元参9克!川芎9克、当归9克、葳蕤21克。

[用法]煎服。

[功效]补肾养阴。

[主治]头痛者,肾水不足而邪火冲入于脑。

终朝头晕,似头痛而非头痛也。

当大补肾水,而头痛头晕自除。

[来源]《石室秘录》二、清脑平酒丹[组成]黄酒80毫升、辛夷9克、紫胡15克、白芍27克、郁李仁15克、麦冬15克、桔梗9克、甘草3克。

[用法]水700毫升煎汤,入前酒。

酌量饮之,一醉而愈;量好者,再饮之以酒,必以醉为度。

[功效]疏风开窍,清利头目。

[主治]头脑痛。

[来源]《石室秘录》三、救脑汤[组成]辛夷9克、川芎30克、细辛3克、当归30克、蔓荆子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散风寒。

[主治]人有头痛连脑,双目赤红,如破如裂者,所谓真正头痛也。

[来源]《辩证录》四、顾首汤[组成]蔓荆子3克、川芎15克、白芷3克、甘草3克、姜夏3克、细辛3克。

[用法]煎服。

[功效]疏散风寒。

[主治]头疼。

[来源]《石室秘录》咳嗽、喘证一、归气汤[组成]麦冬90克、北五味9克、熟地90克、白术60克。

[用法]水煎服。

1剂而汗止,10剂痊愈。

[主治]人有久嗽之后,忽然大喘不止,痰出如泉,身汗如油。

[来源]《辩证录》二、止嗽神丹[组成]人参3克、白芍9克、酸枣仁6克、北五味子3克、麦冬15克、苏子3克、益智仁1.5克、白芥子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气润肺,化痰宁嗽。

[主治]久嗽。

[来源]《石室秘录》三、肺脾双解汤[组成]人参3克、麦冬9克、茯苓9克、六曲1.5克、车前子3克、甘草3克、薏仁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健脾益肺化湿。

[主治]人或咳嗽不已,吐泻不已,此肺脾之伤。

[来源]《石室秘录》四、壮气汤[组成]人参9克、麦冬30克、甘草0.9克、百合30克、贝母0.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壮气润肺。

[主治]人有多言伤气,咳嗽吐痰,久则气怯,肺中生热,短气嗜卧,不进饮食,骨脊拘急,疼痛发痠,梦遗精滑,潮热出汗,脚膝无力,人以为痨怯之症也,谁知其先伤于气乎。

中医治疗胁痛医案85例

中医治疗胁痛医案85例
现症:肝区不适,左胁下按之隐隐作痛,头晕,尿中泡沫多,腰 酸,眠安便调。 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肝疫。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辨证:疫毒内蕴,湿热并重。
治法及方药:清解疫毒,利湿化浊。
丹参10g 郁金10g 白花舌蛇草30g 苦参30g 钩藤30g(后下) 葛根 30g 夏枯草15g 佛手20g 炙鸡金10g 苏梗10g 八月札15g 延胡索10g 桑椹子20g 14剂
3
王某,女,38岁1诊 西医病名:慢性肝炎 中医病名:胁痛 中医病名标准:胁痛 西医病名标准:慢性肝炎 证候:湿热久稽,肝血淤滞,脉络失和 治法:化淤,和络,清利湿热 主方:脑得生加味 服药方式:口服 剂型:汤剂 2诊 西医病名:慢性肝炎 中医病名:胁痛 中医病名标准:胁痛 西医病名标准:慢性肝炎 证候:湿热久稽,肝血淤滞,脉络失和 治法:活血,祛瘀 主方:脑得生加味
五诊(2007年10月30日)肝区作胀,牙龈渗血,寐梦,出汗目涩 改善。 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
原方加田基黄30g、延索10g。 14剂。
六诊(2007年12月26日)12月19日复查:肝功能正常,其中总胆 红素19.9μmol/L,乙肝病毒核酸定量PCR<1000,HBV-DNA正 常。 B超提示:肝内脂肪浸润,伴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 (+)。 肾B超示:前列腺增大,双肾结晶或小结石,3mm×3mm。 昨食后恶心欲吐,嗳气,无泛酸,寐不安。 舌质边尖红,苔薄白,脉细。
心肺本虚气血郁滞肝气脾湿顽痰瘀血留恋阻滞机能乖常风寒易袭诸恙迭起咳嗽痰多右胁剧痛不能转侧不苦杏仁瓜蒌仁制半夏川贝母川郁金桃仁泥白芥子海蛤粉露蜂房青陈皮生甘草呕吐腻痰成杯盈碗顿觉心胸舒适精神爽快咳嗽较轻痰鸣时作右胁剧痛已减夜寐已较安宁头眩力乏形瘦色汗泄恶风小溲黄少腑行干结舌苔薄白制半夏川贝母川郁金桃仁露蜂房生甘草川郁金小青皮生赤芍桃仁泥姜半夏降香末露蜂房白芥子全瓜蒌炙甘草陆炳煌整理阴囊湿冷肺肾本虚气血郁滞痰湿留恋风寒易袭

陈士铎的方我用过,效果很好

陈士铎的方我用过,效果很好

陈⼠铎的⽅我⽤过,效果很好中医书友会第1396期每天⼀期,陪伴中医⼈成长I导读:《辨证奇闻》⼀书,系清初陈⼠铎所著,全书共⼗卷,包括内、外、妇、⼉等科。

本书之辨证⽴论别具风格,⽴⽅亦多⾃撰,很少袭前⼈窠⾅,且⽅后⾔其效果凿凿可据。

本⽂为孙润斋先⽣使⽤《辨证奇闻》⼀书中处⽅的感悟,对我们临床或有裨益。

若有所得,造福更多的患者,实为幸事。

(编辑/李彦超)读《辨证奇闻》有感作者/孙润斋《辨证奇闻》⼀书,系清初陈⼠铎(字远公)所著,全书共⼗卷,包括内、外、妇、⼉等科。

本书与《百病辨证录》,《辨证冰鉴》(均为陈⽒所著),内容基本相同。

其中妇⼈科部分与《傅青主⼥科》更⽆差异,有的地⽅较《傅青主⼥科》还好。

如治黄带傅⽒专⽤'易黄汤',此书则名⽈'退黄汤',药味及⽤量均同,虽⼀字之差,其命名余认为较傅⽒书为妥。

本书之辨证⽴论别具风格,⽴⽅亦多⾃撰,很少袭前⼈窠⾅,且⽅后⾔其效果凿凿可据。

(如⼀剂则愈,五剂愈,⼀剂痛⽌、⼆剂愈等字句)。

余通过临床实践,其书中效⽅颇多。

如头痛门治偏头痛的“散偏汤”(川芎30克、⽩芍15克、⽩芥⼦6克、⽩芷1.5克、郁李仁6克、⾹附6克、柴胡3克、⽢草3克)。

《辨证奇闻》:⼀半边头风,或左或右,⼤约多痛左,百药罔效。

此郁⽓不宣,⼜加风邪袭少阳经,致半边头痛。

时重时轻,⼤约顺适轻,遇逆重,遇拂抑事更加风寒,则⼤痛不能出户。

久后眼必缩⼩,⼗年后必坏⽬,急须解郁。

解郁,解肝胆⽓也。

风⼊少阳胆,似宜解胆,然胆肝为表⾥,治胆必须治肝。

况郁先伤肝,后伤胆,肝舒胆亦舒。

⽤散偏汤:⽩芍五钱,川芎⼀两,郁李仁、柴胡、⽢草⼀钱,⽩芥⼦三钱,⾹附⼆钱,⽩芷五分。

⼀剂即⽌痛,不必多服。

川芎⽌头痛,然同⽩芍⽤,尤⽣肝⽓以⽣肝⾎,肝⾎⽣,胆汁亦⽣,如是胆⽆⼲燥,郁李仁、⽩芷⾃上助川芎散头风。

况柴胡、⾹附开郁,⽩芥⼦消痰,⽢草调和滞⽓,肝胆尽舒,风于何藏,故头痛顿除。

后不可多⽤者,头痛久,不独肝胆虚,脏腑阴阳尽虚,若单治胆肝舒郁,未免销铄其阴。

名中医治肋间神经痛(胁痛)六个秘方

名中医治肋间神经痛(胁痛)六个秘方

名中医治肋间神经痛(胁痛)六个秘方治肋间神经痛(胁痛)秘方(6首)36.1乙癸同源饮【来源】周兰若,《浙江中医杂志》(6)1964年【组成】北沙参(米炒)、生地、生鳖甲、制首乌各12克,麦冬、枸杞子、金铃子、生白芍各9克,酒炒当归6克,牡蛎24克,藏红花1.5克(后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滋肾养肝,活血软坚消肿。

【方解】本方系根据内经“乙癸同源”之理,参合前贤学说,采用魏玉璜一贯煎,并叶天士治肝郁之法,结合临证实践经验,从育肾水以涵肝木,消肝肿入手制订而成。

方用北沙参、生地、麦冬、枸杞子滋肾阴;首乌、白芍、当归养肝血;生鳖甲、牡蛎软坚潜阳;金铃子理肝气;配合红花、当归活血化瘀。

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滋肾养血、活血化瘀、软坚消肿之功。

【主治】右胁肿痛,证见胁脘瞀闷、噫嗳矢气、右胁痞硬有形,遇劳即疼,或按之压痛、纳少、神疲、溲时清时混、便时鞕时溏,脉弦细或濡细,舌苔薄腻,或质红而苔白糙。

【加减】阴虚及阳,证见畏冷、早泄、阳痿者,加鹿角霜、巴戟肉、锁阳等;腰膂酸楚、俯仰不利者,加续断、杜仲、狗脊、龟板、菟丝子等;若肝病传脾、脾虚失运,证见纳少、脘闷者,去首乌,加白术、茯苓、神曲,砂仁、蔻仁、陈皮、川朴、合欢皮等;若胁脘掣痛、大便时溏者,去首乌、麦冬,加乌梅、姜汁炒川连、党参、白术等;倘肝阴久虚、五志之火偏旺、君火妄动,证见心悸、不寐者,加枣仁、远志、丹参、防己、五味子等;如有夜热、盗汗、脉弦数者,加阿胶,银柴胡、橹豆衣等;如兼挟外感,证见发热、头胀、头痛、脉数者,加荆芥穗、菊花、金银花、银柴胡、黄芩、青蒿梗、连翘等;如湿阻气滞,证见身热、溲赤、口苦腻,脉濡或细数者,去麦冬、首乌,加茵陈、滑石、黑山栀、龙胆草、黄芩、泽泻、赤苓、清宁丸等;胸痹窒闷者,加栝蒌皮、杏仁、薤白头等。

其余随证加减药物,不再一一举列,可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较好。

【附记】本方为陆文彬之师传秘方,用治右胁肿痛,确有效验。

运用陈士铎“偏治法”治疗杂症临床体会

运用陈士铎“偏治法”治疗杂症临床体会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11卷第15期 中华医学·国医名师 -1-运用陈士铎“偏治法”治疗杂症临床体会Experience of Chen Shiduo in treating miscellaneous disease bypartial treatment苏凤哲*郭晓谨周梦佳(北京市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101100)中图分类号:R24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9)15-0001-证型:GBD【摘要】传承中医,临证圆机活法,兼容并蓄,灵活运用前贤经验,是中医的精髓。

笔者在临床颇有体会,如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提出的偏治法,病在心,不治心而偏治肝;病在上而偏治下;病在右而偏治左;病在四肢而偏治腹心。

体现了不拘部位,而求实质的灵活辨证论治思想,笔者效法先贤,临证运用偏治法治疗疑难病症取得较好的效果。

今予以总结如下。

【关键词】偏治法;杂症;经验总结【Abstract】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lexible methods of clinical, fully inclusive and flexible use of former experience,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author has considerable sentiment in the clinical.Such as the partial treatment in the Shi Shi Mi Lu of Chen Shiduo, namely the disease in the heart, do not treat heart and partial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 in the upside and partial treatment under; disease in the right and partial treatment of left; disease in the limbs and partial treatment of the abdomen and heart. This refiect flexible thought of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 iation,that regardless of Part of the body, and for the real.The author followed the predecessors and used it freely on the treatment of difficult illness,it achieved good results. Now summarized as follows.【Keywords】Partial treatment; Miscellaneous disease; Summary of experience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9.15.001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提出偏治法:“偏治者,乃一偏之治法。

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论附子

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论附子

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论附子【编者】《本草新编》又名《本草秘录》,清·陈士铎著去四肢阙逆,祛五脏阴寒,暖脚膝而健筋骨,温脾胃而通腰肾,真夺命之灵丹,回春之仙药也。

用之当,则立刻重生;用之不当,则片时可死。

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论附子附子,味辛,气温、大热,浮也,阳中之阳,有大毒。

大者为天雄,小者为川乌。

天雄过热,不可用;川乌热太劣,不若附子之适于用也。

制法∶每个用甘草五钱,煮水一碗,将附子泡透,不必去皮脐尖子,正要全用为佳。

取甘草至仁,以制不仁也。

无经不达,走而不守,但可为臣使,佐群药通行诸经,以斩关夺门,而不可恃之安抚镇静也。

去四肢阙逆,祛五脏阴寒,暖脚膝而健筋骨,温脾胃而通腰肾,真夺命之灵丹,回春之仙药也。

用之当,则立刻重生;用之不当,则片时可死。

畏之而不敢用,因循观望,必有失救之悲;轻之而敢于用,孟浪狂妄,又有误杀之叹。

要在人辨寒热阴阳,而慎用之也。

夫附子,阳药也,以阳治阴,最为相宜,以阳治阳,自然相恶。

阳主热,而阴主寒,有如冰炭,何至错误。

惟阳似阴,而阴似阳,以假乱真,往往杀人,惨于刀刀也。

我今辨阴阳寒热之殊,使用附子者尽生人,而不再误杀人也。

阴热之症,乃肾水之耗,而肾守之火不能下安于肾宫,上冲于咽喉口齿之间,其舌必滑者也。

论理大补其真阴之水,水旺而火又不归。

然而,徒补其水,火虽少衰,终不能一时骤降,少用附子,同肉桂入于六味地黄汤中,大剂冷服,下喉而火即消,归下肾内,上焦之热,尽化为清凉矣,此用附子以治阴热之秘法也,阳热之症,乃心火之盛,移于其热胃中,发狂而大叫,或失神而谵语,手足反现冰冷,而胸前膈上多有发斑者,必大渴呼水,而舌苔或红、或黄、或灰黑,必燥而峭,开裂成绫者也。

论理不必从治,竟用三黄石膏直治其火,火泻而肾水不干,可免亡阳祸。

然火过于旺盛,用大寒之药,恐致格拒,尚不入加附子一片,重一分,入于三黄石膏汤中,以火从火,引苦寒之药下行,而不相背,热性过而寒性发,自能泻火邪于顷刻矣,此用附子以治阳热之秘法也。

清初名医陈士铎的奇方妙药

清初名医陈士铎的奇方妙药

清初名医陈士铎的奇方妙药陈士铎是清代初期的著名医学家,著作很多。

长期以来,有人说他标新立异,有人说他具有叛逆性格。

我却认为陈士铎思维活跃,极有创造,临床经验很丰富。

在此向同道谈谈他的奇方妙药。

1.川芎南京医科大学贝叔英经常用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疗效很好。

散偏汤出自《辨证录》:“人有患半边头风者,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大约痛于左者为多,百药治之罔效......其病有时重有时轻,大约遇顺境则痛轻,遇逆境则痛重......风寒三天,则大痛而不能出户......方用散偏汤,川芎一两,白芍五钱,白芥子三钱,香附二钱,柴胡一钱,郁李仁一钱,甘草一钱,白芷五分......一剂即止痛。

”陈士铎将偏头痛的临床特点作了生动的讲述,并指出治疗偏头痛并不容易见效,而散偏汤则几乎是特效方,“一剂即止痛”,川芎量大达到一两。

2.白芍陈士铎用白芍也有独到之处。

一是用白芍治疗失眠。

《辨证奇闻》:“一夜不能寐,畏鬼,辗转反侧,少睡即惊,再睡恍如捉拿,人谓心肾不交,谁知胆气怯?......用肝胆两益汤,白芍一两,炒枣仁一两,远志五钱......二剂熟睡,三剂惊失。

”我认为用养血柔肝法治疗肝胆气怯、容易惊醒之失眠,既是至理,又有新意,且用药精,配伍好。

于是我将肝胆两益汤试用于临床,果然有实效。

二是白芍治疗痉挛性腹痛。

《辨证录》:“人有腹痛至急......欲泻而又不可得......用寒药治之不效,热药亦不效,用补药亦不效......方用逍遥散加减最妙......白芍五钱,茯苓三钱,当归二钱,白术一钱,甘草一钱,柴胡一钱,陈皮一钱,神曲一钱......二剂而痛止矣。

”白芍是中医的解痉止痛剂,白芍一定要成为主药,用量要大。

肝气失疏则发生痉挛性腹痛,白芍是最佳柔肝药,柔肝则缓解痉挛,缓解疼痛。

推而广之,重用白芍也能治疗痉挛性便秘。

3.白术陈士铎把白术作为治疗风湿腰痛的要药。

《辨证奇闻》:“风湿入肾不得出,则腰痛。

”《辨证录》:“感风湿......腰重如带三千文,不能俯仰。

应用陈士铎的平肝舒怒饮治疗胁痛的体会

应用陈士铎的平肝舒怒饮治疗胁痛的体会

应用陈士铎的平肝舒怒饮治疗胁痛的体会
刘树山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
【年(卷),期】2009(004)006
【摘要】@@ 平肝舒怒饮出自陈士铎的<辨证玉函>,以治疗肝气虚、肝血伤所致两胁作痛(虚症胁痛).兹就2007年以来用平肝舒怒饮治疗胁痛11例的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总页数】1页(P339)
【作者】刘树山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伊金霍洛西街23号,017000【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平肝舒怒饮治疗痞证的体会 [J], 刘树山
2.平肝舒怒饮加减治疗慢性胃痛临床体会 [J], 任俊厚;邓智莉
3.应用中药平肝舒络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3例临床研究 [J], 王琦
4.前列舒丸联合多效应前列腺治疗仪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应用体会 [J], 邓兴誉
5.五味消毒饮治疗皮肤病热毒之证的应用体会 [J], 蔡小华;洪文乐;曹浩林;饶梓雯;沈瑞;马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士铎教你治疗胁痛
“胁痛指一侧或者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肋软骨炎或者肋神经痛导致,中医一般认为和肝胆有关系。

今天给大家重点介绍陈士铎对于胁痛的治疗方法和思路。


一、肝郁气滞
这种胁痛,时好时坏,基本和心情关系很大,多有情绪低落抑郁不舒的情况,心情畅快则胁痛减轻,郁闷则加重,而且会伴有食欲差等表现。

这就是典型的肝郁气滞,陈士铎用
遣怒丹:白芍(二两)柴胡(一钱)甘草(一钱)乳香末(一钱)广木香末(一钱)白芥子(三钱)桃仁(十粒水煎服。

一剂痛轻,四剂痛止,十剂病除。

方解:夫平肝之药,舍白芍实无第二味可代,世人不知其功效,不敢多用。

孰知白芍必多用而后能取胜,用至二两,则其力倍于寻常,自能遍舒其肝气。

况助以柴胡之疏泄,甘草之调剂,桃仁、白芥以攻其败瘀,乳香、广木以止其痛疼,安得不直捣中坚以解散其敌垒哉。

此症亦可用宣郁定痛汤:白芍(一两)川芎当归丹皮(各三钱)柴胡(二钱)甘草白芥子大黄牛膝炒栀子(各一钱)水煎服。

二剂即安。

二、肝胆火旺
这种胁痛,都是暴怒引起的,多伴有肝脉必洪大而无伦次,眼珠必红,口必大渴呼水,舌必干燥而开裂,典型的肝胆火旺;现在来看,这样的患者体质就是肝胆火旺的体质,暴脾气,容易得高血压,一定要及时治疗,否则很容易眼睛出血,甚至脑出血。

之前治疗一个病人,平时血压很高,也没有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情绪郁怒后,导致白眼球出血,血压185/120左右,予双侧太阳穴放血,背输穴放血治疗,并予以清肝降火中药治疗,血压稳定,出血消散。

面对这样的情况陈士铎用
平怒汤:白芍(三两)丹皮(一两)当归(一两)炒栀子(五钱)荆芥(炒黑,五钱)天花粉(三钱)甘草(一水煎服。

一剂而气少舒,二剂而气大平,三剂痛如失,不必四剂也。

方解:盖肝性最急,怒则其气不平,用芍药平其气也,甘草缓其急也。

肝气既平而且缓,而后可散其气而泻其火矣。

当归辛以散之也,荆芥引而散之也,栀子、丹皮凉以泻之也。

然而徒散其火,而火为痰气所结,则散火而未能遽散,故又加香附以通其气,加花粉以消其痰。

君臣佐使,无非解纷之妙药,怒气虽甚,有不自知其解而解者矣。

或疑药剂太重,凉药过多,讵知其人,素系有火,又加大怒,则五脏无非热气,
苟不用大剂凉药,何以平其怒而解其火哉。

此症用平怒散亦妙。

白芍(一两)丹皮(一两)当归(五钱)炒栀子牛膝(各三钱)甘草柴胡广木香(各一钱)枳壳(八分)水煎服。

一剂轻,二剂愈。

三、肝经淤血
这种胁痛一般都用外伤史,疼痛拒按,固定刺痛,夜里疼痛加重,舌边青紫,有的医生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症状好转,但是容易复发,因为这种淤血,很顽固的停留在胁肋部,为有形之死血,必须用抵挡丸来治疗,里边有水蛭,虻虫可以化这摊死血,血下则便黑。

在以四物汤加减而调理之。

熟地(一两)白芍(一两)丹皮(三钱)川芎(一钱)当归(五钱)三七根末(三钱)水煎服。

方解:四物汤补血之剂也,既下死血,何以又补其血乎?不知血死既久,在肝经则肝血已无生气,若不补其血,则肝舍空虚,未必不因虚而成痛,惟补其血,则死血方去,而新血即生,肝气快乐,何至有再痛之虞乎。

然则补血可也,又加三七根以止血者何居?恐水蛭、虻虫过于下血,万一死血行而活血随之而下,不徒补无益乎。

所以于补中止之,得补之益,而无下之失,始奏万全之功也。

此症亦可用散瘀汤:
水蛭(炒黑色,为末,一钱)当归(五钱)丹皮红花(各五钱)甘草(一钱)生地(三钱)水煎服。

一剂即
愈。

四、淤血积脾
还有种是右胁肋部疼痛肿大,疼痛拒按,这种是脾有积热淤血导致的。

治疗用败瘀止痛汤:大黄(三钱)桃仁(十四粒)当归(三钱)白芍(一两)柴胡(一钱)黄连(一钱)浓朴(二钱)甘草水煎服。

一剂而瘀血下,二剂而痛除,肿亦尽消。

方解:此方大黄、柴胡、黄连同用,能扫瘀去陈,开郁逐火,迅速而无留滞之苦。

然非多用白芍,则肝气难平,而脾中之热受制于肝,正不易散,是病在脾,而治仍在肝也。

此症用木土两平汤亦效。

石膏茯苓苍术炒栀子(各三钱)白芍(五钱)甘草(一钱)水煎服。

一剂轻,二剂愈。

五、肝肾亏虚
还有种胁痛,隐痛,多在房劳或者劳累熬夜后加重,而且脾气也比较急躁,现在人很多这样的,熬夜、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水不涵木,脾气急躁,容易和别人发生口角之争。

方用填精益血汤: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白芍(五钱)当归(三钱)柴胡(一钱)丹皮(二钱)沙参(三钱)茯苓水煎服。

一剂而肝气平,二剂而胁痛止,连服十剂全愈。

方解:此方重于补肾以填精,轻于舒肝以益血,治肝肾之中而复去通腰脐之气。

腰脐气
利,而两胁之气有不同利者乎。

故精血生而痛亦止耳。

此症亦可用水木两滋汤:熟地(一两)山茱萸山药(各四钱)白芍当归(各五钱)甘草(一钱)水煎服。

随笔感悟:
1、重用芍药甘草汤,柔肝止痛
2、肝胆火旺,火很容易动肝血,用栀子、牡丹皮、清肝凉血牛膝、大黄引火下行。

3、活血化瘀,轻者桃仁、重者水蛭、虻虫配合乳香、没药、木香行气止痛
经验只供学习参考,病症需要明确诊断,辨证论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