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小石潭记》精品学案

《小石潭记》学案自主预习一目标导入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点)2.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
(重点)3.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特别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文字。
(重点)4.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难点)5.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感情,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景物,从平凡中发现美,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难点)二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三背景资料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课堂探究步骤一:对照译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①,闻水声,如鸣②佩环③,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④清⑤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⑥,为屿⑦,为嵁⑧,为岩。
青树翠蔓⑨,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⑩百许⑪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⑫不动;俶尔⑬远逝,往来翕忽⑭。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⑮,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⑯差互⑰,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 学案

语文003 《小石潭记》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字,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
3、背诵全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精讲领学】阅读文章理解文意。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作者观察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描写了小石潭的水、石、青树翠蔓、游鱼、溪身和岸势。
写出了水的清,石的怪,树的盛,鱼的乐以及溪身的蜿蜒曲折和岸势的参差不齐。
4.作者又按照了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些景物?游览顺序。
先写发现小谭,再写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最后写潭中气氛。
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怀抑郁,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
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反馈固学】阅读课外文言文段落,用10分钟的时间回答下面的问题(10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给加点字翻译(4分)(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其岸势犬牙..差互(4)凄.神寒.骨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篁竹(huánɡ)清冽(liè)卷石底(quán)寂寥(liáo)B.为坻(chí)为嵁(kān)幽邃(suì)披拂(fú)C.参差(cēn cī)佁然(yí)犬牙差互(cī)龚古(gōng)D.俶尔(shū)翕忽(xī)悄怆(chuàng)为屿(yǔ)1当一个小小的心念变成为行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而构成性格,而性格就决定你一生的成败。
精选小石潭记教案(通用15篇)

小石潭记教案精选小石潭记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石潭记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小石潭记》二、重点、难点: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新课讲授:1.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简介: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
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当权派同流合污。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的寄情山水,抒发个人的抑郁和苦闷;有的反映当时人民的疾苦和愿望,谴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等。
《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都是他被贬永州时期的代表作品。
《永州八记》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2.文言字词注音:卷石(quán)参差(cēncī)寂寥(liáo)摇缀(zhuì)隶(lì)悄怆(qiǎochuàng)俶尔(chù)佁然(yǐ)嵁(kān)翕忽(xī)幽邃(suì)坻(chí)3.朗读课文:4.文言词语总结:5.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佩玉、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越响声,(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看到下面有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
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岩石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和翠绿的茎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的〔一〕知识教学点掌握记叙的顺序〔二〕才能训练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才能,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三〕德育浸透点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风光,培养安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展美育教育。
〔四〕美育浸透点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络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老师讲解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局部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解决方法:老师启发,学生答复。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络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老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展口头小作文训练。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进步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才能。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重,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进步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4教学过程1、导入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阅读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的: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小石潭记》学案

《小石潭记》学案
《小石潭记》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
2、通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字词。
3、理清课文内容,并背诵。
二、学法指导:
1、读
2、找语
3、找关键句子
三、指导自学
1、默读阅读提示和注释(1),回答下面问题
《小石潭记》选自《
》。
作者是
朝著名的文学家。
他是“
”之一。
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
》,本文就是其中的第四篇。
2、听师范读。
(1)注意字的读音。
(2)句子间的停顿。
3、自读课文,做下列练习。
话来说)
5、自由朗读课文,试着背诵全文。
B、可依据黑板上的板书。
b、语提示法。
四、当堂达标
1.释词:斗折
蛇行:
明灭:
2、翻译句子:
近岸,卷石底以出。
其岸势犬牙差乎。
小石潭记教案小石潭记教学教案精选5篇

小石潭记教案小石潭记教学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页是小编sky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5篇小石潭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石潭记》教案篇一一、导入新课唐代有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理清文章结构三、齐读课文四、教学目标完成1、讨论下列问题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2、熟读课文五、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2、翻译全文课后反思:教学设计的。
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
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
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
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
小石潭记复习学案

《小石潭记》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通过背诵,能准确默写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准确翻译重点的文言词句。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能灵活迁移运用基础知识。
一、超前检测:(一)1、水尤清冽2、鱼可百许头3、佁然不动4、以其境过清5、俶尔远逝6、往来翕忽7、悄怆幽邃 8、悄怆幽邃:9、以其境过清 10、乃记之而去(二)本文选自,作者,字,(朝代)文学家,河东解人,世称,之一。
本文是作者的著名山水游记“”中的第四篇,其他七篇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二、自主复习:1、通译课文并归类积累重点词语通假字(1个)一词多义(至少3个)古今异义(2个)词类活用(至少5个)其他重点词2、重点句子翻译(可以在原文中划出)3、思考: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三、过关检测(一)理解性默写4分1、《小石潭记》中表现溪水蜿蜒曲折的语句以及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2、文章是描写潭水清冽的句子是:(二)通假字2分1、下见小潭见通,意思是(三)古今异义词4分1、乃记之而去去古义:今义: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生古义:今义:(四)一词多义8分1、见下见小潭:明灭可见:2、可潭中鱼可百余头:明灭可见:3、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4、差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五)重点词语解释8分1、近岸:。
2、皆若空游无所依:。
3、俶尔远逝:。
4、往来翕忽:。
5、明灭可见:。
6、犬牙差互:。
7、不可久居:。
8、乃记之而去:。
(六)翻译重点句子6分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提升题:文言拓展近腊月下,夜登华子冈,辋水①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者②,携手赋诗,步仄迳③,临清流也。
八年级小石潭记导学案

八年级小石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并背诵全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写景顺序和特点。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坻”“嵁”“佁然”等。
(2)学习作者移步换景和定点特写相结合的写景方法,感受小石潭的清幽之美。
2、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复杂情感,体会其贬谪后的孤寂、凄凉。
(2)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思考作者通过描写小石潭所传达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文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境想象法:结合文中的描写,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构建小石潭的画面,增强对景色的感受。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 年—819 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2、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 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
在永州,柳宗元生活艰苦,心情抑郁。
但他寄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五、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俶尔()翕忽()犬牙差互()寂寥()悄怆()幽邃()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水尤清冽尤:_____ 冽:_____(2)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 许:_____(3)日光下澈澈:_____(4)佁然不动佁然:_____(5)俶尔远逝俶尔:_____(6)往来翕忽翕忽:_____(7)斗折蛇行斗:_____ 蛇:_____(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 差互:_____(9)凄神寒骨凄:_____ 寒:_____(10)悄怆幽邃悄怆:_____ 邃: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学案
文章以生动传神之笔,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美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生趣,同时寄托了作者谪居荒远之地的孤寂忧愤的心情。
考点:1、课文的出处,作者以及作者的相关常识(试卷课内文言文第一题)
2、课内重点词语的意思(试卷课内文言文第二题)
3、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试卷课内文言文第三、四、五题)
4、课文的背诵默写(试卷第一大题古诗文默写)
一、字词解释
1.全石以为底:
2.卷石底以出:
3.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可百许头:
5.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6.佁然不动:
7.俶尔远逝:
8.往来翕忽:
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犬牙差互: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2.以其境过清:
二、复习要点:
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柳宗元,字,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本文是他被贬到永州时所写的《》中的第四篇。
是备受称道的名篇。
2、原文语句填空:
①描写小石潭全貌的语句:
②可以看出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语句:
③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
④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4、作者写小石潭的水“清”,笔法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怎样写水“清”这一特点的?你由此还能联想到哪些与它有关的古诗文名句?
5、作者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6、本文描写小石潭融情入景,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中,投入了作者本人的身影。
结合写作背景,试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7、本文的主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