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表格式教案

合集下载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学设计一、背景介绍本教学设计针对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进行,该单元主要内容为XXXX。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教材中的文章内容,能够流畅、准确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提高朗读的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教案准备: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

2.教材准备:准备教材《XX课》,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一本。

3.备课资料: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等素材,以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2.讲解:简要介绍本单元的内容,并提出学习重点。

3.朗读练习: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表达。

4.理解笔记: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做笔记,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梳理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互相交流总结。

2.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笔记,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分组讨论:按照课文内容,分组展开讨论,梳理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

4.朗读比赛:进行朗读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课时1.激发思考: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编写相关小故事或续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评价反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单元:诗词解析与欣赏《村居》:学习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

《四时田园杂兴》:理解田园诗的特点。

2. 第二单元:散文阅读与理解《草原》: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学习作者观察大自然的方法。

《荷花》:分析借物抒情的手法。

3. 第三单元: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理解寓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陶罐和铁罐》:学会尊重他人,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

4. 第四单元:科普阅读《太阳》:了解太阳的相关知识,培养科普阅读兴趣。

《松鼠》:学习观察动物,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散文、寓言故事等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散文的语言美;寓言故事的寓意。

2. 教学重点:学习诗词、散文、寓言故事的阅读方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村居》为例,展示一幅田园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

2. 新课讲解对所选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以《草原》为例,分析散文的语言美,学习观察大自然的方法。

3. 例题讲解对课后的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以《守株待兔》为例,分析寓言故事的寓意。

4. 随堂练习设计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荷花》为例,让学生仿写一篇借物抒情的短文。

拓展延伸:以《松鼠》为例,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写一篇观察日记。

六、板书设计1. 第一单元: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2. 第二单元:散文的语言美、借物抒情手法3. 第三单元:寓言故事的寓意4. 第四单元:科普阅读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村居》课后习题1、2、3。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教材选取了三篇课文,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自相矛盾》是一篇文言文,讲一个卖盾和矛的楚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盾和矛,使自己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

《田忌赛马》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勤于动脑、善于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跳水》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述了一件发生在帆船上的事,表现了船长的沉着、果断。

习作以“神奇的探险之旅”为主题,要求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编一个探险故事,把过程写具体。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语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交流平台”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进行交流;“词句段运用”旨在让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日积月累”要求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2.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3).引导学生练习习作,生动地表述自己在探险途中遇到的问题,化解的方法和心情的变化。

教会学生如何修改作文,体会写作的乐趣。

3.本单元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练习习作生动地表述自己在探险途中遇到的问题,化解的方法和心情的变化。

教会学生修改作文,体会写作的乐趣。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精编版)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精编版)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本组教材以“思维”为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以及习作、语文园地等项教学内容。

三篇课文有选自《韩非子•难一》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有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改写的《田忌赛马》;还有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

二、教学目标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学会根据情景编写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

三、教学措施1、教学时,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

配合“思维”这一专题,在课后安排了习作、语文园地等多项教学内容。

“习作”安排了“神奇的探险之旅”等内容。

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积累经典名句。

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指导学生根据情景编故事。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能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四、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15、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反思:16、田忌赛马教学目标1、自学字词,会认“策、荐”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赢、拳”等4个生字;理解“赏识、胸有成竹、信任、对阵、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兴致勃勃、遥遥领先、不动声色、好奇、出谋划策、引荐”等词语。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难点内容。

2.掌握词语的拼音、读音和词义。

3.理解故事情节,进行简单的情感抒发。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朗诵、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课文的学习。

2.课堂练习中注重学生的活动性和参与性。

3.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理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词语的读音和词义。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细节,领会课文的主题。

2.进行情感抒发,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师生互动,导入课文内容。

2.分组朗读课文,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3.背诵生字词语,理解句子结构。

4.整体学习课文,进行相关问题讨论。

第二课时1.复述课文,学生掌握细节。

2.分组进行课文表演,感悟故事情感。

3.完成课后练习,巩固课文知识。

第三课时1.学生进行课文串讲,讨论故事主题。

2.分组进行扩展阅读,拓展思维。

3.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分享和解答。

五、课后作业1.默写生字词语,并标出读音。

2.思考课文背后的寓意,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感悟课文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展。

以上是本单元教案的设计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12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12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12篇)五班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篇1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同学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要以同学为中心。

在教学中,老师作为同学的组织者、合和参加者,要擅长开发符合同学实际的课程资源,以网络信息为载体,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丰富同学的感性熟悉,激发同学剧烈的学习求知欲和奇怪心,形成学习动机,让同学在轻松、愉悦、主动的课堂气氛中更好地学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本课通过展现九寨沟迷人的自然景观,使同学身临其境,激发同学喜爱祖国、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同学已初步具有肯定的预习和分析课文的力量,能通过预习基本扫清课文障碍,大致了解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对于经济条件落后、学问面狭窄、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孩子来说,特殊对状物类课文的学习比较困难,仅凭课文中生动的文字描述和课本中有限的几幅插图往往是不能很好地满意于同学学习需求的。

信任同学能在我的指导下组织起语文活动,从而到达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教材分析:《九寨沟》是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语文中的一篇课文,全文共5个自然段,层次清晰,语句清爽,词藻华美,重墨浓情,具有较强的画面感,置身于课文中,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九寨沟的位置和得名。

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九寨沟秀丽原始的自然风光和珍禽异兽。

第五自然段总结赞美九寨沟是个布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细心描绘了九寨沟奇异的自然景观,使人不禁沉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折服于灵幻的珍禽异兽。

读完全文,令人有一种实地巡游的酣畅,使人不禁沉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折服于灵幻的异兽珍禽。

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

①学会有关九寨沟的学问。

②学会“插入云霄”、“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这几个词语的意思;把握文中的一个比方句。

③积累课文中的美丽词句、精彩句段。

2.力量目标。

①能通过文字,想象并表达出课文描绘的童话世界般的情境,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 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 教学设计(表格式)
四、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今天我们通过回顾《田忌赛马》和《跳水》两篇课文,学习了如何分析人物的思维。”
五、布置作业(约3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孙膑和船长的智慧思维,还学会了如何分析并解决问题。为了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请大家完成以下作业。”
引导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分析思维过程的方法,帮助小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行为:
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举手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说明理由。
师生示例对话:
生:“我觉得小华可以先去图书馆的服务台询问这本书的归还时间,然后再决定是等待还是找其他类似的书籍阅读。”
师:“这个建议很好!小华先分析了问题的现状——书被借走了,然后他提出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询问归还时间并做决定。这就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分析思维过程的方法。”
教师行为:
“通过今天的分享和讨论,相信大家对思维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现在,请大家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也具备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和提升?”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改进计划。
学生行为:
认真反思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学生行为:
学生们以热烈的掌声回应老师的寄语,他们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他们知道,这段学习经历将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激励他们不断前行,在智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结束语: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希望大家都能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不断探索、不断成长。我们下节课再见!下课!”
师:“非常好!爱迪生的故事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告诉我们创新思维和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学到这些宝贵的品质。”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六单元第1课时总计1课时主备人:投放日期2020年6月10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阳光明媚,可把我冻坏了。

(此时学生会说,老师你说错了。

)老师哪里说错了呢?(前后表达不一致,自相矛盾。

)2.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像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还有很多,试着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更多例子。

)3.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下“自相矛盾”的出处吧。

在开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段视频。

(看《自相矛盾》的视频)让学生大概了解故事情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

着重指导:弗(fú)、夫(fú)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矛、盾、誉、吾”,并在黑板上示范。

(“矛”的笔画是横撇、点、横钩、竖钩、撇。

“盾”的部首是“厂”。

“誉”的部首是“言”。

“吾”的部首是“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介绍相关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

)矛: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

盾: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2.体裁。

(寓言)3.指名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楚国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分组朗读课文。

注释:楚人:楚国人。

鬻(yù):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你就是苏珊,你能怎么办?如果没有网络,结果会怎么样?
②捕捉文中的有关信息,理清桑恩救援的过程:
网上呼救—→打电话给县政府—→打电话给救援中心—→救援人员赶到学校
(4)这一次跨越大西洋的不可能的救助行动,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2.重点阅读《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1)默读材料,说说电脑能变哪些“魔术”?
②不精确。典型语句:
各路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入侵,火速率兵出击。
然而诸侯们望见熊熊燃起的烽烟,却以为是周幽王故伎重演,个个按兵不动。
(2)因特网传递信息的特点:
①速度快。典型语句:
计算机把全世界连成一家,“天涯若比邻”已经不再是梦想。
②多媒体。典型语句:
这个小学生为了通过电脑教表姐学唱,除了把歌词、各谱写在电脑屏幕上,还通过多媒体的录音技术把自己的歌声录在上面……
教学难点:分析调查结果
教学方法:调查分析
教具与学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好调查记录表,要求简单明确,便于记录。如:
家庭信息调查表
家庭成员
获得的信息
获得信息的渠道爸爸妈妈我
2.做好调查,填写好调查表。
一、说说调查的过程
1.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2.说说调查的快乐和烦恼。
第六单元计划
一、单元总说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组教材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③不受地域阻隔。典型语句:
他赶紧问:“你在什么地方?”答案是“芬兰”。
2.再次阅读材料,思考: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怎样变化的?(尝试填写:见板书设计)
三、联系生活,了解现状
说说你在生活中接触到那些信息传递方式?举一个例子。
布置作业:
预习作业:默读阅读材料。
课后作业:想想这些信息传递方式带给你什么?
快速阅读课文,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
家庭成员
获得的信息
信息来源爸爸
中国男排以0:3负于日本队
④郊区有300多户农户要求作房屋拆迁评估
①全国人大举行《个税法》听证会
③妈妈天气预报:明天晴
④星光街开了一家大型水果超市
①杭州西湖边万人免费品茶
③我柿子和桂圆嫁接在一起结出柿桂果
④失去双臂的男孩制成飞机模型
③一只北极熊来到杭州动物园
③(说明:获得信息的渠道分类:①亲自看到或听到;②电话或短信;③报刊和书籍;④广播和电视;⑤网络;⑥其他。)调查后的分析:
(1)说说对“信息世界”的了解。
(2)谈谈你对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期待,或者说你希望在这次活动中能开展哪些活动。
二、浏览教材,交流感受
1.自由浏览整组教材,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读得仔细一些。
2.交流浏览教材后的感受。
(1)浏览了教材,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2)你产生了哪些困惑或疑问?
(3)你认为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在阅读中掌握古代信息传递方式与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
板书设计:
古代:驿差长途跋涉—→近代:( )—→现代:( )—→当代:广播、电视和( )。
3.根据课堂讨论,填写下面的表格。
种类特点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现代信息传递方式
课后反思:
课时计划
教学内容或课题: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把握自己》。
①师生共同历数“网络英雄”和他们的故事。
②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沉迷网络的危险。
③小结: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利用资源就能获得成功,被不良信息捕获就会发生悲剧。
(3)面对网络怎样才能“把握自己”。
①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②教师宣读“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三、学科整合,延伸体验
结合信息技术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在电脑上欣赏照片、音乐、动画,收发邮件、贺卡等。
2.其实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来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把握自己》等五阅读材料。
二、快速阅读,了解概况
1.默读阅读材料,思考:
(1)材料中提到的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2)现代的因特网传递信息有什么特点?
“走进信息世界”分成“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家庭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信息的有关知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上述这些,学生还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提供。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次课内外一体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学习。目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熟悉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活动前要制订计划,活动中要发扬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活动后要展示和交流成果。每个板块后一些要求认读的字,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
(1)信息传递错误导致了西周灭亡。──《烽火戏诸侯》
(2)信息的及时传递“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我们胜利了”》
(3)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多媒体信息。──《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4)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使许多原来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实行超远距离的救助。──《网上呼救》……
板书设计:
(1)信息传递错误导致了西周灭亡。──《烽火戏诸侯》
(2)信息的及时传递“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我们胜利了”》
(3)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多媒体信息。──《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4)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使许多原来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实行超远距离的救助。──《网上呼救》……
___________小组:“走进信息世界”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
活动地点:活动形式:
预期的成果:
课时计划
教学内容或课题: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认识这几篇阅读材料中的14个生字。
2.阅读《把握自己》认识沉迷于网络的危害,坚定把握自己,告别网吧的决心。
3.进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体会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阅读《网上呼救》。
教学难点:捕捉文中的有关信息,理清桑恩救援的过程。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
教具与学具:电脑幻灯片。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一、阅读材料,体会影响
1.默读五篇阅读材料,联系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信息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2.能选择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信息传递的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要点。
教学重点: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信息传递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信息传递的特点
教学方法:阅读法
教具与学具:电脑幻灯片出示句子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一、谈话激趣,交待任务
1.教师例举生活中传递信息的生动事例。
二、交流调查的结果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传阅或者逐个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
2.推荐组内“最有价值的信息”。
3.全班交流“最有价值的信息”。
三、分析调查结果
1.教师说明分析调查结果的重要性,让学生觉得有必要进行分析。教师可进行实例分析,如:
家庭信息调查记录表
调查日期:2005年9月28日
调查人:502班殷晨露
边读边思考,在材料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做好标注。
2.课堂交流
(1)学生自由发言,特别要关注学生对上面两个思考题的认识来自于材料中的哪些语句。比如: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
①速度慢。典型语句:
哪知瓶子在海上足足漂了359年,到1852年才被人发现。
当时有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从马拉松平原出发,一刻不停的跑了40多千米……
三、分组讨论,制定计划
1.重点阅读: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
(1)自由阅读,你认为有价值的可以画下来。
(2)课堂交流: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2.根据“自由组合,适当调整”的原则,组成3到5人的学习小组。
3.分组制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计划。
(1)组内充分讨论:想开展哪些活动?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5)认识沉湎网络的危害──《把握自己》
二、重点阅读,深入体会
1.重点阅读《网上呼救》。
(1)默读课文,思考:
①苏珊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呼救的?
②桑恩救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2)边读材料边思考,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3)课堂交流。
①苏珊当时的紧急情况:“图书馆里一片寂静,这一层只有她一个人。离他最近的电话在外面的走廊上,靠瘸着的腿走到那里是办不到的。”
(2)组内达成共识,填写活动计划表。(详见与板书设计)
四、交流计划,取长补短
1.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要求:
(1)清晰地汇报各项计划中的活动,随时回答同学的提问;
(2)认真倾听别的组的活动计划,及时记录与自己组的计划不一样的内容,需要的话可以向回报的小组提出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