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

毛 泽 东
课时目标
01 理解并积累“歼灭”“业已”“锐不可当”等重点词语。 02 把握文章的新闻要素,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语言特点。(重点)
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
03
人的大无畏精神。
导入
1949年4月22日2时,新华社发布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 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解放军万船齐放、突破敌阵、占领南岸 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 战况的新闻稿。让我们一起来关注。
本篇报道的主体是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从中路军写起?何处详写,何处 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1)中路军于二十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二十一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 交代清楚。
(2)对于中路军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 此路略写。次写西路军,详写。最后写东路军,详写。
1.文中有许多语句极富表现力。自主阅读课文,揣摩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不含”指不包括,体现了语言的准 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
(2) 横渡长江。
“百万”“冲破”“横渡”以数量的庞 大和动作的激烈显现出战役的壮阔,表 现了我军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气势。
生》萧红)
D项“不以为意”的意思是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放在此处语境里,和句子前面的“以为”语义重复。
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 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 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品味。文中的语 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消息二则》课后读读写写、重点词语解释练习题及答案【2021部编版八上第1课】

《消息二则》课后读读写写、重点词语解释练习题及答案
1.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一、课后读读写写注音:
溃.退泄.气督.战要塞.业已.摧.枯拉朽
锐不可当.
补充:
芜.湖荻.港阻遏.歼.灭绥靖.瑰.宝负隅.顽抗
高屋建瓴.气势磅礴.
二、重点课下注释:
【摧枯拉朽】。
【业已】。
【风平浪静】。
【锐不可当】。
补充:
【溃退】。
【泄气】。
【督战】。
【要塞】。
参考答案:
一、课后读读写写注音:
溃.退kuì泄.气xiè督.战dū要塞.sài业已.yǐ摧.枯拉朽cuī
锐不可当.dāng
补充:
芜.湖wú荻.港dí阻遏.è歼.灭jiān绥靖.jìng瑰.宝guī负隅.顽抗yú
高屋建瓴.líng气势磅礴.bó
二、重点课下注释:
【摧枯拉朽】这里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麻朽垫力被迅速摧毁。
【业已】已经。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补充:
【溃退】指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
战斗力微弱。
溃:在此意为溃散、溃败。
【泄气】本意为自气球或轮胎中排出空气或其他气体,也引申为泄劲、放弃。
【督战】在前线监督作战。
【要塞】筑有永久工事、准备长期坚守的国防要地。
也解释为构筑了堡垒的地方。
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八年级(上) 第一单元
消息二则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2. 掌握新闻的结构特点 3. 体会新闻的语言特色 4. 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和一往无
前打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xi,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 gū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湖口
芜湖
二、找出这则新闻的6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 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 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 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 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 哪一句好,为什么。
构
中路军:中路军首战告捷
主体:(剩余部分)西路军: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东路军战绩辉煌(重点)
四、本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几层?
可以分为三层。 1层:从“二十日夜起… ”至“ …已渡过三十万人”
主要写中路军渡江情况
2层:从“二十一日下午5时起… ”至“ 不起丝毫作用” 主要写西路军渡江情况
3层:从“汤恩伯认为… ”至结尾 主要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消息二则的课堂笔记

消息二则的课堂笔记一、《消息二则》内容概述《消息二则》包括《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战况,语言简洁,气势磅礴。
-展现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攻势和豪迈气概。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全面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重大历史事件。
-详细描述了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体现了解放军的强大战斗力和战略部署的英明。
二、重点字词1.溃退(kuì tuì):(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2.泄气(xiè qì):泄劲。
3.督战(dū zhàn):监督作战。
4.要塞(yào sài):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5.业已(yè yǐ):已经。
三、文章结构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具体叙述渡江战斗的经过。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结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覆灭。
四、写作特色1.语言简洁准确-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时间、人物、事件交代得十分清楚。
-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准确地说明了渡江的进度。
2.气势磅礴-文中多处使用“百万大军”“冲破敌阵”“锐不可当”等词语,展现了解放军的强大气势和豪迈气概。
3.结构清晰-消息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先写最重要的信息,即导语部分,然后依次叙述主体内容和结语,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新闻的核心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① “控制”是指掌握住对象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 范围②用在句中说明江阴要塞还没有攻下来,但敌 军不能任意活动。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 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① “封锁”是指用强制力量使与外界断绝联系或 往来。②用在句中说明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想 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
1949年4月22日2时,新华社发布了毛泽 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 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放、突破敌阵、 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为彻底歼灭中国 境内一切抵抗共产党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 全中国。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 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安庆 九江
芜芜湖湖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 破安庆、芜湖线 , 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 鲁港地区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① “突破” 指冲 ① “渡至” 指渡 ① “ 即已”的意
破②用③在体句现中了说新闻过语并言到的达准②确用在性、真思实是已性经;②用在 明解放也军表力现量了强作者句对中解说放明军解的放军赞美之句情中表。明解放军
③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考试常见题型:1.新闻概括类。2.新闻标题拟写类。 ❶拟写一句话新闻:人物+事件+结果
【谁?干什么?结果如何?】
江江阴阴
1、读课文,找出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
人民解放军百标万题大军横渡长江
教案:1.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1.消息二则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2.过程与方法:撰写消息、为消息拟一则标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是教学重点2、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消息、为消息拟一则标题是教学难点教学课时:2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导-读-悟-写”四步教学法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用两则消息导入)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
而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哪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生答:新闻、消息、通讯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
那什么是新闻(消息)呢?消息的概念1.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2.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体3.狭义的新闻报道指的就是消息,新闻学认为,消息的对新进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最新变动的报道。
二、读(读教材例文,了解消息的结构)请大家翻开课本,认真阅读这一则消息。
下面我们就结合这一则消息来分析一下消息的结构。
分析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
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三、悟(读教材例文,感悟消息的特点)结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消息分析消息的特点。
01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了解其写法特点。
读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点明人物
点明结果 点明事件
标题概括了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也显 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明背景
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受到了致 命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谈判” 的诡计。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向人民解放军下 达了渡江作战的命令。解放军部队于当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强渡长江,突破国 民党长江防线。22日2时,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 军胜利南渡长江》。
研读课文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 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 再说东路军?
①中路军第一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②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 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论; ③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 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 泄气。
研读课文
再读这两部分内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 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2. 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描写战争场面时是敌略我详, 本文分析战场情况时却是敌详我略,本文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接下来请大家阅读本课中的两则消息,学习消息这个新文体,再次感受 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01 消息二则
第一课时 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 勇 善 战 进 军 迅 速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 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 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 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 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 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 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1893—1976),字 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 笔名子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 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领导人。
整体感知
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 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 4月21日;
地点: 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这则新闻中哪些词句 用得好,读一读,并理解 其作用。 例
课文第二句“西起九江(不 含)”,括号里的“不含”意思是 不包括九江,体现了新闻语言的严 密和准确。
:
请找出文章导语部分 并分析其作用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 准确地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 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引领了下文。
事件: 渡过长江。
开头的黑体字部分是什麽内容?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 发电时间和地点,体现了消息的真实性和 时效性。
熟读课文,说说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 的感情倾向。
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 “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Βιβλιοθήκη 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
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
课 文 结 构
渡江概况 导语: (第1、2两句)
战役全局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从四个方
面概括)
中路军: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主体: (剩余部分) 西路军: 东路军战绩辉煌 (重点) 东路军:
江阴 江阴 芜湖 芜湖
安庆 安庆
九江 九江
质疑析疑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利来叙述三路 大军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 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 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 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 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开头的黑体字部分是什麽内容?
标题 导语 主体
引标、主标、副标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 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领起 下文。 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 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和阐释。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 然环境。
辅助
背景
结语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
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
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 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 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 命令》,渡江战役开始。
★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真实性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新闻的特点: 时效性 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 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必 不 可 少 的 三 部 分
“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
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
靡的气势。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
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
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
强烈。
胜 利 南我 渡三 长十 江万 (大 标军 题 )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 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时间:20日午夜至21日 主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体 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事件:胜利渡过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 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 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 发电时间和地点。
你能概括这则新闻的中心吗?
这篇新闻,气势磅礴,全面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战役,这是中国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 义的胜利。这一历史,让我们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 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渡江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