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案5: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合集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学案 简单实用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学案 简单实用

白塔高级中学分层次问题教学学案高二语文学案记念刘和珍君一、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刘和珍性格特征,学习刘和珍身上表现出来的“真的猛士”的精神。

2、难点:体验作者对刘和珍的情感态度,作者对“当局者”、“流言家”、“庸人”、“无恶意的闲人”的态度。

二、分层次问题学习1、文中记叙了刘和珍哪几件事?由此体现了刘和珍怎样的性格?2、作者对刘和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对“当局者”、“流言家”、庸人”、“无恶意的闲人”的态度是怎样的?3、请以“和珍,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感言(120—150字)(1)(2)请以“记念刘和珍君”为题,将课文改成一首诗。

三、问题检测1、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有哪些特点?鲁迅为什么称赞她是“真的猛士”?2、文中的“庸人”的主要特点有哪些?鲁迅对“庸人”的态度是怎样的?3、谈谈文章第五部分中细节描写的作用?四、课后作业:1、关于刘和珍遇害的情况,如果把概括和细节合在一起可不可以?为什么?从概括到细节,思路是怎样展开的?2、《学习与评价》课内阅读,类文赏析练习题。

白塔高级中学分层次问题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刘和珍性格特征,学习刘和珍身上表现出来的“真的猛士“的精神。

2、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情感态度,以及作者对其他几种人的态度。

教学重点:1、刘和珍性格特征,及其“真的猛士”的精神。

2、作者对刘和珍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1、作者对“当局者”、“流言家”;“庸人”,“无恶意的闲人”的态度。

2、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诵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探究1、文中记叙了刘和珍哪几件事?由此体现了刘和珍怎样的性格?明确:预定《莽原》——渴望追求真理反抗校长——不为势利所屈(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听课交谈——善良可爱黯然泣下——胸怀宽广请愿遇害——从容,临危不惧,爱国2、作者对刘和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对“当局者”、“流言家”、“庸人”、“无恶意的闲人”的态度是怎样?(找出抒情的句段,诵读,体验)。

高中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高中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高中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3)能够理解文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并对文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方法,提高对文中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3)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等形式,提高表达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重要性;(2)培养同情心、责任心,关注社会现象,关心他人;(3)提高个人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鉴赏;3. 文中主题思想的阐述与思考。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与理解;2.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与运用;3. 主题思想的抽象阐述与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分析修辞手法;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提高表达能力;4. 启发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3. 分析修辞:讲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培养学生鉴赏能力;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主题思想,组织讨论交流;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合作态度等;4. 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等形式,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5. 思考与批判: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完成等环节中表现出的思考与批判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学法指导】【学习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学习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要点:理清结构,分析第一二部分。

【导学过程】一、背景介绍: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祺瑞政府摇摇欲坠。

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

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 48小时内既 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 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

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

君,是对人的尊称。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纪念刘和珍君》学案第一课时预习要求1请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熟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2背景介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注释1)3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文章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思路的起点是本文写作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

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第二层面:关于写作缘起:思路分两步走第一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为纪念死者。

问: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达缘起的相关语句。

(见教材)问:第一部分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悲哀--悲愤--出离愤怒)第二步:为使庸人不致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问:请学生们阅读第一部分,划出能表达缘由的相关句子。

(见教材)如:“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关于烈士事迹,思路是以时间为顺序的,从平时到遇害。

问:请同学们概括第三、四、五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三: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

四:“始终微笑着,态度温和”的刘和珍君遇害,而且被反诬。

五:详细记述刘和珍遇害的经过。

问:请学生们概括思路。

(见前面)关于惨案的意义:问: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表示肯定,而鲁迅则不是一味地肯定,那么请同学们分别划出表示肯定和不赞同的语句。

(见教材)问: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概括思路:肯定的同时,指出不足。

小结:全文的思路是:写作缘由--烈士事迹、遇害经过--惨案的意义布置作业: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2、背诵二、四部分。

第二课时预习学案要求同学们回忆文章的总体思路并理清局部思路:第一步:把握句意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含义:A、从思路上说,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B、“淋漓的鲜血”是“四十个青年的血”。

C、“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上的飞跃。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珍惜友谊,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鲁迅先生讽刺和批判的写作手法;(3)对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生平和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发言,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析鲁迅先生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3)解释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提高表达能力;(3)评选优秀练习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成果。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3)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认识到她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的革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3)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2)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3)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3)让学生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和珍的认识和感受;(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刘和珍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革命事迹的短文;3. 搜集其他有关刘和珍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重点分析刘和珍的革命事迹,以及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3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3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3篇】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教学设想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

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

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教学时数3教时。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导入新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批评了那种“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的主观主义学风,教导我们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为什么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一句话,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

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

西汉贾谊就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

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基础梳理 1.字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徘徊..( ) ②菲.薄( ) ③黯.然( ) ④惩创.( ) ⑤屠戮.( ) ⑥愤懑.( ) ⑦尸骸.( ) ⑧攒.射( ) ⑨桀骜..( ) ⑩殒.身不恤( ) ⑪长歌当.哭( ) (2)给多音字注音①仆⎩⎪⎨⎪⎧立仆 女仆②当⎩⎪⎨⎪⎧长歌当哭理当如此③干⎩⎪⎨⎪⎧ 干练 毫不相干④菲⎩⎪⎨⎪⎧芳菲 菲薄⑤血⎩⎪⎨⎪⎧血痕血淋淋⑥薄⎩⎪⎨⎪⎧ 薄弱 薄荷薄饼2.辨形组词 ①⎩⎪⎨⎪⎧ 翼 冀 骥 ②⎩⎪⎨⎪⎧ 黯 谙喑 ③⎩⎪⎨⎪⎧惮 禅 掸④⎩⎪⎨⎪⎧喋 堞谍3.词语释义①寥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洋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微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桀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尸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惩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出离愤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长歌当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广有羽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⑪殒身不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百折不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1)干练·熟练都是形容词,都有从事某项工作有经验的意思。

“干练”指又有才能又有经验,侧重于“有才能”;“熟练”指工作、动作等因常做而有经验,侧重于“做得纯熟”。

例句:市场里人声喧闹,却一眼就能看出谁是行情的主导者——那些精明的外地客商,抓起核桃仁看一眼,就能______地报出一个价位。

(2)爆发·暴发暴发:a.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b.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

爆发:a.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b.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例句:①1937年,______了抗日战争。

②大雨下了两天,山洪______,给村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竟然·居然两者都表示出乎意料之外,但程度不同,使用的语境不同。

居然:副词,表示出乎意料,语气比“竟然”重。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多用于口语中。

例句:①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______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②这样宏伟的建筑,______只用十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

文本互动一、整体感知1.全文七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请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各部分内容。

二、深层探究2.文章第一句为什么不写成“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而写成“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3.作者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的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4.作者两次提及“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为什么又说“我说不出话”呢?5.刘和珍的形象既模糊又清楚,根据具体内容概括刘和珍的形象。

6.这篇文章语言深沉而富有内涵,作者多用修辞,试归纳本文所用的修辞手法。

三、技法迁移反复文本回顾本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①文中三次强调“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这个反复手法强调了写作此文的重要性。

②文中第三部分两次出现对刘和珍的描写:“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作者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有两个目的:一是表明对年轻美丽的生命消殒的无比痛惜,二是揭露执政府的残暴和流言家的无耻。

技法点拨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复分两种:①连续反复。

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

②间隔反复。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

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增强节奏感,增强语气和语势。

写作练习在作文中,运用反复,可起到醒目和强调的作用。

【参考答案】基础梳理1.(1)①páihuái②fěi③àn④chuānɡ⑤lù⑥mèn⑦hái⑧cuán⑨jiéào ⑩yǔn⑪dànɡ(2)①pūpú②dànɡdānɡ③ɡànɡān④fēi fěi⑤xuèxiě⑥bóbòbáo2.①羽翼希冀骐骥黯然谙熟万马齐喑③不惮禅让掸去④喋血雉堞谍报3.①稀少。

②(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③依稀,淡薄。

④形容性情倔强。

⑤忧伤的样子。

⑥尸骨。

骸,指身体。

⑦惩罚,惩治。

⑧超过一般的愤怒。

⑨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文中指写文章。

当,当做。

⑩到处都有帮凶。

羽翼,鸟的翅膀,文中指帮凶。

⑪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殒,死亡。

恤,顾虑。

⑫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

也说“百折不挠”。

4.(1)干练熟练(2)爆发暴发(3)居然竟然文本互动1.一、二文章缘起→纪念逝者牢记血债三、四、五“记念”的主体→交往始末惨遭杀害六、七总结“三一八”惨案→经验教训死难意义2.这样写表明了作者对屠杀爱国青年的当局的无比愤慨和讽刺。

“中华民国”应是人民民主的国家,而人民却在“中华民国”的“执政府”门前遭到血腥的屠杀,那么,这个“国家”还存在吗?如果存在,它是“民国”吗?它只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代理人而已。

3.刘和珍作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作者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侧面表明请愿群众的身份、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

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所谓“暴徒”“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

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历历在目,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

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写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

4.鲁迅是一位具有强烈正义感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三一八”事件发生后,他自觉有责任去揭露事件的真相,悼念烈士,鞭挞凶残的杀人者及无耻文人,并且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使“苟活者”看到“微茫的希望”,激励“真的猛士”奋然前行,自然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但因为“三一八”事件的发生出人意料,他为刘和珍等人惨遭虐杀感到悲痛欲绝,“出离愤怒”;同时,他也深知在当时“非人间”的社会里是无法用语言来分辨是非曲直的,所以“无话可说”。

“无话可说”正是对反动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愤怒控诉。

5.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事迹,只是记叙了作者的几次印象。

我们可以从这些具体的事件中分析刘和珍的形象。

①“然而在这样……就有她。

”“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

“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

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②“能够不为……反抗……。

”不屈于势力,反抗校长——富有斗争精神。

③女师大复校,她“虑及……”。

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④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⑤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爱国的热血青年。

6.示例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春天因为披上柳绿桃红,而芳香四溢,生机勃勃;天空因为蓝天白云的交相辉映,而明媚无限,晴空万里;我,因为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在蓝天下,在大地上,才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它伴我走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它带我走向精神的殿堂。

从《诗经》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再到《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它带着我从古游到今,从无知到有知,从懵懂到知事。

这双隐形的翅膀一直在带领我飞翔,指引我奋斗,让我的人生愈发精彩。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当我跌倒时,它拍打着坚强的羽翼,把我从困难中拉出来,给我坚强与勇敢,给我再次高飞的勇气。

当我沮丧时,耳边仿佛响起翅膀拍打的声音,犹如那首歌中的唱词“每一次都在孤单徘徊中坚强,每一次就算是很受伤也不闪泪光”那样给我鼓励。

每当此时,我好像一个天真的小孩,在它的抚慰下,忘却伤痛。

不知从何时起,我好像已离不开它了,离不开它的陪伴,离不开它的鼓励,也离不开它的指引。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在它的指引下,我渐渐长大,我渐渐读懂了生活给予我的许多考验,我渐渐爱上了读书。

虽然我没有张良那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自信,也没有苏轼那种“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自得,但我有无形的力量给予我坚强,给予我动力。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它让我得以在同龄人中与众不同,让我得以用丰富的知识装扮自己,让我踏上不寻常的路。

每每放假回家,我总能听到爸妈在谈论我的哪个同学在外面挣了多少钱,又有哪个同学已结婚生子,而我却还窝在书堆里,年复一年地为我的梦想而奋斗。

正是这对翅膀,让我和我的朋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让我拥有了一个充满奋斗与期待的未来,让我总能在每一次收获中得到喜悦,让我明白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真谛。

是它在无形中为我指明方向,给我前进的动力。

回首过去,十几年的学海生涯,虽然失去了几许闲情与玩乐,但我却收获了一份坚强与从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